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成一个小故事

时间:2021-10-10 19:44:23 四年级作文

篇一:《四年级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李集小学:涂春燕

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学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诗意, 结合注释说说诗意?

2、诗句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3、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4、同桌讨论: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想到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遗憾是什么?哪两句诗叙述了想念的内容?(生交流)

5、出示第二句诗,结合注释说说诗意。(生交流)

( 四)、让我们走进王维时代。播放简介王维写作背景的声频,感受王维思乡之情

(五)、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全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

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六)、再读悟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成一个小故事}.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我们班上有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现在在外乡打工,每当夜晚,当看到明亮的灯光,皎洁的月光时,我们是多么想念爸爸妈妈,身处异乡的爸爸妈妈又是多么思念远在家乡的我们。让我们把这份思念长留心中,随着优美的音乐一起来朗读。

(七)、扩展训练

1、以“妈妈(爸爸)我想对你说”为题目,写一段话,制作成卡片送给父母,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思念关心之情。

2、展示学生作品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诗人王维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因此写下了此首古诗。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

篇二:《9《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接受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教育。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古诗中重点词及诗句的含义。

3、想象诗中描绘的图景。背诵并默写古诗。

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理解“书”的意思。

3、看图说话:(课文插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流利、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成一个小故事}.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让学生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古诗。

四、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

方法:a、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b、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

方法: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五、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六、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练习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a、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b、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c、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b、交流学习收获。

c、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成一个小故事}.

1、按卡片连词背诵。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诗人,加动作或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的目的。

4、赛诗会。

a、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b、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篇三:《第20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组诗,首先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继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

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作业

1.背诵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有关思乡的诗句。

篇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案

教学要求:

1、根据注释理解诗意,能紧紧抓住两个“异”一个“独”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思念家乡亲人。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3、懂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广泛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语调低沉,饱含深情。

5、利用口语交际进行巩固训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进行语文拓展训练,指导把诗歌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7、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古诗词积累情况。

二、用“兄弟”的写法导入课题。

1、板书“兄弟”两个字。(“兄”和“弟”最后一笔相连)

2、看了这两个字,你有什么想法?

3、从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兄弟亲人感情深厚,血脉相连。如果亲人离别,会怎样呢?板书课题。

三、指导读题。说一说为什么要重读这个词?

1、学生先自由读题,再指多名读题,只要有自己的语感就行,

穿插理解“忆”“重阳节”“山东”。(华山以东)

2、简介王维(出示课件)——字摩诘(摩:揣摩、琢磨。诘:质问,追问。)意思是对学问孜孜不倦的追求。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17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

四、自由读诗,利用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1、要求学生自由读诗,在书上画节奏停顿。(读几遍?——为什么——读懂为止)

2、指名读出节奏给大家听。多媒体显示节奏。开始指名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成一个小故事}.

3、有谁读得比他好?以鼓励为主,指多名学生读。同时在读得好的时候出现配乐。

4、大家读得太好了。谁能说一说,读了这首诗,听着这伤感的音乐,你觉得作者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5、作者的这种淡淡的忧愁、浓烈的思亲之情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

学生展开讨论,紧紧围绕“独”和两个“异”以及“倍”等,陈述自己的见解,只要

说得合理就行。

1)“独”写出了作者身在外地的孤独寂寞的感受。重读。

2)两个“异”在这里强调了作者人地生疏的凄苦。同时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重读。

3)注意“独”“异”和“倍”的关系。

4)“倍”说明作者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思念亲人之苦始终

围绕左右,而到了节日就更加思念。

这句诗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常常用来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你们

认为在什么时候能用上这一句诗?谁又能用它来说一段话?

5)“少一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亲人,因而想到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亲人们团聚,少我一人,同样,亲人们也在想,少我一人。朗读时应逐渐放慢放轻。

6)“遥知”点明了后面是作者的想象。“登高处”点明了重阳节的风俗。

相机板书:独 异 异 倍 少一人

6、读到现在,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诗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指名说——指多人说——同座说

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在反复诵读中对诗歌有了相当的认识,再读起来一定比刚才要强得多,谁来读一读?我们找刚才没有读的同学来读,谁来?

指学生读诗,(出示多媒体重读提示)指名配乐读。注重指导。

六、口语交际巩固。

1、今天我们学了这首《九月九且忆山东兄弟》,回去想不想背给家里的亲人听?

2、现在我们先练练,把我当成你的家人,什么人都行,谁来?

3、指名口语交际,穿插部分问题。

4、学生照刚才的样子找自己的伙伴进行口语交际。

七、拓展训练——编故事。

1、古人表达情感喜欢用诗词曲赋,我想,如果把它改成故事也一定很有意思。老师编了一个小故事,看行不行。

2、回去以后,自己也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选出好的,贴在我们的语文园地里。

八、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 忆

独-异-异

佳节

遥知 少一人

篇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人教 三年级 上学期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成一个小故事}.

(1)、初读课文,了解诗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诗句的意思。

(3) 写出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3、初步学习理解古诗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是七言绝句,千古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书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四、教学方法、思路及设计理念: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让诗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所以本节课力求采取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古诗播放(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播放诗配乐,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六、拓展: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

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课后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达成了教学目标,没有出现偏离教学结果的问题。提出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先让学生说说读懂的词语意思,提出不懂的词语,教师引导或同学合作理解词语,再连起来说说诗意的建议,让孩子从朗读中去感悟诗意,领悟诗情。我在古诗教学中,理解词语时出示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应该让学生说理解的词语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再引导或同学合作解决,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了。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孩子们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理解为“重阳节”,我及时引导孩子“佳节”在本诗中指重阳节,其实一切美好的节日都可以叫佳节。孩子对插茱萸的习俗不了解时,我没有补充介绍,应该向学生介绍插茱萸的习俗, 拓展知识,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多搜集与古诗有关的资料,如写作背景、拓展阅读、知识背景等,多做课前准备,以便应对学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