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提交一篇心得。

时间:2021-10-26 17:08:00 节日作文

【篇一】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提交一篇心得。

农村学校新课改中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对策

◎廉 刚目前,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一段时间,许多教师从理念上,观念上有了转变,从心理上接受了新课程改革,但在课堂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的困惑,尤其在农村一线教学的教师中可以说是更多的存在着,兹举以下三点:1.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的困惑以往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功,研究教法多,偏重于教师的言传,要求是讲明白、讲懂、讲生动,分析透彻,将知识的精华通过教师的口传授给学生的耳朵和大脑,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现在,新课改的方法是要倡导以学为主,关注学生的愿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从理论上,大多数教师都能接受,并努力学习,但从行动上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之中,新旧难分,非驴非马,难以摆脱单方面教的局面。

【篇二】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提交一篇心得。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高中语文名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听清

新县第一中学名师示范课心得体会

清新县禾云中学 黄杰玲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

县第一中学听了两节由教育局组织的名师示范课,一节是作文指导课,一节是文言文教学课,

听完这两节课,我感觉收获很多。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堂有效性”,下面我就个人在

听课中的一点体会来谈下我对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

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

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

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

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

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

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

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

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

这次活动中陈文新

老师在上《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由始至终,陈老师通

过由学生的感悟去出发,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内容,而且无论讲到文本的哪部分内容,陈

老师都可以娓娓道来,而不用去翻阅教科书,可见他对教材有多么的熟悉及对学生学情了解

的有多么的透彻,这一点是我尤为钦佩的。正是陈老师对学生和教材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重视课前有效

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

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

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讲文言文,我总是要在课堂上

发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翻译,才能进一步探究文本,所以课堂气氛就相对沉闷。久

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抄译文,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之

前我一直

六、语文课要上的

有语文味

在这次活动中,教

研室王延龄老师提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语文老师上课要上的有语文味”,这一点我深有

体会。“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

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

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

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

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

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

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

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

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

趣盎然。

总之,构建语文有

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

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二:高中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

这次十天的新课改培训,收获很大,我深刻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对于怎样充分

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教研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

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 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

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

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

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

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

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

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

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提交一篇心得。

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转变教师的教

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

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

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

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

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

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

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

方法综合贯通,

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

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

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抓住契机,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

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

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

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

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

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

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采

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

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

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善于交流合

作,借鉴别人长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

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借鉴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

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

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

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

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阅读教学的口诵

心记、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躬亲实践,写作教学的读写结合、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等等,

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弘扬。又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

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

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五、要善于反思和

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

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

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

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

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

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

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

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

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

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

升和进步。

我们能清醒地认识

到,新课改培训只是我们教师个人成长的一个加油站,但培训给了我们相互学习和结识的平

台,相信这只是我们交流学习的开始,在今后的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会相互学习,共同

提高,为敖汉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贡献我们的力量。

篇三: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

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提交一篇心得。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

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

生,让他们去思考

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

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

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

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

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

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

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

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

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

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

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

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

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

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

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

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

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

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

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

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

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在教材设置上,系统性较强,教材的篇目名家作品较多;

重视学生阅读技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等;在表达交流方面有梯

度,过程清晰,针对性强,材料比较具体、形象,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

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

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坚持不断地进行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彻底转变教学方式,促

进学生世界观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成果的提高。

篇四:高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

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

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

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

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

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

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

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

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

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

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

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

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

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

、对象和条件等,

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

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

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

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

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

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

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

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

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汇教学采用单词框,分散到模块中的各个部分,体现词

汇学习的过程;重视阅读技能、技巧的培养;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注学生的情感等;在

写作方面有梯度,过程清晰,会在写作之前均有形式多样的铺垫。除了情景,还有开放式作

文,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

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

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当新一轮课改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把语文推到了课改的最前沿,似乎语文是

最简单、最可以为所欲为的学科。这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上的偏见与错误。语文教学大环境的

异化和恶化,已经使不少人(甚至包括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中学的教学生态环

境让语文处于异常尴尬的境地。常说“语、数、外”,好似语文理所当然的居于最重要的位置,

而实际上,占据学生时间最多的是数学、外语,其次是物理、化学,再其次是政治、历史,

而拥有150分的语文在中学校园里是“失宠了的正宫娘娘”,勉强维持正常的上课时间,已经

【篇三】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提交一篇心得。

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其全新的现代阅读理论、写作理论和教学理论对语文教育起到了解放和促进的作用,使得语文教育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然而,在一片赞歌和热闹背后,我们不得不清醒的看到: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错误解读,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若不及时对其进行反思,势必会影响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效果。

语文教育中的形式主义由来已久,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专家普希金教授针对《红领巾》一课提出的一些教学意见与方法,最后演变为红极一时的“《红领巾》教学法”,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此教学法成为语文教学的唯一方法,其中所谓“分析课”几乎成了语文教学中的唯一“课型”。八十年代,一大批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学模式,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黎见明的“五步导读法”„„为当时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但在经过推广运用后,往往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中。现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教学实践中较多地采用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难免又出现了为“新方法”而“新方法”的形式主义倾向。

一、无效讨论,难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曾大量使用“串讲”的方法,因“满堂灌”而遭人诟病。现在语文新课程实施,语文教师又一窝蜂地开始追捧讨论、合作学习。有的新课程示范课为了“展示”教学新风貌,来不及让学生很好地接触文本、品味言语,就急忙进入合作讨论。从学生角度看,这样“生涩”的讨论自然难以使他们获得实质性的进步,有时甚至陷入冷场,更不用说思维撞击的深度和广度了。另一方面,很多情形下这种形式化的讨论都陷入了“伪讨论”的泥淖中不可自拔。讨论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根本不存在,则讨论也就是“伪讨论”。 在新课改开始以后,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受重视,勇于实践的教师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丰富活跃课堂。讨论这种方法频繁呈现于课堂,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可以说伴随着讨论而来的“自由之声”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与效果。然而讨论也让人欢喜让人忧,我们在热衷于形形式式的讨论时 ,许多负面问题出来了。人们不禁质疑:难道这就是为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而采取的讨论之法吗?

诚然不少听课的老师赞誉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热烈,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但是如此讨论却远离文本。

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不能体现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收到应有的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运用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深刻理解文本。而不合目的的讨论徒具形式,收效甚微乃至意义了无。讨论的形式适用不适用于本课时,讨论的问题本身是否与作家意图背离,讨论的方法是否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等等都是需要执教者深思熟虑的,否则便与教学初衷适得其反。就像讨论愚公该不该搬家,真可谓“无事生非”。课堂上充斥着种种不当的讨论,而一旦这样的讨论泛滥,何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积极意义呢?要么流于肤浅,要么虚张声势,更有甚者是课堂秩序混乱而难以掌控局面。面对形式、内容泛化的“伪讨论”,我们必须反思。

“伪讨论”的形成,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教师对文本的“创新性误读”导致游离文本的空泛讨论。教师开放了教学空间,学生参与是凸现了,表面上很热闹,但往往抹杀学生有深度的独立思考 ,同时也并不是 所有的解读都可以用讨论来实现。就像学习《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这样的文章更多的是要朗读,要凝神静品。

二、多媒体使用泛滥,可能对语文教学造成损害。在教学实际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标中关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的理念,不论需不需要或者是否有助于教学都感。看到文章就草率肢解,对优美的文辞视而不见,对感人的事迹无动于衷。就如同一位美国学者在谈及中国的教育现状时所说的那样“知识麻木了头脑”,这种现象实在令人忧虑。选入教材

的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积累拓展把课文读“厚”。读“厚”的过程可以激活单调、枯燥的训练,构建教书育人、提升学生素养的新型课堂。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多媒体以其集成性,控制性,高效性展示了它特有的优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它以其多彩的画面,动听的音响,逼真的图像,巨大的容量展示了它迷人的魅力,给语文课堂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流程过于哗众取宠,浮于形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程序化、简单化,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不能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创造的空间,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多媒体教学过程如果过于程序化简单化,也就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必将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泯灭,必将使教育以新面孔走老路。

多媒体在视听冲击上有长足的优势,有的教师在语文课教学设计时,往往喜欢用展示图片、影视片段或播放音乐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语文教学主要通过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以说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观文者不披文又怎能入情呢?语文学习需要对文本进行品味、对情感进行体验,这是无法用观看一两个或一组画面来实现的,也不是听一首歌曲就能完事的。特别是小说、散文,它们被人们所喜爱,缘于文学文字特有的模糊性,其中的情、意需要学生通过品读用心灵去感受,用想象去揣摩。若一味追求视听效果,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将被弱化。为此,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心中要有个度,记住它只是一种先进的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丢开文本而盲目滥用多媒体。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与文本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对话,才能真正领会文本的内涵,把握文章的主旨。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但是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涵咏玩索,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因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再者,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验的必然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脑子里所形成的语言形象的必然差异性,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这种差异会显得更加明显,谁能用图像画得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谁又能用多媒体展示得出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寂惆怅的凄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生成性,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呈现多媒体,使多媒体的呈现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语文教师事先设计好了多媒体使用流程,课堂上,老师充当了“击键手”“放映员”的角色,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在面对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巨大信息量,变得应接不暇,顾此失彼,思维跟不上,笔记做不了,此时的教师忙于击键忘了学生,学生只顾看画面忘了老师,教师与学生相互间都变成透明的了,人性化的师生对话已被冰冷的多媒体取代。师生之间的情感双向交流变成了人机的单向交流,这种教学法实际上是又回到了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时候或许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而教师忽视了教学密度,使课后学生脑子里空空荡荡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火花的碰撞这一人文性变得荡然无存。

三、开放无度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

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有些“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 “综合课”。

误区之一:探究泛化

新学习方式的泛化主要表现为不根据语文学科性质、教材因素、知识特点、课型类别和学生实际而滥用新的学习方式。如语文课文的内容,情感、章法要探究、重点词、句、段要探究,甚至连词义的理解、字形的识记也要探究。有些教师一学期的教学设计,为了迎合新理念,有90%以上的教学设计写上“自主探究法”或“小组合作探究法”,实际上真正算得上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不到25%,大部分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最可怕的是有的教师过分夸大探究性学习的作用,以为有了探究性学习就有了语文教学的一切,就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提高。如此泛化探究,害处当然少不了:第一,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事事必探究,样样要交流,势必影响教学进度。第二,这种浅层的探究性学习必然会封杀了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个性与灵气,使探究性学习成为浅层、庸俗的学习活动。

误区之二: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探究

由于探究性学习理论在我国没有系统的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结论: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像科学家搞研究一样来学习,过程重于一切,结果无关紧要。再加上对杜威的“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其他意义”以及对布鲁纳的“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等类似言论的错误解读,致使有的研究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过程教育”,不需要看重结果。而事实上探究性学习当然关注学习的过程,但并不是结果就不重要,更不是不要结果:不强调结果是不要把结果定位太高,防止教育的过分功利化,以免将探究性学习引向歧途。

误区之三:流于形式的探究

一是在学生探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提交一篇心得。

二在探究时,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未把课文读通读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流于形式,学生还未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有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重视给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提交一篇心得。

三是在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做秀的必要环节。在这里,没有真正的对文本的解读,没有充分的思维撞击,仅仅是为迎合听课者的心理,烘托课堂气氛而设计的一个教学程序,是一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性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听起来叽叽喳喳,看起来舌战群儒,实际上空洞无物,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给人看,毫无价值。

建议: 一方面,教师对文本〔教学内容〕的研究应领先于学生 ,深刻于学生,并在参与交流中丰富、提升自己的见解和完善自己的教法。王富仁教授说:“尊重课文作者的创作主体性是我们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学主体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唯一

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三个主体性》,载《语文学习》2003·1)所以对文本的“求异”或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总是受特定的文本限定的。执教者自己明白了这一文本读解的规律,才能理性地组织课堂讨论,正确引导学生去寻找作品的本质性意义,领悟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得到情与理、内容与形式的熏陶。在这样的基础上,讨论才能出成果,出新意。在讨论中激发思维、形成比较,讨论就是成功的。所以,在实践中,教师必须勤于钻研文本,把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同时注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发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和有意识地筛选。离开了文本,文本失去对解读的本质性意义、本体性意义,语文课就没了语文味。

讨论不是一切。什么时候讨论适宜?在方法层面上,我们不能忽略了传统教育的优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北大教授钱理群说:“我们的教育方法违反了中国语言文字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汉语是感悟的文字,就是不要过早地让学生了解意义,要让他在诵读中感悟语言中一种意韵的东西。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也正好是写作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点。”对于《故都的秋》这样的文本就需要通过美读来激情。“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诵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在朗读中我们才能感受到时代风云于作者心头的烙印,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忧思与落寞。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不是靠讨论来提升的。有时候需要讨论交流,有时候需要凝神静思,有时候需要美读激情。钱理群正是用最一般最简单的方法让文本吸引学生。他上鲁迅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诵读的环节中,一个人慷慨激昂地演讲鲁迅的小说,一个人热血沸腾地喊出鲁迅的《野草》。学生们无一不被震撼。语言是有震撼力的。我们可以喊出它的生命力、活力和深邃。表面上学生没有任何主体性活动,也可能依然实现了主体性,那就是它引发了学生主体丰富的心灵活动。遗憾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预设的板书与问题的关注远远胜于学生阅读心理的变化与阅读感受的丰富多彩。一堂语文课,学生几乎没有纯粹的读书时间。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讨论。在学习鲁迅杂文语言的言外之意时,讨论就是一种促进思维大胆揣摩的好方法。在《药》这篇小说中“茶馆议药”一节,可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这样的问题:“文中康大叔的语言最多,这个人物的作用是什么?他属于哪个阶层?他是否相信‘人血馒头’的药效?”学生带着问题自然细读文本,在交流中自然会有思维碰撞,思想交锋。 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很多时候服从于文本的特性。 教材与教法上永远需要教师作不懈的探索。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正确看待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必须明确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调度者。教师的研究态度、意识、水平、和引领艺术、参与程度、调度能力都是构成讨论成败的关键因素。(其实不只讨论这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这些因素。)这里的“艺术”、“程度”、“能力”是指对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深度知晓和适度把握,是指营造“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实”的理想的心理氛围。 在观念上, 我们要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精神。它在“教学建议”中专列了一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必要的讨论也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体现。但在学习新课标实现学习方式变革的今天,有一些关系和界限必须分清,以使变革按照课标指引的方向前进。讨论能体现自主,但不能发展成沙龙闲谈。就像讨论“项链丢而复得,结果会怎样”,有些学生的想象如“玛蒂尔德萌发了复仇心理,充当了佛莱思节家的第三者,十年后她与佛莱思节夫人的见面自然是掉了个„„”之类,执教的老师居然予以热烈赞许。新课标规定的“阅读与鉴赏”目标落到实处没有?该品味的没品味。目标是教学的最高基准点,失去了目标,无论多么自主,意义何在?教师的作用就是组织引导,引导学生切入课文,走进结尾那浓黑的悲凉;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发言给出恰当的评价。新课标中“评价建议”指出:“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讨论中的自主是自由论坛,更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无原则地容忍和放纵。在原则问题上不旗帜鲜明,

岂不是放弃了教师的 权利与责任?教师的缄默意味着什么?反对还是默许?其实,许多学生在讨论的关键之处都在观察教师有无要进行评价的迹象。此时,教师适时适当的导引,则更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辩论,是可称道的;学生有荒诞甚至低俗的观点,也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要有中肯的引导和评价立场。讨论中的自主不是表面繁华,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浮华虚空。 如果控制不好,说不定有人在闲聊,有人在旁观;有人在谈笑,有人在附和。所以讨论不只是一个局面,它充实着教师的参与与学生的活动,它应该是一个完善的课堂环节,需要去伪存真,也需要存同求异。正确领会新课标精神并贯彻执行,是所有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

我们不回避讨论,不惧怕讨论;我们要开拓创新异彩纷呈,也要朴实纯净、含蓄隽永。讨论作为一种方法和形式,值得探究。我们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的课堂真正纯净起来。教师在讨论中提升教学能力,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滋养。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时,我们必须尊重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一是适度借用多媒体教学,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学会“拿来”。容量不求大,贵于精,色彩不求多,在于美,花样不必杂,在于实。 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忌以机代人,以机代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上课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忽视师生间的交流,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是防止学生兴趣迁移。只看画面,听声音,忘了思考,没有感悟、品味与交流。

四是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能盲目使用。要有需要才用,用得自然和谐,用得准、巧、活。要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思想、风格、习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

语文教学是一项感性非常强的工作。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人机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作为必要的补充手段,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3、应对的策略之一:注意探究性学习的适宜场域。

在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端正思想,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等传统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应努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强化学生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但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不滥打探究牌,该出手时才出手,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就值得探究的问题进行真正的探究。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主体懂得如何实施探究活动,可说是在更深层次上避免探究学习的泛化。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探究性学习要想在学生面前永葆魅力,唯一的途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得,每一次的探究都能给学生带来充实感和力量感。[2]第二,让学生懂得接受性学习和知识掌握的重要。杜威在说“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时同时也指出了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探究是基于知识之上的,没有离开知识进行的探究。[3]我们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突出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需要背诵积累、涵咏品味,也需要讨论交流、思维的启迪。

应对策略之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寻找好自己的位置

有人说:探究性学习应当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何必去指导呢?其实不然,当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换一句话说,就是“老九不能走”。当然,教师的作用不单单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正如布鲁纳指出的: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4]

那么在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实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呢?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应定

【篇四】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提交一篇心得。

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性教学方式,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性教学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课堂教学不止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质疑与创新;合作与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灌输”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树立服务意识。

情景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她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教师在情境教学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有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爱因斯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体验的基础。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

到教学之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想学”,由“想学”到“乐学”。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不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前教师总是不惜花费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往往并不理想。曾看到一则《赵州桥》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因此,收不到实际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究。其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顺序或者学习方式。教师也要多鼓励学生学习,勤思多问。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一)实践感情——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地运用元知策略、动机策略和行为策略,主动而有效的进行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时新课程的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自主学习能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草原》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中,各有各的见解和表达方式,学生平时在生活中积淀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意识全部都被调动起来了。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还可感受到他自己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景象。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别人好的看法还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学生的个人观点。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了基础。

(二)交流互动——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之的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互相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的共同目标,最终使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组学习知识合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师生互动、自学交流、小组学习、全班讨论等都是合作学习。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需要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的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运用好这些机会,教师稍加点拨即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质疑探索——探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室的帮助下,自主寻求答案、自主建构意义、自助寻求所需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探究是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学习方式,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能力提高而工作,为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形成而努力。教学时,要把教学看成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习活动的过程: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共同分析学习材料,共同选择学习方法,共同享受学习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导为主,但还要给学生主动权,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辨识、品味、体会。教师要充分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从细微处入眼,在求同存异中找到学生思想、智慧的闪光点。让学生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

总之,教师要以新的课程理念,作文语文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让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改革吓得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探究式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2]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自主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3]郑金洲.《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5]陈旭远.《新课程 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篇五】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提交一篇心得。

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农村小学教师的困惑

一、“留守儿童”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时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影响是各方面的。在有子女的农民工中,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是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而绝大多数的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叔、伯、姨等,这就产生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行为习惯、自觉性等都受到很大的影响。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存在以下问题:

(1)性格缺失:这些“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身心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养成了他们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不良心理。

(2)学习成绩及学习习惯较差:隔代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也影响了这些“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非常令人担忧。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大多在祖辈或其他人的监护下成长,没有直接受到父母更多的好的家庭教育和行为引导,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有2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接受调查的学校反映,在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学习习惯较好的只占10%左右,中等偏下和较差者占到65%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很值得我们去关注、调查和研究。

二、“转学热"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我处的小学距县城比较近,一些家庭条件好、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家长,有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总认为县城的学校办学水平高。因此就想方设法的托人找关系把孩子转到县城去上学,剩下的有较大比例的“学困生”。使教学质量很难搞上去。

三、教师队伍老化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我们农村教师每年只有一两个新教师到我们镇,有的小学几年没有一个新教师进,使得师资队伍老化,如我们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在54岁,有好多还是民办教师转的,对新课标的要求不相适应。

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热情都很高涨,个个都气势昂扬,有信心把语文工作做好,但经过几年的探讨,我们这些乡镇的教师对语文课改还属在不适应阶段,在这就谈谈我对语文新课改给我带来的一连贯的困惑与相应的对策。

一、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学方法,让学生勇于探索,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找方法,那就会产生拖堂现象,那我们如何去完成教学计划,识字能力又怎么样培养?

那就必须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课堂的时间浪费掉,教师们必须控制好时间,避免迟到,防止外界干扰,减少维持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重要的事情,是要花很多时间去学的,但不是可以随便浪费的。我们还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将最感兴趣的话题或文中的重点问题提出来讨论,而其它的问题可放在课后与学生单独交流,或

将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再交给老师,对于较为精彩的话语可展览在语文学习园地内。

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但学生自己不能成功地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生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方式。那就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在课堂活动前,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在合作学习的内容中,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发现,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中去。教师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合作学习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三、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靠自己个人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新课程里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就要靠教师集体能力的发挥,就需要更多人,更大的空间,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那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现在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而是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其次,就是学会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协调一致;对学生的评价,不仅看学生成绩,还要多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搞提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四、不学语法,语文教师在课堂怎样培养“语感”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地掌握知识和笼统地提高能力。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重视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基础知识,那不学语法知识,“语感”又怎么样培养?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就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可以通过吟诵法,让学生利用读书的语气感悟,主要通过学生,老师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进行对比,而产生共鸣;也可以进行教学情境法,来让学生感悟,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精心布置情境,让学生们都能融洽到情景中;还可以利用传授的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思维里产生感悟。

五、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行为,那如何去备好课

语文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然而,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师转为合作者,那么一堂课,教师如何去备课,如何去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去主动寻找问题。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合作者,那么教师跟学生是平等关系,在学习中,备课中,可以去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去发现问题,通过课堂的组织,并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与个性,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化,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找

【篇六】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提交一篇心得。

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中的困惑及反思

新课改下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困惑及反思

汭丰中学 李文君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几年ຆ,它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朥䪆巨大的变化。但新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使我们感到深深的忧虑。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多学习思考,多实践探索︌多反思总结。

从事农村英语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农村初中生源参差不齐,拿本届初一学生为例: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英语课,但由于未被列入主课,下面许多学校只是流与形式,多半只上了六年级。再加上由于师资短缺,有的小学英语甚至无法开设,有的即使开设,往往由语攇或数学老师兼,英语课常被占用来上语文或数学。进入初中后,一些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对英语不感兴趣,也没有学好英语的信心,每天上课对他们就如坐监狱一样难受,上课打瞌睡,做小动作;有的有些英语基础,初一时对英语有一定兴趣,靠死记硬背掌握了一些单词,但随着单词量的增大和单词越来越长,记忆难度增大,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英语成绩逐渐下降,便放弃了英语学习,这种情况男生多于女生;有的则是学得快,记得快,理解快,成绩优异。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初一过后就十分严重,成绩好的学生能考将近满分,而“学困生”听不懂,说不出,读不成,不会写。

新课改轰轰烈烈搞了好几年,理论书籍看了不少,笔记也作了不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课堂上也经常练习结对活动,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预习、复习、练习,课堂上反复讲、练,但成绩总是不尽人意。是学生基础不好?是新课标太难?是学习氛围不好?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这些都只是客观原因,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英语教学成绩,但我认为更多的是我们自身的原因。回想自己的从教经历,虽然觉得付出了很多,下了一些功夫,但每年成绩却一直很不理想,常常罚多奖少,结合自己近10年的英语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为了在学生中重塑自己的形象,我们应当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进修培训,持之以恒地学习。

二、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这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第一关。从第一次上课,教师大方得体的教态,流利而标准的口音,漂亮的书法,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的课就会深深地吸引学生,学生在心里就会喜欢你︌喜欢你的课。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ﴌ教师要培养学生英语听说习惯뼛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的习惯;主动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习惯;听、说、读、写并进的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的习惯,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

四、多鼓励,少批评,关爱“学困生”,避免“两极分化”

学生说英语时,经常害羞、胆怯、怕出错,使他们的思维受到阻碍、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就再也不敢开口了。所以要多鼓励,少批评,使课堂一直处于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使他们对学习消除顾虑,充满自信。作为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位学生,而且要特别关心和照顾“学困生”,上课应多表扬,多鼓励他们,课后耐心辅导,多谈心,让他们明白他们和别人一样,老师同样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五、适当重整教材,因材施教

新教材的部分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在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甚至无法理解,这些内容可以适当的删减,或者重整敘材。把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接厗的内容再教授,这样可以消减学生惧怕英语的心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采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听觉、视觉上有效结合,扩大信息量,激发学习欲望。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反思,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明白要多学习思考,多嬞践探索,多反思总结,汲取他䚺精华,提高自身素ന。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需要付出曔多的努力和汕水,只要努力、付出,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