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背影的散文

时间:2021-10-26 13:45:26 节日作文

第一篇:《电视散文《背影》》

未来之星内部资料

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评电视散文《背影》

父爱,他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垫脚石;父爱,他是我们遇到困难时的避风港;父爱,他是我们孤独无助时的一个依靠。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无疑将父爱这一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父爱如山,深沉又伟大。影片《背影》主要以“我”为视点,讲述了“父爱我”和父亲之间的父子情深,以及父亲对于“我”的关心和照顾。

首先,编导者在色彩运用上是十分精明的,他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下运用了不同的色彩。例如影片的开始,画面呈现出或灰暗或黑白的色调,和那张富有怀念意义的旧照片,恰到好处的为接下来的叙述做了很好的铺垫。于是,朱自清略带伤感和自责的旁白缓缓向我们袭来。从而从侧面烘托出了父亲在“我”眼里的重要性是因为父亲对我包含了深深的爱。再如“我”要去北京教书,父亲送我去车站时为“我”买的橘子,镜头特写了鲜红的橘子,给人以视觉上强有力的冲击,这鲜红的橘子,它隐喻着父亲给予我的厚重的爱。

其次,此片在配乐的处理上也是独具匠心的。比如树叶在风中孤独的晃动时,就经过技术的加工,配上了树叶摇动时发出的沙沙响声。这样,清冷萧瑟之感呼之欲出,这样通过向树叶的晃动和沙沙的响声体现出了“我”的不安来衬托父亲对我的好。音乐,可以从侧面描写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父亲为“我”买车票和卖票员讨价还价时,编导者配上了沉重的音乐,加之以“我”的旁白,体现出了“我”对他的不理解。为什么“我”会不理解父亲呢?于是,观众会更加注意到父亲这一形象父亲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对“我”的深切关爱。在父亲眼里,“我”更像一个小孩。事事都要操心。

再有,此片在画面剪辑和拍摄手法上也很具深意。影片采用了重复蒙太奇的手法,反复拍摄了父亲蹒跚的脚步和孤独的背影。强调出了父亲为了撑起这个家而奔波忙碌和儿子远离身边的孤寂之感。还有就是,父亲拄着拐杖去看火车的这一画面也让人十分动人。导演运用前侧面的拍摄角度拍摄了父亲蹒跚的身影,体现了父亲一直望着火车时那种望眼欲穿的心情。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儿子,盼望着儿子能回来看看。这是父爱的真切体现。

电视散文《背影》无论是从色彩运用、配乐还是画面效果来看,都体现出了父亲无私的爱这一主题。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第二篇:《朱自清散文《背影》》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乱七八糟的样子)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着)。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犹豫)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关于背影的散文}.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筷子)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925年10月在北京

第三篇:《试论朱自清《背影》一类散文的艺术特点1》

试论朱自清《背影》一类散文的艺术特点

李培然

二十年代在中国文坛的画廊里,出现了一幅父亲的背影。他不顾身衰体胖手头拮据,抱着桔子,步履哟娜,横过铁路,艰难而又努力地爬上高高的月台,把挚爱送给孩子。这篇弹掉不少读者眼泪的佳作,便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休。”“《背影》一书,出版于民国十七年,二十年来,一直是一般青年人所最爱读的作品”。(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观察》第二卷第五期)。

朱自清写过时代性强的散文,如《执政府大屠杀记》《哀韦杰三君》《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这一天》《新中国在望中》等等,但仍以描写日常生活与自然风光

的《背影》《荷塘月色》这类作品脍炙人口而流传经世,提供了鲁迅、冰心这些散文大家所没有的独特的生活体验与艺术表现力,从而在中国现代散文史土有重要地位。探讨其艺术特色,对散文的欣赏与创作都大有益处。

郁达夫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称赞朱自清的散文说:“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浦江清评论他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朱自清先生传略》《国文月刊》第三十七期)就是说,美成为朱自清《背影》一类散文诱人的奥秘。这美既指内容又指形式,是两者和谐的统一。

从内容来看,《背影》为思亲之作,虽囿于身边琐事,但因或多或少地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所以取得不朽的艺术生命力。换句话说,《背影》揭示了父爱的社会性,映出黑暗时代生活的某些侧影。《背影》写作者去北京上学父亲相送的情景。这时,作者祖母逝世,父亲的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差事也已交卸,因没有积蓄,所以典当还债。将金银首饰拿出兑钱。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凑足了亏空的五百元数目。又借钱办丧事,使家境一口不如一日,以至人家来讨利钱和本钱。办完丧事,父亲到南京谋事,肩负家庭生活重担,仍让作者回北京上学,

两人在浦口下车分别。这段破产与奔波挣扎动荡的生活,正是黑暗社会对小资产阶级压迫的结果。个人的苦楚透露出人生的艰辛,从而引起广大人民的共鸣。同时,在艰难挣扎的生活中,父亲真挚的爱,纯洁的父子之情,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这是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崇高感情,它通向人民,赢得广大群众的承认。

《背影》所展现的父爱,虽然没有放在阶级压迫阶级斗争中,却也不是脱离人民的苦难与社会黑暗的抽象描写。这类作品,还有《给亡妇》,作品所描写的亡妻生前操持家务抚育儿女体贴丈夫以至劳顿成疾,也是切合千千万万挣扎于死亡线上的人们的普遍愿望、美好的情操的。《梅花后记》《哀互生》,悉心描摹昔日文友无隅与互生的不幸,未尝不揭示出旧社会吞噬善良真诚之心的罪行。这些散文所抒之情,当然不是时代的强音,它那么忧郁凄怜,但也恰切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某些特征: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反动派的混战、革命的失败,经济的衰落贫困,不仅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叹,更使广大工农悲愤。何况,他们在挣扎着、愉憬着,以种种努力和美的心灵之光,划破了如磐的黑夜,这些能够引起具有类似生活的人民的注意。同时,作者企图在充满无私的情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绘中,幻造美好健康的人间,以此对比与批判冷酷的现实,这种理想的追求也符合善良人们的愿望。

朱自清歌咏祖国与世界山川风光之作也脍炙人口。

讴歌祖国与欧洲自然风光的作品优美多采,交织着追求光明而又不可得的惆怅失意,留下时代或淡或浓的投影。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旖娓的夜幕,却抹上歌女舫纠缠的暗影,使优美清艳景致中含蕴人间的悲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淡月下的墨叶白花,荷香在微风中时断时续,薄雾轻罩而幽绝静僻的荷塘,正寄托着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一些正{关于背影的散文}.

直人们不满蒋介石的屠杀而又无可奈何的愁绪(《荷塘月色》)。梅雨潭醉人的女儿绿,融进作者对祖国河山由衷的情意(《绿》)。《春》展望喧闹绚烂生意盎然的画面,不是鼓舞人们尤其农民勤劳向上吗?虽然在刀光剑影的流血时代,这种愿望有空中楼阁之嫌,但让我们紧紧抓住时间的缓绳,策马飞奔,总不失为前进之力。这类散文的价值在于五光十色的山水渗透淡淡的哀愁,表现祖国苦难深重中人们的矛盾心情:不因黑暗而不去爱美,也不因爱美而忘怀现实的苦痛,不愿与反动势力同流合污却又不能投身革命洪流,徘徊于歧路而又憧憬于光明。

这说明,反映社会重大生活矛盾的题材固然重要,但写人生日常生活小事与景物的题材也并非可有可无,关键在于如何挖掘。鲁迅说过:“开掘要深”这是文艺创作的重要规律。《背影》《荷塘月色》一类作品;从家庭生活琐事和自然景物角度方面取材,饱含着作者深刻独特的体验,挖掘了它们的社会意义,曲折而间接地与时代相连。这种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提炼出时代的“味精”,能够丰富和提高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背影》《荷塘月色》一类作品的魅力还在于艺术上的美—独特的风格美—凝聚的集中点与多角度描写所形成的含蓄而又淋漓尽致的特点,在平易简约的叙述描写中流露深厚的真情。先谈凝聚的集中点与多角度描写所形成的含蓄又淋漓尽致的特点。

所谓凝聚的集中点,指作品中有集中的画面或重点戏,它能充分地体现主题忽想,成为作品的“文眼”。《背影》中父亲的背影便是一幅浓缩画,一次写了父亲越铁路爬台阶去买桔子的背影,……一次写了父亲背影融进人群不见了。这一形象成为《背影》全文描写的凝结点,它象集中镜一样,把离别的愁绪、感激怀念之情铸熔起来。一般写肖像主张直描面部表情或画眼睛,而背影反映不出表情和心理变化,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这一形象凝聚力大,情感密度浓。首先,背影是离别时最感人的独特典型镜头,是人生离别、特别是生离死别最集中最深刻的映象,是父子分手的最后一影。既珍贵而又痛苦,保有永久的巨大的魅

力。其次,父亲这一背影是辛苦忙碌的。他不辞辛苦,爬高爬下,气喘吁吁,连片刻也不休息,置困顿疲劳于不顾。可以说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也吻合当时远离家乡去外地奔波的生活实际。父芽角勺背影还是无私的。他不顾体胖多病,不仅远送儿子,还把精打细算节省下来的钱去买桔子,让孩子过得好些,表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时,父亲不顾经济的拮据,甘愿担负家庭的重担,为了孩子开创奔向幸福之路。这种把全部心血给予孩子的崇高之爱,包容于这一镜头中。因此,这一背影丰富地表现了深广的社会内容和作者独特的体验。这种艺术浓缩于一点的艺术方法,不仅表现于写人或叙事上,也表现于写景方面,《绿》、《荷塘月色》均如此。

作者还善于多角度地去描写人或景,描绘它们的千姿百态,在不同情景中的变化和多样。比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既从河的自然角度写水光波影,疏朗与清幽缥缈;又从社会风光的角度,写它的笛韵歌园与喧哗热闹。文章既从客观写实的角度,写了河水腾起淡淡的烟霭,又从主观感受的角度,写“黯淡的水光,象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又从比较的角度,写秦淮河船的精巧雅丽,颐和园船的简陋局促。又从以动写静的角度,表现“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出落得精神了。...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这种以动写静的例子,俯手皆是,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

和花上”。特别值得称道的,作者以听觉的角度去表现视觉或嗅觉形象,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者用若断似续的歌声细腻地表现出荷香的淡细,和在微风中似有若无的特点。后者,则用小提琴演奏名曲的美妙旋律,来恰切地表现光和影的

和谐。总之,作者善于多角度地描写景物达到淋漓尽致的境界。{关于背影的散文}.

朱自清善于在平易简约的叙述描写中,流露真情厚意。《背影》、《给亡妇》堪称这方面的典

范。如《给亡妇》写道:

你常生病,却总不开口,挣扎着起来:一来怕搅我,二来怕没人做你那份儿事。我有一 个坏脾气,怕听人生病,也是真的。后来你天天发烧。自己还以为南方带来的疟病,一直瞒

着我。明明躺着,听见我的脚步,一骨碌就坐起来。我渐渐有些奇怪,让大夫一瞧,这可糟

了,你的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去静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

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份儿家务。

这种朴素不是简单,而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即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

亲切的谈话风格是朱自清散文又一特色。作者能够从民众口头上采集语言,并揉合外来语和文言中有生命的词汇,以朋友谈话的方式娓婉动听地讲出来,亲切有味。朱自清曾说散文应该“兼耳底、心底音乐。”(《给愈平伯的信》《文学杂志》第三期)“到的,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卫”(《内地描写》《太白》一九三四年第一卷第五期)例如《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

其中,你不让我,赶趟儿、甜味儿等为口头语句,短语和长句交错,符合缓慢谈话的口吻,从而艺术和谐地表达赞美春天的欢乐情绪。

朱自清把朴实与华丽含蓄而又淋漓尽致以及亲切谈话方式结合起来,使他的散文既平易而又深刻,既单纯而又绚烂,既口语化而又精粹。鲁迅评论五四时期散文时说:“写法也有漂亮和填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小品文的危机》朱自清的《背影》一类散文便是其中的范例。它启示我们的散文要把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敢于创新,如德国美学家克罗齐所说“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美学原理》)这样才能通向人民,获得永久的魅力。

(作者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对贫千部管理院)

《学习与探索》1984年第3期总第32期李培然《试论朱自清《背影》一类散文的艺术特点》p124-126

第四篇:《赏析背影的文章》{关于背影的散文}.{关于背影的散文}.

《背影》赏析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卒于1984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他自幼生活在扬州,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时微妙、复杂的。这也是他为什么后来写父亲的《背影》时存有那么多的微妙的感情在里面。记得最初认识的这篇文章是在初中时的语文课本上学到的。现在想起来还有些许的感慨与回味,心中还不凡的泛起一点涟漪。怎么说呢?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虽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但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当时作者写此文是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想想父亲当时的困厄,对父爱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切。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朱自清是大儿子,还在大学念书,接手还早,还要供养,养家重担压在父亲一人肩上,他是怎样急于谋事啊。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二者之间再三踌躇,天平的一头是那么沉重,他却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亲亲自送行,照顾得无微不至,不光顾到眼前,还为儿子一路着想,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买橘子要过铁道,那时月台很高,爬起来非常费劲,儿子是看在眼里的,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慈父的形象。有人说“我们在《背影》中看到的与其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这是把父亲的形象绝对化了,以为父亲就是严父,其实慈父的形象也是父亲的形象。朱自清父亲性格中也有刚强的一面。听他面对双重灾难的心声:“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而浦口送行,则更多地表现他慈爱的一面。

看看父亲爱子的行为方式,对父爱的感知会更深一层。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几十岁的孩子还是孩子,朱自清的父亲也这样。尽管急于谋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么闪失。讲价钱要自己讲,拣座位要自己拣,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国的慈父总是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

东西让儿子享受,请注意,父亲是一身布衣,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这样毫不起眼的举动不正体现着父亲无限的爱吗?你不能感受到深切的父爱吗?

作者为什么着力描写背影?

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作者印象最深。那一回送行,整个过程,这一刻是父亲最费劲的,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在父亲的许多好处中,这次送行是最突出的,在这次送行过程中,过铁道买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爬那边月台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突出这一瞬间形象,提起父亲,头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再则,背影这种视角也新。背影引人想像正面形象,开拓了想像空间,无尽的想像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总之,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可以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认,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为突出背影,多处作了独具匠心的布置。朱自清用“背影”作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开头一段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关于背影的散文}.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