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的诗歌

时间:2021-10-26 07:57:25 节日作文

第一篇:《关于柳的古诗》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韓雄《寒食》)

2.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遊山西村》)

3.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4.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5.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6.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东溪种柳 【唐】白居易 野性爱栽植,植柳水中坻。 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 长短既不一,高下随所宜。 倚岸埋大干,临流插小枝。 松柏不可待,(木便)楠固难移。 不如种此树,此树易荣滋。 无根亦可活,成阴况非迟。 三年未离郡,可以见依依。 种罢水边憩,仰头闲自思。 富贵本非望,功名须待时。 不种东溪柳,端坐欲何为?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苏州柳 【唐】白居易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 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五月水边柳 【唐】崔护 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新柳 【唐】崔橹 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 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堤上柳 【唐】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赋得长亭柳 【唐】戴叔伦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独柳 【唐】杜牧 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 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御沟柳 【唐】杜荀鹤 律到御沟春,沟边柳色新。细笼穿禁水,轻拂入朝人。 日近韶光早,天低圣泽匀。谷莺栖未稳,宫女画难真。 楚国空摇浪,隋堤暗惹尘。如何帝城里,先得覆龙津。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咏柳二首 【唐】顾云 带露含烟处处垂,绽黄摇绿嫩参差。 长堤未见风飘絮,广陌初怜日映丝。 斜傍画筵偷舞态,低临妆阁学愁眉。 离亭不放到春暮,折尽拂檐千万枝。 闲花野草总争新,眉皱丝干独不匀。 乞取东风残气力,莫教虚度一年春。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如凭细叶留春色, 须把长条系落晖。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御沟新柳 【唐】贾棱 御苑阳和早,章沟柳色新。托根偏近日,布叶乍迎春。 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轻云度斜景,多露滴行尘。 袅袅堪离赠,依依独望频。王孙如可赏,攀折在芳辰。

御沟新柳 【唐】李观 御沟回广陌,芳柳对行人。翠色枝枝满,年光树树新。 畏逢攀折客,愁见别离辰。近映章台骑,遥分禁苑春。 嫩阴初覆水,高影渐离尘。莫入胡儿笛,还令泪湿巾。

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关门柳 【唐】李商隐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

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垂柳 【唐】李商隐 垂柳碧鬅茸,楼昏雨带容。思量成夜梦,束久废春慵。 梳洗凭张敞,乘骑笑稚恭。碧虚随转笠,红烛近高舂。 怨目明秋水,愁眉淡远峰。小阑花尽蝶,静院醉醒蛩。 旧作琴台凤,今为药店龙。宝奁抛掷久,一任景阳钟。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隐 动春何限叶,撼晓几多枝。解有相思否,应无不舞时。 絮飞藏皓蝶,带弱露黄鹂。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 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唐】李商隐 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心惊。 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

柳 【唐】李商隐 为有桥边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 后庭玉树承恩泽,不信年华有断肠。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谑柳 【唐】李商隐 已带黄金缕,仍飞白玉花。长时须拂马,密处少藏鸦。 眉细从他敛,腰轻莫自斜。玳梁谁道好,偏拟映卢家。 春池柳 【唐】李世民 年柳变池台,隋堤曲直回。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 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

咏柳 【唐】李咸用 日近烟饶还有意,东垣西掖几千株。牵仍别恨知难尽, 夸炫春光恐更无。解引人情长婉约,巧随风势强盘纡。 天应绣出繁华景,处处茸丝惹路衢。

柳 【唐】李冶 最爱纤纤曲水滨,夕阳移影过青苹。东风又染一年绿, 楚客更伤千里春。低叶已藏依岸棹,高枝应闭上楼人。 舞腰浙重烟光老,散作飞绵惹翠。

柳二首 【唐】李中 春来无树不青青,似共东风别有情。 闲忆旧居湓水畔,数枝烟雨属啼莺。 最爱青青水国中,莫愁门外间花红。 纤纤无力胜春色,撼起啼莺恨晚风。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柳 【唐】罗绍威 妆点青春更有谁,青春常许占先知。 亚夫营畔风轻处,元亮门前日暖时。 花密宛如飘六出,叶繁何惜借双眉。 交情别绪论多少,好向仁人赠一枝。

柳 【唐】罗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柳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柳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五株斜傍渊明宅, 千树低垂太尉营。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

第二篇:《唐诗中的柳文化》

唐诗中的“柳文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杨柳作为唐诗中的一种意象, 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是作者情思一个载体,其作用在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直抒胸臆的点缀性意象诗中,杨柳是作为情思的装饰和诗美的印证。这个意象在唐诗中被应用的淋漓尽致,通过对唐诗中杨柳这个意象的应用加以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唐诗,了解唐诗中的柳文化。

(一)唯有杨柳管离别——离情别绪

唐诗中借咏柳赋别由来已久。民间传说,认为“柳”与“留”谐音,赠柳则含有主人挽留之意。而且,杨柳容易成活,赠柳又含有主人美好的祝愿:望行人随处皆安!因此,折柳赠别就成了唐诗中经常出现的场景。唐朝诗人刘禹锡《柳枝词》中写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别。”就直接说明杨柳是代表离别的树。许多唐朝诗人在他们的诗词中也都运用了杨柳这个意象。主要是借杨柳来营造离别的典型环境,烘托离别的感伤气氛。如杜牧在《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中写到“九华山路云遮寺,清戈江村柳拂桥”。王维《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沈子福之辽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中有“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郑谷《淮上友人别》中有“扬子江头杨柳青。杨花愁煞渡江人。”韦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别酒半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在这些诗歌中柳

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提供了离别的典型环境,另一方面,点明了离别的主题。

(二)柳丝挽断肠牵断——感时伤事

雍陶在《题情尽桥》中写到“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末一句是全诗最为痛快淋漓,也是最富于艺术光彩的一句。“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的场面。白居易《柳枝词》(其一)中写到“人言柳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这首诗更已柳丝喻愁肠。柳丝千条万缕似愁肠缕缕,更因折柳送别,而得出惊心动魄的一句“柳丝挽断肠牵断。”

( 三)终古垂杨有暮鸦——吊古伤今

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杨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事映龙舟。”讲的就是隋炀帝杨广“栽柳”的逸事。李商隐在《隋宫》这首七律中就运用了这个故事。有句云:“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此句既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又别有深意。上句说于今“无”,下句是终古“有”。当日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路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哪敢栖息。只有当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飞到隋堤上过夜。 刘禹锡《柳枝词》“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也是以柳的今昔对比来感怀。韦庄《金

陵图》中有“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柳曾经是当年繁华的象征。十里长堤,遍栽柳树,葱茏一片,凝翠结绿。诗中用“无情”来形容柳树,正是说明作者“有情”,突出了伤感哀婉的沉重喟叹。

(五)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睹物伤怀

李商隐在《柳》中写到“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这是一首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七绝。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也是一首以柳写人借景抒情的诗。 “半朽”和“多情”归根结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树”与“人”都是诗人自指。 白居易的这首五绝通篇都是以柳喻己,而他的另一首《望驿台》中是以柳怀人。“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当窗柳”写的是思念元缜的韦丛。王昌龄《闺怨》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是由“杨柳色”想到“蒲柳先衰”,再而想到“折柳送别。”

从以上唐诗中柳的一小部分集锦中可以看出,“柳”这个意象在唐诗中的含义是多元化的,但都离不开一个主旋律——“悲”,所以当我们读到唐诗中的柳的句子时,就可以基本揣摩出诗歌的感情,再对其中的各个语句加以分析,那么得出诗歌的主旨就显得简单些了。把握“柳”这个意象在唐诗中的含义,对于我们解读唐诗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唐诗中的柳文化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去分析和推论。

第三篇:《诗歌中的“柳”字》

诗歌中的语言暗示

诗歌中的“柳”字

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意象在诗歌文学作品中,往往不只是包含了字面意义,而多有联想意义。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与之意思是一样的。由一个意象,引起联想。不同的意象表达着作者想要表达的不同情感,传达着诗歌的别样韵味,实乃诗歌灵魂所在。

诗歌中的意象不胜枚举,所传达的情感也是丰富万千。单从一个“柳”字来看其中的丰富内涵。

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学的特有风貌。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可从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方面审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之中的吟咏,杨柳飘扬春风荡。影响了历代的诗人,“杨柳依依”也被历代诗人所钟爱,“浮云玉叶君不知,思君惜去柳依依”(萧子显《燕歌行》)“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杂桂还如月,依柳更疑星”(陈后主叔宝《宴光璧殿咏遥山灯诗》);“春心自浩荡,春树柳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等。柳的意象,已潜移默化的进入诗人的心灵,当诗人创作时,它便涌上心头。

柳的字面意思再明白不过,诗人的创作中却往往不是引用其中的字面意思。民间有“折柳赠别”风俗的影响。六朝时期社会动荡,人生离别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柳与人之间已具备“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情况下,人们就非常乐意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和负载体。亲朋别离,折下一条细柳枝,什么话都不说,便表达了送者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也希望离别者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像柳那样成活发达,随遇而安,更希望能把故友的绵绵情丝永远留在心里,早日归来。乐府诗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便是书写离别行旅之苦,路边折枝相送,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等,或希望远行人早日归来,或希望友谊长存,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不要忘记。汉代出现了第一首专门反映折柳送别的《折杨柳行》,六朝时则有30多首,还出现了《月节折杨柳》这样十三首连在一起的组歌,并由乐府歌词发展到文人的专门创作。六朝时仅梁就有刘邈、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等人写了《折杨柳》。也许折柳赠别更合六朝文人高雅飘逸的心态,故而反映折柳赠别的诗在六朝大量产生。

至于为何形成“折柳赠别”,当时还有折梅赠别的习俗。贺彻《赋得长笛吐清气诗》中的“柳折城边树,梅舒岭外林”是互文,意思是城边的柳树梅树被折来送别,只有岭外的梅柳才能舒适地生长。陆凯《赠范晔诗》中“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则是折梅表离别之情的名句。但折梅赠别远不及折柳赠别繁盛,这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柳比梅种植普遍得多,便于就地取材;二是柳枝弱,枝条长而下垂,容易攀折。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原因让柳成为诗人词客的常选意象。

“柳”与“留”、“丝”与“思”、“絮”与“绪”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于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在诗歌中大量存在。“垂丝被柳陌”(卢思道《赠刘仪同西聘诗》)、“悬丝拂城转”(岑之敬《折杨柳》)、“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等都可以有谐音双关之意。何况“,柳”还有聚之意《周礼天宫》“柳毂”注疏:“柳者诸色所聚。”《释名·释丧制》“柳车”注疏:“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聚”也就是留聚的意思。

柳意思诗人生活环境中的常见之物,易于入诗。“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管是屋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拟古诗》),还是园边“折柳攀场圃,负绠汲潭壑”(鲍煦《秋夜诗》);不管是路边“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梁简文帝萧纲《乐府上之回》),还是水边“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梁元帝萧绎《赴荆州泊三江口诗》)、“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隋炀帝杨广《昔昔监》)都有柳树垂拂。诗人看的多了,也就容易引起他们的感情波动,成为了他们的审美意象。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专为咏柳所作诗句,最能表现此点。

落絮游丝亦有情”(杜甫《白丝行》)。柳还具有独特的表现性。““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垂柳枝条的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的表现性。柳丝柔长,象征情意绵绵;纷舞不定的柳絮又与游子飘零、分离时的离情别绪飞扬合拍;柳枝下垂,跟感慨离别时的人们那压抑低回的情态同构。柳的这种独特表现性使其具有独特审美性,让柳看上去便有了一种自然的“悲哀”。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韦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其中字里行间尽是无尽悲凉之情,以柳之意象渲染哀情,只使得悲哀之情更显几分悲哀。

柳是春天之物,其荣枯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岁月流逝的沧桑之感。这样,柳不仅具有离别相思、乡思等象征喻义,而且还具有时间象征喻义。陆游“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岁月流逝,四十年物是人非,沈园之中的老柳见证了岁月变迁之中无尽的沧桑与悲凉,是过往岁月的见证,是时间的喻义。“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悠悠岁月之中,无尽变换无尽离别无尽悲欢,唯有依依垂柳做了那岁月的忠诚见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柳以它无与伦比的特性,为无数文人骚客所喜爱所推崇。柳以它丰富的情感以及文化底蕴,使之足以表明意象在诗歌之中的灵魂作用。

第四篇:《和柳有关的诗句》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