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数学公开课作文

时间:2021-10-10 14:25:52 二年级作文

篇一:《作文 我喜欢的一堂数学课》

我喜欢的一堂数学课

“叮铃铃玲„„”上课铃响了。胡老师踏着铃声准时进了教室。可今天胡老师只带了一张纸和一把直尺,大家都很纳闷:数学课不用数学书?大家议论纷纷,胡老师仍是一副严肃的面孔。莫非,是报考试名次?过了一会儿,全班安静了下来,胡老师拿起了纸,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胡老师露出了一丝苦笑,又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了些什么,顿时爆发出一阵大笑声。原来,黑板上写着:

我家有200平方千米,

爸爸身高175米,

我高1.4厘米,

数学练习册的面积为126厘米,

„„

有几个同学竟把椅子也笑翻了。“怎么样?”胡老师看看黑板,又好气又好笑地说道,“这些可都是从你们的卷子上抄来的!”我们面面相觑,自己竟犯了那么傻的错误,怪不得胡老师要苦笑呢。我们呀,真是„„

接着,胡老师给我们的错误分了类,一类是粗心而错的,一类则是没有概念惹的祸。于是,胡老师让我们测量1平方米有多大,一米有多高„„我们还用自己来测量呢!1平方米能挤17个人;1米差不多到冬、秋季校服的红线那儿;1平方厘米则是中指的指甲盖的大小„„

这节课一眨眼便过去了,这节课的收获可真不少,以后我们一定不会犯“数学练习本当床用”的笑话了!

篇二:《数学公开课》

数学公开课{一堂数学公开课作文}.

周二的一节数学课,郑老师要在我们班上公开课,内容是《角的度量》。 我很想在这一节课中给老师们留下好的印象,于是,前一天我还特意预习了《角的度量》,再加上爸爸原来也教过我量角的一点点知识,呵呵,我想我应该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吧!

公开课快要开始了,听课的老师拿着本子陆陆续续走进了我们班,微笑地看着我们,郑老师显得很镇定,也微笑着看着我们,我心情放松起来。可是,临上课之前,有一个大家伙走进了课堂,那就是“摄像机”,原来那是网管老师架着摄像机准备对我们班进行录像,这不得不又让我紧张起来。

随着清脆的铃声响起,上课开始了。首先是一个“愤怒的小鸟”的游戏,一下子又让我们放松起来,可接下来随着一张张图片和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诞生,课堂开始沸腾起来,同学们小组合作,议论纷纷。

郑老师说:“量角器上除了从零刻度线开始能找到四十度角,你还能找到四十度角吗?”教室里鸦雀无声,我镇定了片刻,想了想,便举起了手。郑老师让我上台去大屏幕那里演示给大家看。我用手指从七十度点到了一百一十度,并对同学们说:“这就是四十度角,其实在量角器上有无数个这样四十度角。”对于我的发言,郑老师给予了精彩的点评,还让同学们为我的发现鼓掌呢!剩下的课堂里,我还是全神贯注,迎接着老师一个个的问题。

每次上课,老师都会说同学应该积极举手发言,与自己的老师能互动,我想,我会努力做那个与老师互动的学生。

篇三:《我最喜欢的一堂数学课》{一堂数学公开课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堂数学课 在我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有许多老师教过我许多课程。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堂课,是张老师给我们上的一堂数学课。

四年级时的一天,第一节课是数学。张老师轻快地走进教室,在黑板写了巧算两字,接着出了几道题,然后让我们分组展开竞赛,看看哪个小组率先做完。前几道题,大家都会做,因为题很简单。但是到了中间的一道题时,有的同学愣住了。这道题是这样写的:(25+12)×4。很多人都用二十五加十二,得数三十七直接乘以四,然后列竖式算。结果巧算变成了复杂算,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张老师大概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于是说:“今天教你们一种方法。先告诉我,看到二十五想谁?”“想四!”,我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这不就出来了吗,既有二十五,又有四,就可以巧算了。巧算的诀窍就是凑十,凑百,凑千,这样就可以了。”经过张老师这么一提醒,大家恍然大悟,于是把式子拆成25×4+12×4,很快就轻松的算出了答案。之后的几道题,由于掌握了简巧算的窍门,大家不费吹灰之力全做对了。

张老师教了我们一个巧算的方法,让我们领略到了数学课巧算的魅力。所以,我最喜欢这一堂数学课。

篇四:《小学作文:一堂有趣的数学活动课》{一堂数学公开课作文}.

一堂有趣的数学活动课

浙江省金华 浦江白马中小六年制502班 傅广土 “丁零零……丁零零”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过后,同学们鱼贯进入教室,并静悄悄地等待严老师来上课,但同学们心里却异常兴奋,因为老师说今天要上一堂数学活动课,而且是全县的公开课——可数学哪来的活动呢? 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严老师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神情愉快地对大家说:“今天我们上一堂活动课,内容是:对称图形。请看图。然后想想,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接着,老师向我们大家展示了电脑动画图片。看完后,我即高举右手,老师叫到了我。面对教室后面的许多听课老师,我仍然平静地说:“是蝴蝶和树叶的对话。蝴蝶说,它与树叶是一家人。”“同意!”同学们喊道。老师接下来说:“是的。蝴蝶和树业都是对称图形中的成员。同学们还可以折折自己手中的„蝴蝶‟、„树叶‟,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班里顿时鸦雀无声。过了好一会儿,贾巍巍打破了这沉寂的气氛:“被折过的„蝴蝶‟、„树叶‟中间有一条痕迹。”老师说:“对!在我们数学上把它称为对称轴。”说罢,又让我们看了四幅建筑物图片。同学们发现都是对称图形,而且很美丽。

然后又给我们看了一件对折着的作品。让我们猜是何物品。有的说是酒瓶,有的说是花瓶,也有的说是乒乓球拍。老师把作品展开让我们看,原来是花瓶罢了。

接下来,老师还让我们自己动手剪对称图形。我原先想剪的是大树,可因为种种原因只能改成箭头了。轮到我展示“杰作”时,已是第

三位了。有的是剪刀,有的是两颗爱心,有的是红双喜……

老师还在花瓶上贴了一朵花,而且也是对称图形。老师还让我们学做一样“对称图形组合”。我做了一张桌子,把箭头贴在桌子上,作为“对称图形的组合”拿到上面去展示。

……

快乐时光过得快,这节活动课也不例外,因此很快就过去。但使我刻骨铭心,因为它太有趣了。

篇五:《一堂有趣的数学课》

一堂有趣的数学课

凤山县实验小学 五(1)班 韦春苑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上过无数堂各种各样的教课。但是,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最有趣的,还是这学期上的一节数学课。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不一会儿,只见数学老师手上拿着一个袋子走进教室,里面准着几十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和几十把剪刀,还有几把直角三角板。老师把这些东西分发给我们,让我们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神神秘秘的,也不知道要学什么内容。我沿着它的高剪下去,成了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我再把三角形拼在梯形一边,就成了一个长方形。我们纷纷炫耀自己的杰作。只见老师在黑板上“唰唰”地写下了几个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哦,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是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呀!接着老师又教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推论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最后得到了一个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和长,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底乘于高算出来的。

我们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后,老师便与我们一起去“挑战屋”挑战每一道题。其中有一道判断题: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米,高是6米,它的面积是4米。我算了一下,果真是24,我就马上说是对的。最后宋秋云同学说:“面积的单位应该是平方米,而它这里的单位是米,所以是错的。”哦,原来是这样的,我真是太马虎了!这堂课老师还用了许多游戏的方式让我们完成练习。同学们个个都非常投入。我们在愉快的气氛中上完了这一堂课。

这节课,老师的教学方法新颖,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我十分喜欢。

我喜欢的一节课

凤山县实验小学 五(2)班 廖蒙娜

今天,有一位民族小学的一位数学老师来帮我们上节课,我真的好开心呀!

叮铃铃„„上课的时间到了,老师微笑地走进教室来了,发现老师的脖子上有一面红领巾,哦原来是这样的,这位老师要教我们怎样学会算三角形的面积,怪不得刘老师的脖子上带着一面红领巾呢。

刘老师打开电脑,打开她的文件从里面找出数学的应用题,哦!我不记得告诉你们了今天我们不在教室里上课,而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因为多媒体教室里的教学工具样样都有,刘老师就开口发令同学们打开你们的工具袋,各组讨论,这几个图形能拼成什么的图形呢?讨论好的呢就举手好吗?

我每一组有四个人,在讨论时坐在前的俩位同学就可以转头和后面俩位同学一起讨论,我们组各用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都拼成了平行四边形,但是别的小组也很棒呀!还有些小组聪明一点还可以拼成别的图形呢!

到了下一题老师就叫我们打开练习本来写,这一题应用题,我非常灵活地把老师教的方法都用上了,很快就解决了问题,我心里有一种成功的快乐!

很快,就下课了,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还想上这样的一节课呀!

印象深刻的一节课

凤山县实验小学 五(3)班 林美伶

“耶!太棒了!”咦,这尖叫声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告诉你们吧,是从我们五(3)班教室发出来的。为什么他(她)们这么高兴呢?因为老师让我们去多媒体教室上课。同学们有的欣喜若狂,有的踩到课桌上高呼“万岁”,有的哈哈大笑„„因为是下午才去,所以大家只好慢慢地等待。

大家终于熬到下午。老师终于来了,让我们排队。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教室。一位陌生的女老师走了进来。她先做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姓黄,大家可以叫我黄老师,希望这堂课能吸引大家对学数学的兴趣。”“哗”同学们鼓起了掌。“请问同学们,你们认识三角形吗?”“认识。”我们积极地回答道。“那好,这堂课再让你们加深认识一下三角形。”黄老师接着说,“大家看,屏幕上有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呢!”黄老师接着说:“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的高在哪吗?”有一位同学积极回答:“我知道,物质度。它的高是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黄老师满意的笑了,说::“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大家掌声鼓励!”大家拍起了手,那位同学的脸红红的,像熟透了的苹果一样,“大家再看。小明要去学校,在他面前有三条路,他应该走哪条能让他以最快的速度到学校呢?”有的同学看了看,说是中间那条近,有的同学说是过邮局那条近。黄老师听了大家的建议,清了清嗓子,说道:“大家的意见各不同,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大家看见了吗?每个人的桌角都有一个信封,信封里装的是两张纸条和一把剪刀。”这时,有一位同学问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为什么只给我们两张纸条呢?老师笑了笑:“你可以把其中一条剪了呀!”我和我的同桌韦琪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个三角形拼好。过了五分钟,老师叫两个同学上来展示自己拼的三角形,一位拼,一位讲解。老师还引导我们观察屋顶、榻架、单车三角架、电杆横杆等第都运用了三角形稳定性,这样就比较安全、牢固。哇,真神啊,由此我想到古埃及人所建造的金字塔,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历经桑海,至今还完好无缺的道理呢。

“铃铃铃”下课了。我出了多媒体教室,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刚才老师教我们的内容,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久久回荡„„

这件事过了许久,可我还是记忆犹新,我希望以后每堂课都这么上,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新知识,尤其是动手操作的训练,给我们加深了对新知的认识。这样记得就更牢固了。

指导老师:班显锋{一堂数学公开课作文}.

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

凤山县实验小学 五(4)班 班 竹

记得廖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她要教我们的是“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认识”。上课前,廖老师先给我们进行分组,然后各小组自选组长、发言人、声控人、记录员等,接着发放一些课堂上需用的资料。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了!廖老师首先用谈话的形式引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接着,廖老师打开电脑,出示课件,只见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画,图中有一个圆圈,圆圈被平均地分成了两半,有一半被涂上了黑色,而另一半不变,廖老师问我们:“涂黑色的地方是圆圈的几分之几呀!”人人都争先恐后的举手等待,廖老师走到我身边,轻声地对我说:“别紧张,大胆都说出你的想法吧!在老师的激励下,我大胆地回答:“它是二分之一,因为它把一个圆圈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一份,所以它是二分之一。”之后,廖老师让我们分组学习,4个人为一个小组,把盒子里的纸月饼(有8个)平均分成它的四分之一。我与几个组员在思考、讨论、交流„„当我看到别的组完成任务后,廖老师还把一面小红旗奖励给他们时,我心中不禁起了嫉妒,便催促组员加快了步伐。不久后,我也代表我们组向老师汇报了学习成果,廖老师看到我们的学习成果,开心地笑了,同时也把一面小红旗插在我的旗台上,此时,我们的心比蜜糖还甜。

这节课真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它不仅能让我们自主学习,而且还让我们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还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每个同学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当中,自觉带、愉快地获取知识。这节课不仅让我大开眼界,而且让我感受到了新课堂教学的变化,这样的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我喜欢。

篇六:《我最喜欢的一堂数学课》{一堂数学公开课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堂数学课

----吴正宪老师的《认识方程》

什邡市北京小学 魏 丽

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那是2012年11月6日,我参加了“北师大什邡附小举行小学数学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并有幸的聆听了国家督学、全国模范教师、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政协委员吴正宪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及《从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的讲座。

吴正宪老师为大家献上《认识方程》一课,整堂课中没有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简单的几张图片;没有刻意的情境创设,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吴老师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自主和谐的课堂上轻松愉快地学习,大胆自由地探究发言,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整堂课让听课教师回味无穷,感慨不已。

《认识方程》一课中,吴老师先让学生针对方程提问题,学生提的问题有“方程是怎么求出来的?方程有什么用?”学生在提问题的过程中已经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接下来吴老师出示自己用纸制作的简单的天平教具,告诉学生现在天平是平的,当左边放了300克的砝码时,会怎么样?吴老师边说边放砝码图片。学生用自己手臂的一高一低表示天平的不平衡。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如果右边放180克苹果会平衡吗?并随即把苹果的图片放在右边的天平上方。学生表示还不能平衡,还需要添加120克水果才能平衡,老师把120克的香蕉图片放在了天平上。接着,吴老师又让学生看着平衡的天平列个算式记录了下来。通过放进苹果,拿走苹果一连串的操作,引导学生用式子记录下来:180+□=300,180+x=300,180+x>300,180+x<300。其

次,把以上式子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再次,以直观天枰建模,拿走直观天枰,帮助学生建造心中的天枰。吴老师创设情境图:一壶装有2000毫升的水往两个暖壶倒满水,再往一个200毫升的水杯倒满水,正好倒完。引导学生抓住“正好倒完”找出等量关系来表述这时心中的天枰,最后抽象天枰,用式子表示心中的天枰:2 x+200=2000,过程中实现了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多完美的自然的过渡!吴老师认为,方程就是讲故事,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方程,把抽象方程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站在老师旁边就有方程,你能讲个故事吗?”多有趣的数学,学生兴趣怏然,这效果不就出来了吗。天枰是认识方程的最佳辅助学具,而直观天枰更能有效地解读方程。可见,自制教具,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能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课的最后,吴老师要求师生共同回头看,回顾反思,整理刚才的学习过程,把学习经历上升为经验。

课后,吴老师结合她的“认识方程”一课进行“从算数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的讲座。讲座首先提出了以下问题:

能顺利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

能流利地说出方程的定义就是理解方程思想了吗?

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怎样帮学生建立好这个数学模型?深刻理解方程的意义?

那什么是方程呢?数学教科书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作为老师,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但记住这句话就是认识方程了吗?在吴老师的“认识方程”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判断是不是方程,之前学生遇到数学书上常见的方程样子能准确快速地判断,但是遇到“20+□=100”时候,没有学生能很迅速地做出判断,

这个时候课堂上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什么不能很快做出判断呢?在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学生往往片面认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于是,找字母、找等号成了学生判断方程的标准。难道未知数等价于字母吗?

“核桃质量+20=50”,“20+□=100” „„这些就不是方程吗? 所以,作为全国小学数学名师,在教学方程时,她给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1、准确把握内容定位,正确理解其价值。

2、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从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过渡做好铺垫和孕伏。

3、方程思想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用心地做好过渡。 具体到教学《认识方程》一课时,她是这样分析的:

(1)从直观的天平开始,变抽象为具体,变麻烦为简洁! 借助天平帮助学生建立了方程的概念。实物天平比较精密,操作很麻烦,很花时间;改用课件天平,操作由老师随意调控,虽然操作方便,但学生没有自主参与活动的机会。于是就自己制作了学生能参与活动的直观的天平——用纸板做的天平,两端的托盘之间的横杆中心用螺丝相接,然后借助直观教具的形象展示,把抽象的方程直观起来。(吴老师强调:纸制天平虽然粗糙,但它留下的是最逼近数学本质的东西,其它非数学本质的东西大可“大刀阔斧”)

(2) 分类有方法,教学有技巧!

吴老师利用天平,把天平左边托盘放进180克香蕉和未知质量的苹果,天平右边托盘放进300克的砝码,通过放进苹果,拿走苹果一连串的操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用数学语言(式子)来记录:180+□=300,180+x=300,180+x>300,180+x<300„„接着,老师指导学生把以上式子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归纳出方程是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分类时,吴老师的一句话为学生的分类铺平了道路:

师:“刚才,这些式子都是用天平称出来,结果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况”?

学生:“两种,平和不平”。

师:“对,不管是向哪边倾斜,总之都是不平。那你们能够将以上这些式子按照这样来分分类吗?”

简单的几句话,就使得学生不能乱分类了,只能把式子分为相等和不相等的情况。不然,分类的方法就很多了:比如含字母的和不含字母的,带方框的和不带方框的„„,如果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导致课堂无法控制。然后又马上把不等式的情况屏蔽掉,把问题聚焦在等式中,突显老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3)直观的天平没了,你心中的天平在哪?

吴老师利用水壶中的水倒入暖瓶中的过程,借用学生的肢体,形象地感受到天平没了却是存在的,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肢体语言到自己的语言,再到数学语言来描述方程,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方程概念,而不是肤浅的 “含有字母的,有等于号的式子就是方程” 字面上的理解。

(4)方程就是讲故事

吴老师通过让学生讲故事,创设了一个个丰富的学习情境,巧妙地把方程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方程。

在其环节,学生根据同一个情境列出了以下三个方程:

X-145=35

X-35=145{一堂数学公开课作文}.

145+35=X(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