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画像

时间:2021-10-10 17:27:27 五年级作文

篇一:《我给自己画像》

我的“自画像”

晏家中心校五、二班 何亚澜

我今年十岁,就读于长寿区晏家街道中心小学校五年级二班,在学校里也算是个大姐姐了吧,可是我仍然象个小娃娃,成天活蹦乱跳的。

我非常喜欢画画。并且常常给自己画自画像——

先画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头发吧。妈妈常给我编成一对快活的小辫子,就象我的一双脚,一天到晚没有歇息过呢;

接着画扁扁的鼻子。就说这鼻子吧,小时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都一个劲儿地捏呀,提呀,多想让它长高点呀!呵呵,现在我自己也养成了捏鼻子的习惯呢;

接下来该画红红的脸蛋。妈妈最喜欢我的脸蛋了,只要我有好的表现,她准要亲一亲。婆婆爷爷更是亲昵地“骂”我“小蛋蛋”; 再画樱桃似的小嘴巴。我自己最不喜欢这小嘴巴了,我多希望它长大一点的,要是那样的话,没准将来还会成为歌星什么的呢,是不是?

哦,还有两只机灵的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的眼睛它会说话呢,你相信吗?

最后,画一件“二马驹”式的长衣服。要外穿皮带的,我可最喜欢穿了。再画一条牛仔裤,一双红色的皮鞋。怎么样?漂亮吧! 只要一有时间,我就拿起笔来画各种各样的图画。除了画自己,有时画憨憨的雪人、美丽的大森林;有时画可爱的小狗、雪白的兔子;{为自己画像}.

有时画张着大嘴巴的爸爸、漂亮的妈妈……画的画可美丽了!

呵呵,编儿歌我还有一手呢!记得四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到爷爷家去玩,看见爷爷正在房子边的园子地里翻地,汗水都流出来了。可是一群小蚂蚁却顽皮地堵住了园子的门。见此情景,我想了想,立刻编出了一首儿歌:

小蚂蚁

小蚂蚁,你真烦,

把我爷爷锁进园。

爷爷累得满头汗,

急忙叫我帮着干。

爸爸妈妈回来,我把自己的杰作念给他们听。他们夸我真能干,我心里喜滋滋的,别说就有多美了。

这不,最近我又编了一首:

我的家

我的家,我作主,

爸妈不过是忠臣。

爸爸是丞相,

妈妈是财臣。

我读书,爸辅导,

我吃穿,妈负责;

我玩耍,爸妈陪,

我撒娇,爸妈随......{为自己画像}.

哟,你可千万不要认为我是家里的小皇帝啦。在家里,爸妈只是非常喜欢我,疼我,爱我!但是,当我犯了错误时,爸妈那严厉的劲头,一提起,我就发怵!

他们爱我,可有原则啦!

篇二:《我给自己画像》

我给自己画像{为自己画像}.

今天‘美术老师叫我们画像/我给自己画像。

先画我的脸吧“我的脸白白胖胖的,可爱极了’高兴的时候。我的脸是、晴天。”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伤心的时候:我的脸是"暴风雨、/:雨水,哗哗地流下来“所以我把眼睛画得扁了一点’再画我的鼻子和耳朵吧;我什么都好,就是我的鼻子和耳朵不太灵“就说耳朵吧”那是一个星期日的上午。妈妈在我右耳边大声叫”问我?。我是从哪边出声的‘”明明是右边‘我却说左边"闹得妈妈哭笑不得‘所以'我把鼻子耳朵画得小一点..接着我把眉毛和嘴很快地画完了..

啊!!一幅自画像“画出了我的特点:画出了童年的稚趣..

篇三:《我为你画像》

我为你画像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题记轻轻展开一张素描纸,我为你画像,透过素描纸,我看到了你青春的笑脸;看到了你美丽的心灵,一张简单的素描纸,将你的美丽挥洒的淋漓尽致。轻轻展开一张素描纸,我为你画像。画中有一双清澈的眸子,闪烁着青春的力量。眸子中,一股灵息缓缓流淌。清澈的眸子中有一股正力量闪烁。那是你不屈的灵魂与坚强的信念。轻轻展开一张素描纸,我为你画像。透过素描纸。我看到了你坚定不移的信念。信念是你的信仰,你总是说:“如若一个人失去了原有的信念,那么这个人在天地之间就如同一具行尸走肉,一堆垃圾罢了。”是呀!一个人的信念也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一个人却不能没有信念。信念如同你生命的一根支柱,一面旗帜。是你人生的目标。轻轻展开一张素描纸,我为你画像。在一笔一描中,我知道了自己的得失,你就如一面镜子,在镜中我可以看到我的一举一动是否合理,唐太宗经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呀!在你的映照与熏陶下,我慢慢开始懂得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慢慢改掉了遇事冲动的坏习惯。我的牛脾气也改掉了。轻轻展开一张素描纸,我为你画像。透过素描纸,我看到了你的坚韧与不拔。你从不会因一点点小小得失而变得兴奋,变得消极,你坦然面对一切的得失,让我敬佩。在人生的路途中,得失在不断的交替,你的坦然让我在面对得失的时候也变得坦然。轻轻展开一张素描纸,我为你画像。虽然你没有多么美丽的外表,如何比拟你的心灵美丽?似海如天空般的广大;似山般雄伟;似水般柔情。不,这一切不能将你的内在的美挥洒描写的淋漓尽致轻轻展开一张素描纸,我为你画像。我在纸上将你的品行全都映照出来了,我分别画出了梅、兰、竹、菊„„指导教师:刘志平

篇四:《为母亲画像》

为母亲画像

妈妈,您做好,请让我为您画张像。

什么?没有画具?不,亲爱的妈妈,我从来就不认为有什么颜料可以调出我爱您的颜色,就让我手中的这支笔和着我的思绪为您画一张写真画吧!

妈妈,您好了,我就要开始画了。可我该怎么画呢?让我再好好看看您。噢,妈妈,原来岁月竟是如此残酷,它已在您的额头上划下了道道沟壑,那里边一定储着您大半辈子的辛苦,而我以前怎么就没有看出来呢?平日里,您总是微笑着对待生活,微笑着叫我走出家门感受阳光,从来就不曾看见过您流露出一丝对艰辛生活的无奈。您的微笑和室外的阳光一样让我感到恬静和温暖。即使有大风大雨袭来,在我的面前您也从未有过别人那种遭受大风大雨时的惊慌。时至今日我才明白,是您把生活的种种重担都一个人悄悄扛起,您是怕我这只被您揽在翼下的雏鸟受惊啊!让我真正地领会了“把世界一切都承担下来,最后却忘了自己的人往往是母亲”的内涵。

还记得那次吗?就是我期末考试的那天,就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的早晨,您起来为我做饭。突然,您跌倒在床边。望着您失去血色的嘴唇,异常苍白的脸,我吓得不知所措。好久,您微笑着对我解释说:“别怕,别怕,妈妈只是不小心跌倒罢了。”可我明白,是长期的过度劳累损害了您的身心。您是害怕吓着我,才故作轻松。

妈妈,您坐着别动,我正在为您画像哩。妈妈,您的衬衣怎么有那么多褶子?咦,您穿着的不是几年前的旧衬衣吗?衣柜里有好看的衣服,怎么就穿这件呢?您的这件衬衣早已被岁月洗褪了色。噢,应该说是被您的汗水洗褪了色。数不清有多少次您顶着家庭重担劳作着,不管天气是多么的炎热还是多么的寒冷,汗水浸透了您的衬衣„„妈妈,您的衣襟是炎热夏季天空中的那片未成雨却湿润的云,是寒冷冬季大地上那块未融化却已湿润的雪!换上一件新的吧,装扮一下我美丽的母亲。

妈妈,把您的手平放在腿上,我就要画好了。唉,您的手上怎么又缠了胶布,是手上的血{为自己画像}.

口子又裂开了吗?不是早就对您说过:儿子长大了,已经不再是那个每天早上都要您起来准备早饭的男孩子了,您辛苦了大半辈子也该好好地躺下来歇歇了。多少年来艰辛的劳作,结成了您双手上厚厚的老茧。记得小的时候,我最喜欢让您温热的手牵着我走路,虽然您的手和爸爸的胡子一样扎得我痒痒的。妈妈,如果说世界上只有一双最美丽的手,我想一定是您的手,一定是您这双布满厚厚茧子的手。 妈妈,画成了。我知道我画得很不好,因为我手中的这支笔太稚嫩,而您偏偏又是那么美丽,叫我如何能画得好呢?但是,妈妈,这张画是我用心画的,我知道您一定会喜欢。对了,妈妈,请让我在上面在写几个字。

您问我写了什么字呢?

那是”随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写作亮点】

1、质朴纯真,催人泪下。读不出半点矫揉造作,感受到的全是汨汨流淌的{为自己画像}.

反哺和感恩之情。一个个生动的细节,一处处合情合理的想象,尽情书写着母亲的辛劳和对“我”的疼爱。结尾引用的诗句虽然广为人知,但是基于前文的充分铺垫,反而增加了情感力量。

2、构思新颖,标新立异。以为妈妈画像为立意基础,按照通常的绘画顺序,重点“画出”面容神情、穿着、手,而且还巧妙地嵌入联想,虚实结合,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第二人称“您”的运用,使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作者正为妈妈画像。

篇五:《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

谨以此纪念萧淑芳先生诞辰100周年{为自己画像}.

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

由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萧淑芳艺术基金”联合主办的“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览将于2010年12月17日—2011年2月2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本展览以“自我画像”为主题词,用历史研究、女性艺术研究、图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20世纪20年代至今天近百年间与本主题相关的中国女性美术作品进行梳理、描述和展示,经由“自我画像”作品的阶段性陈列,呈现这类女性图像衍变的迹象,揭示其背后女性成长与时代引导相制约的复杂关系。具体分上、下两篇,共十个专题加以展示:

上篇:民国时期:浮出历史水面的中国现代女性美术

此部分主要展示中华民国时期的第一代女艺术家潘玉良、方君璧、蔡威廉、唐蕴玉、孙多慈、张倩英、吴似鸿、关紫兰、丘堤、曾奕、翁元春、梁雪清、郁风、萧淑芳、麦绿之、周丽华、梁益坚、徐坚白、李青萍等的自画像和肖像画作品,描述女性觉醒与自画像的关系,探讨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催发“五四”之后成长起来的女艺术家的自我感——以艺术为桥梁,建立起女性自我与外部世界相对话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女性的自我感与艺术表现力如何同步成长,早期中国女性艺术的基本形态如何藉此而形成。具体以五个部分来展示:一、无邪的赤裸:潘玉良及其自画像;二、沉默的力量:蔡威廉的肖像画;三、自我探询:从中国老家庭里走出来的现代闺秀;四、出走的“娜拉”:“五四”新女性自画像;五、现代主义浪潮中的城市女性自画像。

下篇:共和国60年的女性艺术:“个人”的沉寂隐匿与缤纷呈现

此部分按历史时段、图像类型、材料方法的不同,分五个部分展示新中国建立后60年女性的“自我画像”作品,探讨图像背后“个人”与“时代”互为纠缠和生成的关系。

1、女性的可见与不可见:1950-70年代的“铁姑娘”形象及其自我画像意味

此部分展示建国后至1970年代末部分有代表性的女艺术家的作品。讨论这一时期女性自我形象的可见与不可见问题。新中国建立后,集体化、社会化潮流囊括一切,每个人都是革命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女性自我消失于社会主义大集体中。自画像除了作为美术院校学生造型技巧训练的方法偶尔出现外,作为一种美术创作形式基本不再被倡导。这一时期女性自我身影的隐匿与作为新时代劳动者的女性形象的铺天盖地出现,形成强烈反差。有意思的是,女艺术家描绘“时代女性”的画面上,往往隐含着自我形象,显示了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复杂纠缠。

2、关于成长的故事:1980-90年代女性的自我凝视及作为历史参与者的叙述

此部分展示1980-90年代女艺术家带有自我叙述内容的作品。具体分两个阶段:一是1980年代,在拨乱反正的时代境况中,女艺术家画面上的女性形象显得单纯、美好、质朴,而且往往身穿民族服装或农妇打扮,出现一种“着装”现象,女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依然需要“伪饰”。之后,时代的变化促使“自我”慢慢地抬头。二是1990年代,中国女性艺术于此时期进入自觉自为阶段。此部分展示部分女艺术家带自传性内含的绘画作品,讨论这一时期女性自画像从题材到图式发生质变的内外原因。这一时期的女性自画像不再是静态的“我”的肖像,而是动态的日常生活中的“我”——镶嵌在历史现实中的“我”,强调“我”与外部世界所构成的一种关系:“母与子”、“目击成长”、“都市人生”、“花香世界”、“女人世界”等。

3、复制的“自我”:卡通时代的女性体验

全球化卡通时代的到来,重写了“自我”的含义。此部分以部分有代表性的女艺术家的作品为例,讨论卡通时代背景下女性自画像的图式变异问题。复制化、平面化、卡通化、娱乐化,是这一时期图像形象的共同特点,这类形象的铺天盖地,改造着人们对自我的认识,裁剪着每个人的差异性,模塑人们从装束到表情的整个形象。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年轻女艺术家,自我形象的卡通化既是时代的造化,更是她们扭曲性心理感受的折射。杨帆等的画面,主人公依然是艺术家自己,但平面的造型、单纯的色块、夸张的装束、茫然的面孔,使这个“自己”走形变样。卡通时代的女艺术家以轻松的戏仿的自嘲的方式为“自己”画像,与“自己”、与现实都保持某种间距感,不无反思反讽意味,显示了大众文化时代女性的一种生存姿态。

4、从宏大叙述到个人叙述:共和国60年女性的自我塑像

这部分展示建国60年部分女艺术家带有自我画像特征的雕塑作品。从1950年代纪念碑雕塑时代的缝隙中一直保留着的雕塑小品、头像,到1980年代一批从50年代走过来的艺术家的抒情性作品,到1990年代以后新一代艺术家的“自我”塑像。1990年代尤其是2000年以后的女性雕塑抵达一个为自我肉身塑像的阶段,塑造了赤裸的、焦虑的、喑哑的、带黑色幽默特征的女性肉身群像。此部分以向京等的雕塑作品为案例,讨论女性自我画像从“肖像”画像到“肉身”塑像这一笔法转换的含义。赤裸的身体,不整的衣冠,佝偻的走姿,阴暗的表情,每个细节都深藏着一段历史,浸泡着命运的纠缠,呈现着日常生活的粗陋。女性形象的千疮百孔和活着的自在、坦然,人物声音的喑哑与身体语言的丰富,互为诠释。向京致力于雕缕“作为自我的身体”,一具无身份的自我演出的躯体。至此,女性自画像进入一个新阶段。

5、材料的隐喻:2000年以后的一种女性表达

用合适于自己的有意味的材料媒介进行表达,是近20年来女性艺术家一直在探索的问题。2000年以后中国的女性艺术已打破传统的架上绘画的框框,更多运用综合材料,努力挖掘材料本身的含义,让材料说话,材料成为艺术家自我的隐喻。此部分以文献资料展示方式,呈现部分艺术家有代表性的装置作品,讨论材料与女性表达之间的关系。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萧淑芳艺术基金 协办单位:广州市华艺廊艺术品有限公司

总 策 划:朱青生、王璜生

学术顾问:陶咏白、贾方舟

展览策划:姚玳玫、齐 鹏、滕宇宁

学术主持:姚玳玫

展览组织:齐 鹏

展出地点:中央学术学院美术馆2B(北京花家地南街8号)

展出时间:2010年12月17日——2011年2月20日

秦梓Zena.Qin

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媒体公关

Media Relations Centre for Visual Studies of Peking University Email:cmaamedia@gmail.com

MSN:zena.qi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