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统筹方法说课稿

时间:2021-10-10 16:56:40 四年级作文

【篇一】小学统筹方法说课稿

小学科学优秀说课稿_汇编

小学科学《磁铁的磁性》说课稿

一、 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内容,本课指导学生 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 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 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 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 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 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 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 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 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

强”。在探究 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 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 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性。 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二)发展目标: 1. 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及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 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 、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 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

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 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 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 个环节。下面, 我具体说一下这6 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 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学生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学生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 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及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 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学生可能说: 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 “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学生会说: 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 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并请学生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 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为 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三)、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首先教师设疑: 桌上有很多物体, 你们猜一猜,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 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材料区选 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 “表示出来。 瓷汤匙 瓷汤匙 瓷汤匙 大头针 铁钉 牙签 橡皮 塑料尺 铁尺 纸片 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材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材料区,放置如:铁夹、玻 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学生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让学生填写从实验材料区选取实验 材料的物体名称。 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 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能就磁铁能否吸引 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 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 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 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

整理、汇报,得出了“磁 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 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老师继续引导: 像刚才老师表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 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估计学生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 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等等。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按照 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 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摆弄磁铁。 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摆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 请同学们自己摆弄磁铁,如果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摆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及“摆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

【篇二】小学统筹方法说课稿

刘凤梅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下面我进行说课,我将从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先说教材分析

《圆柱与圆锥》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后一个知识。“圆锥的体积”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突出了探索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和抽象,自主发现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说一下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在此前又学了由曲面和圆围成的立体图形——圆柱,且经历了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转化思想”和“类推能力”。 通过前一节《圆锥的认识》,学生对圆锥的特征也有了一些了解,对学生来说,求体积并非陌生的新知识,只是像圆锥这样学生认为不规则几何体的图形,求体积有困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绝大多数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基础,但公式的推导过程却比较抽象、枯燥,对于他们来说该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同时对于圆锥体积计算的实际运用,从以往的经验判断,学生对3倍的关系难以理解,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 识 与 技 能 目 标 :

通过学生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一些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过 程 与 方 法 目 标 :

通过实验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并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然后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等底等高,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基于以上的目标和重难点,我选用的:

教法是转化思想方法、实验验证的方法为主。

学法: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讨论、验证、总结、归纳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四、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归

纳总结,促进发展

在第一环节:

从课前小故事入手,狐狸拿圆锥形的雪糕跟小白兔圆柱形的雪糕怎样交换显得公平合理,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进而引入圆锥的体积的学习,揭示课题。然后手拿一个圆锥提问,你会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体积?介绍我们接下来实验要用到而方法,就是往它里面倒水或沙子,求出水或沙子的体积就能求出圆锥的体积。再提问怎么求水的体积,学生通过预习都能答出倒在一个圆柱的容器里,因为从形状上看他们都有一个圆形地面,还都有高这些特征。再追问圆锥的体积跟圆柱体积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用实验法来找一找,倒入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判断公平与不公平中蕴涵了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

在第二环节中,设计的就是

实验探究: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一)、出示要求:

(二)、 学生分组实验。

(三)、小组汇报演示,并将答案是3次的圆锥与圆柱摆放在上面,进行观察看有什么特点。

(四)、从不同实验结果中导出“等底等高”,并一起探讨“等底等高”条件在推导圆锥体积时的重要意义。

(五)、回到故事,再次补充强调“等底等高”这一前提条件。

(六)、老师拿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做实验演示。

(七)、让小组再次拿出圆锥与圆柱判断是不是等底等高,交流在等底等高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大小存在什么样的倍数关系。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

(八)、设计了两道抢答题,巩固等底等高条件下的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

(九)另外,欣赏别的班的同学在家做的实验片段

以上几点的设计意图: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实验得到两种不同答案,一种都是3次而另一种答案不统一,通过观察比较,提出等底等高条件下,研究圆锥与圆柱体积才会有相同的答案,才有研究的价值。随后,又引导学生判断学具是不是等底等高,讨论出圆锥与圆柱的体积的倍数关系。这样学生牢牢记住——等底等高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经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

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让学生

(九)、学生自主推导写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并展示和板书。

设计意图: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同时,通过释疑,抓住了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内在联系,强化了“等底等高”的重要前提。

在第三环节的知识巩固中:第一题设计了口答题

一、求圆锥的体积 (口答)

设计意图: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另一方面想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在计

算过程中灵活处理公式中的三分之一,能约分时先约分,使计算更简便。

二、判断题

设计意图:强调“等底等高”,强化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倍数关系。

三、综合应用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同桌交流当圆柱与圆锥底面积和体积相等时,高有怎样的关系,打开学生本节课固有的等底等高的思维,探讨体积相同时高的关系。

五、最后留了一道课后思考题 旨在给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有跳起来摘果子的机会,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总体来说: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到深,层层深入。从题型到题量,每一个练习题都是精心设计,充分预设。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发散学生思维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形成知识体系。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一节课教学思路的浓缩展现,能够为学生理清学习思路,起到梳理知识和统筹概括的作用。 所以我设计的板书是这样的:

圆 锥 的 体 积

【篇三】小学统筹方法说课稿

算法及其实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算法及其实现》,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本课是第三章信息加工的第四节,考虑到高一下学期学生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在本节教学内容上没有安排程序实例。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学生无任何算法及程序知识基础,初次接触算法,对算法知之甚少,畏难情绪比较严重。以学生感兴趣的flash益智小游戏为依托开展算法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算法的含义和表示方法;掌握使用流程图的表示方法;理解算法的三种模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理解算法的含义和表示方法;通过任务的实战演练,感受利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思想,从而达到会使用流程图来表示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究热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相互讨论中完成协作学习,培养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规划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本组争得明星小组的称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教学中根据该班学生的特点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使用小组协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计划使用下列设备、软件、课件或资源

设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仪

课件: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以学生感兴趣的flash益智小游戏《神父过河》引出算法的概念。先展示小游戏《神父过河》,给出过河的具体条件,请同学上讲台完成过河任务(该游戏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则加以解释)。然后提出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就是信息技术中经常提到的算法。

本环节通过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这节课学习的新内容——算法这个概念

(二)算法介绍

通过学习华罗庚在数学普及读物《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中“泡茶”的例子(见教材)让学生明白设计和选择合适的、优化的算法的重要性。

算法:解决问题的有限步骤

1、算法一定是有限步骤。

2、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只有“计算”的问题才有算法,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

3、对同一个问题,可以具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二)算法的表示

板书:

(幻灯片显示)实例:

1、(自然语言)要设计一个算法,对任意输入的三个整数x、y、z,找出并输出其中的最大值。

①输入变量x、y和z的值;

②比较x和y。如果x>y,则x存入以max命名的存储单元中;否则,y送max; ③比较z和max。如果z>max,则将z送max。

④输出结果max。

2、(伪代码)有如下算法:

①输入整数a

②if a mod 2=1,转到⑥

③if a mod 2=0,转到⑤

a=a*a

⑤b=a+2

⑥a=a=2

⑦b=a-2

3、(流程图)

(三)流程图

板书:

【教师活动】阐述上面板书内容

【学生活动】默写上面流程图的6个图例。

设计意图: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后面的知识需要用到这几个图例,必须记住。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a、发挥小组作用,每组选择一个算法,画出这个算法的流程图

b、老师指导个别学生

c、学生演示(抽几个小组,抽到的小组派一个代表出来演示)

(五)总结、思考——4分钟

a、每位同学回家后根据今天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算法并实现这个算法 b、画出算法的流程图

本环节由我系统地总结本节课的新知识,指出应掌握的重点及在画流程图时应注意的问题,此时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对知识的总结反思自己掌握新知的程度,进一步理解算法。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给出任务和测试自学成果的时候,创设了争当明星小组的情景,以此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3、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4、交流与评价。这个环节是贯穿于这节课中的,在授课的每个环节中都体现了交流与评价的过程。目的是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在自学新知时是否掌握了重点、是否可以用所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同的同学分别对于本课的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只有及时掌握了这些信息教师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篇四】小学统筹方法说课稿

说课稿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说课题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下面我准备从 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做具体阐述。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支持与指导。

一、说教材

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题是哲学辩证法理论中一个重要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上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方法论,因此它是对上一框题的延续,同时学好这个框题也为学好辩证法的其它观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在整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小学统筹方法说课稿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知识目标:识记整体和部分的含义,系统的基本特征,

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辨证统一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能力目标:用具体事例分析我们做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剖析生活实例,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全局意识和顾全大局观念,培养合作精神,增强 集体主义思想,树立为集体做贡献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为掌握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对青年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因为这个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但学好这个知识,对于 指导学生的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大多是一群16、17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在活动情境中感悟道理的能力。因此,就要求在课堂上老师不是“说教”,而是去引导、点拨,帮助他们感悟。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联系的含义

2.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入:歌曲导入

通过播放歌曲《国家》,分析其中歌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由家国这一特例,引导学生分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新课讲授:讲议结合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大部分,一是整体与部分,二是系统与要素。

其中针对第一部分,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突破重点。设计情景,事例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A、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从坐井观天和盲人摸象的典故中,让学生分析,整体和部分的区别,得出结论 青蛙错误的把头顶上的天空,当作整个天空。而盲人们错误的把部分象当作整个大象。说明他们都错误的把部分当作整体,那么整体与部分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引入第一个知识点

1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

(1)含义不同;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让学生了解张网捕雀典故

古代有个人在林中见到一张捕雀的大网,捕到的麻雀都是雀头钻进一个个网眼里,于是他回家用一截截短绳结成许多互不关联的像网眼一样的小绳圈来捕雀,结果一个雀也没有捕到。

学生探究活动:

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雀而网能捕到呢?

师析:(1)因为他不懂得捕雀的网虽然由一个个网眼组成,但网中的网眼相互制约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因而使网在功能上具备了单个网眼所不具备的功能。这说明,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出示钟和各个零部件,让学生说思考:钟表是由各个零部件组成,但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计时的功能。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1)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让学生分析,“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一招妙棋,满盘皆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100-1=0,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从而得出结论:

(2)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影响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起决定作用。

再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讲述“三个老师偷油”的故事,得出方法论的启示,方法论的讲解,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和升华。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寻求最优目标

让学生再思考:我国为什么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2)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学习完整体和部分,让学生列举出整体和部分的例子,从而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二者的关系,老师再列举一个“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系统”的例子,过渡到第二部分知识点,“系统与要素”,这是本课的难点,我采取学生探究,教师总结的方法,突破难点。

B、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由于之前已经讲过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所以系统和要素的含义,可直接给出。

1、系统和要素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为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讲述一个“田忌赛马”的故事

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着眼整体性。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遵循有序性。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注重结构优化趋向。结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如: 赢得4×100米接力赛取决于下列一些因素:①每位运动员跑得快。接棒准,配合默契。②根据四位运动员的特点,合理分配起跑段、弯道段、冲刺段的任务。③班上同学组成的啦啦队鼓劲。④要合作!懂得单靠任何一个人的努力都不可能取得胜利

这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应该自觉地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争取系统目标的最优化。

2、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观念为人们把握复杂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学方法和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

第二,有序性原则。

第三,优化原则。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可以再调起高潮,让学生听一首歌曲,三个和尚挑水,让学生从愉快的歌声中,明白一个道理:

“三个和尚没水喝”,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了1+1<2的效应。所以,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到: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的要求

(1)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小学统筹方法说课稿

(2)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巩固练习:以巩固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标。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从时间上来看是学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劳的阶段。进行练习可重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练习的形式和内容可以

多样化,但要以能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

最后依据本课知识结构,回顾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六、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明确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设计这课的意图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典故、成语和材料,把抽象的哲学思想简单化,让学生能很容易就接受知识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精心设置疑问,让学生根据事例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思辨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你们好!小学统筹方法说课稿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一、教学理念: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知识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激发学习政治的兴趣,强化探究的意识,转变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念,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生成知识,学有收获。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课时。本课上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课,下接第八课发展观,为第十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纵览全书内容以及高考导向本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课的知识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历届考试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篇五】小学统筹方法说课稿

说课稿

《刷子李》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刷子李》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第七单元主要围绕:“作者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刷子李》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作家冯骥才的《世俗奇人》,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以一件极富戏曲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学习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二是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 、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感受人物刻画时的心理活动、动作、表情,体会文章是怎样表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刷子李的自我挑战、不断磨练、练就高超技艺的事迹中受到教育,有所收获。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四、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掌握:

1、学生能自己解决生字词。

2、能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作家冯骥才。小学统筹方法说课稿

3、能熟读课文,感受刷子李的特点,并画出相关语句进行标注。

4、我课前安排学生开展走访活动,听一听家长对粉刷的介绍,或看一看粉刷工人的操作,或做一做粉刷工作。通过走访,学生对粉刷有一些感性认识。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虽然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还得统筹全局,我拟定了以下教学原则:高起点、巧点拔、重朗读、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已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

巧点拨也是本课中我使用的一种主要方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法:问中点拔 读中点拔,讲中点拔。

重朗读就是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

悟精华就是通过学习课文,品味精彩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示范法”等

学法: 在“读”中悟精华,在“讲”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下面就是我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采用“直接导入法”。 (预计3分钟)

采用“直接导入法”。开门见山引入课文——那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奇人“刷子李”。接着来解题,知道课题的“奇”。随后简单介绍作者及文本的出处。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完成第1个目标。(预计6分钟)

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看他们是否自主趟过了字词的沼泽地,是否走进过作家作品的领地。这样既检测了预习效果也扫除了理解文章的障碍,一举两得。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因为学生课前已经熟读了课文,对课文已经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在此我直接问学生对刷子李的印象。

第三环节:直奔核心学习目标,完成目标2。(预计10分钟)

1、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找出重点词。

出示课件:5个关键句子,能体现刷子李技艺的高潮。重点交流刷子李动作描写的这些句子。(第5自然段)

2、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天衣无缝、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等。体现了刷子李刷墙规矩奇,动作奇,效果奇。重点读这5个句子,领会细节描写。

第四环节:体会侧面描写。(预计11分钟)

1、我让学生默读圈画描写曹小三的句子。

2、揣摩曹小三的心理,领会一波三折的小说情节采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曹小三加以想象。从与描写刷子李对比衬托出本文描写曹小三的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就是侧面描写。

3、师傅告诉徒弟曹小三,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假的,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他教育徒弟要好好学本事。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而曹小三见到的和听到的是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的。指的是(1)“刷子李”确有绝活,这一句绝活,若没有亲眼目睹,怎么也不会相信是真的,说明“刷子李”技艺高超。

(2)“刷子李”由此绝活是其自我挑战、不断磨练的结果。(3)“刷子李“的所言所行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感触很深,获益甚多。

当见证了师傅的高超技艺,聆听了教诲之后曹小三顿时明白了什么,他会对师傅说些什么? 曹小三明白了:a手艺人必须有真本事,本事是精益求精、勤学苦练得来的。B,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第五环节:归纳要点,总结写法。(预计3分钟)

1、一波三折的叙事,引人入胜──起初,徒弟曹小三的心理活动描写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的渲染。

2、注重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个性──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裤,刷墙时娴熟的动作,还有那个让人吃了一惊的白点等细节描写都使“刷子李”这个人物活了,神了。

3、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曹小三对师傅“半信半疑”的态度和主人公“艺高胆大”的自信进行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刷子李”这个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

赞叹和肯定。

第六环节:情感升华。完成第三个目标。(预计6分钟)

在攻克了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小刷子可以刷出一片神奇。同学们,你们手中都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刷子,同样可以像刷子李一样刷出一片神奇的天地。让我们记住师傅意味深长的话:“好好学本事吧!”他告诉徒弟曹小三,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他教育徒弟要好好学本事。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恐怕是“刷子李”一生经验的总结。这句话貌似一般,但是在课文里有很深的含义。同时也是在告诉我们大家,好好学习将来才有生存的条件!

这样的教育对学生既进行了文化教育,同时也进行做人教育,人文教育相结合,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2 、现在的孩子高傲自大自认为自己了不起,从师傅话中悟出若想像他那样成为某一学科或某一行业的佼佼者,一定要细细掂量他所说的“好好学本事”这句话的分量。要知道,在学习的路途中,只有勤奋努力才是最佳的路径。

第七环节:作业。(预计1分钟)

1、最后对学生进行阅读推荐,扩展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增加课外知识,加深对俗世奇人的了解。于是我向学生推荐了这两篇文章:《泥人张》、《快手刘》。

2、写你身边有绝活的人,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来体现人物的绝妙之处的特点。

总之对于这篇阅读课,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读”中悟精华,在“讲”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七、说板书。

我以刷子李的技艺高超为正面描写,曹小三的心理活动为侧面描写,体现小说一波三折的情节来布局。充分体现本课的重难点,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