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0 19:59:46 三年级作文

第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目录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 01 2.种植我们的植物 „„„„„„„„„„„„„„„„„„„„„„„„„ 02 3.我们先看到了根 „„„„„„„„„„„„„„„„„„„„„„„„„ 04 4.种子变成了幼苗 „„„„„„„„„„„„„„„„„„„„„„„„„ 06 5.茎越长越高 „„„„„„„„„„„„„„„„„„„„„„„„„„„ 07 6.开花了,结果了 „„„„„„„„„„„„„„„„„„„„„„„„„ 09 7.我们的大丰收 „„„„„„„„„„„„„„„„„„„„„„„„„„ 10

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 12 2.蚕的生长变化 „„„„„„„„„„„„„„„„„„„„„„„„„„ 14 3.蚕变了新模样 „„„„„„„„„„„„„„„„„„„„„„„„„„ 15 4.蛹变成了什么 „„„„„„„„„„„„„„„„„„„„„„„„„„ 17 5.蚕的生命周期 „„„„„„„„„„„„„„„„„„„„„„„„„„ 18 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 20 7.我们的生命周期 „„„„„„„„„„„„„„„„„„„„„„„„„ 21

第三单元 温度与水的变化

1.温度和温度计 „„„„„„„„„„„„„„„„„„„„„„„„„„ 22 2.测量水的温度 „„„„„„„„„„„„„„„„„„„„„„„„„„ 24 3.水结冰了 „„„„„„„„„„„„„„„„„„„„„„„„„„„„ 26 4.冰融化了 „„„„„„„„„„„„„„„„„„„„„„„„„„„„ 27 5.水珠从哪里来 „„„„„„„„„„„„„„„„„„„„„„„„„„ 28 6.水和水蒸气 „„„„„„„„„„„„„„„„„„„„„„„„„„„ 30 7.水的三态变化 „„„„„„„„„„„„„„„„„„„„„„„„„„ 32

第四单元 磁铁

1.我们知道的磁铁 „„„„„„„„„„„„„„„„„„„„„„„„„ 33 2.磁铁有磁性 „„„„„„„„„„„„„„„„„„„„„„„„„„„ 34 3.磁铁的两极 „„„„„„„„„„„„„„„„„„„„„„„„„„„ 35 4.磁极的相互作用 „„„„„„„„„„„„„„„„„„„„„„„„„ 38 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 39 6.指南针 „„„„„„„„„„„„„„„„„„„„„„„„„„„„„ 40 7.做一个指南针 „„„„„„„„„„„„„„„„„„„„„„„„„„ 41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尽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或ppt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菜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1

2.《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认识: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变化过程。

2.科学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记录的重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讨,懂得要尊重植物生命,有爱心,培养科学实证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猜想设计研究种子的发育过程,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一定时间,是一个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学会用恰当方法坚持观察记录凤仙花种子的萌发过程和凤仙花的生长过程。

2

3

3.《我们看到了根》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菜豆或其他较大易发芽的种子,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过程设计:

4

第二篇、小学科学《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参考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

《温度和温度计》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在我国通常使用摄氏温标来标志。生活中,对于一个物体的冷热情况,学生们都有用手触摸、身体感受的经验。但哪个物体热些,哪个物体冷些,只是一种相对的感觉,并无明确的标准,至于一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热多少或冷多少,我们就更无法做出比较准确的描述了,这就必须借助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来测量。

学生们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温度计零上刻度的识读,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对于零下刻度的识读可能容易出错。怎样正确识读零下温度,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因为本单元后续的学习活动,要以这样的技能作为基础。

设计思路

本课从学生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冷水和热水时的感觉(或经验)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通过学生用手触摸感觉比较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引出使用温度计才能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最后指导学生观察温度计,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这是科学技能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体验,对温度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还认识到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出统一规定的重要性,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及原理,学会正确认读书写摄氏度。

教学难点:

学生能掌握摄氏温度计的温度认读、书写方法,特别是零下刻度的识读。

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四杯水(一杯凉水、一杯热水、两杯温水)、教学课件

2.分组实验材料:温度计(每2人一支)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感受两杯水的冷热

(出示两杯冷热不同的水)

谈话: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

学生摸一摸这两个烧杯,感受它们的不同。

引导学生感受到两杯水冷热不同。一杯水温度高,一杯水温度低。

讲述: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板书:温度)

2.感受四杯水的冷热

(出示四杯水:1号杯装凉水,2号、3号杯装温水,4号杯热水)

谈话:请你比较一下这四杯水的冷热。

学生分组活动

活动一:引导学生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活动二:引导学生先分别用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插入2号杯和3号杯水中,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再分别同时插入1号杯和4号杯的水中,比较它们的冷热。

谈话:这两次对四杯水的冷热程度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

小结:看来,我们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温度计

讲述:要想准确的知道水的温度,我们要用温度计测量,我们通常使用的是摄氏温度计。(板书:温度计)

谈话:下面,请你仔细观察温度计,看它都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教师课件出示提醒学生观察的建议:

(1)温度计主要有哪些组成部分?

(2)你观察的温度计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

(3)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

(4)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分组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温度计由三部分构成,它是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板书:构造 玻璃管、玻璃泡、刻度)

谈话: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使它变热,观察温度计的液柱又什么变化?松开手,使温度降低,又会产生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板书: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识读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出示课件)你能读出现在的温度吗?

学生观察,读数。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读写温度。

(板书:读作:零摄氏度 写作: 0℃ )

三、学习评价

你能正确读出、写出下面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吗?

读作: 读作: 读作: 写作: 写作: 写作:

读作: 读作: 读作: 写作: 写作: 写作:

四、布置作业

课后了解一下,人们为了观测到比较准确的温度,对观测温度的方法还做了哪些规定呢?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_黄晓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2014年第4期(总第321期

)GLOBALEDUCATIONVol.43No4,2014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

摘要*晓孙丽伟“全国首届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大赛”以中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呈现了一种去规范化与学科性缺失的倾向。表现于教学设计整体规范性,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理解与表述中。论文进一步针对问题基于反思提出建议,即拓展学科知识理解,彰显小学教学设计的学科性;注重教学设计研究,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透视科学教学实践,关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实践性。

关键词

作者简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规范化;学科性;实践性黄晓/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金华321004)

(金华321004)孙丽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出色的教学源于出色的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教学设计作为一个专业研究领域和专业共同体,一直经历着持续的变

[1]学习革,目前正处于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

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条件、方法、评价……)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即教学设计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

决定着教学设计是教师专业的桥梁或中间环节。正是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

素养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教师对某专题内容教学实践之理解与反应,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因而,教学设计不仅是师范院校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而且是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成为评价师范生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从目前师范生的教学设计看,呈现了非规范化与学科性缺失的倾向,这需要透过具体的典型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2]

一、问题:去规范化与学科性缺失的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情境教学设计能够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整体的把握,

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

“十二五”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2012年度课题(项目编号:126220623),浙江省高校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基地)课题与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课题(项目编号:Y201224693)的阶段成果。*

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而,教学设计也是首届全国科学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

(下)两册的大赛的内容之一。涉及的主题节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食物链与食物网”、“光是九个主题,分别是五年级上册

””、“光的反射、“滑动与滚动”怎样传播的以及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热是怎样传递的”。每四位浮以及“摆的研究”

选手同时选择一个主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该主题的教学设计。基于选择的典型案例分析,师范生的教学设计呈现了去专业化的趋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的整体规范性缺失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根据对当前国际教学设计的最新理论、发展趋势和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全面分析与比较,以及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在借鉴国内外各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教学实践的需要,认为专业的教学设计涉及的要素有前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与学习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思、板书设计等。从参赛选手的33份教学设计文本分析,其教学设计包含的要素如图1

图1教学设计要素统计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基本涉及了课时、教材分析、

学过程、板书设计。有近一半的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方法与作业。进一步具体到每个教学设计方案,在一些环节的规范性方面呈现了极大差异,主要表现为:

(1)随意性———尽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作为多数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但对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的内容与作用不明确,表现为将教材分析写为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之后、教学重难点之前,这是对前期分析旨在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之依据的理解不到位。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更为随意,有的放在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之间,有的放在教学目标之后,这是对教学重难点确定是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与对象开展之理解不

到位。随意性还表现于教学方法有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随意用语方面。

(2)科学性———表现为各要素的表述不精确,部分概念认识不清,存在混乱。例“教学准备”“教学手段”、“教材准备”、“教学用具”、“媒介和材料”如与等词语的区别;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区别。表现为对一些要素内容的具体表述中,特别是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表述中,呈现了“谈话法、引导发现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阅读法、实习作业”等各类不成文的方法。科学性还表现在教材分析中有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中有教学内容的分析;表现在对具体科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的表述中。这反观了小学科学师范生尽管了解教学设计包括的要素与环节,但对各要素的阐述、地位与作用无法准确理解,对概念理解错误或运用的随意造成概念混乱,这使得教学设计无法达到教学系统的优化。

(二)前期分析

教学前期分析(front-endanalysis)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里斯(J.Harless,1968)提出来的,意即在教学设计过程的开端,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随着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

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于教学前期分析的概念以及其包括的环节提的深入,

——认为在不同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出了不同的表述—前期分析所分析的内容通

常有所不同。一般包括学习情境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学员分析、工作环境分析;前期分析包前期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分析、

[6]括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前期分析包括评估学习需要、分析环境[4][5][3]

[7]特点、分析学习者等。不管何种分类,都表明了前期分析是为后续教学目标

的制定、重难点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开展的基础。基于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同系统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分

“为什么教”析(涉及的问题,指教学目标所期望的学习结果与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间的差距分析)、学习任务分析(指学习者从目前学习现状到教学活动后达到的结果之间须掌握的任务及其任务间的关系)、学习者分析、学习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从各教学设计文本来看,前期分析主要涉及与两部

“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然分,试图以此指代教学设计前期分析中的与

“教材分析”,“学习任务分析”与是不能等同的,学习任务分析旨在揭示学习而

者从起点行为到终点行为之间必须掌握的任务及其任务的关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明确学习的内容与其他内容的关系;对于本班学生而言,关键要学习什么;对于上述内容,主要的教学特点是怎样的;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立重难点。从比赛的教学设计文本分析,多数师范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在教材中的位

“**课选自教科版*年级*册第*单元第*课”,:“观察绿豆置,而且采用如

“光是怎样传播的”芽的生长”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课、选

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等。对于所学习的内容与其它内容间的关系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明确、具体的阐述,更不要说对该学习内容的教学特点是怎样阐述的,这反映了师范生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整体理解及各知识

点关系的准确认识。学习者分析一般从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起点、心理发展)、学习风格与学习动机几个方面分析,其中学习准备状态指从学习者的学习起点水平、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进行分析。这是学情分析中为多数学生所关注的内容,表现为知识基础、认知基础。如“前面学生已经探究了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温度,也知道绿豆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节课就让学生通过种植绿豆芽探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

。尽管有极少数师范生认识到了学生的心要阳光以及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五年级的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理发展水平基础,如而且这一阶段的孩

子心理发展水平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对生物生存的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学生的学指出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习风格、动机与思维特点等缺乏表述。从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看,师范生们还停

“备教材”“教材、“备学生”留于或局限于原先备课时的的思维定势上,因而认为

“学情分析”,分析”与就是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更不可能提及学习需要分析与学习环境分析了。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阐明是指根据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将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结果性或过程性目标加以明确化与具体化的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计形成性评价实施的依据明确

科学教学目标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从各教学设计文本的分析来看,在教学目标表述方面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呈现了错

“科学概念,、“知识、误的维度表述,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技能、情

感态度价值观”等,还有师范生将教学目标表述为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或高中物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这理课程标准中的表述,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些反观了科学师范生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没有密切的关注与学习。(2)目标具

“过程与方法”、“情感、体表述层次不清,表现为态度与价值观”中的目标表述与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通过探索绿豆芽生长对水的第一维度有重叠。如的表述

需求实验设计,认识植物生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归属于“过程与方法”维度;“食物链与食物网”中的目标表述“通过结合平时的观察,主动思考,动手画一

“过程与方法”画,在画一画中寻找食物链”也不归属于维度。(3)各维度目标内

容的表达含糊不清,表现在行为动词的运用不够准确、目标表述不具体。如“了

”、“理解光的反射特性”、“尝试探解太阳是最大的光源、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了解”””、“知道、“理解、“尝试”究光传播的方式”等,这里的笼统模糊,不具有

可操作性。(4)行为主体错位,没有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如“橡皮泥在水中

“通过实验,的沉浮”中目标的设计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敢于否认主观错

”。“热是怎样传递的”误认识的行为。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研究的习惯一节中

“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与分享……”不仅反映了师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的错位,

范生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而且表现了其对目标阐明的“行为术语法”的

“对象”理解之误读。(5)目标表述缺乏针对性,似有实无。这主要表现在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两个维度目标的表述中,没有体现该专题内容的特点,缺乏可操作性。如“滑动与滚动”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表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光是怎样传播提高合作意识,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意识到小组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自己设计实验、的”目标表述验证猜想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的乐趣目标表述为“学会用对比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会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的技能;培养对大自然生物的热爱与保护”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任务与达成教学目标,通过对话、沟通与合作,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是一个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一般包括教学

“先教什么、)、顺序(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决定后教什么”教学组

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及管理等方面的分析与设计。即从教学过程设计可以明确教师活动、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及教学媒体运用等。如何使这些要素能够做到有机配合、有序运行,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这需要运

“教学过程设计”。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即

从教学设计文本分析来看,多数师范生在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有导入环节,认识到了导入的重要性,并采用了复习旧知的方式、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生活实例等方式,也起到了引发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与明确学习目标等的作用。但从教学过程设计的文本来看,也呈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1)教学实录与教学过程设计概念混淆———尽管师范生认同教学设计是一种“预设”的教学方案,但多数师范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表述中采用了“师:……,生:……”的写法,并以文本形式呈现教学中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及师生对话等,形成了僵化、程式化。这实则表现为师范生无法区分教学实录与教学过程设计两个概念。(2)尽管在教学方法设计中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没有体现使用何种方法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与突破教学难点。(3)从教学过程设计的各环节看(表1为各教学过程设计呈现的环节),体现了对科学探究、探究学习的关注。但进一步从每环节的具体内容看,反映了多数师范生对科

缺乏对科学探究教学策略的理解与学探究内涵与探究学习开展的认识不到位,

“食物链与食物网”,应用。如的教学过程环节“再设情境,新课探究”通过介绍公园里花丛中存在的小动物,提出“花丛中有哪些小动物?这里的小动物吃什

,么?他们有什么样的事物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与回答,进而提出消费者与生

产者的概念。这是将探究学习等同于提问、思考、合作与回答的过程。又如“观

“探究环节”——列出探究的几个环节,察绿豆芽的生长”中的设计—包括提出问

题(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猜想假设(学生有不同观点,假设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设计实验(如何设计实验?提出实验中改变哪些条件,提出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而结合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这一实验得到结论。这是一种科

——提出的问题已在导入中明确;在学生可能的不同猜想学教学中的虚假探究—

[8]

第四篇、小学科学《折 形 状》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组组名: 组长:

板书设计:

电和磁 电流→磁场

通电导线+铁芯→电磁铁 电磁铁 有南北两极

学生学习活动记录表设计:

评价设计:

1、 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2、 制作简易电磁铁的材料有: 3、 电磁铁同样具有(南极)和(北极)。

第六篇、新教科版小学科学金鱼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金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多媒体画面(池塘),提问:池塘里生活着哪些植物、哪些动物?

2、生回答预设:池塘里生活的植物有金鱼藻、荷花;生活的动物有贝类、小虾、鱼,鸭子等。

3、师小结:这些植物和动物共同生活在池塘里,鱼在池塘里有很多的伙伴。今天我们就以金鱼为例,来研究水生动物。(板书课题)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师:我们来观察观察,老师为大家提供的金鱼长得什么样。

观察之前我们来明确观察要求:(1)金鱼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组成?(2)身上长着什么?(3)它是怎样运动?把你观察到的在同步探究上画下来。

2、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并画下观察到的金鱼。

3、生:汇报金鱼的身体长着什么?预设: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等。 (教师指导学生关注金鱼的鳞片和鱼鳍,并在简图上标出,这是鱼类特别明显的特点。)

4、师出示金鱼图片,引导:你们猜猜鱼鳞、鱼鳍的作用是什么?

5、生猜测情况预设:鳞片在身体的表面,像鱼的盔甲一样,我觉得是保护身体的作用;我们观察到鱼鳍在不断地摆动,我觉得鱼鳍和鱼的运动有关。

6、师展示课件小结:鱼类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和尾部。鱼的身体上长着鳞片和鱼鳍,鳞片在鱼身体表面,起保护作用;鱼鳍的摆动,使鱼在水中自由游动。(填写到同步探究:金鱼的运动)另外,鱼鳃也是鱼类重要的特点之一。

7、生:补充自己的图画。

8、师课件出示多种金鱼图片,讲述金鱼小知识:金鱼和鲫鱼同属于一个物种,是由鲫鱼演化而成的观赏鱼类。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金鱼的四个种类:草种、文种、龙种、蛋种四类。(附图)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排除粪便

1、师讲述:老师知道很多同学家里养着金鱼,(课件出示问题)给金鱼喂食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样操作,请同学来交流有关给金鱼喂食的经验。

2、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预设:鱼食不能喂得太多,否则会把金鱼胀死。

3、今天我们在课上来喂一喂金鱼,教师提出喂食时的观察要求:(课件提示)

(1)轻轻地放几粒鱼食在鱼缸里,观察金鱼是怎么把食物吃下去的?

(2)观察鱼缸里有金鱼粪便吗?它们的粪便是从哪里排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若观察不到现象,可让学生收看视频。

4、各组领取鱼食,学生一边喂食,一边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学生交流喂食时的发现,预设:鱼是一口吞进食物的,过一会儿有粪便从接近尾部的一个小孔处排出。(填写到同步探究:金鱼的进食)

四、观察鱼的呼吸

1、教师提问:大家刚刚都还观察到了金鱼的鱼鳃,我们发现它在不停的一开一合,那么鱼鳃不停开合是在喝水还是在呼吸呢?如果是不停的喝水,金鱼的肚子为什么不胀破呢?请大家猜想这可能是怎么回事。

2、预设学生猜测可能是鱼在呼吸,要是喝水的话,金鱼的肚子早胀破了。

3、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我们看不到金鱼喝进去的水到哪里去了,因为水是无色的。如果我们可以让这个水变成有颜色的,那我们就可以看到当这个水被金鱼吃进嘴里之后,还有没有再流出去,如果流出去了,那又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4、师生共同设计实验:用滴管滴蓝水,把滴管轻轻地伸到水中金鱼嘴巴上方一点点,轻轻地挤出几滴,看会不会被金鱼吸进去。

5、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

(1)滴管的使用方法

(2)要在鱼张口的瞬间滴在鱼口上方,滴的量不要太多,观察到现象马上停止

实验。

6、学生领取材料,并开展研究。

7、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蓝水从鱼口进入,从鳃部留出。

8、师小结:鱼喝水实际是为了呼吸,因为水中含有少量氧气。(填写同步探究:金鱼的呼吸)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师:让学生说说金鱼有什么特点。

2、预设:生活在水中,身上有鳞片,用鱼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

3、师出示维恩图:通过之前对蚂蚁和金鱼的观察,你能说说蚂蚁和金鱼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4、生:汇报。预设:相同点:都需要吃食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不同点:蚂蚁生活在陆地上,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蚂蚁又信息素;金鱼生活在淡水中,用鱼鳍游泳,用鱼鳃呼吸。。。。。。

5、生:填写维恩图:把上节课学的蚂蚁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金鱼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把他们相同的特点写在相交的地方。

6、师:(小结)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身体结构的不同,不同的身体结构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五、继续观察金鱼

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板书设计】

金鱼

第七篇、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推荐参加“2008年全国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优秀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材料之一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

江门市江海区江南小学 徐爱娥

一、概述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的内容,需要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它是第七课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子叶的作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及成因。

2、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研究,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的好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体会植物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参与学习的是五年级学生,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动手实验能力不断在加强,对生活中隐含科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分析能力还不强。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法、分析法、猜想——探究法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阐明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为什么发芽和不发芽的成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并引深讨论种子发芽的其他外界条件,最后通过小结进行课后延伸学习。

六、教学准备

3个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一个花盆、课件、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课室实验角摆放三个各装有 泥土和10粒菜豆种子的杯子(分男、女两组),安排学生轮流每天按课本实验要求去实验,全班同学每天用课间时间去观察,并做好记录。

(一)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种子的经历”片段。

许许多多的种子存放在仓库里(寂寞的表述),经过农民伯伯的播种,种子种到了地里生根、发芽(快乐的表述)。

师: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里不发芽,种到地里种子就会发芽?你们想知道是怎样唤醒种子里的生命吗?

生:想!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唤醒种子里的生命”的奥秘,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二) 收集实验情况,探究成因。

1、由实验情况,引出问题。

师:课前,我们在实验角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同学们也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请同学们说说实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不浇水,保持 浇适量的水, 浇较多的水,

土壤干燥 保持土壤湿润 使土壤浸在水中

(没有发芽) (发了许多芽) (没有发芽)

2、引导猜想,确定条件。

师:一样的种子,在土壤里为什么有的会发芽,有的却不发芽?

(1) 猜想一下: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2) 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

板书: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空气、阳光、土壤、、、、、、

(3) 利用实验和生活经验,验证猜想。(小组活动后,汇报验证)

验证一:1号杯不浇水,杯子里的种子没有发芽,2号杯浇了适量的水,杯子里的种子发芽了。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

验证二:3号杯浇较多的水,土壤坚硬,没有空气,杯子里的种子没有发芽。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空气。

验证三:课室实验角没有阳光,但2号杯子里的种子发芽了。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可以没有阳光。

验证四:课件出示植物生长在水中、无土壤种植的图片。说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可以没有土壤。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空气(擦去阳光、土壤)

3、引导探究,分析成因。

(1)出示3个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不发芽和发芽的情况。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2)小组讨论:实验控制的条件与实验现象之间的关系。

得出:实验控制的条件直接影响实验现象。

(4) 想一想:为什么花盆底下要有一个小孔?(出示一个花盆)

(三)进一步感知其他外界条件,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课本主题人物的问话图:温度对种子萌发有没有影响呢?怎样研究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课件播放种子的告白:我的发芽除了需要水和空气,还需要一定的温度。可是太高的温度或太低的温度都会使我失去萌发,只有最适温度才是我萌发的最理想的温度条件。

得出: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它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板书:温度)。

4、小组讨论:你会怎样进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请把你的想法、观点写下来。

学生完成后,把几位同学实验的观点投影出来供大家参考。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今天我们一起通过种子发芽实验,从中有了很多新发现,也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回家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按自己实验的想法去做一做“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下周请你把实验的过程、实验的情况告诉大家。

2、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网上、图书馆去查找种子萌发的相关知识,看看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种子的萌发?让我们共同去感受植物发芽、生长的奥秘,好不好。

板书: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有:水、空气、温度

实验控制的条件直接影响实验现象

八、教学评价设计

课结束时,教师对本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后,让学生在评价表中进行自我评价(知识评价、态度评价),以及小组成员进行互评。课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出评价反馈,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

● 知识掌握情况: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 知识应用:会分析实验中种子为什么发芽和不发芽的成因,理解种子

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 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注意吸取其他同学解答问题的正

确方法,找出同学解答中的错误,积极参与协作。

● 表现情况:认真思考,课堂上和小组内发言,表现积极,对小组有贡

献。

● 学习方法:对其他类似性质的教学内容,能够迁移学法。

● 教学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教学效果等。

(1) 学生自评表:

第八篇、小学科学教学故事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故事

山市镇第一小学 唐风奎

2014.6

学校刚安排我接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时,这对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我来说,是一个考验。开始我认为小学科学课就是引领学生自己随便谈一谈,说一说,做一做。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因为科学课有很多实验,这要求老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记得我在讲授《风的形成》这一课时,刚开始布置实验没有几分钟,正当别的同学都安安静静地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着手做实验时,突然在徐江同学的位置处冒出了黑烟。吓得旁边的女同学大叫,“老师,徐江冒烟了。”我赶紧走过去,查看原因„„可是这时,他早已吓得藏起了作案工具,黑烟也已渐渐散去,我不明白这个黑烟是如何冒起的。我看了一会儿,说:“徐江,你的实验相当成功,只是风变了颜色,你是如何做的?能不能给咱们同学和老师说一说?”徐江一看,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赞同他的做法。这时,他的胆子大了起来。他走到讲桌前,给我们师生当起了临时的小老师。他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说:“其实,我刚才也是按照老师讲的方法来做的,只是我手中还有一根蜡烛,没什么意思,就随手点着了,然后把蜡油滴在蚊香上。就这样了,也不知什么原因,就起了浓浓的黑烟!”随着实验的进行,当蜡油滴在了蚊香上,就真的出现了黑烟,“你们看,就是这样其中一部分黑烟沿着演示器向右,再向上冒出,这就是所谓的风的形成了;可是还有一部分直接向上冒出了。”我随机鼓励他,“你的一次捣乱,让我们每个同学,包括老师都很清楚地看到风的形成!我们还得向你学习这种精神呢!你知道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用别人没有用过的东西来做的实验,你很有科学家的天份呀!”“谢谢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解一下风的形成原因呢?”“因为演示器里蜡烛的点燃,让周围的空气变热,上升;而蚊香的左侧放了一块湿毛巾,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了,蚊香的烟就沿着实验器补充过来了。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及时补充,就形成了风。”“你说的真好!看来你真的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了。可是,对于刚才出现的黑烟现象,你知道为什么

吗?”“不知道!”“别的同学知道吗?”“不知道„„”“那好,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回家查阅资料,寻找一下这个实验起黑烟的原因。”第二天,我一到学校,徐江同学就找到我,说:“老师,我知道了。黑烟就是因为碳没有完全燃烧!”“你真棒!通过自己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以后要更努力呀!”„„

我想说,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要求每位科学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备好一节课,然后全身心地投入每节40分钟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科学课堂上学有所获!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科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