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 一枝一叶总关情_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2篇

时间:2021-10-25 00:37:46 读后感

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篇

以史为鉴以人为本观看了央视的《平语近人――一枝一叶总关情》之后。思绪万千,感慨之心久久不能平静。非常喜欢节目里提到的清代名家郑板桥的那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最近播出的《平语近人》第一集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首郑板桥的诗。郑板桥把关注民间疾苦为己任,体恤民间的疾苦,这种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去学习。视频中提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为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体现了他浓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为怎样“为民”指明了道路。当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情况,要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这一关键,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方面,要心中装着群众,发自内心地为群众着想,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说实话、做实事、出实效。在面对群众的要求和呼声时,要积极采取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方式方法,认真做好排忧解难的工作。

小编推荐相关文章: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6篇平语近人第五集国之本在家观后感5篇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解说词

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2篇

中国已步入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社会思潮,借鉴历史,吸取经验,形成了创新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全心为民,以人民为中心。正如古人之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古往今来,历代伟大领袖都关心着民意,民心,民生。民心所向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基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正所谓以民为本,为人民的幸福而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记挂人民生活所需。

70年代,习近平主席踏入到贫瘠的乡村,设身处地为当地的农民着想,承诺为百姓办好事。他为当地修建多个沼气池,解决基层人民基本温饱问题。除此之外,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深切爱戴。

几十年来,习总书记依然心系百姓,关心百姓衣食,收入,用自己的行动服务于人民。时至今日,习总书记依旧心系民生,造福人民,“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总书记和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幸福感日渐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经济飞快增长,国际地位与日提高。正所谓,民心所向。

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3篇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经连续播出两集,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从第一集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到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仁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诸多举措中都有体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精准扶贫”,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从规劝年轻人“少熬夜”到“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百姓能有更多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重民生才能体民情。“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在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这句话本意是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提到过这句话。其实,总书记一直担心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盘腿坐到老百姓炕头上仔细询问群众,一年收入有多少?一年粮食够不够吃?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到重点贫困村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口号。现如今,阜平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老百姓通过种植食用菌实现了脱贫;十八洞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猕猴桃之乡,家家户户也开上了小汽车。这是总书记关注民生的一个缩影,千千万万个“十八洞村”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总书记眼里只有“重民生才能体民情”。

兴民德才能促民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要兼顾大德和小德,要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提升个人道德,“兴民德”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简单的八个字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进取、苦练内省、见贤思齐。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必须做的。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要求师生们,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十六个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让社会主义道德切实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在总书记眼里只有“兴民德才能促民业”。

得民心才能筑民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脱离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深刻认识到人民的重要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为民的重要体现,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这是辩证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有八个多月是在赵家河村驻点,期间习近平主要负责一些村中事务,还和村中老百姓一起植树造林、打土坝、修梯田。有一次,村里冯俊德大爷在拉旱烟,自己拉着拉着就累了,这时候习近平正好路过,他一个箭步来到大爷身边,双手用力帮大爷推车,汗珠冒了出来,他也不撒手,终于帮大爷把车推到了家门口。自那以后,村里男女老少都夸习近平为“好后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所向往的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总书记眼里只有“得民心才能筑民基”。

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4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些古典名句仿佛就是古人对今人的教诲和告诫;这些因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而广为人知的典故或者诗文,有的却出自较为生僻古奥的典籍。用典准确,古为今用,赋予古典新时代的精神内涵,足见总书记博观而约取的智慧和匠心。一部古典就是一座文化富矿,阅读它阐释它引用它,就是在“不忘本来”中体现“不忘初心”,就是在“古风犹存”中彰显“文化自信”,就是在“精神家园”中凝聚“力量源泉”,一言以蔽之,“平‘语’近人”是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弘扬文化传统的最美“中国声音”。

“平‘语’近人”,“不忘本来”见证“不忘初心”。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中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主持人问观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谁说的?观众答: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经典释义人”赵冬梅则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荀子·王制》,它的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细节告诉我们,广为人知的典故,只是文化之“流”,倘若追根溯源,能翻出更为厚重的典籍。中华文化,浩浩荡荡,始于《诗》《易》,洋洋大观。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与数千年前“君民舟水观”一脉相承;“不忘本来”即是“不忘初心”,扎根传统文化,汲取历史智慧和文化营养,推动文化复兴亦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平‘语’近人”,“古风犹存”彰显“文化自信”。看《平“语”近人》,有一种浓浓的古典风韵。类似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都凝聚着历史兴衰的智慧与箴言。结合总书记引用古语典故的语境,通过“经典释义人”的讲解和“思想解读人”的阐述,你不难发现,这些古语典故又充满了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马克思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典在新时代充满了生命力,恰是“古风犹存”彰显出的“文化自信”。杜甫有诗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古典文化能净风化俗,润物无声。文化自信,就是塑造灵魂,净化灵魂,从灵魂深处引一泓清泉,洗一洗沾染流俗的初心。

“平‘语’近人”,“精神家园”凝聚“力量源泉”。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为物质的栖居而疲于奔波,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精神的家园。古典文化便是难得的精神家园。习总书记曾饱含情地指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尽管这强调的是“城镇化工作”,但对于“精神家园”的构筑也应作如是观。纵观“平‘语’近人”,无论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无论是“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还是“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无不流露出精神家园的精神魅力与情感张力。古典文化是古人学习与实践的经典表达,经过数千年文明长河的淘洗和积淀,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由这些古典构筑的精神家园,足以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发出新时代“中国声音”的最强音。

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5篇

习总书记这种“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心一意总为民”的工作方法,体现了群众路线始终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群众在哪,党的干部就要工作在哪、服务在哪。

如何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我们需要进一步掌握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事情无小事,要深入调研,找到在联系服务群众中的问题,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变换立场,切身感受,找到群众观点,站正群众立场,强化服务意识,不热衷于装门面出政绩,做事情要让群众满意、而不是千方百计让上级知道,把群众看重一点,把自己看轻一点。群众看到难题真正解决了,办事不不推诿不卡壳了,政策能落地了,自然我们的工作也就更好做了,为人民服务也就真正落到实处了。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就是要求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把握群众所盼所忧,解决群众所需所急。

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心贴心,这是群众路线主题教育中的应有之义,搞活动、讲教育,形式可能多种多样,主旨却只有一条,抓住这条主线,不仅活动开展起来有声有色,活动实际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拉近与群众间的关系,只要抓住了这个关键,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如何开展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6篇

2018年10月8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播出,以习总书记所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总书记曾在梁家河修建第一口沼气池的故事,阐释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实践。

作为一名奋斗在基层的大学生村官,我们更应该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是牢固树立意识。广大基层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时刻保持奋发有为的积极状态。主动作为,在行动上自觉做到服务人民群众,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渗透到各项日常工作当中,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把群众时刻放在心上,把群众真正当作亲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激发为民服务的内生动力。

二是勤下田间地头。鞋上、裤腿上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基层是村官工作的基础,我们只有卷起裤腿、勤动双脚,才能对当前群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有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听到他们真实的想法和声音。从而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改进方法,让服务人民的能力不断提升。

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7篇

央视一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开播,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指人民,开篇即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吏的关系。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

一枝一叶总关情,枝叶虽小,却关系到一棵树木的繁衍生息;人民虽小,却关系到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从古至今,官员都被称为父母官,就是因为父母总能想到孩子的生活所需。而官员想要做到这点,就要了解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顺应人民朴实美好的生活愿望,国家才能持续发展。每当新旧政权交替,旧政权总是民不聊生,新政权总是万民拥护。

民心,说简单就是老百姓最简单的生活愿望,渴望生活平稳安宁。而这些最简单的愿望,需要像习总书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功绩。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现如今“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的标语早已深入人心,人们不需要为了生活的琐事而奔走,不需要为了生活的杂物而徒劳。国以民为本,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8篇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近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从“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总书记使用这些传统名句,展现了大国领导人全心为民的风范,让人备受感染。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

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就是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就是我们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最高标准。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景?归根结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落到实处。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阐释如何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如何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平‘语’近人”这一节目,我们还增强了澎湃而持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从何而来?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忘却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从“平‘语’近人”中,我们既要读懂总书记的深沉情怀,更要见贤思齐,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9篇

10月8日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的主题“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习总书记真情流露,习总书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衣食;心系民生,关心百姓住行,习总书记用行动诠释着以民为本,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深情“告白”。从那一刻起,“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已然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根和本;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就成为了全党为之奋斗的行动指南。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紧扣住“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这一根本原则,坚持以“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为着力点,时刻把“群众同意不同意、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利民之事”作为执政之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牵挂之人,用“老乡一个都不能掉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回答了时代之问,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执着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0篇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和官吏的关系。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就要把老百姓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放在心上。一枝一叶总关情。他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境界,不由得让我由衷敬佩。

习近平从青年时代在梁家河任知青之时,便是心存百姓,为民造福,在陕北当时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为了当地的发展,为了百姓能够发家致富,他吃苦耐劳,夜以继日,想方设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心系百姓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为怎样“为民”指明了道路。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老百姓的整体脱贫脱困,推广各个村落具体脱贫经验措施。

总书记在节目中强调政府部要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面对新情况,要牢牢把握“为人民服务”这一关键,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方面,要心中装着群众,发自内心地为群众着想,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说实话、做实事、出实效。在面对群众的要求和呼声时,要积极采取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方式方法,认真做好排忧解难的工作。

“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正是习总书记心怀中揣着的这条执着不变的人生信条。在党的十八大后。开启了新的时代,中华大地奏响了新的篇章。

一枝一叶总关情,枝叶虽小,确关系到一颗树木的繁衍生息,人民虽小确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习近平总书记从村党支部书记到国家总书记,时刻不忘为民初心,不断加强改革步伐,从医疗、住房、教育等关乎民生方面大刀阔斧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解决发展不均衡不平等的社会矛盾,简政放权,机构改革,依法治国等等从治国理政,为民服务各个方面时刻为民着想,从人民的实际生活关心人民,为人民添福祉,造福人民。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我们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谱写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1篇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平“语”近人》系列特别节目上映,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开场,饱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浓厚情怀。

从“进京赶考”到“厉害了我的国”,从作出庄严承诺到答好人民之问,中国共产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唯一没有变的,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时间回到2012年11月25日,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深情“告白”。从那一刻起,“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已然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根和本;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就成为了全党为之奋斗的行动指南。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通过90多个春秋的洗礼和积淀,“人民”二字已经深深刻印在了党的旗帜上,“为人民服务”已经全面融入了党的执政理念中。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手中常抓为民之事,成为全党上下的共识,在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中充分彰显,在人民群众的“一枝一叶”中变为现实。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紧扣住“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这一根本原则,坚持以“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为着力点,时刻把“群众同意不同意、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利民之事”作为执政之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牵挂之人,用“老乡一个都不能掉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关键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回答了时代之问,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执着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向,也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身处这样伟大的时代,身居这样伟大的祖国,我们坚信,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同习近平总书记一样“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 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凝聚起亿万中华儿女的磅礴力量,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航船,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平语近人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观后感12篇

“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出自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画家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郑板桥任潍县(今潍坊市区)知县7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当时潍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是当时的写照。他采取果断措施:一面先行开仓赈贷,令百姓具券借粮,一面向上呈报;对于积粟之家,不分绅商,尽行封存,责其平粜。还修筑城墙,疏浚城河,以工代赈。"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他千古流传的爱民之声。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民,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情到深处、自然而然的思想流露,同时它也充分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因为具有为民的情怀,所以才会有为民的行动。1974年在梁家河,习近平同志修建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之后又陆续修建了42个沼气池,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照明做饭的大难题。

为什要为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心连心,焦裕禄的事迹最感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时候,多次提到焦裕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词中“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怎样为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就是说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廖俊波对群众充满感情,始终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在群众最关切的脱贫攻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全县贫困人口减少了3万多人,脱贫率达69.1%。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短短4年,政和县山乡巨变,财政总收入、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等都实现了极大的增长,一个全新的生机勃勃的政和展现在人们面前。他的为民举动集中彰显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我们必须牢记,不能忘却的道理。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有关平语近人的文章:

平语近人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观后感6篇平语近人第五集国之本在家观后感5篇平语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观后感平语近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