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馆作文

时间:2021-10-26 10:29:51 节日作文

第一篇:《参观广东科学中心》

参参观观广广东东科科学学中中心心

四(4)班 余启睿

有一天,我在家里翻看照片集,看到了今年5月我们参观“广东科学中心”的照片,使我想起了那次有趣的春游。

那天早上我们乘着汽车到了广东科学中心。一下车,我便被它宏伟的建筑所惊呆了:真不愧是世界第一大科学中心呀!从远处望去,它仿佛一艘正待启航的航空母舰;从近处看去, 一个巨大的曲线板下嵌着一枚巨大的球形——那就是地球,整个建筑酷似一个渴望科学的眼睛。

科学中心实在太大了。我参观了许多展馆: 儿童天地、实验与发现、数码世界、交通世界、飞天之梦、人与健康、感知与思维馆等。其中,飞天馆中有许多游戏和模型,还有许多表演。我最喜欢体验的是穿太空服。太空服是宇航员上太空的必需品。虽然我以前在电视上看多了,但从来没有亲眼看过、摸过,我常常想亲眼看一下、摸一下。这一次终于实现了愿望。我走上展台,把头伸进头盔中,手伸入袖口。我透过头盔的玻璃,模糊地看着四周。呆了几分钟,我的额头竟渗汗了。我不得不立刻从里面出来。通过这次体验,我觉得科学设计是想得太周到了,既考虑到航天员上太空的体温,又考虑到航天员穿着方不方便,舒不舒服。

最让我难忘的活动是在“感知与思维”馆里走镜子迷宫,很多镜子交错摆放着,根本就分不清哪里是通道,哪里是镜子,我只好拿着两条泡沫棒东敲敲西打打探路,虽然看样子我十分镇定,其实我心里害怕极了,已经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可我还在迷宫里头晕目眩地走着。终于我跌跌撞撞地走出了镜子迷宫。啊!我真佩服那些创造好玩的科学游戏的科学家们。他们让我们认识到了科学中的无穷乐趣,让我们在玩耍中体会出科学的奥秘奇妙之处。

广东科学中心真是太奇妙了,它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把我们带进入了一个充满乐趣的科学世界。

第二篇:《参观省科技馆作文》

参观省科技馆作文

参观省科技馆作文

今天,我们全体小记者在老师和家长们的陪同下参观了省科技馆。早晨的天气特别凉爽,我的心情也如深秋的温暖阳光,灿烂的笑容绽放在脸上。这是我第二次参观科技馆了。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收获。我们首先去了馆内的“恐龙世界”参观。我非常好奇地问:“妈妈,恐龙不是早就灭绝了吗?为什么叫‘恐龙世界’呢?我好想马上进去看看!”妈妈笑着同意了。于是,我连蹦带跳的进去了。

我第一眼就看见了一些3D恐龙展板的介绍。从介绍中我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恐龙,比如:板龙,身长6米-8米,体重1-2吨,行走姿态:四肢行走,有时也用两条腿站立行走。三角龙:繁盛于白垩纪末期,身长达5.5米,体重达3吨多,它们有非常大的头盾,以及三根角状物,令我联想起犀牛。另外还有翼龙、剑龙等等。我觉得这些没有什么奇特的,但是,一看身边那些戴着红蓝专用立体眼镜的小伙伴们正看得非常入迷,于是我也戴上专用立体眼镜看,哇,不可思议!这些“恐龙”是立体的,非常逼真,像是要扑到我身上来似的,我吓得急忙摘下眼镜,不敢再看了。

我又走到下面观看电子仿真恐龙,有一只霸王龙,眼睛一眨一眨的,头左右摇晃,大嘴巴一会儿张的非常开,一会儿又闭的很紧,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我还发现霸王龙的前爪非常小,后爪非常大。霸王龙为什么前爪那么小呢?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原来是进化的结果:霸王龙是用嘴巴捕食的,牙齿越来越锋利,脑袋越来越大,前爪基本不怎么用,再加上要保持平衡,久而久之,前爪就变成短短的了。这让我想起了人类因为学会了思考,所以脑子比猴子要大的多。真奇妙!

科技馆里还有个蝴蝶标本展区,里面有好多蝴蝶标本。下面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金裳凤蝶吧。他们是这样生长的:先是红红的卵,再是恶心的幼虫,然后是白白的蛹,最后破茧成蝶,漂亮极了。他们分布广泛,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等省份都有。怪不得上次去海南旅游在“蝴蝶谷”也见过这样的蝴蝶呢。金裳凤蝶的大翅膀是黑色的,小翅膀是黄色的,非常漂亮。

这次参观,让我看到了绚丽多彩的蝴蝶,摇头摆尾的仿真恐龙;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年以前恐龙是多么的雄壮,地球都是它们统治的呢。而它们的灭绝又让我感到很可惜,否则还可以亲自感受一下和这么庞大的家伙在一起是什么情景呢„„这次的参观,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想,通过参观,能多了解一些生物方面的知识,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青初一:罗翎瑄

指导老师:詹老师

第三篇:《2015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广东公布十篇高考高分作文

[摘要]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了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并分别进行了点评。

今天(7月1日)下午,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了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并分别进行了点评。

今年广东高考作文以“感知自然”为主题,考生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一篇名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的考生作文,获得了高度点评,专家认为该生的作文思路严密,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典雅。 而另一篇名为《远近结合,感受自然》的作文中,专家如此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

全部十篇优秀作文及点评,请看专题。

2015年广东作文题如下: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广东科学馆作文}.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广东科学馆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摘要]点评: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

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百度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点评:蓬草)

感知自然需躬行

[摘要]点评: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点评: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广东科学馆作文}.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

[摘要]点评: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等。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第四篇:《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范文》

无尽遗憾的全家福{广东科学馆作文}.{广东科学馆作文}.

6月7日上午,在第一时间看到广东省2014年高考作文题“照片的记忆”时,千丝万缕的零碎记忆,恰如绵延浪涛在脑海中肆意奔涌。但是,只有条件反射般瞬间闪现的那朵浪花,才是记忆中魂牵梦萦永不褪色的。

轻轻推开记忆的天窗,扑面而来的是一帧刻骨蚀心的剪影——母亲和妹妹不在场而让我无尽遗憾的第一张黑白“全家福”。

母亲嫁给我父亲时不到十九岁。父亲出身贫农,勤劳善良老实木讷,没有兄弟姐妹,是爷爷奶奶的独子。这种一穷二白人丁单薄受人欺侮的家庭,注定了母亲的日子会浸透辛酸与悲凉。

贫寒、凄凉是童年的主色调。记忆中,祖父是凶得动辄骂人;记忆中,父亲木讷得极少说话;记忆中,母亲是勤快慈爱而倔强。

六、七十年代的家乡农村,温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梦想。

母亲接连生的两个孩子都相继夭折,常年劳累还落下一身病,家里没钱医治,还得天天像男人一样,日晒雨淋出门劳作挣工分。祖父的咒骂,祖母的慈和,父亲的木讷,母亲的泪水,似乎是我童年记忆的全部。{广东科学馆作文}.

一个似乎是秋天的晚上,除了母亲和襁褓中的妹妹,爷爷奶奶爸爸哥哥姐姐和我,都在昏黄的油灯下默默地吃着稀粥,没有人说话,空气凝重得让才四五岁的我感到格外恐惧。 突然,房间里妹妹“哇哇”大哭,哭声特别凄惨。大人们赶忙推门出去,妈妈早已敞开大门,扎进茫茫黑夜„„

在那饥寒交迫的年代,女人因贫病而寻短见是司空见惯。家里顿时炸开了锅,大人的喊叫声,孩子的哭声,乱成一团。大人和村子里的长辈点着火把到处找也没有踪影,慢慢地,大家只能听天由命了。

“你们几个小孩子大声叫妈妈呀!”一个婆婆不甘心,在旁边出主意。

“妈„„妈妈„„”我们兄妹几个哭着喊着,内心充满了无边的恐惧。

“肯定在下面屋子里了„„”婆婆说,她似乎隐约听到了母亲的抽泣声。果然,在奶奶和几位年长的婆婆劝解搀扶下,形容憔悴满脸泪痕的母亲从远处堆满稻草的杂物间二楼悲戚地下来了。

“快叫娘呀你们。”一向特别慈和的奶奶揩着眼泪,希望孩子们的声音能够打动母亲此刻柔弱的心。

“妈„„妈妈„„”我们相继怯怯地叫着。

“„„我都病了好几天,人都快要死了„„也没有人问一句,好像我就不是你们家的人一样,我心里好难受呀„„”母亲对着几位婆婆哭泣着。

那个晚上,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如果失去了母亲,世界将瞬间黯淡无光,孩子面对的将是无边的黑暗,恐惧与无助。

几年后又一个阴冷的冬夜,母亲因长年有病没人关心发了脾气,反倒遭到祖父的咒骂,家里充斥着吵架后浓浓的悲凉。父亲早早睡了,母亲一气之下上了大厅的楼上。

六七岁的我,一直跟祖父睡。听屋外雨打竹叶和萧瑟风鸣,想起母亲不知何事上了楼,浑身不禁瑟瑟发抖。

“孙儿,你去大厅楼上看看你娘„„”黑暗中,祖父似乎有些担心。

“我不敢„„”那时,浑身颤抖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怕你娘„„想不开!”祖父说话时,声音有些颤抖。

“爷爷,你去看看,我不敢去。”我浑身筛筛发抖,声音早已是哭腔了。

祖父默默地下了床,点着油灯,慢慢出了厢房门,小心翼翼地爬上大厅高高的木梯,停在楼梯口打量。当时,感觉自己的心扑扑地都要跳出来。

过了会,祖父慢慢回到房里,说了句,你娘睡了,应该没事。

祖父虽然对母亲经常骂得很毒,但那天晚上,我对祖父还是有些感激。

后来,提起那天晚上的事,母亲抚摸着我的脑袋瓜,柔柔地说:“放心,娘不会走那条路的。娘要是不在了,你们兄妹四个怎么办呢!”说话时,母亲的眼里泪水打转。

母亲的话让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但终究不能完全打消我的顾虑,哪天母亲会离开我们撒手而去的担心依然与日俱增。

上了小学,慢慢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叫做“照相”的玩艺。那时,乡里照相馆的师傅经常骑着一辆破旧的“嘉陵”摩托车到村里来,以免费与“嘉陵”摩托合影为名,引诱孩子们照相,说按人头每张相片五毛钱。八十年代初,农村连单车都是稀罕物,摩托就更奢侈得形同今天的兰博基尼了。很少有人舍得花钱照相,能够与“嘉陵”摩托合影,该是何等的风光!但是孩子们只有围观和羡慕的份,因为没有几个孩子口袋里有零花钱的。

自从知道了“照相”这事,我最大的梦想不再是解放军、科学家了,而是一张有母亲在场的相片。然而,我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一来因为自己没有钱,二来就是有钱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然而没多久,这个梦想却成为了可能。

哥哥一位特别要好的高中同学家庭条件很好,他酷爱照相,家里有一台黑白的“海鸥”相机,他还答应暑假带相机给我们照几张全家相。当哥哥把这消息告诉大家时,我内心的激动与兴奋是可想而知的!自稍稍懂事以来,心里一直有那么一个“罪恶”的念头:即使哪天母亲因为病痛突然离我而去,我就可以天天看看母亲的照片,以此缓解对母亲的刻骨思念„„

那天,哥哥的好友挎着相机来了,说大概只有三四张底片了,照完就去照相馆把底片洗出来。这些我都不懂,只知道自己梦寐以求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当哥哥把大家叫到苹果树下准备照相时,却发现妈妈和小妹都不在家,我发疯似地屋里屋外田间地头找了个遍也没有找到。奶奶说,妈妈和妹妹可能去山上挖铜钱柴(台乌片,中药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