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的老人的作文

时间:2021-10-10 19:38:36 五年级作文

篇一:《五年级作文:奶奶的刺绣》

五年级作文:奶奶的刺绣

我的奶奶快70岁了,她非常喜欢刺绣。

奶奶绣的第一幅图是长城,有一米多长,弯弯曲曲的长城像一条长龙似的蜿蜒盘旋在山峰上,翠绿的树围绕在长城的四周,远远望去,简直就是一幅画,比画还有立体感。

每天吃过饭,奶奶都会坐在桌边旁边开始她的大作,刺绣时要戴上老花镜,拿着放大镜才能看见。奶奶一针一针地绣着,非常有耐心。我有时也会好奇地看上一会儿,手边比画着奶奶的动作,一边学奶奶看图纸,可是我绣了一会儿,就觉得胳膊酸疼,也觉得枯燥无味地就走开了。可奶奶从没说过一声累,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这幅图绣了足足有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奶奶常常废寝忘食,连她最爱看的电视剧都不看了。我不由得感慨:奶奶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奶奶说:学习也是一样的,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听了点了点头。(已发表于2009年10月22日太原晚报第34版)

篇二:《2014~2015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作文讲评》

2014~2015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作文讲评

一、原题呈现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

歌除外。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

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二、审题

这次作文,出题者所给的材料共2节。

第1节 核心句是“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第2节 进一步做实第1节的核心句。

那么,“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生活的色彩 画中的色彩 太不一致了{刺绣的老人的作文}.

现实的色彩 理想的色彩 反差太大了

采用“由果溯因法”,分析“现实色彩与理想色彩反差太大”的原因。

11.理想过于美好。(理想要贴近实际。)

1

22.现实太过残酷。(要正视现实。人生就是一场苦旅。)

33.提醒人们:

A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B不要总是生活在理想中,总得为理想做点什么。

C不管现实有多残酷,理想不能丢。(心中葵花向阳开。)

D在残酷的现实中,对未来要充满信心。

也可进一步思考:

11.难道生活的颜色就不能与画中的颜色一致吗?

22.不管脚下的土地是否肥沃,生命之花都需要怒放。

3.人生既会有灿烂的阳光,也可能有凄冷的风雨,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生命之花可能就此枯萎,也可能因此怒放。梵高不管脚下的土地肥沃与否,生命之花依然色彩绚丽。

三、如何防偏

11.防止走题的方法:一是揣摩出题者的意图。二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从出题者所给的材料看,该材料的核心就是“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如果丢开这一核心,从“贫困交加的梵高 ”“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 审材料,就可能发生偏差。

梵高:贫困交加 画:色彩绚丽

2

物质生活贫乏 精神生活富有{刺绣的老人的作文}.

进而大谈“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笔者认为,这可能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2.在写作过程中,还可运用数学解方程的“验根法”,检验论点的真假。

四、课本资料收集(有修改)

1.《前方》(第一册65)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生活中的人们,就像坐在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我们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2.《前方》(第一册64)

3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3.《论厄运》(第五册85)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这是塞尼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确实如此,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塞尼卡又曾说:“真正的伟人,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这是一句宛如诗一样美的妙语。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是在贫困交加中画出色彩绚丽的向日葵的。)

《圣经》的《旧约》启示给人们以幸福,而《新约》则启示人们通过战胜苦难去获取幸福。在圣诗中,哀歌是与颂歌相伴的,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刻画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象中去汲取启示吧。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刺绣的老人的作文}.

4、《直面苦难》(第五册86)

4

附:范文

老画匠

东门口的老画匠是个特殊的人。

老画匠在东门口摆摊替人画像,只要是他画出来的画,总是让人赞不绝口。而且费用也很低。

没有生意时,老画匠就伏在案上画花,奇怪的是,老画匠从来都画菊花。平展的纸上,一朵朵墨菊静静地绽放,走近了,仿佛还能嗅到淡淡的花香。

老画匠画好菊花后,常常盯着菊花出神,好长时间,才将菊花图收起来。一次一位贵妇人中意这幅菊花图,想以高价买下来,但老人坚决不卖。

不经意间,我对老画匠越来越好奇了。

听社区的老人说,老画匠年轻的时候可是个知识分子哩。而且家境也很殷实。后来建国后,进行土改,他家的几十亩地都被公家没收了,只落得几间茅草房。

5

篇三:《刺绣》

第六章 民间刺绣

刺绣是民间传统优秀工艺,它以绣针引丝、绒、棉等各种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丝锦、绸缎、布帛等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或文字,是一种以彩线造型的艺术。刺绣常和美丽的丝织锦缎并列,并被称为“锦绣”,锦上添花,锦绣亦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最美好的事物,如锦绣河山、锦绣前程、锦绣中华、锦心绣口等等。

中原刺绣历史悠久,古时称“凿”、“钴凿”,民间称为“针绣”、“扎花”,俗称就是“绣花”。由于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称“女红”。

中原民间刺绣集实用与审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紧密联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欣赏情趣和宗教信仰,而且映衬着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

第一节 刺绣发展脉络

刺绣源流,数千年来大体是这样一条脉络: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起居日用品,后又上升到与书画结合的刺绣观赏品,以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两类最为源远流长。

一、 魏晋以前的服饰刺绣

刺绣的起源离不开养蚕和缫丝,先民们在四五千年前就开始种植桑麻,从事纺织业。随着蚕丝的使用和纺织品的产生,刺绣工艺逐渐兴起,主要是美化装饰人们的服饰。据西周先秦时的《尚书》上记载,从舜开始,就将象形文字分类用在衣裳上,规定“衣画而裳绣”。古时,在衣和裳的分配上,按上阳下阴来区分。衣穿在上身表示阳,以画为主。裳穿在下身表示阴,取绣为饰。当时,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中,就开始穿着绘绣各种图案的礼服。上衣绘以自然、动物界中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下裳绣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宗彝、水藻、水、粉米、黼、黻图形。宗彝是虎尊;黼是像斧形的花纹,颜色半黑半白;黻是两弓相背的图案,颜色半青半黑。这12种纹饰图案均有不同的象征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弯;华虫,取其文丽;宗彝,取其忠孝;水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取其决断;黻,取共明辨。这些标志图案被以后历代帝王所采用,并逐渐形成定制,称为“十二章服”,只有皇帝才能用12章,即从文样的多少来区分职位高低。

春秋日期,刺乡工艺经过殷商的发展,渐趋成郭,始有“衣必文绣”风尚。管子《轻重乙篇》说道:“一女必有一刀、一椎、一絉、一(长针),然后成为女。”墨子也说:“女工作文采,田工作刻镂。”“针”和“椎”都是逢纫、、织乡用的工具,“文采”就是指绘画和刺乡。先民们八月衣、绣裤、绣袍,用辫针缀出龙、凤、虎等夸张变形的图案,有些还间以花草、枝蔓或几何图形,所乡线条流畅,

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秦汉时代,百业兴盛,经济繁荣,丝织业也尤为发达,促进了刺绣的进一步发展。刺乡成为民间崇尚广用的服猸,不仅“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弱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民间如此,朝迁贵族更不待言。其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其至“柱槛衣以绨绵”。由此可见汉代刺乡服饰的繁荣。此时也开始有了宫迁刺绣。汉恰巧绣品,纹饰主要波状的云纹、翱翔的凤鸟、奔驰的猛兽、山水以及带状花纹和几何图案,风格粗犷,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其畅,反映了刚刚摆脱野蛮以后的舒展和欢畅。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供暖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领目蒲桃绣,腰中合欢绮”(南朝沈约诗),刺绣除了继续不断地发展和扩张日常生活中的衣饰、佩饰范围和层面外,也开始为宗教服务。佛教信徒为表示虔诚,便选择表示尊荣并耗时费工的刺绣,绘制佛像。谓为绣佛。如现存最早的北魏时期的《刺绣佛像供养人》残片,四女一男供养人,均穿胡服,身旁各绣名款。供养人的长衫上还乡有忍冬纹和卷草纹,显示了佛教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刺绣上的相互交融。该绣片儿除花边外,均为满地施乡。佛像乡法严整精工,不少乡像流存到英国、日本的博物馆中。

二、唐宋时与书画结合的观赏性艺术刺乡

唐代以后,刺绣向精致化发展并有了重大转折,除继续作为衣着装饰 实用品外,开始出现纯审美观赏性的艺术绣品,刺乡艺术更加精湛,其原因有三:

一是绣法上的推陈出新、齐针绣等绣法,并加以综合运用,针法多变,使绣纹日趋精美。唐绣还辅以金银、缀珠及和色技术,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轮廓。五代时建都于开封的后梁,有个叫张率的,写了一篇《乡赋》,描绘了当时刺绣发展的精湛工艺:“若夫观其缔缀,与其依放,龟龙为文,神仙成像。总五色而极思,借罗纨而发想”,并盛赞绣品艺术的高超:“具万物之有状,尽众化之为形,既锦华而稠彩,亦密照而疏明,若春隰之扬花,杂青松与芳权。”

二是刺绣发达与当时朝延奖励提倡、普及民间有关。据《宋史•职官志》载,北宋京都汴梁(今开封)设“文绣院”,集南北艺人,制画绣。上行下效,民间刺乡亦大为风行。且当时社会,男耕女织,女孩都要学习女红,掌握刺绣技艺,并由此有了“闺秀”之说。唐诗人胡令能一首七绝诗《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作《咏绣障》)曾描述了当时刺绣的水平:“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秀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一群活泼的绣花女正竞相拈取小画笔,在秀床上描绘花样,当她们将秀好的绣屏放到春日花园时,虽是人工绣就,但却栩栩如生,引得黄莺跳下柳条飞来相栖。

三是书画入绣,形成观赏性的艺术绣。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刺绣深受绘画艺术影响,尤其是工笔花鸟画对刺绣的影响最大。文人

们的积极参与,使刺绣与书画结合更为紧密,以至于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的新趋势。唐代刺绣,无论有无图案,皆满地施绣。及宋,观赏性绣作,以名人书画为样本,佛绣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均成为刺绣图样。因此,构图、纹样的取舍流向便显得非常重要,绣时需度其形势,努力追求书画的趣致和传神意境,以体现书画气韵。刺绣也因此由日用与观赏两者兼容并蓄,发展到日用与观赏分而治之,由实用进而为精巧艺术,发展为观赏性绣作。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在其《筠清轩秘录》中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可以使我们了解宋代观赏性绣作的主要特色。

三、明清时的地方绣

元代的主要绣品是珠绣,其显著特色就是大量运用金银线,但刺绣不如宋绣精工细作,用线稍粗,落针不密。

明代承继宋代刺绣的优良传统,刺绣继续蓬勃昌盛,其制作普及到生活的众多方面,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其实用绣作,改进材料,品质普遍提高;艺术绣作上,也能够推陈出新,尤其是民间,开始出现有地方特色的绣种。

明代的民间绣品,多散在各地,最有名的绣种,当属上海顾绣。其始于嘉靖万历年间,由上海顾汇海妻缪氏、汇海侄媳韩希孟所创。其绣画合一,巧用借色、补色之巧,常融诗、画、绣于一体,“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所绣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世称“画绣”。由于顾氏时避上海露香圆,故也称“露香园顾氏绣”。故宫博物院存有韩希孟绣作10余幅,文人墨士称赞她的绣艺:“凡人物、翎毛、花木、虫鱼之类,深浅浓淡,无不如意,并无针痕线迹,使人不辨为绣为画。”

清代刺绣,承续明绣,兴盛不衰,民间服饰、日用品及绣字、绣画,皆发展到鼎盛。民间日用服饰品,除家庭妇女自绣自用外,各地还出现了绣铺、刺绣作坊、刺绣行会,制作商品绣件出售,逐渐形成商品绣。品种主要有门、帐幔、桌衣床帏、枕套被面、巾帽鞋面、荷包香囊等。这可从《红楼梦》一书写到的绣品中窥见一斑:如绣衣、绣袍、绣裤、绣鞋、绣帐、绣靠背、绣毯、绣椅搭、绣帘、绣幔、绣墩、绣旌、绣茵、绣靴、绣绦、绣带、绣床裙、绣帕、绣香囊、绣巾、绣幕、绣凤銮、绣枕、绣荷包、绣桌围、绣盘、绣幄等,不下40余种,7000余件。

社旗县山陕会馆也保存着晚清50多件完好的刺绣珍品。这些绣品均出自民间绣工之手,具有地道的河南民俗特色。这批刺绣的特点是幅面宽大,展开如锦绣画卷,富丽堂皇;绣品设计平谨,线条流畅,针法承继宋绣,又汇宫廷与民间绣法之长,大胆创新,使用了平针、锁针、套针、十字针、垫绣、钉金盘银等十

多种针法,绣工粗放洒脱,简而不陋,劈线均匀,绣面细腻平齐。绣品内容皆以人物为主,以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为题材,如“群仙会”、“十八学士”、“二十四孝”等。图案结合一些装饰性很强的花草、鸟兽、博古等,以民间双关语、谐音寓吉祥之意,如蝠(福)、桂花(贵华)、芙蓉(福荣)等。绣品“金龙”、“二龙戏珠”、“凤凰牡丹”中的龙凤形象金光灿灿,恍如跃然而出。所绣人物,面部多采用垫绣,凸起绣面,形如浮雕,富有立体感。绣品还运用了画绣结合,以画补绣的方法,“二十四孝”中的鹿和马,就以淡墨勾画,效果生动。{刺绣的老人的作文}.

清代绣品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民间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许多地方绣,除上海顾绣外,有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温州的瓯绣、福建的珠绣等,以及后人誉为“四大明绣”的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各自争奇斗艳,一针一线,绽开美丽雅致的刺绣艺术之花。尤其是与书画结合的艺术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往往装裱成轴卷,观赏者往往误以为是书画。如苏州博物馆所藏顾绣“杏花村”一图,取杜牧《清明》一诗意境,图下方,有老翁披蓝袄,束黄带,着草鞋,左执酒壶,右撑雨伞,于翠柳岸边向骑牛儿童问路。中间设水相隔,另一边丛绿垂杨间有店铺,竹篱门庭上,小红酒旗随微风轻摇。窗内倚酒坛,似飘醇香,店家正在倚窗待客。此绣图,运丝若笔,淡彩晕染,又以诗配画,情景交融,让观众在旖旎的春色里,感受到勃勃生机和田园牧歌的情境。

“四大名绣”中的苏绣,是江苏苏州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其特点是绣工精细、针法活泼、图案秀丽、色彩雅洁,具有诗意美。双面秀“猫”,是苏绣代表作之一,一对猫眼睛,艺人们需用20中颜色的丝线才能绣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湘绣源于民间刺绣,清代后才形成体系,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由于丝细,亦称“羊毛细绣”。其特点是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70多种针法和100多种颜色丝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着色富于层次,形象富于写实,质感强烈,绣品若画,擅长表现狮虎。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花鸟山水条屏,是其传统产品。

蜀绣以四川成都为中心,又称“川绣”。其特点是民间色彩浓厚,自然纯朴,厚重工整,针法严谨,构图简练。绣品以绣鱼为佳,其他像“芙蓉鲤鱼”、“鸡冠花”等都为蜀绣的传统题材。

粤绣指广州和潮州地区的刺绣,其特点是色彩强烈明艳,具有西方绘画韵味。因喜用金线,故有富丽堂皇的效果;又因多用垫绣,绣品立体感强。百鸟朝凤、三羊开泰、海生动物,是其传统题材。

由此可以看出,民间刺绣是由农家女自发刺绣服饰装饰生活,闺阁淑女以刺绣自娱自乐,发展到官宦府第刺绣章服,继而文人画工书画参与形成艺术绣。随着刺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地方绣的发展中又逐渐形成了商品绣。

第二节 民间刺绣常用针法

一、锁绣

锁绣是唐代以前民间一直沿用的一种针法,一针从另一针预留的锁套中穿出,连环不断如辫状,故也叫辫绣针。该针发纤缜整齐,文理清晰,富有表现力,故历经千年,代代相传。

二、平绣

该针法需按绣地画稿绣齐,故又叫齐针。豫西一带刺绣常用此针法,一般先将布料绑缚在撑子(撑子是用四根木条的方形框架)上,使其平展,然后将花样图纸贴在布料背面,借光亮度使花样显示在布面上,再用墨笔描绘出来,即可用丝线和绣针(俗称麦芒针)进行刺绣。针要绣在画稿之外盖住墨线,落针在画稿之内,拉紧后再绣第二针。豫西一带所用丝线分素线(纯白线)与彩线两类,用素线刺绣的花,需用彩笔染色,分出花、叶、叶、枝、干,如图画中的晕染;用彩线刺绣,可根据需要,随时选线配色。

三、十字绣

十字绣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刺绣方法,也称十字桃花,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手工技艺,最初在宫廷中风行,后传入民间。其绣法只需根据设计图稿在网格面料上,将线通过十字交叉的方式穿过网格即可。简言之,会缝纽扣就会绣十字绣。

四、戳纱绣

戳纱绣,又称纳锦,一中传统刺绣形式。它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严格按数眼进行刺绣,所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