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观后感

时间:2021-10-10 16:30:14 四年级作文

篇一:《云冈石窟调研日记1》

实习手册

题目:中国传统民居调研

艺术设计与建筑学 院 艺术设计 专业班

学生姓名:学 号:

指导教师:

2011 年 11月26日

实 习 日 记

1

2

3

篇二:《观后感!》

观后感: 庆祝建党90周年红色系列表演

这天下午,我们三四年级全体起身去东风影剧院看表演。坐了半个小时的车,才到达

目的地。

里面凉飕飕的,像大会堂一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举行什么大会,那我们就太荣幸了,

这次是为了庆祝90周年,我们来看表演。

老师带领我们坐在两排座椅中,大家都安顿好了,现在我们等待着表演开始。不一会

儿,来了一些另个学校的学生,看着人不多,他们都坐下了,才看出人海茫茫。人全齐了,

就差表演开始了。

只听响了很久的音乐停了,舞台上的灯忽闪忽闪的亮着,天花板上的灯也慢慢暗了下

去,直到完全黑,而舞台的灯也莫名其妙的全灭了。四周一片漆黑。

在黑暗中,我模糊的看到穿着黄色衣服的神秘人从后台走了出来。在这时,灯光又悄

悄亮了起来,我们都在看着迷人的舞蹈,谁都没注意到。那几位苗条的姐姐跳着优雅的舞姿,{云冈石窟观后感}.

就像仙女下凡般,我看呆了,不停地赞叹着好看。表演后,我们都激烈鼓掌,这个舞蹈得到

了许多人的赞许。真是为开始起了个好头。

这才是真正开始,出来了两位主持人,他们是如此的大方,为我们介绍了一番。最搞

笑的是演相声了,他们使全场笑得前仰后合,大家爆笑了一顿。最后还是给他们了热烈的掌

声。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几位漂亮姐姐,她们跳得年年有鱼轻盈极了,活泼好动的姿态引

来了一阵阵激烈的掌声。动作也是整齐划一,就连服装也如此有创意。她们像是鱼儿一样,

身上的鳞片闪闪发光,照的我都睁不开眼了。真是妙极了!

不久,表演结束了,我依依不舍得离开了座位。这90年风风雨雨,90年辉煌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之际,让我们共同祝福党的生日。党啊我们永远爱您!

我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那里到处充满了鸟语花香,那里到处能闻见沁人心{云冈石窟观后感}.

脾的芬芳,到处能看到美丽的景物,到处能看到繁忙的景象。我的家乡就是山西

大同。

很久没回去的我,都忘记了大同的美。而如今的大同更是如此,道路比以前

宽了许多,道路两旁的树木不再那么稀少了,而是更加茂盛,更加多了起来;天

空不再那么灰蒙蒙了,而是淡蓝淡蓝的;烟雾也没有了,空气也变得非常清新。

这变化可真大! zxcv春天,那里万物复苏,泉水丁冬,小花在温暖的阳光下照耀着,为人们展示出

了自己美丽的面貌。小草也微微探出头来,风姑娘轻轻的抚摸着她那幼小的身躯,

在风姑娘的帮助下她把身子倾斜过来,柳树也抽出了点点翠绿的嫩芽,从远处看,

柳树甩着长长的辫子,迎风起舞.它们有节奏的来回摇摆,好象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夏天,到了晚上,抬头仰望天空,天空就像平静的海面湛蓝,静谧.星星像一颗

颗宝石闪烁着光芒,又像顽皮的小孩眨着眼睛.天空是多么的美丽啊!大同的晚上

是最美丽的时候,傍晚坐在院子里,柔和的微风从你耳边吹过,你的头发时而立,

时而倒;时而前,时而后;有节奏的“跳动”着.这里虽然是夏天,但你丝毫感觉不

到炎热.

大同虽说是个中型城市,名胜古迹却不胜枚举,有壮观的云冈石窟、美丽的九龙

壁、雄伟的北岳恒山、巧夺天工的悬空寺。而且那里还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

大同的煤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我为我的家乡而自豪,我爱我的家乡――山西大同。

是她滋润着我们这些娇嫩的祖国之花,长大候,是她像辛勤的园丁一样,哺育我们

成长,传授我 们知识.她是谁,不用说你们就知道,她就是我们最敬佩的人--老师 是老师,昼夜不停地为我们操心:深夜里,我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老师却

在皎洁的月光下,微微 的灯光下为我们批改作业;白天,老师又站在讲台上,引领

我们进入知识的海洋,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您 认真地去把每一粒种子传播给我

们,并让它发芽,开花,结果,结出一堆硕大,饱满的果实. 是老师,无微不至地关

怀我们:老师啊!您多么慈祥,多么伟大呀!

篇三:《云冈石窟导游词》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我是大家本次的导游员滑新宇。今天我将陪同大家一起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那么也欢迎各位游客来到这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相信各位朋友来到大同,来到云冈,一定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确实,从2008年起,云冈石窟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治理区域达22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7亿元。经过治理之后呢,现在云冈石窟不仅在规模上突出了皇家园林和佛教胜地的恢弘气势,在规划布局上也有了全面的改进。营建的新景区包括:地堡式游客服务中心,“昙曜广场”,“礼佛大道”,“帝后礼佛图”,“山堂水殿建筑群”,演艺中心和陈列馆,和主石窟群,组成串联式游览路线,形成新的云冈石窟国际型大景区。

现在咱们参观的云冈石窟是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帝时期开凿的大型石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45个,佛教造像5.1万多尊。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那么同时在2001年1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云冈石窟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好了朋友们,现在大家就随我进入云冈石窟的山门,在我身后的便是云冈石窟的参观示意图。

因为石窟开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而武周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根据武周山势的自然起伏,云冈石窟又自然的分成东区、中区和西区三部分。其中第1~4窟为东区,5~13窟为中区,14~45窟为西区.

今天咱们参观的对象主要是第5.6窟和昙曜五窟的18.20窟。

请大家跟我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第五窟,五窟和六窟为一组毗连在一起的双窟,也是云冈石窟种最精彩壮观,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五窟分为前后两室,为椭圆的穹窿顶马蹄状。那咱们进入5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尊盘坐的大佛,这种吉祥式坐姿表示着释迦牟尼佛进入标志的静思维修行状态,是佛的坐,立,行,卧4个庄严的身姿之一。这尊大佛高达17米,为云冈石窟第一大佛像。可能这么说,大家觉得还不够形象,那它到底是有多大呢,具体的说大佛的膝上可容纳120人, 一只脚可站12人,所以大家就可想而知了。这尊大佛给人一种端庄,肃穆,慈祥之感觉。那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窟中的佛像布局为三世佛,中央的坐佛为释迦牟尼佛,佛像的右侧为未来佛,由于立佛身上的泥装脱落,我们得以目睹当时石刻技术的精湛。主佛的对面有约1米的8尊佛教造像,衬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伟,拱门东侧菩提树和树下二佛对坐的造像,都十分精湛。请大家注意,石窟大佛后面有一条狭长的隧道,你们猜这是做什么用的?对了,

这是佛教信徒们礼拜绕行的诵经道。

好了,在我们参观第5窟后,请大家跟我来,我们去看因雕刻技术精湛,雕刻内容丰富而被称为云冈石窟第一伟窟的第六窟。大家可以回忆第五窟的风格来对比参观。第6窟平面呈回字形,窟正中凿一方形塔柱。环绕塔柱下层四周和东南西三壁的中心,是工匠们精心雕刻33幅表现释迦摩尼本传的故事图。这是中国现在最早最完整的宗教石刻连环画珍品。整个洞窟雕饰富丽堂皇,几乎找不到一点没有雕刻的空间,真是一座热闹拥挤,玲琅满目的佛国世界。窟中石雕造像有3000多尊,主题以歌颂佛母和表现释迦牟尼一生的成佛弘教经历为主,因而也称之为佛母洞,其实此窟也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氏开凿的一个祈福洞窟。

接下来咱们再来重点参观昙曜五窟的18.20窟。请大家跟我来。

第18窟的主佛像是一尊披着千佛袈裟的释迦立佛,之所以称之为千佛袈裟,是因为袈裟上刻有无数的小佛像,属世界罕见。既然这么独特,那么大家也应该想到了这其中必有内涵。请大家仔细观察。佛像左手将袈裟扶在胸口,手势呈忏悔状,给人深思忏悔的感觉,其实这尊佛代表太武帝拓拔焘,在昙曜造佛像时,一边考虑到太武帝曾经灭过佛法,一遍又想他也完成了北魏统一大业,于是合情合理地设计出此千古独有的一尊造像。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参观第20窟大佛,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佛就是被誉为云冈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露天大佛,我想大家之前应该在很多明信片、宣传片中都一览过它的容颜。露天大佛是在1000多年前的辽代,发生坍塌后,露天而坐的。关于他有两种说法,一说它是文成帝的化身,是昙曜为报答知遇之恩而造,那么另一说它是完美的佛的化身,不论哪种说法吧,都有着很好的涵义。

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大家就可以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愿大佛炯炯有神的双眸,略带微笑的嘴角,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回忆,带来美好的福音。那么朋友们,好了,咱们今天的讲解就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自行观看,半小时后我们在这里集合。

篇四:《云冈石窟开凿的历史及造像特点》{云冈石窟观后感}.

云冈石窟开凿的历史宗教背景

武周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条通道恰在内外长城之间,自汉以来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往来交往的必经通道。公元398年,鲜卑族拓跋部在此建立了北魏,定都大同。从公元398年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前后近百年时间。鲜卑族拓跋部的在初期,并没有信仰佛教。同一般的少数民族一样,它早期信仰是杂卜、巫术、多神教崇拜。直到定都平城后,开始接触中原地区的佛教,才逐渐注意佛教。

北魏政权的初期,主要是进行战争,占领土地,巩固政权。北魏佛教的兴盛,始于平定凉州(北凉)。在灭北凉时,把凉州的高僧、工匠虏掠到平城。使原来很发达的凉州佛教得以东传,北凉佛教的东传造成了北魏佛教的兴盛。北魏平定凉州不仅迎来了凉州佛教的东传,而且也标志北魏最后统一中原北方广大地区,从此北魏成为中原北方的大国,西域各国纷纷遣使宋朝,表示友好。从此,北魏与西域的交通往返不绝,这也开通了以龟兹为代表的西域佛教艺术东传的通道。当时北魏的社会制度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发展时期,所以北魏征服北方地区的战争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虏掠人口和财物。据《魏书》记载:当时“徒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署,百工技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这只是一次战争而己,说明当时北魏统治者通过战争虏掠,把大量有技术的工匠集中到京城。当时北方主要的佛教势力和造像力量的精华,都集中在乎城地区。它所虏掠的人口,至少在百万以上。

北魏佛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佛教依附于皇权。北魏的佛教有强烈的国家色彩。佛教也为当时的皇权服务。北魏的佛教发展,与其势力先后进入华北有密切的关系。自汉以来,佛教活动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北魏建国初期,为了能以异族统治者的身份,顺利收揽民心,不仅礼遇当地的高僧和教团,更积极参与佛教文化建设。当北魏大车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中原攻城掠地时,顺便迅速地直接汲取该区域文化精髓,并连同佛教文化一起吸收,进而提高了魏室佛教文化的层次。统一北方后,北魏俨然成为一个庞大的佛教帝国。十六国末期,其原为后赵、后燕的领地,在高僧佛图澄及其弟子道安全的长期经营下,当地的佛教文化已有相当厚实的基础。

北魏太祖道武帝平定河北地区时(公元396年)除了礼遇僧人、佛寺外,还修书向佛图澄弟子僧朗致敬,并迎接佛图澄的弟子赵郡的法果担任道人统,尤其执行的佛教政策,对北魏祟尚佛教产生深远影响。道武帝对沙门法果优礼有加。法果也打破沙门不礼拜皇帝的教规,将皇帝视作“当今如来”去礼拜。从而得到皇帝的信任,借此,法果于天兴元年(398年)在京城创建了弘扬佛教的三天建筑,即五级佛图、青呢山、须弥山殿。此中的青呢山,有可能就是京城西武州山的那个天然岩洞(云冈第三窟),于是武州山也就成了灵山圣地(后称灵岩)。

第二代皇帝明元帝多次祈祷于武州山并定为“常祀”,从此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在鲜卑政治中占据一席之地。太祖、太宗崩后,世祖太武帝继位(424年),太武除了继续开拓疆土之外,大力推祟佛教事业。这时北魏势力在中国较具影响的地区,主要是以长安教团为首的关中地区、以及通往西域的要道凉州(今甘肃)地区。在长期的弘法教化之下,长安成为中原地区的佛教重镇。而另一主要地区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的要冲,尤其是在中国佛教兴起后,一般高僧进入中国之前,必先在此学习华语。同时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植,更使得凉州的佛教兴盛,人才辈出。所以大量的高僧和工匠从凉州来到平城,使平城的佛教大兴。太武帝在十年内先后平定了长安(公元431年)、凉州(公元439年)并歼灭河北地区最后残余的北燕(公元436年)使当时的北部中国统一地北魏王朝之下。这也使得北中国所有的佛教发展融汇于平城一地。此时对北魏佛教发展的最大影响,便是将各地大乘佛教发展的成就直接移入平城。原先的佛教体系,经北魏的兼并,相互之间会通融合,因而使得北魏佛教思想面貌,呈现出多元化的开放格局。反映在云冈造像上便产生彼此会通在同一组图像的表现上。由于佛教的大兴,滋生出一股实力很强的寺院经济。吴盖起义把西安的大寺院牵扯进去,或者西安寺院经济正是吴盖的后盾。太武在西安寺院里发现了刀枪,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开始大规模灭佛。一时间,“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矣!尽管监国太子拓跋晃反对并加以保护,但土木宫塔、泥塑金人,尽皆焚烧毁坏。

文成帝复法七年之后,太武之孙文成帝即位为第四代皇帝。他一反太武之所为,立即“复法。”行动又很迅猛,一时“天下成风,朝不及夕。往时所毁图寺,仍还修矣。”此就是《魏书·释老志》所记:和平初,师贤卒。昙耀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耀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耀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耀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建佛像各一。”当时由于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们生活极为不稳定,人们便很容易归于宗教。佛教便在这时开始盛行。道教也以它的长生不老、可以成仙进入当时的一些土族间。北魏在宗教的选择中,犹豫徘徊了许久。太武帝先还是继承道武、明元的政策,对佛、道二教兼容并蓄,但到后期则因受高山道士寇谦之与汉族儒臣崔浩的影响,

他接受了道教给他的太平真君的封号而灭佛。先是寇谦之病故,后有崔浩被杀,再是太子晃谋杀太武未遂被杀,太武帝感致病疾暴崩。文成帝的复佛,给佛教又一次兴盛的机会。他们针对灭佛时寺庙、佛像被毁的教训,要创出一番“与天地而同久”的佛教永业,于是凿山为窟的永世基业产生了。金代曹衍在撰写《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石窟寺》碑文中说“然而,虑不远不足以成大功;工不大不足以传永世。且,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蛹厚地,与天地而同久。是以昔人留心佛法者,往往因山以为室,即石以成像,盖欲广其供养与天地同久。虑远而功大矣。与夫范金、合土、绘丝考,岂可同日而语哉!”云冈石窟之所以能超越河西、西域早期那种小型坐禅窟的格局,创建出如此大型的、辉煌的、气势赫赫的大供佛窟,既有“石室”遗风,又有万世长存之意。至于那种大气派、大窟、大佛,以及粗犷、豪放、顶天立地、不可一世等风格,正是鲜卑人那种豪气万丈、扩地千里的气势的表现。当昙耀五窟建成之时,云冈石窟便开始进入它的极盛期。证如《水经注》描绘的那样“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是北魏京郊的一大壮观。云冈石窟,在北魏其后的六十年中,一直在继续开凿,直至迁都洛阳。

云冈石窟早期造像特点:

开凿时间为460—470年,由昙曜主持开凿,故称为昙曜五窟,即现编号的第16—20窟。

昙曜五窟特征十分明显,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仿印度草庐形式,一门一窗,外壁满雕千佛,从北魏佛教源流特点来说,主要来源于凉州佛教。造像题材以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为主要题材。根据主像在石窟中的布局,16—20窟可分为二组。一组是以19窟为中心的18、19、20窟,19窟是一个中心窟,从它的布局和形制中可以看出,中间是一大像窟,两边各开一耳洞。中间是坐佛,耳洞各一倚坐佛,组成三世佛;另一组是16、17窟,17窟题材也是三世佛,不过是以交脚的未来佛弥勒作为主像,16窟主像是释迦。这两个窟主像总的布局在昙曜时期已经完成,但工程一直沿续到中期。昙曜五窟是为太祖以下五帝而设计开凿的,16窟主像释迦是现在佛,象征当时在位的文成帝,17窟主像是未来佛,应相当于还没有继位就死去的景穆帝,18、19、20应分别为太武帝、明元帝和道武帝而开凿。

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鼻高,眉眼细长,主像释迦牟尼蓄八字胡须,这是印度造像的特点。双肩齐挺,身体粗壮,所著服装有两种:一种是袒右肩,一种是通肩衣。比较有特点的是袒右肩式的服装,里边穿内衣,外披袈裟。内衣一般画方格纹,袈裟边缘雕连珠纹和折带纹。菩萨像,一般是圆脸,短身,头戴宝冠(三珠新月冠),宝缯内收,裸上身,胸佩项圈,短璎珞、蛇形饰。下著羊肠大裙,戴臂钏、手镯,这种菩萨装饰是当时印度贵族的装饰。雕刻技法方面,衣纹雕刻比较浅,在凸起的衣纹上刻阴线。雕刻比较细腻、匀称、轻薄、贴体。总之,昙曜五窟有以下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A、草庐式的窟形;B、大像后壁开隧道;C、以三世佛为主要的造像题材;D、肩宽体壮,深目高鼻,短粗身材,八字须,火焰纹的背光,佛光上雕飞天及浅、密、贴体的服装。这些特点都显示出一种挺秀、劲健、浑厚、朴实的作风,既不同于凉州,也不完全同于犍陀罗造像,形成一种新的造像风格。

云冈中期造像特点

开凿时间为471—494年。现编号的第1、2、3、5、6、7、8、9、10、11、12、13窟,或称为孝文时期石窟。孝文帝在北魏延兴元年继位(471年),他和祖母文明太皇太后都是大力扶持佛教的人物。这时开凿的云冈石窟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内容上都超过前期,当时所征收的财力物力集中于云冈石窟开凿,所以佛龛的数量和造像数量都急剧增多。

这时期云冈石窟开窟的实际倡导者还是孝文帝和冯太后。冯氏在北魏历史以及云冈石窟开凿上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文献记载,承明元年(476年)献文帝死,在此以前,孝文帝已在延兴元年继位。初期,孝文帝并无实权,冯氏临朝亲政,大权在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太和十三年(489年),后来出现“太后之谪”的新情况,太后逐渐失势,十四年冯氏去世。期间冯氏对国事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当时称孝文和冯氏为“二圣”或“二皇”。

在他们执政期间,北魏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其中太和十年的服装改革,对云冈石窟的关系最为重要。南朝士大夫所著的褒衣博带式服装,由皇帝带头穿著,并用行政命令加以推行,这种措施率先在平城地区执行,也首先反映在云冈石窟太和十三年以来的造像上。文献和碑文中都提到一种叫“石祗洹舍”的建筑,根据大同地区出土的一些石雕,特别是根据云冈石窟的窟形和建筑形式,这是一种汉式的楼阁、殿堂式建筑。云冈中期以后,洞窟形制不再是草庐式,而出现了仿木构形式的汉式楼阁、殿堂和佛寺,我们称为屋形龛或屋形窟。

在孝文帝和冯氏的支持下,北魏佛教已经同文成帝复法时主要依据的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