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学校

时间:2021-10-25 17:11:36 节日作文

我心中的学校(一)

我心中的学校、教师和学生

我心中的学校应该是柔性而宁静的。

学校不是旧时的官府,有着森严的等级,下官总是在一声声唯唯诺诺的“喳”声中应差办事。学校里没有颐指气使,校长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校长也是教师。学校组织不是“金字塔”式的结构,而是扁平的文化组织,学校应该没有明显的层级文化。

学校不是军营,有着铁的纪律,下级总是在一句句铿锵坚定的“是”和“保证完成”中执行任务。学校里不是“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不是校长一人出智慧、中层出办法、教师去执行,而是谋事在众,成事在独,在“在众”的基础上“在独”。

学校不是景观游览处和政绩展示厅,校长时常迎来送往,还得接受方方面面的视察指导。学校不是常常承接领导关怀活动的场所,甚至于在教师节和儿童节的时候,把领导的慰问演变成是师生为之献歌献舞。学校应是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泰然且淡然的精神殿堂。

学校的文化应该是柔性而宁静的,柔性拒绝制度的生硬和情感的冰冷,宁静拒绝自身的喧嚣浮躁和外界的干预骚扰。学校不是一个初生的婴儿,需要过多的 呵护指导;学校也不是常犯错误的顽劣之徒,需要繁多的监督检查。学校只有柔性和宁静,才能营造出一个细雨无声中接受文化浸润的氛围,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地方。

我心中的教师应该是闲暇而自主的。

教师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不是早上7 点到校晚上9 点回家的“包身工”。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是需要智慧的。教师不能整日除了上课就是批改作业和试卷,没有时间读书,没有闲暇思考。教师的工作应是从从容容的,悠然地读书和静静地思考。读书是教师的专业,教书是教师的职业,读好书才能教好书,读书思考就是教师最有价值的备课。

学校工作不是工业生产的流水线,讲究高度统一,讲究刻板的程序和固定的节奏。教师不是技术工。精细管理不是规范教师的每一个工作行为。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激情和个性的,只有教师工作的自主才能有或婉约、或豪放、或细腻、或粗犷的不同教育风格的形成。

工作忙碌是一种悲哀和痛楚,教学上的精细划一是一种禁锢。忙碌忘记了思考,划一扼杀了个性。教师没有闲暇就没有自主,教育事业应让教师在闲暇中衍生智慧,在自主中张扬个性。我心中的学生应该是阳光而富有个性的。

学生不是接受训诫的囚徒,整日淹没在题海和考试中,接受惩罚式的学习,没有天真的稚气,反多了份压抑和忧郁。所谓学校半军事化管理,实质是把学校变成了“学生集中营”,学生用餐,也是排队默默地缓缓地走向食堂,那种感觉倒更像是走进祭堂。

一味“温顺”和“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的学生中可以有君子和淑女,但我们不是专门培养君子和淑女的君子学校或淑女学校。学生可以温文尔雅,也可以刚烈倔强,即便学生有张飞式的鲁莽,我们的教育正应从鲁莽中滋养出学生的磅礴大气。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与人总是不同的,人生应是追求快乐的,学生是人生的开始,阳光自信是学生的表情,秉性各异才有每一个自己,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出阳光的学生和不同的卓越。

我心中的学校(二)

我心中的好学校

磁县阜才中学 王红星

学校是政府的服务机构,具有公共,公益,公正,公平的性质。教育以民为本,学校以学生为先。 学校既是学园又是乐园。学校应是学生追求真知,体验成功,结识伙伴,享受快乐,流连依恋的地方。

学校需要一定的物理空间,但更需要教育空间。尽管学校有很大的校园,很高的楼房,很强的设施,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精良的教师队伍,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的教育空间会很小很小。走进学校,你看到的是一大片绿色的草坪,还有围着草坪的红色的跑道,草坪上面有读书的学生的身影,跑道上有学生轻快的脚步。草坪后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总之,它是那样的美丽,那么的令人着迷。 我的理想学校里有勇于探索的、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在这里,他们不要做好多的作业,他们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他们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他们常实验、讨论、交流。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这里快乐的学习,快乐地成长。我的理想学校各种教学设施,有很大的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计算机房。

三流的学校做昨天的事,二流的学校做当天的事,一流的学校做今后的事。 学校不搞产业化,不为金钱办学,但要管好钱,用好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育人的关键处。学校千万不能搞形象工程。

学校教育无大事,从捡起脚下一片纸屑做起;学校教育无小事,要对每一名学生的终生负责。 学校管理从厕所抓起,学校教学从“差生”开始。

学校能不能主动开展课程之外的教育活动?能不能全面培养学生学科学习之外的能力?这是优等学校与一般学校的重要区别。

一所学校养着孔雀,白鸽,猴子,小兔四种动物,墙上写着“像孔雀那样漂亮,像白鸽那样纯洁,像猴子那样敏捷,像小兔那样温柔。”学校这样的校训,比那些豪言壮语更实在。 学校里读书声,欢笑声,歌唱声,喧闹声,声声悦耳;教育中师生情,同学情,父(母)子情,家校情,情情动心。 当学校把赚钱当成办学目标之后,学校就会失去教育真实;当学校把追求升学率当成教育唯一目标之后,学校就会偏离教育本质。

学校做的每一件事都与社会和家庭息息相关,学校教育要引领先进文化方向,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因素与社会,家庭的和谐链接,学校教育效能必然不断增值。

我为我的理想努力着,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因为我们的教育正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向着理想教育的彼岸驶去。

我心中的学校(三)

我心中的好学校

作为长期在学校工作的老师,在新课改大潮的推动下,在我理解课改这把刀为什么从“课堂”动手的原因后,我心中的好学校的形象也悄悄的走进了我的心。

在这次我们来村中学做创建“新模式”大会上,我作为教师代表给老师讲明了两个问题,课堂改革为什么要有模式?模式的背后是什么?因为模式背后是理念,是“教育及育人”思想做支撑,它强调的是育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我们为什么要课改?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仍需要的前提下进行课改会不是“带着脚镣跳舞”会不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和符号?通过调研,我知道了课改的理念是“我们关注的孩子的一辈子,而不是一阵子”!“做人比做题更重要”! 知道了教育改革就是改变人才培养方式,适应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那就必须“回归”教育的本真,还原教育的生态,走遵守常识遵循规律的路子,科学发展,以人为本,遵循规律,还学生主体地位。那么理清这个理念,那么好学校我们学校正是缺的是这种理念,更缺的是让理念如何落地的方法操作进而转变成课堂教学行为,让真正的理念“鱼游大海”!

弄明白了这些,我心中的好学校的形象就生长在心里,跃然在纸上,给好学校描绘出了一副生命的蓝图!

首先根据目前的状况,任何一本教育杂志上宣传的好学校关于名

校的介绍,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高考或中考成绩如何如何?好多人认为拥有好的升学率,好的生源、好的名气、好的社会地位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说白了,只要能考出个好分数,毕业的时候能够考出个好大学,就能“一俊遮百丑”于是,一些办学者自以为是,目中无“生”,从来不考虑学校的主体,即受教育者的感受。肆意加重学生负担,大搞题海战术,甚至不惜牺牲师生的身心健康,抓分数抓出血来,但是孩子的能力得到相应发展了吗?在这样学校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心理个性、他们的思维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成长经历,会在生命的年轮上留下什么样的痕迹?说到这,我的心是痛的,我的眼里浸满泪水。

校长,老师都是这样的状态,“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要升学率,我就生产升学率”一切都是围绕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运转,教育就变得急功近利和浮躁了。教师把“育人”的外延功能在“升学率”的高压线下慢慢的扭曲了,校长在“升学率”的评价方向上站得久了,慢慢的眼睛里失去了学校它本身的含义,失去了我们教育的理念,找不到教育的灵魂所在,学校就像一个生产“乒乓球”工厂一样的生产出来只要是达标的高分数“学生”就行了!我作为学校的工作属性就完成了。这就是现状,这就是根源!我们孩子的学习就是为了小学升上中学,中学升上高中,高中考上大学,孩子们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升学,考上理想的大学,殊不知我们孩子的落脚地是哪里?落脚地是社会,是社会这个大炼炉,这才是孩子们学习的根!是孩子为什么要学习的根,孩子们得学习是为了获得终身需要的思维方

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为孩子的生活、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做准备的,当前我们的教育本身并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相反,学习脱离了生活和人自身的体验,学习就是枯燥的,孩子还有什么兴趣?学生只有在生活和实践中才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是什么?比如他在课堂上突然解开了一个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学习兴趣立刻就可以调动起来。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回到教育本质上,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应当让孩子们感受到当下教育的快乐,而不是工作之后挣大钱才快乐。为什么孩子们感觉到今天的学校生活最苦、最累,因为他们所学的东西和生活有很大的距离,都是和自身体验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到社会上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所学都是无用的,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能找到好的工作的原因所在。

那么理解了这个问题,我们再重新洗牌,来考虑好学校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好学校的眼睛里首先看到的是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发展作为重头戏来抓,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会学习、如何持久地学习,更应该是培育有智慧、有实践能力、有高尚情操、有思想境界、有独立人格的整个的人。让学生获得可以随身携带的、终身受益的本领。其次是关注教师的发展,最后才是学校的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有一位教育家式的校长,教育家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要有办法的实践,仅会写书只能叫教育学家,

只会教书只能叫教学专家,教育行政干部只能叫教育管理专家。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家只能从学校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