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200字】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10篇

时间:2021-10-25 00:37:44 读后感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1篇

“国无德不兴”,重“德”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在经过殷周之际的变革后,周人就有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认识。近日,央视一套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开播,不得不说我们现在的综艺类和语言类的电视节目越来越精良,也越来越有中国特色,这才是中国文娱的正确打开方式。无论是制作宏大的记录片,还是展现传统文化的综艺类节目都蕴含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囊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壮观,时间的纵深,地域的横向让我们越来越接近梦想的彼岸,此次百家讲坛特别节目也包含其中。

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化就形成了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待人、要求人的思维方式,并把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归结为具有仁、义、礼、智等德性。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必将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党员干部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书记我要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持续发挥表率作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措施,开展好各项工作。同时认真盘点年中各项基层党建工作,对照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努力补缺补差,确保全面完成2018年度各项基层党建目标任务。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2篇

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现于行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视立德修身。选人、用人,一定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那我们说到个人也好、家庭也好、国家也好,一定是“德不孤,必有邻”。围绕着“立德”这个主题,通过深入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当中的用典,来深入地学习和领会他的关于新时代立德、修身的讲话。

为什么要立德,我们所说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是什么意思呢?“国无德不兴”讲的是,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知道,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里面它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有的甚至相互之间还是矛盾、冲突的。比如说爱情观、钱财观等等。但是一个社会要稳定、要和谐、要发展,它一定是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那“人无德不立”又讲的是什么呢?它讲的是道德对每一个个人的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早在2004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对这个问题就有了十分深刻的论述。他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我们古人讲有“三不朽”,这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立德是居于首位的,它强调的就是德对于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性的前提性的作用。

守公德。公德,顾名思义,就是公共领域的道德。对共产党人来讲,守公德就是要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严私德。私德简单来讲,就是私人领域的道德,就是私人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品质和习惯。对于党员干部来讲,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严把“私”字。要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在私德问题上,党员干部丝毫不能懈怠,要始终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这种警醒意识,要自觉地去净化自己的朋友圈、微信圈、生活圈、交友圈、娱乐圈,要做到慎独、慎微。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干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除了工作需要之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大家也许会问,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日理万机,为什么会去关心党员干部的私事、私德呢?其实对党员干部来讲,私德不是私事,它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私德也不是小事,它事关个人的荣誉和他的发展进步。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2014年的5月4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的时候他讲到的。在这段话里,他又引用了儒家文化当中的一段经典名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这段话又出自儒家的哪部典籍?接下来我们请杨雨教授给大家做讲解。

勤学、明辨、笃实,以此修德,何愁国之不兴,人之不立呢?今天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今天的一种大德。立此大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就有了一种最持久,最深层的强大力量。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3篇

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治国需要每一个人都有内化于心、外观于行的核心价值观。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关于“德”的论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非常重视立德修身。“国无德不兴”讲的是,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知道,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里面它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有的甚至相互之间还是矛盾、冲突的。比如说爱情观、钱财观等等。但是一个社会要稳定、要和谐、要发展,它一定是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衣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官无德不为。中国重德,源远流长。古人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德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何?因为下面还有一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道德的养成贵在坚持。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看,不做坏事。要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就要始终牢记道德的养成永远在路上,要始终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4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立德、修身,选人、用人一定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央视综合频道10月10日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当中的用典,来深入的学习和领会他的新时代关于立德、修身的讲话,引发社会热烈讨论。

为何立德;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社会要稳定、要和谐、要发展一定是需要一致的价值观。德不孤,必有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家和民族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将是莫衷一是,行无依归。人而无德,行之不远,若无德,即使有再高的学识,它的存在对社会也是一种隐患。

立什么德;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不同的岗位都有职业道德,总归都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这三点就能明确德的方向,慎独慎微才能走得更远。

怎样立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立德修身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立德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习惯,好品德,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进步。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5篇

近日,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通过观看视频、聆听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中南大学杨雨教授的解读,我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明白了一名教师只有做到了“强师德、守师道、立师表、铸师魂”,才能更好的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本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国无德不兴”讲的是,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习近平说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人无德不立”讲的是,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的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成为主流,并持之以恒熏陶、传播和教化,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程门立雪的尊师,孔融让梨的尊长,三顾茅庐的恭敬,苏武牧羊的坚守……这些事例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示范教育。要树人,先立德。”“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平常的工作中应做到:

一、 要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好品德;

二、 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 要通过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四、 要引导学生为树立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做出积极贡献;

五、 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做个有德之人;

六、 要把学生培养成爱国爱党、乐于奉献、敢于吃苦、勇于担当的接班人。

 

最后,我借用王德强校长的一段话来结尾: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道德之师。身为教师,应成为学生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田。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而又光荣的称号。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6篇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立德,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个什么德?总书记讲过,“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该怎样立德呢?总书记讲过,“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国无德不兴”讲的是,道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我们提出来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国富民安是千年来民心所盼,国之所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快餐式的网络信息,难免给当代人们产生浮躁心态,道德底线的滑落,这都需要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来引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正是全国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的民族伟大复兴梦必将早日到来!

“人无德不立”又讲的是什么呢?它讲的是道德对每一个人的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习总书记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我们古人讲有“三不朽”,这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对一人的基本要求,更是固国之本。国家的教育为立德,个人的志向为立德。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讲过,青年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掌握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掌握了这把钥匙。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千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当中一直强调“德”这个字,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于个人来说有多么地重要,这种影响一直到今天。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必然少不了道德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是全国人们立的大德,个人的良好修养修为是国家稳定、和谐之基的小德,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不懈奋斗目标的大德。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7篇

自古以来,修身立德一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位置,在个人层面上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立德放在首要位置上;有着“,在国家层面上主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将道德和国家兴亡联系到一起。这都说明道德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性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既是立身之本、民族之魂,也是富民强国的精神力量、国富民强的精神坐标。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立德修身。对于选人、用人,提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于个人、家庭、国家来说,“德不孤,必有邻。”习近平总书记也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在关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总书记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一再强调崇德、明德、修德的重要性。怀揣兴国之梦、立人之心,自当在感受平“语”近人中崇德、明德、修德。

对于共产党人而言,肩上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重于山,必须做实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事业发展凝聚更强的精神力量。明大德就是要坚守“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增强“四个意识”。守公德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严私德,就是要认清“私德不是私事”“私德不是小事”,严守八小时之外的纪律规矩,重视家风家教,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8篇

本集《国无德不兴》以如何立德为切入点,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概述,引用了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这几个方面,强调了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

何为德?德又为何?看了这集《国无德不兴》后,这个问题在我心里一直环绕。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礼记·大学》中有一段告诫君王的话“如欲治国平天下,必先立其德,修其身,就是说,要想成才成人,必须先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提升。无独有偶,《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表达了相同的含义。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德一直是恒古不变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那么我们该如何立德呢?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首先要立德,三国时的刘备曾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教育自己的儿子,它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那么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小事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必须时时留意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其次还要做到修身自律,躬行实践,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只有这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自身品德,也是个人义务,如果只是想着“治国平天下”而不去修身立命,一味放纵对自己的道德自律,那它是达不到社会的高度,因为无论一个人有多么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只要他没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没有奉献的精神,是很难为民族、为国家、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是不会得到社会认可的。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赋予它新的道德水平,通过这集《国无德不兴》让我对德有了新的见解,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崇德向善成为主流,并持之以恒地熏陶、传播和教化,才能产生强大的向心力,我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熏陶下,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定圆梦可期!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9篇

2018年10月10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播出,本期以“立德”为主题,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习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我认为,中华民族深沉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下现实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崇德、明德、修德便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崇德是立德的扎实基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推崇对于自身的修炼,其实就是在对“德”进行学习探索,先人对于崇德非常重视,既有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也有《三字经》中对于“德”充分的阐述,更有诸葛亮《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德”不仅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是个人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必不可少的源源动力。

二、明德是立德的先决条件

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古人对于“德”的理解,要立德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德,明是非,辨善恶,识好歹,知良莠,这便是明德的体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在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就是德,社会主义核心聚心聚力,构筑成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我党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就是在习德。

习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三、人才培养德为先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重视道德养成。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责任担当。这就是古人的社会责任感、古人的“大德”。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精英,首先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努力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懂得“德”是个非常重要的题目。我们的人才培养一定要把德放在首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样才能对民族、对千秋万代负责。强调家国情怀,就是希望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始终具有以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道德意识,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学校要上好道德课

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学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的专业、敬业和无私奉献教育影响学生;将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结合重大节日、传统节日组织各种主题活动,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家长要自立自强、团结邻里、和睦互助,以良好家风言传身教。社会应持续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青少年创作适合的文艺作品,净化网络空间,开放更多文化活动场馆。多方共同努力,把未成年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总之,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向习总书记学习用典,就要学以致用多实践。我们当以更加高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视野学典用典,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涵养浩然正气,坚定理想信念,积蓄精神力量,进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平语近人第三集观后感10篇

在《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的节目中,清华大学教授艾四林先生从《管子》到《礼记·大学》,再从范仲淹、苏轼到曲建武、黄大发,以这一部部典籍和一个个名人事迹为引,通过为什么立德,立什么德,怎么立德三个方面来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德”的论述进行深入解读。

党员干部要立德为先。古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于首位,说明了“德”的重要性,它是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只有德性经得住考验,我们的才学才能得以在正确的地方大展身手,否则也只会在新时代的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更是要把立德当做自我修养和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是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一个以立德为先的党员干部才能在群众中间发挥榜样作用,才能真正为民解难题、做实事。

党员干部立德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所谓明大德是立志报效祖国,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党员干部就是要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守公德,就是遵守公共领域的道德,对党员干部来讲就是要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严私德,党员干部要严格约束自己,介贪止欲,克己奉公,自觉净化自己的朋友圈、娱乐圈、微信圈,时刻保持警醒,不能有丝毫懈怠,做到“除了工作需要之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

党员干部重德更要修德。修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积跬步方能致千里。勤学、明辨、笃实是党员干部修德的三把金钥匙。勤于向道德模范学习,学习曲建武教授放弃高职耕耘三尺讲台,只为回到学生中去,用自己的践行去引领学生们的精神。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会面临很多选择,关键是要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讲党性,讲原则,这样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道德的养成重在落实贵在坚持,从生活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点点烛火汇聚起来也能照亮世界。

在这样一个新时代的伟大背景之下,党员干部把立德、修德做好,抓好,才能够让我们人民群众信得过,才能够真正的靠得住,才能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力量。

有关平语近人的文章:

平语近人第一集观后感10篇平语近人之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10篇百家讲坛“平语近人”心得体会10篇央视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百家讲坛平语近人观后感12篇平语近人之国无德不兴观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