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长观后感

时间:2021-10-10 15:18:58 二年级作文

第一篇、二年级暑假作文:游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观后感

在暑假里,我们一家人去了北京的居庸关长城。它不但高大坚固,还非常险峻。

我刚到那里,首次看到天下第一雄关这个大板。刚进大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高不可攀的第一段,每个台阶和膝盖一样高,还很窄。我算是知道为甚么居庸关长城又称为天下第一险关了!爬上第一段,紧接着就是第二段,第二段的台阶是有高有低,有宽有窄。站在第一号烽火台上往下望,长城底下的风景大半收在眼底。继续往上爬,可以看见课文上所说的瞭望口和射击口 。中间有一个堡垒里面有三个小圆洞,人可以交换位置。再往上爬,就到了一个庙里面是山神,都有很多人在那里拜神求福。

站在那里向下望,四周的风景都可以看到。

第二篇、对居庸关云台天王脚下鬼怪形象的解读

居庸关长观后感

第三篇、詹天佑观后感

居庸关长观后感

读詹天佑有感

那一天,我津津有味地把《詹天佑》这篇文章读完。这篇文章讲了詹天佑主持的京张铁路是怎样修筑的,说明了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是多深刻啊!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读着读着,我不由地赞叹,多爱国的詹天佑啊!他那强烈的爱国心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有困难时,他居然还想着国家,想着要为祖国争光。他对工作极端负责,要不,他怎么会提早两年京张铁路就全线竣工呢?詹天佑不但有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而且还有创新精神。从他设计的一种“人”字形线路就可以看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来源于实践、勤奋。是啊,我们不正正需要这种精神吗?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以詹天佑为榜样!例如: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很了不起,整天顾着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或工作上。那些勤奋的人即使没有聪明的人那样聪明,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努力,一定会赶上聪明的人。不是有一句话是“聪明在于勤奋”吗?我们还要多实践,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到时候,我们就会像詹天佑一样,有创新的精神!

詹天佑,我要以你为榜样。我要像你一样爱国,为祖国作出贡献,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做事要一丝不苟。我为中国有詹天佑这样的工程师而感到骄傲!

读《詹天佑》有感

感谢上天造就了人类,但人又有很多种:有伟人、好人、坏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敬佩的人。我敬佩的人就是像詹天佑这样的人。而且我也会努力做一个像詹天佑一样的人。

今天上语文课时,我们学习了《詹天佑》这篇课文。从我读完这篇课文开始,一种敬意从我的心里由然而起。我敬佩他是因为他不怕困难;我敬佩他是因为他不怕嘲笑;我敬佩他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想知道为什么我这么敬佩他吗?下面就请听我慢慢道来。

《詹天佑》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在这之前,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他还用自己的智慧打通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并且设计了“人”字型线路。 詹天佑这个有着丰功伟绩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他遇到困难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若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再想想我自己,如果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想,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

詹天佑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第四篇、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观后感

居庸关长城

长城在中国有很多段。比如,有山海关长城、嘉峪关长城。北京段的长城有司马台、慕田峪、金山岭长城等,那我今天主要介绍的是北京段居庸关长城。

关沟两侧有七十二景,如仙人枕、点将台、拴马桩、五郎像、望京台、白凤冢等。但最有名的是列入燕京八景名录里的“居庸叠翠”。居庸关一带峰峦叠嶂、林木葱郁、山花烂漫,乾隆皇帝曾御笔提写“居庸叠翠”,刻成碑立于关城东南侧。

那居庸关被现在人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吕氏春秋》中记载“天下九塞,居庸其一”。距今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可见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居庸要塞”就已经存在,归燕国管理。到了明朝,明长城北京段又有“内三关”,紫荆关、倒马关和居庸关。居庸关又是其中之一。被称为“绝险”。

居庸关长城是后修的。它两侧皆“高山”耸立,峭壁陡不可攀,关城雄踞其中,扼控着南下北京的通道。这种绝险的地势,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古代军事家,称其为“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在描叙居庸关路险关雄时写道:“绝坡水连下,群峰云其高 。

居庸之名,据元代人记载是秦始皇修长城时,徙居庸徒于此而得名。庸就是强征来的民夫士卒。其实居庸之名早于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就有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记载。在著名的太行八陉中,居庸关排列第八,即控扼军都山的军都陉。居庸关在漫长的岁月中,虽始终是兵防重镇,但却屡易其名,三国时称“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时又先称“蓟门关”,后改“军都关”。由辽以后金、元、 明、清至今,便始终称居庸关 。

朱元璋灭掉元朝建立朱氏政权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便派开国元勋徐达修筑了居庸关城,这是明代修建长城关隘最早的记载。由此可见,居庸关战略地位之重要。徐达所建关城,是很大的。古书记载:“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居庸关城建立后,于此置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又升为卫,统领五个千户所。

居庸关自洪武建关后,历代都有修建,较大的一次是景泰初年。土木之变以后,当时兵部尚书于谦奏明皇上:居庸为京师之门户,宜亟守备,以佥都御使王镇守重修居庸关。居庸关尚存的南门门额所嵌:“居庸关”石匾上就有“景泰伍年捌月吉日立”的题记 。居庸关,也是万里长城雄关险隘中,经受战火洗礼较多的一座关隘,这里曾导演出几场决定朝廷命运的战事。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金灭辽,就是先打下的居庸关,而后挥师南进,直取辽都燕京的。金朝后期,蒙古族部队曾多次攻陷居庸关。但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率大军进攻居庸关时,因金兵凭险坚守而久攻不下。最后蒙古兵转攻紫荆关,然后绕经涿、易二州由关里向外,两面夹击,才攻陷了居庸关。明军灭元,也是先攻下居庸关,而后长驱直入,一举拿下元大都北京城的。277年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又是攻取居庸关,而后进军北京,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

居庸关云台始建于元代,原是一个过街塔,后人以其“远望如在云端”称之为“石阁云台”。云台是用汉白玉砌成,台顶面积为310平方米,台下正中开辟券门,券门顶部呈多边形,券门及券洞内内遍布雕刻。云台上雕饰了藏传佛教图像文字。券门四角雕有金刚杵,券洞顶部正中平面上雕有5个曼陀罗,券洞顶部斜面两侧雕十方佛,券洞四隅雕四大天王,佛像共2215尊。并在两侧壁用梵文、藏文、八思巴蒙古文、西夏文、维吾尔文、汉文六种文字镌刻《陀罗尼心经》、《十字密言》、《造塔功德记》等。云台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过街塔,是元代的艺术珍品。居庸关一带风峦叠翠,林木葱郁,山花烂漫,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乾隆皇帝御笔题写“居庸叠翠”,刻碑立于关城东南侧。

与关沟平行的还有一条铁路,叫京张铁路,是由清末爱国主义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1905年开工,1909年建成,同年10月通车,全长200多千米。八达岭地区地势复杂,技术难点多,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型铁路,成功解决了火车转弯的难题,并且还打通了一条长达1091米的隧道。这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堪称奇迹。现在在青龙桥火车站树立的铜像就是詹天佑,而且还立有纪念碑,建造了詹天佑纪念馆。

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工程之巨大,耗时之长,动用工匠之多,在世界史上都堪称奇迹。在那个没有机械和现代起重设备的年代,中国人能自己修筑这样一条绵延万里的长征,真可称得上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长城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作是防御性能的墙,我看不然。长城真正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把农业和畜牧业彻底分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民族与民族间的贸易、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是民族融合的纽带。同时保护了亚欧大陆桥,尤其是丝绸之路,让东西方的古老文明能够很好的连接在了一起。

昭君出塞

(“塞”指长城要塞,塞外指今内蒙古中部和西部一带。)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孟姜女哭长城

传说很久以前江苏松江府有个孟家庄,孟家庄有一老汉善种葫芦。这一年他种的葫芦长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邻居姜家院里。孟、姜两家非常交好,于是便相约秋后结了葫芦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结了一个大葫芦,孟、姜两家非常高兴,把葫芦摘下来准备分享。忽听葫芦里传出一阵阵小孩的哭声,孟老汉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芦切开一看,呀!有个小女孩端坐在葫芦中,红红的脸蛋,圆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爱。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欢的不得了,一把抱起来说:“这孩子就给我吧!”可是孟老汉无儿无女,非要不可,两家争执起来,一时间不可开交。到后来,只好请村里的长者来断。长者说:“你们两家已约定葫芦一家一半,那么这葫芦里的孩子就

算你们两家合养吧。”于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两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汉无儿无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长大了,她心灵手巧,聪明伶俐,美丽异常,织起布来比织女,唱起歌来赛黄莺,孟老汉爱如珍宝。 这一天,孟姜女做完针线,到后花园去散心。园中荷花盛开,池水如碧,忽然一对大蝴蝶落在池边的荷叶上,吸引了她的视线,她便轻手轻脚地走过去,用扇一扑,不想用力过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气恼,便挽起衣袖,探手去捞,忽听背后有动静,急忙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公子立在树下,满面风尘,精神疲惫。孟姜女急忙找来父母。居庸关长观后感

孟老汉对年轻人私进后花园,非常生气,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敢私进我的后花园?”年轻人急忙连连请罪,诉说了原委。原来这个年轻人名叫范喜良,本姑苏人氏,自幼读书,满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筑长城,到处抓壮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声载道。范喜良急忙乔装改扮逃了出来。刚才是因饥渴难耐,故到园中歇息,不想惊动了孟姜女,边说边连连告罪。

孟姜女见范喜良知书秉礼,忠厚老实,便芳心暗许。孟老汉对范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来,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孟老汉非常赞成,便急忙来到前厅,对范喜良道:“你现在到处流落,也无定处,我想招你为婿,你意如何呀?”范喜良急忙离座辞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后连累小姐,婚姻之事万不敢想。”无奈孟姜女心意已决,非喜良不嫁,最后范喜良终于答应。孟老汉乐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议挑选吉日,给他们完婚。

孟家庄有一无赖,平时喜欢拈花惹草,无所事事,多次上门求亲,孟老汉坚辞不允,他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如今听说了范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带着官兵来抓人。这时孟家还蒙在鼓里呢,他们刚刚新婚三天,仍沉浸在喜悦之中,忽然哗啦啦一声,大门被撞开了,一群官兵冲进来,不由分说,把范喜良绳捆索绑就要带走,孟姜女急忙扑上去,被官兵一把推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夫君被官兵带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姜女想丈夫修长城,天寒地冻,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边做边唱起了自编的小曲:“月儿弯弯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御寒衣是浓情。”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长城下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呢?她逢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心如刀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来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想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尽历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愈想愈悲,便向着长城昼夜痛哭,不饮不食,如啼血杜鹃,望月子规。这一哭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直哭了三天三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地动山摇,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这才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长城倾倒八百里,惊动了官兵,官兵上报秦始皇。秦始皇悖然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来。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见她生的貌美,便欲纳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说:“要我作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长桥一座,十里长,十里阔;二要十里方山造坟墩;三要万岁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坟前亲自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应了。 不几日,长桥坟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驾起行,过长城上长桥,过了长桥来到坟前祭奠。祭毕,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随他回宫。孟姜女冷笑一声道:“你昏庸残暴,害尽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岂能作你的娘娘,休可妄想!”说完便怀抱丈夫遗骨,跳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时间,浪潮滚滚,排空击岸,好像在为孟姜

女悲叹。 河北省秦皇岛山海关被后人认为是“孟姜女哭长城”之地,并在那里盖了孟姜女庙

定城砖的传说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 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冰道运石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鸣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万年灰与燕京城

人们都说,是秦始皇最早修的万里长城。其实开始的长城并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有个燕王,他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因为那时还没有石灰,他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

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瞅着、想着,好生奇怪。有个人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 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为了保住他的皇上宝座,也仿照燕王的办法兴工修起了万里长城。动工时,他下了一道旨令,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活儿。因此,那时修长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国人烧的。长城修到哪儿,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而且烧的灰质量非常好,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别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银,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园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象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 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筹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约20余万件,其中有相当数量为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物植物标本,还拥有一定数量的模式标本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珍贵标本,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包括世界闻名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长26米的巨型马门溪龙、世界上最早鸟类之一的三塔中国鸟以及完整的整窝恐龙蛋化石等。

北京自然博物馆现有四个大型基本陈列:古生物陈列(古爬行动物厅、古哺乳动物厅、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厅、(脊椎动物的繁荣厅)、植物陈列(绿色家园厅)、动物陈列(动物—人类的朋友厅,动物的奥秘厅)、人类陈列(人之由来厅)。这四个陈列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并以生物进化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展示内容,向观众普及生命科学知识。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2011年3月1日国家博物馆新馆竣工。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为49个,设有“古

第五篇、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观后感

第六篇、长城历史,居庸关及八达岭长城

居庸关长观后感

长城历史,居庸关及八达岭长城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我们今天将要游览的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那在讲长城之前我想问一下,说到长城大家会想到谁?秦始皇吧。因为那句:派蒙恬北筑长城。嗯,就是,秦始皇修长城是我们都知道的。可是在秦始皇之前就曾修过。中国最早修筑长城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所以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就有20多个诸侯国修筑过长城,其中三个诸侯国的影响最大。首先较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楚长城在历史上被称作“方成”和“万成”;其次是齐国它也是诸侯国中较早修筑修筑长城的国家;齐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中遗址保存的最多的;最后是燕国,燕国当时修筑的是易水长城和北长城;此外,赵国、秦国也分过在各自边境修筑了长城,而燕国、赵国、秦国修筑的城墙奠定了中国北方长城的基础。历史上共有三次修筑长城的高峰。第一高峰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秦长城,当时秦始皇派蒙恬率军队和民夫北上修长城,先是修缮了燕、赵、秦三国北部的部分旧长城,后又筑部分新长城,将它们连接起来,总共长达7000千米,这条长城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第二次高峰期时汉长城也是规模最大的,所以当时汉武帝为了抵御匈奴的不断南侵和保护新开发的丝绸之路,在抗击的同时也修筑了长城,汉长城西起新疆罗布泊,东到辽东,长达10000余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条长城;最后一次高峰期是明长城,因前期受蒙古人,后期受女真族的威胁,所以从朱元璋建国的第一年就派大将军徐达北上修筑长城,一直到明朝灭亡的200多年

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其中大规模的修筑就多达18次,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鸭绿江边的虎山,全长7000千米,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山西、天津、北京、河北、辽宁共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明长城上有两个重要的关隘,首先是明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东北,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因其形势险要,故名为“山海关”,古人曾用“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来形容山海关的险要地位,关多设置在狭窄的山上或要塞处。另外一个就是明长城西部的起点嘉峪关。那建筑这么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许多人力。人力主要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戍防的军队,他们是修筑长城的主要力量;第二种是被强迫征调的民夫,他们是修筑长城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说的就是因他的丈夫被抓来修长城累死在长城上,她就哭,哭声感动了天地,最后长城都被她哭倒了;第三种是发配充军的犯人。从总体上来看,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有4点,第一,很好的防御了其它部落的入侵,起到了军事作用;第二,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强经济交流,起到了经济作用;第三,长城的修筑,有利于游牧民族加速封建化的进程,是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第四,保护了亚欧大陆桥。

大家向外面看,这就是关沟了,在北京北部有军都山,西部有西山,两山在北京西北部交会形成峡谷,因古时在峡谷中建有居庸关,故名关沟。关沟东南起自昌平区南口镇,西北到达延庆县八达岭,全长约20千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时关沟是北京的关防重点,因此在这设置了四道防线并派重兵把守。第一道防线是八达岭,

第二道防线是上关,第三道防线是居庸关,第四道防线是下关。关沟的景观中点将台与穆桂英有关,拴马桩与杨六郎有关,望京台和白风冢则与明武宗朱厚照有关。

在关沟中有一条与公路平行的铁路,这就是著名的京张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到张家口,全长200多千米。1905年开工,1909年竣工。那大家知道京张铁路是谁修的吗?嗯,是詹天佑。京张铁路所经过的南口到八达岭这一段地势复杂、山高坡陡,建造铁路技术复杂,詹天佑使用两个车头前拉后顶,并创造性的设计了“人”字形铁路,解决了火车爬坡和转弯的难题,完成了真正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一条铁路,让外国人对当时中国刮目相看,后为了纪念詹天佑,在八达岭关城西门外建造了詹天佑纪念馆。

居庸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中“天下九塞,居庸其一”,当时的居庸塞属燕国管辖,居庸关自古就是绝险之称,它既是明长城北京附近重要的内三关之一,也是明长城著名的三关之一,其中内三关分别为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在此处设关始于西汉,在居庸关修筑长城始于北魏,北齐时居庸关才与长城真正结合,成为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口,现存居庸关关城和长城是你明初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修筑的。其实居庸关与八达岭基本一样,不同的只是居庸关多了个云台,云台是居庸关关城内一座汉白玉砌筑的高台,始建于元朝,原是一个过街塔建筑,当时台上有三座并列的白色覆钵式塔,也就是藏式佛塔,后人因为它“远望如在云端称之为石阁云台,后经变故,现仅存五开间柱础遗址,云台上雕饰了藏传佛教图像2215尊,和用梵文、藏文、

八思巴蒙古文、西夏文、维吾尔文、汉文6中文字镌刻的陀罗尼心经、十字密言、造塔功德纪。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到达八达岭了,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在长城上,现在我来说一下长城的基本构造,先从墙体说起吧,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典型墙体,墙体平均高7.8米,墙顶平均宽5.8米左右,那到底是多宽,是可容10人并进或5马并骑,我这样一说,大家是不是就明白了。这两侧的墙,内侧称女儿墙或宇墙,高约一米,外侧称跺墙或雉墙,高近2米,设置成外高内低,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其防御作用,除了这种典型的墙体外,还有山险墙、劈山墙、砂砾墙、山间溪谷间的疆落以及版筑夯土墙,多用于黄土高原地带。

大家向前看,这种跨强而筑,高出墙体,两层或三层的建筑史敌台,上面四面开有望孔和箭窗,其内部分隔成“回”字形、“工”字形等相互连通的券室,分别用于士卒居住,存储武器、弹药、粮食、墙体是与墙体在同一平面,向外突出的平台也叫“马面”,这主要有2个用途,跺墙平时士卒巡逻放哨、习武操练,突出墙体的部分士卒站在那从侧面反击敌人。大家在看远处建的最高的建筑是烽火台,是用来传递军情信息的,一旦敌人来犯,烽火台上便点燃烽燧报信。古人将白天燃烟报警成为烽,夜间举火成为隧。报警时常用狼粪作燃料,那为什么要用狼粪呢?是因为这里狼多吗?我想恐怕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吧。但更重要的是,狼粪点燃后,烟飘的高又不易消散,非常醒目,所以就用狼粪了,这也叫“狼烟”。据文字记载,西周时,已使用烽燧传递信息,烽火戏诸侯就是一个例子,到明成化年间规定,来

犯之敌百余人左右燃一烟点一炮;五百人左右燃两烟点两炮;千人以上,燃三烟点三炮;五千人以上燃四烟点四炮;万人以上,燃五烟点五炮。所以那可不是能乱点乱放的。在关城东门外有“居庸外镇”额题,意为居庸关外又一重镇,关城西门有“北门锁钥”额题。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到这呢,我们整个长城的讲解到这就讲解完了,我们中国有句话叫不到长城非好汉,那现在我们可以去爬,来感受一下好汉。

第七篇、居庸关二首

居庸关长观后感

居庸关二首

(清)顾炎武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终古戌兵烦下口,先朝陵寝托雄边。

车穿褊峡鸣禽里,烽点重岗落雁前。

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居庸关长观后感

极目危峦望入荒,浮云夕日遍山黄。

全收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北守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

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

九日迎銮北口和寅甫学士韵

(元)王恽

翠华南下拂云霓,驻跸军都汉苑西。

龙虎台高惊峻绝,蓬瀛人老许扶携。

九天日月瞻光近,万国烽烟入望低。

佳节迎銮得清赏,牛山初不羡东齐。

长 城居庸关长观后感

(唐)于濆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

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

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

(金)刘迎

车马两山间,上下数百里,

萦纡来不断,奕奕似流水,

鲸形曲腰膂,蛇势长首尾。

我车从其间,摇兀如病齿,

推前挽复后,进寸退还咫,居庸关长观后感

息心固安分,尚气或被指, 徐趋自循辙,躁进应履轨。

行行非吾令,柅亦岂吾使。

倦仆困号呼,疲牛苦鞭棰, 紞如五更鼓,相庆得戾止,

归来幸无恙,喘汗正如洗,

何以慰此劳,村醅正浮蚁。

八 达 岭

(明)徐渭

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

舆幢尽日山油碧,戌堡终年雾噀黄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可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堑壕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2.2千米。

第八篇、信仰的力量--《国门英雄》观后感

居庸关长观后感

《国门英雄》观后感

近期收看了央视开年大剧《国门英雄》,剧情跌宕起伏、悬念重生,颇具时代精神。剧中主人公刚正不阿、捍卫正义,正义精神与英雄主义、为国牺牲与与人之常情、斗智与与斗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欲望与守诚之间的一场以生死相搏的较量。

李幼斌饰演的海关关长关汉生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一个典型形象。剧中他历尽重重磨难侦破了惊天大案展开。为了破案,他几乎是经历了一切苦痛:好友与儿子的误解,上司与下属的质疑,自己也险些锒铛入狱。期间他更经历了妻子因无钱医治和老母因过分忧心而先后不幸去世之痛,更有眼见自己的儿子“认贼作父”的打击。最终在胜利来临的那一刻,他以自己的生命为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画上了一个句号,令人唏嘘不已。作为一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剧中的关汉生这一形象集结了太多的正义和坚守的力量,重点表达出的的是一个忠诚于国家海关事业的官员在面临亲情、友情的纠葛以及误解和威逼利诱等等多种不利因素下的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关汉生在种种困境中绝不屈服?也许,剧中关汉生和儿子的一番谈话可以说明问题。在得知自己的父亲“利用”自己抓获了自己参与走私的好友之后,儿子关双对于父亲很是不满,父子关系出现裂痕。关汉生问儿子到底需要什么?儿子的回答是家庭和工作。这时关汉生提醒儿子,他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信仰。那么信仰到底是什么?用关汉生的话来说,就是“我是一个公务员,我把公务员的工作做好,我能够为国家服务,这就是我的信仰。”而这个简单的信仰,就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是你我的,国家是大众的”的信念之上。而关汉生在片中所经历种种磨难,甚至在自己的仕途、家庭以及身心都受到威胁和损害的情况下,都没有产生任何动摇,说到底,还是一个“信仰”的力量的支撑。

简单的“信仰”两个字,却成为片中主人公的精神支柱,也是整部电视剧中最具有感染力的力量。作为一部时代气息浓厚的电视剧,剧中关于“信仰”的探讨与渲染恰恰也在映衬着这个社会的缺失之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许多人在金钱中迷失了自己,“信仰缺失”慢慢就成为了一种通病。官员没有了信仰,腐败丛生;商人没有了信仰,利欲熏心;而普通人没有了信仰,就会有更多的麻木不仁和道德败坏的事情出现。也正因为如此,这样一部以信仰为支撑的电视剧,对我们现实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