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传统文化

时间:2021-10-10 22:51:50 三年级作文

篇一:《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农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农历的月份划分,特定的几个月份的名称了解农历的计时方式以及闰月的概念。

2、通过介绍农历的来源,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的观察与天文科学的联系。引导学生熟悉农历的月份划分,并介绍公历的月份,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农历特定的月份名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很早就有了一套完善而独立的历法体系,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独特性的认识。同时知道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历月份的划分方式和特定月相的名称以及月份名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农历月份与月相的关系,识特定月相名称和月份名称。难点在于认识农历公历的区别以及闰月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问谁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如果学生先说出公历,,接着问农历呢?)

(二)、探究新知:

1、简介公历:

公历又称阳历,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计时方式。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每年365天,分12个月,其中,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而4、6、9、11月为小月,每月有30天。2月比较

特殊,一般情况下每月有28天,而每四年设一闰,加一天,也就是当年份能被四整除时,这一年的2月有29天,如2000年、2004年、2008年。(当正百年的时候必须是400的倍数)其它不能被整除的则有28天。

2、公历的节日:

我们现在使用的日期是公历计时,想想公历有哪些节日?(元旦、情人节、愚人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等等)。

3、介绍月相名称:

(1)、农历:农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它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主要是以月亮的运转为指导的。由于地球、月球以及太阳的三大星体都各自运动,在相互运动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在地球上的我们会看

到月亮发生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变化。每月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的时候是“朔日”,农历初三、初四,看到的月亮如一丝纤细银钩,叫做“娥眉月”,每月初七、初八,看到的半个月亮,叫做“上弦月”,之后初九到十四,我们看到的大半个月亮,这时叫做“凸月”,每月十五十六可以看到一轮圆 月,这时称为“满月”或者“望”。满月过后,月亮又开始慢慢变小,每月十九二十日又看到大半个月亮为“凸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看到半个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五、二十六看到的月亮又变成一个娥眉性月牙,称为“残月”而到下个月月初,又回归的“朔”。这样,按照月亮的变化,农历把每年定为366天,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29天的称为小月,30天的为大月。每19年安排7个闰月。所谓闰月,便是多一个的意思。比如2009年的农历五月便要过两次,第二次过五月便成为闰五月。

(2)、农历的节日:

除了公历的节日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农历节日。想想有哪些?(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小月的话还有腊月二十九)

(3)、正月腊月的称为:

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岁首,称为正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岁末称为腊月,十一月也称冬月。

(4)、农历的旬:每月有29天或者30天,平均分成三等份,前十天称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最后九天或十天为下旬。每旬基本为十天。

(5)时辰:农历每天的计时也与公历不同,公历称为小时,每天有二十四个小时。而农历称为时辰。每天12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三)巩固提高:

1、读一读:“初一生、初二长初三初四明晃晃”这句话。。。。。。。教材46页

2、想一想:我们过生日按照农历的日期过,每个生日的晚上,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农历主要是按照月亮的周期来安排时间的一种历法,而且月亮的周期每月基本都是一致的,因此过阴历生日每年月亮的大小总是一样的。

3、查一查:请同学们课下查一查父母与自己的生日公历与农历分别是什么时间,感受一下公历与农历的差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解冬至、夏至和春秋分的时间,知道国古代很早就可以用土圭来测量二分二至。

2、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产生原理,使学生熟悉并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及对应的气候变化或者农耕特点。渗透地球公转的知识,培养学生读图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指导学生记忆节气中特定的几个称为,鼓励学生在节气时观察身变动植物的变化。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民间生产生活的节气常识,提升学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的理解。同时树立学生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乐于从民间汲取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带领学生弄懂二分二至的来历,同时记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难点在于对二十四节气内容的理解,知道节气的命名和花粉是充分考虑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教材分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国古代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二十四节气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请大家打开课本27页,读左下方的二十四节气。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二十四节气。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节气歌:

“春雨惊春淸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诗中公办喊了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你们刚刚读的二十四节气。

投影出示:

·二十四节气表·

春 季 立 春 2月3—5日交节

雨 水 2月18—20日交节

惊 蛰 3月5—7日交节

春 分 3月20—22日交节

清 明 4月4—6日交节

谷 雨 4月19—21日交节

夏 季

立 夏5月5—7日交节

小 满 5月20—22日交节

芒 种 6月5—7日交节

夏 至 6月21—22日交节

小 暑 7月6—8日交节

大 暑 7月22—24日交节

秋 季

立 秋 8月7—9日交节

处 暑 8月22—24日交节

白 露 9月7—9日交节

秋 分 9月22—24日交节

寒 露 10月8—9日交节

霜 降 10月23—24日交节

冬 季

立 冬 11月7—8日交节

小 雪 11月22—23日交节

大 雪 12月6—8日交节

冬 至 12月21—23日交节

小 寒 1月5—7日交节

大 寒 1月20—21日交节

2、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东面的动物。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草木繁茂之意。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资历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署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背诵: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莲,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3、背诵:二十四节气。

巩固拓展:

查一查:俗讲“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同学们查一查资料,看看“三九和三伏”分别是从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个开始?

篇二:《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三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一、教学目的:

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3、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4、培养小学生克服外界干扰,要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三年级传统文化}.

三、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略)

四、教学措施

1.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质量第一,效果第一,不盲目追求数量。

2.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加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3.保证平均每课时20分钟的诵读时间,提倡课后诵读。

4.对于较难理解篇目,做适当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再背诵。

5.检查落实:分段抽查

五、教学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三字经》(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上学期,咱们全校学生都背诵了《弟子规》,在“六一”的表演中,你们的表现也很出色。除了背《弟子规》以外,你们还背了哪些古诗文?

多叫几个学生说,,一直说出“三字经”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指导学生理解和阅读教材第二页的诗文解析,教育学生诚善待人,做事要有始有终。

二)、全课背诵

1、齐读一遍,教师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四人小组背诵并相互检查。

4、教师抽查。

三)、故事连接:

教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讲完后问:

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以后我们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

想一想,加入我们也处在一个不理想的学习环境中,应该怎么办?

(三)、全课小节

第二课时 《三字经》(二)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刻苦学习。

2、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3、使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昔仲尼„„自勤苦”这部分内容。

教学重点:本科内容的背诵。

教学难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的第一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课。

(二)、学习新知:

一)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3、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4、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做简单总结:我们要向孔子、赵普、苏秦、匡衡等人学习,克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

二)、背诵本课内容:

1、学生齐读三遍。教师岁时纠正读音。

2、学生独立背诵。

3、分组背诵并检查背诵情况,

4、教师检查:师故意背诵出误,叫学生找错。最后齐背诵。

三)、故事连接:

1、请一名学生讲解《凿壁偷光》的故事。

2、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做?

四)、拓展活动:想一想,读书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精神?

(三)、全课总结

第三课时 《三字经》(三)

教学目标:教育学生勤奋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

教学重点:本课应背诵的内容“犬守夜„„裕于后”

教学难点:本课全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复习已学过的两课内容。

学生齐背诵——————个别抽查。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三课。

(二)、学习新知

1、诗文解析:

(1)、和学生共同学习诗文解析。

(2)、四人小组讨论以后我们该如何做?

2、背诵全科内容:

(1)、师找一个课前已能背诵的学生背,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师及时评价。

(2)、学生齐读一遍。

(3)、纠正读音。

(4)学生独立背诵。

(5)小组检查---------师个别抽查。

3、故事连接:学生独立看书:故事《苏洵发愤》

4、拓展活动:看完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小节。

第四课时 《百家姓》(一)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百家姓》(一),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

2、初步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姓氏的基本内容,并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

3、调动、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掌握并养成学习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背诵

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我姓杨,说说你姓什么?(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2、你现在想到了什么?„„一直到学生说出百家姓为止。

3、点题:今天我们学习《百家姓》的一部分内容。

(二)、学习新知:

1、简介《百家姓》: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宫438个。其实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与文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2、作者介绍:

具体作者不详,相传是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的。

3、姓氏的由来:

目前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据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时期,各部落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的物,如狼、熊等等这些标志便成了姓的标志。姓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单姓就是一的字的姓氏,复姓就是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的姓氏。本课主要是单姓。

4、强调读音:“仇”读“求”、“区”读“欧”、“召”读“哨”、“任”读“人”“华”读“化”、“补”读“瓢”等等

5、背诵:

(1)、分句教孩子们读,

(2)、孩子们独立背诵。

(3)、齐读、能背诵的背诵。

(4)、个别抽查。

6、趣味姓氏:中国五大怪姓:死、难、黑、老和毒。

7、赐姓:略

8、改姓:古代要比皇帝的名讳。如果你的姓和皇帝的名讳一样的话,你就要改姓。中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和庄子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姓氏囿于河汉宣帝刘询河汉明帝刘庄的名字分别同音、同字,被迫改名。随着汉代的灭亡,他们两人才又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

(三)总结结束: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第五课时 《百家姓》(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百家姓》复兴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并掌握《百家姓》种所设计的有关内容。

2、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甚至背诵《百家姓》的兴趣

3、深化学生对传统蒙学教材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增强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全课内容的诵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全课内容的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百家姓》单姓的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复兴的部分。

(二)、学习新知:

1、复姓的来源:

由居地而来:如东郭、南门氏、南宫氏濮阳等等

由封邑而来:如钟离氏、令狐、梁丘、上官、羊舌、段干等

有王父之字、官名、爵系、族系而来:如公羊、子车、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乐正等

由部落而来:独孤氏、尉迟氏。

有人名而来:端木氏、颛孙氏。

自创姓氏:赫连氏。

有山水之名而来:完颜氏、

由赐姓而来:长孙氏

由国名而来:淳于氏

由职业而来:漆雕氏

由排序而来:第一、之外第八复姓。

2、复姓名人简介:

公孙大娘:唐朝舞蹈家,杜甫曾观看她和她的弟子的剑舞,并作《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大力称赞公孙大娘的剑舞精妙奇绝;又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了她的剑舞后,得起神韵,草书也上了一个台阶。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曾为太史令,后因触怒汉武帝而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他发愤著书,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即后世所称的《史记》,因此名垂千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3、帮助孩子背诵:

(1)、帮助学生读、注音

(2)、分句读,帮助孩子理解字义。

(3)、学生独立背诵。能被多少背多少。

(4)、个别检查。

(三)、总结:你今天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第二单元 民间传说

教学内容: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三年级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掌握故事情节。

2、使学生能体会传说故事中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当时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体会我国民间传说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强感。

教学重点:1、了解人物形象。2、把握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材分析:

民间传说是指我国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民间传说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本单元包括四课,每课介绍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民间故事,分别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在本单元的授课中,要让学生了解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

教学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通过这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乞巧节”的由来及其意义,

2、学生能够完整地讲述“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3、使学生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善良品质。

教学重点:1、了解牛郎、织女等人物形象。2、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你读过哪些民间文学?多叫几个孩子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二)探究新知:

1、学习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乞巧节”是介绍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从而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师问:(1)、谁读过有关<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2)、这个故事说了个什么事情?

齐读第一段:问“乞巧节”是什么意思?

它来源于一个什么美丽的传说呢?

篇三:《三年级传统文化主要内容》

1、《三字经》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三字经》节选三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3、《幼学琼林》师生节选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谓弟子优于师傅。未得及门,曰宫墙外望;称得秘授,曰衣钵真传。人称杨震为关西夫子,世称贺循为当世儒宗。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弟子称师之善教,曰如坐春风之中;学业感师之造成,曰仰沾时雨之化。 4、《幼学琼林》花木节选

莲乃花中君子,海棠花内神仙。国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贵;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中国兰为王者之香,菊同隐逸之士。竹称君子,松号大夫。萱草可忘忧,屈轶能指佞。 5、《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鸟 焉 ,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娲。女娲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 6、《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洪水滔滔浪拍天,鲧偷神土挡狂澜。上帝震怒遣祝融,擒鲧斩首羽山边。鲧生大禹承父志,由堵改疏创新篇。神斧劈开三门峡,亲率黎民疏百川。 一十三年淋风雨,三过家门不肯还。江河长流洪水退,百姓欢歌过丰年。{三年级传统文化}.

7、《万世师表》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8、为人处事的准则 --------- 孔子语录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孟子》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民本思想的先声 ------ 孟子格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1、历仕三朝的贤相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12、晏子言行的记录 -------《 晏子春秋》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行己而无私,直言而无讳。 非宅是卜,惟邻是卜。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进不失忠,退不失行。习俗移性,不可不慎。 13、临终诗------《古文苑》孔融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14、爱惜人才的孔融------《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15、黄河胜景 浪淘沙 (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16、黄河船工号子

“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 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 “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 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 17、《公无渡河》唐: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