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助成长

时间:2021-10-26 14:25:39 节日作文

第一篇:《往事并不如烟自序》

自 序

正在有情无思间──史良侧影

两片落叶,偶尔吹在一起──储安平与父亲的合影

君子之交──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

最后的贵族──康同璧母女之印象

斯人寂寞──聂绀弩晚年片断

一片青山了此身──罗隆基素描

【附 录】

越是崎岖越坦平──回忆我的父亲章伯钧

但洗铅华不洗愁──写者、编者谈《往事并不如烟》

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忆父亲与翦伯赞的交往

人生不朽是文章──怀想张庚兼论张庚之底色

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父亲与马连良

往事并不如烟·自序

□ 章诒和 撰

这本书是我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回忆录。

在中国和从前的苏联,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因为它是比日记或写信更加稳妥的保存社会真实的办法。许多人受到侵害和惊吓,销毁了所有属于私人的文字记录,随之也抹去了对往事的真切记忆。此后,公众凡是应该作为记忆的内容,都由每天的报纸社论和文件、政策、决议来确定。于是,历史不但变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改写。这样的“记忆”就像手握沙子一样,很快从指缝里流掉。从前的人什么都相信,相信„„,后来突然又啥都不信了。何以如此?其中恐怕就有我们这个社会长期回避真实、掩盖真实、拒绝真实的问题。

我这辈子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而提笔的那一刻,才知道语言的无用,文字的无力。它们似乎永远无法叙述出一个人内心的爱与乐,苦与仇。

寂静的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里就

会涌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毫无办法,已成疾。因为一个平淡的词语,常包藏着无数寒夜里的心悸。我想,能够悲伤也是一种权利。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我仅仅是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人(不包括我的父母)。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前者如罗隆基、聂绀弩,后者如潘素、罗仪凤。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除了史良,个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可说而不可看,或者可看不可想。过去,咱们这儿总喊“解放全人类”,却残酷地践踏身边的人。其实,不论贵贱和成败,人既不应当变为圣像,也不应当遭受藐视。

书是献给父母的。他们在天国远远望着我,目光怜悯又慈祥。 ---------------------------------------------------------

港版《最后的贵族》自序

□ 章诒和 撰

这本书是我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

曾经,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因为它是比日记或书信更加稳妥的保存社会真实的办法。许多人受到伤害和惊吓,毁掉了所有属于私人的文字记录,随之也抹去了对往事的真切记忆。于是,历史不但变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改写。这样的“记忆”

就像手握沙子一样,很快从指缝里流掉。从前的人什么都相信,相信„„后来突然又什么都不信了。何以如此?其中恐怕就有我们长期回避真实、拒绝真实的问题。

我这辈子,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而提笔的那一刻,才知道语言的无用,文字的无力。它们似乎永远无法叙述出一个人内心的爱与乐,苦与仇。{往事如烟助成长}.

寂静的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里就会涌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毫无办法,已成疾。因为,一个平淡的词语,常包藏着无数寒夜里的心悸。我想,能够悲伤也是一种权利。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我仅仅是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个(不包括我的父母)。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前者如罗隆基、聂绀弩,后者如潘素、罗仪凤。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可说而不可看,或者可看而不可想。其实,不论贵贱和成败,人既不应当变为圣像,也不应当遭受藐视。{往事如烟助成长}.

书是献给父母的。他们在天国远远望着我,目光怜悯又慈祥。

2003年8月21日于守愚斋

第二篇:《往事并不如烟 读后感》

“文革“中的那些灵魂与情感

——读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有感

一直以来我所了解的“文化大革命”中,有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知识分子和群众受到极大的诬陷和迫害。但那些当时真的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右派”与文人到底是怎样过的,他们的孤独、艰难与悲苦到底是如何,是我读了这本书才真正了解的。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从作者回忆她父亲的一些交往密切的朋友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段悲痛无奈的历史,也深深地被那些高贵又悲伤的灵魂,真挚善良的情感所触动。

有容、有执、有敬——史良

史良作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是作者小时候崇拜的高贵又美丽的女性,一位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律师,一位维护妇女权利的高地位领导者,一位考究生活崇尚文明的美丽女人。但令我印象深刻的并不只这些,她和罗隆基的感情,她在内心深处掩藏的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感情上的伤痛,以及在被批斗时面对当年自己写给“老罗”的情书的质问,她直起腰杆回答“我爱他”的一幕幕,让我感受到了这位女性的了不起。

当然,史良故事中的跌宕莫过于她背叛自己的多年友人章伯钧的一段。虽然章老政治生涯的坠落不能归咎于史良的背叛,却是这位谦和可亲的史大姐用一只手把章老推入了政治的烈焰中。而章老对史大姐那关键性的批判发言,却说了这样一句原谅她人,宽慰自己的话:“我相信,史良发言前是一夜未眠,因为她在决定开口之前,是要接受良心的考验。”读到这里,我看到了宽容,也感受到了时代对人情的蹂躏对人心的折磨。

史良的晚年与她死后只值三千元的漂亮假首饰,也让我对这位老人身怀敬意与悲悯。“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往事如烟助成长}.

河流般的忧郁——储安平

凭借《观察》一展才华的知名作家记者“执拗和富于激情的储安平,有一种言必行、行必果的作风。”他曾以一腔热血投身振兴《光明日报》的征途,和章老打心眼里决定要好好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内心渴望着一种承担的机会,这种承担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也是一种自我证实的需要”。他付出才情学识

与以身殉国之精神,完全凭借他所精通的东西,他所能干的事情而生活,而他的自尊也在这里。但是“反右”的风暴毫不留情地把他从《光明日报》的总编辑摇身变成了读书、放羊的孤家寡人。还不到五十岁的储安平,壮志雄心无处可洒,“他有头脑,但不要他思考;他有精力,但不要他出力;他有才能,但不要他施展。”而在他政治上失意,外界世界充满危险敌意和孤立时,还有忍受妻子的背叛与遗弃!“一个知识分子所不能接受的人格侮辱和一个男人所不能容忍的生活侵犯,同时降临在储安平身上。”最后,他走了,只留下了一张纸条七个字。他以这种方式结束痛苦,保持自己的卓越和尊严。就像作者所说,他的死是最后的修炼,死之于他是展示意志的方式也是证明其存在和力量的方法。

据我搜索有关资料得知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最为突出的是自杀。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中不仅在思想上横遭压制,被剥夺了自由从事学术的权利,而且人身自由全被剥夺,陷入牛马之境,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尊严被一扫而空,甚至是做起码的一个人的尊严都无法保持。傅雷、老舍、杨朔等等都走上了自杀道路。这些追求精神孤洁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为了义无再辱而选择了这种决绝的方式告别人世。他们用死维持着一种精神于不坠,完成了一种人格追求。

而储安平与章伯钧,这偶然吹在一起的两片落叶,之间的情感也给人清晰的印象。章老对他一直抱有歉疚之情,独自站在冷风中目送他的心痛,为不到50岁的他无处施展才能而打抱不平的愤怒,对他的“走”老泪纵横,以及作者母亲对储安平尽心力的照顾,让这个壮志难酬的文人悲苦的人生多了些许温情。 博雅通脱真君子——张伯驹

在作者看来,张伯驹是云间的野鹤、世外的散仙,自在的没人能比。他淡薄的为人处世和惊世的文学艺术修养使他不凡。但令我更有感触的是他自由本真的内心。他不惜变卖家产去买古文物字画做收藏,战乱时和妻子用身家性命地保护,只为“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最后都捐献了国家。还有他不顾利害地要求对戏曲解禁,表达出的一个中国传统文人对当今社会日趋丧失文化品格的深刻焦虑与锥心痛苦。在文革时期,政治吞没人,而张以他饱满个性与独立意志抗拒着政治对人的品质和心灵的侵蚀,一如既往地守着他做人的根本。而当时的民族对文化的认识尚未达到成熟,所以像他这样的文人,注定得不到相匹配的地位,这也映衬了他晚年坐自行车后座回家的凄惋和在医院无法换

病房最后逝世的悲凉。在那个时期,他是孤独的,落伍的。

张章之交是君子淡如水的交往,而他们在深夜短边之际如此沉郁的一抹,与章老去世后,相亲相关相近相厚得人都如浮云飘散时,张氏夫妇去吊慰作者的母亲,走路的时间比在章家的时间都长,这份情谊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此外,还有“就之如日,望之如云”的康同璧, 在人们要不断降低自己做人的标准以便能够勉强过活的时期,康家虽“做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而生趣未失,尽其可能地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乐观积极地看待生活帮助他人,展示了最后的贵族风范。还有个性刚烈的聂绀弩,带着一个“服从社会背后的不服从”态度,体味了反人性的诬陷和背弃之痛,荒凉寂寞地将灵魂寄托于文学创作。这其中也有周颖令人隐痛无奈的背叛。最后还有个性强直,雄才大略,但因思想西化又口无遮拦而遭受苦难无法展现其才能的罗隆基,他是吸引无数女孩子的翩翩才子,却孤老余生后因疾病猝死,“才如江海命如丝”。

而贯穿全书始终的作者父亲章伯钧,“不以荣辱待己,不以成败论人。自己本已不幸却为他人不幸所恸”。在“反右”后变成了一个政治上的孤独者。一个由政治而荣也因政治而辱,最终超然于政治之外,被自己心中神圣又伟大的事业所抛弃,“从一个忙碌的政治家变为孤独的思想者。从此,灵魂在自己躯壳里无法安放。”最终寂寞凄凉地死去。他与罗隆基还有很多类似的人担负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与“民主战士”的双重身份,或许注定了最后的悲剧。而作者本身因为由于“这辈子决心保卫自己的天性绝不顺适”也经历了地狱般的一段惨淡人生。

这一个个传奇又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大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文革时期的种种悲怆。一个新政权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对待高级知识分子的问题 。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们刚刚从战争的苦难阴影中探出头来,政权的地位也没得到完全的巩固。而能为国家献力的高级知识分子大都是西学归来者,他们的思想不可能同一,文人们也保留着社会文化批判的坚韧和敏锐,对于祖国如何发展各执己见,国家处于一个探索中的的婴儿时期。这一切对于刚刚萌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来说有一丝不和有一丝恐惧。而“文革”的爆发注定不是一人一日就造成的结果,而是有着长久的积淀与身后的原因。虽然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事业会取得比这大得多的成就。但正如邓小平主席指

出的:“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千古文人侠客梦,知识分子好议论。章诒和说,“最珍贵的东西,总是以最粗暴的方式毁灭——中国的人与物之命运,常如是。”她又说:“中国人为什么以美丽的绣纹所表现的动人题材,偏偏都要装饰在容易破碎和撕裂的地方?这简直就像中国文人的命一样。”

对于那一段往事,那些为历史为社会的悲剧献出华美的一生的人,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不能遗忘或掩盖这段错误的历史,不能自我欺骗消极抵制曾经的苦难,而要铭记,要努力地积极探索,在未来避免重蹈这有着无限痛苦怅惋与哀思的覆辙。

第三篇:《往事并不如烟 读后感》

《往事并不如烟》读后感

庄伟

( 浙江工商大学 信息管理1002 1012100207 )

摘要:“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往事》一书,不仅仅是对往事的片段回忆,也是对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不公的控诉。一些心酸,一些感触,亲情,爱情,友情,在那段扭曲的岁月中或破碎,或长存。但是,人们所遭受的痛苦却是时间也无法抚平的伤痛啊!历史的相似性或许会让我们犯一些相似的错误,但是,正视那一段历史,却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往事并不如烟是如此的意味深长:一方面这些记忆并没有忘记,另一方面当有更深的寓意,许许多多的曾经在现实中并没有如烟般散去。

关键词:往事并不如烟 读后感 文革时期

正文: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或许,这便是我对《往事》最为深刻的地方,即便如此,读后心情总是莫名的沉重。或许我知道是什么让我无法畅舒于怀,但是,潜意识里却让我忽视,因为那份沉重会让我与这歌舞升平的世界格格不入啊!

往事如烟,往事并不如烟,对于这样刻骨铭心的过往,即使再怎么忘却,读后,都不会轻易从脑海抹去。《往事》,我是看的网上流传的那一部分,而那些被删减的文章却不曾看却。但仅仅这些,却让我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四十多年前,那个被淡忘的时代。或许并不是淡忘,而是抹去。因为那段历史暴露的“真实”,让人不安啊!

《往事》一书,仅仅是章诒和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作者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个人。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面对陷于领袖设局、举国声讨、全民喊打的困境,章伯钧的历史眼光、平和坦荡、委曲求全,储安平的直言不讳、鹤立鸡群、孤独守恒,罗隆基的锋芒毕露、大情大性、炫才扬己,聂绀弩的耿介狂狷、尖锐刻毒、幽默谐趣,张伯驹的散淡闲逸、超然物外、冷中带热„„炙人心间、启人思迪。“越是崎岖越坦平”,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让人心痛。字里行间,淡淡的诉说无一不是最铭心的记忆啊!

一些心酸,一些感触,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人情能否经的起现实的考验?看着那些曾经同甘共苦的朋友反目成仇,看着那些曾经相濡以沫的夫妻各自奔走,人情冷暖啊!患难才能见真情么?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场景就是作者章诒和的父亲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后周围人的冷漠,作者的母亲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瞅见一个老熟人,经常来家里做客的,然而当母亲挥动着手向他飞奔过去,而他却是“终于辨清来者为何人的时候,却毫不犹豫地转身一百八十度,快速消失在人流中。”还有另一个右派储安平,打成右派后妻子就跟着别的男人走了,并传出话说,自己如今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享受方面,比跟个大右派强多了。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性,或许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逃避来自保吧。然而这其中也见识到了最最真正的情谊,那就是张伯驹夫妇一个无亲无故的人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扣响你的家门,向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向持守的生者,递来抚慰与同情。”这就是人性吧,还是应了那句话“患难见真情”。面对退缩,面对回避,面对背叛,他们也找好了各自的理

由,人性。人性本懦弱。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可以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许不想受到伤害唯有把自己与世界隔离开,正如庄子所说:老死不相往来!

读罢,心思久不能安。人性本善,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总是相信这一真实。但是,作者笔下的历史却将那些人性深处的丑恶勾勒出来,如此这般,把人们从理想中拉了出来。果然,读史使人明智,但是,悲哀的发现,除了教科书上的历史,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我们我们这些所谓的平民能触及到的真实,却少得可怜啊!过去的中国是愚昧无知,所以我们用鲜血换来教训,而现代,从无知的牢笼逃脱出来的我们却被新的统治者戴上了枷锁。确实,对思想的禁锢是一种最好的统治方法,但也是最危险的一种。如果有一天,被禁锢的人如梦清醒,发现自己原来连思想都只是被操纵着的,那是何等的悲哀,那时那景,无法想象„„或许,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啊!

掩卷沉思,事情过去已近四十年,如今的中国人是否已经远离了曾经的样子?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察力,去正视我们的历史,以史为鉴,去开创一个大同的未来。岁月飞逝,留给我们的只有记忆,好在我们还有记忆。作者的书命名为“往事并不如烟”是如此的意味深长:一方面这些记忆并没有忘记,另一方面当有更深的寓意,许许多多的曾经在现实中并没有如烟般散去。

就像那歌一样——

往事就是这样 来得似火去得并不如烟

如果年华真的似水 为何退不去

如果人生真的如梦 为何我醒不来

一切都要靠时间 总有忘记的一天

如果真的这样 为何忘不掉

往事并不如烟

第四篇:《往事如烟》

往事如烟

前言:余岳父舒佰祥,字作民,绩溪县板桥凤窠人,早年毕业于绩溪明伦堂,后求学于休宁万安中学(今休宁中学)。抗战爆发,为救国救民于水火,遂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十七期(桂林分校)无线电通讯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国民党军队供职,全国解放时为少校教官。岳母虞鹤梅,江苏扬州高邮人,大户人家之千金也。时岳父随部驻扎扬州,与岳母一见钟情,遂结为伉俪,甚是恩爱。

内战爆发数年后,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岳母被送至贵州后方。岳父后随李弥之一部起义,因不舍弱妻稚女,故去职赴贵州寻妻女,时匪患犹厉,随身所携贵重物品为匪洗劫一空,幸无恙。一路风餐露宿,渴则饮泉,饥则掘薯,历九死一生,千难万险终寻得爱妻,遂辗转回绩溪老家,念祖上殷实,所遗田产尚可度日,思效仿陶翁,躬耕自资,糊口不难。孰料运动频频,以至赤贫。岳父生性耿直,竟因言获罪入狱,一生多舛,实难言表。幸得邓公拨乱反正,始得重见天日。然岳母罹患癌症,因家境拮据不得及时医治而逝。岳父极为哀痛,书《哭妻鹤梅》以表哀悼。今实录之以纪念岳父母。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叶明全)

回忆录

——哭妻虞鹤梅{往事如烟助成长}.

九磨十难苦难生活 生死不渝坚贞爱情

浮生若梦,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滴。呜呼鹤梅吾妻一别十年矣!你死我忽忽若狂,出不知其所止,恨未能与你同死,致余生等于白生。

忆我在高邮,一日有人告我,有穿黑旗袍、篮球鞋者,高邮县中女生,颇佳丽。第二日,我早起站门口等你来,你向学校走去,我一见倾心,随追至校门口,你面红耳赤低头不语,我知你纯真处女,爱心愈炽,等你放晚学,派人跟到你家,。次日便到你家,认识你父母,相交往约月余,因我要到泰县去,与你母道别,因无以为念,我拉下手上白金与黄金戒指各一只,放你家桌上,你母不肯收,我放下即走。1947年秋在高邮我友张伯年家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