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读书

时间:2021-10-27 05:07:37 节日作文

篇一:《漫谈读书》

漫谈读书

摘 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书是人类的朋友,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章结合作者

与书为伴的几十个春秋,从读书之苦,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之乐

几个方面,规劝青少年要博览群书。

关键词:读书苦;常读书;读书乐

一、读书苦

读书之苦,一言难尽

从前进过私塾或从“人、口、手、上、中、下”学习小学教科书

的人,对于体罚一事大概不觉陌生,念背打三部曲。私塾老师大都

爱抽旱烟,一、二尺长的旱烟袋总是随时不离手,如果孩子背书结

结巴巴上气不接下气,当心烟锅子敲脑壳儿,“砰”的一声就是一

个大疱,谁痛谁知道。通常讲台桌子抽屉里还藏有戒尺一条,也就

是竹板一块,打在手掌上格外清脆,感觉又热又辣又麻又疼,比现

在做的医疗广告真实多了。早年的上学孩子感觉过打手板的滋味大

概太多了。如今体罚成为禁令,是否又走到另一个极端,不敢评论。

总之,现在的孩子比较有福了。我小时候也挨过老师的板子但不久

再没见过。只是立墙角却体验很深,因为我也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上中学后,要步行四五里,早晨4点多就起床,小伙伴谁起得早

就逐个叫别人,到学校天还没有亮,紧接着上早操,上课。每天往

返两次。放学后须赶快回家,给牲口割草,帮母亲拉风匣,饭后,

母亲洗锅,我扫地,每每如此。作业只能待父亲睡后(母亲还要缝

纫)再做。母亲上过私塾,父亲高小毕业,这在当时已经是颇有文

化了,因此父母对我们读书非常重视,要求甚严。之后有了晚自习,

可害苦了,我是全村最小的学生,走不到前面,经常拉到后面害怕

的嗷嗷大哭,有时他们还故意逗我。上初三以后我转到县一中就读,

住在高三宿舍里。最难熬地就是下晚自习。宿舍里就我一个人,根{漫谈读书}.

本不敢睡。还好,我和高三班主任老师商量,同意我在他班上延长

的晚自习,虽辛苦点却一举两得,我今天能有一口饭吃,从内心里

感激这位老师和同宿舍关心过我的大哥哥们。

从前我们读书,理解的少,全凭记忆,记不住便要硬打进去。生

活差就更不用说了,常常吃不饱,能吃一顿白面饭就是过年,住校{漫谈读书}.

生吃的是黄米干饭,能就点咸菜的人都不多,当时流行一句话“生

米子干饭温开水,学生吃上真不美”。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过

经母亲改小又缝补的,即便如此,仍然衣不遮体。一到冬季,每个

孩子脸上、手上全是冻疮,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暖后才会好,有的

人皮肤不好,早早就把漂亮脸蛋儿给报废了。住校的同学还要苦,

睡的是地铺,用砖块围一个长方形,里面铺上麦草,家境好一点的

同学还能铺一张狗皮褥子,多数人只有一个破棉絮做的褥子,被子

很薄,冬天和衣睡在里面,仍瑟瑟发抖,由于没有换洗的衣服,衣

服里子内虱子爬的满处都是,如今的孩子们真是掉福窝里了,给他

们讲都不信。哎!读书之苦,难于言表!

二、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二十岁师范毕业后开始教书,发现自己学识不足,读书太少,

应该确有把握的知识东一个窟窿西一个缺口,自己没有全部搞通,

如何可以教人?既已荒疏于前,只好恶补于后,而恶补亦非易事,

我忘记是谁写的一幅对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很有意思,我也知道了自己的鄙陋。许多该读而未读的书太多,因

此时时记着这句名言勉励自己用功。

我自二十岁才知道自觉的读书恶补,先列书目,何者优先研读,

何者宜于稍加参阅基本心中有数。只是当时工作的学校藏书太少,

工资也低买不起书,没读几本。因此那时,特渴望上一次大学,进

几回图书馆,于是狠下功夫,考入了教育学院中文系,算了却了我

的心愿。在大学的两年,我基本上天天光顾图书馆,每晚都到阅览

室抢位置,学校要求读的中外名著都读过了,期间也曾自己买过很

多书,那时候简直成了书迷。当时,我决不为了文凭而读这所学校

的,纯粹是为了恶补自己知识的欠缺,因为之前我自考新闻专业都

快完了。我是真所谓困而后学,可以这么说,我的一点点语文墨水,

基本上是教育学院得来的,看来先之不勤奋,后之恶补也不是不可

以的。这或许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所以我奉劝小朋友

们,从现在起多读书,读好书,将来一定会有用的,别到头来落个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结果。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不

定就有恶补时啊!

三、读书乐

读书好像是苦事,小时嬉戏,谁爱读书?即使读书,还要经过无

数次的考试,面临威胁,担惊受怕。长大就业之后,不想奋发进取

混日子则已,否则仍然要继续读书。我认识一位商界朋友,家产上

千万,但他的床头却一直摆着书,没事翻阅几页,日久读书甚多,

引以为乐。官场中商场中有不少可敬的人物,品味很高,嗜读不倦,

可见到处都有读书种子,以读书为乐,并非全是只知道争权夺利之

辈。我们中国自古就会重视读书,据说秦始皇日读一百二十斤重的

竹简公文才就寝。从前没有印刷的时候讲究抄书,抄书一遍比读书

一遍还要受用。如今印刷发达,得书容易,又有缩印,复印和影印

之术,无辗转抄写之烦。科技发达,什么电子书,会说话的书,带

香味的书,如此等等,读书之乐乃大为增加。想想从前的“学富五

车”,是指以牛车载竹简,相当于今十万字左右,现在只需一张光

盘或u盘就能搞定。

从自私的角度讲,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古人云:“书中自有

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最有道理的了。请问,哪一位农民

的孩子能吃上公家饭,有楼房住,其乐融融,不是读书的结果?既

然归功于书读得好,就是读书带来的快乐呀!

人生苦短,而应读之书太多。人生到了一个境界,读书不是应付

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

道德高尚的人,明白事理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使自己的生活

充实而有意义。所以我要说;读书乐。

最后,我用一位英国诗人的话奉劝青少年朋友:把从未读过的书

籍,赶快塞进脑袋里去吧!

篇二:《漫谈读书》

漫谈读书

梁实秋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在学

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

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至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洞崩拆之声,山林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篇三:《漫谈读书与人生阅历》{漫谈读书}.

漫谈读书与人生阅历

从少年时就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不论工作再忙,事情再多,连饭前、饭后都喜欢随手采撷一本咀嚼一番,就象吸烟者此刻的那般惬意,夜晚更是在书香下才能寐然入睡。记得有学者言: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与好书绝缘的那一刻;人生的起点,不是诞生,而是与好书结缘的那一刻。听后令人感触颇深。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少年、壮年和老年的区别。在每一个人生阶段的感情和见识,都随着阅历的深浅而感受各异。生而有涯而书海无涯,人生的经历,有的得之于真实的历练,有些则来自于书本。任何书本中的文字都是作者对社会、历史、自然、人生······等参悟领会的结晶,是作者人生阅历的再现,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增添了书籍内涵的深度。同样地,对读者而言,人生阅历亦不可或缺。

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只有书籍,美丽的颜色胜过了绝代佳人西施;惟有文章,优秀的光华超过了艳丽的百花。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从书中汲取人生的营养,是要汲取前人的知识或者历史的经验教训,学习生存的知识,获得达到幸福的智慧。中国的古人对于书籍可以说是情有独钟,说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书海犹如无尽的宝藏,文史哲学类的书籍让你了解历史的脉络,润泽心灵的底处;管理学丛书,则给予人们思想的开阔、知识的建构······,凡此种种,只要能传播现代的知识思潮、具备实用的价值、书写着感人且具启发性的故事、记录人类杰出的成就、探索人类的心灵世界,无论是教科书、小说、漫画······,无论哪一种形式,都算得上好书,值得大家一一展读。

能够把书读好,就可以不至于愚昧,而能够智慧地生活,并且享受人生的各种美妙滋味。对待读书的态度,决定着人生的心理和生理环境,自然也决定着人生的欢乐和幸福。书籍是人生的忠实伴侣,可以帮助你度过艰难的岁月,可以指导你走过那崎岖坎坷的道路,可以给你以安慰和激励,鼓舞和鞭策。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很严重。可是,仔细一想,却觉得十分有理。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很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忙,或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使他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读书。而这些琐碎生活项目的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思想肤浅庸俗形之于外的时候,言语就自然无味,面目也必随之可憎了。

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我们的行为需要源头活水,我们的人生阅历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而我们的言谈举止就不至于“无味”和“可憎”了。

书本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你如能时常有机会和一位与自己精神领域接近的作家借书本聊天谈心,他所说的就是你想说的话,他的喜怒哀乐就是你的喜怒哀乐;而且他给你一些生活和工作的启示,叫你认识你自己狭小天地以外的世界;这时,你就可以得到如同交到知己朋友一般的快乐。尤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它能够使人风度高雅,气宇轩昂,远胜过服饰上的奢华或家宅中的堆金积玉,而它之能够使你享有恬淡宁适,心安理得的快乐,决非终年孜孜为利、唯恐失去金钱的人们所可比拟。

读书人自己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劝说或者说是逼迫自己的子女去把书读好。为了让子女读好书,有文化的人会尽心去加以辅导;没有文化的家长,也会想方设法去请家教,甚至自己去努力学习,然后反过来再教育自己的子女。

“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等心理,可以说都是父母大人的良苦用心。可惜的是,真正能够懂得父母用心的子女,并不多见,所以真正能够读好书的人也并不多见。父母的一场苦心,往往都化作了一个泡影。

读书的快乐是因人而异的,因人所处的年龄段而异的,就因为幸福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人的心灵有着不同的境界和模式,所以幸福的程度或者感受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一生当中,谁也不敢说谁没有读过书。有一本具体的小书,也有人生这部大书,谁都在阅读着。但是,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书,可到底读了些什么,有了什么感受或者启发。这就不好说了。

梁启超先生在一次演讲中,问大家读书或者上学是要干什么。许多人的回答都是说要学知识,可他说最关键的是要学习怎样做一个人。是的,这人是最难做的,而且我们学习的目的也是要去学做一个真正的人。而学校里边只能教我们知识,并不能够做到教我们怎样更好地生存,所以,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我们自己。

韩愈的《师说》中写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道”就是做人的道路,是宇宙和人生的大道。能够传播给人大道的,才能叫做老师。也就是说,能够做老师的人,首先必须拥有“道”,或者说知道“道”是什么。如果连“道”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去传授这个“道”呢?

当我们的老师无法指导我们正确地生存的时候,我们只能把自己的心思放在读书和体会上去了。也就是说,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而且是为了认识真正的大道。只要真正地得到了大道,也就可以说是真正读书了。

人们读到了一部好书,尤其是到了那精彩得意的地方,自然是心下痛快,无比地酣畅。尤其是读那些史传或者小说的时候,读者往往就会进入作者所塑造的境界当中,随其乐而乐,随其悲而悲。这就是文学的魅力,移情动心,潜移默化矣。人生的道路也就随着知识的引导而划出各种轨迹来。读好书的时候尚且是如此,那么,能够自己干一番得意遂愿的事情,岂不更是如此呢!

有的人读书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知识,去在人前有个谈资,图个名誉而已。而真正的读书,是要从中汲取营养,领悟人生的道理,认识社会的规律。这样,我们才会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生活得才会幸福和自在,也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读书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读一本生书的时候,对书中内容比较陌生,理解起来自然就会有些吃力,不容易见出功效来;即便是读懂了,也只是肤浅一般的了解,是不大济事的。但是,若是能够温习旧日的所学,原本已经有了印象,再加以熟悉;熟能生巧以后,就会有所体会和感悟;若是再能够牢记持行,学以致用,正可干一番事业。

少年时读书,刚从书中窥视到了人生的滋味,最大的趣味在求知,求真伪,最喜欢一些讲原理讲常识的书,朴素唯物主义激情高涨,就迫不及待地急于“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仿佛是从缝隙中看月,只能窥其一斑。到了中年,身处社会,正在发展的全盛期,酸甜苦辣俱现胸中,继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摸爬滚打久了、累了,深感到“人生有涯而学无涯”了,就开始寻求心灵的避风港,从求真伪转而到求道理。这时如果恰恰读到一二本诸如《菜根谭》的书,或念到几句似懂非懂的佛偈,就很容易自以为大彻大悟,高兴得有如第一次吃到了素食的孩子,感动得四处向人宣布:我吃素了,食肉者鄙。其实只不过是刚刚尝到了一点唯心主义的另味。而时届老年,饱经沧桑,人生已成回味,读书的人读社会、读人生,人生远比读书本要多得多了,就会觉得,读书不过像路过街头顺手买了一串五香羊肉串儿,或者是迎面碰到了一个妙龄美女,一阵愉悦,一阵享受罢了。这时的阅读趣味可能就会更多地转向求理想的境界了,读一些有趣的人,看其说一些有趣的事,再发一声会心的笑。

清人张潮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的确如此,这三个阶段的三种读书方式和心得体会,其实都是随着读者本人阅历的深浅来决定的。当然,并不见得非要到中年或者老年时期,才会有那种感受。过去有些书读起来总有些难解,年岁增长后,却突然有所领悟,感触更深;书籍犹如生命之钥,开启人生不同的视野,而我们自己的人生阅历,使读书中的视野更加辽阔。{漫谈读书}.{漫谈读书}.

人生本是一部书,而少、中、老三个时期代表着不同时期的风格。少年人刚刚步入人生社会,觉得什么都好奇,显得激动万分,心中充满了幻想,充盈着战胜一切的激越;到了中年,已经认准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便只有勇往直前,发展事业,注重实际了,沉稳之气弥漫心间;老年之时,人生的道路基本上近乎走完了,已经站在了人生的终点上。这个时候看人生,正是从那反面来回顾的。站在了圈子外面,无关痛痒的时候,超然物外,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正像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标榜的为学三境界一样。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其实也是读书的三种境界。人生的阅历又何尝不是包含了这三种境界呢!

愿大家都喜当一个爱书人、读书人,探索书海中那无尽的宝藏,增长知识、琢磨阅历,焕发出美丽的光华。

篇四:《读书漫谈》

读书漫谈

书是一剂良药,捧放之间,心灵会升起宁静,放下繁杂,释然人

生。

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累了一天,回到家里学会放下一切,悠然自

得的捧上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享受那种娴静,无拘无束、随意而放

松的心境,心灵会在读书中升华,让身心修得至尊、至和、至善、

至美。如此纯净之时将心灵雕琢得剔透而光润。

有篇文章叫《女人读书最养心》。女人选择符合自己品味的书来读,

会有一种舒卷得体的宁静、安然,女人书读的多了,眉梢眼角举手

投足间会带出一股书卷气,一种他人摹仿不来的韵致。充益身心内

外的书卷味让女人成为一道最靓丽的风景。姐妹们,留给自己一点

时间读读书,“善待自己,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读书是为

了更好的享受生活。{漫谈读书}.

一个知识丰富、淡定从容的老师,会以独有的魅力把孩子带向知

识的领域。受欢迎的老师永远是让孩子们学有所得的人。有德有才

是老师的标准。教学生什么?让书来帮助你,从现在开始就从书提

取所需的知识,这种深厚的积淀,会使你的工作变得游韧有余,轻

松起来。我与友人曾讨论过:老师工作繁忙,无暇读书。友人说:

老师必须读书,这是十桶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老师们认真工作是对

孩子生命的尊重,一个尊从生命的人肯定也是个爱读书、爱学习的

人。

当你困惑人生时,书会为你解决疑惑。当你寻找资料时,书会满

足你的要求。书中文字的魅力会使人的思想变得超然。课前或班会

前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也许比老师单纯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要有

很强的说服力。因为成功人士是榜样,他们的话也最有说服力

读书,会让人变得不再固执,让人变得越发简单。生活中会有很

多信息进入你的脑子,都接受吗?于丹说:人要有三个筛子:真实

吗?善意吗?重要吗?不真实的,不善意的,不重要的,要弃之。

让大脑储藏的永远是有益的知识。

海尔集团的总载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

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选择了教育,就去享受教育的乐

趣,不懂得在事物中寻求乐趣的人永远是悲伤的。老师们以一颗美

好的心灵去倾听书的鸣叫,把谆谆的活语灌注到孩子的心田,这样

的老师太可爱。

教师工作是繁杂的,我们改变不了现状就改变自己,学习河蚌的

包容,它由排拆沙子给自己带来的苦难,变为包容沙子,最后这些

沙子变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老师就是用那颗博大心包容学生。人

生不必追求完美,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学会包容,也要学会休息,

会休息才会更好的工作。

善于读书会把工作做的更好,做事要注意把细节完成好,不求高

只求好,一件事一件事的去做,这就是踏实。琐事接重而来时,分

清主次,先选最主要的事去做,完成工作时,一次性认真做好,这

种处事哲学会使你处理好一切繁杂。注重细节的同时也不乏创新,

这就是能力的锻炼。《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个故事:上海的一

号站是德国人设计的,二号站是中国设计的,当初没有理解一号站

台阶的用意,二号站台没有设置台阶,结果大雨天被淹,造成巨大

的经济损失。就是凭着认真的工作精神,德国人在二战后迅速成为

世界第三号强国。荣华鸡为什么干不过肯德鸡,肯德鸡从抓细节入

手,鸡在第七周必须宰杀,否则第八周肉质就变老,这些细节的完

成让我们想到中国的企业存在的时间为什么那么短,大企家姜伟归

纳他的管理失误是“管理规章不实不细,”法规的制订仅仅是第一

步,必增加:“法规实施细则和实施检查细则”。班级管理也是这样,

要注意制定符合自己班级管理的管理细则。

做人可以不美丽,但你要善良和真诚。学会与人为善,不要对别

人要求太多,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平常事。多储蓄善意,积攒亲情,

播撒关爱,让人们感觉到你的温暖。

时时把自己当成一棵小草,增添绿色,当成一棵树,遮风挡雨,

让纯真的本色在环境中和谐,一定是最自然的风景。

篇五:《读书漫谈 (1)》

读书漫想

好消息,好消息,班级的图书角里又来了一大批“新房客”。嗜书如命的我欣喜若狂,找到图书管理员,先下手为强,抱起了一本《名人故事》,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敬爱的周总理从小胸怀大志。有一天,他的老师询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答案五花八门,“为做官而读书。”“为家父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轮到周恩来发言了,他从容不迫地站起来,高声回答:“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掷地有声的话,震撼在场的所有师生,也久久回荡在历史的时空,像一锤重音激励着无数学子前赴后继为之奋斗。周恩来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以智慧和才干,为祖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是啊!勤奋好学和立志高远是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古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叹,有凿壁偷光和精忠报国的感人故事,古人为我们树立了雄伟的精神丰碑。我们在引以为荣的同时,又在做些什么?我不禁想起了我身边的许多同学,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只要考得好,什么都不愁。电动坦克、遥控飞机、苹果手机„„都不在话下。”而我自己呢,何尝不是这样,一旦得了好成绩,不是向父母索要奖金,就是到肯德鸡大吃一顿,想到这里,我不禁脸红,难道这就是我读书的目的吗?与伟人相比,我们显得多么庸俗、渺小,不思进取。

回顾昨天,展望未来。生活在幸福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立志高远,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读书,将中华传统美德发扬光大,无愧于炎黄子孙这一光荣的称号。

作者姓名:林小清

单位:泉州市泉港区先锋小学

辅导老师:柳丽英

联系方式:18965776578

qgnpx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