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

时间:2021-10-10 23:08:43 三年级作文

篇一:《《女娲补天》教研材料》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设计

【本组说明】 本组教材是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将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教材中选入了四篇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同步教材《草叶上的歌》安排了六篇课文,《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渔童》《包公审石头》《麦穗是最好的花》《浊水溪和断藤湾》。本组教材为孩子们打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扇窗。《乞巧》讲述了人们向织女乞巧取智的美好心愿,《嫦娥》让我们不禁对那个冷居月宫的嫦娥产生怜悯之心,《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贪官,读来真让人解气,《女娲补天》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善良、勇敢、甘于奉献的姑娘,《夸父追日》鼓舞我们一直追寻光明、征服自然。阅读教材中的《嫦娥奔月》讲述了嫦娥奔月的前因后果,如能合理利用,对理解课文中的古诗能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精卫填海》介绍了一个不怕困难、永不放弃的女娃,《渔童》《包公审石头》《麦穗是最好的花》《浊水溪和断藤湾》分别讲述了贪心不会有好下场,智慧的力量不可胜,百善孝为先,邪不能胜正的道理。上面十篇课文想象丰富,叙述生动,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人格的熏陶。 31 女娲补天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难点是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大盆、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建议

1.识写生字指导。可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识写字方法,自主独立识写生字,如熟字带生字、加减或替换偏旁、字形比较等。教师可略作提示:“冶”读“yě”,不要读成“zhì”,“挣”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zhēng”,不要读成“zhèng”;要发现书写规律,注意“燃、熄、炼”中“火”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感悟故事的神奇。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课文先概括写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接着,笔锋一转,“不知过了多少年”,极言时间之久。课文描绘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所导致的悲惨景象:地被震裂了,山冈上燃烧着大火,田野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火中挣扎。这幅画面,没有夸张和想象,是难以描画的。接下来,略写了女娲求雨神熄灭天火,造船拯救洪水中的人们,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第三、

四自然段是课文的主体,主要写了女娲找齐五彩石的经过和用神火冶炼五彩石的艰难。“她忙了几天几夜”“炼了五天五夜”从时间角度突出女娲的神力,在写到女娲补天时,只见她端着一个装满液体的大盆,对着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寥寥数语,从看似轻松的动作中,凸现女娲的神力,使故事更加具有了神奇的色彩。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互相交流,然后抓住第三、四自然段深入学习。可让学生找出哪些词句表现了女娲补天的艰难,教师可相机板书。

3.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复述。课后练习第二题目的是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可以作些指导。复述是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不能背诵原文,要把课文内容尽可能详细地讲出来。复述前要熟读课文,记住故事的情节和重点词句,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话。复述时,话要说得清楚、明白,就像是在给别人讲故事或介绍某种事物一样。教师可以选择部分或全篇进行示范,学生再仿照教师的示范分组练习。

4.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课文改编自《淮南子·览冥训》,原文为:“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由此可以看出,原文只是若干片段,课文作者进行了再创作,通过合理想象,进行了巧妙的综合、连缀和加工,使这个神话故事完整、丰富、生动。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非常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

四、参考资料

关于女娲补天的种种说法

女娲炼石补天,使天得以完整,此举拯救了人类,后人大多对女娲感恩戴德。女娲还会一手绝活儿,她能用泥捏成人,并使泥人复活,后人都称女娲造就了人类。因此常有“人是泥做的”之说。

其实,所有这些传说都是人们虚拟的,根本无事实可言。但是在科学极为落后的古代,人们对这种传说还是认真地提出了许多疑问。王充的《论衡·谈天篇》中就指出:天非玉石之类,岂可用石来补?女娲虽然身高,但也不能及天,既然不能及天,又岂能有登天的阶梯可攀?至于断鳌足作为擎天立柱,更是荒唐之至。而明代陆子渊对女娲补天另有见解。他说,远古时人茹毛饮血,不会用火,女娲炼五色石取火,使人间既得光明,又能烹食,真正造福人类,此举是天力所办不到的。所谓补天是指补充天力不足。后来此事传得久远,竟成了女娲把天的残缺部分用石头补上。 有关女娲的难解之谜很多,有些人对女娲的性别也提出质疑。清代赵翼就曾指出:女娲并非女子,而是男性。女娲之女只是他名字的称呼,并非是性别的标识。与此相反,更多的史料记载,都把女娲写成女性。《春秋世谱》写道:“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故世言女娲伏羲之妹。”但是唐代的卢仝却认为,女娲是伏羲之妻。后来有些人从中国原始时期曾出现过的兄妹通婚习俗中得出看法,认为女娲先是伏羲之妹,后是伏羲之妻。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一稿

作者:侯金 来源: 录入者:兰草 编辑审核: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04日 点击数: 105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全文有着明显的神话传说写作特色,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故事主要有天塌地裂、灭火造船、找石炼石补天三个部分,其中第一自然段天塌地裂和第四自然段炼石补天段落想象较为神奇夸张,而第三自然段找石段落较容易体会女娲的不辞艰辛。

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意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以第一自然段为例,课文先概括写了女娲造人后,世间欢歌笑语,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继而笔锋一转,“不知过了多少年”,极言时间之久。课文描绘了一篇天塌地裂人将灭亡的震撼画面。画面夸张充满想象,适合学生进行想象朗读体味积累。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对神话传说有一定的了解和阅读兴趣。本篇课文内容学生都耳熟能详,因此在内容上不必过多讲解。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过程,抓住关键词句来进行体会女娲的辛苦与伟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想象说话能力。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塌下、挣扎、山冈、燃烧、寻找”等词语,理解并书写“冶炼”。

2.通过重点学习女娲寻找五彩石的经过,感受她为拯救人类,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3.了解神话故事的语言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复述女娲寻找五彩石的经过。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揭题质疑

1.课前游戏,猜神话故事引入。

(1)谈话交流:看图片,猜神话故事。

(2)第一次揭示神话故事的特点: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3)出示“女娲补天”图片,引出本课学习。

2.揭示课题,板书“娲”字。

(1)齐读课题。

(2)板书“娲”字,强调女字旁。学生一起书空

3、课题质疑:

(1)你对女娲了解吗?

(2)看着课题,说到“补”,我们平常都说“补”什么?

(3)师:围绕补天,你们想知道什么?(女娲为什么补天,女娲怎样补天?结果怎样?)

板块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大家多会提问题呀!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答案都在书上,打开130页,聪明的小朋友可要听清读书要求哦!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习字词,发现规律

第一组:塌下、山冈、轰隆隆(注意读音)

第二组:熊熊大火、金光四射(生活中、学习中要多积累四字词语)

第三组:燃烧、围困、挣扎、窟窿

(1)你能发现第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吗?(组成每个词语的两个字偏旁相同)

(2)出示“冶炼”你看,这个词是由两个生字组成的,谁来读?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

(3)猜意思:“冶”就是炼、烧的意思。组成这类词语的两个字意思都是相近的。

(4)指导书写“冶炼”:注意偏旁不同,注意横折钩出头,要求同桌之间互评、打星。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大家已经和词语交上了朋友,现在咱们把这些词语送回到课文中。再来读读课文,并找一找文中哪些段落与这些问题一一对应。

板块三:解读课文,概要复述

(一)感受“天可怕”?解读为什么要补天?

1、师:通过读文,你们知道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吗?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第一自然段)

2、师: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惊叹——(出示句子:天啊,太可怕了!)究竟是什么让女娲感到可怕?赶紧读一读这些句子,在这些句子中,找找哪些字或词语强烈地震撼着你的心,把最让你感到可怕的一句话好好地读一读。

生交流:(以下板块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1)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师:这句话中哪些字或词语强烈地震撼着你的心?

指导朗读。看到这一幕,你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惊叹-----(引读:天啊,太可怕了!)

师:天塌了,还有什么让人感到可怕的呢?

(2)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师:句中的哪个字或词语震撼着你的心?指导朗读。

师:看到这一幕,我们又一次惊叹-----引读:(引读:天啊,太可怕了!)(板书:天塌地裂)

师:地也被震裂了,令人胆战心惊,还有呢?

(3)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围困在山顶,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师:哪些词深深地震撼了你?指导朗读。

师:我们内心深处惊叹-----引读:(引读:天啊,太可怕了!)(板书:水深火热)

3、师:同学们,天塌了一大块,地裂了,人类被围困在山顶,在水里挣扎,多么可怕的情形呀!我们一齐读一读这可怕的情形吧!(齐读)

(二)梳理故事脉络,解读“怎样补天”

1.梳理故事脉络

(1)师:这么可怕的情形,作为人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们的心情就是女娲的心情啊!她看着人类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她心急如焚啊!她要去拯救人类,她为拯救人类做了哪几件事?默读课文,圈圈找找。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字词来概括?

(2) 交流后呈现要点:灭火、造船、救人、寻石、炼石、补天。

2、重点学习第三段

(1)师: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得救了,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烈火熊熊,万分紧急,不及时采取措施,人类还会受到更大的折磨,女娲做出了什么决定?(生:女娲冒着生命危险补天。)师:用什么补天?(五彩石)师:五彩石有吗(没有)要找五彩石。

师:女娲是怎样找五彩石的,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直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2)读下面有关“寻石”的描写,想一想这是一次怎样的寻找?

出示: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3、交流理解重点句,进行仿写联系,体会神话夸张表达的手法,感受女娲的艰辛付出。

(1)理解感悟重点句。

句子1:他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①感受关键词语:忙了几天几夜。

篇二:《女娲补天的传说》

女娲补天的传说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球上除了人类所有生物灭绝,地球两极颠倒,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他又斩杀了中原一条残害生灵的黑龙,把龙尸扔进地陷,大地也恢复了平静。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为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称之为太阳神石。 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女娲(拼音:nǚ wā),是古代传说中人类始祖。号曰女希氏,人首蛇身,有神圣之德。伏羲,风姓,女娲为伏羲之妹,亦风姓。传说女娲以泥土造人,伏羲与女娲兄妹相婚,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教民结网渔猎、卜八卦等。有共工氏与祝融战,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以女娲其功高而充三皇之地皇也。

篇三:《神话“女娲补天”的传说》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课程结课作业/(论文)

题目:神话“女娲补天”的传说

院 别: 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班级: 服装设计与表演2011 指导老师:

姓 名: 赵瑶 学 号: 20110901721 上交日期:

方案字数:

[摘 要] 神话的起源往往与远古的宗教事件或者神圣事件有关, 很久很久以前,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为了争当领袖,大战了一场。结果,共工被打败了。他宁死不屈,一头撞在西北的不周山上,把山撞倒了。那不周山原来是撑天的柱子,这一倒,天就塌下来一块,出了一个大窟窿。天河里的水就顺着窟窿哗哗地倾泻下来,淹没了田地、庄稼、牲畜和房屋。这个神话曲折地记载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这一神圣事件。

[关键词] 女娲补天;神话与传说;婚姻状态;民族精神

在中国的神话故事里,女娲是一位很重要的神灵,她主要有两大事迹:一是抟黄土以造人;二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零星见诸于文献的记载较多,其中最详细最完备被引用最多的是《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1](P12)

人类之所以常常清点祖先们留下的神话遗产,是因为那里面隐藏着与自己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信息。那么,神话“女娲补天”蕴藏了什么样的文化信息呢?对这一问题,不少研究者作过不同的探索。

马义、丁铬通过实地采访,根据当地许多重要的发现都与女娲有关,认为“女娲补天”就发生在辽河流域牛河梁红山遗址。[2]这根本不足信。因为不仅牛河梁有女娲遗迹,全国许多其它地方也有女娲遗迹。骊山就有丰富的女娲文化,当地人认为那状若骊马的骊山就是女娲所乘坐的黑色神骏化成的;长治县认为当地的天台山就是女娲炼就五色石的地方;今年5月13日,母亲节,湖北竹山县还举行了女娲公祭大典,当地人自认为那里的宝丰镇女娲山就是女娲炼石补天的故地,那里特有的绿松石就是女娲补天所用的五色石。此外,在目前中国,还有以下几个地方在宣传女娲的归属:陕西平利县、河北涉县、甘肃天水秦安、山西晋城泽州、河南周口西华等等。这些分明是出于一种众所周知的功利性的目的而作的宣传,我们切不可当真。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谢觉民,通过对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认为“女娲补天”源自史前发生在山西、河北一带冲积平原的陨石雨撞击。[3]这种观点也站不住脚。其一,对于先民来说,自然灾害并非只有陨石雨撞击,比这威胁更频繁更直接的自然灾害肯定还有许多,为什么他们不以其它灾害为基础而唯独以这一次陨石雨撞击为基础产生神话呢?其二,陨石雨撞击不是人力所能救。即使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尚且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更何况远古之先民?可以想见,如果真的发生陨石雨撞击,人们既没有“治理”的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们知道,历史是人的历史,但其最早的表现形式则是神话。从本质上说,神话是虚构的,但是在先民那里,他们是把神话当作历史来叙述的,先民对神话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可以这样说,神话所体现的是先民对宇宙、社会乃至历史的一份理解。不过,神话的真实是一种抽象的真实、隐喻的真实,“能指”与“所指”之间有一个曲折,并非严格的词与物的关系,我们就是要破解这个曲折,这个曲折一旦被破解,神话传说里所蕴藏的文化信息也就一目了然了。不过,要想破解这个曲折,首先必须了解神话的起源,因为神话除了具有一个表层的叙事结构之外,还有一个深层的象征结构,这个象征结构往往就体现了神话的文化内涵,而且这个象征结构一般都与该神话的起源有关。著名神话学家吕微通过分析普洛普在《神奇故事的转化》里所表达的观点之后,总结道:“也就是说,神话(神奇故事)的起源往往与古代的宗教事件或者神圣事件有关,„„随着那些神圣事件被我们远古时代{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

的祖先们不断地、重复地讲述,神圣的生活原型也就在岁月的积累中日渐类型化,从而故事化和神话化了。”[4](P14)其次还要了解原始思维的特点和模式,因为,我们要想了解先民的神话世界,就必须打破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所谓“现代文明人”的思维方式,将自己倒退到那蛮荒的远古时代,回归到原始人那种“粗野”的本性和幼稚的思维方式上去。研究原始思维的学者普遍认为:原始思维的基本模式依据的是“由近及远”、“推己及物”的象征类比原则。比如,通过将自身的人体结构或生活行为投射到自然、社会现象,以达到对后者的建构式理解和控制,借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就是:原始思维具有极强的自恋(自我中心论)和性欲化色彩。

[5](P115)通过自恋和性欲化符号的过滤,世界(包括社会和自然)被理解为与自身同构、同性之物而“合理化”了。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对“女娲补天”神话的破解了。

《淮南子·览冥篇》有言:“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1](P12)《尚书大传续补遗》亦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1](P12)当然,地球史上也许会有如此巨大的灾难,但是,人类历史上显然不可能有如此毁灭性的大灾难,它们肯定另有所指。要想破揭这一谜底,必须首先从故事的主人公———女娲说起。

《说文解字》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6](P1756)《淮南子》也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1](P11)“化”者,化生也,孕育也,可见,在先民那里,女娲是他们所崇拜的母亲神。启良认为:在中国古文字里,娲、蛙、娃字相通。用于动物者为蛙,用于人类者为娲或娃。而古代的蛙字,又是由“黾”字发展而来的。而“黾”即是蛤蟆。[7](P165)何新认为:娲、蜗、螺,都可称作黾或嬴。黾在古代可用作浅水生物的共名。而更多的则是指蛙黾,也就是蟾蜍。[8](P47)其实,蛤蟆也罢,蟾蜍也罢,都是一回事,即被神化的一种生殖力量。中国新时器时代有很多以蜗、螺为母题的陶器,也有大量的蛙形人纹。河南郑州曾出土一件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上面有“黾”字形的蛙形图案。这些陶器形状、人纹、图案是当时人们的一种性符号。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甚至认为女娲就是女性的阴户,他说:“女蛙为孕,岂不是女娲抟土造人身神话在文字上的落脚吗?有趣的是,中医界仍把女性阴口叫做蛤蟆口,或蛙口(娃口)。”[9]其实,我国许多地方仍把小孩称作“娃子”,之所以称作“娃子”,就在于娃同蛙或娲,即女子阴户。小孩出自阴口,当然就称作“娃子”。另外,闻一多先生认为:女娲是葫芦的化身。[10](P111)而葫芦在初民那里被普遍地视为生命之源,视为生殖力的象征,而象征的原型或是孕妇的腹部,或是女子阴户。[7](P169)至于“五色石”,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它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中的玄鸟之卵也是“五色甚好”。那么,这五色石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它绝不可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说穿了,答案很简单,就是勃起的男根。女娲以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思想显然源于灵石信仰,在古代民间信仰中,石头为男根之象征,被认作具有灵性,而男根与女阴皆为生命之源,故石头又被先民视为不死之药。玉也是一种石头,石之美者为玉。《山海经·南山经》载:能使人长生不死的就是“五色发作”的玉;《南山经》还记载:黄帝因为食用了玉膏,得以升天;《中山经》中的“帝台之石”可以“服之使人不蛊”,其形状和色泽是“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人们现在都喜欢佩戴玉作为一种装饰,其实,在用作装饰之前,其作用不在于避邪,而是为了长生。将石头比作男根,最富有玄思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描写:“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11](P1)而且贾宝玉这块顽石同样也是五色的,且大如雀卵。于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周易》和《说

文》所描写的龙的特征:“其静也专,其动也直”;[12](P355)“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6](P88)这样的文字只能是对男性生殖器的描写。所以,石头与龙一样,也是男根,灵石崇拜与龙崇拜一样,也是生殖崇拜。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人们多从“补天”的角度去理解(前文所列马丁、王若柏等即为此例),但仔细分析,它的中心其实是治水。大龟(鳌)、大蛇(黑龙)都是洪水暴发时出现的水妖,女娲所“断”(断鳌足)、所“杀”(杀黑龙)就是这些兴风作浪、为祸人间的水中怪物,最后女娲“积芦灰以止淫水(洪水)”,点明了最终目的是治水。可见女娲补天,实际是治水。袁珂先生说得很明白:“所谓女娲补天神话最初所传,当亦系治水。”[13](P188)那么,“浩洋而不息”之水所指为何物?笔者认为,它绝不是自然之洪水,而是人类生育之洪水,确切地说,它就是人类社会婚姻状态方面之淫水。《说文》即云:“久雨为淫。”

[6](P1550)可见,“淫水”即“洪水”,“洪水”又言“鸿水”,而浑沌既可拼读为鸿,苦蠪也可急读为鸿。浑沌是“昆仑”的异写,苦蠪是昆仑的音转,所以,在这里,洪水就是昆仑(鸿)之水。昆仑的本义是圆、团或环,具空间容纳性的特征。弗洛伊德认为,在人们梦中出现的一切具有空间性和容纳性的物象均为女性的象征,并认为,神话和梦都是人类无意识的产物,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因此,用以分析梦的理论和方法同样可以用于解释神话。[14](P119)所以,昆仑象征了女性或女体甚或女阴。启良也认为“女阴崇拜:,其象征性符号大多为倒三角形,也有的用圆形,还有的用鱼纹等纹饰表示。”[7](P163)此外,云雨云雨,自古以来就是男女性事之隐喻。《论衡·顺鼓篇》:“久雨不霁,则攻社,祭女娲。”何新据此认为:“月神女娲在古宗教中也是一位主管水旱之神。”[8](P49)有趣的是,根据传说,女娲又是主管生育之神。《路史·后纪二》“:以其(女娲)载禖,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高)禖之神。”[1](P10)《吕氏春秋·仲春纪》:“是月也(仲春之月),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高诱注:玄鸟,燕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传曰:玄鸟氏司启者也,《周礼》,禖氏以仲春之月合男女于时也,奔而不禁,因祭神于郊,谓之郊禖。郊音与高相近,故或言高禖。王者后妃以玄鸟至日祈继嗣于高禖。三牲具,曰太牢。)”[1](P11)主管水旱之神,同时又是主管生育之神,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水”与“生育”之间的联系。综上所述,无论是娲,还是五色石,还是淫水,均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类的生育,而生育又与人类的婚姻密切相连。所以,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不仅是一位母亲之神,还是一位男女婚配之神。《风俗通》:“女娲祷为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1](P10)“女娲补天”其实就是“女娲治水”,而作为婚姻之神的女娲,治理的当然不是什么自然之洪水,而是治理当时人类的婚姻状态。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通过女娲的治理,人类社会转到了什么样的婚姻状态?女娲崇拜反映的是对女性或曰对女阴的崇拜,而女阴崇拜又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殖崇拜,这就很容易让人觉得女娲治理的是母系社会的婚姻形态。齐昀就作如是观:“中国上古洪水神话中女娲补天神话早于鲧禹治水神话,其所反映的社会内涵在于原始社会婚姻形态的变化———由群婚走向了对偶婚。”[15]殊不知,到了父系社会,人们除了崇拜男根之外,同样也崇拜女阴,崇拜男女婚配之神。女娲的原型是女阴,同时也是男女婚配之神,父系社会并不排斥对她的崇拜。关于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关于伏羲的神话中窥探出一二来。

《论衡·齐世篇》:“宓牺(伏羲)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知其父。至宓牺时„„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1](P17)“知其母不知其父”就是母系社会的婚姻状态造成的,只有一夫一妻制,才能“知其父”,所以,伏羲治理的对象应该是母系制的群婚状态(包括对偶婚),治理的结果应该是一夫一妻制。而女娲与伏羲既是兄妹又是夫妻,他们处于同一时代,所以,通过女娲的治

理,人类社会也应该转到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状态,由母系制转为父系制。这实在是中国文明诞生最为关键的一步。神话“女娲补天”曲折地记载了发生于上古时代的这一神圣的伟大事件。当然,婚姻的转变一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绝非出自某一个人的创造。古人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常常将文化创造之功记于某位传说人物的名下,再加上先民“由近及远”、“推己及物”的思维方式,终于将这一神圣事件在生殖崇拜之宗教观念的指导下,渐渐地故事化和神话化了。以上结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女娲故事演变的规律。女娲故事的演变十分符合神话规律,因为,女娲抟黄土造人———女娲炼石补天———祀女娲为高禖———女娲伏羲故事———主管水旱之神等等(排列不分前后),其中始终贯穿了一根红线———生育、婚姻。

[参考文献]

[1]袁 珂,周 明.中国神话资料萃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5.

[2]马 义,丁 铭.真有女娲?就在牛河梁炼“五色石”?

[3]王若柏,谢觉民.“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

[4]吕 微.神话何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 [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4.

[6]汤可敬.说文解字今译[M].长沙:岳麓书社, 1997.

[7]启 良.中国文明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1.

[8]何 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9]杨 堃.女娲考[J].民间文学论坛, 1986, (6).

[10]闻一多全集(3)[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0.{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

[11]曹雪芹.红楼梦[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6.

[12]徐子宏.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13]袁 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14]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15]齐 昀.从上古洪水神话看女娲补天的文化内涵

[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篇四:《女娲补天-文档》

《女娲补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景宁县民族小学 梅雯霞

【知识点】

1、会认5个生字,正确读写“塌下、挣扎、熄灭、冶炼、金光四射”等词语。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女娲不顾艰险、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字词,了解女娲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难点:体会女娲的不顾艰险、为民造福的品德。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张图片,认识吗?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人类的生存,不辞劳苦,创造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女娲补天》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补天)

2、想了解这个神话故事吗?那就请你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整文感知课文(自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纲: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②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

2.学生自学。

三、教学生字词。

1、这些生字,你们自学得怎么样了?请看大屏幕, 检查生字词。

2、冶炼的“冶”与哪个字很像?(出示古代人和现代人冶炼的图片)像钢铁、宝剑等需要冶炼,冶炼必须有高温,跟火有关,所以炼字是火字旁。锻炼的炼也是这个“炼”。

3、认读多音字:隆 挣 露

4、积累AABC词语。认读“熊熊大火”,像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吗?(茫茫宇宙 清清泉水 悠悠岁月 涓涓细流等)

四、学习一、二自然段,解决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1、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呢?请你找出有关语句。

2、指名答,交流。再出示:

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3、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4、想看当时的情景吗?(课件播放当时的情景)

5、看了这画面,此时你的心里又是怎样一种心情?请你把这种感情带进去读。(生再读以上语句)

6、(出示熊熊大火画面) 师述: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熊熊大火会烧掉什么?可怕吗?

再读读这句,指导读“天哪,太可怕了!”

(课件出示滚滚洪水)师述:田野里到处是洪水。滚滚洪水会冲走什么?许多人无家可归,许多人在水里挣扎,可怕吗?再读读“天哪,太可怕了!”

7、洪水中,火海里,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啊!揪心吗?焦急吗?来,读出你的揪心、焦急。出示:

远远的天空

塌下一大块

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被震裂了

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

燃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