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憧憬的诗

时间:2021-10-10 16:03:01 二年级作文

第一篇 对憧憬的诗《憧憬美好未来的诗句》

随笔吧为您精选憧憬美好未来的诗句请您欣赏。

憧憬美好未来的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3、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4、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5、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7、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8、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9、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出是吾乡。10、生死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2、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13、劝君更尽一杯酒,天下何人不识君。14、晴空一鹤排云上,直引诗情到碧霄。1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7、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8、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19、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20、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2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23、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2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nb(随笔www.suibi8.com)sp;2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6、暂别紫台自飘摇,何惧风雪总潇潇。不见昨夜雨湿处,聊以新颜待今朝。27、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28、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29、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30、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3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上是关于憧憬美好未来的诗句的全部内容,如果觉得比较好别忘了转发哦!

第二篇 对憧憬的诗《诗歌之旅及憧憬》

诗歌之旅及憧憬

二年级晨诵小结

作者:田 娜 来源:尹庄中心小学 点击:73次 评论:0条

-

晨诵作为我校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项目,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好处,也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通过本学期的晨诵,我发现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状态与原来不一样了,对诗歌和母语的领悟、语感也不一样了,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是我本学期感触最深的一点。

从本学期开学我和学生一共诵读了6首儿童诗。分别是:《春天》、《向着明亮那方》、《春天来了》、《小花朵的梦》、《夏天》、《小雨点》。在每节晨诵课中总有一些可喜的现象,比如:领诵的同学镇定自若地站在讲台上,带领班里的同学以各种方式诵读,关注着同学们的背诵情况、认真程度,有些还能相机进行点评。通过朗诵,学生们对儿童诗越来越感兴趣。在诵读过程中,我都会让学生创编一些合适的动作加到诗歌里面,学生们也非常喜欢。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在“动”中领悟诗歌的内涵,在“动”中有感情的进行诵读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每次上完晨诵课我们都会要求学生把新学的诗歌抄写在阅读笔记本中,并且有一些儿童诗我还让学生画进了自己的美术本中,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去体会到了诗歌的美。

存在问题:

1、晨诵时学生的声音很响亮,却没有体会诗文的意境,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

2、每个班都有不少的学生小手小脚悄悄乱动着,眼睛不时四处瞟着,精力总不是特别集中。

总之,晨诵的路还很长,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往下走,直到让她发射出耀眼的光芒,照耀孩子走完灿烂辉煌的一生!

《日有所诵》编写和使用说明

它与同类的一些读本相比,具有以下特色:1.经典性。2.序列化。3.趣味性。

怎样引导孩子“日有所诵”“

1.持之以恒。

2.熟读成诵。用各种形式的读来加强孩子的记忆,同时培养孩子的语言感受能力,可以水到渠成、熟读成诵。不过,对于有些稍长的篇目不一定要求孩子背诵,熟读即可。

3.适当指导。教师和家长的适当指导有助于提升孩子”日有所诵“的兴趣和效果。可以参照读本中的赏析(每周两篇)和注释,为孩子提供一些指导。但是孩子对作品只要大致理解、粗制大义即可,不必字字都落实。

二年级晨诵小结

作者:田 娜 来源:尹庄中心小学 点击:74次 评论:0条

-

晨诵作为我校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项目,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好处,也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通过本学期的晨诵,我发现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和学习状态与原来不一样了,对诗歌和母语的领悟、语感也不一样了,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这是我本学期感触最深的一点。

从本学期开学我和学生一共诵读了6首儿童诗。分别是:《春天》、《向着明亮那方》、《春天来了》、《小花朵的梦》、《夏天》、《小雨点》。在每节晨诵课中总有一些可喜的现象,比如:领诵的同学镇定自若地站在讲台上,带领班里的同学以各种方式诵读,关注着同学们的背诵情况、认真程度,有些还能相机进行点评。通过朗诵,学生们对儿童诗

越来越感兴趣。在诵读过程中,我都会让学生创编一些合适的动作加到诗歌里面,学生们也非常喜欢。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在“动”中领悟诗歌的内涵,在“动”中有感情的进行诵读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每次上完晨诵课我们都会要求学生把新学的诗歌抄写在阅读笔记本中,并且有一些儿童诗我还让学生画进了自己的美术本中,让学生更进一步的去体会到了诗歌的美。

存在问题:

1、晨诵时学生的声音很响亮,却没有体会诗文的意境,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

2、每个班都有不少的学生小手小脚悄悄乱动着,眼睛不时四处瞟着,精力总不是特别集中。

总之,晨诵的路还很长,我们会一如既往的往下走,直到让她发射出耀眼的光芒,照耀孩子走完灿烂辉煌的一生!

自学校启动新教育实验以来,我们二年级的晨诵主要是以金子美铃的《向着明亮那方》作为日常诵诗,引导孩子向着诗歌王国,向着更为明亮广阔的世界行进。从开学到现在,我们晨诵的小诗歌,孩子们是非常喜欢,我偷偷的观察,有的孩子在写作业时就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虽然没有要求孩子们背诵,但多数孩子都已熟读成诵。另外还进行了两个节日的诵诗,教师节和国庆节。从开学后我就统计了班里孩子们的生日,十月一日,是我们班王麟杰和王吉志两个同学的生日,所以在国庆放假的前一天就为这两个孩子准备了生日赠诗,二年级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日是充满了期待和兴奋,我就把《向着明亮那方》简单的改了一下送给王麟杰作为生日礼物,把《放飞梦想》送给王吉志作为生日礼物,看到孩子们个个激动、开心的笑脸,我觉得生日的诵诗无疑是成功的。从孩子的表情可以看出,朗诵这两首诗的孩子都兴奋地不得了,当然过生日的两个孩子除了兴奋,脸上还洋溢着幸福快乐。我问王麟杰想说点什么吗,他激动地有点语无

伦次,说了一句:我很高兴!我想这句话就是他内心真实的声音。

前几天孩子们做了第一单元的测试,我在看写话题时,有的孩子着实让我激动了一下,第一单元的写话内容是秋天,有几个孩子把晨诵我们朗诵的《九月》中的诗句引用到了自己的写话中,九月 夏天要走了,秋天要来了。太阳不再那样晒人,它藏起来了。小雨像刚上学的小孩,还有点害怕,歪歪斜斜,在窗上乱画。当时对尹宇航的写话记忆特别深刻,他的写话中就出现了 秋天来了,太阳不再那样晒人,它藏起来了。后面是写的田野中的秋天,枝头挂柿子,大豆粒粒饱,虽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正,但这些已足以让我感到高兴和激动了。当看到这里时,我就在想晨诵发挥作用了,如果这样继续坚持下去,孩子们的课

外知识越来越丰富了,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就提高了,那教学成绩自然而然的就会提升的。

前段时间在确定班级的名称时,一直拿不定主意,后来和老师们商量后最后确定为“小精灵”班级,我

希望49个孩子都能成为小精灵,成为活泼、善良、勤劳、友善的小精灵。

新教育的实验刚刚开始,如果说新教育是一种梦想的实验,那现在我们都是走在通往梦想的路上,我们知道这路的方向,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希望在后面的工作中能得到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指点

和帮助。

二年级晨诵计划

指导思想:

晨诵的目的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记忆在晨诵中是次要的目标,或者说是前提性的目标而不是终极目标。晨诵的目的在于让诗歌与孩子建立起关系,丰富学生的心灵,丰富儿童当下的生

命,在晨诵过程中孩子与诗歌交融相汇,沉浸其中,玩味其间,充分体验诗歌的丰富性,也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既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又能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让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理解与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对憧憬的诗

晨诵看似很简单,但真正把它做好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希望通过晨诵,让我们的学生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悲喜于花开花落之际,沉思于天边流云之间,正如沈从文说的那句话: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果能达到这一目的,则新教育之幸也。

行动措施:

1、晨诵课只需要让孩子很快乐地反复朗诵,可以通过范读、齐读、小组读、个人读、女生读、男生读、同桌读等各种方式来进行,也可以轻声读、大声读、拍着节奏读、表演读,总之一句话让孩子很乐意地参与到晨诵当中来。

2、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晨诵的内容以儿歌、童谣为主。每周晨诵内容一次安排学习一首新的经典古诗,带领学生走进诗的天地;。让孩子们从这些脍炙人口的儿歌童谣中感受语言奇异的力量。这些儿歌童谣会紧紧抓住孩提稚嫩的心灵,令他们沉醉在语言的狂欢和幸福里。慢慢地,儿歌童谣的种子,语言文字下的自由,会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播下种子,收获希望)

3、根据班级情况,保证每天晨诵,每次20分钟。

4、双周一次联诵,一月一次比赛,评出每月的晨诵小天使,(不限制学生数量,以鼓励学生积极性为主。)一学期一次综合评价,评出晨诵小能手。

5、晨诵的很多儿歌朗朗上口,可以改编或者可以续编,让学生在读的充分的基础上可以动笔写一写,画一画,让学生自己也成为一名小诗人。

附表:

本文来源于枫叶教育网()

原文链接:

本文来源于枫叶教育网()

原文链接:

是让孩子拥抱晨曦,相约黎明,用优美的诗歌,师生美妙的诵读,开启一天快乐的学习之旅。...

携手晨诵之旅——翔宇教育集团...每一朵雪花都是一幅极其精美的图案,... 晨诵不同于语文课上的精确分析,它...总能欣赏到一首首美妙的诗歌、一段段...

晨诵前段开展情况回顾

作者:桃林糊涂仙 来源:灵宝市一小 点击:677次 评论:0条

-

10月26日,我校全面开展了晨诵读活动,至今一个半月,可以说是进展顺利,质量较高,有声有色,卓有成效。《灵宝教育报》对我校本期书香校园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长篇报道,重点而详实地报道了我们开展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的情况;晨诵组开展了校级组内晨诵观摩课,先后为国家教育部领导、中国教育报记者,市教研室、普教科领导,峡市第二实验小学领导上了示范课,得到了好评,市教体局办公室还出了一期教育教育信息介绍我们的经验做法,供全市学校学习借鉴。这些必须感谢刘雪峰主任这个组长的组织领导有方,感谢各年级骨干教师的带动示范,感谢各位老师积极的思考与实践。

但在前段时间的晨诵中,我们还发现有些问题,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需要我们很好的改进。

1、晨读,学生会读、能读懂、读通顺、读流利,这还只是停留在过去的早读水平上。读了几遍,我们的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这个水平,这时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指导、引领作用,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中去感悟,达到读畅、读情、读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味道。这“味道”比较讲究,包括语句停顿、朗读语气、人物情感等。

2、教师范读应该基于自身的体验去阅读。老师是晨诵中的领唱者,老师的声音是对这首诗歌的最好解释。因此,在晨诵课上,老师应该呈现自己真实的声音,而在公开课上,教师往往包装了自己的声音,导致与学生之间产生一种隔膜,课堂变成师生之间的一场表演。所以老师的声音一定要自然。我们希望听到真实自然常态的课。

3、打破共读,提倡站读,要养成习惯。

早上共读太多,自由朗读太少,这不符合晨诵的宗旨。共读整齐划一,容易(不是必然)滋生惰性,往往消灭个人体验以及独立思考。

老师让学生自由阅读,结果学生不自觉地共读,老师再提醒学生不要共读,结果学生仍然不自觉齐读,老师没有纠正。遇到这种情况,要坚决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通过反复的纠正来促成阅读的解放。

而必要的站读(不能一直让学生站读)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不被桌面上的东西所干扰。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动作,手舞足蹈,有利于进入情境。

4、模仿创作。

有些诗而言,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造性地改写,将自己的生命写入这首诗里。

当然这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可以作为课后作业,然后在下一次晨诵课或者语文课之前由学生自由表演,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表演,其他学生往往也会深受感染。

我们改编诗往往局限于原诗的固有格式,希望我们老师的思维再开阔些,再放开些。如:“我是一只小蝴蝶”,这是诗人周梦蝶的生命体验。或许有的学生(特别是男孩子)不喜欢蝴蝶,喜欢狮子老虎或者其他小动物甚至植物。这首诗告诉我们,哪怕你是一个小小的蝴蝶,也要自信勇敢,要坚守那份感动与美,那么,哪怕是一条虫子,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每个孩子都可能改写第一段: 我是一片绿色的叶子 我不显眼,也不绚丽 但是,我很善良,也很有生机 我敢于向天下所有的 以平等待我的眼睛说 我是一片绿色的叶子!学生可能将自己投射到自己喜欢动物或者植物上去,然后将自己的品质或者自己喜欢的品质放进去,后面的美丽的句子就与学生获得了某种呼应。教师可以首先基于自身来完成改写。许多儿童诗歌都有这种“可写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能够重写,要慎重。

5、教师的不可束缚局限学生的思维

晨诵中老师说:“我们读的时候还可以做动作”,自己带头做起来,可爱的孩子们紧跟着一起做,全班动作也就统一起来了!这是我们老师束缚了学生,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每个人所向往所幻想所追求的童话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的表现动作也应该不同,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动作,孩子们才会兴致盎然。老师不能一味的按照预设的环节走,而应该注意用心和孩子诵读,这样会生成许多不可预料的精彩„„

6、必要的引导分析

晨诵反对琐碎的分析,但是仍然强调必要的理解,否则,与读经何异?——铁皮鼓

如何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尽快进入诗歌?如果反复的诵读不能够使他们进入的话?教师或许要通过必要的讨论分析帮学生理解诗歌。――干国祥

比如《我是一只小蝴蝶》,在这首诗中,可能有三个问题值得讨论:1) 一个小小的蝴蝶,为什么敢于向整个世界发表宣言? 2) “世界老时,我最后老,世界小时,我最后小”是什么意思? 3) 当世界沉默睡觉的时候,我为什么不睡觉?问题一是让学生增强自信,每一个个体,在这个世界是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非常重要。问题二让学生回答,或许会有许多有趣的答案,不要强求唯一,这里的“我”,是加了定语的“我”,一切美好的品质,都将穿越我,与世界同在,甚至比世界更久,比时间更长远。问题三里的“我”,也是指那种感动,那种美,指那种美好的东西,美好的品质将永远存在,永远“醒着”,永远为人类守夜。教师的这种理解可以用一种通俗的方式表达,即使不说出来,教师也要理解。

再比如罗大里的《墨水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容。 “在墨水瓶底隐藏着宝物”这个“宝物”指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它是全诗的灵魂,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有学生回答说“宝物”指的是知识,教师及时引导,宝物可以指知识、勇气、信心、勤奋。只要我们拥有这些,就一定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下灿烂的词句。因为对这首诗学生有所理解了,再读时,一次读的非常到位。

我们已经渐渐领悟晨诵之精妙处,但孩子们亲历晨诵的洗礼,还需要一段时日,这只能耐心

第三篇 对憧憬的诗《憧憬的阅读答案》

篇一:憧憬的阅读答案

德国席勒的现代诗歌《憧憬》 的阅读答案山谷迷漫着一片凉雾,呵,从这山谷的深处,我要是能找到出路,呵,我会觉得何等幸福!那边我看到美丽的小山,永远年轻而常青!我若有羽翼,我若有翅膀,我真想飞上那座山顶。我听到和谐的音调,甘美的平静的天国的声音,微风给我送来香油树的芳馨。我看到金色的果实在绿叶间闪烁迎人,还有在那边盛开的花儿,在冬天也不会凋零。啊,在那无尽的阳光之中散步逍遥,该是多么欢畅,那座小山上的空气,它该是多么凉爽!可是奔腾的激流阻拦了我的前路,它的波涛汹涌,使我心神恐怖。我看到一只小舟飘动,可是,唉!缺少艄公。上去吧,不要犹疑!轻帆已孕满了好风。你要有信心,你要能冒险,神并不给世人担保;只有一件奇迹才能把你带往美丽的仙岛。

七年级上册《文科爱好者》第一课"山的那边"课文阅读:《憧憬》阅读题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科爱好者》第一课"山的那边"课文阅读:《憧憬》阅读题答案! vumddeiw 2014-10-23篇三:憧憬的阅读答案

萧 红

1911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方的家里。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

有一次,为着房屋租金的事情,父亲把房客的全套的马车赶了过来。房客的家属们哭着,诉说着。对憧憬的诗

为着这两匹马,父亲向祖父终夜的争吵。“两匹马,咱们是不算什么的,穷人,这两匹马就是命根。

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

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一样的飘着。

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

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

1.文章如何从正面刻画父亲?他与祖父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2.文中三次提到“雪”,它的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答:①“父亲的家庭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本文理解评价有误的两项( )

答案:见详解解析:

1.①神态和细节;②父亲贪婪、吝啬、冷酷、自私;祖父善良、温和、仁慈。2.渲染出家的“冰冷”,衬托父亲的“冷酷”和。“我”内心的“寒冷”感受。3.①这个家由父亲主宰,充满了冷酷,没有亲情、没有温暖、没有爱意,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憎恶感情。②父亲给这个家带来了冷酷和憎恶,使我分外渴望温暖和爱心,而这一点正是从祖父身上让我体会到了,所以,“我”永远追求和憧憬。

提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近处失明 ①记者:对历史的解释是“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 ▲ ? ▲ ? ②王开岭:自然史.先放一放. ③按我的理解.历史就是我们的集体身世和生存记忆.它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 的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很少或从不关心历史.我很遗憾.就告诉他们:一个人必须读点历史.你不能只生活在当代截面上.否则你就不立体.没有“根 .精神是一层纸.这些孩子一睁眼即上世纪90年代了.在他们的印象里.生活和世界从来都是如此且天经地义.唯一变化的是每年流行的东西不一样.当你告诉他30年前穿喇叭裤.唱邓丽君.听国外电台会坐牢时.他大睁着眼以为你开玩笑--重大的时代拐点.社会变局.思潮争鸣.他们都没遇上.一路直行.没有跌宕.起伏和岔路口.甚至以为父母也这样.只是更穷.更土.没有肯德基和麦当劳罢了.所以要知道个人和民族的身世.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会清楚自己是谁.将来会怎样. ④现代医学注重基因.重视“家族病史 .人得什么病.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从人类生存来讲.历史就是基因图谱.今天的生存格局.政治习性.文化人格和价值观.从哪来?就是从基因谱系里来.90年代来自80年代.80年代来自70年代.张志新在70年代因坚持真理敢讲真话被割喉.同样的话在80年代就无性命之忧了.这就是进步.但进步是有成本的.若不牢记和珍惜成本.那利息就不可靠.就缩水.大家又会变回穷光蛋.每个时代都是这样.前人付出成本.后世享受利息.每一点文明和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利息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感激那些成本.要缅怀那些牺牲者.比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他在广州街头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后遇殴身亡).它以最极致和惨烈的方式刺激了舆论.唤醒了法的良知和制度纠错.也由此被废除.它潜在地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至少你今天走在大街上.不会因没带身份证而被羁押. ⑤不了解历史.就不清楚“成本 .犹如你花着钱.却不知钱怎么来的.以为自己天生就有钱.就该有钱.这不是败家子吗?长此下去.必将身无分文. ⑥历史还关乎记忆和身份.没有历史感.就拿不到生命身份证.还有.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时 .它也是“现在时 和“进行时 .比如几十年前的“极左 “大批判 “反资产阶级自由化 “反精神污染 .真的被连根拔起.不再骚扰今天了吗?它往往一只脚留在过去.一只脚踩住当下. ⑦所有当下.都是历史分娩的.身体里住着历史的血脉.基因和染色体.当我们以为与某段历史永别时.它又冷不丁拦在了前面.顶多换个面具.尤其在中国.很多事都会一遍遍地改编后重演或排续集. (节选自王开岭访谈.有删改) 从被采访者王开岭答问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记者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 ▲ 文章第四段中引用张志新和孙志刚两例的意图是什么? ▲ ▲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怎样避免历史“近处失明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近处失明 ①记者:对历史的解释是“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 ▲ ? ▲ ? ②王开岭:自然史.先放一放. ③按我的理解.历史就是我

们的集体身世和生存记忆.它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 的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很少或从不关心历史.我很遗憾.就告诉他们:一个人必须读点历史.你不能只生活在当代截面上.否则你就不立体.没有“根 .精神是一层纸.这些孩子一睁眼即上世纪90年代了.在他们的印象里.生活和世界从来都是如此且天经地义.唯一变化的是每年流行的东西不一样.当你告诉他30年前穿喇叭裤.唱邓丽君.听国外电台会坐牢时.他大睁着眼以为你开玩笑--重大的时代拐点.社会变局.思潮争鸣.他们都没遇上.一路直行.没有跌宕.起伏和岔路口.甚至以为父母也这样.只是更穷.更土.没有肯德基和麦当劳罢了.所以要知道个人和民族的身世.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会清楚自己是谁.将来会怎样. ④现代医学注重基因.重视“家族病史 .人得什么病.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从人类生存来讲.历史就是基因图谱.今天的生存格局.政治习性.文化人格和价值观.从哪来?就是从基因谱系里来.90年代来自80年代.80年代来自70年代.张志新在70年代因坚持真理敢讲真话被割喉.同样的话在80年代就无性命之忧了.这就是进步.但进步是有成本的.若不牢记和珍惜成本.那利息就不可靠.就缩水.大家又会变回穷光蛋.每个时代都是这样.前人付出成本.后世享受利息.每一点文明和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利息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感激那些成本.要缅怀那些牺牲者.比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他在广州街头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后遇殴身亡).它以最极致和惨烈的方式刺激了舆论.唤醒了法的良知和制度纠错.也由此被废除.它潜在地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至少你今天走在大街上.不会因没带身份证而被羁押. ⑤不了解历史.就不清楚“成本 .犹如你花着钱.却不知钱怎么来的.以为自己天生就有钱.就该有钱.这不是败家子吗?长此下去.必将身无分文. ⑥历史还关乎记忆和身份.没有历史感.就拿不到生命身份证.还有.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时 .它也是“现在时 和“进行时 .比如几十年前的“极左 “大批判 “反资产阶级自由化 “反精神污染 .真的被连根拔起.不再骚扰今天了吗?它往往一只脚留在过去.一只脚踩住当下. ⑦所有当下.都是历史分娩的.身体里住着历史的血脉.基因和染色体.当我们以为与某段历史永别时.它又冷不丁拦在了前面.顶多换个面具.尤其在中国.很多事都会一遍遍地改编后重演或排续集. (节选自王开岭访谈.有删改) 从被采访者王开岭答问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记者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 ▲ 文章第四段中引用张志新和孙志刚两例的意图是什么? ▲ ▲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怎样避免历史“近处失明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历史:近处失明①记者:对历史的解释是“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 ▲ ? ▲ ?②王开岭:自然史.先放一放. ③按我的理解.历史就是我们的集体身世和生存记忆.它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 的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很少或从不关心历史.我很遗憾.就告诉他们:一个人必须读点历史.你不能只生活在当代截面上.否则你就不立体.没有“根 .精神是一层纸.这些孩子一睁眼即上世纪90年代了.在他们的印象里.生活和世界从来都是如此且天经地义.唯一变化的是每年流行的东西不一样.当你告诉他30年前穿喇叭裤.唱邓丽君.听国外电台会坐牢时.他大睁着眼以为你开玩笑--重大的时代拐点.社会变局.思潮争鸣.他们都没遇上.一路直行.没有跌宕.起伏和岔路口.甚至以为父母也这样.只是更穷.更土.没有肯德基和麦当劳罢了.所以要知道个人和民族的身世.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会清楚自己是谁.将来会怎样.④现代医学注重基因.重视“家族病史 .人得什么病.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从人类生存来讲.历史就是基因图谱.今天的生存格局.政治习性.文化人格和价值观.从哪来?就是从基因谱系里来.90年代来自80年代.80年代来自70年代.张志新在70年代因坚持真理敢讲真话被割喉.同样的话在80年代就无性命之忧了.这就是进步.但进步是有成本的.若不牢记和珍惜成本.那利息就不可靠.就缩水.大家又会变回穷光蛋.每个时代都是这样.前人付出成本.后世享受利息.每一点文明和社会的进步.都不是天上掉的馅饼.而是利息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感激那些成本.要缅怀那些牺牲者.比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他在广州街头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后遇殴身亡).它以最极致和惨烈的方式刺激了舆论.唤醒了

法的良知和制度纠错.也由此被废除.它潜在地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至少你今天走在大街上.不会因没带身份证而被羁押.⑤不了解历史.就不清楚“成本 .犹如你花着钱.却不知钱怎么来的.以为自己天生就有钱.就该有钱.这不是败家子吗?长此下去.必将身无分文.⑥历史还关乎记忆和身份.没有历史感.就拿不到生命身份证.还有.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时 .它也是“现在时 和“进行时 .比如几十年前的“极左 “大批判 “反资产阶级自由化 “反精神污染 .真的被连根拔起.不再骚扰今天了吗?它往往一只脚留在过去.一只脚踩住当下.⑦所有当下.都是历史分娩的.身体里住着历史的血脉.基因和染色体.当我们以为与某段历史永别时.它又冷不丁拦在了前面.顶多换个面具.尤其在中国.很多事都会一遍遍地改编后重演或排续集. (节选自王开岭访谈.有删改)[小题1]从被采访者王开岭答问的内容来看.文章开头.记者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 ▲ [小题2]文章第四段中引用张志新和孙志刚两例的意图是什么? ▲ ▲ [小题3]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怎样避免历史“近处失明 . ▲ ▲

篇四:憧憬的阅读答案

篇五:憧憬的阅读答案

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有一次,为着房屋租金的事情,父亲把房客的全套的马车赶了过来。房客的家属们哭着,诉说着,向着我的祖父跪了下来,于是祖父把两匹棕色的马从车上解下来还了回去。 为了这两匹马,父亲向祖父终夜的争吵。“两匹马,咱们是不算什么的,穷人,这两匹马就是命根。”祖父这样说着,而父亲还是争吵。 九岁时,母亲死去。父亲也就更变了样,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后来就连父亲的眼睛也转了弯,每从他的身边经过,我就像自己的身上生了针刺一样: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往下流着。 所以每每在大雪中的黄昏里,围着暖炉,围着祖父,听着祖父读着诗篇,看着祖父读着诗篇时微红的嘴唇。 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一样地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像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 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我的耳边便响着这样的声音: “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二十岁那年,我就选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 “长大”是“长大”了,而没有“好”。 可是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 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1.父亲是怎样对待房客的?祖父是怎样对待房客的?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待家人的态度,祖父和父亲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文用了哪两种写作手法?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祖父和父亲那里,“我”分别有了怎样的人生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找出本文的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父亲:把房客的全套的马车直了过来;祖父:把两匹棕色的马从车上解下还不了回去。2.父亲:他斜视着你,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往下流着;祖父:时时把多纹的两手放在我的肩上,而后又放在我的头上。3.“略”。4.“我”的年龄虽然变大了,可是家庭的环境及父亲的为人却并没有改

变。5.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举例略。6.从父亲那里认识人生的冰冷和憎恶,从祖父那里懂得人生的温暖和爱。7.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主要考查你对记叙文阅读,理解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记叙文特征: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二、记叙文的分类: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第三人称: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

第四篇 对憧憬的诗《憧憬与悲伤《春江花月夜》》

摘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冠之以“以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闻一多先生也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宫体诗的自赎》中他还写道,“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但是,在这首诗中,却是有憧憬和忧伤的;浅浅的忧伤,关于月亮、关于等待的忧伤;无限的憧憬,关于宇宙、关于未来的憧憬。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忧伤,憧憬,月亮,唐诗

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花林似霰,白沙不见。一曲《春江花月夜》唱响了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最夐绝的青春之歌,唱出了我们在如水月夜下最美丽的忧伤与憧憬,唱得人们心旌摇曳,千年不绝。

在这曲美丽的青春之歌里,明代文论家唐汝询读出了“望月思家”的“家园意识”,现代学者闻一多读出了“更夐绝的宇宙意识”,当代美学家李泽厚读出了“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还写道,“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上个世纪8O年代初,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里对闻一多先生的这个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对此,李泽厚先生这样解释:“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叹息,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人在十六七或十七八岁,在似成熟而未成熟,将跨进独立的生活程途的时刻,不也常常经历过这种对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觉醒式的淡淡哀伤么?它实际并没有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尽管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1]

这样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但与李泽厚先生的表达略有不同,我认为在这首诗里,诗人向世人呈现出的是“忧伤”而非“悲伤”。原因有二:首先,“忧伤”是没有痛感的,清清浅浅,萦绕心头;而“悲伤”是有痛感的,内心纠缠,欲罢不能。其次,李泽厚先生自己也说,“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时代”的惆怅,是一种夹杂着一抹喜悦、一丝向往的“忧伤”,这与竭斯底里、刻骨铭心的“悲伤”决然不同。

那么,„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忧伤和憧憬,到底是怎样的忧伤和憧憬呢?下面,我们将浅析诗人在月夜下浅浅的忧伤和无限的憧憬。

一、 忧伤浅浅断人肠

(一) 伤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亮从海平面上升起,从水边望去,好像从浪潮中涌出。初生的明月,总能牵动人最幽深的情思,诗人就这样在曲子伊始,奏响了主旋律“海上明月”。顿时,海水与明月相映生辉。傍晚刚刚涨过潮,潮水的激情似乎还未褪去,月光的轻抚让潮水看起来更加潋滟而妩媚。是啊,春江怎么能够没有明月的陪伴?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绕着遍生花草的原野流转,月光下的花草也被月光镀上了清冷之色,远远看去就像披着一层小冰粒;流霜不流,却是心在流动,心动自然“不觉”冷,月光与水光相应,花光也隐现其间,汀上的白沙似有若无、看不见了。

人类社会千年的沧海桑田,让我们已然无法完完全全地还原那个动人月夜,亦无法完完全全地还原那份浅浅忧伤;但是,千年前的那个月,还是那个月,还会出现在千年后的夜。踏着千年如一的月光,轻拂历史的层层尘埃,让张若虚带我们回到千年前的那个月夜。

静静聆听千年前的那个月夜,像受了自然震撼的心灵高歌,又像遂了心底情愿的低吟浅唱,张若虚在四句一转韵之间,滕然荡漾起一抹浅浅的忧伤,没有似悲伤那样逆流成河,有的却是如丝如缕的欣然、惊喜。何处无月明,何处没有宁静的月夜;恐怕也只有在这样宁静的月夜下才能沉淀了自己的心,享受这份宁静吧。流霜不觉飞,春夜里流霜的寒气也冷却不了诗人这颗沉淀了的心,在这样一颗心里,江流、芳甸、花林、汀上白沙,一切都成了通透空灵的景象,让人唯有欣喜、唯有喟叹。

谁说汤汤潮水一定让人惆怅,谁说滟滟水波一定让人忧伤?谁说霰一定让人冷,谁说霜一定让人寒?伤月夜,并非真的忧伤,而是在宁静中“伤”叹出了一个有心如诗人的人才能体悟到的欣然和惊喜——这是生于忧伤而成于忧伤的欣喜——没有这月夜下的浅浅忧伤,就没有这忧伤孕育出的欣然和惊喜。

(二) 伤宇宙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水和夜空一如看不见的汀上白沙通透空灵,不染尘埃;这样干净的夜空中只有一轮明月孤独而深沉地悬挂着,守望着无处不月明的春江潮水。原本是“人自人,月自月,初无交涉”,却“因月之有照,人之有见,遂弄出无限风光,无限烦恼来”[2]。终究不知是谁第一次邂逅了寂寞守望的明月,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寂寞守望的明月邂逅了那个谁。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江月从一而终、亘古永恒;世世代代的人都面对这同一轮明月,她是在等待那一个谁罢?她的等待千年未止,恰似那一江滚滚东逝的流水,千年不悔。 流水相拥而去,留下孤独的月。

孤独的明月,孤独地挂在夜空;孤独的诗人与孤独的明月遥遥相望。这时候,诗人忽然想,我一定不是第一个江边望月之人,那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这美丽的江边孤月呢?这江边孤月又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耀望它的人?此时诗人的思想已经像脱了缰的天马,在星空中任意驰骋。而他在天马行空中臆想出的这两个问题,却如同一度掩埋在云朵里的爆竹,在这个时刻——夜空寂静至极的时刻——一旦被发现,就开出了最绚烂夺目的烟花,闪耀着哲理光辉的烟花。

烟花瞬间就消失在夜空中,但是诗人的思绪却一发不可收:那第一个江边望月的人早已不知去向,也许灰飞烟灭了罢;而这轮孤独的明月依然守望在江边,一如当初。人变月未变,令人想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样的句子,物是人非总能牵动起人的无限伤感。在最初承载了欣喜的伤感之后,这一份伤宇宙的伤感,倒是多了几许惆怅。

诗人大概是承受不了这几许惆怅,竟将月亮也拿来幽了一默:也许江月所倾诉的,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等待戈多到来、等待彼岸花花叶相逢、等待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谁知道呢!看逝者如斯,那长江流水滚滚东逝、奔腾不息;它,却还在等……

“宇”乃时间,“宙”为空间。伤“宇宙”,便是伤时空。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奔腾而去,世间或沧海桑田,或海枯石烂;人在其间,不过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人类的渺小和宇宙的宏大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就像长江水注定要滚滚东逝、而月亮注定要在夜空守望。诗人在这样一个春江花月夜里,顿悟出这个真理,的确令人有些伤感、甚至沮丧。人的生命这么有限,人的力量这样渺小,那人类于这永恒的宇宙,又有什么意义呢?谁想到这里,都顿生惆怅,张若虚也不例外。

诗行至此,诗人的忧伤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为宇宙而忧伤——镶嵌着哲理性的思考,使诗人的忧伤得到了升华。而这种被哲理升华过的忧伤,也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稍先于张若虚的刘希夷,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多年以来,很多人认为张诗的“人生代代无穷已”几句的灵感也

是来源于刘诗,甚至常将刘诗与其并论比较:刘希夷和张若虚的出现,“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做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3]。在其后,宋代苏轼也对这种忧伤有所了悟,在他的《亲赤壁赋》中,客曰:“(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东坡劝导他,“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所表现出的还有一种看破红尘的达观和气度,表达出了张若虚想要表达却没有表达的东西。然而他们骨子里的却是一致的——都是对宇宙的思考,和被哲理思考升华过的忧伤。在近一点的还有雷锋,“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比苏轼更加豁达,他为这种哲理思考和忧伤赋予了更现实、更实质的意义。

可见“伤宇宙”似乎是一种传统了,自古到今人们都在对这个问题上下求索。然而能将这种忧伤如此唯美地表现出来的,大概只有张若虚,只有他的《春江花月夜》罢。

(三) 伤离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云儿随风悠悠飘去,青枫浦上弥漫着绵延不绝的哀愁。这哀愁哪里来?是荡漾在江面上的小船带来的,船上是背井离乡的游子,那夜夜盼望他归来的思妇又在哪里?没人知晓,只有那雾一般的忧愁弥漫在江面,久久不散。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遥想那思妇辗转难眠,一定在镜前独自惆怅,这清冷的月光也一定照向了她的梳妆台罢。孤独的月亮让孤独的人更觉孤独。索性去洗衣服吧,忘了这多情的月光。谁料月光缠绵,又落在了捣衣砧上。真是愁煞人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样撩人的月夜,游子思妇只能对月相望,却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无法触到对方的轮廓。思妇怕是嫉妒这月光了吧,倘若能随月光一起,与月光一样照耀夫君,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没奈何,连鸿雁那样擅于飞行都无法带走这里的一丝月光,连大鱼那样擅于潜水也只能让江水荡起几圈涟漪,人,又能如何呢?

在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化成了一个彻底的旁观者。

他看见了江面上荡漾的一叶小舟,由此想到了舟里可能载着一个满腹惆怅的游子,在他背井离乡的地方可能有一个情深意重的思妇在等他归去,他和远方的思妇可能还有一个凄美动人的离别故事……诗人甚至“看到”了远方思妇那忧伤的眼神,“看到”了深夜无法入眠的思妇的一举一动。而这一切,很可能与诗人自己的境遇多有相似。在他眼中,“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在夜空中是孤寂的;而他在江边望月,也是孤寂的。所以,江上扁舟,也是孤寂的了。恰逢月光普照,让人凭空生出许多思念,于是又有了这游子思妇的离别忧伤。

然而这离别忧伤并不显得突兀。望月怀远似乎是我们的另一大传统。“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再到宋词,处处有月亮,处处不忘思乡怀远。甚至诗风以刚健著称的开元贤相张九龄,也有一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以月怀远,以月伤别,可谓丝丝入扣,再自然不过了。张若虚面对如此迷人的月,也必然逃不掉不由自主地——伤离别。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思妇梦中花落不知多少,春光已经流失大半,而游子仍然没有回家。江水再美也留

不住春天,江边的孤月也渐渐西斜。西斜的月亮终于落下去了,藏入海雾里了,不见了;游子思妇相隔万里,下一个月明夜,有谁会乘月而归呢?缭乱不宁的离情别绪,伴随着残月的余晖,都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了。

这八句对全诗做了一个总结,春天总会过去,月亮也将要西落,什么都会有尽头,只有游子的归来遥遥无期。读罢“落月摇情满江树”,不禁怅然若失,似要潸然泪下才肯罢休,似这离愁别绪还要如夜夜升起的月亮一般,夜夜重现。又是几度惆怅、几度忧伤。

一、憧憬无限费思量

如果忧伤一定要有原因,那就是月亮。从伤月夜到伤宇宙,再从伤宇宙到伤离别,都是因月而伤。

月亮,是中国文人骚客最钟情的意象之一。千百年来揽其入诗、入文的文学大家不计其数,将月亮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也不计其数,然而张若虚却是与众不同的一个,他读懂了月亮的灵魂。他笔下的月亮不只是清冷、思念的代名词,而是具有特定性格和感情色彩的生灵,它清冷如同它的颜色,它孤寂如同深居其中的嫦娥,它承载思念,它表达离情,它亘古不变,它缠绵不绝……

但是,有它在的地方,一定也有希望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就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景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就表达了人们满足的欣慰吗?在《春江花月夜》里也一样——有它在的地方,一定也有希望在。

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希望呢?且看,“人生代代无穷已”,且看“不知乘月几人归”。人类虽生命短暂,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思妇虽苦盼游子归来,却始终还有念想、还有希望。这两句话是诗人对人的观照、对人性的观照,这种观照体现了诗人的一种憧憬和希望。 在唐诗里,处处可见这种由对人的观照、对人性的关照而衍生出的憧憬,因为唐诗就表达了古今相通的人性——用新鲜的感性来表达古今相通的人性。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张若虚就是借这风花雪月、离思别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唯美的人性世界。

首先是对个体人的观照。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觉醒是在魏晋时代,发展至唐,这种个体意识已经深深植根于诗人们的内心了。面对永恒的明月,张若虚也不禁想,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休息,人在这世上匆匆走一遭,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都需要历史沉淀之后才知道。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问题,而张若虚在诗中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人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生命以这种方式得到延续、得到永恒。这是对人的生命的一种人文关怀,从这种温情的人文关怀中折射出的无限憧憬和希望,便也像月光一般照亮了人的胸膛。

其次是对普遍人性的观照。人和动物感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情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有一种感情叫思念。思念之情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思念为什么成为一个古今永恒的话题的原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思念亲人,思念故乡,思念友人,思念亡妻,各种各样的思念自古到今未曾断绝,有的读来甚至让人肝肠寸断。而在此诗中,诗人用了长达一半的篇幅来写游子思妇的思念,从游子月夜泛舟,写到远方思妇辗转难眠,只能半夜起来洗衣服来化解心中忧郁;再写到思妇希望能跟随普照大地的月光,照耀远方夫君;又写到思妇梦中落花,伤叹时光易逝,感喟夫婿为何还不归来;最后写到月亮快要西落,思妇盼望着游子能够乘月归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尽管夫婿的归来还遥遥无期,但是思妇就靠着这样的憧憬熬过一个个的无眠之夜:那乘月而归的人,总有一个就是我日思夜想的那个人;月光照向芳甸,满溢的思念悄然融化在了永恒的月光中。

第五篇 对憧憬的诗《让人听了心生向往的诗词》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方留恋处,兰舟催发。对憧憬的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对憧憬的诗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哀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裏人。

纳兰性德——《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我爱你

可是我不敢说

我怕说了

我就会马上死去

我不怕死

但是我怕我死了

再也没有人像我一样爱你……

爱是一个人的事情

爱一个人 就让他得到快乐

哪怕他真的永远都不知道

曾经有过一束阳光

但他总能够得到温暖就足够了……

————《非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