母亲的鼾声

时间:2021-10-27 05:45:40 节日作文

篇一:《母亲的鼾声阅读答案》

母亲的鼾声

丛维熙

母亲的鼾声,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

那个年月,我从晋阳劳改队回来,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她没有打过鼾。她睡得很轻,面对着我侧身躺着,仿佛一夜连身也不翻一下,唯恐把床弄出声响,惊醒我这个远方游子的睡梦。夜间,我偶然醒来,常常看见母亲睁着眼睛望着我,她可能是在凝视我眼角上又加深了的鱼尾纹吧!

妈妈,您怎么还没睡?

我都睡了一觉了。她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我把身子翻转过去,把脊背甩给了她。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多皱的脸庞时,她还睁着酸涩的眼睛。

妈妈,您&&

我刚刚睡醒。她不承认她没有睡觉。

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母亲那双干涩无神的眼睛,或许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我真无法计数,一个历经苦难的普通中国女性,她躯体内究竟蕴藏着多少力量。年轻时,爸爸被国民党追捕,肺病复发而悲愤地离去。

母亲带着年仅四岁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

我不曾忘记,在那滴水成冰的严冬,母亲怕我钻冷被窝,总是把我的被褥先搬到炕头上;她怕被窝热度不够,久久地坐在我铺好的棉被上,直到暖热了被窝为止。我年幼,不理解母亲那颗痴心,死活不睡热炕头,她只好把被窝又搬回到炕的那一边去,催我趁热躺下。

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下河洗澡、摔跤打仗&&干的都是一件件让母亲忧心的事情。为了给野马拴上笼头,更为了让我上学求知,当我十几岁时,一辆带布篷的马车连夜把我送到了唐山——我生平第一次坐上了火车,从唐山又来到了北平。母亲像影子一样跟随我来了,为了交付学费,她卖掉了婚嫁时的首饰,又在一家富户当洗衣做饭的保姆。当我穿着干净的制服,坐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同学们不知道我的母亲,此时此刻正汗流浃背地为太太小姐们洗脏衣裳呢!母亲也想象不到,她靠汗水供养的儿子,并不是个好学生——他辜负了母亲的含辛茹苦,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考试得过鸡蛋。在学校布告栏中,寥寥几个因一门理科考试不及格而留级的学生中,他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没有为此垂泪,也

没有过多地谴责我,只是感叹父亲去世太早。她把明明是儿子的过失,又背在自己肩上:怨我没有文化,大字识不了几升;你爸爸当年考北洋工学院考了个第一,如果他还活着的话,你&&

可是母亲一如既往,洗衣、做饭、刷碟、扫地&&两只幼小时就缠了足的脚,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回肠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星期六的晚上,我和她在一起度周末,母子俩挤在厨房间的一个小床上安睡。记得那时,她从不打鼾,我还在幽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母亲呼吸匀称,面孔恬淡安详,似乎她不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没意识到她心灵上的沉重负荷&&

北京解放那年,那家阔佬带着家眷去了台湾。母亲和我从北京来到通县(当时我叔叔在通县教书),怎奈婶婶不能容纳我母亲立足,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晨,她独自返回冀东故里去了。

十六岁的我,送母亲到十字街头。在这离别的一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我惜别地拉着她的衣袖说:

妈妈,您&&

甭为我担心。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

我再送您一程!我仰起头来。

她用手掌抹去我眼窝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去看看妈就行了。妈平生相信一句话:没有蹚不过去的河。你放心吧!

从这天起,我提前迈进了青年人的门槛,内心萌生了对母亲的强烈内疚,为了抚养我,舍弃了她所有的一切。我发奋地读书,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当我在1950年秋天,背着行囊离开古老的通州城,到北京师范学校去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踏过儿时嬉闹的村南小河的渡石,我看见了阔别了两年多的母亲。母亲只是微微笑着看我,仿佛我回访故乡给她带来了什么荣耀似的。我仔细凝视着我的母亲,她比前两年显得更健壮了些。故乡的风,故乡的水,抚去她眼角上的细碎皱纹,洗净了她寄人篱下为炊时脸上的烟灰。

深夜,油灯亮着豆粒大的火苗,我和母亲躺在滚烫的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

妈妈,我让您受苦了。这句早该说的话,说得太晚了。

没有又留级吧?显然,我留了一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

不但没有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开始发表文章了呢!我从草黄色的破旧背包里,拿出来刊登我处女作的《新民报》和《光明日报》,递给了她。

至今我都记得母亲当时的激动神情。她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

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

她笑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母亲是带着微笑睡去的。我听着她轻轻的鼾声,无声地哭了。可是当我第二天早晨,问妈妈为什么打鼾时,她回答我说:我打鼾不是由于劳累,而是因为心安了!

从师范学校毕业之后,我被调到《北京日报》当了记者、编辑。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从故乡接进北京。果真像她说的那样,由于心神安定,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踏实,连梦境仿佛也随着她的鼾歌而变得更为绚丽。

只可惜好景不长。1957年后我再难以听到母亲的鼾声了。我和我爱人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路,家中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刚落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那时一样,抚养她的孙子。文革期间,我偶然得以从劳改队回来探亲,母亲再也不打鼾了,她像哺乳幼雏的一只老鸟,警觉地环顾着四周。即使是夜里,她也好像彻夜地睁着眼睛。我回来,看到她挂着牌子串巷扫街,拐着两只缠足小脚去挖防空洞。

妈妈。在夜深人静时,我安慰她说,我怕您&&怕您&&支撑不住,突然&&

没有蹚不过去的河。她还是这样回答。

母亲确实坚强得出奇。有时我要替她去扫街,她总是从我手里抢过扫帚,亲自去干扫街的活儿。她的腰弓得很低很低,侧面看去就像一个大大的问号。那样子像是在叩问大地,这污迹斑斑曲折的路,哪儿才是它的尽头?!

1979年的1月6日,我终于回到了北京。如同鬼使神差一般,母亲从那一天起又开始打鼾了。我睡在上铺,静听着母亲在下铺打的鼾歌,内心翻江倒海,继而为之泪落。

只有母亲的鼾声,对我是安眠曲。尽管她的鼾声和别人没有任何差别,但我听起来却别有韵味: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是一首迎接黎明的晨曲。她似乎在用饱经沧桑人的鼾歌,赞美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摘自《文苑》)

1、文章为什么以母亲的鼾歌为题?

2、阅读文章,理清写作思路,用简洁的语言补出下表的内容。(2分)

时间

母亲鼾声的变化

原因{母亲的鼾声}.

十几岁时

母亲从不打鼾

那一年

我努力求学,学有所成

1957年以后

母亲没有了鼾声

我遭遇人生的坎坷磨难

1979年元月

母亲鼾声又起。

3.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子加点的词的表达效果。

母亲是带着微笑睡去的。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酸楚之感。

4、从语言角度赏析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是一首迎接黎明的晨曲。。

5.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120—150字)(4分)

《母亲的鼾歌》阅读答案:

1.以母亲的鼾歌为题目,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兴趣;是本文的线索;表现文章的主题,凝聚了母子情深。

2、我少不更事,不努力学习 ;几乎夜夜发出微微的鼾声;我结束苦难,回到北京

3、微笑是母亲的神态描写,表现母亲为儿子的成功感到无比的欣慰幸福;酸楚是心理描写,表现我为自己过去不懂事而让母亲承受内心煎熬的内疚、悔恨。

4、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鼾声比作儿歌和晨曲,生动形象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激励,也表现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5.答案略。(本题4分。能围绕母亲的坚强、宽容、爱子情深等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正确即可。特点正确2分;结合内容分析恰当2分)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com,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

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篇二:《9母亲的鼾歌》

母亲的鼾歌

⑴母亲的鼾歌,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她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

⑵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我没有看见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此时,外面的风正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锐而又凄厉的声响,我却在母亲古老的童谣中闭上了眼睛,到童年的梦境中去遨游。

⑶我十几岁时到北京求学。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当我坐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我的母亲,正汗流浃背地洗着一件件脏衣裳!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她用汗水供养的儿子,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

⑷她没有为此垂泪,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我,只是感叹父亲去世太早,她没有多少文化。她一如既往,洗衣、做饭、刷碗、扫地„„独自一人,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回肠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睡得恬静安详。似乎她不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无暇顾及她心灵上的沉重负荷„„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

⑸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十六岁的我,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晨,送她到十字街头。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 “嗯。”我垂下头来。

⑹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你放心吧!”„„

⑺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从这天起,我开始发奋地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1950年秋天,我背着行囊离开通州城,到北京师范学校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⑻当夜深人静时,我和分别两年多的母亲躺在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妈妈,我让您受苦了。”“没有又留级吧?”显然,我那年留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 ⑼“不但没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呢!”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 她笑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从心底漾起的笑波,浮上了母亲的嘴角眉梢。

⑽她是带着微笑睡去的。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酸楚之感。特别是在静夜里,听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

⑾我毕业后到《北京日报》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进北京。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也仿佛随着她的鼾歌而变得更为绚丽。

⑿只可惜1957年后我再难以听到她的鼾声了。我和妻子被迫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那时一样,抚养着她的孙子。

⒀我偶然得以回来探亲,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她面对着我侧身躺着,仿佛一夜连身也不翻一下。我夜间醒来,常常看见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 ⒁“妈妈,您怎么还没睡?”“我都睡了一觉了。”她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⒂我把身子翻转过去,想让母亲能够闭一闭眼。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庞时,她还在睁着酸涩的眼睛。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她那双枯干无神的眼睛,一定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⒃“妈妈,我怕您„„怕您„„支撑不住„„”

⒄“没有趟不过去的河。”她还是这样回答。

⒅1979年的元月6日,我结束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终于回到了北京,从那一天起她又开始打鼾了。我睡在上铺,静听着母亲在下铺的鼾歌,内心翻江倒海,继而为之泪落。后来,我们从十平方米的小屋搬到了宽敞的房子里,我也常常在深夜里静听她像摇篮曲一样的鼾歌。

⒆说来也真令人费解,我怕听别人的鼾声,却非常爱听母亲的鼾歌。尽管她的鼾声和别人的没有任何差别,但我听起来却别有韵味: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是一首迎接黎明的晨曲。她似乎在用饱经沧桑人的鼾歌,赞美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1.选文第1段写道:“她(母亲)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请你阅读3—18段,用简洁的语言补出下面的内容。

(1) ,母亲从不打鼾;

(2)我努力求学,学有所成,母亲开始打鼾;

(3)我遭遇人生的坎坷磨难,母亲没有了鼾声;

(4) ,母亲鼾声又起。

2.第2段在讲述母亲为“我”哼唱童谣时为何还要描写屋外尖锐凄厉的风声?

3.第10段和第18段都写到“我”因听到母亲的鼾歌而落泪,请简要分析“我”这两次落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120—150字)

答案解析:

1.(1)我少不更事,不努力学习 (4)我结束苦难,回到北京

2.用母亲哼唱的摇篮曲与屋外尖锐凄厉的风声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歌声给我内心带来的温馨与安全之感,也表现出母亲的坚强慈爱。

3.第一次:为自己不懂事让母亲承受内心的煎熬而内疚悔恨;第二次:为年老的母亲独自承受苦难而心痛,也为母亲现在的安然而欣慰。

4.答案略。能围绕母亲的坚强、宽容、爱子情深等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正确即可。

篇三:《记叙文阅读《母亲的鼾歌》《谁会错过那花信风》《蝴蝶树》《乡村的灯火》》

(一)阅读《母亲的鼾歌》,完成16~19题。(10分)

母亲的鼾歌

丛维熙

①母亲的鼾歌,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她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

②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我没有看见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此时,外面的风正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锐而又凄厉的声响,我却在母亲古老的童谣中闭上了眼睛,到童年的梦境中去遨游。

③我十几岁时到北京求学。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当我坐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我的母亲,正汗流浃背地洗着一件件脏衣裳!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她用汗水供养的儿子,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

④她没有为此垂泪,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我,只是感叹父亲去世太早,她没有多少文化。她一如既往,洗衣、做饭、刷碗、扫地……独自一人,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回肠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睡得恬静安详。似乎她不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无暇顾及她心灵上的沉重负荷……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

⑤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十六岁的我,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晨,送她到十字街头。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嗯。‛我垂下头来。

⑥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蹚不过去的河。你放心吧!‛……

⑦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从这天起,我开始发奋地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1950年秋天,我背着行囊离开通州城,到北京师范学校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⑧当夜深人静时,我和分别两年多的母亲躺在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妈妈,我让您受苦了。‛‚没有又留级吧?‛显然,我那年留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

⑨‚不但没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呢!‛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她笑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从心底漾起的笑波,浮上了母亲的嘴角眉梢。

⑩她是带着微笑睡去的。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酸楚之感。特别是在静夜里,听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

⑾我毕业后到北京日报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进北京。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也仿佛随着她的鼾歌而变得更为绚丽。

⑿只可惜1957年后我再难以听到她的鼾声了。我和妻子被迫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那时一样,抚养着她的孙子。{母亲的鼾声}.

⒀我偶然得以回来探亲,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她面对着我侧身躺着,仿佛一夜连身也不翻一下。我夜间醒来,常常看见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

⒁‚妈妈,您怎么还没睡?‛‚我都睡了一觉了。‛她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⒂我把身子翻转过去,想让母亲能够闭一闭眼。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庞时,她还在睁着酸涩的眼睛。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她那双枯干无神的眼睛,一定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⒃‚妈妈,我怕您……怕您……支撑不住……‛

⒄‚没有蹚不过去的河。‛她还是这样回答。

⒅1979年的元月6日,我结束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终于回到了北京,从那一天起她又开始打鼾了。我睡在上铺,静听着母亲在下铺的鼾歌,内心翻江倒海,继而为之泪落。后来,我们从十平方米的小屋搬到了宽敞的房子里,我也常常在深夜里静听她像摇篮曲一样的鼾歌。

⒆说来也真令人费解,我怕听别人的鼾声,却非常爱听母亲的鼾歌。尽管她的鼾声和别人的没有任何差别,但我听起来却别有韵味: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是一首迎接黎明的晨曲。她似乎在用饱经沧桑人的鼾歌,赞美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选文有删改)

16.选文第①段写道:“她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请你阅读③~⒅段,用简洁的语言

补出下面的内容。(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从不打鼾。

(2)“我”努力求学,学有所成,母亲开始打鼾。

(3)“我”遭遇人生的坎坷磨难,母亲没有了鼾声。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母亲鼾声又起。

17.第②段在讲述母亲为“我”哼唱童谣时为何还要描写屋外尖锐凄厉的风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⑩段和第⒅段都写到“我”因听到母亲的鼾歌而落泪,请简要分析“我”这两次落泪

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母亲的形象塑造的生动感人的?(120~15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谁会错过那番花信风》一文,完成第15~18题。(共11分)

谁会错过那番花信风

①听窗外呼呼的风声,我知道,这番风一来,杏花便要开了。而我,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

②门被轻轻推开,主治医生进来了。他与以往的医生一样,也只会对我说,别着急,你要对自己有信心。可是,每转院一次,我的希望都会熄灭一块。此时,我的心几乎黑屏。医生翻看我这一周的各种化验报告。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情况并没有任何好转。点滴瓶渐渐空掉,小护士在为我拔针头时,忽然问了一句:‚您知道什么是花信风吗?今早我侄女问我,您是老师,兴许会知道。‛

③这句话刺痛了我的心。沉默了一会儿,我静静地回答:‚花与风之间有着自己的约定,每年从一月到五月,共有二十四番风。一番风来,一种花开:一番

吹开梅花,二番吹开山茶,三番吹开水仙„„直到天暖,直到所有的花都开好。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这样的风叫花信风。现在吹的是第十一番,叫杏花风„„‛我的喉头哽住了。去年此时,也是这样的风啊!我领着一群孩子,小鸟般飞出校园。灿烂阳光下,风舞动着头发,杏花开成了海。孩子们簇拥着我,用花开般柔软的童音唱着:‚一番梅花,二番山茶,三番水仙„„‛小护士呆住了,她孩子般喃喃着:‚多美的约定,多美的风,简直像是童话„„‛连我的主治医生,也放下那沓化验单,侧耳谛听着窗外的风声。我的泪,再也无法遏制地流下来。

④那天,主治医生温和地问我,愿不愿意为他的学生们上节课。我无语,我不想被人推到讲台上,在众目睽睽下,在那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之间,展示我萎缩的四肢和晦暗的病容。他微微一笑:‚上课的事不急,外面风很暖,我推你出去走走。‛

⑤轮椅缓缓前行,外面的一切,又熟悉又陌生。草绿得逼人的眼,杏花如雪。这时,一群学生走过来向老师问好。忽然,几片花瓣飘到我的脸上。有个女生,对我微微一笑,俯下身子,一片一片,为我拈去脸上的花瓣。纤细而灵活的手指,轻触着我的脸,有种善意的暖。我的心一动:就算是当教具,在这样的花开时节,为这样的学生,也是值得的吧。我决定,配合他们上一节课。

⑥第二天早晨,天气晴好。我的主治医生竟把我推到了那片花树下,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学生们向我鞠躬问好。其中,竟然还有一位气质温婉的老太太,主治医生介绍说这是他的恩师,曾帮助他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接着蹲下身子,调整我的轮椅靠背,一位男生替我将枕头垫好,有个短发的女生,细心地用毛巾被盖住我的腿。医生含笑对我说:‚那天,我向同学们提起了花信风,大家都很感兴趣,都想听你讲讲。‛我怔住了:难道他们不是来看我的病躯?不是要用叩诊锤这里敲敲,那里敲敲„„那些水晶般清澈的眼睛,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他们想了解的只是花信风。这一瞬,我的心中一片温润。从花叶间望出去,天空蓝得像童话,阳光穿过繁花,在每个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⑦我为他们讲花信风的由来,讲与花信风有关的诗词:‚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清明烟火尚阑珊,花信风来第几番‛。学生们轻轻地鼓掌,老人眼里有默默的赞叹,主治医生则微笑着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情不自禁地讲起我的那些孩子们:他们每个人都是我心头的一朵花,朵朵都叫人爱不够,朵朵都叫人想念。

⑧那位老人笑了:‚姑娘,你是个懂得爱的好老师。‛她慈祥的目光,仿佛看到了我的心里:‚姑娘,我三十岁时也患过格林巴利综合征,跟你现在的情况一模一样。‛我睁大了眼睛,呆呆地看着她。‚可是,你看现在的我,不但照常上课,还能登山,拉琴,跳舞,你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老人握住我无力的手,主治医生站在她的背后,默默微笑。我的心猛的一震,仿佛有风忽然掠过,惊醒了心底那些沉睡的渴望。

⑨又是一个春天,我终于痊愈,终于站在了讲台上。我给新一级的孩子们讲花信风:它懂得所有植物的梦想,它坚守着与每朵花之间的约定,它带着二十四番耐心,二十四番热诚,一遍遍叫醒沉睡的花朵。

⑩是啊!就算病过,枯萎过,可谁会错过,那一番又一番美丽的花信风呢?

15

(3分)

→ → → 16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第⑤段画线处的描写细腻动人,请你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花信风”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请你从⑥~⑨段中举例加以分析。(3分)(1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海淀区二模

(一)阅读《蝴蝶树》,完成第14~16题。(共13分)

蝴蝶树

喻丽清

○1蒙特瑞半岛上有一条‚七十里路风景线‛,路左是高大挺拔的苍苍古松,路右是浪涛如雪的海岸。路边铺着一层开小紫花的青苔,那样美的紫和那样美的绿,那样乖乖地长在粗砾的石头上,教人喜欢得‚半死‛。

○2最喜欢的还是那里的静。附近仿佛无人,那些人家皆隐蔽在松林当中。本想去看看张大千先生的故居‚环华庵‛的,然而没有找到。后来,我在一家礼品店里看见一张明信片,上面是一株蒙特瑞松,枝干上‚悬‛满了蝴蝶,纸一样薄的翅膀,像教堂窗上精细的拼花玻璃。中间是橘黄和嫩黄,边缘则是黑白两色,用一种墨墨的筋脉连络起来。我叫它:玛瑙蝶。

○3我问店主:‚哪里可以看到蝴蝶树呢?‛他说:‚夏天是没有的,每年十月底三月初才能看到。至于在哪棵树上得自己去找。‛

○4那一年夏天,我满脑子都飞着玛瑙蝶,然而一直没有机会再去。再次去蒙特瑞,竟是两年后的感恩节了。这一次,我舍了‚七十里路风景线‛,径直去找蝴蝶树。我在松林边缘打着转,询问着:‚蝴蝶树,它在哪里?‛‚蝴蝶树?没听说过啊。‛很多人都这么说。

○5还好,总算有一位在院中修剪花木的老先生,他说愿意带我去。

○6‚你是生物系的学生吗?为什么会对蝴蝶树有兴趣?我退休前在学校教书的时候,总想办法带学生来看蝴蝶树。‛ 他一面走,一面给我‚上课‛,‚你知道,蝴蝶由生到死通常都不大离开它出生的地方,飞也飞不太远。只有这玛瑙蝶,不知道为什么世世代代都要飞这么一次。由阿拉斯加到蒙特瑞,总有三四千英里路。蝴蝶的生命就只有一年,短短一生千辛万苦在路上飞掉,你能想像吗?我有个当水手的朋友,送给了我一只极美的玛瑙蝶,说是停在船帆上跟了他们好长的一程路。我的朋友每天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那帆上的蝶。到了第五天,那只蝶不见了,它掉在甲板上,死了。想是因筋疲力尽的缘故吧。‛

○7我不自觉地停了脚步:‚啊,我从没有听过比这更动人的故事。‛

○8这时候,我们走到一家叫‚蝴蝶树施舍‛的门口。我说:‚我刚刚在这里已经绕了好几圈了。‛‚不知内情的人的时候。这旅馆的后院是一处树林,蝴蝶树就在树林里面。当初盖旅馆的是找不到,我们很怕招引游人。没想到,现在它倒成了蝴蝶树最好的监护人了。‛

○9老先生跟门房招了招手,我们来到后院,沿着一条小路蜿蜒进入松林里去。 ○10路上立着许多‚请肃静‛的牌子,还有一块政府的公告牌,上面写道:任何对蝴蝶 ‚不礼貌‛的行为,均将被依法追究。

○11走着走着,我忽然看见一棵松树的树干上钉着一块写着‚蝴蝶树‛的小木板。老先生默默地用手指着树梢。我抬起头来张望,除松枝、松叶,就只有枝叶间挂着的一些藤条状的‚植物‛。我有点失望。原以为会看到苍绿的松针辉映着

金黄灿烂的翅膀那样‚豪华‛的景观。但是,没有……

○12忽然,一根藤状‚植物‛动起来了,轻轻一扑,闪出来一只蝶,玛瑙一样漂亮。它飞到高处才打开了翅膀,是美丽的玛瑙蝶,是那美丽的蝶!展开翅膀的玛瑙蝶一会儿这里有,一会儿那里有,连阳光也跟着动了起来。原来那些灰蒙蒙的藤条,竟是几十只合拢双翅,拥挤着取暖的蝴蝶!

○13穿着隐身衣似的玛瑙蝶,成千成万地簇拥在同一棵松树上,微微颤动着双翼。是的,‚不知情的人是看不到它们的‛。

○14谁能看见三千里外莫名的招引呢?谁能明白飞在太平洋上水天一蓝之间那种‚寻树‛的心情呢?

15只有蝶儿自己知道。它们生就的美丽仿佛只为飞越重洋来献给这一株蝴蝶树。○

如今,它们确确实实飞到了,默默地收藏起自己的美丽,也就心满意足了。然后飞回阿拉斯加产卵,下一代又将再飞回来。寻访是它们一生的工作!然而,寻访的并不是自己,是前世未了的‚半生缘‛!{母亲的鼾声}.

○16蝴蝶与树,站在一片寂静当中,那样沉凝,那样安详,树底下还有一个仰视的我。此时,这一点点渺小的感动不知道要呈献在哪里才好,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