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和谐生活征文

时间:2021-10-10 19:48:55 六年级作文

篇一:《家乡的和谐生活征文》

程庄子小学 六年级 王恺怡

夜,深了。风,噎了咽喉,它的呼吸渐渐消弱了,月亮终于出现了,在风微弱的一唱一和下悄然而至。梦的思绪不知又去了哪里?白日里的欢声笑语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今日,晨起,淡淡的清风,扑面而来,让人倍感凉爽,晨练的人们互相友好的打招呼,那微笑就如一缕阳光,直接沁人了人们的肺腑,年轻的小伙子将老人扶上健身器材,那一声感谢是多么真诚多么质朴!

午后,温暖的阳光慵懒的照在田里耕作的农民脸上,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滴在田里,成了大树的养分。纵徒这种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几声鸟鸣和着农民一下下铲土的声音,成了这黄土地上一处独特的风景。

傍晚,夕阳落山,火红的朝霞映着农民归家的脚步你,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夕阳终于到家了,月亮仙子穿着洁白的纱衣,归家的农民和放学归家的孩子在庭院数着星星,一颗、两颗······星星,好美。

以前的悲伤荡然全无,取而代之的是喜悦的泪花,不为别的只为了家乡此时的和谐和融洽。

月好圆,好美!我现在该做些什么呢?早已深了,那就睡吧!

程庄子小学 六年级 程雅萱

有这样一个地方,上面是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下面是欢快的孩子在大地上奔跑、玩耍。这就是我的家乡——沧州。

在这个地方,有无忧无虑的小朋友,有勤劳的大人们,有默默奉献的老师们,有刻苦学习的同学们,还有一些老人们,他们相处的很和谐。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还可以产生力量。

夏天了,知了吱吱的叫着。大人们都在树下乘凉;孩子们都嫌热,都拥到屋里,打开电风扇,甚至空调,啊,那就一个凉快啊! 和谐产生力量在于什么?

只要村子里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会团结一心。

比如说修路,只要一广播,这人们都去帮忙,几天就能修几百米长的路。

这是我和谐的故乡,和谐的生活。

程庄子小学 六年级 王云洁

我的家乡,是我认为最美的地方,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春天,树枝已经冒出新的枝芽,枣树上长出了小花,浓郁的枣花特有的芳香引来群群蜜蜂翩翩起舞。

夏天的夜晚,如果坐在院子里,关上灯,静静地就会听见青蛙和鸟儿的声音,如果你到公园里划船,会感到非常凉爽,使人不想去别的地方。

秋天,是这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秋天瓜果飘香、硕果累累、秋风送爽。树的叶子都变金黄色的,随风而飘落下来,给人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冬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季节,也是最有意思的季节,因为有雪。冬天的雪很漂亮,一下雪,大地上的万物就会重新换一身新的衣服,而且他们的衣服都是雪白色的;雪就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滑雪······其乐无穷。

我的家乡就是这样的,它是这样的美丽、有趣。

程庄子小学 六年级 程宇晴

我的家乡在农村,既没有花草遍地的公园,宽阔的柏油马路,也没有青山绿水。但我还是喜欢它,因为它有它的美丽。看,夕阳下,村庄里炊烟袅袅,那是家家户户在做饭,一缕缕青烟在微风吹动下,慢慢散开。

春天,成片的枣树在雨后长出了嫩芽,仿佛是为了迎接春的到来。我家门前的一排垂柳摆动着那细长的柔软的柳枝,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小草也好奇的探出了小脑袋,好像有什么吸引着它似的。

夏天,枣树开花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养蜂人也带蜜蜂前来采蜜,枣花酿出来的蜂蜜又香又甜。人们也忙着给枣树开家,期盼着枣树在秋天长出又大又甜的枣子。

秋天,早熟果然长出了又大又甜的枣子,棵棵树上红红绿绿,非常好看。等到小枣完全红了,你会发现,那满树的金丝小枣就像红玛瑙一样,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让你走进枣园,不忍离去。

冬天最好玩了。下了雪,我和小伙伴们到外面堆雪人、打雪仗,快活极了。虽然冬天特别冷,我们还是很开心。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美景。

篇二:《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把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表明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推进和谐生活征文}.

所谓和谐创建活动,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广泛开展以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一)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丰富和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

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显然,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难以涵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因此,必须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开展一种更加符合“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创建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是群众性创建活动,它们有各自侧重的领域,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谐创建活动重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这两个群众性创建活动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同样需要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过程。和谐创建活动能够承载和谐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能够反映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人是社区中的一员、村镇中的一员、单位中的一员、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村镇、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只有每个人自身实现了和谐,每个社会“细胞”实现了和谐,全社会和谐才具有广泛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贯穿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常抓不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具体事情抓起,通过春风化雨

篇三:《(论文)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目 录

摘要„„„„„„„„„„„„„„„„„„„„„„„„„„„„1 关键字„„„„„„„„„„„„„„„„„„„„„„„„„„„1 引言„„„„„„„„„„„„„„„„„„„„„„„„„„„„1

一、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区„„„„„„„„„„„„„„„„„„„„1

二、准确把握和谐社区的着眼点„„„„„„„„„„„„„„„„„„3

三、建设和谐社区的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4

四、政府在建设和谐社区的建设进程中的作用„„„„„„„„„„„„7 结语„„„„„„„„„„„„„„„„„„„„„„„„„„„„8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 近年来,社区建设蓬勃发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效十分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承担的任务也日益繁重。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合力推进,努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使之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积极探索建设和谐社区的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扎扎实实地把建设和谐社区工作推向前进。

关键词 社区 和谐社会 建设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005年10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又对社区建设作了重要指示,他强调指出: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

一、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建

设和谐社区是件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居民群体在社区

当前,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生活在社区中的各种人群都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外来务工人员。这类人员多数是从低收入地区流向高收入地区。他们生活在社区,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如何融入社区是个大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群体。这个群体中需要就业的呼声强烈,他们中还有许多人是因病、因残致贫的居民,急需社会的各种救助;{推进和谐生活征文}.

三是老年人和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着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目前,我国移交到社区的企业离退休职工已达2600多万,老年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老年人有许多特殊的生理、心理、文化和交往需求,老龄化问题处理不当将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就生理而言,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解决养老问题,更主要的是靠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老年人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社会和谐。

四是未成年人群体。这类群体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可塑性强,但如果缺少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也很容易出问题。

总之,社区居民分化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异性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只有高度重视保护困难群体的利益,重视不同群体的需求,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社区建设,努力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缓和不同群体的矛盾,引导不同类型群体和谐相处,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汇集在社区

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各类矛盾出现多发现象。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改革中的许多矛盾。

一是国企改革的“4050”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的去向以及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等交织在一起引起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矛盾;

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区面积日益扩大,不少城郊结合部

的土地被征用,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也随之转化为市民,但这些新市民以往养成的生活习性难以立即适应现代城市的节奏和管理,由此引发了不少矛盾;

三是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一些地方治安状况不好,黄、赌、毒屡禁不止,一些人道德失范、家庭失和、行为越轨,引发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矛盾。

通过社区建设,努力使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实在社区

社区是党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在城市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都要靠社区去贯彻和实施;居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最终要靠社区去了解和反映;推动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最终要靠社区组织居民去实现。

总之,通过上述的讲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设和谐社区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建设和谐社区是时代的呼唤,是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开创社区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任务。

二、准确把握和谐社区的着眼点

究竟什么是和谐社区?其内涵、外延是什么?把握好这个问题对于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都很有意义。

对和谐社区内涵特征的界定应该准确把握以下两方面着眼点:

一是着眼建设和谐社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因为社会与社区是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社会不断规范着社区,社区也会不断影响着社会。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是应该有所为,也必须有所为。

二是着眼社区的功能的构筑。应该是社区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发挥,社区各项民主制度健全、规范,居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切实能够当家作主,形成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居民自治机制的社区;应该是社区各

种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体制合理,民主协商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共建机制健全,各种家庭、不同人群和谐相处的社区;应该是群防群治网络健全,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社区秩序井然,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区;应该是社区内建筑、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能源利用等符合环保要求,居民普遍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人人养成节约、环保、卫生良好习惯的社区;应该是居民群众崇尚学习,居民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和睦,文明礼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和推行的社区。

三、建设和谐社区的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

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必须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挥基础作用。

建设和谐社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 切实完善居民自治,推进基层社会民主

社区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方面,是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只有切实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保证广大居民群众在基层社会事务管理中当好家、做好主,才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建设和谐社区的积极性。

一是要完善居民民主决策制度。凡是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制定和修改居民公约、审议居委会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兴办社区公益事业等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

二是要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依据党的文件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社区实际,全体居民讨论制定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把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社区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社会治安、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规定的明明白白,把提倡什么、发扬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规定的清清楚楚,加强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三是加强社区居民民主监督。积极推行社区事务公开办事制度,把居民群众关注和涉及居民利益的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及时公之于众,接受群众监督。切实

篇四:《书香生活 和谐成长征文《一张湿淋淋的照片》》{推进和谐生活征文}.

一张‚湿淋淋‛的照片

田庄镇西埠小学 四年级二班 王译涵

翻开记录我成长足迹的相册,一张张我童年的照片映入眼帘。里面有一张照片,既没有美丽的风景,也没有我的笑脸,但是却令我印象深刻。

那一次,我和妈妈去公园玩。天气实在是太热了,妈妈到商店去买冰激凌,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那边的水池,还不时地想着妈妈的‚金玉良言‛:孩子,在这里等我,千万别到水池的边上玩,里面的喷泉喷出的水溅到了边上,很滑,一不小心就会跌进水池的……

等了许久,不见妈妈回来,我干脆把妈妈的嘱咐抛在了九霄云外,爬到水池的边上玩起来,快乐的像只小燕子。过了一会儿,我觉得水池边没有妈妈说的那么危险,便又是小跑,又是跳来跳去,那高兴劲甭提了!就在我得意忘形时,忽然觉得脚下猛然一滑,‚咕咚‛一声,我便跌进了水池里。恰好,此时妈妈回来了,见我跌进水里,便一把把我拉了上来。妈妈又好气又好笑地说:‚这就是‘不听妈妈言,吃亏在眼前。’今后可一定要吸取教训呀!‛

妈妈把我拉上来后坚持要为我照相,要我记住这个教训。于是,便有了今天相册里这张包含着妈妈的疼爱和关心,让我印象深刻的‚湿淋淋‛的照片:我站在水池边,眼睛哭得像熟透的桃子,全身湿琳琳的像一只落汤鸡。

童年的我,有许多趣事,想起来就会让我忍俊不禁。

指导教师:魏桂霞

篇五:《弘扬法治精神_促进和谐社会_征文稿》{推进和谐生活征文}.

12·4

文{推进和谐生活征文}.

学号:12073020309 院系:商学院 班级:会计电算化3班 姓名:刘溪 联系方式:18336090753

我心中的法治社会

作为一个学生,生活在学校温暖的怀抱里,感觉到生活幸福,不仅拥有对个人人身安全的信心,更拥有对财物安全的信心。听到“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主题,我在想这是不是离我很遥远呢?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会听到因为一些人不守法给他人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而感到痛心。我们不希望那些违法的事情发生在别人的身上,更不希望发生在自己的亲人、朋友身上,我们希望我们将来生存的环境是平安的、和谐的,所以我们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更要监督别人,勇于和不法之徒做斗争,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只有弘扬法治精神,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是大家所共知的。可是现实生活中,道路上出现的“横冲直撞”、“醉酒驾驶”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被无情的车轮夺去,一场场车祸片刻发生,一幕幕悲剧令人万分痛惜,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按交通规则行驶酿成的恶果,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相差甚远。要想制止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加强执法的力度,不让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人钻法律的空隙,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每个人都严格监督违法之徒,与其做斗争,为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出一份力。

建立一个文明、法制的城市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目标,只有我们懂得了法律,了解了法律才能去遵守、去维护它。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一个懂法执法的好市民,只有我们自己先执法懂法,先成为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这样,其他人才会跟着我们去做,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然而,建立一个法制社会这个如此重大的工程,仅仅依靠我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依法治国水平。以思想文化教育为说服力来影响人们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以法治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

行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政府要做好的事情,作为公民,我们要严格约束自己,法治社会的建设人人有责。法制建设的加强能推动一个社会的发展,完整的法律体系,严明的执法机构能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能增强我们捍卫法律尊严的意识,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能为和谐社会的到来搭建坚实的基础。

法治建设加强了,人人懂法、守法、护法,和谐的社会离我们还会远吗?我坚信,我心中的法治社会必会成为现实!

篇六:《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和谐生活征文}.

和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把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表明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所谓和谐创建活动,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广泛开展以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创建活动。

(一)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丰富和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地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显然,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结合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难以涵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因此,必须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开展一种更加符合“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和谐创建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是群众性创建活动,它们有各自侧重的领域,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谐创建活动重在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这两个群众性创建活动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大力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有效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生成与发展,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建设和谐文化同样需要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过程。和谐创建活动能够承载和谐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能够反映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人是社区中的一员、村镇中的一员、单位中的一员、家庭中的一员,社区、村镇、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只有每个人自身实现了和谐,每个社会“细胞”实现了和谐,全社会和谐才具有广泛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贯穿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常抓不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具体事情抓起,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和谐精神、和谐理念入脑入心,使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的创建过程成为推动全社会强化和谐理念、践行和谐精神的过程,从而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作用、对全社会的亲和和凝聚作用。

(三)开展和谐创建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党把广大人民群众最广泛地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就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就能够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方方面面投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就能够促进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完善社会调节机制,增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因此,一定要把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把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和谐创建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有效途径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万众一心、共创和谐为主题,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建立健全“以创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为重点,以创建和谐单位为支撑,以创建和谐家庭为基础”的创建体系,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思想领先,创建文明型社区。良好的社会风尚、共同的生活愿望、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创建和谐社区的精神支撑。社区各种组织一定要着眼于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居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行为、养成美德,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积极推动理论教育进社区、时代精神驻社区、先进典型在社区,不断增强居民的爱国爱市意识、团结奋斗意识、创业发展意识。要不断创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大力倡导爱国、诚信、友善、敬业、守法等道德规范,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知我社区、爱我社区、奉献社区、为社区争光”的风尚,积极营造社区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二)坚持重在建设,创建服务型社区。社区是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创建和谐社区,要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群众满意为准则,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要积极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增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要积极推进社区社保服务,增强居民的生活稳定感。要积极推进社区救助服务,增强居民的社会信赖感。要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增强居民的健康保障感。要积极推进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增强居民的地缘归属感。要积极推进社区便民服务,增强居民的生活方便感。

(三)坚持资源共享,创建学习型社区。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学习型社区,要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全方位、多形式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要有效整合优势资源,让人们接受各种智能、技能、体能方面的培训提高。要积极开展社区教育,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要不断优化学习环境,把社区建成广大居民求知的课堂、心灵的家园。

(四)坚持安居乐群,创建友好型社区。良好的治安环境是人的基本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人际关系更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一个和谐的社区必定是安全、宜居、友好的社区,有一个能够保证人们顺心干事、和谐创业的社会环境。要高度重视社区安全建设,把综合治理工作延伸到社区内各个单位、各个角落。要充分发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居民小组的作用,抓小抓早抓苗头,及时消除社区内部反映出来的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要切实抓好社区环境建设,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社区单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坚持激发活力,创建凝聚型社区。一个和谐的社区,既是社区内各单位、各家庭团结和睦的社区,也是人人充满活力的社区。因此,社区党建工作和和谐创建活动要努力实现“全覆盖”。要扩大社区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要扩大和谐单位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努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要扩大和谐家庭创建工作的覆盖面,通过家家户户的稳定和谐,促进整个社区的稳定和谐。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保障机制

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借鉴吸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好做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健全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体制机制。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谐创建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尤为重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和谐创建活动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逐步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始终抓住城市和农村这两“块”、各行各业这一“条”,努力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无论是社区和村镇的“块块管理”,还是各行各业的“条条管理”,都要把和谐创建活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统一起来,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和谐创建活动规划。各级党委宣传部和文明办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服务、指导的职能,通过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工作制度,积极协调民政、公安等部门抓好城市和谐社区创建,协调农业等部门抓好农村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创建,协调各行各业抓好和谐单位创建,协调辖区内具有较强实力和能力的单位对口社区、村镇共建和谐,协调妇联抓好和谐家庭创建,从而形成推进和谐创建活动的整体合力。

(二)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人民群众是和谐创建活动的主体,是和谐创建活动的实践者和创建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不断扩大开展和谐创建活动的社会基础。要问计于民,悉心听取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凡有关和谐创建活动中的重要决策,都要积极听取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要贴近于民,按照“三贴近”要求精心策划组织各类活动,不断扩大和谐创建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要服务于民,把和谐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

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使创建过程成为服务群众的过程,让人民群众从和谐创建活动中得到实惠。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宣传和谐创建活动中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形成人人追求和谐、人人维护和谐、人人促进和谐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激励对于推动和谐创建活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科学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可以先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单位、和谐家庭着手,研究制定和谐创建活动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和谐创建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注重城乡、地区、行业等差别,突出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区别不同情况,分层提出要求。对工作基础好的地方,要提出更高要求,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工作基础薄弱的地方,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培育指导,突破薄弱环节,尽快抓出成效。对和谐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进行表彰,对工作进展不力、效果不佳的进行通报批评,既重结果又重过程,考出导向,评出压力,奖出动力,激励各地、各部门创造性地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四)建立健全督促指导机制。和谐创建活动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贵在实效,必须自上而下加强督促指导。要坚持逐级推动的原则,善于识大局、谋全局、抓开局,标准由低到高,项目由少到多,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要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及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在和谐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以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表率作用。要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定要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