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时间:2021-10-10 21:08:49 三年级作文

【篇一】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鱼我所欲也                                         莫晖  教学设想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简介孟子,导入新课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予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现存七(1)正音(下面这些注音系课文注释以外的正音):①不为苟得也(读wéi,动词,做,干。)②所恶(渎Wù,动词,厌恶)③为宫室之美(读wèi,介词,为了)(2)正句读: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3)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解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1)虚词:所使如使则而弗于为之非独(2)实词:欲苟丧蹴屑加已谓(3)句式:.有……者有所……何不……所……者亦不……乎(4)难句点拨: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注:“而”相当于“地”或“着”。)⑥万钟于我何加焉!译: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⑧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3.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巡视答疑。三、布置作业1.朗读《鱼我所欲也》,背诵第一段。2.在作业本上翻译第二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再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1.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二、这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2.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四、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篇二】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孟子二章        第二十一课  孟子二章              [方法主线导析]学法建议    本课两“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只要人不让这些善性丧失,“人皆可以为尧舜”。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论述了人都有羞恶之心(即“义”),懂得“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此应该也能做到“舍生取义”。    《庄暴见孟子》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国君应该与民同乐,实行仁政。课文的“国王独乐民怨愤”、“国君与众乐民欣然”两幅图画进行对比,“证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2.《鱼我所欲也》的第二、三节都是举例论证,但同中有异,异在何处?    第二节主要是正面举例,证明“义”的存在,而第三节主要是从反面举例,论证“义”的存在(“义”的丧失以“义”的存在为前提)。另外第三节还使用了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并把对比和排比两种方法揉合在一起,使作者的爱憎感情表达得十分鲜明,使文章有一股磅礴的正气。3.《庄暴见孟子》记叙了两次对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庄》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它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有)什么益处倒3选出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可得闻与  B 今王田猎于此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解答] D    A.“与”通“钦”B.“田”通“政”C.“得”通“德”例4对“失其本心”中的“本心”理解有误的一项    A.指人生下来就固有的善的本性    B.“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    C.人的内心的本质的东西    D.文中指舍生取义    [解答]  C.C项含义空洞不具体              [能力层面训练]知识掌握1.选出下列判句正确的一项    A.王之好 乐甚,则 齐国其庶几乎    B.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 失其本心    C.与少  乐乐,与众  乐乐,孰乐    D.今王  与百姓  同乐,则王矣。2.对“与”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给予)    B.吾王庶几天疾病与(句末语气词)    C.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    D.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参加)3.选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故患有所不避也    译:所以祸患也有不去躲避的    B.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由于这样就能生存下去,就不要再用别的办法了    D.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4.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    A.两个“乐”字意思相同,两个“鼓”字意思不同    B.两个“乐”字意思不同,两个“鼓”字意思相同    C.两个“乐”字意思相同,两个“鼓”字意思也相同    D  两个“乐”字意思不同,两人“鼓”字意思也不同 5  先出句中“则”释义恰当的一项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A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B 今王田猎于此   C 今王与民同乐观 则王矣   D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和(能力提高7.文中有“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一句,请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8下面各组句子中,9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9、对下列各句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6题。    汉高祖疾甚,吕后问曰:“萧相国既死,谁令可代?”上曰:“曹参可。”萧何事惠  帝,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若主、”帝曰。“曹参何  如?”曰:“帝得之矣。”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吾且入相。居无何,使  者果召参。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其父赵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谓其母曰:“赵若必将之,  破赵军者必括也。”后廉颇与秦相待,秦应俱(秦相范脏)行千金为反间于赵、曰。  贯之所畏,独赵括耳。”赵王以托代颇将。商相如谏,王不听。括母上书言括不  可使,王又不听。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明使白起代钻,遂胜赵。      曹参之宜为相,高祖以为可,惠帝以为可,萧何以为可,参自以为可,故汉用  之而兴。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母以为不可,大臣以不可,秦王知之。  相应侯知之,将白起知之,独赵王以为可,故用之而败。呜呼!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且秦以白起易王错,而赵乃以括代廉颇,不待于战,而胜负之形见矣。(洪迈《容斋随笔》)川.下面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    ①其父不能难    ②秦应侯行千金为反间于赵    A.nan jian  B.nan jian    C.nan jian  D.nan jian11.“将相安危所系,可不监哉”中“监”字的正确读音和意思是()    A.jian 监视    B、jian 借鉴    C.jian 审察    D.jian 鉴戒以下两题,例句中加点字和题目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12.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    A.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B.即可不死,而妻子离散不相见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D.水旱疾疫,即无地调剂之法也13.赵括之不宜为将,其父以为不可()    A.若能之吴、赵之众与中国抗衡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欲人之无感也难矣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在词性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是()    ①曹参之宜为相    ②相应侯知之    ③赵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④赵王以括代颇将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15.“曹参相齐,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的正确意思是()    A  曹参做齐国的相国,听说萧何死了,就告知他的门客,催促他们准备出发。    B.曹参在辅佐齐国时,听说萧何死了,就要求他的门客赶快准备行装。    C.曹参做齐国的相国,听说萧何死了,就告知他的门客赶快准备行装。    D.曹参在辅佐齐国时,听说萧何死了,就要求他的门客,催促他们准备出发。16.下面是对本文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叙了曹参和赵括这两个历史人物进行评述。    B.对曹参和赵括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事迹。    C.围绕曹参和赵括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作用问题,阐明了作者的有关观点。    D.重点评述了曹参和赵括这两个历史人物,并揭露了秦国的阴谋诡计。                         

【篇三】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天津市河西区2016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河西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二)

语 文 试 卷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

第Ⅰ卷(36分)

注意事项

第一.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本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第1.~.12..

的相应位置。 第二.本卷共三题,36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赃款 告罄 木版画 言简意赅 B.秉承 禅联 显像管 珊珊可爱 C.谩骂 贻误 金刚钻 雍荣华贵 D.穹庐 服帖 衍生品 一如继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情况很复杂,你不了解一下就大发议论,太主观。 ③这部小说的构思又精巧又严密,真是天衣无缝,。

A.品位 未免 无可非议 B.品位 不免 无可厚非 C.品味 未免 无可厚非 D.品味 不免 无可非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要实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在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同时,还应当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经济、社会和家庭发展的政策,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B.此次活动共举办主题讲座五场,听众达千余人左右,这对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的侵害,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

C.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市场的迅速扩张,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成为一个全新的机会领域。国家必须适时地支持发展这项技术。

D.铁总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铁路推出乘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服务,是为了适应旅客多样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为旅客乘坐火车旅行提供的一项增值服务。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秦汉时期,匈奴是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集团,秦始皇之所以修筑万里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匈奴。一说到秦始皇,可能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汉武帝。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二)

, , , , 。

秦始皇比较热衷于修长城和寻求长生不老药,而汉武帝则致力于经营西域和积极引进域外物质文明,从而迎来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峰。

①这两位帝王都堪称天之骄子

②似乎汉武帝要略胜一筹③正所谓“秦皇汉武,略 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④但如果单单就拓展中西文化关系而言 ⑤世人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

⑥就开拓疆土、雄才大略而论可谓各有千秋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⑥⑤④②③

① D. ⑤③①⑥④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

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6.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

C.“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讲“民本”的落脚点,“王”即“ 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结果是让人“中心悦而诚服”。

D.历史上,孟子处于“霸道”的形势下,他认为“霸”的本质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自然结果。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孟子阐述自己的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方面内容的“仁政”学说的出发点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B.孟子认为朝代可以改换,但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C.《孟子》很难成“经”,因而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大。

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元璋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可见以“民本 ”为基础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不相容的。

B.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

C.“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其内容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D.在崇尚“霸道”的时代,孟子的“仁政”“性善论”是很难有市场的,因而司马迁

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题。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二)

读书,冬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若获戾.戾:凶暴 B.兴举.义兵 举:发动 C.妄相忖度. 度:猜测 D.昔乐毅走.赵 走:投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胡亥之.杀蒙恬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B.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身死国灭,为.天下人笑 C.夫能以.大事小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而.遭值董卓之难 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 )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

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

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

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

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河西区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二)

第Ⅱ卷(114分)

注意事项:

第一. 用蓝或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范围内。 第二. 本卷共四题,共114分。

四、(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3分) 译文:

②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3分) 译文:

③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2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8分)

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12页(二)

山亭柳〃赠歌者晏殊

家住西秦,赌①博艺随身。花柳②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成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本词作者写作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①赌,与人竞赛。②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艺。

(1)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歌者技艺的?请简要赏析。(4分)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5. 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句子。(5分) ①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②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达到高潮的两句是“银瓶乍破水浆迸, ”。

③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是对“时间无限,人 生有限”的感慨。

④李白《蜀道难》中的“西当太白有鸟道,”,极写蜀道的高峻雄奇,不可攀越的险要。⑤王维的《使至塞上》中“,长河落日圆。”写出了 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烟花惊艳肖复兴

⑴我家住的小区里,有家小理发店。十四年前,我刚住进这个小区,它就存在。十四年来,花开花落,世事如风,变迁很大,它依然偏于小区一隅,没有任何变化。别的理发店都重新装潢了门面,在门前还装上了闪闪发光的旋转灯箱什么的,连名字都改作美发厅了。它依然故我,很朴素,也很有底气地存在着,犹如一株小草,自有自己的风姿,并不理会花的鲜艳和树的参天。而且,别的理发店里伙计不知换了几茬儿,甚至老板都已经易人。它的伙计一直是那几个,老板始终是同一个人。什么事情,能够坚持十四年恒定不变,都不容易,都会老树成精的。

⑵想说的是今年大年三十的事情。虽然事情已经

过去了快一年,但印象很深,每一次

去小店理发,见到老板都忍不住想起这件事,而且会和他谈起。他总会哈哈大笑,笑声回荡在小店里,让回忆充满暖意和快乐。

⑶因为常去那里理发,我和这位老板很熟,其实,小区好多人图个方便,更图老板手艺不错,都常去小店。大家都知道每年春节前是他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会坚持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直送走最后一位客人,然后回江西老家过年。他买好了大年夜最后一班的火车票,他说虽然赶不上吃团圆饺子,但这一天车票好买,火车上很清静,睡一宿就到家了。

⑷一般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他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但那几天因为有事情耽搁了,我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去他那里。时间毕竟晚了,进门一看,伙计们都下班回家了,客人也早已经不在,店里只剩下他一人,正弯腰要拔掉所有的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准备关门走人了。见我进门,他抬起身子,热情地和我打过招呼,把拔掉的电插销重新插上,拿过围裙,习惯性地掸了掸理发椅,让我坐下。我有些抱歉地问他会不会耽误乘火车的时间。他说没关系,你又不染不烫的,理你的头发不费多少时间的。

⑸我知道,理我的头发确实很简单,就是剪一下,洗个头,再吹个风。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活儿了。但毕竟有些晚了,还是有些抱歉。迎来送往的客人多了,理发店的老板都是心理学家,一般都能够看出客人的心思。他看出我的心思,开玩笑对我说,怎么我也得送走最后一个客人,这是我们店的服务宗旨。

⑹就在他刚给我围上围裙的时候,店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女同志,急急地问:还能做个头吗?我和老板都看了看她,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件墨绿色的呢子大衣,挺时尚的。我心想,居然还有比我来得更晚的。老板对她说:行,你先坐,等会儿!那女人边脱大衣边说,我一路路过好多家理发店都关门了,看见你家还亮着灯,真是谢天谢地。

⑺等她坐下来,我替老板隐隐地担忧了。因为老板问她的头发怎么做,她说不仅要剪短,要拉直,而且关键是还要焗油,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完不了活儿的。等她说完这番话时,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犹豫了一下。

⑻显然,她也看出来了老板这一瞬间的表情,急忙解释,带有几分夸张,也带有几分求情的意思说:求您了,待会儿,我得跟我男朋友一起去见他妈,是我第一次到他家,而且还是去过年。虽说丑媳妇早晚得见公婆,但你看我这一头乱鸡窝似的头发,跟聊斋里的女鬼似的,别再吓着我婆婆!

⑼老板和我都被她逗笑了。老板对她说:行啦,别因为你的头发过不好年,再把对象给吹了。她大笑道:您还是真说对了,我这么大年纪,也是属于“圣(剩)斗士”了,找这么个婆家不容易。

⑽我知道,老板的时间紧张,便赶紧向老板学习,愿意成人之美,让出了座位,对老板说:你赶紧先给这位美女理吧,我不用见婆家,不急。她忙推辞说,那怎么好意思!我对她说,老板待会儿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她说,那就更不好意思了。但我抱定了英雄救美的念头,把她拉上了座位,然后准备转身告辞了。老板一把拉住我说,没你说得那么急,赶得上火车的。正月不剃头,你今儿不理了,要等一个月呢!我只好重新坐下,对老板说,

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12页(二)

那你也先给她理吧,我等等,要是时间不够,就甭管我了。

⑾那女人的感谢,开始从老板转移到我的身上。我想别给老板添乱了,人家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呢,便想趁老板忙着的时候,侧身走人。谁知悄悄拿起外套刚走到门口,老板头也没回却一声把我喝住:别走啊!别忘了正月不剃头!看我又坐下了,他笑着说,您得让我多带一份钱回家过年。说得我和那女人都笑了起来。

⑿老板麻利儿地做完她的头发,让她焕然一新。都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其实人主要靠头发抬色呢,尤其是头发真的能够让女人焕然一新。但是,时间确实很紧张了,老板招呼我坐上理发椅时,我对他说,不行就算了,火车可不等人。老板却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你比她简单多了,一支烟的工夫就得!

⒀果然,一支烟的工夫,发理完了。我没有让他洗头和吹风,帮他拔掉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拿好他的行李,一起匆匆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那位女人正站在门前没几步远的一辆汽车旁边,挥着手招呼着老板。我和老板走了过去,她对老板说:上车,我送你上火车站。看老板有些意外,她笑着说,走吧,候着您呢。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别耽误了你的事。女人还是笑着说,这时候不堵车,一支烟的工夫就到。

⒁汽车欢快地开走了。小区里,已经有人心急地放起了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就像突然炸开在我的头顶,挺惊艳的。

(节选自2014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16.文中的理发店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17.文中有三处写了“一支烟的工夫”,分别说说其作用。(3分)

18. 文章题目是“烟花惊艳”,请结合全文探究“惊艳”的深刻含义。(8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第1段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在理发店,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突出了理发店的特点,从侧面表现了理发店老板的人物形象。

B.“他总会哈哈大笑”表明理发店老板对自己眼前所做的好事的称心、满意,回忆起来,心中总充满快乐。

C.“火车上很清静,睡一宿就到家了”,这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写出了理发店老板一直忙到大年三十的疲倦,好在火车上睡一觉。

D.原本理一个人的头发时间就紧张,女同志的到来让时间更紧张了。理发店老板的手犹豫了一下,可以看出他不愿意做这件事,但听了我的话之后,他还是笑着答应了。

E.文章最后一段点题,烟花绽放既营造了喜悦的节日氛围,又表现了我们的欢快心情, 要求:①不得抄袭或套作。②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在美丽的烟花中结束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

六、(12分)

20.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段句式相近且富含思想哲理

的句子。(4分)

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脚步不是缓慢,而是徘徊;最好的道路不是大道,而是坦荡;最险的道路不是陡坡,而是陷阱。 答:

21.今年3月25日晚,“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5-2016”在清华大学揭幕。登上本年度“影响世界华人”榜首的分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和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叶嘉莹。当主持人手持奖杯准备发奖时,却得知获奖者屠呦呦没有来。面对这种境况,主持人该做怎样的即兴解说?请你替主持人写一段即兴发挥的解说词,100字左右。(8分)

七、(60分)

22.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家和万事兴”为题,写一篇

议论文或记叙 文。

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二)

【篇四】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继承于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一套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理论体系。它是一套以“仁”为基础,以“仁民”为核心的思想,它强调稳定的政治秩序,突出“民”的主体地位,孟子的仁政思想无论在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对当今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借鉴意义。

一、 孟子仁政思想的背景

(一)思想来源——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的“仁政”思想,从思想渊源来看,是对孔子“仁”学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论语》中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就是爱,就是对别人施予爱,这是儒家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一般准则,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灵魂。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仁者爱人”,“侧隐之心,仁也。”人人都心怀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这是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的,它构成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出发点。在孟子看来,从这种普遍的同情心、不忍人之心出发实现仁政,治理国家就易如反掌。换言之,只有用仁者爱人的观念来推行仁政,才能很好地治国平天下。

(二)历史前提——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和发展

孟子通过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得出结论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尽心下》)他从历史上诸多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早在夏朝,桀王“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史记·夏纪》)人民痛恨他,发誓与之同归于尽。继至商代末,纣王“暴虐百姓,奸宄商邑”,激起人民的反抗,国家纷乱不堪,民怨沸天。西周末年,周厉王行暴政,强制推行领主国有制,禁止平民入川泽山林,渔猎谋生,引起国人不满,又采取高压手段,严禁人们议论国事,民众忍无可忍,于是起义攻占京都,捣毁宫室,厉王被逐。事实表明:民志不可侮,凡行暴政害民者,终归没有好下场。历史不只有反面的教训,也提供了正面的经验。商之汤王、周之文王、武王行仁德,抚爱百姓,因而深得人民的拥护,在民的支持下,他们一举灭桀、灭纣而得天下。正反两面的事实昭示人们:统治者施行仁政得天下,否则失天下。这些正是孟子仁政思想发展完善的历史基础。

(三)现实依据——现实社会实际和个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叶,战争频繁,各国人民不但惨遭战争之蹂躏,而且备受暴政之压迫。当时各国封建领主经济已濒于崩溃,封建地主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新兴地主阶级在各个诸侯国已相继取得了政权,建立了封建统治秩序,但由于地主阶级横征暴敛,敲骨吸髓地榨取人民,用严刑酷法钳制人民,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如何巩固政权,缓和阶级矛盾,成为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问题。孟子在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采取宽仁政治,走温和道路,收买民心的办法,注意解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缓和阶级矛盾,更有利于巩固封建制度。孟子的仁政学说,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补救时弊,革除暴政,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秩序。

(四)哲学基础——“性善论”

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们所经常探讨的中心问题之一。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性本善。孟子主张性善论,并将其作为自己伦理

观和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人性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而具有先天的善端。孟子从性本善出发,探讨了仁政和善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仁政和善性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的。统治者之所以必须实行仁政,是因为人性本善;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必须实行仁政,而非暴政,同时也因为只有仁政的实行,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孟子看来,仁政来源于统治者的善性,并最后与庶民的善性相适应,因而能得民心。而暴政是违反人的善性的、不合人性的,必然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必然失天下。所以推行“仁政”正是人的善性的必然发展要求,从而孟子为其“仁政”学说找到了自己的哲学依据。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民为本”

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和居仁行义,以德服人的王政思想。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告子章句上》)君主和社稷皆为人民而设,民生是目的,君主与社稷是手段,这是“民为贵”最基本的含义。

孟子提醒君主只有自觉地以民为本,实行仁政,得人民的拥戴,才能得天下。君主应具有忧国忧民的义务,不要把天下作为供个人享受的私有财产。君位只是民众为请人主事而授人的一种职责而已,孟子要求统治者掌握权力应时刻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孟子又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指个体的人,个体人构成家庭,家庭构成国家。所以,千千万万无数个体的人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主体。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君主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没有人民哪来的权力。并认为如果国君无道,危及国家的存在,那就换掉国君,但人民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变换,更不能丧失,所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局限性和统治阶级不重民、爱民的统治意识,让这种早有预见性的治国方案未能实现和采纳。其实从客观方面讲,孟子的“民为本”思想是站在国家长久发展的角度上提出的,在他认为这是一种可以最大化的巩固统治者的统治以及使国家、人民融洽和谐发展、安定生活的理想治国策略。所以他提出的“民为本”思想不仅仅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延伸和发展,而且更是极大的丰富了儒家“以民为本”思想的内涵。

三、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方略

(一)民生——社会发展的根基与保障

1.主张私人拥有土地和住宅。土地是最根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农民能安居乐业的依靠。实行仁政必须从划分田界开始,如果田界不清楚,存在纠纷,那么作为俸禄所分的谷物就不公平,个人所值的和个人所分的就不对称,势必影响食物的生产,进而影响社会的安定。

2.确定合理的税收制度。孟子从民本思想出发,提出“取于民有制”,即以用之于民取之于民作为指导思想,在事关民生的环节上确定一套合理的政策,在税收上就是薄税敛、轻徭役。

3.君民同乐。孟子从民本思想出发,不仅主张在物质上给予民众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休养生息的住宅,而且提倡在精神层面上达到上下和谐,即注重民生更深刻的内涵—与民融洽。孟子从历史的角度论证贤人与民共乐。孟子总结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

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民利——人民生存的基础和权益的表达

在义利观上,义与利需二者并重。孟子偏重义,但并不完全否定利,这和他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很难想象,如果放弃利,只一味追求义,那么就谈不上治国为民,仁政只能是纸上谈兵,民众得不到实惠,连生存都无法保障,必然反抗。孟子明确反对功利主义,把道德和功利对立起来,但这是基于义的考虑,并不说明他反对人民获利的正当性,实际上他提出了求利的原则,即以义为前提的原则。

(三)民教——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与灵魂

孟子认为使百姓有稳定的经济生活,仅仅是“王道之始”,王道之终是教育,必须对人民施以教化,才能保证王道的完成。在他看来,“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好的教育比好的政令更重要,更带根本性,可见,教育机制在仁政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教育的重点是“明人伦”。孟子指出,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人伦就是封建的伦理纲常。如果每个人都按照封建伦常关系行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各就其位,就能巩固封建统治。所以,如果说前两个实施机制是通过外在的举措来笼络民心,那么通过教育就会使百姓从内心自觉地“明人伦”。

四、孟子仁政思想的现代启示

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始终贯穿着“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一切从仁民、爱民出发,蕴含着朴素的亲民、爱民思想,这是我们古老的东方文化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剔除孟子“仁政”思想的糟粕部分,并在吸收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超越。

应当看到,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学说,“仁政”的落脚点在于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巩固封建君主的政治统治,是为封建君主服务的政治理论。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仁政”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孟子在“君本”盛行的时代提出“民本”原则,这一点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民本思想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维持协调、统一、友善的社会交往关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我们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仁政”思想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

政之所兴在于顺民心,政之所废在于逆民心。孟子的“仁政”思想无外乎一个仁字,始终贯以“仁者爱人”。仁爱是一切道德之根源与根本,是人最起码、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道德情感。仁爱为中华传统道德的首要观念,发展到现代社会主义道德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

从孟子的仁爱到现代的为人民服务,它们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内在精神上具有一致性,为人民服务内在地蕴含了传统的仁爱精神。提倡为人民服务依然要重视仁爱精神,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孟子“仁政”思想中的许多内容,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启示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① 张立环.《<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及其启示》.2002年.第22卷.第5期

② 廖加林、赵立华 《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现代价值》.《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26卷.第3期》.2004年5月.第26卷.第3期

③ 黄忠晶.《简析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第33卷.第2期

④ 龙国智.《孟子仁政的王道理想与霸道的政治现实》.《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第42卷.第3期

⑤ 王志东.《浅论孟子“仁政"理想中“民"的地位》.《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21卷.第5期

【篇五】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孟子“仁政”学说的心理基础

龙源期刊网 .cn

孟子“仁政”学说的心理基础

作者:宗新华 逄翠玉

来源:《理论观察》2013年第09期

[摘 要]“仁政” 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笔者从孟子惯于从人们的心理出发推论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一特点出发,对仁爱之心与反射心理这两种心理现象进行了探析。通过对这两种心理现象的探析,笔者发现孟子“仁政”学说的心理基础是君主的仁爱之心和民众的反射心理。这两个心理基础使孟子的“仁政”学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重视君主的自我反省、重视民意、以民为本、提倡君民互利共赢。

[关键词]孟子;“仁政”学说;仁爱之心;反射心理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027 — 02 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中,孟子是一位十分注重考察人们的心理现象的思想家。他惯于从人们的心理现象出发推论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其从人们的心理现象推论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政治主张。探讨孟子“仁政”学说的心理基础,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学说。笔者发现孟子在论述其“仁政”学说时往往会提及两种心理现象:仁爱之心与反射心理。下面笔者对这两种心理现象分别进行论述。

一、仁爱之心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在孟子所生活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互相间进行着无休止的征战。这种情况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外,统治者对人民的盘剥也使人民的生活难以为继。正如孟子说言:“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从孟子激烈的言辞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统治者的这种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人民死活的政治态度,孟子是十分痛恨的。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是从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发展而来的。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但是,孔子曾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①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问道:“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②可见,“仁”的大致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心里除了有自己外还有别人。自己快乐,也希望别人快乐;自己不愿意受苦,也不忍心别人受苦。对别人仁爱也就是说能够做到“推己及人”。仁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

孟子说人人皆有仁爱之心,也就是他所说的“不忍人之心”。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孟子举了一个例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

【篇六】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一、 背景

1思想来源于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发展

2、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和发展,孟子通过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从历史上诸多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

4、哲学基础——“性善论”孟子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人性问题,认为人性本善。

二、核心——“民为本”

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和居仁行义,以德服人的王政思想。君主和社稷皆为人民而设,民生是目的,君主与社稷是手段,这是“民为贵”最基本的含义。

孟子提醒君主得人民的拥戴,才能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姿章句上》) 并认为如果国君无道,危及国家的存在,那就换掉国君,但人民不能变换,更不能丧失,所以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行拂乱其所为,具有大丈夫情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应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善养其心而不可旦旦而伐之。

三、具体方略

(一)民生——社会发展的根基与保障

(二)民利——人民生存的基础和权益的表达

(三)民教——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与灵魂

四、现代启示

我们要剔除孟子“仁政”思想的糟粕部分,并在吸收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超越。

(一)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

(二)保持忧民意识,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

(三)以德育人治国,促进社会政治、精神文明建设

(四)慎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人文精神氛围

【篇七】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巴蜀中学高2016级高三(上)第二次学月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

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 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 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 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

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A.孟子虽然为苦难民众伸张了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 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 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D.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 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

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

“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C.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 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D.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 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讙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

‚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B.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C.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D.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 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 迁谪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从小就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比如幼年时便不贪玩耍,在父亲的葬礼上也表 现出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时这种做法 受到人们的指责,最终却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邵青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并送给他二千斛大米, 邵青对李光的做法还是非常感激的。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 述戎狄的野心,并为此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5分)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里,韩愈认为选择老师应不分贵贱长幼,唯一的标准是:“

。”

(2)《论语》中“ ”意思是让别人成为自 己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所说“从古至今难以周全的事”是指:“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长期与病魔抗争。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选自201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

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和高度评价。

B.本文并未采用一般传记使用的按时间先后记叙的纵式结构,而是从闵慧芬的艺术魅 力和人格魅力两部分分别记叙,融抒情与议论于一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一代艺术

大师的崇敬之情。

C.闵惠芬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 《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作者记叙这件事是为了着力

表现闵慧芬在艺术追求上的完美主义。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慧芬获奖无数,她带着她的二胡访问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获得了广泛赞誉,她独特而又感人的演奏甚至让人觉得“要跪着听”。

E.闵慧芬认为传承民族音乐要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所以

她提出了“中西合璧”的观点,并用尽毕生精力去实践它。

(2)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6分)(3)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4)闵惠芬的艺术经历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篇八】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巴蜀中学高2016级高三(上)第二次学月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

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郑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 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 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 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如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 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虽然为苦难民众伸张了正义,但因为对专制政治有很大的冲击力,后世不少帝王 对孟子其人其书是厌恶和排斥的。

B.孟子认为,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稳定,君主如果能够行仁政,就会得到臣 民的拥护,从而赢得民心。

C.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与“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D.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主张,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中 国的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追求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的“王道”理想,因此,他的言心言性与谈君谈民 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B.孟子的“仁政”说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有严密的思想体系,但在当时普遍崇尚 “霸道”的形势下,提出这样的学说是毫无意义的。

C.孟子认为,仁爱基于善性,而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如能将其不断扩充和推广,那 么,“仁政”学说就能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

D.孟子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尧舜禹等圣王,既迎合了人们渴望理想政 治的心理,也增强了自身学说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讙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

二》)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B.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C.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D.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 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 迁谪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从小就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比如幼年时便不贪玩耍,在父亲的葬礼上也表

现出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时这种做法 受到人们的指责,最终却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邵青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并送给他二千斛大米, 邵青对李光的做法还是非常感激的。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

述戎狄的野心,并为此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5分)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里,韩愈认为选择老师应不分贵贱长幼,唯一的标准是:“,

(2)《论语》中“, ”意思是让别人成为自

己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所说“从古至今难以周全的事”是指:“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长期与病魔抗争。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上。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选自201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 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和高度评价。

B.本文并未采用一般传记使用的按时间先后记叙的纵式结构,而是从闵慧芬的艺术魅 力和人格魅力两部分分别记叙,融抒情与议论于一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一代艺术 大师的崇敬之情。

C.闵惠芬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 《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作者记叙这件事是为了着力 表现闵慧芬在艺术追求上的完美主义。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慧芬获奖无数,她带着她的二胡访问了多个国家和地区, 获得了广泛赞誉,她独特而又感人的演奏甚至让人觉得“要跪着听”。

E.闵慧芬认为传承民族音乐要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所以 她提出了“中西合璧”的观点,并用尽毕生精力去实践它。

(2)作者多处引用闵惠芬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6分)(3)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4)闵惠芬的艺术经历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