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例子

时间:2021-10-10 17:39:42 二年级作文

篇一:《未成年人吸毒的事例》

阿荣:14岁开始吸毒阿荣今年15岁,外表似乎和同龄人没有多大差别:未经梳理的短发,害羞的表情,在陌生人面前有意压低的嗓音——如果呆在学校的话,他应该才读初二。

阿荣不爱读书,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同龄人大多还呆在学校里,所以他平时都是和比自己大的玩。

玩得最要好的几个二十五六岁的朋友,大都是吸毒者。那些人在一起打麻将时,经常会轮流注射毒品。

阿荣回忆,去年五六月的时候,一个叫阿飞的朋友邀请他也“搞一针”,刚开始他没有同意。

连续几天去找朋友玩,阿飞都向他发出邀请。后来,实在按捺不住好奇心,他决定试一次。

朋友们很热情地张罗起来,用绳子帮阿荣扎好左手腕,让手背的青筋凸出来,然后用注射器把稀释好的海洛因吸进针筒,交给阿荣。

据阿荣称,因为经常见那些朋友“打针”,自己第一次就熟门熟路,只试了两三下就把针头插进了手背的静脉。

大约10分钟后,毒品发作了,阿荣只感到昏昏沉沉,便到房间里的床铺上躺下睡觉。两三个钟头之后,他才醒了过来。

此后,阿飞经常打电话问他:“还要吗?”为了和这些比自己大的朋友打成一片,他没有拒绝。于是有了第二次,第三次。这样,阿荣迅速成了一个“瘾君子”。当他主动开口讨要毒品时,朋友们开始向他收钱了,一般50元一次。

“原来他们只是想赚我的钱而已。

”阿荣此时已陷入毒品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每天至少要注射一次。

阿荣的父亲在柳江县基隆开发区做建材生意,他帮父亲干活每个月有四五百元的收入。但这些钱只能维持几天的吸毒开支,他只好向父亲要。父亲知道他拿钱去吸毒后,除了责骂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最多是要钱的时候不给罢了。阿荣就会趁父亲不在家时,把自家门面的铝合金等建材偷卖给附近的同行,钱到手就立即跑去找朋友买毒品。

去年8月的一天,阿荣到姐姐家玩,又躺在床上吸毒,民警闻讯赶来,送他去强制戒毒。本来阿荣半年前就可以离开戒毒所回家了,但家人要求他在里面呆够一年,阿荣说自己也同意。

“我不愿回家,我怕再见到那帮朋友。

”据戒毒所民警介绍,出去后复吸的起码在80%以上,因为一回到以前的环境,人很难摆脱其他吸毒者的影响。像阿荣这样的未成年人,意志更薄弱,更容易复吸。

篇二:《明星吸毒案例分析》

明星“房祖名、柯震东吸毒被抓”事件

一、事件概述

2014年8月14日,经群众举报,北京警方在北京市东城区将艺人房祖名、柯震东等多名涉毒人员查获,房祖名、柯震东对吸食大麻供认不讳。警方随后在房祖名北京一住所缴获毒品大麻100余克。房祖名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刑事拘留,柯震东因吸食毒品被行政拘留14天。8月17日,事件在网络曝光。8月19日晚,CCTV《焦点访谈》节目中,房祖名称已有8年吸毒史,首次吸毒地点在荷兰,而柯震东则有2年吸毒史。8月28日,柯震东被释放。8月18日,两人公司发表声明。9月10日,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以房祖明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提请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审查批捕。9月17日,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房祖名批捕。12月22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房祖名提起公诉。2015年01月09日上午,房祖名因容留他人吸毒,被判有期徒刑6个月。

二、媒体报道情况

三、案例点评

自房祖名、柯震东吸毒事件被曝光以来,明星吸毒事件引发了人们的热议。近些年,各种明星吸毒被抓的新闻,几乎一直没有间断过。从好声音学员李代沫,到鬼才编剧宁财神,再到如今的当红小鲜肉柯震东、演员房祖名。当一个又一个名人明星成为被毒品控制的“阶下囚”时,人们不禁要问:明星为什么总和毒品纠缠不清?这样的纠缠何时才能停止?

为什么明星容易沾染毒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一是他们经济实力雄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毒品,可以维持他们吸毒所需;二是他们日程紧凑、工作压力大,精神生活极度空虚,需要排解心理压力,寻找精神寄托,最终选择了毒品;三是明星身边的人鱼龙混杂,很多名人明星正是在一些具有不轨之心的人的蛊惑和影响之下,才走上吸毒之路的。

但是,不管什么原因导致明星走上吸毒之路,吸毒给明星带来的都是毁灭性的结果。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吸毒不仅会遭受法律的制裁,更会受到来自社会大众、媒体的舆论批评,会从人们眼中的男神女神沦为社会败类。不但先前努力树立起来的社会良好形象,而且苦心会完全颠覆,经营多年的事业也会发生巨大滑坡。影视合约没有了,商业代言没有了,加上北京市演艺机构签订“拒绝涉毒明星”承诺书,明星涉毒后的前途可谓是一片黑暗。

然而,最令人担忧的就是明星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有很多支持者。特别像柯震东这种偶像明星,支持者以青少年为主。而青少年心智发育不健全,无法完全的认识到是非对错。他们喜欢模仿偶像的衣服、发型,可能连吸毒的行为也会模仿,或者认为吸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这样,本该传递正能量的明星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给社会风气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所以,社会各界都应该对明星吸毒采取严厉的惩罚,不仅从法律、社会监督等各个方面约束明星,各大娱乐公司也应该严格约束、监管本公司艺人。明星也应该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远离毒品,不仅要严格约束自己,也要监督他人,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积极传递正能量。

篇三:《吸毒案例》

记者近日从有关资料上获悉,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吸毒人群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在“6·26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特地来到汕头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进行采访,希望通过眼前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帮助青少年朋友们在戒毒者悔恨的声音中筑起防范毒品的坚固防线。{吸毒例子}.

模仿恶习步入“毒”途

青少年由于其意志的自控力薄弱,模仿力强,加之文化程度低,容易把不良现象和行为当成时髦追求或认为是“酷”的表现,这也是造成青少年染上毒瘾的最主要原因。

今年15岁的阿兵(化名,下同)是市强制戒毒所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别看他个子矮小,但双眼却滴溜溜转个不停,一眼就可看出是个“老江湖”。

阿兵是澄海外砂人,因年幼其母病亡,其父忙于生计无暇照管他,自7岁起,阿兵模仿大人们抽烟,并以之为荣。他说,每天放学后燃起一根香烟吞云吐雾,走在同学们中间感觉特有面子。14岁那年,勉勉强强读至初一的阿兵干脆辍学了,终日跟在乡里几位“大哥”身前身后当起了小兄弟。去年初,他结识了乡里一做餐饮生意的“大哥”,几番来往后,阿兵很得大哥喜欢。慢慢地,阿兵也发现了大哥原来是“白药仔”,但他也不以之为忤,相反还认为这是“酷”的表现。去年中,趁大哥不在家,小兵偷了一点“白粉”终于“开禁”尝了新,并从此成了一名“小道友”。吸上白药后,因无钱买药,小兵便在一“道友”“教授”下当起了“鱼虾蟹”庄家,以赌钱为营生。据称,那些“鱼虾蟹”的骰子都是用磁铁做了手脚,因此聚赌时基本都是赢钱,有时一天纯收入达三四百元。小兵称其每天下午常在陈厝合、辛厝寮一带“开局”,赚了“工资”后便买“药”过瘾。今年2月19日,小兵被警方抓获,在审讯时因药瘾发作口吐白沫,结果被送强制戒毒。

寻求解脱坠入深渊

容貌秀丽的阿珍是市区人,谁也想不到,今年17岁的她“毒龄”竟已有两年多了。据阿珍称,是她那个畸形的家将她逼上了这条路,是为了寻求解脱,她才借“药”消愁,结果愁没消去却把自己“吸”进了戒毒所。

据阿珍介绍,其父母在她13个月大时便离异了,她被判随生母,后母亲再嫁时后父嫌她累赘,便把她送给了市区一对结婚多年未曾生育的夫妇(也就是她现在的父母)。阿珍承认,起初养父母对她很好,吃的、穿的无不关爱有加。但当她7岁时,养母生下了弟弟后,她又成了“累赘”,成了家中的“保姆”,每天做饭、打扫卫生、看管弟弟等什么杂务都“承包”了。为此,阿珍不止一次在夜里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因缺乏家的温暖和关爱,阿珍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己慢慢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小学毕业后,她即跟着在歌舞厅认识的朋友们离开了家。有

一天她见几个朋友躲在一个隐蔽角落里抽烟,仔细一看,发现他们的抽法很奇特,于是她凑了上去,学着他们的样子狠命抽吸了一口,她称,那一刻她感觉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上瘾后,因无经济来源,她便再也离不开那些娱乐场里的“朋友们”了,因为只有和他们在一起,她才能获得毒品来应付她日益强烈的毒瘾。

愚昧无知自投火坑

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青少年染上毒瘾还源于无知。来自粤东某偏僻山区19岁的女孩小敏就是这样一个人,由于对毒品毫无了解,她认为自己意志力坚强不会上瘾,不料却在尝试中成了毒品的俘虏。

小敏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15岁的她便来汕头打工,并认识了男友小李,在交往一年多后,小敏发现小李是名“道友”,每次赚的钱都被小李“借”去吸毒,小敏多次劝小李“改邪归正”,但不管怎么劝说,小李却始终无法戒除毒瘾。为了用自己的“行动”来劝说男友戒毒,小敏竟然想用“先吸后戒”的办法来证明毒瘾是可以戒掉的,想要以活生生的例子说服男友彻底戒毒……

然而,小敏失败了,她非但没有帮着男友戒去毒瘾,自己也陷了进去。此时,她方悔不该当初,但“白色幽灵”已牢牢擒住了她。今年3月初,她和男友先后进了戒毒所……

抵御病魔需要亲情

据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所长郑顺德介绍,近年来戒毒人员的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现住所的戒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人群占90%以上,另外本地人员和女性所占比例增大,且年龄偏低,文化层次普遍为初中、小学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他说,吸毒与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一旦吸毒成瘾,家中钱财花尽后,就会编出各种理由向亲朋好友借钱,最后甚至走上了骗钱、偷窃、抢劫、卖淫、杀人等道路,祸及家庭,危害社会。郑顺德认为,禁毒是一项艰巨的社会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单独承担的,像戒毒者回归社会后常会遇到经济、家庭、就业、歧视等问题,不少人因顶不住压力而复吸,所以对吸毒者特别是青少年吸毒者,社会、家庭都应担负起责任来,“作为学校,禁毒教育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不容忽视;作为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都是要不得的,一旦发现孩子吸毒成瘾,千万不能怕家丑外扬而延误挽救的时机;作为社会,正确对待青少年吸毒消除偏见也很重要,要认识到那些青少年„瘾君子‟既是违法者,更是受害者。我们应当把青少年吸毒者当作病人一样,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早日摆脱毒魔的纠缠”。

对于青少年应如何防范毒品,他认为应做到“十个不要”:不要吸烟;不要因好奇而吸毒;不要盲目追星、赶时髦、贪图享受去吸毒;不要结交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不要为寻刺激、冒险去吸毒;不要相信毒品能治病(胃病、肝病)的谎言;

不要为了摆脱烦恼而吸毒;不要听信吸毒者的话;不随便接受他人递送的香烟、水果、药物、饮料等物品;不要在吸毒场所内停留。

篇四:《吸毒故事》

附:吸毒故事一:

丽红:33岁,海城市人,水果商追悔莫及

6月18日,丽红抚摸着手臂上的一个个针眼,喃喃地说:“这里的静脉都死了,里面的血都不流了。”说话间,丽红的眼中充满了悔恨的泪水,“毒品是恶魔,千万不能沾。吸毒就像跑着奔向死亡,我的丈夫就这样去了。”

发现丈夫吸毒

丽红33岁,曾与丈夫李东一起从事水果生意。两人同甘共苦,经过3年的打拼,积累了300多万元的家业。随着儿子的出生,丽红与李东的生意进入了黄金期。就在这时,丽红发现李东总是疲惫不堪,老打哈欠。丽红不时给丈夫做些好吃的补身体,并关心地劝说丈夫,“别太累了,要注意身体。”但情况并没有好转,时间一长,丽红从丈夫身边的朋友口中听到了一些风声,“李东好像在吸毒。”

丽红曾多次试探着问丈夫是不是在吸毒,每次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

从2000年上半年开始,丽红发现经营款项时常出现差错,丈夫手臂上总会莫名出现一些针眼,丽红更加留意起丈夫的生活。 一天,丽红发现丈夫悄悄往家跑,便一路尾随。李东回到家

中,拿出一支***扎。丽红冲过去一把抢过针管,并甩出一记耳光。李东跪地哭求丽红把针管还给他,丽红拒绝了,李东第一次动手打了丽红,并当着她的面又扎了2支***。

原来,在1999年下半年,李东到南方购买水果,在与当地朋友就餐时,经不住朋友们的劝说,尝食了白粉。

赌气以身试毒

丽红哭劝丈夫,李东也发誓不再碰这东西。可毒瘾一上来,总是控制不住,疯狂地寻找毒品。

丽红对丈夫失去了信心。绝望中,丽红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戒毒有那么难吗?”丽红决定吸毒再戒毒,给丈夫打个样。李东为了摆脱妻子的看管,毫不犹豫地帮妻子注射了毒品。

“恶心、想吐,手脚就像踩棉花一样软绵绵的,头昏脑涨,浑身燥热。”丽红经历了第一次的痛苦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不仅自己吸毒,还帮丈夫扎毒。李东手臂上的静脉早已找不到地方扎了,丽红从丈夫的脚心、手指上寻找静脉帮他扎毒。

吸毒难以自拔

日复一日,夫妻俩扎光了积蓄。2006年8月27日,李东死了。他是扎毒扎死的。李东临死前,告诉妻子一定要戒毒,去过正常人生活。丽红却并未听劝,她吸食光丈夫留下的余货后,又找到

了新的购货渠道。然后将房产低价变卖,继续买毒。

2006年3月1日,丽红在大东区租住房内聚集毒友吸食***时,被警方查获。2007年3月15日,丽红又到朋友家中吸食***,警方依法将其送到沈阳市戒毒所。

“我还有家,还有孩子和妈妈,再也不会这样生活下去了。”丽红有所醒悟,积极地配合着医护人员,接受戒毒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

“别不信邪,毒品是碰不得的,沾上容易戒掉难。”丽红轻轻地摇了摇头,闭上眼睛,任泪水汹涌着。

吸毒故事二:

小兰:30岁左右,甘肃人,小老板

毒品让我变得没有人性

“第一次吸毒时,女儿正嗷嗷待哺;第一次毒瘾发作时,女儿吓得哇哇大哭;第一次没钱买毒品,我动手打了女儿;为了取送毒品方便,我拿女儿当挡箭牌……毒品让我变得没有人性。”小兰的吸毒经历充满着对女儿的伤害。

作为母亲,她从没悔恨过吗?深知是毒,从没想过自拔吗?戒毒所内,这位母亲终于喊出心底的声音:女儿,妈妈对不起你! “要不是怕痛染不上那东西”

初见小兰,她面色无光,眼神游离,不敢与记者对视。平时,她不愿与人交谈,常常站在窗口,一站就是个把钟头。夜里,她偶尔会被噩梦惊醒,嘴里叫喊着“格格”的名字。格格是她女儿的小名,今年四岁半。

或许同是女人的缘故,面对记者,小兰少了些戒备。“生孩子是女人必须经历的,要生可别用剖腹产,会痛死人的,要不是怕痛,我也染不上那东西!”小兰不停地揉搓着衣襟,头埋得很低。 毒瘾发作女儿被吓哭{吸毒例子}.

几年前,小兰为了爱情从甘肃追随男友来到沈阳,小两口做些{吸毒例子}.

买卖,生活一直不错。2002年,女儿如愿出生了。由于采取了剖腹产,刀口疼得厉害,丈夫就托人弄了支度冷丁。说着,小兰连打几个哈欠,“能给支烟吗?”她有些不好意思,低声地解释着,“别吓到你,每次毒瘾发作都这样……”

小兰今年三十几岁,由于长时间吸毒,她面色无光,瘦得皮包骨头。顿了顿,她接着说,最初,以为伤口好了就不扎了,没想到却一发不可收拾。

“记得满月那天,女儿躺在身边,我毒瘾突然发作,浑身像万蚁钻心,我四处乱翻,希望可以找到一点毒品,结果,我烦躁的情绪吓得女儿哇哇直哭。”猛吸几口烟,她又讲道:“我根本没理会那事,直到央求老公递来一支度冷丁才罢手,而此时女儿已哭得背过了气,差点儿没了命……”说着说着,她的泪水夺眶而出。 女儿已知道“扎针”

自从染上毒品后她才发现,原来男友也是位瘾君子,她开始变得肆无忌惮起来。毒瘾上来时,他们竟当着孩子的面扎针。到后来,两人成天躺在床上思量如何搞到毒品。有时为了取送毒品方便,还拿女儿当挡箭牌。“孩子没吃过一顿好饭,没过上一天好日子,我哪配当妈啊……” 小兰把脸转向窗外,小声地说,“现在,她已经知道扎针了,一见我难受就说,„快扎针,快扎针!‟”小兰

篇五:《一位波兰吸毒者的故事》

一位波兰吸毒者的故事{吸毒例子}.

那是在从法兰克福火车站步行回家的途中,路过红灯区。一位穿着还算整齐的男人在路边垃圾箱里翻找着空酒瓶。德国的空瓶子都有押金,价值从8欧分到25欧分,很多的穷人都会靠捡瓶子来补贴生活。特别是在法兰克福的红灯区里,有一些游逛在街上的吸毒人员,捡瓶子是他们最容易的得钱方式了。

那捡瓶者显然是什么也没找到,一屁股坐到地上,可却挡了我的去路。我禁不住端详这个貌似五十多岁的欧洲男人,感觉很是眼熟,“你是萨沙吧?”我冒失地用德语问了他一句。他缓缓地抬起头,混浊又迷离的眼神看着我,果然是他。

认识萨沙是多年前的事情,当年留学之余在中餐馆里干跑堂,一天一个高高胖胖的波兰男人上门来找工作,可他既不会说中文,德语也非常有限。老板见厨房正巧缺个洗碗工,就让他干了。这个东欧人性格活泼,没多久就和中国厨师们打得火热,我也知道了他叫萨沙。可能很多人觉得洗碗工这活东欧人怎么会干?其实在剧变后的东欧,相当多的劳动力在当地找不到工作而涌入西欧。在德国,基本上所有的脏活累活,比如街道清扫工,厕所清洁员等都是由外国人来干的。好的中餐馆在德国效益好,给的工资也算不太低,所以东欧人也会去干。

对于中餐馆的厨师来讲,重复无聊却又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让他们压抑不已(多数德国中餐馆厨师都需要从周一干到周日,只有周日下午休息半天)。可他们又苦于不会德语又不熟悉德国情况只能在休息时间里在家呆着。这下萨沙来了,虽然他也是个德语二把刀,可毕竟是欧洲人,加上他有那么一个逛窑子的小爱好,在一次与厨师们比比划划的聊天中,他们竟然一拍即合了。

自此以后,他们就经常在大家一起吃饭时谈论晚上什么时间出去的事情。当然声音不大,我和几个女跑堂装傻充愣只是吃饭,有时也笑笑。萨沙对我们这些打工的同事是客气的。他从他的波兰老家还专门给我带过一套波兰硬币,他知道我有集硬币的习惯。我也回赠他一些小礼物。

几个月后,萨沙不知怎么经常迟到早退起来,洗碗也不像刚开始时那么勤快了,以至于厨房的盘子摞得老高,老板亲自要去厨房帮忙。这时候的萨沙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人变得消沉,而且经常抱怨,这工资太低,挣钱太少了。餐馆的厨师们也开始远离萨沙,他们有时会在吃饭时严肃地讨论一件事情,我后来知道,在一次红灯区里的游逛中,萨沙认识了一些吸毒者,开始学会了吸毒。

没过多久我辞去了跑堂工作,开始全力攻读学位。一次去我曾经工作的地方吃饭,见到以前一起干活的兄弟姐妹都很开心,我发现萨沙不在,就问去哪了。大家一下安静下来,面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