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板书设计

时间:2021-10-10 15:36:45 五年级作文

篇一:《24课《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24课《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昭阳区南城小学 蒋恒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3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洗练、生动、形象。

教材解析:

本文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主要讲述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然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

课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4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王冕的出身,父亲早亡,家境贫寒。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写王冕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给人家放牛,仍不忘读书,孝敬母亲。第三段:第五至第六自然段写王冕受雨后美景的感染和启发,刻苦学画,终有所成。第四段:第七自然段写王冕十七八岁时,不再给人家放牛,终日作诗学画,家境转机,不愁衣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教学难点】 作者刻画人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通过课文录音、文字、图片、语言等,创设情境,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2、朗读法,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3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介绍你知道王冕?今天我们一起了解——少年王冕(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2、介绍王冕、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

王冕: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著有《竹斋集》。

吴敬梓: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著有《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书中刻画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

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走近王冕,看看少年王冕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吧。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

2、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有疑难问题呢?

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自由再读课文,思考: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再读课文,细细品味

思考: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王冕是个怎样的人呢?

3、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三个时间段:“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

4、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最受感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自主学习

1 、学生先自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圈画出来,作批注。

2、小组内讨论交流

以小组形式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交流自学时勾画出的重点句子及读书后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王冕的家境贫寒)

2、默读第二段并画出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的难过和无奈,王冕的懂事、孝顺、体贴。)

3、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思考:通过这些文字,你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 ①秦家对王冕的同情、关心和爱护。②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之情和心里的无奈 。 ③王冕孝敬母亲、不忘学习 。

学生讨论交流

从哪几件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王冕并不是真的快活,其实他是很想读书的?

1、“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便偷空来到村学堂,从书贩子那里买几本旧书。白天牛吃饱了,王冕就坐在柳树阴下看书。”2、“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教师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自由4、

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用“——”画出描写这副景象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1)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

(2)体会朗读。课件展示美荷图和相关句子,让学生欣赏,感受雨后荷花的美丽。

(3)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那么王冕为什么会发现如此美丽的景色呢?他明白了哪些道理呢?

(4)假如你也看到这幅美景,你会怎么做?学生同桌交流

(5)大自然的美景深深感动了王冕,于是热爱学习的他励志学荷花,他画出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5、小组学习第六、七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王冕对画好荷花很有信心。)

(2)从哪里体会到王冕好学?

(从“攒钱”“托人”“起初……三个月之后……”等词中体会到王冕坚持不懈的好学精神。)

(3)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冕画得好?

(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4)他是怎么做才画好荷花的?

(观察细致,使王冕对荷花的颜色、形态了如指掌;对荷花的喜爱,使王冕赋予了荷花生机和活力;不懈的努力,提高了王冕画荷花的能力。)

三、谈话总结,拓展延伸

篇二:《《少年王冕》第一、第二课时教案》

少年王冕(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出示图片)同学们猜猜这图是谁画的?白老师特别喜欢画荷花,因为荷花有着“出污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白老师特别喜欢一位画家画的荷花,第一眼看到他画的荷花时,便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可惜网上搜遍了都没找到他画的荷花图,于是为大家带来了他的另一幅名作:墨梅图。(出示画家画的墨梅图)瞧,画上梅花缀满枝头,似乎能闻到阵阵清香。画家笔法挺劲有力,勾瓣点蕊简洁洒脱。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王冕图、板书“王冕”)你们了解他吗?

简介:

王冕是元末明初人,家乡在浙江诸暨。王冕的家境贫寒,父亲很早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王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著名的诗人、画家。

在他的几卷《墨梅图》中他都提了诗。其中有一首特别有名那就是《墨梅》(出示齐读):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王冕的故事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第一回的内容。这本书写的都是一些古代的读书人的丑陋行径,而王冕是本书中唯一一个正面的人物。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王冕少年时代的故事。

(补充完整课题:少年)齐读课题。

少年指多大年龄阶段的人呢?介于儿童和青年之间,十岁到十六岁左右。

3、过渡:你们这般大小便是少年了,那么,文中王冕的少年时代究竟能给同是少年的你什么样的启示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不会读的字查字典。

(2)读通句子,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少年王冕板书设计}.

(3)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要求复述自读要求。

2、准备交流预习成果:

(1)生字词:

耽误、秦朝、年成、积攒、明媚、诸暨

隔壁、贴补、牵挂、孝敬、腌鱼、七泖湖

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晶莹透亮、争先恐后

指名领读。

(2)多音字: 供他读书( gōng )、供不起( gōng )、供你两顿饭( gōng )、 闷得慌(mèn )、闷热( mēn )、载着( zài )

指名读读,说理由。

供gōng供给、供应;提供某种条件

gîng给神佛先辈上供;受审时的口供

闷mèn心情不舒畅;

mēn不透气引起的不舒畅;不吭声

载zǎi年;记载

zài装载;又(载歌载舞)

齐读。

(3)难句:

你觉得那句句子比较难读的,可以教大家读读。

(4)不理解的词句

你在自读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小组讨论)

讨论后还有什么你还不明白的词句?解疑、存疑。

还有一些问题同学提得很有水平,我们到下一节课精读课文时再来深入讨论。

三、了解作者利用写作素材的剪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分段。

1、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平均每年用80个字来写,对吗?

找找课文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不写了几岁?

(没写8岁、9岁、15岁和16岁;略写了7岁、11岁、12岁、13岁、17岁和18岁;详写了10岁和14岁。)

为什么要详写10岁和14岁?(略微讨论)

(详写10岁是因为王冕在10岁上因家境贫困而辍学放牛;详写14岁,是因为王冕在这一年学会了画画,人生有了改变。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这样有详有略,就更能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了。)

2、默读课文,你能按时间顺序给文章分段吗?(屏显)

一(1)王冕七岁,父亲去世,家境贫寒。

二(2-4)王冕十岁时体谅母亲的艰难,辍学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孝顺母亲。

三(5-6)王冕十三四岁时被雨后美景感染和启发,发奋学画,终成高手。

四(7)王冕十七八岁不再放牛,绘画读诗,孝敬母亲。

小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层次非常清晰。

3、你能总结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孝敬母亲。他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

四、作业布置。

1、完成《习字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板书。

24少年王冕

七岁父亲去世(略)

十岁辍学放牛(详)

十三四岁自学画荷(详)

十七八岁离开秦家(略)

学会选材 详略得当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

一、检测预习,听写生字新词。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少年王冕》。

1、请同学们默写这段文字中带拼音的词语,再连起来读一读:

王冕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母亲没办法,只得(dān wù)他的前程,让正在私塾读书的王冕辍学,到(gé bì)秦家去放牛,挣点钱(tiē bǔ)家用。母亲还让王冕每天早出晚归,免得她(qiān guà)。

王冕一边读书一边替秦家放牛,过了几年。有一天,他看到雨后的荷花在阳光下缀着(jīng yíng)的雨水,美丽极了。于是他就试着画起荷花,不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ɡāo shǒu)。

长大后的王冕依然(xiào jìnɡ)母亲,还在春光(míng mèi)的日子,用牛车(zài)着母亲到村上湖边游玩。 完成的同学打开书校对,有错误的同学订正。全部正确的举手。

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二、精读课文。

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课文。

(一)出示课文第一段,指名读。

这段共43字,交代了那些东西?

写出了王冕的朝代、籍贯和家境:王冕(miǎn)是元末明初人,他的家乡在今天的浙江诸暨(jì)。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读书。

(板书:生活艰难)

短短两句话写了三个意思,古人写书,惜字如金,这也可算一个例证。但为什么在接下来的“十岁辍学”中,作者又用三个自然段来写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出示2-4自然段)

1、自读2-4自然段,有感悟的地方做一下记录。

你从这段王冕辍学放牛的故事中读懂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也可以提。

2、出示第二自然段,

(1)母亲迫不得已才让孩子辍学。(圈出重点词)

为什么用“眼看”?能不能改为第5自然段的“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因为这三年日子不好过。) 为什么日子不好过?(联系上下文,从“母亲”的角度去,夫丧子幼,年成不好,只靠针线活勉力维持„„眼看,是眼巴巴望着儿子早日能够长大点,做点事啊。日子的艰辛,全在其中啊。)

(2)王冕孝顺懂事。

(出示课后习题4),王冕不愿意辍学放牛,为什么还要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王冕为什么说在学堂里闷得慌?他说的是真话吗?(王冕想到学堂读书,但孝敬母亲,骗她说自己在学堂里闷得慌。)

王冕的假话说得并不高明,他不想到学堂去,但为什么还要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课文编辑因为未解原意,本是点错了标点。原文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修改后的标点:“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琢磨一下,这意思有什么不同。(放牛心里是真快活,因为可以贴补家用,为母亲分忧;在学堂是真闷得慌,因为这几年,“眼看”的不仅仅是母亲,同时王冕也一样“眼看”着母亲受苦受累,作为一个如此懂事孝顺的孩子,他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

请同学填一填:“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 ;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王冕为什么要说‘带几本书去读’?(因为前面母亲说“不是我想耽误你”,只能让你辍学;所以现在王冕如此懂事地说:“娘,我带几本书去读,耽误不了的。”)

从这句话你看出少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孝敬母亲)

理解之后,再读课文,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能读出王冕和母亲的复杂心理了。

3、出示第3自然段,

看出母亲舍不得王冕。

试想比较以下两段文字:

(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安全,每天晚出早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热泪回去了。

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热泪回去了。)

一处是“早出晚归”与“晚出早归”;一处是“小心”后面,多了一个“安全”。

“早出晚归”与“晚出早归”哪个母亲更好?( “早出晚归”才是真正的好母亲——因为不努力工作,要被秦家赶走的。)

那么处处小心的,是安全吗?是秦家?秦家人这么坏,要小心提防么?

原来啊,这个“小心”的“小”,是“细小”的“小”,小心也就是细心,这里母亲在叮嘱王冕,做事,要认真细心啊。

看来,这是一个要求很高的认真的母亲,因为孩子没了父亲,她不得不同时担任父亲的角色啊。 而同样是这个母亲,她又处处流露出对王冕的慈爱:替王冕理理衣服,含着热泪„„

理解了,读一读,感觉会不一样的。

4、出示第4自然段。

重点辨析了“舍不得吃”和“舍不得花”,各体现了王冕什么样的品质。课文中已经明明白白写了,“舍不得吃”是“孝敬母亲”,但舍不得花呢?

(是勤奋好学。)

为什么要勤奋好学?

(因为他想读书。)

他为什么要读书?

(因为他想改变命运。)

是啊,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替秦家放牛一辈子。

所以啊,这背后,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啊。

齐读。

(板书:勤奋好学 自强不息)

(三)学习5-6自然段。

怪不得作者要选取王冕十岁辍学放牛这一事例详写,原来其中体现出了王冕这么多的优秀品质。还有一个事例也是详写的,我们一起来默读,把你的感悟写在课文边,有不明白的可以提。

1、此处的三四年,为何是“不知不觉”?

(因为这时候王冕能够补贴家用,为母亲分忧,不再闷得慌,因为这时候他能读书。)

在非常重要的“辍学”这件事,和同样重要的“学画”这件事之间,作者为何要点到这三四年,又没有详细写这三四年?课文说王冕明白了什么道理?继续向下。过一会,我们会回到这里。

2、文章惜字如金,作者却用大量篇幅写这一场雨,和雨后的荷花是什么原因?

课文中对七泖湖的景点作了两次描写,第一次是出自秦家人说的话,“离这不远就是七泖湖,湖边的草地上有几十棵合抱粗的垂杨柳,十分阴凉。”第二次就是使王冕陶醉其中美妙绝伦的雨后景色。作者为什么煞有介事地安排两次描写,而且两个人眼中的景还如此不同呢?(景还是那样的景,只是看景的人出发点不同,心境不同,看到的景色自然会有差异。){少年王冕板书设计}.

再来看看王冕和美景的“邂逅”,小王冕是在一阵大雨后,浑身被雨水淋湿的情况下看到的景象。这个命运坎坷的少年王冕为什么能品味出大自然的天工巧夺呢?

(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小王冕是一个对生活热爱的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乐观的人才能真正欣赏到大自然的美,而这样的人无疑就是生活的强者。)

[显示:

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是„„

王冕学画的契机。(所以要写)

王冕人生的转折处。 (所以要详写)

王冕人格的写照:生机勃勃,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纯洁高尚。(所以要细致写)]

3、这一段的景物描写很美,(对表示方位的词语老师用颜色标示)你们看看这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上到下从高到低从远到近)

请同学读一读,按这个顺序,读时眼前要有风景。

这一段文字的精妙,可不是因为方位顺序,而是景物之美。唯有读出景物之美,才能体会少年王冕勃勃向上的精神。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景物之美了吗?

再读,老师将关于景物的语句作了标示,范读。

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不仅是王冕学画的契机,而且还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更是王冕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的人格写照,所以要详写,要写得生动、细致、传神。”

4、这么美的景色王冕自然看得入迷。(出示: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随后转念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指名读。

这时候,再回到这一段的开头几句:“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王冕明白了什么?

无论什么事,只要努力,终能做成——一切皆有可能。

5、是的一切皆有可能,王冕的人生果然出现了转机(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名读,王冕学画十分刻苦,终有所成。

6、出示第七自然段,范读。

你认为母亲因何“心里十分欢喜”?(因为儿子终于长大成人,自力更生了。)

我们回顾一下王冕母亲在全文中的故事,开端中无言的艰辛,中间的热泪与叮嘱,以及最后的大欢喜。

想想这个儿子啊,七岁丧父,十岁辍学,但是,小小年纪懂得自强不息,三年一边放牛一边读书自学,十四岁自学画荷,从此开始改变人生,才十七八岁,就离开秦家——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自立。想到这些,哪个母亲能不心里欢喜?尤其是如此大悲痛之后的大安慰。

三、总结:

1、课文解完了,年谱板书也最终完成。自强不息的线路如此清晰,这绝不是“勤奋好学”可以概括的,勤奋好学,认真做事,不怕困难,都只是“自强不息”的一个外显而已。

2、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这时候,课文的详略是如此清晰。但为何在详写这些,略写这些或者不写那些呢?

(因为,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

3、那么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不息。)

四、拓展升华。

1、课文选自哪里?

(吴敬梓《儒林外史》)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写官场黑暗的书,整本书都写了读书人的丑陋行径,作者只对一人是用君子的标准来写的,他就是?王冕。)

什么是君子?请看这三段文字:

【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重点标注 “孝”、“自强不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及三个“君子”。原来,放在整部《儒林外史》中,荷花还有另一种意思啊,再读一读,这象征了儒家精神的荷花: (转眼间,阴云密布。

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

山上青一块,紫一块;

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

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是的,古典小说中的风景往往不只是风景,它可能还是心情,情节,人格。

2、让我们再来看看长大后的王冕与他的墨梅图。

(出示了王冕图与《墨梅图》)你是否觉得他是个有着高洁品质的人呢?图上的梅花并不艳丽,但它和王冕一样有着高洁坚毅的品质。

再读读这首你们已经背诵过的诗吧:

墨 梅

【元】王冕我家洗砚池上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淡去,黑色的背景下,惟有灰白的诗句在闪烁着千年的光泽: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精气满乾坤。 作业布置

(1)、不知道少年时代的王冕,能不能给你们——同是少年时代的你们以什么样的触动?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2)、背诵第五自然段。

(3)、读读二十四孝中的两个故事《卧冰求鲤》、《戏彩娱亲》。

板书: 少年王冕

七岁 父亲去世 孝敬母亲

十岁 辍学放牛 勤奋刻苦

十三四岁 自学画荷 自强不息

十七八岁 离开秦家

学会选材 详略得当

篇三:《少年王冕教学设计修改好》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青铜峡市第四小学 谢彩侠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少年王冕辍学放牛和自学画荷两件事,表现了他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形象。全文仅960余字就介绍了王冕18年的成长经历,结构清楚,语言凝炼,文化内涵丰富。

【设计意图】

文本改编自《儒林外史》,堪称经典,可作“定篇”来教。教学时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文章语言相似处、看似矛盾处、结构变化处等进行文本细读,慢慢咀嚼品味,欣赏语言的精妙,揣摩语言的言外之意,从而习得阅读方法,掌握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课文,初识人物形象

检测预习,听写生字新词。屏幕上出现如下文字,要求学生写出相关词语: 王冕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他母亲没办法,只得(dān wù)他的前程,让正在私塾读书的王冕辍学,到(gé bì)秦家去放牛,挣点钱(tiē bǔ)家用。母亲还让王冕每天早出晚归,免得她(qiān guà)。

王冕一边读书一边替秦家放牛,过了几年。有一天,他看到雨后的荷花在阳光下缀着(jīng yíng)的雨水,美丽极了。于是他就试着画起荷花,不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ɡāo shǒu)。

长大后的王冕依然(xiào jìnɡ)母亲,还在春光(míng mèi)的日子,用牛车(zài)着母亲到村上湖边游玩。完成的打开书校对。全部正确的举手,请学生订正了错误后,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少年王冕板书设计}.

同学们,通过学习你知道课文写王冕哪两件事?板书放牛,学画,从这两件事中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二、王冕辍学

1.一篇好文章好比一杯浓茶,要慢慢品味才能品出它的芳香。《少年王冕》选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堪称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因此要慢慢品味,仔细欣赏。请阅读直接描写王冕的语句,将带给你强烈感受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所画的语句,选择一处,在旁边写写自己的心里话待会一起来交流交流

师:好,就先让我们走进王冕,看看十岁那年,王冕是怎么辍学的?

出示投影:母亲把他叫到面前,( )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师:默读这段话,想一想,母亲在说这句话时,她会怎么说?请说出你的理解。

2)师:母亲让王冕放弃读书,去给人家放牛,王冕是怎么回答的呢?请看这段话。

投影:王冕( )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师:你认为王冕会怎样说这句话?

师:贫穷让少年的王冕小小年纪就知道为母亲分忧,请你读好王冕这句话。

C师:那么王冕说自己在学堂里也闷得慌,是不是不想在学堂里读书了?谈谈你的看法。

(王冕的假话说得并不高明,他不想到学堂去,但为什么还要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解释说明:放牛心里是真快活,因为可以贴补家用,为母亲分忧;在学堂是真闷得慌,因为这几年,“眼看”的不仅仅是母亲,同时王冕也一样“眼看”着母亲受苦受累,作为一个如此懂事孝顺的孩子,他不可能心安理得地坐在学堂里。老师让学生补充一下:“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 ;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然后,又追问:“王冕为什么要说„带几本书去读‟?”因为前面母亲说“不是我想耽误你”,只能让你辍学;现在王冕如此懂事地说:“娘,我带几本书去读,耽误不了的。”

我们先第2段:

眼看三个年头过去,王冕已经十岁了„„

这段开头“眼看三个年头”能不能换成第5段开头的“不知不觉三四年”?为什么?

(不能,这段中是母亲“眼看”,一方面写出了母亲不愿因家境贫寒耽误儿子前程,内心焦急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因为这三年日子不好过,母亲夫丧子幼,年成又不好,只靠针线活勉力维持,“眼看”是眼巴巴望着儿子能早日自强自立,日子艰辛全在母亲的“眼看”中。)

2.王冕听懂母亲的话了吗?谁来读?

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1)辩“闷得慌”之假。

①王冕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是不是真不想在学堂里读书?那是为什么? ②从哪些语句看出他爱读书,只是体谅母亲的艰辛才这么说的?

③这么爱读书的王冕,却对母亲说(引读)——

(2)辩“闷得慌”之真。

①看来,认为王冕说“在学堂里闷得慌”是假话有道理。我们知道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的,文中的标点是编者后加上去的,那编者会不会把标点加错呢?老师改动一下标点,你再读读,看有什么不同?

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②“闷得慌”可能是真闷,因为学堂里那些书王冕早就读烂了。请试着填一填:

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 ;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③这里的破折号是什么作用?王冕说心里快活的原因是什么?

(快活的原因一是“可以贴补些家用”,他不忍心母亲独自承受生活的艰辛;二是“还能带几本书去读”,不会耽误读书,学堂里不能满足他读书学习的欲望,他想自由地多读一些书。)

3.当秦家人答应让王冕放牛后——

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母亲含着眼泪回去了。

(1)10岁大的孩子,按常理应该“晚出早归”才好,可母亲为什么让王冕“早出晚归”,这个母亲岂不是很奇怪?

(2)“处处都要小心”,小心什么意思?母亲是要儿子小心安全吗?

(这里的“小”是“细小”的“小”,“小心”是“细心”的意思。)

“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母亲„„„„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舍不得,同学们,当时王冕几岁?十岁,你们现在多大?如果你放学回家看到桌子上有好吃的会怎样?而王冕有了好吃的想到的是什么?)通过对比,感受王冕的孝敬值得我们学习。

(3)“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树阴下看书师总结提升:舍不得吃好的,都留给母亲;舍不得花一点儿钱,要学习。这两个舍不得,份量是何等重啊!来,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赞美王冕的孝顺、勤学。

4.看来,好文章真的好比一壶茶,只有细细咀嚼,用心品味,才能品出个中真味,品出文字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旨。

师: 王冕好东西“舍不得吃”是想-- 生:“孝敬母亲”

师:舍不得花呢? 生:买书读。

师:他为什么要读书? 生:学知识„„

师:有了知识就可以改变-- 生:改变命运

师:是啊,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替秦家放一辈子的牛。逆境中的王冕没有放弃,没有迷茫,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生3-4人:自强不息)

师板书:自强不息

三、细读结构,揣摩环境描写,习得表达方式

1.王冕在秦家放牛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其间他读了不少书,明白了许多

道理。这一天,下了一场暴雨,也改变了王冕的一生。(出示第5段的景色描写:“一阵大雨过后„„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1)男生齐读,注意描写顺序(用红色突出方位词)。

(2)这么美好的景物,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顺序上,那就把一幅画的美给破坏了。再请女生读一读,注意读出景物的美来。

(3)课文只用不到1千字就写了王冕18年的成长经历,可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写暴雨和雨后的荷花呢?

(正是这暴雨后的荷花激发了王冕的灵感,从而产生了学画的冲动,这是他学画的契机,这景物描写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因为王冕开始学画,他的人生才发生了转折,可见这是王冕命运改变的转折点。荷花生机勃勃、纯洁高尚的形象,也是王冕自强不息、坚贞不屈的人格写照,因此又起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荷花象征不同流合污的精神,象征君子形象,这环境描写还起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4)原来,这暴雨后的一番景象还有这么丰富的内涵,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

2.看着这景象,王冕入了迷,他想起了书中读到的道理,他可能想到了哪些道理呢?(要善于观察、留心生活;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人穷志不短;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想到这些,王冕开始刻苦学画——

起初画得不好,三个月之后,便大有长进,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没有一处不像真的。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4.凭着刻苦和勤奋,十八岁时王冕就已脱离秦家开始自立,齐读最后一段,你觉得王冕母亲因何而高兴? 2、谈话总结,引入拓展阅读。

少年时候的王冕就是这样有滋有味地生活着,他这样地孝敬母亲,又是这样地勤奋好学,作为同是少年的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五)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师:少年的王冕以他独有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倾心,那么成年后的王冕有些什么成就?同学们一定想知道,那咱们一起阅读《经典品读》中《走进名家》。 问题助读:1、你对王冕又有了哪些了解。

2、王冕的诗选自己喜欢的背一背。

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 同时老师提醒学生:“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平均每年用80个字来写。”学生说:“不,应该有详有略地写。”老师追问:“课文详写了王冕几岁,略写了几岁,不写了几岁?”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这样细读课文便一目了然。学生的回答虽稍有出入,但还是能基本找到:“没写8岁、9岁、15岁和16岁;略写了7岁、11岁、12岁、13岁、17岁和18岁;详写了10岁和14岁。”老师问:“为什么要详写10岁和14岁?”学生略微讨论,认为详写10岁是因为王冕在10岁上因家境贫困而辍学;详写14岁,是因为王冕在这一年学

会了画画,人生有了改变。

:“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这时候,课文的详略是如此清晰。老师问:“为何详写这些,略写这些或者不写那些呢?”学生懂得:“因为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

5.总结:王冕七岁丧父,十岁辍学,但小小年纪自强不息,三年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十四岁自学画荷而改变人生,才十七八岁就离开秦家从此自立,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出息,哪一个母亲不高兴呢!

四、拓展质疑,欣赏王冕诗画,扩大阅读背景

1.后来,王冕通过自身努力,不仅成为著名画家,(出示墨梅图)还成为有名的大诗人,这是他的《墨梅》。(欣赏朗读)

2.这篇文章改编自《儒林外史》,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整本书,细细品味这部文学经典的每一个字句,欣赏其中的精彩。

3.老师还有一个疑问,留待同学们读完《儒林外史》整本书后讨论:据考证,王冕并非7岁就死了父亲,可作者吴敬梓为什么把他加工成7岁丧父?

(这样的加工一方面使王冕作为一个农民艺术家形象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在儒家文化传统中流传着许多贤母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仉氏、陶侃的母亲湛氏、欧阳修的母亲郑氏等都是守寡的贤母,这些守寡的母亲更能得到儿辈和世人的敬重。唐宋以降,连篇累牍的墓志、碑文、祭文等对母亲的颂扬,客观上也形成了男性学者文人对守节母亲的全力打造。吴敬梓写王冕“七岁丧父”,是他的潜意识里已经把王母当作一个儒家贤母的典范来刻画了。) 老师问:“文章惜字如金,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这一场雨,和雨后的荷花?”学生回答:“因为这是王冕学画的机会。”老师指正说:“应该说是契机。还有吗?”这时候,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因为这是王冕人生中重要的时刻,而且,这景物也象征了王冕的那种精神。”这是老师所不曾期望获得的回答,因为这个回答实在是太敏锐了,虽然孩子的语言,有些地方还有些稚嫩。老师出示幻灯,把这个孩子的发言推广成全班学生的共识:“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是王冕学画的契机;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是王冕人格的写照: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接着,老师让学生巩固这一段,分两层。第一层,理解景物描写的顺序,因为老师对表示方位的词语用颜色标示了,学生齐刷刷地回答,这是按“从上到下(从高到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请学生读一读:“按这个顺序,读时眼前要有风景。”学生读了,还可以。但老师提高了要求:“这一段文字的精妙,可不是因为方位顺序,而是景物之美。唯有读出景物之美,才能体会少年王冕勃勃向上的精神。”于是再读,这次老师将关于景物的语句作了标示,并示范了朗读。效果,果然有些不同。老师再一次强调:“因为这一池暴雨后的荷花,不仅是王冕学画的契机,而且还是王冕人生的转折处,更是王冕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纯洁高尚的人格写照,所以要详写,要写得生动、细致、传神。”

……

篇四:《24少年王冕 教学设计》

发挥生命潜能,品味人物形象

—《少年王冕》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少年王冕》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是一篇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用人物姓名为题的课文,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家境也逐渐好转。全文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细读之下,感染力强,有内在的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设计理念

以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为学习方式。生本教育理论,其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就是应着力将教,最大限度转化为学,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真正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一种学生自主的、灵动的、深刻的、丰富的、充满魅力的活动过程。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大堂生生互动中进行探讨分析人物分析。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 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 同学们,知道《墨梅》这首诗吗?谁愿意来背一背。这一首诗中诗人借

梅自喻,表达了自己的高尚情操,因而深得后人的喜爱而千古流传。

[设计意图:这里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拓展阅读,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王冕这个人物品质,从这里了解人物]

(出示诗:《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2、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他就是元代著名的诗人王冕。(板书:王冕)注意“冕”冕是上下结构的字,是一个形声字。就读下面“免”的音。昨天,我布置了前置性作业,哪一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介绍一下王冕的资料呢?

▲我来介绍王冕:王冕(1287-1359)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

江诸暨人。出身贫寒、幼年给人放牛,靠自学成为诗人、画家,为后世留下了300多首好诗,著有《竹斋集》。(王冕善画荷花,更爱画梅花。)

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画皆负盛名,他一生清贫,不追求功名利禄,潜心诗画,过着隐居的农家生活。后人称王冕为“儒林之楷模,学者之榜样”。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王冕的课文,题目叫少年王冕(写完课题)讲述他少年时代的一段成长经历。

(二)检查预习,交流汇报。

1、 过渡: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现在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大家来扫除文

中的“拦路虎”,准备迎接张老师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