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时间:2021-10-26 18:08:14 节日作文

【篇一】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人教版选修)      课堂教学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的特定空间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应当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研究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当前,课堂教学存在诸多束缚学生个性、创造性发展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主动学习的环节。表现为“三缺”:①缺自习环节。无视学生原认知水平,学滞后于教;②缺讨论环节。无视学生认知规律,未学先导;③缺发现环节。无视学生的直觉思维,学中无创见。在教学方法上揽得太多,统得太死,不重视思维过程、思维品质的培养。表现为“四包”:①滥用电教媒体,替代学生的理解、思维过程;②以部分优生的回答代替其余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③以成人的语言思维形式代替学生的语言思维形式;④以教师的教路代替学生的学路。为此笔者认为,课堂教改仅仅在一个环节、一个点上小敲小打,已难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必须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一些优化的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为课堂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于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架设一座座桥梁。为此,我们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了“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把教师上课习惯以讲为主变成以导为主,把学生上课习惯以听为主变成以自己学习探索为主,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导”?“导”什么?本人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加以浅谈。 1、设置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导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就能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实际,千方百计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常见的做法有:①在教学过程中设立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时,提前要求学生事先进行校园生物调查、社区生物种类调查,做好调查记录,带到课堂进行交流、展示、讨论,教师再引导总结而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目的。这样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从而激起“我要学”的认知内趋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③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以致用,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时,就可结合学生养花的经历,让学生展开讨论,要创造怎样的条件才能使花越种越好,从而使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④用本学科里尚待研究、解决的科学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基因图谱绘制完成,这一划时代的成果在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生物克隆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器官的克隆技术的展望;人们目前攻克癌症研究的新进展;生物的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等等,使学生能够领略当前科技发展动态,引起学生更广泛的求知欲。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健康等息息相关。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实际努力挖掘贴近人的生活的学生迫切求知而又现实有用的兴趣因素,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精心设问,诱导发散思维——导思    任何创新性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其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验、去发展知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探究和怀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其在看起来没有的地方发现问题,也就是“与无思处更多思”。教师要注意设置教学情境,如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等,将不同的对象或现象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其异同,突出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比较、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问题。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探索: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怎样区别蚯蚓身体的前后端:用手来回抚摸蚯蚓的体表(摸腹面),有什么感觉?蚯蚓在纸上运动比在玻璃上运动是快还是慢?为什么?在探索蚯蚓对刺激的反应时,又设计了以下问题:用手轻轻触动蚯蚓前后部分,它会有何反应?你根据观察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用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各部分,蚯蚓的反应一样吗?你从观察到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用手电照射蚯蚓身体前后端,结果又如何?分析前3种现象,归纳结论。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思维。又如:在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的动力、条件、场所、原料和产物等原理后,围绕“人工制造养料”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让远洋客轮上的人,吃到新鲜的蔬菜?有的学生设想:可以仿造叶绿体的结构摸拟光合作用必要条件建造“光合作用工厂”;有的学生说: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在甲板上栽培作物;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因子移到人体内,人体内有了叶绿体,人只要喝点水、晒太阳,不吃饭就可以维持生命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下,使学生一直处于探索、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状态中,培养了学生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3.拓宽思路,培养认知规律——导议    导议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注意挑起矛盾,围绕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根据布卢姆先生的理论:“学生小组定期会面,探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是最有效的,它能把学习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可以从中得到益处,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在考虑怎样帮助其他成员掌握某种概念时,也巩固了自己的学习。” 但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讨论的题目要有启发性,既不能过于简单,避免出现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解答的情况,也不要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太多,使学生茫然不解,不知所措。估计经学生动脑思考,就能解答为宜。2、讨论的形式可采用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集体讨论等,讨论中应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常有自愧不如上等生的想法,因而发言总有顾虑,不像上等生那样充满信心,所以应优先让他们发言并加以鼓励,打消他们怕错的思想顾虑,动员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把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才能取得大面积的丰收。3、关于讨论时间,可根据讨论内容可长可短,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教师才给于指点、启发或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例如在学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时,就可让学生具体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①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本地有哪些生态系统?②本地有哪些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的事例?这给本地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③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使生物圈受到破坏?应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各小组讨论激烈,气氛很浓,拓宽了思路,训练了发散思维。再如学习“蒸腾作用”概念后,可出: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吗?如果植物停止了蒸腾作用,结果会怎样?挑起争议,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达成共识。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不是在浪费水分,而是植物体进行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它为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提供了动力。从而很自然地归纳出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这种挑起矛盾,拓宽思路的方法,备受学生欢迎。 4、授以技能,培养能力——导法    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表明:学习效果=50%学习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由此可见,在影响学习效果的几个因素中,智商和努力程度固然重要,但学习策略尤为重要。我们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高兴。同时,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就有其相应的思路和方法,教方法、讲思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学法指导中,贯穿思维训练。以下几种方法常贯穿于形象、体验、经验探究法中: (1)识图法。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形进行学习、记忆。如植物各器官的结构图,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图等,引导学生根据各器官各部分对应的名称进行形象记忆。 (2)对比法。指导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便于记忆。例如,植物学中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动物学中五类动物心脏结构的比较;人体结构中各系统间的比较等。 (3)理论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过根毛吸水原理和蒸腾作用后,了解移栽幼苗应注意的问题;学过一些生理知识后,了解为什么睡觉不宜蒙着被子,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等等。 (4)迁移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以形成知识的迁移。例如学习《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后,分析西瓜、西瓜皮、西瓜子是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来的? (5)归纳法。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和原理。如学习植物体各器官后引导学生归纳植物体是一整体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学习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后归纳节肢动物门的特征等等。 (6)类比法。引导学生善于对相关类别的事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相同或相似的原理和特点,例如植物体各器官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与动物各器官、各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进行类比,可以看出生物体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从低等向高等发展的主向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发展方向进行类比,分析生物进化的发展方向。 (7)实物观察法。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提供实物,如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种子,动物的标本及内脏器官,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善于进行野外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情况。 5. 重视知识与智能的转化——导馈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仅仅是掌握它、驾驭它的第一步,要真正做到掌握熟练,应用自如,就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还有,一个新知识的出现,它就不可能避免地要于原有知识产生错综复杂的交叉,例如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问题,相互的因果关系、依存关系问题等等。怎样使这些知识有条理的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仓库”里,在应用时随时都可迅速而准确的取得呢?这些都需要教师给学生以练习的机会,通过设计一些短小精悍且富有启发性、典型性、代表性、创造性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运用与实际问题,迁移重组,以深化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还可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从而对学生理解不透的问题进行补偿教学,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练习题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重难点,练习形式灵活多样,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人体呼吸运动”时,要求学生双手按住自己的胸部进行实验,首先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胸脯在一上一下。”;“对,这一上一下就是人体的呼吸运动。”;“这一上一下是如何产生呢?”,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已学过的运动系统来观察胸部演示实验,并完成下表。(预先制定好利用小黑板出示) 平静呼吸时各部位变化的情况 部位过程肋间外肌和膈肌肋骨和胸骨膈顶胸廓容积肺内气压肺 吸气(主动) 呼气(被动)  7. 了解学情,及时点拨——因势利导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就得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学有所得。而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利用迁移规律,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并重视反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很重要。通过谈话、练习、书面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原有基础,这是备课、备学生的前提。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探索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模糊认识。如在探索动物与植物的区别时,有的学生回答:植物复杂,动物简单(受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的影响,学生误认为动物都很简单)。这时教师不能武断地评价是错误的,而应趁势引导,接着发问:植物为什么复杂?动物为什么简单?学生回答: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植物复杂动物简单。从而归纳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这是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主要区别之一的结论。但并不能说明动物就比植物简单。 8、拓展视野与能力——导用    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而且是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好场所,使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可起到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亦可增强学生的记忆,还可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进一步开阔眼界,同时,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可以结合种子萌发教学,通过播种菜豆、玉米等学生易于收集的种子,并具体观察和记录其萌发过程,进行种子萌发率的测定,然后归纳出菜豆、玉米等种子的萌发规律,从而更加牢固地掌握种子的结构及其萌发过程的生物学知识。还可同时播种大米、炒熟的稻谷和正常的稻谷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种子的胚必须是完整的而且是火的。接着对菜豆、玉米幼苗进行分组实验,观察施用不同量的氮、磷、钾肥料对营养生长和开花时间的影响,最终对产量的影响。对分组的玉米,各选择几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观察子粒的饱满情况。这样,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管理、记录、分析等过程中,不仅巩固、加深和拓展了生物学知识,获得新知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高了技能,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从知识本位转变创新本位,使沉睡的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并使这升华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无限的创造力。这才是教育对知识经济挑战的主动应答,也是教育价值的最高体现。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科技在创新,文化在创新,经济在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来培养,创新的教育要靠创新的教师来实践。因此,我们生物教师要抓住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契机,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培养21世纪创新型的生物人才,尽最大的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拓展学生探求空间,引导和促进健康全面的发展。  

【篇二】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试论作文教学中的“编”(网友来稿)曾铜和 (湖南涟源一中 湖南 涟源 417100)摘 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从写作实践性的特征出发,提出建立“编”的实践体系和具体方法,强调通过“编写”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作文教学中的突破。关键词: 作文教学 编评 生生互动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伴随着全国性关于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大讨论,以及全国性中考、高考的语文科向作文倾斜的改革动向,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作文写作。但是,由于作文本身的特点,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和漫长的过程,加之目前语文教材和大部分地区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中小学作文教与学的冲突越来越突出。怕写作文,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切身感受,对“有意义”的强调,使得孩子们不得不编造空话、假话,患上“失语症”。面对中小学生的作文现象,教师和家长都感到进退维谷:究竟怎样才能切实可行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新教材新大纲对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要求,新教材还把作文教学当作课程列入到了常规的教学中,这一点与传统教材有较大的区别。但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都只是空泛的列举了一些要求,没有列入课程当中。因此,如何构建作文教学的实践体系,如何让它在时间、课程、活动形式等方面有明确的保证,这不仅是编写教材的问题,还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文无定法”,作文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许多专家、学者对作文教学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至今为止(也因本人涉猎面不广),很少见语文老师对以“编写”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方法予以系统的论述。笔者从1996年开始,因主办学校校报,对“编”有了较深的体会,我试着将之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2001年12月开始,我着手进行《导、读、编、写——优化作文教学体系》的课题研究,该课题2003年2月被娄底市教科室批准为“十五”基础教育科研课题。本文试图对“编”与作文教学的关系做一些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阐述,只是因为没多少理论书籍可资参考,理性的认识与归纳可能很肤浅、很不成熟,权当抛砖引玉,以期望进一步探讨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一、以“编”促写的理论依据1、以编促写是增加学生作文实践的重要举措,作文的本质是一种以创造性思维为中心的生产精神产品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最大的特点在于综合性与实践性。所谓“综合性”,是指作文过程和结果是作者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的综合,作者的思想认识、生活阅历、学识水平、语言的感受与表达在作文活动中共同起着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可能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所谓“实践性”是指作文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必须有着大量的实践,正如巴金所说的:“只有写,才能写。”引导学生编写,是增加学生作文实践的重要举措。2、以编促写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不想作文、畏惧作文是时下中学生的普遍特征。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方面来说,或者是缺少生活的阅历,或者是没有多少阅读的积累,或者是语言表达上的问题,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说不出。”从客观方面来说,可能是教师囿于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或者是因为现时的教学评价体系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而不得以采取的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方法。上述种种情况,归结到一点,便形成学生作文兴趣的缺失,引发对作文教学改革的呼唤。中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以编促写正是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新的有效方法。3、以编促写是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的重要途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说:“好多东西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一个长时期的接触,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大学者刘国正先生说:“帮助学生开发写作源泉,走进生活,打开生活之门。”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学校教育对个人影响的权威性、深刻性有所减弱,作文教育尤为明显。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课外乃至校外有其丰富多彩而便捷的学习资源。这对作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全面提高作文教育质量提供了绝好的契机。若能适应社会发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作文教育更能换发勃勃生机,展现出广阔无垠的学习时空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现代社会的语文教育,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知识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课堂不是唯一的教学场所。作文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作文实践的机会。”“应拓宽作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作文实践能力。”以编促写正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开掘、利用课外资源的有效途径。4、以编促写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体现。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教师命题到进行指导,从学生作文到教师批改、学生自批自改,从教师讲评到学生总结,传统的方法在本质上是教师在唱“独角戏”,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收效甚微。现代教育理念讲究的是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创造型人才。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即相讲究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编促写可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5、以编促写是建立“大写作”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大写作”观念就是充分利用课内与课外、校内校外、语文课与其它课共同观注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指导的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不能各吹各的号。二是把写作训练主动地有效地向课外延伸。三是广泛开辟写作园地。如办班刊,办黑板报,建立文学社团,办社团刊物,激发学生的写作和强烈的写作欲望。”(陈靖武<>)以编促写正是以社团与创办刊物为手段的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育要贯彻“三个面向”,就要狠抓创新教学,尤其是创新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善于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二、什么是“编”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实际,我认为除了常规的作文教学方式外,“编”应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重视。“编”,最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见到。《广雅.释器》称:“编,绦也”,绦,就是丝绳。到后来,就用丝绳把竹简顺次排列起来成书简,称作编或编次。《孔子家语》:“删诗述书,定礼礼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唐人刘禹锡在《柳君集记》中说:“遂编次为三十通,行于世。”韩愈《进学解》:“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辞源》:“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中文大字典》:“收集材料,以编成书。”可见,编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编辑是一种文化活动,处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编辑的内容具体指的是:制定计划、组织稿件、选择稿件、修改稿件、配置稿件、组织和撰写言论、制作标题、安排版面等几个方面,这是广义的“编”。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编”是一个新的概念;同时,编与写又是连在一起的。根据作文教学规律,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和漫长的过程,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而“编”就成为了作文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本文所论述的“编”包括:(1)编校报校刊、板报班刊、手抄报墙报等。(2)师生一起编辑作文集;学生的评改等。(3)“编”的作用与思考等。三、以“编”促写,提高学生作文水平1、“编”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新课程强调“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样,作文教学必须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诱发体验的欲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动力,而兴趣又与当前的活动、需要有关。只有除去罩在作文上面的那层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亲自体验“编”的个中滋味,从写作者自身的角度评判文章优劣,才会增强其写作的责任感,激发其写作的兴趣,继而提高其写作水平。张志公先生说:“必要性是兴趣的根源,不觉得需要,怎么会有兴趣?”笔者认为“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教师可向学生进行“编”的目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好文章三分靠写,七分靠改”的道理,用古今中外文学大家修改文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引导。使他们真正意识到作文的“编”的确能提高写作水平。第二,编辑别人的作品,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冲动:怎么别人写文章那么容易?我是不是能够写出?第三,编辑别人的作品,必须对别人的作品从主题、体裁、结构等方面去进行分析、取舍等,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就会产生一种感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兴致自然就有了;这样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编”的活动之中。第四,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以往的教改讨论,主要集中在解放学生的灵性上,强调“个性”,培养独立、完整的人格,作文其实就是做人。加上“编”,则可通过系统的科学的作文教学模式,努力把学生锻造成未来社会的一颗颗螺丝钉,培养公民意识,让写作成为贯穿孩子一生的精神活动。2、“编”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编”讲究的是“生生互动”,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办报、出访、写作。这些都是需要学生亲自体验和实践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也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通过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实现的知识经验的增长。学习者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带着一定的目的和对外界的预期,对现实的事物(客体)展开实际的观察、操作和实验等,直接获得关于客体的信息,同时在头脑中不断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概括等,并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反思抽象,从而建构起关于客体及活动的知识经验。这是个体经验获得的最原本、最直接的途径。杜威曾说“在做中学”,皮亚杰及其后继者的研究均表明了“做中学”的重要性。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无疑就可以得到提高。3、“编”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作文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只是注重学生作文的写作,教师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总结,得失的评价,而很少关注学生的成就,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机制。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编”能从很大程度上弥补其不足。通过“编”,可以让学生体验编辑工作的辛苦,编成之后成功的喜悦;可以给学生提供发表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自编的作文上发表,可以在校报校刊上发表,还可通过教师的推荐得以发表等;这些都以学生为主体,可以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四、如何在“编”中学,在写中“编”1、开辟作文教学的第二课堂根据大写作观和整体提高的原则,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大力开辟第二课堂。这方面,我们可采取在全校建立文学社团的方式,吸引学生参加;同时语文老师应同心协力,主持和指导办好社团社报,给学生一个参与和发表的机会。我认为“编”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建立文学社,主办文学报,组织学生到外地参观、采访、旅游等。2002年,我们组织高一学生到我市省级森林公园龙山开展“爱我涟源夏令营”活动,参加者多达135人,高一语文备课组8位教师全部参加,负责组织、后勤、宣传等工作,把夏令营搞得生气勃勃,收效甚大,同学们也写了100多不仅读作文本身,还看作者和编者写的后记和编注。许多同学还情不自禁地在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的看法。这种“发表”形式,虽然范围有限,但这种“发表”的机会对每一个同学都是公平的。这种“作文集”还便于我保留学生的作文资料。几年来,我都坚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认同和支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共编有120本作文集。3、推荐发表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教会学生作文。所以大家只注意对学生进行作文技巧的讲解,注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虽然也讲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但一般只停留在理论的分析上,都很难引起学生内心对写作的冲动。作为作文教学重要手段的“编”,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果老师能将文学报、班报上的优秀文章推荐出去,就有可能发表的机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指导学生编辑整理班上的作文的同时,还将一些优秀的作文推荐发表。近几年在报刊发表的有王一枝、曾娅、廖晶晶等一批同学。每年学生入学,我都要将一些成功的范例讲给同学们听,这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和编辑的兴趣。这样,已有一批学生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今年暑假,我校三闾文学社社长王少来和社员刘西湖还赴西安参加了第二届华人少年美文大赛,得到了文学大师贾平凹的称赞。学校出了一个宣传刊,在同学们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4、教师如何指导①组织编辑小组。编辑的内容非常广泛,无论是编辑校报校刊,还是编辑手抄报、版报和墙报,都需要一批爱好编辑的热心人。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情况,组织不同的人员来搞好编辑工作。②举行多种多样的讲座,培养学生的编辑能力。A、请名人、编辑和记者来校举行各种有关的讲座,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B、举行阅读讲座、读书座谈会、文学欣赏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③指导学生评改。一是老师指导评改,是老师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完善和深化主题,补充和增删材料。在编辑的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作文,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A、中心突出;B、选材得当;C、语言生动流畅;D、标点符号准确;E、无错别字;F、书写工整……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优点与缺点,修改的过程是学习别人的过程,也是逐步摸索写作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的过程。同时,也可由编辑人员去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由作者自行修改,甚至可以集体讨论一些具体的文章,如何以臻完美。因此只要指导得当,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五、对“编”的理性思考1、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作文教学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基本要求:初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在进行“编”作文教学时,教师应有新的教学理念。写作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写作水平的提高又是呈渐进性的。因此,除了常规的作文教学课外,还应有超常规的作文教学理念。比如“编”,就可以当作一种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编”确实对作文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就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编”的重要性和作用,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典范性新闻作品,要理解其基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有的还可以了解其采写过程,深入把握作者立场、观点,学习其敬业精神和捕捉重大新闻的能力。教师还应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开展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为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它在时间上突破了45分钟的束缚;在空间上打破了教室的限制;在活动方式上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上由学生自由选定;在活动参与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协助者、辅导者。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他们可以在某种活动中充分显示自己,宣告大写"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汲取力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2、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推陈出新 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条,它要求作文教学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 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的今天,作文创新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个性"的人文意识,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编”的活动可以把作文教学置于人的生命经历和全面发展的全过程,把人的语文学习与人的终身发展、创造联系起来,从而赋予教育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灵魂。创新素质是学生最可宝贵的一种素质,引导学生在“编”的过程中进入创新境界是个性发展的最高层次境界,是核心。“编”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要告诉学生用求异思维怎样发展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总喜欢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思维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通过“编”,接触一些教科书外的知识,就很可能培养学生的这种求异思维,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辨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3、要与现代教育技术接轨,“自主发展”,建立阅读和写作平台首先,要与现代教育技术接轨,以计算机为“资料搜集工具”,构建“开放性”学习方式,建立阅读平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的一体化,为作文教学的开放提供了最佳的渠道。通过网络,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各种作文资源与现行作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采用“向心聚敛呼应式”,以网上作文资源为教材,进行广泛的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同上作文实践,以百川汇海的形式,把网上的作文资源聚敛转化为学生的作文素养,与课内作文教材互相呼应),最大限度地拓展作文学习内容,使作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其次,要建立写作平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 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并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策划并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关注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办刊、演出、讨论等)”等等。4、以教师为主导,关注社会,求真求美,“编”教合一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编”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应学习有关编的知识,指导学生,要通晓有关“编”的相关知识,告诉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人类美好情感的熏陶并不局限于课内,学生课外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都是情感教育的广阔大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理固宜然。教帅应及时选印一些最刊登的诗歌、散文、小小说或演讲辞让学生诵读,让学生充分体味人类的美好情愫;或组学生读书看报,及时了解天下时势和科技创新的最新动态,然后定期交流、宣讲,让学生为社会进步而欢欣鼓舞,为人类文明而豪情满怀,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他们关注苍生的爱心,激发他们学习奋斗的内动力;或在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或社区组织的活动以后,让学生讨论发言,交流自己的感想,让他们尽早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或让学生描写家乡美景,介绍家乡见闻,赞颂亲情、友情,用美景陶冶性情,用真情净化心灵,用深情升华精神。5、教无止境,任重道远目前由于还没有专门的关于“编”的作文教学的理论与经验借鉴,笔者只是在摸者石头过河,在实施中遇到了很多理论与实践的难题,如“编”到底该如何定位,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如何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等等。在湖南科技大学学习期间,得到了陈靖武教授的悉心指导,对作文教学的理论有了教深的了解,特别是他的“大写作观”,给了我莫大的启发;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涉及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还是感到力不从心。在此,诚挚地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课外作文学习资源,不仅是作文学习途径的拓展,更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生活中学作文,在跨学科中学作文,在文化交流中学作文,在实践活动中学作文,在现代技术的运用中学作文,这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必然会使“机械训练”、“千[1]刘国正.作文教学的实和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戴文葆.编辑与编辑学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3]郭光华.现代新闻写作 [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薄浣培 、赵景云.新闻导语探胜 [M].北京:文献出版社,1997.[5]陈靖武.中学作文教学导论(教学讲义)2003年10月说明:本文是《导、读、编、写——优化作文教学体系》课题系列论文之一。本文获2003年湖南省教科院中小学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 作者邮箱: ldlyzth@163.com

【篇三】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网友来稿)甘肃华亭县第三中学  魏小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的“两主一线”教学原则,立足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观照,对施教者——教师、受教者——学生,教的手段——训练三者各自的地位及作用作了简明而完整的概括。就教学整个过程的相互影响关系来看,“三主”又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主体是目标,训练是手段,主导是关键。就教学的总体系统而言,“主导”又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树立“三精”意识:精选——精心选择知识点;精讲——精要的讲解一“语文课当作语文课来教,又怎么个教法呢?我想,这也很简单,三个字,少而精。少讲,精讲,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那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吕叔湘论语文教学》第63页)这段话讲得再明白不过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学生也才有可能在充分参与中练出能力。精选、精讲的目的是为了精练。精练就是练得内容要精当,训练的数量要适当。所谓精当就是设计的练习要最有利于巩固知识点,最能启发学生动脑,最能举一反三,有极强的针对性,典型性。所谓适当,就是既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又不至于过分加重学生的负担,使整个训练处于和谐的运动之中。要在课堂体现出三精,功夫还需下在课前,必须重视课堂设计,做到五个精心。这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又一个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目的。一堂课要达到什么要求,实现什么目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整个教学有的放矢,坚定的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精心设计教学重点。处理教材要善于抓住重点,突出重点,把力量用在刀刃上,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切忌详略不分,主次不明。这样,学生的学习也才能抓住要领,才能“吃”得了,“消化”得了”。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如同过河需要解决桥和船一样,教师选择一个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又能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唤起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一堂课45分钟,怎样导入新课,怎样进行新课,怎样于关节之处进行点拨,这个主动权是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的。一“教课之本旨并非教讲一 weipingzc@126.com

【篇四】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化学学科特点,笔者认为化学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导思———引导者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化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教师要把化学的概念、原理、现象、化学语言等,还原到学生的生活实例中去,变成学生看得见的“化学事实”,让学生去探索,去“再创造”。要完成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实例,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情境,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化学的情感,对思考的执著。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灵活设计问题情境,能获取各种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联系师生感情,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做完炼铁的演示实验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这个实验装置,能否用来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为什么?

3.这个装置还可以怎样改进?

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归纳不仅得出了正确答案,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创新实验设计方案,提高了学习兴趣。

正如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如果问题创设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探索,就引不起 学生的兴趣,如果提出的问题要求过高,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明显的兴趣点,引不起大脑在多种 形式,多种层次上的交错综合,只有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才能引起最大的兴奋点。”

所以,在设计问题情景时,应把问题创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难易适度,即学生凭借知识与能

力,达到每一问都能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同时,教室内不应有“被遗忘的角落”,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主体———促进者

教学中,教师如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它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可以通过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的讲述,说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重要性,引入新课;当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人工降雨的奥秘,大自然那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柱,石笋等形成的化学原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化学教师要抓住这一基本特点,做好各种实

验,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认知意志产生影响,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以揭开科学知识的奥秘。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好奇心强,上课的注意力不持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道出一两则故事来,占时不多,效益可不小。如教学《原子的构成》时讲述汤姆生推翻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观点;教学《盐·化肥》时讲述我国化学家侯德榜敢于怀疑当时垄断世界的纯碱生产技术,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的故事。故事虽短,却使学生对科学家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产生了敬佩之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尊重个性,适时点拨———调控者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即使是思维

反应很灵敏的学生,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思维障碍。因此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探索活动的情绪和表现,从他们的言语、表情、眼神、手势和体态等方面观察他们的内心活动,分析他们的思维状态和概念水平,捕捉各种思维现象,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进程。

例如,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时,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

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活动与探究”;第二,请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课本上的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

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极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学习目标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很兴奋,相互讨论,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老师交流,使老师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和调控者。很快,同学们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学生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同学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95%的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老师只要指导、点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20分钟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再作补充和完善。 设计不足的同学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学生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15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两人一组)并填好报告,得出结论,圆满达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科技课外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鼓励、鞭策、引导、点拨,从教与

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开展科技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培养其科学素养,从而将学生的独立能力、想像力、创新能力诱导出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

唤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两者可以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内容丰富充实,教师指导得当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展开智慧的翅膀,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鼓励、启示,诱发兴趣和灵感,产生创造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组织交流,明晰结论———激励者

操作、观察、思考、表达是伴随探究过程不可或缺的四个因素。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观察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和汇报,让学生悟一悟、说一说、辩一辩,才能使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思维从模糊阶段前进到明晰阶段。面对学生的种种思维结果,或精彩或不尽人意的回答,教师必须以饱满的热情,充满信任的眼神,宽容的态度,多元化的激励评价和准确的讲解,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汇报的热情更加高涨,让学生能“愚知补拙,聪知不足”,进而使其思路明晰化,表达条理化,结论理性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五、收集信息,阅读资料———指导者

当代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网络每天都在传播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指导,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技丛书,看电视节目“科技博览”“、军事天地”,通过“科学教育网”、“学生科技网”等获得大量资料,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体现化学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学生通过各种信息不断收集、积累、吸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网络等获取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达到

让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学习的目的,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篇五】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浅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

浅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

矮脚小学 王丹 摘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在新课改革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导?怎样导?则是影响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关健。因此,其自身素质的好坏与否就至关重要。教师的 “一桶水”理论便是很好的说明。

关键词: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鱼与渔)、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素质修养 正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在新课改革的今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导?怎样导?则是影响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关健。因此,其自身素质的好坏与否就至关重要。教师的 “一桶水”理论便是很好的说明。那么针对目前教师教学的现状,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师修养等方面我来谈谈教师素质的培养。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师新形象。

现代教学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科学地调节学生的学习与其需要之间的关系,既能充分体现教学的,又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的统一,获得乐学的体验。学习化社会呼吁教师要有一种开放性人生态势,作为教师应该保持一种自我本身也“待教育”的 心, 。这不仅仅是为了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更是为了保持一种与学生平等开放的学习心态,真诚接纳学习,教学相长。作为教师首先应充分保证学生质疑,问难,表达意愿,答问的平等话语权;相互尊重,包容,互相接纳,真诚对话;改“威严”成“威信”,创建新型教师形象,树立与学生平等人格的教师“尊严”。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花大力气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单靠“拿来主义”,借助于 “教参”是解决不了问题 的。课堂上的每一个质疑都是精心研究后设计出来的,而决非漫不经心地随口而问。要抓住每篇文章的关键点,找准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金钥匙。所以,教师只有不怕吃苦,勇于探索,更新教育观念,乐于创新,才能取得成功。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就是要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机制,把教师能够扮演的各种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更好推进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今天的教师应该记住,你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知道的东西全部都教给学生,而是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改进自己。方法的传授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正如,要理解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从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方面来联系理解,这里的“联系”就是一种方法,一

旦掌握了好的方法,那便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往往比单纯的记忆更有效,认识的角度更新,更深刻。何乐向不为?知识的更新加快意味着教师分本就不可能成为知识的代言人,学生学习知识更多地向学会学习转换,这就要求教师“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那么在方法的探索上,可以借鉴以下三种: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提纲挈领)2.“衣带渐宽朱颜改,为伊消得人憔悴。”(勤奋刻苦)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引导激发)相信以“渔”猎“鱼”,收获多多。

三、规范教师言行,提高教师修养。

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确实,“亲其师,信其道”,一位言行举止得体、高尚的人必然对学生的人格产生积极影响。毕竟人人都希望做教师的具有一个严谨的和学者型的性格,要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这意味着教师必须以真实的人格去濡染学生,以自身做人的尊严激励学生。大禹不就是以自己“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风亮节,造就了“铁铸一般”的治水队伍吗?当然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由于教师一时语失而成千古恨的案例,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心理承受力弱,在学生心中教师就是最高的权威,往往一个评价,一个表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或积极,或消极,教师应懂得如何把握分寸。当教师的,除了要求学生怎么样,更重要的,是时刻反省自己,并时刻向自己质问:我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发现问题在哪,要立即改正。我相信,只有这样的言传身教,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并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将这种心态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四、适时地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改变一贯沉闷的教学面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是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使学生更有趣、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五、教师要及时运用激励性评价。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及时的进行评价。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也可以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智慧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的使用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语言,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地肯定,及时地表扬,让学生感到成功感,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利用激励性评价也充分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而言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狼好的教学效果,她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扼要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六、加强学习提高教师基本素质。

1.要有较为丰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底蕴。小学语文教师同样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泛的阅读经验。因为教师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处理教材是否恰当,对一些关键问题能否产生顿悟与灵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要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勇于吃苦的探索精神。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明确语文教学的最终日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要相信你的学生具有做学习的主人的能力,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干万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抑制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力。学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教师无法取代的,只有靠白己在读写实践中逐渐转化教师的作用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他样就要求教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他们的事件联系起来,起一个桥梁的作用。

参考文献:[1]《学记礼记》

[2]《教育教学理论》

【篇六】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

【摘要】新课堂倡导在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主导

作用,有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这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

量的一个重要关键。但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主导作用发

挥得不是那么太好, 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应如何

有效地施导?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六个方面以供广

大同仁参考,以期自己的建议能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尽棉帛之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学生摆在

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的“导”的作用,让学生在和谐

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健康发展,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做法和体

会。

一、“导”在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

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 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教学“能被2、3、5整 除的数”一课时,我首先组织了一次别开

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

判 断它们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老师

取胜。老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 心使他们迫不

及待地要知道老师的“妙法”。教师顺势引入新课:“能被2、3、5

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

确。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容。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

一定能胜 过老师!”教学中,我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

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 出一个使学

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

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 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二、“导”在以旧引新,促使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

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 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

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

旧知识的衔接点或 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例如在

教学“平行四边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复习长方形的

面积计算公式,再让学生用可变形的长方形变为平行四边行,观察

变形前后两种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再让学生用“割补法”

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为长方形,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前后两个图形

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最后,让学生根据长方面面积公式自己推导

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 便

自求得知了。以旧引新的“导”,要注意训练题既要有利于学生充

分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点“穿针引线”, 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

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不能过于降低学习和探索思考

问题的坡度,使他们觉得兴味索然。

三、“导”在学法提示,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

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

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

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

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

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

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 数学学科特点,即 重概念,重算理,重

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

图)、理思路、找难 点、抓重点、想疑点。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

用题的例3时(相遇问题),我拟定了以下一组思考题:①看例3 和

示意图,想相向是什么意思?②看课本中列出的方程,想它是根据

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的?③看解题过程 ,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

骤和关键是什么?④你还能根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列出别的方

程?⑤比较一下,这些 不同的方程中哪种最简便?这组思考题从

审题入手,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学应用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看,

弄清了思路;通过想,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通过做,掌握了列方 程解这类应用题的

规律及方法。在此基础上,思考题④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思路,

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筛选出最佳方法,使学生的

思维素质及思维能力均得到了培养。用思考题引路,指导学生学法

是 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经历了老师拟定

思考题、师生共同拟定思考题到最后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独立看课本

这三个阶段。

四、“导”在重难点突破,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

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 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

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统一起来,我在

学习的重难点处施 导时注意了: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

起点;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 、

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正确理解分数意义是教学的重点,

而单位“1”的抽象性又使它成为掌握分数 意义的一个难点。为了

解决这一难点,我从观察图形入手,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①

观察。课本中的前六幅图形作第一组,后两幅图为第二组,让学生

从第一组到第二组按顺序边观察边说出图中各将什么当成单位

“1”,其中的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②对比。让学生将两组图

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③概括。通过观察和对比,单位“1”

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概

括,即: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

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④运用。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

正理解的一种手段。于是我又启发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

明单位“1”的意义。由于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形作为认知的起点,

在向抽象思维过渡过程中,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

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单位“1”含义有了较清晰而又准

确的理解,顺利突破了难点。

五、“导”在规律的归纳概括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

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 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

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因此,我十分注意根据不同的教

学内容,采取不同的 方法进行引导:①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

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

概括;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

括。例如:“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就可以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

的“分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去归纳概括;

③对于有些计算公 式,如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及体积计算,引

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操作

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

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用得活 。同时,还使学生初

步掌握了一些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数

学知识的能力。

六、“导”在开拓学习思路,促使知识融汇贯通

传统的习题,条件完备,结论明确。一般情况下,解题就是找出

【篇七】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新课改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如何发挥

新课改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该如何发挥?

我们要把课堂的时间空间都还给学生,他们是课堂的主角或主演,他们或讨论,或讲解,或质疑,或展示。从表面上看老师的作用似乎被弱化了,其实只是老师的授课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主角、主演,变成了现在的编剧、导演和配角,由过去的台前变成了现在的幕后。

角色的转变,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实现:

1、课前的学习策划——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

如果把学生的课堂活动比作一出话剧的话,那么这出话剧精彩不精彩,就要看老师编的这个剧本有没有戏了。老师的剧本好,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能活起来,一定会有很多亮点。老师的剧本不好,学生就会无所适从,这堂课只能在混乱无序的状态下进行。

导学案编写和使用水平,是判断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敬业态度优劣的试金石。从全国范围看,教案已经是明日黄花,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区都在推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导学案的设计制作上。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也是最终要到达的“目的地”

学案和教案有本质区别。首先,学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这是根本性的转变,是学校以生为本的基本要求和体现。其次,学案的编写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案是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

“编导学案”和“写教案”在难度上也有天壤之别。导学案要做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不要小看这“四化”,这既是对教师专业功底的真正检验,也是对教师是否真诚付出的真正考验。业内人士通过导学案可以很方便地鉴别出哪一位是“南郭先生”。导学案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 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那么,如何才能编出好的剧本——导学案呢?

第一,老师要吃透教材,因为教材是剧本的蓝本,是基础。你对教材一知半解,想写出好剧本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二,老师要对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要有整体和宏观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教材的精髓。第三,老师要精益求精,凡是精品都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的结果,没有人随便就能写出高质量的剧本。同时,老师的剧本还要保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是老师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这也是看一个编剧本事大小的一个重要方面。

2、课中的组织控制——发挥老师的导演、配角作用

老师的导演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没有好的剧本当然演不出好节目,但如果只有好剧本老师课堂导演功夫不行,那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教师首先要做“激励者”,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诸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激励性语言。

在这四十分钟的话剧里,对于学生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谁干什么谁不干什么,导演都要精心安排,成竹在胸。一个好的导演一定要让学生先在自己设计的剧情里活动,在导演的主导下活动,这应当是课堂的主体,这也应当是剧情中最精彩的部分。当主要剧情表演完了,才可以叫学生自由发挥,这一部分可能出现导演失控的情况,也是无妨的,有时也会有亮点出现。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新课改,教师都要组织教学。新课改中,教师课中的组织控制,体现在“盯、观、跟”三字上。所谓“盯”,盯的首先是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所谓“观”,观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所谓“跟”,指跟踪进度、跟踪效益、跟踪发展。

老师是教室里的“N+1”个学生。老师的配角作用也应当体现在课堂中,那就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如果一个老师能经常拿出作品来呈现给学生,这个老师一定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生的爱戴。当课堂出现冷场时,老师作为配角也要及时出场,以自己的精彩表现让课堂处于活跃状态。

3、关键问题的点拨——做到“三讲三不讲”

教师在高效课堂上,只起到“点拨”和“引导”作用,要“消失”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发展的推手,做点燃学生的“火炬手”。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课堂“点拨”上。现在的课堂,老师的讲被限制在很有限的时间内,这就要求教师非常明确讲什么、点拨哪里,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能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教师的点拨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拨的语言要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

教师不可以占用课堂时间肆意表演,不能“鸠占鹊巢”,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老师讲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

知道“不讲”不容易,知道什么内容该讲,什么内容不该讲最最不容易。“不当讲却讲”是失误,“当讲却不讲”却是失职。

课堂里教师不是不准讲,还必须要讲。这要看讲是否服务于学,是灌输还是启发,是教导还是诱导,是告知结论还是梳理思路,好教师一般能“不教而教”。当你知道学生问题在哪里,通过努力自己又不能解决时;或者学生“疑似”解决了问题其实还存在问题时;甚至学生问题的背后隐藏有更多、更有意义的问题时。你当然“该出手时就出手”,纠偏、指出、追问、点拨、引伸、拓展,归纳、总结、提升。当学生提不出质疑问题时,教师要追问;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当学生点评不到位时,教师要做重点点评,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好的,怎样做是不应该的。新课堂关键要看教师的“功力”:能否抓住核心、中心、重心,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在有限的时间内“一招制敌”, “用武术中至高境界的点穴术取胜”,点石成金!

教学重在“学”,要害在于“讲”,要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三讲三不讲”是对“满堂灌”的终结。

老师的点拨要准确到位,能做到“三讲三不讲”,就必须十分清楚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讲什么。那么,我们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学生“需要什么”这一信息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①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中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备课。

②小组在讨论的时候,老师要深入学生当中,留意他们的举动,聆听他们的发言,发现他们的思维障碍。我们再点拨时,就容易多了。

③讨论完毕,每个小组都要把没有解决的问题填入“课堂疑难反馈卡”,老师的点拨和指导会更有效。

4、引导进行学习评价——对学生、教师的“三看”

课堂评价总的是看学生: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看课对学生“三看”: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是100%参与,还是大于或小于100%;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

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等。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 看课对教师“三看”:一看教师是否遵循了模式。是否使用导学案上课,是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小组长及学习小组的作用,教师睥“讲”绝不能超过15分钟。二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气氛。课堂上是否有走神、打瞌睡精力不集中,或者假学、伪学现象。三看教师是否注重学习方法,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强调严禁教师上课“对答案”,严禁用标准答案囚禁学生的思维。

【篇八】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渑池三小-----杨红芳

课堂教学改革使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怎样更 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是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在教学重点由“教”转移到“学”的前提下,教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导”的方法和艺术。

一、课前的组织引导。

要建立健全自学小组,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使他们坚持开展自学活动,提高自学水平,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首先要抓好对全体学生的组织与编排,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把优、中、差生按比例搭配,编成若干自学小组,即便于教师管理,有利于同学们自我管理、互相学习。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学小组中的优等生,发挥其组织管理作用何“小先生”作用,以优带差,以优促中,共同提高。

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常规,加强引导预习。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学习情况等各项特点,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预习常规,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病重时督促学生自查、互查,同时教师不定期抽查,确保预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和预习效率。

二、课堂上的启发诱导。

1、注意向导。课堂是学生在老师具体指导下,通过自学、研

讨、质疑、问难、训练,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增长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在哪些地方下功夫?教师首先要根据具体课文在教材顺序中所处的位置和单元训练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前编制出一整套既利于教又利于学、极富有科学性、导向型又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自学提纲。这个自学提纲应该是学生与教材之间最好的结合点,即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依旧知新,启导新知;有便于找出新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理解和记忆。这个自学提纲真正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导路图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学录图、思路图,培养思维能力的增效剂和好指挥。2、了解学情,及时分层次指导。学生在依据教师指定的提纲进入自学时,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巡回观察,了解并掌握学情。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以具体的启发点拨,既要确定对差生的重点指导,又要不忘大多数学生,做好指导中的点面结合。也就是说,把微观指导和宏观指导紧密结合起来,个别问题个别指导;部分学生存在的共同性问题,全体指导。整个班级中不同层次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自学,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质疑,在相互关系中,圆满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在指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上,应当借鉴魏书生的“三不讲”的做法。既学生经过自学弄懂的问题;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能弄懂的问题;经过同学讨论弄懂的问题,教室都不必讲 。既使对经过教师启发、指导或学生讨论仍然弄不懂的问题,

教师的讲解也不直接把答案告诉给学生,仍然要坚持“讲中寓导”,反复启发,促使学生经过个人钻研和 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导服务于学”。

三、课后的指导辅导。

有针对性的、有目的地对少数差生耐心细致、认真辅导。要针对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除使其对新的知识加深理解记忆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敌对旧知识查漏、补缺,保证他们不掉队。培养他们的自尊、自强精神,奋力进取,尽快和班级大部分学生的程度赶齐。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绝大多数学生除了积极学好课本知识外,都很喜欢看课外书籍。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在课外应该读哪些书,怎样去阅读,并指导他们用“编写提纲”、“摘抄优美片段、词语”、“写心得”等多种方法做好读书笔记,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知道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提高读、写、思、议、创的能力。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意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养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促使他们把学过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根本在于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逐步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最根本的一点,是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如:各类工具书怎应使用;怎应给文章分段并总结段意;怎应给段落划分层次;分析几人的、记事的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等。也要

重视新型学习方法的介绍和传授。如:复习时的“间隔再现法”、“记忆归纳法”、“发现法”等。还要及时收集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得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在广大同学中间交流推广,使学生掌握一定学习方法,终生受益。

总之,学为主体,导为主线,导为学服务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可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教师在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的同时,把引导、诱导、因势利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促使学生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积极学习,探索发现,直至创造。一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下“学会了”、“会学了”,学习的兴趣何劲头就必然会大大增加;知识、智力、能力也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何目标,自然也就达到了。

【篇九】教师如何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驾岭中学 卢栋杰

“生动课堂大家谈”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一直在挤压着学生的主体性,过多地干预和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它要求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那么在利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由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放任自流的放羊式,真正做到以学案为载体,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能得到有效而且有形的体现,做到导和学的和谐发展?下面结合我校的“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谈一谈物理新授课利用“学案导学”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利用“学案导学”物理新授课的课堂基本结构是:创设情景,激学引欲→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小组探究,暴露问题→展示点拨,共同发展→归纳检测,形成网络。这五个环节均需教师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调控、引导等主导作用,实现教与学的合一。具体表现为:

一、创设情景,激学引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利用教学情景能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因此,利用学案实施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一个合理有效的物理情景引入课题,这就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比如学习串联和并联这一节,学生已经会连接一个灯泡的电路,但是由于对串联和并

联电路的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直接引入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茫然。这时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电源、两个灯泡、三个开关、若干导线等实验器材,先让学生连接一个让灯泡发光的电路,学生会很快完成。再问:你能连接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吗?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本能地产生一种想“试一试,做一做”的冲动,紧接着就会连接成五花八门的电路。这样教师就会在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同时,很自然引入了对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并且连接出的各式电路也为后面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学习做了有益的铺垫。

二、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在学生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后,教师顺势让学生运用学案这个主动学习的工具,独立自学教材。根据物理新授课的内容特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借助学案阅读自学,二是动手实验探究。

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问题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条主线,所以学案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导学问题和必要的材料;设计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索,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组建者”。2.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精读并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3.教师要不断巡视,督促学生看书思考,帮助学生控制时间和进度,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三、小组探究,暴露问题

完成“学案自学”步骤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好“兵教兵”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兵教兵这种方式,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兵兵受益,共同进步的目的。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先让学生

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的交流,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搜集起来,为下一步教师的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教师对学生合作交流学习还要做好两个方面的指导:①合作技巧的指导。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共同讨论;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②学习困难的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也是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交流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展示点拨,共同发展

由于知识基础及智力能力的差异,学案中教师要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有层次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在这一环节,教师更不能清闲,需要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组织学生讨论。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还要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归纳检测,形成网络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由于多年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整理好以后再根据老师整理的内容去死记硬背,靠学生自己难以在

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出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从那些方面进行梳理,用哪些方法编制出知识网络,怎样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等,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另外教师还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的核心是“导和学”,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主导”者,主要在“导”。导的形式多种多样,多姿多彩。需要教师导以目标,导以兴趣,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学案导学”模式促使“教”围绕着“学”转,但以学定教,不是对教的全面否定,而是对教师的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学案导学”这一模式,教师只有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登堂入室引路人的角色,实现教和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