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培训意义

时间:2021-10-25 23:58:54 节日作文

劳动力转移培训意义(一)

职 教 平 台

论职业培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任裕峰

(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  南京  210001)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社会转型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职业培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就目前情况看,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职业培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实践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借鉴。关键词:职业培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订单培养模式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农村劳动力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空间移动,这种转移对文化传播、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起着重要作用。2004年4月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来,全国兴起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热潮。这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应该认识其重大意义,正确把握转移职业培训的特点,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职业培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民的职业素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地转移,而且有助于农民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一)职业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随着农业市场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从农业中剩余出来,转向第一、第二产业就业。其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状况等因素制约,但从目前来看,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自身素质低,缺乏竞争能力,不能适应非农产业就业的需要。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为例,按照政府统计的劳动人口计算,2005年,全国农村9亿人口中有5.6亿劳动力,如果加上年龄在18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半劳动力”,劳动力总数将超过6亿人,.在这些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占8.96%,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33.65%,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46.05%,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9.37% ,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0.52% ,其中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仅占13% ,预计今后20年,我国

[1]

农村至少有2亿劳动力要转到非农产业就业,可见,如此低下的农村劳动力素质显然不能适应城镇一、二产业就业的需要,即使有就业机会也会被丧失掉,近此年来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就是最好的说明。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企业所需的合适的劳动力明显不足,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因为缺乏相应的技能素质处于失业与半失业状态。所以“民工荒”的实质是“技工荒”,而非劳动力的总量供不应求。

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型岗位,其实不同于专业性很强的高技术性职位,而是强调应用性、操作性的技能,劳动者只须经过二维平面技术应用能力、三维动画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细化,把三年学生的专业课和基础课制定的非常详细。(4)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

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依据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计划执行状况及课堂教学秩序等教学基本环节的督查与监控,发现问题一起沟通解决。(5)师资培养

“教师”包括学校的专职教师、企业提供的兼职教师和学生实训的指导教师。校企双方要共同完成教师培养和提高的任务。我系三维动画技术特色专业的基础课是由学院的专职教师承担,而专业课是由南京汉恩动画公司资深的动画专业骨干,并有一定讲课经验的专业人才来上课,我们自己专业的年轻的老师跟在这些老师的后面学习经验,并利用暑假的时间到公司实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我们自己

一定时间的培训即可上岗。因此,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是解决农民顺利就业的根本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培训有利于扩大农民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据调查统计,进城就业的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着苦、脏、累且低收入的职业,如建筑业,以及毫无技术含量的服务业,如餐饮业等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而需要一定技能的岗位,农民工就望而却步。有学者预测,如果将目前农民工的素质由初中提高到高中水平,那么他们的择业范围将增加85%,就业机会将增加63 %[2];如果提高到大专水平,择业范围将增加两倍以上,就业机会也相应增加。不仅如此,高素质的劳动者还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强,这也会提高劳动者的再就业能力。

所以职业培训有利于扩大农民的就业范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再是单纯地向简单、非技术性岗位转移,而是更多地向技术性岗位转移,从而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三)职业培训有利于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以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村剩余劳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可以施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的不同岗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培训结束后,学员可以直接上岗。这样就将职业培训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出口畅通,可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这已经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例如,据南京市雨花区职业培训中心的徐主任介绍,培训中心从06年起,就在电焊、数控机床、汽车维修等专业进行了试点,开展“订单培训”,和用人单位挂钩,面向本区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招生,由区政府出资开展培训,毕业后可直接上岗。该模式实施近三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职业培训也有助于农民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对就业信息的把握不足,导致其就业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缺乏劳动技能和基本的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维权能力,影响其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适应城市生活。这些问题不可能采用强制手段使之得到根本转变,只能通过教育加以引导,使他们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学院的老师的实战经验,推动了我们系的年轻教师 “双师型”的建设。

(6)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建设

校企合作以来,我们系的学生可以直接到南京汉恩动画公司的实训基地实习,同时我们学院自己的实验室建设也得到了提高,尤其是软硬件的配置。

(7)学生的就业

05年合作以来,今年是第一届学生毕业,他们有的可以直接到该公司就业,同时该公司还和许多动画公司联系,帮助我们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从现在就业的情况来看,培养出的学生也比较受欢迎。

校企合作,是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各高职院校普遍认同并正在努力探索的路子。但是,这条路该怎样走,或者说该走到哪一层面,这是值得每所民办高职院校研究和探索的。 □

2008年・08月・下期

城市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也可以减少由于进城务工农民文化素质低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确保城市的发展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实现稳定转移的关键。同时,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也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全体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

“阳光工程”是国家农业部、劳动部、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共同组织实施的,以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一项重要工程,被誉为党和政府的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自2004年4月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来,全国兴起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热潮。这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具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农村职业培训的发展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近年来相继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计划》、《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系列战略措施,2004年4月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建设部共同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在制度上得到保证。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虽然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由于我国农业人口过剩,以及多年以来形成的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46376626.2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0570099. 5万元,而职业中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为1303159. 5万元,国家财政性教

[3]

育经费812526. 5万元,分别占2. 87%,26. 58%。如此少的教育经费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教育附加费也不能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步伐十分缓慢。另外,投资渠道也过于单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市场化进程大大落后于经济市场化进程,集中反映在农村教育仍然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性拨款,民办的农村教育微不足道,农村职业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薄弱。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体制不顺、部门分割、资源利用率低。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各部门办学的资源优势未能很好整合。主要表现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虽然都有办学机构,但缺乏专业技术教师,多数办学机构没有实践场地和试验设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培训教师和实践场地,但大多数县、乡没有培训机构;科协、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开办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都有自己的体系网络,但没有自己的教学机构,也没有自己的实践场地和师资。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出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优势不能互补的条条式职业教育体系局面,严重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针对性不强、服务能力差。我国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但相反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农林中专更是难以为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多数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培养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重点是传授专门的种植、养殖技术,使学习者能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但很多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与当地经济社会需求脱节,与农民生活脱节,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实验实习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缺乏先进性和小范性,办学实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弱,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服务能力差。

三、关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一些对策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项全新的事业,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笔者认为应当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

 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与职业素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的时间每增加一年,

  学 术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GDP将增加9%,所以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世界各

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将其作为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据有关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农业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已经达到11年,发达国家水平更高,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年,而且还有大量文盲和半文盲人口。要缩小这一差距,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而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政府,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颁布相关政策和立法、制订培训教育计划、统筹资源配置,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资金投入上,应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整合资源,形成全社会办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局面。(二)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建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必须以健全的培训教育体系为载体。目前农村职业培训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各部门办学的资源优势未能很好整合。对此,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现有培训机构、培训师资、培训设备和场地等培训资源,实现多部门、多机构联合办学,建立一套经济、高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办学的经济性,拓宽办学渠道,解决职业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

(三)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

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基本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照搬照套普通高校办学模式较多,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特点和要求,需要大力进行调整和改革。要根据就业市场和岗位的实际需要,改革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加强职业、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强调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针对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用人的需要。(四)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的指导与服务功能为了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序、有效转移,必须在职业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指导,建立培训与就业为一体的指导与服务体制。根据国内一些地方已有的经验,一是要健全城乡劳动力培训就业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统筹规划和协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问题;二是要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就业的服务功能,充实服务内容,逐步健全以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为内容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三是要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跟踪服务,使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

四、小结

总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有序转移,必须大力发挥职业培训的作用。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务。

注释:

[1]易俗 赵正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的特点与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教育,2007年1-2期:82

[2] 兰芳:论教育培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92

[3]姜雅丽:从“阳光工程”看农民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刊:171参考文献:

1、顾英伟 主编: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2、张昭文: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 为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J],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第6期

3、姜雅丽:从“阳光工程”看农民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刊

4、王小和,张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 ,2007年第6期 □

33

劳动力转移培训意义(二)

浅析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和意义

高翼飞

(江苏省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江苏 如皋 226500)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目的、意义,阐述了在培训过程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培训内容及培训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作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信息技术课程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激增,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形成巨大推力。《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人,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33万人。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有技术、有能力、肯吃苦的技能型人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近2.3亿职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这种对劳动力的巨大的、持续的需求,对农民外出务工产生巨大拉力。如何合理利用社会发展自然形成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推、拉力,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养成建设工业化、城镇化所需的人才成了当前政府和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1.1%,小学文化程度占10.6%,初中文化程度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从外出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看,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转移就业的相应职业技能,难以适应其它产业及城镇建设所需的技能要求,他们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都比较低下。

因此,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强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的

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正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下,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就是为落实这项工作而实施的。

该工程的实施,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得到了免费教育培训的机会,转移输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下简称农民工)中技术工人数量逐步增加、技能逐步提高,收入也逐步增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短城乡差距、加快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开设信息技术内容的必要性及课程设置 由于农民工通常具有流动性较强、文化素质较低、法律知识相对欠缺、收入相对偏低、获取信息方式途径不多等特点,如果说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目的是帮助农民工解决基本的生存需要,是一种“雪中送炭”;那么在培训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针对农民工特点,合理地开设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则是“扶上马,送一程”,能够解决农民工的发展问题,让他们享受更好的社会服务,更好地融入社会。对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明确信息技术培训的目标,正确设置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合理安排信息技术培训内容,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目前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误区

在实际培训操作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种全新的培训,与一般的信息技术培训相比,从培训对象到培训内容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培训中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培训的认识上,容易把对农民工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培训看成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直接目标的培训,而不是看成注重综合素质提高的培训;在教材的选用上,要么是采用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程,要么是采用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程,这些教程从学习知识的角度看,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员能够获得某种级别的证书,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劳动力社会保障部的初、中级证书,培训教师也是为了应对这些考试,让培训学员拿到证书,在培训时为应付考试而教学,以至有些

地区培训内容甚至连在校大学生短期内都不能掌握的,更不要说是农民工了;在教学的实施上,容易把农民工等同于以往的培训学员或在校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都不能适应农民工的实际,对农民工而言,真正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应用知识却未能真正掌握,培训收获值得商榷。

因此,对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探索

对农民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首先要对农民工的社会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在培训时才能够找到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做到学有所用,真正让培训的内容能应用于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实际中。但由于信息技术普及程度的不同,全国各地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培训的目标、培训的内容也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以江苏省苏中和苏北为例,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对农民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目标应该是: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一种文字录入方法,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能够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处理日常应用文,能够利用表格处理软件完成常用的表格数据处理,能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增强和别人沟通的能力。从而让农民工能够利用计算机为自身的求职、工作、生活、交流、合作、维权等方面服务。

笔者认为,从培训的内容上看,要着重在以下六个模块进行培训:

一、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信息录入的方式。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关系;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我的电脑”、“控制面板”的使用,文件夹及文件的新建、重命名、删除、复制、剪切、粘贴等常见的编辑操作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根据农民工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输入法。如拼音输入法的培训,在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