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时间:2021-10-26 13:04:28 节日作文

【篇一】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

用法。

2.能够准确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3.掌握本文善用比喻论证,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阐述道理,增强文章气势的

特点,并能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片段习作。

学习重难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他的门人合著《孟子》一书。

《孟子》主要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

2.探寻背景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城夺地,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孟子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的一次对话。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自主梳理“数”“直”“发”“胜”“于”“以”“之”等文言实、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

一、自主学习

1.看清字形,标出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谷不可胜( )食也 ...

数罟( )不入洿( )池 谨庠( )序之教 ....

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

申之以孝悌( )之义 然而不王( )者 涂( )有饿莩( ) ....

2.字词解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 国也,尽心焉耳矣。河 内凶 ,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 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 以战喻。填然鼓 之,兵刃既 接,弃甲曳兵 而 走。或 百步 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 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

曰:“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 亦走 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 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 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 也?’王无罪岁,斯 天下之民至焉。”

二、合作探究

翻译下列句子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达标检测

(一)、文言实词

1. 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

2. 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

3.一词多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

4.古今异义

(1)河内凶 .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表示能够、许可。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古义:两个词,“然”这样,“而”表转折。今义:一个词,用在复句后一分句的开头,表转折。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古义:不要希望。今义:没有希望。

(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5.词类活用

(1)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 .

(3)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 .

(4)王无罪岁(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 .

(5)填然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着的人、生者;“死”,死..

去的人、死者)

(7)则移其民于河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 .

(8)谨庠序之教(形容词用作动词,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自主梳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准确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自主学习: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弃甲曳兵而走() .

(2) 连词,表承接。 或百步而后止() .

(3) 连词,表转折。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4) 连词,表并列。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2.其

(1)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 则移其民于河东() .

(2) 代词,作定语成分 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 无失其时(它们的) ..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2) 结构助词,的。 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

(3)衬音助词,无义。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 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 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

4.焉

(1) 句末语气助词。 尽心焉耳矣 .

(2) 代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

5.然

(1) 指示代词,这样。 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

(2)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填然鼓之 .

6.于

(1) 介词,对于。 寡人之于国也 .

(2) 介词,表比较,比。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 介词,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 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 “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二、合作探究: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说”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应如何看待梁惠王的这些做法? 提示:这句话是梁惠王‚尽心‛治国的自我表白。表现了梁惠王对自己的政绩的高度肯定,近乎于陶醉。在梁惠王看来,拆东墙,补西墙,这种‚查漏补缺‛式的救灾措施,处处都是为百姓着想的,自己这样做,对百姓已经够尽心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惠王并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百姓疾苦的,这样的‚尽心‛也只是简单之举。

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为什么会有“寡民”的担心和疑问?他的根本目的何在?

提示: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是冷兵器时代,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的根本。想问鼎天下,人口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略地,杀人盈野;对内又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争夺劳力,成为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

梁惠王希望更多的人民归附自己。这里,梁惠王将‚邻国之政‛与‚寡人之用心‛对比,将‚邻国之民‛与‚寡人之民‛对比。对比中可见梁惠王的自矜与困惑之深,可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

3.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施行“王道”的措施?实质是什么?施行后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提示:(1)王道之始,恤民、养民。

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实质:发展生产,兴旺副业,促进物资生产,打好生活基础。

效果: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2)王道之成,保民、教民。

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实质:发展经济,搞好生活;兴办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加强社会稳定。

效果: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达标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武器)

A.然而不王者 名词作动词,称王 .

B.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

C.河内凶 谷场收成不好,荒年 .

D.弃曳兵而走 士兵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句末语助词,可不译/代词,这里)

A.尽心焉耳矣 斯天下之民至焉 ..

【篇二】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 背景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

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基础演练】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衣( )帛 数罟( )不入洿( )池 庠( )序

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 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也。 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涂有饿殍 通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河内凶 古义 今义

请以战喻 古义 今义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

义 今义

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今义

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 今义

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 ②王

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 )

③以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

④食

狗彘食人( )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⑤之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

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填然鼓之

( ) ②树之以桑

( )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④谨庠序之教

() ⑤然而不王者

()

【合作探究】

1.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②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③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④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2.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3. 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4. 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gū, 网)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B.颁白(bān, 通“斑”) 曳兵(zhuài, 摇着)

C.庠序(xiáng, 学校) 衣帛(yì, 穿)

D.孝悌(tì, 尊重父母) 鸡豚狗彘(zhì, 猪)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数罟不入洿池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无题》)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8.翻译下列语句

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请用“ ”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10.第一段文字共五句,可分几层?概括每层的大意。

11. 第三段文字孟子尖锐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 a.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字)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6字)

1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D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1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1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D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吾谁与归

15.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向梁惠王指出的美好前景“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6.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C )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答案

【基础演练】

1、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â)兵而走 衣( yì)帛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 庠(xiáng)序

养生丧(sā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3、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容孤单的人。

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4、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②王

【篇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生

安丘二中高三语文复习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导学案

课前复习案

1.给下列()前的字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衣( )帛

数罟( )不入洿( )池 庠( )序 养生丧

(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2.熟读课文,翻译文中重点语句及句子。

第1—3段 (1)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邻国之民不加( )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填然鼓( )之,兵( )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不可,直( )不百步耳,是( )亦走也。

(2)翻译句子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4段 (1)则无( )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

数罟( )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 )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 )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 )者,

未之有也(句式)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 )有饿莩而不知发( ), 王无罪( )岁,斯 ( )天下之民至焉。

(2)翻译句子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课堂复习案

一、通假字

1、涂有饿莩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失其时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二、词类活用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6填然鼓之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9谨庠序之教

10. 狗彘食人食

三、古义异义

l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4养生丧死无憾

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6弃甲曳兵而走

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四、一词多义

1、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末易量

范増数目项王

数罟不入洿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数吕师盂叔侄为逆

2、直

木受绳则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3、发

·自发百中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主人忘归客不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使人发书至赵王

·齿危发秃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野芳发而幽香,佳水秀而繁阴

4.兵

弃甲曳兵而走

非我也,兵也

穷兵黩武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草木皆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沛公不胜桮杓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战胜)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亦遂增胜

6、凶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逢凶化吉

·攘除奸凶

7、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独树一帜

鸟宿池边树

8、时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斧斤以时人山林

不拘于时,学于余

脱我战时袍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时韩吏部权京兆

时鸣春涧中

9、察

察邻国之政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五、虚词积累

1、之

·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寡人之民//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数口之家//谨庠序之教//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2、于:

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以

树之以桑

以五十步笑百步

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

可以(之)无饥矣 )

申之以孝悌之义

六、特殊旬式

1、

·是亦走也

·非我也,岁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2、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

·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

·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篇四】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 背景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基础演练】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 )战 弃甲曳( )兵而走 衣( )帛 数罟( )不入洿( )池 庠( )序

养生丧( )死无憾 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 涂有饿莩

( )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 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 涂有饿殍 通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河内凶 古义 今义

请以战喻 古义 今义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 今义

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 今义

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 今义

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

②王

然而不王者( )梁惠王曰( )

③以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

④食

狗彘食人( )食而不知检( )

⑤之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

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填然鼓之( ) ②树之以桑( )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④谨庠序之教() ⑤然而不王者()

【合作探究】

1.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

①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其具体做法是什么?

②孟子哪些话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③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④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2.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3. 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4. 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gū, 网)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B.颁白(bān, 通“斑”) 曳兵(zhuài, 摇着)

C.庠序(xiáng, 学校) 衣帛(yì, 穿)

D.孝悌(tì, 尊重父母) 鸡豚狗彘(zhì, 猪)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数罟不入洿池

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夫颛臾,昔者以为东蒙主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5.下面的加点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无题》)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②/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7.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8.翻译下列语句

⑪“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⑫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⑬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这部分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种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请用“ ”在文中划出孟子主张“教民”的具体内容。

10.第一段文字共五句,可分几层?概括每层的大意。

11. 第三段文字孟子尖锐斥责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他揭露说:

a.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字)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6字) 12.与“谷不可胜食也”一句中“胜”字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D )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驴不胜怒,蹄之

C.日出江花红胜火 D.不胜枚举

13.“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A.孝悌之义 B.树之以桑 C.百亩之田 D.邻国之政

14.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D )

A.树之以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弃甲曳兵而走 D.吾谁与归

15.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向梁惠王指出的美好前景“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6.孟子的谈话具有雄辩的气势,这一部分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C )

A.使用比喻句式 B.使用对偶句式

C.使用排偶句式 D.使用排比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答案

【基础演练】

1、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衣( yì)帛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 庠(xiáng)序

养生丧(sā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2、(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3、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容孤单的人。

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4、4.写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②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③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④食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⑤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5.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④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合作探究】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篇五】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1、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前预习】

<相关知识链接>

1、简介作者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的主要思想

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重要基础夯实>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piǎo ( )

(3)鸡豚( )狗彘( )之畜( )

(4)数( )罟( )不入wū ( )池

(5)无( )失其时 (6)谨庠( )序之教

(7)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 )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2.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3.词类活用 (找出并指明用法)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树之以桑 〖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5)王无罪岁 〖罪〗归罪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7)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8)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预习反馈】请奇数学习小组分别找人朗读知识链接部分内容、请偶数学习小组请代表上黑板展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

一、导语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事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仁政民本思想。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合作探究】(小组分工,协作探讨,积极展示):

1、 诵读全文 。(自读、齐读)

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答案: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4段

3、 理清文章结构: 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4、 课堂总结:提出疑问:尽心焉耳矣,民不加多 (1节)

分析原因:五十步笑百步 (2-3节)

根本措施:施仁政、行王道 (4节)

【当堂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2、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 ①②⑤/ ③④

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参考答案:1.D2.A3.A4.D5.C.)

【作业布置】

1、复习文章重要基础文言文知识。

2、诵读、疏通文章。

【篇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

一、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 ③tún彘xù④cùgǔ洿⑤wú无通假字,同“毋”⑥xiáng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二、(鼓,名词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种上桑树)

(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三、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即减轻徭役、发展农林牧渔生产而使民“不饥不寒”,并在此基础上兴办教育等具体措施和要求,并强调指出,只有通过解决人民经济生活的问题而取得人民拥戴,才能称王于天下。 深化选讲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目标检测:1、D 2、D 3、D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