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诗歌

时间:2021-10-26 06:20:33 节日作文

第一篇:《桃花诗赏析》

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全诗意为:問我為何隱居在碧山,笑而不答內心一片安閒。桃花片片隨著流水遠去,真是另有一番美好不是烦恼的人間所能比及。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小小的七绝,却自具起承转合之妙。

起句直指诗题之“问”,栖碧山,是所问之事,“碧山”代指隐居,“碧”字展现山中景色之美。第二句直指诗题之答,也是承接起句之问。“笑而不答”是一种不言而言,是一种无言之意,这里有对问者的不屑,也有一种无需回答的淡然和神秘,是一种面对俗人拈花微笑的高妙境界,那意思似乎在说:个中真味,你是难以体味得到的。“心自闲”是不答而答,是诗人的心境,写出了自己栖息碧山的独得之密。一个“闲”字,分割了诗人和世俗之人的界限,诗人以一“闲”字,映照了世俗之人的“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急功近利和庸俗不堪,这正是诗人不愿回答也不必回答的原因。第三句转入对自然境界的描写,写桃花流水窅然而逝。所写是一种优美不俗、淡定从容、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传达的是一种游心万物、任运自然、无惊无喜的心境。结句“别有天地非人间”,合于对这种境界的理解。在诗人看来,这样的桃花流水境界,也只有具有仙骨幽姿的人真正理解其“非人间”的意味。而“非人间”三字,看似平凡,看似随意,实际却隐含着诗人太多的伤和恨,那“人间”的种种表演,在他拈花微笑的物我冥会中被彻底否定了,而大自然却在这“非人间”的肯定中获得了升华,它已经成为诗人生活哲理意义上的“天堂”。

可见,李白的“碧山”是青碧秀美,清纯净洁之地的意思。

其实,李白这首诗把碧山的桃林和山泉的清溪,写得宛然在目,清幽别致。给我们启示了一种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为智者道,难与俗人言的意境。语出自然,浑然天成,色艳景幽,情真意远,韵味之美,意境之美,使人陶醉。这正是李白人格与诗品的传神写照。

词意

风和日丽,马嘶声声,可以想踏青上车马来往之景,青梅结子如豆,柳叶舒展如眉,日长气暖, 蝴蝶翩翩,大自然中的生命都处在蓬勃之中。踏青过后,又荡秋千,不觉慵困,遂解罗衫小憩,只见画堂前双燕飞归。

赏析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 前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词写仲春景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这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体后,唐宋等诗歌中的田园诗,便主要变成了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

《观田家》诗中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前面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解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

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第二篇:《桃花诗词之旅》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桃花诗词之旅一

么里中心校 官志刚

一、开启

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可是人们一提到春天,就会想起浓艳的桃花。因为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

桃花的娇娆让人怜惜,桃花的绚丽让人沉醉。她姹紫嫣红的美丽不仅被寓以春天的象征,更有美人之寓意,在古代桃花诗中除了将桃花象征春天,以桃花比作美人或是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桃花诗中屡见不鲜。

桃源即桃花源,是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的世外仙境,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理想世界,那里与世隔绝,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千百年来一直令骚人墨客心驰神往。因此,桃花往往和桃源联系在一起,成为文人雅士避世隐居的理想处所。

二、组诗

桃花诗词之旅之一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预案:

一、初读古诗,达到正确、流利。

1、学生自由读。

2、抽生读。

二、理解诗意。

1、思考:读着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抽生描述,再现诗中的画面。)

2、师描述: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了,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妖娆地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子,它们最先察觉到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同桌互读,脑中再现画面。再说说读了这首诗,你感觉到了什么?

4、介绍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道:“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是根据惠崇的画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三、引读。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鲜为人知,让我们一起来读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真正能流传千古的永远是那些美好的事物,比如惠崇的画,比如苏轼的这首诗。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惠崇晚景”,来吟诵苏轼的诗歌吧: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桃花诗词之旅二

么里中心校 官志刚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一、导入: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花“争开不待叶”,烂漫地盛开于枝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二、初读古诗,达到正确、流利。

1、学生自读(正音)

2、抽生范读

三、理解诗意。

1、思考:从诗题看,这首诗会写什么呢?

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交代了什么?

诗的第二句和第四句中,作者的神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从诗题看,诗中有江、花、人。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为什么会懒困呢?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3、同桌互读,注意读神态的变化,从作者陶醉其中的神态,感受桃花的烂漫。

4、抽生表演读。

5、多种形式诵读(男女生分读,赛读,师领读„„)

三、延伸。

“可爱深红爱浅红”呢?从问句中,我们体会到这些花太美了,原来作者哪朵都爱呀,甚至是整个春天!

对全班同学说:“可爱深红爱浅红?你们33个同学,我更爱谁一些?美丽一万倍的xxx?需要毅力的xxx?把故事唤醒的xx?我爱你们每一个。无论深红还是浅红,我爱着整个春天。”

桃花诗词之旅三

么里中心校 官志刚

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教学预案

一、导入

可以由《春游曲》中的“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过渡到桃花的诗词之旅。

简单介绍诗经 周南。

二、朗读《桃夭》中每章的第一句

1、诵读每章节的第一句。

a、出示三章中的第一句,让学生看拼音自由读。

桃 夭(yāo )

诗经 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zhuó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fén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zhēn )

b、指名读,要求正确。

c、同桌互读,要求流利。

d、分小组分句子朗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诗意。

a、出示重点字的意思。

夭夭:充满生气的样子。

灼灼:花朵盛开的样子。

华:花。

之子:这个人,这儿指新娘。

于归:出嫁。

宜:使„„和顺。

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家庭。

蕡:果实丰腴。蓁蓁:树叶繁茂。

b、诗句到底在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将原文和译文分成了白色和红色,分别请男生和女生来读。

桃之夭夭,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灼灼其华。 花儿开得红灿灿。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室家。 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一枝艳丽的桃花缓缓地出现在屏幕上,正好盖住了译文。全班再一起读一读原文吧。

c、二、三节同上。

桃之夭夭,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

有蕡其实。 丰腴的鲜桃结满枝。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宜其家室。 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