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2021-10-27 01:22:51 节日作文

篇一:《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

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研究

摘要: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早在神农、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都有饮茶和茶的相关知识。中国茶叶的传播也分为国内和国外两条路线。中国茶的发展史、制茶史、饮茶史都源远流长。茶叶分类也有十种分类方式。茶具的也含有深邃的道理和文化。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和道教、佛教的精华。

关键词:茶起源、茶发展史、制茶史、分类、茶具、宗教哲学

一:茶之起源

1、神农时期 据陆羽《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意思是早在神农时期,人们就采集茶树的叶子作为饮料,至周公时期便有记载。

2、西周时期 晋·常虞《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境内“国有芳翳香茗”。这一记载表明西周时候就有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春秋战国时期 陆羽在其《茶经》中,根据《尔雅》和《晏子春秋》两书对有关茶事的记载,把传说的两书作者周公和晏婴列为我国最先知道饮茶的人。

4、秦汉时期 公元前308——前206年,饮茶和茶有关的知识开始有巴蜀向外传播。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饮茗之事。”即认为我国茶叶作为饮料开始于秦汉时期。

二、茶的传播史

1、茶在国内的传播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两晋)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业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5>茶业重心由南向东转移(宋代)

2、茶在国外的传播

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在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大量增加。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中“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地与我国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三、制茶史

1、从生煮羹饮到晾干收藏 2、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 3、从团饼茶到散叶茶 4、从蒸青到炒青 5、从绿茶发展到其他茶类

四、茶叶的分类

我国对于茶的类别之区分,众说纷纭。有的根据我国出口茶的类别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压紧茶和速溶茶几大类;有的根据我国茶叶加工分为初、精制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将茶叶分为毛茶和精品茶两大部分,其中毛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五大类,将黄茶归入绿茶类;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有的还从产地划分将茶叶称作川茶、浙茶、闽茶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一般只是俗称。还可根据生长环境来分: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依科学之分类,可分以下几类,详述如下:

1、依制造发酵程度分类:红茶、黄茶、黑茶、乌龙茶、包种茶、青茶、白茶、绿茶。2、依制造凋萎程度分类:凋萎茶、不凋萎茶。 3、依产茶季节分类: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4、依制茶形状分类:散茶、条茶、碎茶、圆茶、正茶、副茶、砖茶、束茶。 5、依制造程序分类:毛茶、精茶。 6、依熏花种类分类:花茶、素茶。 7、依茶数品种分类:青心乌龙、青心、台茶十二号、台茶十三号、硬枝红心、大叶乌龙、铁观音、四季春、青心柑仔、黄柑等。 8、依产茶地分类:高山茶、平地茶。 9、按焙火程度分类:生茶、半熟、熟茶。 10、按茶色不同分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五、茶具的概念及种类

茶具,古代也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经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茗尽具,已而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处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竟日执持茶具。”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曰:“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消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是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代文学加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荀、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采茶也”。

隋及隋以前的茶具: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制陶的窑,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窑。

唐代茶具:中唐时的茶具种类十分齐全,质地也非常良好。那个时代的人们很注意因茶择具,最常见的有风炉、灰承、交床、夹、碾、则、碗、揭、札、瓢、具列、都篮、火荚、纸囊、罗和、水方、竹夹、涤方等等。

宋代茶具:在宋代,点茶法是当时主要饮茶方法,主要要茶焙、茶碾、茶罗、茶盏、茶笼、茶匙汤瓶等。

元代茶具:元代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的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明代茶具:由于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

清代茶具: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都以陶或瓷制作,特别是在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

现代茶具:现代茶具的式样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新,做工也更加精致,质量也更加优良。有茶壶、茶罐、茶盒、茶匙、茶则、茶壶、茶盏、茶杯。

六、茶文化与宗教哲学

1、茶文化与儒家学术

“中庸和谐”与中国茶文化中的“和”之美 在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中,处处有茶,处处用茶,有礼仪的地方就有茶,茶以成为礼仪的组成因素。究其原因在于:生活中礼仪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人际关系,而这一点正与茶的相吻合。

儒家的人格思想与茶文化精神 文人雅士在细细品娺,徐徐体察之余,在美妙的色、香、味的品赏之中,移情于物,托物寄情,从而感情收到了陶冶,灵魂得到了净化,人格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得以升华。

儒家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与中国的茶德思想 古人品饮,还讲究环境的优雅,主张饮茶可以伴明月、花香、琴韵、自然山水,以求得怡然雅兴。而民间的茶坊、茶楼、茶馆中更洋溢着一种乐观、祥和额气氛。所有这些都使得中国茶文化呈现出欢快、积极、乐观的主格调,使中国茶文化与禅宗隐逸遁世的消极精神区别开来。

2、茶文化与到家思想

道教的长生观及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人们如何才能得到而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们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道家羽化成仙,长生不老的观念对茶文化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 道教和茶文化正是在“静”这个契合点达到高度一致,茶文化的本质在道教文化精神中日益弘扬广大。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茶文化 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中国茶人受了老庄思想,在品饮的同时,以茶的清苦、淡泊、气吞万象的品行自励、自勉,不计一己之失,而以寻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和为目标。

3、茶文化与佛教文化

茶禅一味 禅宗与茶两者内在精神本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除。尽管茶文化和僧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相矛盾的,但是,茶道精神主张以茶修德,强调内省的思想,与禅宗主张“静心”、“自悟”是一致的。

佛们茶礼 第一,应酬茶。茶不但是佛教徒日常的饮料,而且是佛门待客的佳品。第二,佛事茶。茶是佛们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供品。第三,僧侣死后火化前,在寿堂立牌位,每日由知事“三时上茶汤”。第四,议事茶。由于茶性不可移易,茶叶清淡又能迎合佛教修行的要旨,禅门议事,多用茶来进行。 新的世纪,茶文化将更加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新的世纪,茶文化将以更加艳丽多姿的身影曼舞在艺术殿堂。

新的世纪,茶文化将以更为深邃的内涵、经典的思想吸引大家的目光。

参考文献:

1、柯秋先主编:《茶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2、秦浩主编:《茶缘》,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3、赵立山主编:《茶享》,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4、伊腾故鉴主编:《茶和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5、龚建华主编:《中国茶典》,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6、王晶主编:《品味清清茶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7、勒飞主编:《茶禅一味》,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篇二:《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叶功效、栽培茶树和制成茶叶的国家。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据陆羽的《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氏是公元前2730年神农时代的象征,由此可见,茶的起源当然更早,而茶被人类发明和利用也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了。

茶的利用最初是在野生采集活动中形成的,关于神农氏发现茶之可饮,古代有这样两种传说,一种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说神农在采集草药时,为了验证各种草木的药理功效,必亲自品尝,有一天他碰到好几种有毒草木,感觉口干舌麻,五内若焚,遂意识到这是中毒的征兆。正当他躺在大树下休息之际,树上飘落几片树叶,神农信手取来放入口中慢慢咀嚼,但觉其味苦涩,渐渐地感到麻木消除,舌底生津,且气味清香,食后能提神醒脑,他意识到这种树叶具有解毒的功效,于是采叶而归,定其名曰“荼”(即茶)。另一种是传说神农时代没有医生,人们生病了只得找些草药煎服。有一次,当神农在大树下生火煮水,准备给病人煎药时,有几片茶树叶子落入锅内,却见水色微黄,便取水饮之,发现此水味带苦涩,喝后回味香醇甘甜,并能解渴生津,振奋精神,因而捞叶剖析,肯定了茶的药用价值。

传说虽然不能尽信,但是至少有一点信息值得注意:“荼”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它的某些药用之性。这些反映的是远古时代的传佚之事。从文字考证来看,我国最早利用茶叶的记载始于殷周。周成王时期,周公旦的《尔雅﹒释木篇》中记载:“槚,苦荼也”;《礼记﹒地官》记载:“?掌荼?、?聚荼?仅供丧事之用”;《中国风俗史》记载:“周初至周之中叶,饮物有酒、醴、浆等,此外犹有种种饮料,而茶其最著者。”由此可见,殷周之时,我们的祖先对茶的利用,已经摆脱了最初的药用,不但作为祭品,而且还发掘出它的饮用功效,茶开始成为一种日常饮料。

茶在战国以前,其种植和使用还仅限于巴蜀地区,至于其他地区,除去一些达官贵人靠接受贡品和馈赠获得以外,寻常百姓是很难享受到的。秦统一中国,茶的使用、普及与种植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并且,开始将茶烹制成羹饮来食用,但这时的羹饮与后世的将茶作为饮料不同,而是将其烹制成一种菜汤,作为食品用的,然而秦朝流传下来的有关茶的史料并不多见。到了西汉,已经有了关于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而饮茶的起始时间应该比这更早一些。

两汉三国时期,文人、宦官之家已形成饮茶之风。西汉宣帝时,王褒所写《僮约》第一次明确提到了茶叶贸易。说王褒去成都应试,暂住在一位已经亡故的朋友家,亡友之妻杨惠热情招待,常让家中奴仆便了为其做事。便了不愿为王褒服务,就到杨惠丈夫的坟前哭诉。杨惠与王褒对此十分恼火,便商议将便了卖给王褒为仆,并写下一篇有关服务内容和作息时间的契约,即《僮约》。《僮约》中提到茶事的有两处。一处是“烹茶尽具”,是说便了的日常工作中,包括为主人煮茶,并且在主人用茶后,清洗干净茶具。可见,在汉代已经出现了专用的茶具。另一处是“武阳买茶”,这一句则清楚的道出了西汉时期已经把茶叶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了。武阳即如今的成都以南彭山县的双江镇,那里是著名的产茶区。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将茶烹制后当作一种饮料,而不再作为药材或是羹饮了。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在这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一书中,明确提出茶的保健功效:“苦荼久食益意思”,说明了茶的提神健脑作用。

而到了三国时期,盘踞东南部地区的孙吴,已经代替了巴蜀,成为中国新的茶文化中心。这时的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及岭南等地,人工种植的茶园已经成为当地种植业中较具规模的行业,产品通过贸易的形式输往北方的魏国,甚至更北的匈奴地区。孙吴末年,吴王孙皓嗜酒如命,每当大宴群臣时,规定每位大臣至少要饮七升酒,而一位叫韦曜的大臣酒量较小,孙皓恐其不胜酒力,就密“赐茶荈以当酒”,以茶代酒

的说法由此而来。

在魏晋以前,我国北方,特别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少有茶,即使偶尔得到一些,也仅为少数官宦所有,故这一地区的人们对茶的认识和使用较晚,而把茶作为一种日常饮料就更远未被人们所接受。{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学一时流行。而玄学家大都是所谓名士,爱好虚无的清谈。东晋、南朝时,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暂时的满足,清谈之风继续发展,出现许多清谈家。最初的清谈家多为酒徒,饮酒虽能使人兴奋,但喝多了易举止失措、有失雅观。而饮茶却能始终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平和心态。于是许多玄学家和清谈家从传统的好酒转向喜好饮茶。

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随着与中土文化,特别是儒教与道教文化的融合,对茶的青睐也日趋强烈。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兴盛起来,僧人们坐禅,彻夜清修,茶就成为他们禅定入静不可或缺的提神之物。同时,在道家看来,饮茶是帮助炼“内丹”,升清降浊,修成长生不老之体的好方法。由此,茶事已经上升到饮食物态以上的形式,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二、茶文化的形成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疆域辽阔、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封建王朝。国力的强盛、交通的发达、经济文化交流的活跃都为茶叶的流通和茶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唐代的帝王大多好茶,其中以唐玄宗最为著名,他不仅喜欢饮茶,还沉迷于在宫廷中与后宫佳丽们“斗茶”,但是由于相关记载较少,我们无法了解当时的“斗茶”形式和内容。与此同时,民间也开始群起效仿宫廷贵族的饮茶习俗,饮茶蔚然成风,茶叶的贸易集市、各种茶馆遍及城乡。正是饮茶在中国大地的广泛普及和茶事的发展,再加上商业贸易的需要,使“茶”字从长久沿袭下来的

“荼”字中最终脱离出来,由此,“茶”字便应运而生了。

唐代也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最频繁时期,在对外交往中,茶被介绍到我国的边远地区和世界上很多国家,这些地区和国家的饮茶习惯和茶树的种植就始于唐朝。唐初与吐蕃通婚,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茶叶,这是茶传入西藏的开始。唐时,日本数次派“遣唐使”来我国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这些“留学生”回国时也将茶及饮茶习惯带回了日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日本僧人空海。从此,茶和饮茶之风在日本开始盛行,今天流行的日本茶道,即源于唐代。另外,朝鲜、越南等国的饮茶习惯也是在这时从我国传入的。

茶文化之所以在唐代形成,除了与当时的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有关外,还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一是与佛教的发展有关。隋唐之际,佛教在我国迅速发展,佛教寺院常建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气候适宜种植茶树,因此有很多大寺院都有种茶树的风尚。茶之清淡平和,正与佛之与世无争相合,故被僧侣们视为修养之必需。

二是与唐代诗风盛行有关。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饮茶习惯形成之后,文人雅士均以尚茶为荣,诗词歌赋中的茶事逐渐兴起和繁荣开来。白居易、李白、卢仝等人都是品茶行家。所谓酒壮英雄胆,茶引学士文。这时期的茶歌、茶诗、茶赋、茶画不胜枚举,客观上起到了宣传饮茶好处、推动饮茶风尚的作用。

三是贡茶的兴起,推动了宫廷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这些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尽管人数不多,但是他们对唐代茶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和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

此外,唐代留给后世的最重要的茶文化遗产就是“茶圣”陆羽和他的《茶经》。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一生清贫,不涉仕途,却对茶情有独钟。为钻研茶叶生产和科学技术,曾跋山涉水,深入各主要茶区进行调查研究,并亲自参加茶树栽培和采摘活动,研究茶水、茶器,以经验阅历所得,成就了我国和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茶经》内容囊括了茶叶的科学技术、生产知识和饮茶轶事等各个方面,不仅系统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关于茶叶生产的经验和科学技术,而且加以剖析阐述,称得上是茶业的百科全书。《茶经》对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茶文化的建立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陆羽因而被后世尊为“茶圣”。

知识链接

“茶”的称谓、写法和趣解

关于茶名茶字,我国历史上称谓和写法极其复杂。以茶名和茶字的词目来说,不算“草中英”、“酪奴”、“草大虫”、“不夜侯”、“离乡草”等谑名趣名,还有荼、槚、桡、蔎、茗、荈、葭、葭萌、椒、茶、茶荈、苦茶、苦荼、茗茶、茶茗、荈诧等叫法和写法。但“茶”则是正名,“茶

“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

“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中国文字极深象征性意义,自“茶”字普遍使用后,古念文人对茶字有不少趣解。①“茶”字来龙去脉:古时代称“茶”为“荼”,何时少了一笔的呢?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经过一段混用时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陆羽撰写《茶经》时,一律写作“茶”。②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③让“茶”字回归自然:“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份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

继陆羽之后唐代最著名的茶人要首推卢仝了。卢仝(约775-835年),自号玉川子,范阳人(今河北涿县)。卢仝出身寒微,终身不仕,但此人才高有节,他一生爱茶,以一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被称为《卢仝茶歌》)被后人誉为诗化的《茶经》,堪称茶诗中的经典之作,广为流传。在这首诗中,他抒发了茶人在品茶时的特殊心理感受,可以说是对中国茶文化的概括和总结。卢仝的这首诗被后人称为“七碗诗”,在后世许多茶书和茶诗广为引用,卢仝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茶仙”或“茶亚圣”。

知识链接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三、茶文化的兴盛

所谓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到了宋代,茶事和茶文化又得到了极大发展,饮茶之风十分盛行。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隆盛发展。宋代贡茶的精致绝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王公贵族经常举行茶宴,皇帝也经常在得到贡茶后以茶宴招待群臣。宋徽宗还御笔亲作《大观茶论》,虽然他在治国上并无建树,但却是一个很有造诣的茶学和茶艺专家。这本书较全面的反映了我国宋代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皇家对高档茶叶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贡茶的发展。宋代的宫廷御茶品种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龙凤团茶了。北宋初期,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监督制造一种皇家专用的紧压型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故称“龙凤团茶”。皇帝用的龙凤团茶,茶饼表面的花纹用纯金镂刻而成。龙凤团茶有大、小之分,其监制者分别为丁谓和蔡襄,这就是宋代茶事中著名的“前丁后蔡”。作为贡茶的龙凤团茶极为珍贵,是宫廷的象征和骄傲,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在朝为官二十多年也仅得赐茶一饼,他的《双井茶》一诗中的“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充分反映了龙凤团茶之昂贵。

另一方面是民间茶文化和斗茶之风的盛行。“斗茶”乃宋代茶之特色。斗茶,又称“斗茗”、“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质量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衡量斗茶的效果,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二是看茶盏内沿与茶汤相接处有没有痕迹。汤花面上要求色泽鲜白,民间称其为“冷粥面”。同时,汤花要均匀,保持时间较长、能紧贴盏沿而不退散为佳。汤花一散,盏的内沿就会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先出现水痕的斗茶者,便是输家。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会成为汤花优劣的依据。斗茶虽然始创于民间,但由于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所以迅速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加以发展,很快便风靡全国。关于斗茶的记载也有很多,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曾做《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生动描绘了当时的斗茶情景,成为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斗茶诗篇。

这一时期,饮茶之风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流行起来,中原茶文化通过宋辽、宋金的交往,正式作为一种文化内容传播到北方游牧、狩猎民族之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茶成为连接南北经济、文化的纽带。

在茶的烹制方法上,唐代的烹茶法逐渐被淘汰,点茶法盛行。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点茶法是将碾细的茶叶末直接放入到茶盏之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即调茶竹具)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为保持茶叶的真味,茶中已不再加入姜、盐一类的调味品。点茶法从宋代开始传入日本流传至今,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所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篇三:《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

中华茶文化1.茶文化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 回眸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轨迹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以科学和求是态度 界定它的内容和范畴;了解和探索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测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之中的壮阔前景。 茶文化可以承载着许多其他商品承载不了的特别的东方文化 内涵。 2.茶文化则是指生活在华夏大地的中国人,3000 多年以来在发现,种植和利用茶 作为药品,食品,饮品,礼品,贡品等过程中以茶作为载体,表达人与人,人与 自然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情感,爱憎等思想观念的各种文化形态之统称。 3.所谓的茶树原产是指在人工栽培以前茶树的原始分布区域,也有部分学者把原 产地理解为“茶树的原始产地”即茶树的起源地。 4.我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国家,茶叶 的栽培和加工制作技术起源于我国,其他任何国家的栽培,和制茶加工技术都是 先后直接或间接的从我国传入。 5.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 72 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时代公元前 2700,该书成于西汉。 6. 《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华纣,这说明了早在公元前 1066 年巴蜀地区等以 所产的茶叶作为贡品,东晋时代公元 350 年左右所撰。 7.中国古巴蜀人首先发现茶的用途,并将之人工驯化,变成一种可进行栽培的多 年生经济作物;且推广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大部分地区是中国的茶文化源头。 8.西汉公元前 29 年王褒《僮约》记载;烹荼尽具,武阳卖茶,说明当时茶已成 为日常饮品,四川一些地方已有茶叶市场。 8 三国末.孙浩首创,以茶代酒。故事表明茶已是当时的皇宫饮料。 9.东晋时期,市场上已有煮好的茶汤出售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传播到长 江中下游。 10.从秦汉到两晋,巴蜀一直是我国茶叶生产和贸易的中心,两晋以后长江中下 游茶区逐渐发展起来,荆楚一代的茶业,已可与巴蜀相提并论。 11.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宵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以抑制性欲。 12.唐代可算是中国茶文化正是形成和繁荣发展的时期。 13. 陆羽(公元 733—804)相貌丑陋,极有个性,口吃却有辩才,名疾,字鸿渐, 号竟陵子是个弃儿,三岁时被竟陵笼盖侍主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边拾得。终老 于浙江湖州。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自从陆羽生 人间,人间相约事春茶。 14.《茶经》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茶之为用,未至寒,为 饮最宜,精行俭得之人。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沸

,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 上水老不可食也。 六之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茶之造自采至于封,七经目。 15.伊公羹,陆氏茶,伊公用鼎煮羹,陆羽则用鼎煮茶两人都属首创。 16.《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茶的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制,煎 煮,以及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比较充分的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全书 7000 于字,共分三卷十节。首次把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一套 烤茶,选水,煮名列具,品饮的中国茶艺,把茶从物质层面进入精神层面的一个 重要的标志就是注重饮茶的过程而非茶本身,因而陆羽创立的这套茶艺,程试规 范,技艺精妙,内涵极为丰富,是饮茶作为进行自我品德修养和陶冶情操的手段 和方法。因而为中国茶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也为中华茶文化的提升奠定了深厚 的理论基础。 《茶经》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第一部关于茶道的专著茶书,它的出 现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在唐代中期正式确立。 17.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 向竟陵城下来。 18.三葵亭实为唐代三位文学家,品茗叙事之地,是陆羽,颜真卿,皎然深厚友 谊 19.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是品论煎茶的泉水和用水的最早专著。苏翼的《十 六汤品》是论述点茶技法的最早专著。 20.晚唐时期的刘贞亮提出茶之十德,就是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我国古代对茶的 社会功能的认识,这十德包括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 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 雅志。 21.晚唐时期,湖南常德市已有了炒青绿茶生产,明代已是发展的全盛时期。 22.宋微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进一步推动饮茶的流行,弘扬饮茶文化。 23.宋朝建立建安贡焙后,建茶名声越来越大。 24.花茶的加工可以追溯到宋初,当时已有在贡茶中加入龙脑相以加增益茶香的 记载。 25.宋代审安老人将当时饮茶用具简化为十二种,并将之拟人化,称十二先生是 宋代茶具的形制 26.茶马古道源于唐宋时期。茶马古道主要是由茶马互市产生的道路,这条道路 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记载,沉淀着跨越千年的文化遗存,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 涵。 27.到了元代制造茶叶以散茶为主,团饼茶进一步没落,明朝初年,朱元璋下诏 废除了饼茶的进贡,推动了散茶很快得到发展,多种茶类先后被创制。 28.明朝中期已有了乌龙茶的制法乌龙茶的制法形成后逐渐传播到广东,台湾及 其他产茶省份。 29.黄茶的加工工艺

,生产于明代时期。 30.黑茶的加工方法是明代万历年间,湖南安化加工黑毛茶。 31.明代朱权《茶谱》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浩月清风,或坐 明窗净,提出了饮茶与自然周围环境的融合,表现出求真,求美,崇尚自然的精 神。 32.明代后期,茶树繁殖除用茶籽直播外,有的地方还采用育苗移栽法,在清代 又发明了用扦插和压条的方法进行茶树的无性繁殖 33.明代在制茶技艺上已达到了古代制茶工艺的高峰。 34.清代郑之清;一杯香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遇仙。 35.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眉座》 ,花花彩轿门前挤,不少欠分毫茶礼。 36.当代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是一部全面深入反映近现代一户茶业世家的兴 衰历史的小说鸿篇,此部小说获得了第五届矛盾文学奖。 37.1937 年中国茶业公司在上海成立,意指提高茶叶的品质,确定茶叶的标准, 进一步改进茶叶的生产联销,以扩大茶叶的贸易,复兴中华茶产业。1949 年中 国茶业公司,在北京成立,统管茶叶的生产,收购以及内外销业物。 38.1958 年中国茶叶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杭州成立。 39.1989 年在北京首次举办了茶与文化展示周活动,1990 年 10 月第一届国际茶 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40.1991 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座落于杭州龙井乡。 41.可以说茶事活动是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每一个社会阶段, 人类对茶的利用,都会存在的多种形式。 43.儒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继之以孟子,荀子等人及《易传》 《中庸》等经典著作。长期影响着人们伦理规范,道德要求,一直占着统治地位 的思想,也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中国茶文化是在,儒,佛,道思想塑造下形成 的。 44.饮茶有益健康,请君多喝茶, 《tea4,health》 。茶是天然,健康,营养,温和 保健饮品。 45.茶,中华国饮,和平饮料。

篇四:《中国茶文化论文》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谈中国茶文化 课程名称 中国茶文化

二级学院: 龙蟠学院 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提交日期: 2012 年 5 月 24 日

谈中国茶文化

摘 要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业发展了几千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地韵味吸引海内外的各界人士。茶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极具特色。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茶由于自然属性,产生了以茶为载体的茶文化。中国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关键词:茶文化 内涵 功能 特点 社会作用

【正文】

1.中国茶文化的概念

中国是茶的故乡,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神农就发现了茶。几千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