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时间:2021-10-10 18:10:18 四年级作文

篇一:《《小儿垂钓》古诗改写》

《小儿垂钓》古诗改写

晋江市安海养正中心小学四年级八班 王心岚指导老师 陈瑞清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黄昏,夕阳西下,天边的晚霞像顽皮的孩子映红了大地,把河水染成了粉红色,河中的鱼儿来到水面上呼吸新鲜的空气。它一游动,鱼尾溅起水花,波纹就一圈圈得荡漾开去,在阳光下闪烁着点点金光,美丽极了。 在河边,一位头发乱七八糟的小孩子在专心致志地学钓鱼。他圆圆的脸蛋,笑的时候会出现两个可爱的小酒窝i,还有眼睛会眯成一条缝。他坐在长满青苔的一块石头上,由于草长得太高了,把小孩子的身体几乎给遮住了。 这时候走过来一位过路人,那人刚向小孩问路,他的脚步声传过来了,小孩子怕惊动水中的鱼儿,没有回答那个人,他只是轻轻地摆摆手,示意他不要再说话会惊动水中的鱼儿。小孩子一边示意,一边指着水面,盯着水面上鱼竿的动静。 最后,他兴奋地喊:“钓到了!„„!”这时,天色也不早了。于是,他就把钓到的鱼放到鱼篓里,再把鱼竿和鱼钩收起来,然后就拿着钓鱼的工具,一手提着鱼篓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篇二:《《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彝良县龙街中心小学 陈军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我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我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儿垂钓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亮标 {5分钟} 课前游戏: 同学们喜欢听歌吗?那老师就满足你们,但你们得答应老师一个条件:就是老师提问时,你们知道什么,想说什么都要大胆的说出来,在老师这儿没有错,可以吗? 生答:可以 待会儿老师期待你们精彩的表现。 听歌曲《拔萝卜》 听出了什么?

那咱们现在就开始玩游戏

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那谁能给大家背一背?你能说出作者是谁吗/ 学生展示背诵

1、同学们积累的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一起认识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胡令能”。谁来读一下这段文字

(出示:胡令能 唐代诗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即修补锅碗盆缸的手工业者,人称“胡钉铰”。但是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吟诗。他隐居在家乡莆田,其诗传世仅四首。)

2、一位手工匠最后能写出千古流传的诗歌,真了不起呀!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他的名字。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最有名的一首诗《小儿垂钓》。

(出示: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4、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字得稍微长一点,字应站稳了。“钓”字最后一笔是?(红笔)像是鱼钩上的---饵。

5、“垂钓”就是钓鱼的意思,那“小儿垂钓”的意思就是小孩子钓鱼。

6、同学们,钓鱼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你们钓过鱼吗?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答„„

7、钓鱼是一门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可是另有一番情趣呢!那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大家一块儿来看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目标、齐读目标

二、初读,读准全诗、整体感知。{7分钟}

过渡:这首诗里的小孩又是怎么钓鱼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来一探究竟,

来看读书要求,谁来读?

A、轻声读古诗,读准字音。

B、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C、想象小儿垂钓的画面,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过渡: 清楚要求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由地读,可以多读几遍,

1、大家读好了吗?谁来读?

a、检查读(指名读、齐读) 师范读 (节奏指导) b、出示标有节奏课件, 再读,分角色读

c、诗读得很好,诗中还有两个生字,一起来看?指导书写: 稚、侧 稚 文中组词?什么意思?(幼稚、幼小)怎么记住这个字?和老师

一起写,在书写时要注意,中间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禾木旁左边是撇,右边是点,隹字右边是四横)

侧 诗中组词?怎么坐?你们坐了看看!对,就是这样随意的坐,和端端正正的坐相反。

2、生字也会写了,诗中有哪些不理解的?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蓬头:

莓苔:什么叫莓苔?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莓苔?对,你看这小孩钓鱼的地方这儿草这么高,柳树也遮着,太阳正常都照不到这,所以会长莓苔!

草映身:映,遮掩、遮挡。野草遮掩住身体。能将自己的身体遮挡住,可见这个草长得怎么样?(高、茂 密、绿)

由此猜一猜,诗中描写的应该是个什么季节?在这样一个春夏之季,河边还会有哪些美景?看看这幅图!

三、 看画面 ,悟诗意 {8分钟}

过渡:画中都有些什么景物?都有些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想什么?

1、出示图画课件;

2、学生自由说;

3、教师点拨指导;

过渡:看来,咱们大家对画面的内容理解的差不多了?让我们在读读 这首诗,想一想,你的印中,你觉得诗中垂钓的小孩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教师相机板书: 天真可爱

认真专注

四、 合作学习说诗意{10分钟}

1、出示课件、明白要求。

2、学生在小组内先交流自己对古诗意思的理解。

3、小组内推荐一个人起来汇报展示。

4、教师倾听、评价。

五、 当堂检测{10分钟}

1、出示课件;

2、学生展示完成形近字组词及完成课文填空;

3、学生当小老师批改;

4、学生互评;

5、学生讲解;

六、 拓展积累{2分钟}

1、背诵相关古诗;

2、朗诵老师例举出来的古诗;

七、作业布置 {1分钟}

1、把本首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在本子上

八、回顾目标 {2分钟}

1、齐读目标

2、课堂小结

篇三:《沪教版七上语文 《小儿垂钓》编者 复旦中学陆增堂》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小儿垂钓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样子。

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野草。

苔:苔藓植物。

映:遮映;掩映。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在学钓鱼,斜身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摇了摇手,生怕惊动了鱼儿,暂时不敢回应过路人。

[鉴赏]

这首七言绝句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诗侧重从神态来写。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

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练习]{小儿垂钓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1.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

2、分析“莓苔”暗示钓处在环境上有什么特点。并从表现手法上分析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

3.具体说说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6分)

答:

[练习答案]

1.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这个形象有聪明(机灵)、天真可爱等特点。

分析:“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

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答案合情合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2、分析“莓苔”暗示钓处在环境上有什么特点。并从表现手法上分析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___①“莓苔”暗示钓处是一个阳光罕见、人迹罕至、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理想钓处,十分幽静。②为后文写钓娃问不应答、招手制止的情节作铺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具体说说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

答:这首诗是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

篇四:《借语文课堂教学 绽综合实践之花 文档》

借语文课堂教学 绽综合实践之花

朝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陈海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要求通过开展大量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课标所提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进行语文实践方式,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也包括参观访问、办报办刊,演课本剧、开故事会、演讲等,还包括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图书馆等进行的语文学习等。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将语文学科知识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起来,借语文课堂教学,绽综合实践之花,使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一、借积淀好词佳句,绽博学实践之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多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学生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读背了一些诗文,如果仅仅是为了记住它,把它储存起来,那是我们一贯反对的“死读书”,必然导致死记硬背,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才智被扼杀。“积累”和“运用”兼有,才是完整的语文能力。积累的词语只有多用,才能真正地掌握,这就需要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创造各种运用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

自己博学的舞台。比如可以开展“摘抄本评选”、“归类词语接龙”、“小小故事王”、“走进歇后语”、“漫游成语乐园”等实践活动。在“摘抄本评选”活动中,好的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通过交流,互补互学,使先进带后进,优等生帮学困生,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喜人局面。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消除了口头表达的心理障碍,从流利、通顺逐步过渡到大量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最后达到话说得生动、形象。在自己的小文章中加以运用,可以让语言更生动,让自己写的文章更有感染力。

二、借品析古诗教学,绽传承实践之花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是文化宝库中经久不衰的瑰宝。“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孩子们徜徉于中华古诗文的长河中,仅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是不够的,这样只会让孩子们觉得枯燥乏味。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以下方法:

唱古诗:唱古诗融文学、音乐、语言三者为一体,用伴奏表现古诗的意境,又充分尊重古诗自身语言的音韵美,为语文课提供了“美化、深化对中国经典诗歌的学习”的手段。朗朗上口的诗歌,如《长歌行》、《春晓》、《静夜思》等,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将古诗牢记于心中,能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诵古诗:每节语文课前用二分钟的时间,诵读写于黑板角落上的古诗,每周一诗。课前古韵阵阵,诵读声声,你呼我应,一浪高过一

浪,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语文学习气氛,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对古诗:在每周的阅读课上,花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对诗,如老师说“日照香炉生紫烟”,学生就对“遥看瀑布挂前川”等,另外,还可以同桌互对,男女生赛对等等,这样点滴渗透,日积月累,学生的底蕴自然就会得到充实。

演古诗:对于一些叙事性强的古诗,如《所见》、《赠汪伦》、《小儿垂钓》等,让学生改编成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演一演。表演时,用多媒体手段将音乐、画面、情境、表演、演唱、朗诵等形式融于一体,全方位表现古诗意境,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画古诗:古人作诗非常讲究“诗中有画”,可以说很多古诗本身就是一幅无形却美妙的画卷,引导孩子们根据诗意来画一画,能更好地理解诗文,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村居》(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诗意隽永,清新优美,是诗画同体的绝佳习材。

三、借口语交际活动,绽听说实践之花

口语交际是语文实践活动的良好资源,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生活的一项基本能力。不仅要求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包括了交往能力在内的一种综合能力。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活动。

低段:低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体,喜欢活动的事物,色彩鲜明的物体,好模仿。 由于认知水平、口语表达能力的限制,低段孩子,对自己的意愿常常很难表达清楚,因此不可能进行大容量的口语表述。比较适合的实践活动有:介绍自己,介绍家庭成员;简单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包括样子,喜欢吃什么);又如给故事编一个结局,说一个听来的小笑话、小故事等等。{小儿垂钓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中段:中段孩子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与低段孩子比较,更关注自己身边的东西,有一定的语言表述能力,开始出现自己独立的评价。比如,最喜欢的游戏、最感兴趣的人、最喜欢的课、家庭生活交流(接待客人)、手工、儿童节目、旅游等这些题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是他们课外交际内容在课堂的延续。例如在暑假,寒假以后,可以让孩子带上照片或图画、录像介绍假期中去过最美的地方,学生的交流内容必定是丰富而具有个性的。

高段:高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提高,口语表达比起中段来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更善于评价。他们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包括自身的现在和将来;对事物更具有自身个性化的评价,但这一评价又往往受自身知识水平的制约。比如,儿童节目、学习方法交流及如何与同学相处、对某一新闻或相关热点问题的看法等;给写景状物的文章编写解说词,以小导游的身份进行介绍等。满足了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交际的需要,解决他们想解决的问题。

四、借学生生活实际,绽参与实践之花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生活是语文应用的天地,鲜活的语言总是与鲜活的生活构筑在一起。懂得从生活中开发和利用资源,能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也可以让学生为旅游公司设计广告语、导游解说词。这样,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针对各种广告语时,可以设计一个“找成语广告之谬”的活动。孩子们的参与兴趣会大增,通过看报纸,查网络,找店铺,看电视,问家长,很快就能搜集一大堆,如:

①蚊香广告:默默无蚊——默默无闻;

②时装广告:衣衣不舍——依依不舍;

③帽子广告:一戴天娇——一代天骄;

④止咳药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

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丰富了他们的词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如以“秋天的粮食”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一系列活动:

1、访谈。走访农田附近的农民,了解与粮食种植相关的知识,真正体验“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2、观察。通过观察,认识了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红薯等动植物的特征及生长习性。

篇五:《描述童年生活的古诗》

描写童年生活的古诗

1、小儿垂钓(胡令能)

篷头稚子学垂伦,

侧卧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2、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是清代的高鼎.

3、池上

诗词原文:

小娃①撑②小艇③,

偷采白莲④回。

不解⑤藏踪迹,

浮萍⑥一道⑦开⑧。

[编辑本段]诗词注释:

①小娃:小男孩儿或小女孩。

②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⑦一道:一路。

⑧开:分开。

[编辑本段]诗词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情境图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

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 过 安 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

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1课文简说。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词句解析。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

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当然,诗人并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他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篇六:《20课.练习六.第六单元检测》

秋阳中心校有效教学学科共案编写模式

主备人姓名:魏潇 单位 :惠家小学{小儿垂钓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秋阳中心校有效教学学科共案编写模式

主备人姓名:魏潇 单位 :惠家小学

篇七:《表达3古诗里的故事》

表达古诗里的故事

一、教材分析

诗歌一般可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等,在古诗里也是一样,有很多的叙事诗,例如《回乡偶书》、《赠汪伦》、《小儿垂钓》等,在这些诗中有很多都有故事情节,有人物,有事件,虽然古诗只有短短的几行,但故事情节一般还很完整,而且还十分耐人寻味,这正是古诗的一大魅力之一。学生接触到的古诗有很多属于着一类,仔细挖掘,会从古诗中获得很多这样的故事,并从中受到启迪。这个表达训练会对学生给学过的古诗分类,积累更多感人的人物事件,以及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益处。召开一次“古诗中的故事会”一定很有情趣。

二、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学过的古诗,并选择有故事情节的改编成故事。

2.从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教学准备

①课前有目的地收集带有叙事性的古诗若干首。 ②准备好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以备查找。

2.教学过程

①首先读懂这次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明确这次表达的目的,教师调动学生讲“古诗里的故事”的积极性。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叙事古诗,把它背诵下来,并把它进行改编,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通过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③班级召开一次“古诗里的故事”故事会,每组选派代表到前面汇报,要求所讲的故事情节完整,声情并茂,教师要注意指导和点评。

④学生讲完故事,把其中最喜欢的一个写下来。要求语

句通顺、流畅,符合古诗的原意,并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⑤还可以倒过来,先请同学讲故事,然后请其他同学背诵这首古诗,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例古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思母

话说唐朝德宗年间,孟郊任江苏省溧阳县县尉。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里看书,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此时,窗外明月当空,晚风轻拂。他抬头眺望明月,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小儿垂钓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篇八:《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小儿垂钓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â”。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一、拼一拼,写一写。

zuì mù tónɡ jī lónɡ huánɡ hūn

沉( ) ( ) ( ) ( )

mâi lián penɡ yú chuán wò dǎo

明( ) ( ) ( ) ( )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草铺(pū pù)横野六七里。

2.收篙停棹(diào zhào)坐船中。

篇九:《经典教案》

《弟子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出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