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

时间:2021-10-10 15:37:13 五年级作文
品德在当今社会可以说是一张名片,有品德之人方能成就大业,孔孟也提到礼义廉耻,也就是我们的品德修养,讲求做人处世的道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持。zw234作文网www.zw234.cn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供大家参考选择。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河北人民出版社)

  第一单元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第一课 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教学目标

  1、态度: 通过“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力: 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3、知识: 会按专题如人物、风景、节日、民族等类别将收集的资料布置板报。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收集祖国各地的资料)

  课时准备:2课时

  第一课时 不同的地形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课题: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高耸入云的山脉,雄伟壮丽的高原,群山环抱的盆地,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各种地形齐全,为我国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自然条件。

  2、板书:不同的地形

  二、小组合作探究:祖国的地形地貌。

  1、中国地形图有几块主要的色块,这不同颜色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同对我国的地形图,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地形、河流。

  2、理解我国的地形三级阶梯。问: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的高度。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教师点图片上的各种颜色,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

  小结: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板书:西高东低)

  3、我国主要的地形地貌。

  ①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请在地图上找一找。

  ② 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互相指一指。

  三、探究思考:

  1、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我们的家乡属于什

  么地形?

  展示小结:多种地形与我国生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原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这样使得我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我国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四、作业:

  1、四大高原: 、 、 、 。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 。

  2、看中国地形图,我国的地形是(东)高(西)低,东部的绿色地区代表的海拔大约是(0至500米);中部和北部的黄色地区,海拔大约是(500米至3000米);西南部粉红色地区,海拔大约在(3000米)以上。

  3、在我国的五种主要地形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

  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不同的自然环境及森林里的故事

  小组探究:同样是冬季,不同的地方人们会有不同的活动,为什么?

  1、有滑冰和滑雪运动 2、欣赏雾凇 3、欣赏热带风光

  2、展示:居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

  二、合作学习:了解不同地域的家乡特色

  1、我国的北方:冬天雪花飘飘。

  2、南方海边(海南岛):四季入春,云南的西双版纳:四季不分明,是

  美丽的热带植物王国。

  3、高原(青藏高原)家乡:世界屋脊,天高地寒,气候:冬季严寒,夏季凉爽。人民主食是(糌粑),喜欢穿长袍,腰系腰带,头戴皮毛,脚蹬高靴。

  三、合作学习,了解东北森林里的故事。

  1、东北森林里的主要珍贵动物:(梅花鹿)、(棕熊)、(东北虎)、(丹顶鹤)(紫貂)。

  2、东北森林里的主要树木:(红松)、(白桦树)、(落叶松)等。

  3、东北森林里的主要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蘑菇、木耳、榛子等

  4、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严寒)而(漫长)。

  四、合作探究:

  1、东北地区的森林资源近一百年来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做?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美丽的家乡?

  五、作业:

  1、东北森林里的主要珍贵动物:(梅花鹿)、(棕熊)、(东北虎)、(丹顶鹤)(紫貂)。

  2、东北森林里的主要树木:(红松)、(白桦树)、(落叶松)等。

  3、东北森林里的主要特产:人参、貂皮、鹿茸、蘑菇、木耳、榛子等

  4、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严寒)而(漫长)。

  5、南方海边(海南岛)、云南的西双版纳:四季(不分明),是美丽

  的(热带植物)王国。

  6、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自然环境的特点是(天高地寒),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凉爽)。青藏高原上居住的人们是(藏)族,他们的主食是(糌粑),喜欢穿长袍,腰系腰带,头戴皮毛,脚蹬高靴。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 多种多样的住房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

  学习准备:

  1、收集不同住房的照片、图片和资料。

  2、学生调查自己家庭住房的变化。

  3、彩色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房屋的起源及会走的房子

  一、 导入

  猜谜语:背上长满鳞,背下都是筋,张开大嘴吧,可以吞活人。(房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住房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今

  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我国多种多样的住房。(出示课题)

  二、新授

  1、 房屋的起源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久居野处,构木为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生活在荒山野岭的山洞里和草窝树洞中。)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砍伐树木,建筑上面有顶、四周有围挡的房子躲避风雨。)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许多代人的聪明才智。

  (出示教科书12页上的图片)从古人居住的山洞发展到我们现在居住的高楼大

  厦,由于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合作学习,了解会“走”的房子

  大家来猜一猜会“走”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图中这位小朋友从服饰上你能不能看出他是哪个民族的?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房子,把它画下来。(学生展示)

  为什么说蒙古包是会走的房子呢?这种住房说明什么呢?(图示)

  现在很多游牧民族都建立了定居点,有商店、学校和医疗站,老人和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和这种房子相似的还有什么样的?(藏族的帐篷、哈萨克的毡房)刚才了解的是游牧民族的住房,在我国南方还有一种会走的房子,你知道是什么吗?(船)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湖泊众多,河流纵横交错,船成了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什么它也被称为会走的房子呢?(学生回答)

  一、作业:

  1、我国北方或西北方,会走的房子主要有:蒙古游牧人们的(蒙古包),藏族游牧人们的(帐篷),新疆哈萨克游牧人们的(毡房);南方的(船)。

  2、远古的祖先不会建房,只能住在(山洞)里,传说(黄帝)教会了人们伐木造房。

  三、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老北京的四合院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住房,同学们谁的家住在平房里?

  说一说平房院落的布局?(北面、南面、西面都有房子,再有东房就是一个四合院了)

  二、新授

  1、小组合作,了解四合院名字的由来?

  2、展示小结:

  说到四合院,就会想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图示、音乐),北京是古城,胡同里留下了大大小小许多四合院。

  说到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可是北京的一大特色,连外国游客到了北京都想游览四合院。这是北京的一大景儿,叫做“胡同游”。

  3、小组合作,了解四合院的特点?

  4、展示小结:(房子很独特,房房相连,院院相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高超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邻里互助,相对封闭、安全,有利于阻挡北方的风沙,院落有利于晾晒粮食、储存农具。)

  5、小组探究:

  在我国各地,至今还保存着许多著名的老房子,谁知道?(乔家大院、图示)

  你们知道这些房子的价值和意义吗?

  (学生回答:历史悠久,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观赏价值,有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6、探究我国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住房,

  (1)窑洞

  窑洞分布在哪?(我国秦岭以北、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

  境内。)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为什么要挖窑洞居住?(学生回答)

  说窑洞有着特殊含义,(因为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就在这些窑洞里,

  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中国人农民走向胜利。)

  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窑洞冬暖夏凉的原因?

  (2)广东客家人居住的是(圆形的客家房);西北地区居住的(平顶房);

  湘西土家族、苗族居住的是(吊脚楼)、云南傣族居住的是(竹楼)。

  5、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同学们说一说你家住房的变化。(填表)

  三、小结: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四、作业:

  老北京的人们居住的房子是(四合院),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居住的是房子

  是(窑洞),广东客家人居住的是(圆形的客家房);西北地区居住的(平顶房);湘西土家族、苗族居住的是(吊脚楼)、云南傣族居住的是(竹楼)。

  五、教学反思:

  第三课 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了解一些地区各具特点的交通工具,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与自然、

  环境的依存关系,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 知道车船的发明源自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知道不同的自然环

  境下产生了适应的交通工具,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车、船模型,彩色笔

  教师准备: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地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了解不同地域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

  雪域高原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牦牛);北方地区的人们使用的交通

  工具是(狗拉雪橇 、马、骡子等);沙漠地带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骆驼);江南水乡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船)

  二、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交通工具?哪些交通工具在家乡看不到?说出原

  因。

  在中国政区图上明确南北方的划分

  明确:南方船多原因是河多,水资源丰富,马车多在北方平原或草原地区使

  用方便。

  三、船的发展

  小组讨论:船的发展过程。

  讨论:哪些仍在使用?今天的哪些交通工具由他们发展来的

  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资料,说明我国明朝造船业的发展。

  四、自行车王国

  了解我国城市的自行车数量及骑自行车有什么好处。

  五、、现在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六、作业:

  (1)不同地域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不同,过去雪域高原的人们使用的交

  通工具是(牦牛);北方地区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狗拉雪橇 、马、骡子)等;沙漠地带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骆驼);江南水乡的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船),现在的交通工具主要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2)我国城市的自行车总数达(7400)万辆,是(自行车)的王国,被称为“世界第( 九 )大奇观”。

  七、教学反思:

  第四课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探寻人文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兴趣。

  3、通过对美食文化的了解,养成爱惜粮食的情感。

  (二)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课前播放《美食》课前让学生欣赏。

  (三)小组合作学习:我国北方人们的美食有哪些?我国南方人们的美食有哪些?

  北方:包子、馒头、饺子、汤圆、面条、拉面、油条、大饼、馍馍等,主要以面食为主。

  南方:各种米饭:扬州炒饭、壮族南瓜饭、竹筒饭、云南傣族米线饭 各种

  粥:各种糕点 、粽粑等,主要以米饭为主。

  (四)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你知道家

  乡有哪些独特的小吃和食品吗?

  (因为我们北方盛产小麦,南方盛产大米所以在饮食上出现了“南米北面”

  的饮食习惯差异。)

  (五)探究明理:当我们吃到南北各种美食时,诵读到“粒粒皆辛苦”的

  诗句时,明白了什么道理啊?

  (六)作业:

  1、我知道的南北美食有:(云南的过桥米线 )(山西的莜麦卷)(陕西

  的黄米年糕)(南方的八宝粥)(北方的饺子)(烙饼)家乡的(蛋炒饭)等。

  2、当我们吃到南北各种美食时,诵读到“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时,明白了

  什么道理啊?

  (七)、教学反思:

  第五课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们服饰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

  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知道我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产物;

  知道服饰与当地气候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饰在不断变化;知道什么是不文明的生活陋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人们服饰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和创造力,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难点:掌握服饰的不同变化及勇于向不文明的生活陋习宣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服饰的学问。

  2、搜集一些传统服饰的故事和传说。

  3、看视频资料,懂得服饰文化的差异。

  第一课时 衣裳的美丽传说

  一、导入

  1、自主学习关于“衣裳的美丽传说” 2、展示学习的收获:生简单介绍衣服的起源和发展;从远古时代的穿树叶,披兽皮;皇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缫丝、织帛;从此人们学会了制作衣服;发展到现在多姿多彩的服饰)

  3、明理:这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结果.

  4、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向黎族学习先进纺织技术,成为纺织业的祖师。

  5、自主学习了解绚丽丝绸的诞生与发展:

  (1)早在四千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

  云霞的丝绸。

  (2)丝绸的特点:丝绸的颜色色彩斑斓、灿烂夺目、质地柔软、光滑,凉爽

  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它的纺织过程非常复杂。

  (3)观图体会丝绸的艰辛制作: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通过你们对丝绸的了解,你有什么感受呢?

  感受到我国纺织丝绸的历史悠久, 劳动人民是非常勤劳的,具有高超的纺织技术,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

  5、自主学习:不同地域的服饰

  明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因为地形、气候的不同,服饰的差异也很

  大。 (1)北方:总的来说,北方地区的人们,到了冬天,人们在衣服上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厚。

  (2):江南水乡气候怡人,比北方地区要暖和的多。因此,那里的人们

  都喜欢穿长布衣、长布裤,头上还围着蓝布包头,脚上穿的是绣花圆口的布鞋。 生。

  (3):我国南方福建沿海的惠安县。那里的妇女叫惠安女,她们穿的服装

  就叫惠安女服饰。她们带的帽子叫斗笠,斗笠边缘两侧还缀有塑料花或者是绢花来作为装饰。她们除了带黄斗笠特别外,头上还围着花头巾。那么,你们知道她们为什么带斗笠、围花头巾吗?(她们居住在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再加上她们常年居住在海边,带黄斗笠,围花头巾,是为了防止日晒的。)

  (4):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

  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是因为吐鲁番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气候影响了人们的穿着。

  (5):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们穿皮袄是“山上穿着、山下围着”,这样的服饰也与地形、气候有关。

  二、作业:自主学习,感受服饰的变化:

  (1)20世纪50年代的服饰特点: ;20世纪60年

  代的服饰特点: ;20世纪80年代的服饰特点: ;

  (2)家里服装的变化说明了。

  三、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向陋习宣战。

  一、小组讨论:我们穿衣时有哪些陋习?

  二、展示收获:要文明穿衣,衣冠整洁。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不仅面料好,设计也非常多样化。我们对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真是无比赞叹。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我们为之感到自豪。

  四、作业:

  1、传说皇帝的妻子(嫘祖)教会人们养蚕、缫丝、织帛。

  2、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向(黎族)学习先进纺织技术,成为纺织业的祖师。

  3、早在(4000)年前,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穿着有哪些陋习需要改正?

  五、教学反思:

  第六课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

  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说我们熟悉的永州话。

  (二)、不同地域的方言

  1、说一说不同地区的方言

  2、了解什么是方言。

  师:课前,我们查找了有关方言的资料,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方言?(大屏幕显示方言的定义,学生读。)。

  3、欣赏侯宝林的相声《戏曲与方言》

  4、讨论说方言的利与弊。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围绕方言的活动,大家觉得说方言到底好不好呢?

  利:体现乡情,显得亲切。

  弊:不同区域人们之间交流困难。

  5、理解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1)结合教材讨论:怎样对待有“口音”的同学。

  (2)阅读小学生日记

  (3)师亮明正确观点: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话。

  多媒体课件出示:我国地域辽阔,许多地域形成了自己的“方言”。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提倡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三、不同地域的节日

  师:学会了普通话,我们就可以全国各地走一走,来看看不同地域的节日。

  1、多媒体课件显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及视频。

  (1)、永州当地的节日:

  (2)、( )的龙舟节

  (3)、( )的风筝节

  (4)、( )的火把节

  (5)、( )的泼水节

  2、讨论:这些地域性节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

  师提问:把这些节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那玩得多痛快呀!行不行?

  生讨论回答。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五、总结

  六、作业

  (1)、永州当地的节日:

  (2)、( )的龙舟节

  (3)、( )的风筝节

  (4)、( )的火把节

  (5)、( )的泼水节

  (6)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 )

  七、教后反思: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这节课,通过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

  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所要突出的主题思想进行教学设计,第一部分通过谈方言(本地、外地)、通过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引发讨论:说方言的利与弊,从而引出说普通话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地域性的节日通过大屏幕显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和视频,例如: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把学生引入其中,并出示资料介绍该节日。然后问这些节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最后让学生明白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整堂课下来,只能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还有待教师继续引导,继续培养。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有待完善。

  第七课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一、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 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识:学会按专题如人物、风景、节日、民族等类别将收集的资料完成手抄报。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制作手抄报,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劳动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动手、动脑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师生将收集的有关图片和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2、八开手抄报纸和黑色书写笔、彩笔。

  三、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动手、动脑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策划手抄报

  1、学生分小组讨论手抄报的形式、内容,有总体设计和各小组的分工,选出美术基础好的学生负责总体规划方案。

  2、大家讨论并通过总体规划方案。

  3、各小组分工,提出自己组的任务。

  4、小组讨论分工,每个同学领取任务。

  (二)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组的“大报栏”

  1、学生汇总资料,选取相关的资料。

  2、共同设计布置。

  3、完成小组的手抄报。

  (三)展示交流

  1、各小组组长展示本组作品,并作简单介绍。

  2、评选优秀作品。

  3、将优秀作品张贴于教室文化墙上,供学生赏析。

  (四)教师总结,激励评价

  (五)板书设计: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策划分工 合作完成

  交流评优 展示赏析

  五、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

  第一课 我们的衣食之源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活动,认识五谷,初步了解

  征,知道 什么是

  2、通过探究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知道农业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主要来

  源,理解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

  3、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观察社会事物,获取社会信息。

  感悟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知农、敬农、尊重农民的情感

  二、 教学重点:

  1.认识五谷,知道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和副业等

  2.懂得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道理,认识到农业与生活的密

  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

  1.感受到农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准备五谷食物或图片以及一日三餐的图片

  (2)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与农业有关的资料。

  (3)调查了解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些情况,学习探究农业与人们生活、生产及其发展的关系,并收集有关事例与资料。

  2、学生准备:

  (1)收集五谷等农作物和家乡农业生产的一些资料

  (2)观察记录自己家庭一日生活所吃的食物,了解它与农业的关系。

  (3)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农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收集典型事例资料。

  五、讲述导入,识五谷,知农业

  1、导入:

  俗语道:民以食为天。人的生存离不开一日三餐,我们吃的饭菜来源

  于农业,可见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

  习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板书课题)

  2.探访先农坛。

  过渡语:人类的文明首先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千百年来,人们对农业

  生产有着特殊的感情。

  (1)出示先农坛的图片

  提问:你知道这是北京的哪一景点吗?请你简要介绍一下。

  (2)小结: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

  的地方,贵为一朝天子,却要亲自祭祀先农并亲自进行农耕,由此你能

  感受到什么?(对农业的重视)

  3.初识五谷

  (1)猜一猜谜语中说到的是哪一种农作物?谈谈你对这一农作物的了

  解?

  (玉米)(小麦)(大豆)(高粱)(水稻)

  (2)小结: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

  (3)历史上的

  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

  谷

  杂粮

  (4)除了

  4.知农业

  (1)讲述什么是农业?

  讲述:农业是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部门。像饲养家禽--鸡、鸭、

  鹅等,饲养家畜--猪、马、牛、羊等;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另外,

  渔业(水产品)、林业、畜牧业等都属于农业的范畴。

  (2)介绍你了解到的家乡农业生产状况。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探寻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

  1、过渡语:每个人的一日三餐都要吃饭,你知道餐桌上的食物与农业有

  什么关系?

  2、课前调查:

  (1)我家某一天一日三餐的食谱

  (2)一日三餐与农业

  一日三餐的食物食物的来源与农业的关系

  3.课上交流课前调查内容

  4.我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出行的交通工具与农业有关吗?请你说一

  说?

  5.组内游戏:每组一套卡片(涉及衣食住行用的各种物品),每人抽出

  任意一张,并说一说与农业的联系。

  6.讨论:如果生活中没有了农业会怎样?

  7.小结:农业是衣、食、住、行、用的主要来源,它解决了人类吃饭、

  穿衣、居所、出行等生活的基本问题。

  三、作业布置:

  想一想:各行各业与农业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 农业大家庭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懂得珍惜土地、体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付出的劳动与智慧,懂得尊重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愉悦,从而形成对待劳动、劳动者的正确态度。

  [智育目标]:

  知道土地对农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知道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了解二十四节气以及“不违农时”的含义;了解农业劳动的基本过程。

  [素质发展目标]:

  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通过体验、尝试农业劳动,提高相应的劳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土地对农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知道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了解二十四节气以及“不违农时”的含义;了解农业劳动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通过体验、尝试农业劳动,提高相应的劳动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学习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农业大家庭。

  (二)、赖以生存的土地:

  1、课前,教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地形、土壤方面的资料,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2、了解我国的土壤情况:

  东北平原的土壤:黑土地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土地:黄土地 我国南方许多土地:红土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

  3、我国的土地广阔,但耕地面积少,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小组探索:土地资源由多变少的原因:

  5、小组探索:土地资源由多变少的原因

  (三)、一方水土,一方物产:

  1、请四位同学代表书上的四位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

  如:青藏高原的朋友的家乡:

  东北平原的家乡:

  鱼米之乡的家乡:

  云南西双版纳的家乡:

  2、组织同学讨论交流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作物也会有不同。

  3、让学生汇报调查到的家乡的农业活动及特点,

  教师总结: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地域性。

  四、小组探索:

  秦岭、淮河以北与秦岭、淮河以南种植的农作物及水果有什么不同吗?原因是什么?秦岭、淮河以北种植的

  五、作业:列举秦岭、淮河以北与秦岭、淮河以南种植的农作物及水果 。

  1、秦岭、淮河以北种植的农作物:( )

  2、秦岭、淮河以北种植的水果:( )

  3、秦岭、淮河以南种植的农作物:( )

  4、秦岭、淮河以南种植的水果:( )

  第三课时“菜篮子”的变化

  1、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在课下的调查结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并交流研究结果。

  2、水果今昔:

  (1)、教师出示相关的水果图片,让学生区分本地水果和外地水果, 本地水果:

  外地水果:

  (2)小组探索:

  我们能不能在北方种植南方的水果,在南方种植北方的水果?

  (3)介绍南方的水果及特点。

  (4)介绍北方的水果及特点。

  (5)将水果分类。

  南方的水果:

  北方的水果:

  3、乡下识五谷

  教师出示五谷的图片,请学生辨识。

  4、我认识的农作物有:( )

  5、作业:

  我知道的北方水果有:( )

  我知道的南方水果有:( )

  我认识的农作物有: ( )

  第四课时 农业格言与谚语

  一、小组合作探究农业格言与谚语:

  1、农业格言与谚语:

  2、请学生读出书上的农业格言与谚语

  3、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农业格言与谚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二、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2、了解我国二十四节气歌。

  三、小小一粒米:

  1、我是小小一粒米,你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吗?

  让学生观看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过程,体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2、阅读584颗饭粒的故事。

  3、计算:我国有12亿人口,如果每天每人节约一粒米,将节约多少粒粮食呢?假如一亿粒米重50公斤,一天能节约多少公斤粮食呢?

  四、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土地对农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知道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了解二十四节气以及“不违农时”的含义,在生活中我们更要懂得珍惜土地,懂得尊重劳动成果。

  五、作业:

  1、写农业格言与谚语

  2、默写农业格言与谚语

  3、探索:我们应该怎样爱惜粮食?

  六、教学反思:

  第三课 面对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 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作的斗争。

  2、在收集资料、调查中初步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资料共享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下面大家共同交流资料并谈感受。

  2、导入新课:各种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我国是农业大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少数国家之一,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那么,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农业所遭受的自然灾害包括哪些,又有哪些危害,人们与自然灾害作了哪些斗争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抗灾保生产的话题。(教师板题)

  二、农业灾害知多少

  1、 合作探索思考:农业遭受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这些自然灾害有哪些破坏?

  2、师生交流:旱灾、蝗灾、雹灾、水灾、风灾、沙灾等情况。

  教师相机补充:雹灾的危害很大,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一般宽度为几米到几千米,长度为20~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打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因此,雹灾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

  3、师小结:真好,同学们说的种种自然灾害,导致受灾地区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农民收入不稳定。面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是怎样做的呢?

  三、小组合作探索: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57-59页,思考:面对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是怎样做的?

  (1)学生阅读课本。

  (2)小组合作学习,填写学习卡。

  (3)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补充“蝗灾”资料:面对新疆地区可能发生的大面积草原蝗灾,新疆各地治蝗部门已调集飞机和数千台机械参加灭蝗工作。由于近年来新疆各牧区纷纷出台政策,扶持当地农牧民养鸡、养鸭,“生物部队”已逐渐成为灭蝗主力军,特别是边境地区通过人工招引的近百万只粉红椋鸟,与牧区的家禽一起“上岗”,构筑了空中和地面的“立体阻击网”,严防蝗虫成灾。利用粉红椋鸟治理蝗灾在新疆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雹灾”资料:对于雹灾还可以用火箭、高炮或飞机直接把碘化银、碘化铅、

  干冰等催化剂送到云里去;使云形成降水;

  2、谈感受

  听了这么多抗灾保生产的办法,你一定有话要说,谁来说说你心中的感受?(生谈感受)

  3、教师小结:正如大家说的,面对自然灾害,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积极监测和预报,加大对抗灾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对受灾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给予服务,帮助他们进行生产自救。面对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没有被吓倒,他们想办法战胜灾害,保证了农业生产。

  四、减灾防灾小建议

  1、小组探索: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呈蔓延之势。你能为农民提出一些保护耕地、防止沙漠化的建议吗?

  2、学生完成“我的建议”

  3、小组相互交流。评选出好的建议在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

  五、阅读《草场的悲哀》及《生命的呐喊》你对改造和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感想?

  六、教师总结:

  面对自然灾害,有党的亲切关怀,有人民群众不曲不挠的斗争精神,胜利永远会属于我们,面对自然灾害,让我们携手共进,创造美好未来。

  第四课 “考察”农业的历史

  一、了解农业的产生。

  二、了解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

  1.高效的取水设备和机具:水车、筒车

  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设法把低处的水引向高处。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有过不少灵巧的发明。人们熟悉的水车,也叫“翻车”、“龙骨车”、“水蜈蚣”。它出现于东汉、三国之际,最初只用来浇灌园地,后来被水田区的农民广泛采用,将近二千年来,在生产上一直起着较大的作用。筒车,今天在许多地方还可见到,大约有千年以上历史。就是把一个大的转轮,周围系上许多竹筒或木筒,安置在水边,转轮一部分没在水中,水流激动转轮,轮上的筒就川流不息地依次汲水注到岸上的田地里。元代王桢《农书》里记载的水转翻车、牛转翻车、驴转翻车、高转筒车,构造比较复杂,效率比较高,都是从翻车和筒车变化出来的。高转筒车可以把水引到十丈以上高的地方。为了把水引向远处,则有连筒和架槽的发明。连筒是把粗大的竹竿去掉里面的节,一根根连接起来,下面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架起,可以跨越涧谷,把水引到很远的地方。架槽的设计基本上同连筒一样,只是用以引水的是木槽而已。这类器具,正如王桢所说:“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不救之四,地上有可兴之雨。”反映出中国古代这方面的创造发明之巧妙,高效而又实用。

  2.耕翻平整土地的农具:曲辕犁。

  耒耜是犁普遍使用前的主要耕具。它类似现代还使用的铁铲、铁锹,也有叫

  臿的。使用耕畜牵引的耕犁,中国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区普及使用。汉武帝时赵过推广“二牛三人耕”的耦犁,有犁辕、犁梢(犁柄)、犁底(犁床)、犁衡、犁箭等部件。犁壁(又叫犁镜或犁碗)在汉代已广泛使用。汉代的犁是直辕长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经过不断改进,到唐代创制了新的曲辕犁,又叫作“江东犁”。整个耕犁相当完备、先进,是中国耕犁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的典型。中国犁又被称作框形犁,是因为犁体由床、柱、柄、辕等部分构成,呈框形的原故。比起地中海勾辕犁、日耳曼方形犁、俄罗斯对犁、印度犁、马来犁等,它的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调整耕深、耕幅,且轻巧柔便,利于回转周旋,适于在小面积地块上耕作。另外,使用曲面犁壁,不仅可以更好地碎土,还可起垡作垄,进行条播,利于田间操作和管理。宋代发明了踏犁和犁刀,明代又发明了几种人力犁,但都应用范围不广。除犁以外的翻土工具还有钁和铁搭等。农田耕翻后,须经过碎土和平整。平整的农具最早有耰(椎),以后有挞、劳(耱)、耙、碌碡等。甘肃嘉峪关市发现的魏晋墓室壁画中有耙和耱的形象。广东连县西晋墓中出土的陶水田犁耙模型,犁和耙都用牛牵引。水田操作使用的耖,魏晋时南方也已较普遍地使用了。

  3.播种农具

  最重要的创造发明是耧车,为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大力推广的新农具之

  一。据东汉崔寔《政论》说:“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三犁”即三个耧脚。山西平陆枣园西汉晚期墓室壁画上有一人在挽耧下种,其耧车正是三脚耧。用耧车播种,一牛牵引耧,一人扶耧,种子盛在耧斗中,耧斗与空心的耧脚相通,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它能同时完成开沟、下种、复土三道工序。一次播种三行,行距一致,下种均匀,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4.中耕除草农具

  一类是钱、铲和铫,构造大同小异,实质是同一种农具。古代文献往往用来相互注释,《说文解字》十四:“钱,铫也,古农器。”这类农具需运用手腕力量贴地平铲以除草松土,也可用来翻土。另一类是耨、镈和锄,就构造说也大同小异,都是向后用力以间苗、除草和松土的农具,比钱、铲、铫要进步些,至今仍被大量使用着。春秋战国时已有了铁锄;汉代以后的铁锄和近代使用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耘是水田用的除草、松土农具。这是一种用畜力牵引的中耕除草和培土农具。

  5.收获农具

  新石器时代已有石制或蚌壳制的割取谷物穗子及藁秆的铚与镰。金属出现后,则有青铜和铁制的铚和镰。几千年来,铚和镰的形制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宋以前,还出现了拨镰、艾、翳镰、推镰、钩镰等收获农具。1973年河南济源县泗涧沟汉墓出土的陶风车模型,说明至迟西汉晚期已经发明了清理籽粒,分出糠秕的有效工具。风车把叶片转动生风和籽粒重则沉、糠秕轻则飏的经验巧妙地结合在同一机械中,确是一种新颖的创造。

  三、 中国的传统农业:耕种、养殖、

  种桑养蚕、种植五谷、种茶叶等。

  四、现代农业:无土栽培技术、杂交水稻技术(袁隆平)、温室技术、大棚种植、

  第五课 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一、教学目标:

  1、态度目标:懂得党的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给农民带来的希望和变化,感受

  现代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2、技能目标: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到生活中去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科技下乡“的含义,了解现代农村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报告、反映新农村美好生活的照片

  三、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小品吗?想不想看?(播放小品)

  师提问:谁能概括一下,这段小品讲述的是什么? (现在农村爷爷奶奶的美

  好生活)

  师:那么,过去爷爷、奶奶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2、汇报交流,提高认识

  (1)师检查学生完成课前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内交流。并做好在班内交流的准备。

  活动一:(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人物

  吃的

  爷爷奶奶

  (小时侯)

  爸爸妈妈

  (小时侯)

  “我”

  (现在)

  发现了

  ( 2)进行班内交流。各小组代表做汇报。

  (3)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不饱、吃不好的状况。生看短片。(播放《金婚》片段)感受那时侯的粮食有多么短缺。

  介绍水稻科学家——袁隆平。(播放课件)。

  活动二:

  师: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对农村的变化了解多少?你最想知道农

  村的哪些变化?(学生发言)

  师:老师也了解了一些农村的变化。(播放课件)

  三、回顾历程,升华情感。

  师:通过我们观看短片,大家拿来的照片,以及进行的调查和交流,在这节

  课上我们了解了很多农村欣欣向荣的新变化。这也就是我们本次思品与社会活动

  的主题。(出示课题)。

  师:面对咱们蒸蒸日上的新农村。你有什么的想法或者将来的打算,用一句话谈一谈。(学生谈想法或将来的打算)。

  四、延展:

  课后作业:搜集资料,各小组办一份以„蒸蒸日上的新农村‟为内容的手抄报。

  五、教学反思:

  用小品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课上不仅让学生愿意听还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尽情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及畅谈自的想法。通过活动一和二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发展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孩子们学习起来更容易,更轻松,更感兴趣。最后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畅想自己的打算,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第三单元 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

  第一课 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教学内容: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工业产品并试着分类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2、对家里的生活用品分类,了解自己喜爱的一样工业食品生产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继农业以后,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我们今天就生活在工业社会。

  二、说一说:

  1、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工业产品?

  提示:教室里——电扇、日光灯、课桌、凳子、门窗、班训、垃圾桶等 学习用具——书包、课本、本子、笔、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个人穿戴——衣服、帽子、鞋袜、红领巾等

  家里用品——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沙发、电脑、餐桌、炊具、餐具等、

  2、你对“工业”有怎样的认识?

  三、练一练:试着给家里的生活用品分类。

  四、议一议:冰激凌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当你吃到甜美的冰激凌时,你知道有哪些行业的人们付出了劳动?(结合P75插图)

  五、画一画:选择你喜爱的另一种工业食品,画一画这种食品的生产过程。

  第二课时 穿衣与工业

  教学内容:穿衣与工业

  教学要求:了解衣料生产过程、衣服缝制过程,认识穿衣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远古人类没有衣服穿,冬天披兽皮保暖。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动物的毛编制成柔软的织物,这是最初的纺织品。今天,纺织工人用纺织机把棉、毛或人造纤维纺成纱线,再用织布机将纱线织成布料,经过漂洗和染色,制成各种各样的布料和纺织品。

  二、衣料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1、观察P77插图,了解衣料生产过程。

  2、说一说:衣料生产过程

  棉花、蚕丝、动物毛等天然纤维 →纱线→布料→布料纺织品

  木材、煤、石油等原料经过化学合成制造出来的化学纤维

  三、衣料怎样变成漂亮衣服穿在我们身上的呢?

  买的衣服 服装厂生产的

  缝的衣服 裁缝师傅量身定做

  四、准备:

  回家查看食盐、酱油、料酒、醋、味精、鸡精的配料,记在草稿本上,下次课备用。

  五、作业:

  1、织布需要的纤维分为两种:( )纤维和( )纤维。

  2、穿着漂亮的衣服你心里想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吃饭与工业

  教学内容:吃饭与工业

  教学要求:了解调味品、罐头、饮料的配料,认识吃饭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为新课做准备的手抄资料

  二|分组介绍:

  P79图中的各种食品需要什么原料?

  酱油、醋 、鸡精、味精、 罐头、食盐 果汁、牛奶

  三、计论交流:你还能举出食品工厂生产的产品吗?

  四、找找画画:P80插图

  大豆、花生→(花生油、豆油) 水果→(罐头) 甘蔗→( 糖果)

  五、说说感受

  享受美味可口的食品时,哪些行业的人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六、作业:

  1、各种食品需要什么原料?

  酱油、醋 、鸡精、味精、 罐头、食盐 果汁、牛奶

  2、享受美味可口的食品时,哪些行业的人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第四课时 住房与工业

  教学内容:住房与工业

  教学要求:了解建筑材料、装修材料,认识住房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砌一间房子要用到哪些建筑材料,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结合插图和生活观察所得一起列举:

  钢筋、水泥、砖、瓦、石灰„„

  三、交流与讨论

  搬进新房,你和父母一起来到建材市场,说一说:需要选购哪些材料装饰新家?

  夹板、涂料、钉子、水泥、油漆、地板砖、玻璃、电线、开关、水管等

  四、说说感受

  家用的各种装修材料也是工业产品,这些工业产品把我们的家装饰得非常美丽。

  第五课时 出行与工业

  教学内容:出行与工业

  教学要求:列举自己乘坐过或熟知的交通工具,认识出行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交流介绍:

  1、某一次旅游或走亲戚乘坐的交通工具。

  2、你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

  二、结合P83插图了解:

  现代化的交通让我们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现代工业的发展使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快捷。

  四、结合学过的古诗,了解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交通工具:轻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交通工具:马车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交通工具:马车

  五、想像:假如没有工业,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六、思考:学校的各种设施与工业有怎样的关系?

  列举:电脑、塑胶跑道、篮球架„„

  七、作业:

  1、了解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 交通工具:轻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 交通工具:马车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交通工具:马车

  2、到双牌我乘坐的交通工具是(汽车),到长沙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火车)、(汽车)、(飞机)。

  第六课时 电力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内容:电力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要求:了解电力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认识保护电力设施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代工业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工业,你知道电力工业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什么吗?

  二、说一说:

  结合P85插图了解电能的生产过程。

  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能发电、

  三、画一画:

  电能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要?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电能?

  四、议一议:

  1、假如停电一天,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2、假如停电一个月,我们的生产,生活又会是什么样?

  3、列举:停电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烦恼?

  冰箱里贮存的食物腐烂变质;洗衣服靠手搓;„„

  五、小组探索:

  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待这些电力设施,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六、作业:

  1、电能的生产过程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能) 发电.

  2、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待这些电力设施,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第二课 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第一课时 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

  教学要求:了解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认识工业发展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工业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二、交流:

  观察P87插图思考、图中所示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马灯、油灯 灯 泡

  蒲扇、纸扇、折扇 电风扇 空调 工业产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棒槌、搓衣板 洗衣机

  三、合作制图:

  我们一起制作一张图表,把不同时代生活用品的变化表现出来。

  四、讲一讲:

  生活中的很多变化,老人们感触最深了。把你从爷爷奶奶那儿听来的有关“生活变化”的故事讲给同组同学听。

  五、议一议:

  享受舒适、便得的生活时,我们不该忘记哪此发明家?

  六、畅想:未来工业的发展前景。

  第二课时 印刷品的演变

  教学内容:印刷品的演变

  教学要求:列举生活中的印刷品,了解印刷术的发明与创新,推测未来印刷品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每天有多少时间看印刷品?

  二、列举你知道的印刷品:

  课本、广告、路标、食品商标、唱片、衣服、报纸„„

  三、了解:印刷术的出现引起了一场革命

  此前,所有信息都要用手抄写;

  有了印刷术,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迅速地大量出看到文字和图画。

  总之,印刷品帮助我们获得知识、传递信息,丰富生活,体验快乐。印刷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四、交流:印刷术的发明与革新

  1、生读P90介绍文字,了解中国印刷术的发明、革新、交流自己的看法。

  2、生读P90框内文字,认识中国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畅想:随着工业的发展变化,印刷品面临怎样被取代的危机中?

  结合P91《印刷品和光盘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推测想像。

  六、作业

  1、我知道的印刷品有:(课本、广告、路标、食品商标、唱片、衣服、报纸„„),被称为文明之母的是(印刷术)。

  2、下列书文各写在什么上,请在后面的括号里补充好。

  甲骨文(龟甲兽骨) 金文(青铜器)

  简策(竹片) 帛书(帛绢) 印刷文字(纸)

  3、发明纸的人是东汉时期的(蔡伦),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北宋时期的(毕昇)

  七、教学反思:

  第三课 我国工业的发展

  第一课时 从无到有

  教学内容:从无到有

  教学要求:了解解放前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与解放后工业迅猛发展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洋”字的悲哀。

  二、议一议:

  洋火,洋钉、洋车、洋油、洋灰、洋米、洋面„„

  解放前,许多日用品前面都加个“洋”字,这说明了什么?看到洋货,你有什么感想?

  三、说一说:

  1、解放以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列举你了解的我国工业迅猛发展的事例。

  2、观察P93“石油、汽车工业分布图”,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

  四、观图填表:

  1、黄河、长江流域主要有哪此石油和汽车工业?

  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哪此石油和汽车工业?

  五、作业:观图填表:

  1、黄河、长江流域主要的石油工业有:( )等;汽车工业有( )等。

  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石油工业有:( )等;汽车工业有( )等。

  第二课时 各种各样的工厂

  教学内容:各种各样的工厂

  教学 要求:了解身边的工厂,认识各行各业工人的创造满足了我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许多工厂,这些工厂生产的各种工业产品满足了人们晶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二、说一说:

  夷陵区有哪些工厂?把你知道的列举出来。

  三、各行各业工人的创造,满足了我们生活中哪些方面的需要?

  纺织工业——穿衣、睡觉、美化家庭

  食品工业——吃好、吃出营养和健康

  建筑工业——盖起高楼大厦、改变居住条件

  运输工业——方便出行、减轻劳力

  四、看插图,读数字:P95

  以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发展进程突飞猛进,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作业: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工业华进程迅猛发展的时代,从1989年到2011

  年,中国工业以(3)倍于世界工业的发展速度实现了“世界迈一步,中国迈三步”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课时 工业发展的新问题

  教学内容:工业发展的新问题

  教学要求:了解工业发展的新问题,认识土壤、水的污染与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工业迅猛发展满足了我们生活的需要,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工业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哪些急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交流与讨论

  有一个村庄办了一家化肥厂,化肥厂里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流经村庄的小河,果农用小河的水浇灌果树后造成了减产。果农向化肥厂主提出了赔偿,要求化肥厂赔偿一万元以弥补他果树产量下降而造成的损失。

  如果你来裁决这件事,会持什么态度?

  三、小组探索:

  思考:如何合理有效解决河流污染、空气污染等生活难题?

  四、认识土壤的污染与危害(P96),水污染的危害(P97)

  五、作业:

  1、土壤的污染与危害:( )

  2、土壤污染的防治方法:( )

  3、水污染的危害:( )

  4、治理水污染的防治方法:( )

  第四课 体验工作流程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体验劳动的情感

  3、体验合作的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小组记录对方的成长:

  1、重点记录对方的亮点。

  2、交流每个人的成长进步。

  (二)活动二:出版班级成长手册

  1、打字、打印小组:

  2、美术和版式设计组:

  3、封面艺术设计组:

  (三)活动三:谈感受

  1、小组谈劳动的体会及合作的感受:

  2、展示成果:体会、感受。

  (四)、作业:

  谈谈本学期合作学习的快乐感受及收获。

  河北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 我的祖国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的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了解我国人口有多少,了解人口多有哪些好处和不利。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提问,使同学们思考自己对祖国母亲了解有多少。

  二、进行新课

  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

  教师:看祖国的地图,它像什么?这节课,我们来感受一下,祖国到底有多大。

  通过寻找自己的家乡位置理解住过的疆域有多大。

  活动一:“徒步旅行”,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1.做“徒步旅行”的游戏,出发前,先来看看要走的“路线”。

  2.开始旅行吧!从哪里出发?

  3.在“徒步旅行”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祖国的行政区划,并结合地图,了解祖国的四至点。

  4.通过观察地图,了解祖国的各个邻国,感受我国疆域的辽阔。

  活动二:模拟旅游,充分感受祖国幅员辽阔。

  1.说说自己小组准备去哪旅游。

  2.小组交流旅游前了解的情况。

  3.汇报交流:

  (1)路程。(尝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通过路途遥远感受祖国的辽阔。)

  (2)温差。(通过南北温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3)时差。(通过东西时差感受祖国的辽阔。)

  我国的人口有多少

  1.通过数字调查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和状况。

  2.结合人口密度图,进一步了解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三、总结升华

  教师:本课我们主要了解“祖国的疆域有多大”和“我国的人口有多少”,通过这节课,我们对祖国母亲多了一份了解,同学们通过学习,有什么感触和观点,大家一起来分享!

  第二课 江山如此多娇

  教学目标:

  1.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

  2.通过欣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3.使学生自觉产生保护我国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自觉保护文物和爱护景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自然风光多姿多彩,奇异瑰丽。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你肯定会流连忘返。下面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给自己印象比较深的自然景观?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大家没有去过的美丽地方。

  二、 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美丽的自然风光

  运用PPT、课件播放自然美景。

  教师:这些自然景色美不美啊?

  学生:美。

  教师:大家知道赞美祖国自然风光的诗文佳句吗?课下搜集一下,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第二部分:瑰丽的名胜古迹

  教师:我国不仅有奇异多彩的自然风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还在全国各地留下了丰富的名胜古迹,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文明成果。

  教师:运用PPT、课件播放名胜古迹。

  教师:同学们还喜欢哪些名胜古迹?为什么喜欢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回答略。

  第三部分:留住美丽的骄傲

  教师:我们祖国拥有这么多美景和伟大的名胜古迹,它们是我们的骄傲,但是我们旅游的时候,经常看到“张三到此一游”等破坏自然美景和名胜古迹的现象,对于你这种现象,同学们觉得它们这么做对吗?为什么?

  学生:不对。因为这都是我们祖国的宝贝,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它们,不应该毁坏它们。

  三、 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和悠久历史中的名胜古迹,对于我们祖国的宝贵自然和文化遗产,我们真的很骄傲,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保护他们,让更多的人能看到我们的骄傲!

  第三课 古老的中华文明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境内的远古先人都有哪些、炎黄子孙的含义、四大发明、京杭大运河是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多彩的节日。

  2.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感到自豪和骄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文化,本课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我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我的祖国多悠久

  教师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

  教师:我们生活的祖国有过很长的历史,你知道哪些朝代?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的历史比我们国家长呢?没有。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分享一下知道的朝代故事。

  第二部分:“拜访”远古先人

  教师:在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在云南元谋,被称为“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在陕西蓝田和北京周口店也发现了远古人类,你知道他们距今有多少万年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北京人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人工火的古人类。他们保存火种,使用打磨石器工具,维持生存。

  第三部分:炎黄子孙

  教师: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说“我们是炎黄子孙”,那么“炎黄子孙”这个词,是怎么回事?下面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28页“炎黄子孙”的含义。

  学生:略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炎黄子孙的传说?课下搜集一下。

  第四部分:四大发明

  教师:四大发明是我国最辉煌灿烂的宝贵遗产,它使世界大大的进步了,下面看课件一起体会一下造纸术其中的秘密,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学生:略

  第五部分:京杭大运河

  教师: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直到现在大运河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下面让我们看看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33页京杭大运河修建的过程。

  展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美景。

  第六部分:多彩的节日

  教师:我们祖国具有传统特色的节日非常多,下面咱们一起整理一下我们知道的节日并和所处他们的特点。

  教师:你还知道跟这些节日有关的传统节日故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三、总结评价

  本课内容比较多,主要是通过悠久历史这一主线进行串联,教师教授的时候应该以故事为引导,以让学生参与为主要手段进行,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第四课 我爱你中国

  教学目标:

  1.了解我们祖国的心脏、祖国的明珠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历史和现在。

  2.明白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中坚力量,保卫祖国大好河山依靠解放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热爱我们的祖国,不仅应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且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对这片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的感情十分深厚,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祖国的心脏——北京、刚刚回归祖国的香港和澳门、还有以后肯定会回归祖国的宝岛台湾。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祖国的心脏

  教师:你知道祖国的心脏在哪里吗?对,祖国的心脏就是我们的首都北京。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名城,你知道有几代王朝曾经在这里建都?留下了哪些历史遗迹?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心脏是人体的中心,为什么说北京是祖国的心脏呢?看课件,说出北京是中国的哪些中心。

  学生:略

  第二部分:香港和澳门

  教师:香港和澳门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那可是我们祖国的两件大喜事呢,同学们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教师:在国歌声中,中华民族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真是太激动人心了!同学们谈谈你们的感受吧。

  学生:回答略。

  第三部分:宝岛台湾

  教师:大家都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因地壳运动分隔成岛。清朝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台湾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名胜古迹众多,还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谈一谈你对台湾了解多少?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台湾现在还没有回归祖国,但是我们相信宝岛台湾最终会与大陆统一。

  第四部分:解放军保卫祖国

  教师: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解放军这个名称,在抗灾的第一线,保卫祖国的战场…….,我们都会看到这个熟悉的身影,解放军叔叔总是冲锋陷阵在前。你知道哪些解放军叔叔保卫祖国的故事,愿意跟我们一起分享吗?

  学生:回答略。

  三、总结评价

  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良好感情,课本从几个比较典型的城市塑造我们祖国的大概轮廓,使同学们了解祖国的伟大,增强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此外,解放军保卫祖国的事迹也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五课 中国之最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2.体验民族歌舞,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有本民族的新年,有庆丰收的佳节,还有纪念本民族英雄人物的节日等。每逢节日,人们盛装打扮,置办酒席,歌舞欢庆。本课我们来学习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欢乐的泼水节

  教师:傣族的泼水节大家都知道,下面向同学们介绍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蒙古族的“白节”或“白月”。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称农历正月为“白月”。白节首日即农历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现在蒙古族亦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迎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黎族的“三月三”。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族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轻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一旦情投意合,姑娘则把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的腰间,小伙子也会把耳铃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

  还有很多民族拥有民族的节日,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给大家讲一讲啊。

  学生:回答略。

  第二部分:体验民族歌舞

  教师:欣赏民族歌舞,想一想,换了的歌曲,优美的舞蹈,抒发了各民族人民怎样的情感呢?欣赏PPT。

  学生:回答略。

  三、总结评价

  本课主要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通过民族节日的形式,例如在民族节日上人们的活动,来展现民族节日的特有壮观景象;此外也通过民族歌舞这种哦你个民族节日中重要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展现民族风情。

  第一课 多民族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是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间世代友好。

  2.了解我国目前各民族幸福生活在一起,我们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3.理解我国为了促进多民族大家庭的和睦,实行了民族全区域自治政策,设立了自治区、自治县、自治州和民族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融合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世代友好的家庭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我国有多少各民族,哪些民族人口比较多吗?

  学生: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人口比较多。

  教师:对。大家一定知道美丽的西藏,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拉萨,在拉萨有各布达拉宫,大家知道布达拉宫是为谁修建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给大家讲个美丽的故事吧,在唐朝,有个漂亮的公主叫文成公主,她被当时她的父皇李世民派到西藏与西藏的吐蕃松赞干布结婚了,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布达拉宫,藏族同胞后来就称总结是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后代。在历史上,这种故事很多,哪位同学还知道,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回答略

  第二部分:幸福生活在一起

  教师:判断一下,下面是的服饰,属于哪些民族?(播放幻灯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还记得人民币上的头像吗,想一想,都是哪个民族?

  学生:回答略

  第三部分:多民族的家庭

  教师:有些少数民族的人口虽然较少,但居住的地区却很广大,主要居住在祖国的边疆地区。解放以后,党和国家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还建立了一些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同学们,你能在我国的地图上找到这些自治区的位置和首府吗?

  学生:回答略

  三、总结评价

  本课主要想学生介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民族十分的和睦,幸福生活在一起。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历史上就和睦相处;解放后,我国政府又实行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是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第三课 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教学目标:

  1.了解艳丽多彩的服装,搜集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

  2.能够通过民族服饰找出所属民族。

  3.了解民族特有的物品,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也不同,因此,在服饰上有很大差别。同学们一定见过艳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服装,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艳丽多彩的服装

  教师:少数民族的服装绚丽多彩,一方面反映出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同时也展现了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工艺,各具特色的服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下面大家看课件,看看认识这些民族服饰是哪个民族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民族服饰绚丽吧,继续搜集啊,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第二部分:猜猜我是哪个民族

  教师: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非常漂亮,妇女大多数穿裙子。(看课件)猜猜下面是哪个民族的服装?

  学生:回答略。

  第三部分:民族物品展示会

  教师: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旅游,都会带回当地的特产,特别是饰物,让我们一起欣赏各地的民族物品吧!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民族特有的物品,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回答略。

  三、总结评价

  本课主要介绍了缤纷多彩的民族服装和民族物品,一方面反映出各族人民的聪敏智慧,同时也展现了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工艺,各具特色的服装和物品,也美化了人民的生活。

  第四课 形式多样的住房

  教学目标:

  1.了解少数民族的住房的形式多样。

  2.理解少数民族住房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国各民族的住房,由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筑材料以及生活习惯、劳动条件等不同,住房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各民族形式多样的住房。

  二、进行新课

  教师:蒙古族的特色住房叫做“蒙古包”,“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居室:用毡块、木料构成。圆形尖顶,用一屋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在大风雪中阻力小,不积雪,包顶不存雨水。包门方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迁徙拆散,定居安装。

  壮族的特色住房叫做“干栏式木楼”,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大家听说过瑶族的“**房”吗?看图片,瑶族的“**房”为竹木结构的草顶房。一般为三开间带前廊。前廊是歇息和家人团聚的场所。正房上方设有阁楼。阁楼下有火塘,用于起居和做饭。阁楼上为卧榻,有直爬梯供上下,虽然,这种房子受熏烟之苦,但很干燥。

  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

  底层有的架空,用来饲养耕牛、舂米或堆放杂物,有的用竹墙围作粮仓或厨房。二层设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并在一侧或两侧设有外廊和晒台。屋顶坡度较陡,屋脊两端设通风孔。屋檐很低而且出挑深远,起遮阳避雨作用。廊下安装楼梯供人上下。

  黎族的竹架棚房子状如倒扣的船只,茅草覆顶,木头或竹子的梁柱,编竹抹泥墙、竹条墙或椰叶墙;屋内设火灶,灶上方悬挂竹筏,做烤干食物作用,屋顶侧面开天窗。没有间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铺席席地而睡。

  看过多种多样的民族住房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回答略。

  三、总结评价

  本课主要介绍我国各民族形式多样的住房、,我国各民族的住房,由于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筑材料以及生活习惯、劳动条件等不同,住房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通过介绍少数民族多种多样的住房,使同学们对我们民族大家庭更加了解。

  第五课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2.体验民族歌舞,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有本民族的新年,有庆丰收的佳节,还有纪念本民族英雄人物的节日等。每逢节日,人们盛装打扮,置办酒席,歌舞欢庆。本课我们来学习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欢乐的泼水节

  教师:傣族的泼水节大家都知道,下面向同学们介绍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蒙古族的“白节”或“白月”。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称农历正月为“白月”。白节首日即农历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现在蒙古族亦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迎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黎族的“三月三”。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族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轻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一旦情投意合,姑娘则把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的腰间,小伙子也会把耳铃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

  还有很多民族拥有民族的节日,你还知道哪些节日,给大家讲一讲啊。

  学生:回答略。

  第二部分:体验民族歌舞

  教师:欣赏民族歌舞,想一想,换了的歌曲,优美的舞蹈,抒发了各民族人民怎样的情感呢?欣赏PPT。

  学生:回答略。

  三、总结评价

  本课主要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通过民族节日的形式,例如在民族节日上人们的活动,来展现民族节日的特有壮观景象;此外也通过民族歌舞这种哦你个民族节日中重要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展现民族风情。

  第六课 团结和睦建设家园

  教学目标:

  1.了解各民族在历史上和现在生活中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2.向为住过建设做出贡献的各族人民劳动者致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今天,今天各族劳动者依然在建设祖国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今天我们来学习“团结和睦建设家园”这一课。

  二、进行新课

  第一部分:各民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文化

  教师: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农作物,如高粱、玉米、花生、芝麻、葱、蒜、西红柿、胡萝卜、葡萄、西瓜、核桃、茶叶等先后传入中原。

  汉族女纺织家黄道婆,在学习黎族人民纺织技术的基础上,逐步赶紧和提高了纺织技术。

  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少数民族杰出人物。请看课件。

  第二部分:向劳动者致敬

  教师:各民族为家乡做出了贡献,如果召开各民族普通劳动者座谈会,请劳动模范到班里和我们座谈,你想与他们交流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进行讨论。

  三、总结评价

  本课是一节扩展课。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共同创造和发展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民族交流共同进步是古老的优良传统,民族共同努力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各民族共同的目标。

  第三单元 第一课 传媒与生活

  教学目标:

  1.了解传媒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了解传媒包括哪些方面。

  3.知道有许多人在传媒的背后做出辛勤的努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传媒的发展越来越快。我们能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他们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属于传媒工具呢?

  学生:回答略。

  二、进行新课

  教师:荧屏连着千万家。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节目覆盖越来越广,丰富多彩的节目背后,包含着许多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为了丰富大家的生活,保护传媒工具,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生:回答略。

  教师:书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常看的书籍也是传播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手段。各种儿童画报、儿童读物和中外名著伴着我们一起长大。同学们,你读过什么书?读书的方法有哪些?把你最爱读的图书介绍给大家,交流读书后的感想。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喜欢广播电视。你喜欢听“小喇叭”广播吗?喜欢看电视节目“大风车”和“七色光”吗?你看过什么广播电视节目?

  学生:回答略。

  三、总结评价

  本课主要讲解传媒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主要介绍了几种传媒工具,教师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了解传媒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