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毕业班工作会

时间:2021-10-10 15:05:31 六年级作文

篇一:《小学毕业班教学质量提高方案》

小学毕业班教学质量提高方案

根据校、教计划,结合我校教学实际,为配合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认真完成各阶段任务,促进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 标:语文成绩力争达到全镇第四名,数学成绩力争全镇第三,各前进两个名次。

二、基本情况:

建安九年制六年级共有六(1)、六(2)两个毕业班。学生共计68人,男生39人,女生29人;住宿学生人;本辖区学生人,外辖区学生人; 配备中年教师杨建军和年轻教师李翔为两个班的班主任;骨干教师杨后金、六年级把关教师佘中华为数学教师。

三、 领导重视

2011年9月上旬,王校长主持召开了六年级毕业班工作会,李书记做了重要指导,安排政教领导刘泽斌亲自督抓六年级毕业工作,要求后勤领导廖和群全力保障后勤服务,免费给学生印制试卷,按时发放补课津贴,及时征订教辅资料和试卷;

王校长、李书记多次在大小会上对六年级工作提出建议,经常督促过问教学工作进展情况,为六年级教学工作排忧解难。

四、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双边”促进:一边扎实上好新课,一边随堂检测,一边查漏补缺,每天小学放学后,语、数老师为学生补课一节,从二零一一年九月日起,到二零一二年四月二十至,完成课程的新授和查

漏补缺;

第二阶段:系统全面复习:坚持补课;保障资料供给,定制报纸、吉林大学出版《全真模拟试卷》,搜集近年来小学升初中试卷,进行模拟测试演练,进行评价分析,排名激励!

建安九年制学校小学级组

2012-4-24

篇二:《谈如何提高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

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策略

长沙县榔梨镇龙华小学:李香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创设品德与社会的活动情境,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组织学生走近社会、注重践行,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交流。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新课程呈现的文化是儿童的文化,要求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也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是以儿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所选的题材都是来自于儿童生活,来自于他们所喜欢或探究的主题,所营造的学习环境的非常自然的。如教学《我爱我家》时,我们让学生回家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他们一天干了多少事,了解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激家长,体谅家长的难处,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生活,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 .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身边的“朋友”》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公共设施遭破坏特别严重:居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公用电话遍体鳞伤,消防栓被货摊挡住,窨井盖失踪„„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小区干部,开展了保护身边的“朋友”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被破坏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破坏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保护公共设施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三、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一)确定主题,设计问题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涉及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都有值得探究和讨论的地方,因此,教师首先可确定讨论主题,主题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确保主题与学生生活的紧密性和主题的开放性。之后,教师可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必须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不能设计难以激起学生参与讨论热情的容易问题,也不能设计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复杂问题,必须难易适中;设计可以围绕一个集中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除了要难易适中外,还必须是学生最关注、最迫切想寻求答案的问题,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当学生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他们对问题链中子问题的解决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总之,探究性谈论式问题是复杂的,是在探究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推进的,因此,科学、合理的设计探究性讨论问题非常重要。

(二)运用讨论,解决问题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组,确定每组各个成员的角色和任务,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就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意见,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学生一起整理问题,并合理给出自己的建议;随机派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讨论过程和结果,对于讨论结果的呈现,可采用口头汇报形式或书面表达形式。最后,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可由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观点和意见进行梳理和总结,也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达。比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常常会涉及一些民主生活常识,但是由于学生对这些常识并不理解,教师可让学生从最熟悉、最接近民主生活类型的事情出发,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民主生活的含义,他们的民主意识也会相应的增加,这样,问题就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三)在讨论中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将探究性谈论法应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是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比如教材中涉及到了诚信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诚实守信”意义的理解,并感受一些不诚信的行为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不良影响,然后可设计讨论主题“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对得到的认知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懂得“做人要做诚实守信之人”的道理。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取出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我们教师要凝心静气才能少一些浮燥,多一种深思,少一些客观,多一些努力,少一功利、多一些深思与多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品社课堂也一定能焕发生机和活力,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

篇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毕业班工作会}.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因此,我们在教学这门学科时就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贴近生活、走进社会、途径、多样灵活、创设活动、农村特色。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更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增强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课程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课堂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 教育 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 发展 。

二、转变观念,丰富课堂

以前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严肃而认真的,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一切以教为中心,学生头脑里形成的都是空洞的理论。而今天,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必须植根于生活体验,以此为载体,创设出适宜学生的活动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把课堂开放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感知书本内容的同时,强调让他们走出去,亲身体验,然后再与课堂相结合,这样,就为学生搭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云梯。比如,我在教学《集体的力量》一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上学期曾经在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中战胜四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四年级一班的学生取得了中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抓住这一事例,引导学生畅谈一下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使学生很快体会到成绩的取得是靠集体的力量,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伟大的。

三、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超市、市场,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结合实际,抓住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毕业班工作会}.{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毕业班工作会}.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五、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

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 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 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具体是这样做的:

1.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

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3.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 科学 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谈》

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

篇四:《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质量》

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毕业班教学质量

轩辕小学 南志刚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过去三年内两次带毕业班数学,对毕业班老师的苦与乐可以说是感同身受,对毕业班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也是深有了解,学校让我说说毕业班数学教学的经验,经验谈不上,我就如何有效提高毕业班数学教学质量,谈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多措并举,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魏书生曾说过:“采百花,酿自己的蜜”。如果说上课是我们“酿蜜”的过程,那么备课就是我们“采百花”的过程。

上课前一定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同时研究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不同的教学设计。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需要制作教具和课件,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备课这个环节中,选择给学生教什么,怎么教尤为重要。比如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有两种方案供选择,即算数方法和方程,而教材选择了方程放弃了算数方法,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我们就要严格执行,因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算数方法真的很难被学生理解;教学比的运用里面按照比例分配这节内容,我们只选择根据份数去分配,学生的思

维就会停留在整数除法阶段,而继续选择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分配,学生的思维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再比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我们既要对学生进行算数方法的教学,又要进行方程的教学,算数方法可以让学生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真正内涵,而方程也能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教学时,一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二要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原则上是教师要把难点讲清讲透,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讲;需要教师引导的,教师要站出来引导。在课堂上以训练为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多动脑,勤动笔,围绕重点进行练习。练习时,教师一定要巡视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三要加强师生交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多提问,每节课要让大多数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问既要问是什么,也要问为什么,以保证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对于不会的学生既要让他们通过其他学生的回答来自己学会,最后又要重新提问以保证学生确实对所学知识彻底掌握。四要有的放矢,挖掘创新,重视解题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课堂练习的设计一定做到精要,有目的、有重点,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对题目的设计既要有新意,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又要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从{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毕业班工作会}.

不同的角度多思考,通过多元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学获得更多解题技能的同时,思维也得到充分发展。五要注重因人施教,让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多让他们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

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作业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业的设计内容一是要有趣味性。经常以课本习题框架为根据,以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素材,在教师的指导下,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纸条作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形象化,在降低了难度的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举两得。二是层次要有科学性。家庭作业的布置不{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毕业班工作会}.

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分层布置,一般三道题目,一道基本功训练,一道基本概念,一道知识运用,隔三差五还可以额外布置一道能力提升题,避免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三是数量要合理。切忌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过多的家庭作业只能让学生疲于奔命、支差应付,甚至抄袭完成,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四是批阅要及时,评价要全面,讲解要扎实。认真对待每位学生的作业,第二天一定要对前一天的家庭作业进行批阅或者抽样分析,把做的好的和不好的都纪录下来,分析出现“特殊”错误的学生当时的解题思路,上课以后首先表扬作业书写工整规范、认真仔细、计算正确、有进步的,批评书写差、质量差和退步的,然后对于出现普遍错误的要集体讲解,重点练习,对于个别性错误可以抽时间个别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

三、倾注爱心,转化学困生,最大限度提高平均分和优良率。众所周知,优良率在我们教学成绩的评价体系中越来越重要,而学困生就是影响优良率的最大桎梏因素。“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这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教师的追求。面对学困生,必须先弄清“差”的原因和差距所在。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思想差。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差,但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低;另一类是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无论哪一种后进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情绪低落、厌学。对待这样的学生,首先要在情感上进行耐

心细致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应敞开心扉,以情暖人,以情动人,倾听他们的心声,触动他们的心弦,点燃他们的心灯!只要真正做到了平等地对待后进生,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可,那么这些学生必然会十分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其次,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给他们尽量布置简单基本的题目,使他们通过努力就自己能做出来,增强自信心,同时在班上组织一帮一,一拉一活动,每位学困生都有一位优秀生帮扶,最困难的学生留给教师,教师尽量抽出一定的时间精心辅导,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有效配合。出水方知两腿泥,只要我们能长此坚持,我们就会知道学困生原来也能学好,甚至考出优秀的成绩。

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引导学生爱学、乐学。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从情感方面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通过举事例、讲事理等教育方法,使学生从思想上增强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我们或许做不到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我们,但是我们应该做到让孩子相信我们说的是对的,我们做的是为他们好,这样他们才会重视学习。同时,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思想上会出现各种不稳定情绪,我们一定要掌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厌学的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原因,对症下药;对成绩较差、自卑的学生,降低作业难度,及时肯定表扬;对违纪学生,用纪律、制度来加以约束,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坚持实行个别谈话、家访等制度,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篇五:《四党口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管理措施》

四党口小学毕班管理措施

一、摸清底码,了解情况,提高认识

我校小学毕业班共2个,学生91人。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纪律性,班风正,学风浓,学生进取心较强,但有个别男生贪玩好动,个别女生思想有波动。通过上学期毕业班老师的努力,在镇组织的期末统考中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成绩合格率均达100%。针对此情况,我们在六毕班工作会上,要求毕业班老师讲加强教书育人意识、端正思想、认真工作,多思考怎样去转化后进生和培养优生,提高六毕班学生的合格率、优生率。

二、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加强领导,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与小学毕业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把毕业班工作“抓早、抓严、抓实”校长亲自抓毕业班学生思想工作,教导主任主抓教学方法的指导。学校领导定期深入班级听课、评课指导教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教学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全体教师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思想,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会教会管。

1、毕业班工作抓早抓严。学校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学科学生分类推进计划如授课进度,复习计划,提高质量的措施等,并且要根据本人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制订。同时也要求学生订出一份可行的学习计划,在班中成立学习小组,开展“一帮一”活动。

2、齐心协力,全面促进毕业班教学质量的提高。毕业班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因此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应从全局出发,尽一份心,多一点力协助毕业班教师做好工作,支持毕业班工作,使毕业班教师感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感受工作的快乐,感受到工作的价值。

三、抓成绩,不能忽视常规管理工作,不能忽视德育和安全工作。要在提高日常教学课堂质量上下功夫,做到“深”备课,“实”上课,“精” 作业,“活”教法,“严”考核,“细”辅导。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制度,主要从学习、计划、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查、分析和总结等方面进行优化控制。要求落实好“十字”方针。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法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要求每位教师要广泛采集小考信息,加强命题研究,要配有精题集要本和错题集锦本。

2、学校加大对毕业班的资料投入。电子备课室的使用向毕业班教师倾斜。学校尽力通过各种途径,为毕业班教师搜集和提供相关的复习资料,及时通报各班各学科在教学和复习中的经验和好的方法,要求同学科之间多交流探讨,互相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抓好后进生的扶持,各班还要制度培优补差计划,加强补差工作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教师要以人为本,以爱为本,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意识,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3、学校除严格按学校纪律每月对毕业班工作常规检查、考核之外,特别注重毕业班的教学进度、毕业班教师配合情况的了解。要求每个毕业班每月必须召开至少一次有学校领导参加的班级工作会,分析学生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对学生提出阶段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要让此类会议真正起到作用。

4、做好安全工作。“安全工作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学校安全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安全至上,质量第一”。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优美的育人环境。

5、关注学生发展状况。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要时刻注意学生思想动态,促使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加强教研、后勤保障,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1、开好“三个会”。即毕业班教师会、毕业班学生座谈会、毕业班家长座谈会,让教师、学生、家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2、建立健全毕业班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毕业班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毕业班的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声誉。今年小考目标就是固城镇前三名,达成目标兑现奖励制度。

3、认真开展教改教研活动。以教研促质量,以教改促提高。教研组要组织毕业班教师,把近几年的小学毕业会考试题进行讨论、研究。让各科教师明确小考方向和动态,加强信息收集和整理,及时把握当前的新趋势、新动向。设计模拟试题,加强应试训练。

4、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对毕业班教学工作的所需物品及时购买。实验器材及时扩充,实验药品及时补充,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

篇六:《提高品社质量的措施》

六年级品社提高教学质量之措施

贯溪中小 李亚芬

提高品社课教学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教师方面: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教师认真钻研本册教材,把握每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或联系生活。

3、合理挖掘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尽可能体现儿童文化,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学生方面:

1、参与课前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好习惯,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做作业,认真检查,及时背诵的好习惯。

3、加强过程性规范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利用早读,课堂让学生识记概念、要点,做到人人过关。

4、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

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同时继续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对生活事例的理解与考查, 综合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

5、 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与自觉性差的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对子,布置任务,随时抽查,及时验收,让各层次学生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6、与学困生多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多鼓励少批评,加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督促和指导,让他们自信而健康地成长;采取同学帮、小组帮、老师帮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其进步。

7、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014年9月

篇七:《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毕业班工作会}.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集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其中包含了参观访问、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实践操作等活动。它们引领着教学,使一直感觉比较枯燥的德育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针对这样的文本,我们应该运用怎样的手段,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立足教材,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在品德课教学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定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确定教学目

标是教学的起点。它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任何活动都不能以品德学科基本特点的丧失、教学目标的迷失为代价。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a、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时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学情;b、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全年的总体教学目标中思考,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针对性、层次性、延续性;C、要整合时代、社会信息,结合一些道德、法律、心理、自然等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d、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要说些学生无法达到的要求,不要摆死架子,为设计而设计。

在教学目标确立后,我们品德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不要脱离教材,也不要照本宣科。我们品德教师应该多问问自己:通过教学,学生能学到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获得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什么问题?进行教学前,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课堂中才可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长。

2、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

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在讨论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要让学生有话说,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教学《从一粒米说起》时,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展开调查:a组在餐厅调查统计学生就餐时的浪费现象;b组在洗手间统计学生用水情况;c组在各班级调查统计学生浪费笔、本子的现象;d组统计校园中浪费水、电的现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抓住学生年龄特点,从自己的认知世界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课堂与生活接轨,用生活中的例子引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抓住了《我们共有的家园》这一主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和体验等,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再如在教学《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我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

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外延伸,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体验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经历或亲为,从中获得对客体的感受和感悟。实践活动是体验的载体,通过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情感认知的同时,道德行为也能获得锻炼,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

a、校园生活的实践。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我在设计课外延伸时,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b、家庭生活的实践。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如教学《家人的爱》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抚育之恩,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用品,像片等资料,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辛劳。听家长讲一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课堂上把《生日快乐》《妈妈的吻》等歌曲以及体现孩子们幸福生活的照片做进课件,整节课设计成幸福家庭列车旅游的大情境。在快乐家庭列车举行“家人抚育我”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孩子们伴随着音乐,讲述爸爸妈妈抚育自己的情景,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犹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己成长中的事情就历历在目;“妈妈的一天”一环,随意点击某一个时刻,妈妈忙碌的身影就在课件中再现。在这种浓浓的、温馨的声像环境作用下,孩子们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精心抚育,并使体验得以内化和升华,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像这样,通过自己收集、回忆、说说、画画和交流等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爱的切身体会。“爸爸妈妈抚育我,我爱爸爸妈妈”的情感种子深深地播在孩子们的心中。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跟传统的“老师要我尊敬父母”的教学效果是无法比拟的。

c、社会生活的实践。品德与社会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以自愿组织的小组为单位(可以是好朋友,可以是邻居),对家乡的小河、周围人用水、节水情况进行调查,并分发了调查表,告诉学生可以从水质、污染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去调查,然后进行整理,课上交流汇报。因为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眼光,去了解去调查,对于他们自认为常见的事物,而且又能办到,所以学生都兴致很高,在课堂上用儿童独特的语言和

篇八:《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六年级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1、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2、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

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本学期我力争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篇九:《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姑开小学:陈珍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整体回顾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转变观念,力求树立先进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因此,我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成果

品德与社会科目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技、心理等诸多领域,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教授新教材。本学期我力争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多渠道地搜集资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总体效果良好。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一些英雄或老一辈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不仅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

四、改进和奋斗目标

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

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色、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以上是我对一个学期以来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与时俱时,提高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2016年1月6日

篇十:《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六年级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1、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2、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实验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教学中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

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本学期我力争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