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故事的简笔画

时间:2021-10-10 20:12:59 五年级作文

篇一:《案例长征》

《长征》教学案例

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刘丽丽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S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树立大语文观,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本组课文,应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感受毛泽东的风采,激发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读懂每一句诗,大体领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课,引入意境?

1.创设情境。请同学们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突破乌江”的精彩片段,并谈一谈观后感。?

2.学生谈感受。(长征多艰苦啊!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历尽千辛万苦。)?

3.小结导课。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突破乌江天险的部分感人镜头。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纵横11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相继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回首长征岁月,毛主席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长征》一诗。(板书课题)?

[评析:精彩感人的画面和教师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二、自主阅读,感知诗意?

1.归纳方法,提出要求。?

(1)回忆方法。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诗歌,大家来说说应该怎样来学习诗歌《长征》?? 生:了解诗的作者及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体会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生: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2)小结。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学习《长征》这首诗,可采用“读——解——品——疑——诵”的方法。“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读顺。“解”,结合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品味语言,评点诗歌中的佳词妙句,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画面,体会其中意境。“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共同探讨。“诵”,反复诵读,背诵积累。?

[评析: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注重学习诗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自主、合作学诗歌。?

(1)读通课文,感知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借助字典、词语手册、词典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汇报各自的学习心得,讨论自己不懂的问题。? [评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合作学习的质量高,讨论的问题更加具有针对性。]?

(3)全班交流。?

生:我知道了“磅”是一个多音字,除了文中的读音外,还有一个读音是“bànɡ”。? 生:我读懂了“逶迤”的意思是山势弯弯曲曲、连绵不断。?

生:我理解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生: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

[评析:真正的阅读,是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反映出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以及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关注。]?

3.梳理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同学们学懂了许多问题,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一句总起句,它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你能围绕这一总起句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1)红军长征会碰到哪些困难??

(2)红军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

三、互动品味,体悟情感?

1.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了万水千山,毛主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山和水来进行描述,我们先来看看红军翻越了一些什么样的山。?

(1)理解五岭山长,乌蒙山高。?

师:读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山高路远。?

师: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们分别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你从“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红军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困难。?

生:我体会到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师:现在你大体领会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请你用上比喻词“像”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那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评析:教师再一次把作者语言通过叙述、简笔画还原成情境,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地融词义理解和情感体验于一炉,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师:毛主席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怎样才能读好这两句呢??

生:“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语调稍低一些,语速稍慢一些;“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语调要高昂一些,语速要稍快一些。?

生:“腾细浪”和“走泥丸”要读得轻一些。?

[评析:文章虽是逐句朗读,但轻重缓急应有不同。“诗有诗眼,文有文穴,读有读点”,这两句诗的读点应该就是“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因为这些词语突出了山的特点,反映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不怕险阻的精神。教师抓住这一点扎实训练,培养学生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理解翻越雪山之难,体会乐观。?

师:除了五岭和乌蒙山外,作者还写到了哪座山??

生:岷山。?

师:这首诗写岷山的两句你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

生:“更喜”、“千里雪”、“尽开颜”,因为从千里雪可以看出翻越雪山之难,从“更喜”、“尽开颜”感受到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后一片欢腾的景象。?

2.理解感悟红军不怕涉水。?

师:翻山,红军不怕;涉水,红军也不怕。我们来看看毛主席是怎样写涉水的。诗中有一对反义词,请大家找一找,想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这一对反义词是“暖”和“寒”。?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为什么给人“暖”的感觉?“大渡桥横铁索寒”,为什么给人“寒”的感觉??

[评析:在语文教学中,质疑往往过于集中,本设计解决了这一问题,抓关系词质疑,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1)听故事,感受“暖”。?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到达金沙江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的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封锁了各处渡口,并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面对汹涌的江水、狡猾的敌人,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俘获了敌人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俘虏敌人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冲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的体会是什么??

生:红军太棒了,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

生:“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

[评析:叶圣陶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本环节抓住词语,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听故事,想画面,进入文本情境,领悟文本情感。]?

(2)回忆课文,体会“寒”。?

师: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回忆学过的课文《飞夺泸定桥》,你有什么感受??

生:太险了,心惊胆战。?

师:“寒”写出了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进一步突出了难。?

3.指导朗读总起句,以读悟情。?

师:学到这里,我们好像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山谷,乌蒙峰顶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现在,你想怎样把一、二句读好呢??

生:要读出豪迈、蔑视的语气。?

四、诵读积累,升华情感?

1.指导感情朗读。是啊,在红军眼里,险峻、雄伟的高山就像细小的波浪,就像滚动着的小泥球;泸定桥虽险,却照样“飞夺”,你能通过朗诵把红军战士的这种豪迈气概表达出来吗?(学生练习朗读)?

2.练习背诵。《长征》一诗短短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短短56个字,饱含着中国工农红军的万般豪情。请同学们把它背下来,看谁背得最快。?

3.媒体播放歌曲,学唱《长征》。?

[评析:朗诵着激扬的文字,使情感得到喷发。古人云:“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学唱《长征》,更使如火的豪情,在歌声中沸腾澎湃。]?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激情总结。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这节课。(用多媒体出示,先自读,然后师生齐读。)?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同时也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失败;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革命的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

2.课外延伸。课后,请大家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长征这一伟大事件。?

[评析:这里的课外延伸,结合课文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课本为桥梁构建大语文阅读体系”,实现了课内外相结合,缩短了“大社会”与“小课堂”的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评价意见

6

篇二:《16、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应该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如何把诗上得有特色,上得有深度和广度,又成为了本堂课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策略:

1.拓宽信息空间,让学生积极查找资料。

2.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

3.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

4.课内外知识结合,拓宽知识延伸。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等闲、逶迤、磅礴、暖、寒”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并背诵全诗。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长征的艰难困苦,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懂得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学习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长征的资料收集与交流

3.飞夺泸定桥视频 、 歌曲声音文件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2、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注:本节课在校内上过公开课,是根据课堂真实情况进行记录整理)

教学流程:

一、看长征歌曲导入

1、播放长征歌曲视频。

2、回想画面,创设感情基调。

同学们,你知道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吗?(毛泽东)对,这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毛泽东的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请闭上眼睛,回想刚才你所看到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

(1)、我仿佛看到红军扛着枪,人马疲惫过草地的情景。

(2)、我仿佛看到红军冒着风雪,有的艰难地挪步,有的撑扶着前进的情景。

(3)、我看到大队人马争分夺秒强渡金沙江的情景。

(4)、我仿佛看到毛主席叉着腰,自信的站在山上,露出自信的微笑的情景。

······

[设计意图:长征与现实生活相距77年之久。小学生捧着课本,无法感受、想象那逝去的艰苦岁月。教师借助多媒体,将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重要事件剪辑组合,创设了声音、画面、音乐于一体的动人情境,借助多媒体技术凝聚学生情感,形成了强烈共鸣,创设学习诗歌的感情基调。]

过渡: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历尽了多少磨难,但是作者却在这短短的56个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上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做到的。

二、握住中心句,统领全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试画出本诗的中心句。

学生:这首诗的中心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示课件)

2、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理解“只等闲”

3、师引学生齐回顾:上节课我们知道:红军走长征走了(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行程约(25000里)。{关于长征故事的简笔画}.

4、老师深情引读:我们可想而知这千山万水是何等的——难呀!(板书——难),但是在红军——“红军不怕远征难”(板书:不怕)在他们看来——“万水千山只等闲”。

5、把你体会到的读给大家听。(读出坚定、自信、与平淡 )

[设计意图:通过画中心句,使学生抓住诗的主线。]

6、过渡:这“千山万水”何其多呀,作者又抓住那些山和水为代表的呢?

生答:“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学生汇报时,教师在地图上指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并指明“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的位置。

三、精读诗句,感悟精神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课件出示:五岭山脉、乌蒙山,感受山的气势雄伟 。

2、五岭

(1)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在五岭山脉上。 “五岭”是指一座山峰? 生:五岭是五个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逶迤”什么意思?

(2)师:五岭就是这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相机简笔画)

(3)谁来抓住“逶迤”,来读出五岭的山势?(指名读)

(评:真绵延千里呀!谁再来读?/也许我们平常要翻越一座山,就

会累得——气喘吁吁,何况他们还有设卡拦截的追兵,还要翻越绵延千里的五岭呢?一起读。)

3、乌蒙

(1)再说这乌蒙山是怎样的?(海拔2300多米)此时,你脑海里浮现出的乌蒙山是什么样子的?(高大险峻、高耸入云)(简笔画)

(2)、指导读

这就是诗中“磅礴”一词所描绘的画面。谁来读好这个词?(指读) (评:气势真大啊!/乌蒙山再高些/再陡峭些/)

4、分析写法:

五岭这么绵延,乌山这么陡峭,这远征真——难哪!可在红军眼 里,它们

五岭成了什么——(翻腾着的细小波浪)(简笔画)

乌蒙山成了——小泥丸(简笔画句号)

5、小结:把两座大山极度缩小。这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这一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板书:无畏)

反衬手法,作者对困难的藐视,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 。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结合查阅的资料

(1)看,红军正来到了金沙江畔。谁来看着画面介绍一下金沙

篇三:《长征 (2)》

(一)揭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

2、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今天,让我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