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人跌倒不敢扶的看法

时间:2021-10-26 22:38:17 节日作文

篇一:《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调查报告》

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影响因素分析的

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这么和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大奔”;“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这是今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中两句流传最广的台词。第一句,点明结果;第二句,说明价值。在现实中,很多观众也表达了与小品中一样的困惑,如果真遇到摔倒的老人,我们到底扶还是不扶?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因老人被撞倒而引发的纠纷,让好人做不起,做好事变成功到惹是生非的烦心事,甚至因此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困惑。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普遍的道德焦虑,也暴露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道德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 老人跌倒 扶不扶 影响因素

一、导言

1.研究背景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判决结束后,彭宇一脸郁闷地站在法院门去

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这可能是最早的我们或者是媒体关注的关于“老人跌倒扶不扶”最早的事件,而这个事件到现在已经衍生了许多版本如“天津许云鹤事件”、“江苏如皋殷红彬事件”、“北京朝阳区扶不起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已经说明了“扶跌倒老人者反被讹诈”已经不单单是个别现象了,“不敢扶跌倒老人”也不是个别现象了。

看见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路上碰到需要救助的人,你会伸出援手吗?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因老人被撞倒而引发的纠纷,让好人做不起,做好事变成功到惹是生非的烦心事,甚至因此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对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来说,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如今正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困惑。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普遍的道德焦虑,也暴露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道德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这也是当今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

2.调查目的: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将触及人们道德敏感的话题进行理性分析,以此来引导人们对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被大家的盲目情绪遮蔽双眼,并鼓励人们积极思考,怎么

解决老人害怕在外面跌倒没人扶的问题。

3.小组成员:胡新荣 魏霞 陈环环 陈曼曼 赵永鹏 张乾

二、研究方法、内容、理论设想

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本次研究的资料分析方式是定量分析、定性分析

2.理论分析及设想

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和环境下也会相互冲突。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如一个人现有某种行为(无论被动或主动),长时期的行为下来,养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但是现实生活中,“口是心非”这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也不在少数。社会态度有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 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不同。态度并非决定行为的全部因素,它只是行为的一种倾向性,即一种心理上的可能性 态度只是行为的一种倾向和准备状态,但并非行为本身 ,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原因在于,决定一个人作出何种反 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这些影响因素不能协 调一致时,态度与行为之间就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在周晓虹教授编写的《现代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将造成态度与行

为不一致的条件与因素归结为五个方面。分别是:①态度的一般性和行为的特殊性。②社会规范。③动机、能力等个人心理因素。④情境压力。⑤价值与代价。{从老人跌倒不敢扶的看法}.

我们以老人跌倒扶不扶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为设想,假定对老人跌倒持扶起态度的人群,在遇到跌倒老人时,其行为呈现出特殊性或者是与态度的不一致性,其没有去扶跌倒老人。以此展开调查,希望能以此为锲机,研究出导致其行为与态度的不一致的因素是什么?也即导致其不扶跌倒老人的真实因素是什么?

3.调查内容:

通过调查各类人群对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而进行态度与行为的对比分析,找到其扶与不扶的真实的主客观因素。了解其态度与行为的相关关系,探索其行为选择的原因。然后在洛阳市高校和社区进行随机访问调查,了解其关于老人扶不扶的态度与看法。

三、研究分析

1.样本概括

本次调查由于时间,财力,物力等限制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只在洛阳市的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和龙祥、龙和、龙盛、尨富等社区展开调查,但洛阳市是中部的中型城市也有其独特的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180份问卷,实际收回180份,有效回收率100%;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了60个进行个案访谈。

2.结果分析

(1)

从上面两个样本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有85.6%的被调查者在“您对老人的感情”这一项中选择“喜欢”和“同情”,只有0.6%、一个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喜欢老人。有8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应该去扶跌倒老人的选项”,只有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该去扶跌倒老人”。我们可以分析出被调查者们许多家里都有老人或者是生活中接触的老人也不少,他们在被调查者心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对老人也普遍呈现出尊重的态度,在老人跌倒时大多数人也认为应该去扶,这样一个态度也说明了群众并没有丧失社会主义价值观、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群众就整体来说还是正义的。

篇二:《老人跌倒该不该扶辩论赛2015》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

现如今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因此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日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重视,但是随着彭宇案,许云鹤案这等案件的发生,越老越多的人开始害怕扶起摔倒老人,从而产生了我们今天常说的“扶老恐惧症”。我国是一个崇尚道德、正义、文明的国家,面对老人跌倒,我们必须给予帮助,甚至不应当出现诸如“该不该”、“要不要”、“能不能”的争论。然而,如今,这样的问题却在我国社会上引发了热议,在这片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土之上,连续发生了多起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恶被颠倒的事件。针对这中现象,12月24日,总装二车间举办了道德讲堂活动,其中在活动的第三项目上以“老年人摔倒该不该扶”为辩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首先正方就老人摔倒该扶提出了自己的四个观点:

第一,中华民族浩浩5000年历史,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以老为尊,在古代80岁以上的老者可以自由出入朝堂。甚至皇帝都必须对天下的老人毕恭毕敬。由此可见古代人们对老人的尊崇。而现如今,老人摔倒了都不去扶,这不是道德的沦丧又是什么? 第二,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扶老助乐之德。一个人,有才无德培养使用,有德有才提拔使用,有才无德绝不录用!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修养都没有,又何以治国平天下?

第三,父母和老师从小教导我们要尊老爱幼,现实中小孩子帮助老人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小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成人?老人摔倒而不扶,一违父母之言,二违恩师之命。

最后,之所以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的出现直接影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这样的一个节口上,我们该怎么做?任凭信任危机不断扩大而置若罔闻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在这样的民族大义面前,谁还敢继续麻木不仁冷眼旁观呢?

从以上正方的观点来看,正方立于道德之上,发出了令人为之一振的的高呼,坚定不移的认为老人摔倒该扶。让我们甚至无法去反驳。但是反方的见解显然更加独特新颖。

反方提出支持老人摔倒不该扶,并不是说对老人摔倒要视而不见。而是给予恰当帮助,扶在辞海中解释为“搀,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扶起摔倒老人只是一种帮助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却不是最佳的办法,比如拨打120,电话联系其家人,等待专业人士的援救等方式显然更好一些。

其次反方指出老人摔倒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下面几种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脑内小动脉硬化,使其突然破裂出血引起的中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颈椎病等引起的眩晕;大脑一时性严重缺氧缺血,导致短暂性意识丧失;心绞痛急性发作,及癫痫发做等。同时老人骨质较为疏松,一旦摔倒易导致骨质,不当的搬动易造成二次损伤。如果老人摔倒就搀扶,未免太感情用事、太不尊重医学了。甚至可能好心办坏事,反而害了老人!

最后,老人摔到了不该扶,不是我们不想给予帮助,有不敢的成分,不是我们道德上的退步,却与社会体制有着脱不开的关系!不敢搀扶跌倒老人,是一种淤积已久的“社会病”。伴随着恩将仇报的见义勇为、惹祸上身的助人为乐,传统美德陷入了一种莫名的尴尬;“彭宇案”、“许云鹤案”的法律判决更是让公众寒心!我们并不想因噎废食,只是我们期待能有更健全的法制,能有更完善的保障去为行使正义保驾护航,而在此之前,我们更应该做好自我保护。 以上反方提出不敢扶起摔倒老人的具体原因,并不是道德的缺失,而是社会法制与老人身体等因素导致。针对反方的如此立论,正方二辩给出了驳斥:

第一、反方认为老人摔倒不该扶,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搀扶老人,那么老人很可能会因此而死亡,反方在衡量该不该扶的时候只考虑自身利益而置老人的生命于不顾,这完全背离了中华民族无私帮助的传统美德。

第二、针对“扶”字我方有必要进行一定的阐释。扶应该是扶助、帮扶、救死扶伤的意思,而反方仅仅将其理解为将人从地上拉起来,这样的理解未免也太狭隘了。扶助也分方式,中国已经颁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来指导我们如何去帮助老人,指南中指出不要急于扶起,要视情况处理。只要按照指南的指导去搀扶老人的话,那么对老人的帮助只会对老人有利而不会有害。

第三,反方害怕搀扶老人反被讹诈,但是并不是每个老人被搀扶都会讹诈,他们只占极少数。就算他们讹诈了我们,我们也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在这个媒体无所不在的时代里,媒体往往会将恶的夸大并且对善的不予理会,像许云鹤、彭宇案这等案件媒体将其宣传的沸沸扬扬,人尽皆知,但是对千百万好人搀扶老人的事件却置而不问。就是因为媒体的这种强烈的宣传反差,才让我们觉得今天搀扶老人风险很大。其实不然。

第四,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今天我们还很年轻,跌倒了,可以自己爬起来,不需要别人搀扶,但是总有一天我们自己会老,当我们自己老了,摔倒了爬不起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很急需别人的帮助呢,当我们寻求周围人帮助的时候,别人对我们视而不见,那时我们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社会是如此的冷漠,那么今天我们年轻的时候是不是该主动去搀扶老人呢。正是因为道德的缺失社会才会越发的谨慎和冷漠,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自身做起,也只有人人搀扶老人,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人民道德素质才会越来越高,进而改变社会的诚信高度,以至于最后老人就不会产生这种讹诈的事件了。{从老人跌倒不敢扶的看法}.

正方二辩论证严密,看穿了人们不去搀扶老人的具体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予以了一定的解决办法。整体看来好似无懈可击,但是反方二辩却通过以下斥论给了我们更加深刻的心里剖析:

正方指出不扶摔倒老人就是怕被讹诈,只考虑自身利益,背离中华民族无私帮助的传统美德。但是如果连自己利益都得不到合理保障,中华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如何传承,要想继承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前提条件是自己的合法利益能得到保障,而扶起摔倒的老人之所以会产生一系列被诬案件,正是因为扶起摔倒老人可能会对使自身利益造成巨大损失,这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倡导道德的前提是必须承认每个人有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

其次,老人摔倒的实例非常多,而被讹诈的案例却很少。这话没错,但请大家试想,如此少的被诬案例都对全社会造成那么大的负面影响,几个彭宇案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已经被大多数人说成是道德的沦丧,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等等。以至于我们辩论的主题就是摔倒老人该不该扶,难道正方还想继续这样的被诬事件发生再次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吗?

最后,正方一辩中提出当前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没错,不扶老人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那么针对这种现象的产生,我们应该倡导的是相关部门应制定健全法制来保障施救人的合法利益,而不是盲目的扶起摔倒老人造成彭宇案的发生,使社会的信任危机的进一步加剧。我们的责任应当是从理性的角度针对这种现象探索问题本质并呼吁相关部门加以解决,而不是从感性肤浅的层面来讨论这种现象属不属于道德问题。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老人摔倒时不该扶!不过我们应当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道路交通建设将会更加完善,摔倒老人的问题将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辩论到此就到了辩论赛的高潮自由辩环节,自由辩中双方就该不该扶更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这些简短的争辩中,我们不应该只去注意赞同哪一方观点,而是应该通过这个辩论了

解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应该如何去做。下面给出了正反方辩论要点: 正方:

现如今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未来我们身边有更多需要帮助的老人,现在我们就应该说明老人摔倒应该扶。面对身边更多的老人及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要做个有道德的人,

见义勇为,奉献自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自己做起。 反方:

按正方逻辑那我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道德期待,但为什么却拥有不断突破的道德底线哪?所有的决策都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我们都一样,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关键是看周围的东西是抑制我们的恶还是抑制我们的善,而不是片面简单的认为我是好人你是坏人。 正方:

按照反方辩友的逻辑我大概可以分析出对方辩友在遇到摔倒老人时,由于顾虑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是不会主动扶起摔倒的老人的,那我想试问对方辩友在做出这一决定时,致礼仪道德于何处,自己的良知于何处?雨果说过“善良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没有了最基本的道德为基础,我们的民族何时能真正崛起? 反方:

我不同意正方观点,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所组成的各种各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道德反应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而生产关系又由生产力所决定,因此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的观点,毋庸置疑。进一步说明道德并非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或决定力量。再者,不扶摔倒的老人有很多合理因素存在,也并非不道德。 正方:

没错,社会是人和人关系的总和,如果每个人都自私自利,计较太多,只顾利益,不谈道德层面上的互相帮助,那么又怎么能称之为社会。老人摔倒不扶的话,长此以往,人情冷暖,社会混乱,优良传统荡然无存,我们又如何称为合格的社会一员,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回报社会,怎样去实现自己价值呢?最后,我们又该怎样面对那些为社会贡献一生的失助老人呢? 反方:

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互帮互助,是没错的,帮助别人的同时,难道不应该考虑自身利益?面对彭宇案,许云鹤案这样的情况,难道我们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就是错误的吗? 如果我们被讹诈了谁为我们买单?谁为我们的一生负责,谁更要为我们含辛茹苦的父母负责! 正方: 出现彭宇案,许云鹤案这样的情况也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对方辩友不能这样一早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退一步讲,请问对方辩友中国有多少老人,摔倒的老人有多少,真正讹人的又有多少?根据中国好人网统计,您被讹的概率不足千万分之一。 反方:

既然对方辩友提到概率问题,我倒想问一下对方辩友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是多少,我想不用问大家也清楚地球被撞的概率应该比我被讹的概率小之又小,但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大家也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小的小概率事件也是又发生的可能的,彭宇案不仅仅是个概率问题,其造成的恶劣影响至少使中国的道德水平退步30年,试问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我们有多少个30年。 正方:

在如此低的概率之下就算我们被讹诈成功了,我们也可以向由中国好人网举办的“搀扶老人风险基金”等组织来寻求帮助,该组织的宗旨就是为所有因为搀扶老人而受到经济损失的人提供全额帮助。既然已经有了帮助,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来帮助老人呢?敢问一个没有担当的人如何求得社会的尊重? 反方:

愿不愿意扶起摔倒老人与有没有担当无关!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仍未解决温饱问题,买房问

题,就业问题和医疗问题,为了这些问题我们东奔西跑忙的焦头烂额,而这些恰恰都属于生

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层面,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人们怎么会有过多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如何敢扶起摔倒的老人而使自己陷入更加悲惨的境地,因此不扶才符合了人性的发展行为,与有没有道德无关! 正方: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到底是不是道德的必要条件呢?我想试问一下对方辩友,原始人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不也坚持互相帮助么?因为就连原始人也知道互相帮助是必须的,不然他们无法单独存活于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当然今天也一样,没有别人的帮助我们也无法单独存活于世。 反方:

要想搞清楚不扶老人是不是道德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所反映的特定意识形态。通俗的理解是,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之所以倡导道德,说到底正是为了保护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如果自己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何谈道德。 正方:

按照您的意思我们遇到摔倒的老人可以因为害怕自己利益得不到保护就不用去搀扶了吗?这就是一种只考虑自身利益的自私自利的行为,我们必须给予批判,否则我们拿什么去歌颂那些舍己为人的高尚行为。 反方:

你要批判自私自利,你要歌颂舍己为人,你的前提是要承认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这个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是不容许别人侵犯的。而法律正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因为凡是法律所禁止的都是道德所禁止的,凡是法律所倡导的也是道德所倡导的,由此可见道德有保护我们每个人合法利益的功能。换句话说,不能保护我们合法利益的行为不属于自私自利行为。 正方:

那照你所说,扶跌倒老人这样见义勇为的行为都是为了利益,显然不合情理,讲道德讲就不能讲利益,道德和利益就是冲突的,见义勇为就是不计功利的,你不能说见义勇为之前,我先想想 合算不合算?那还叫见义勇为吗?见义勇为就是超越功利的。因此对方所说的不扶就是不道德!就是不对的! 反方:

不管是见义勇为还是倡导道德,这种行为归根结底必须要讲利益,因为没有利益就没有倡导传播的可行性,人类社会倡导道德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所以道德必须必须符合人性。 正方: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种只讲利益的行为难道就是符合人性的发展了吗?只讲求利益的行为还属于道德行为吗? 反方:

“爱人者,人恒爱之”这话没错,但爱人者正是期望得到别人的爱所以才会去爱人,这难道不是利益吗?古圣人名言之所以能传承至今,正式因为它最终是讲究利益的,所以具有继承的可行性,符合了人性的发展行为。 正方:

尊老爱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