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瘦的猫不会发情

时间:2021-10-10 13:55:14 五年级作文

第一篇:《五年级阅读练习之爱吹嘘的猫》

有一只猫,总是把自己吹嘘得了不得,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盖。

它捕(pǔ bǔ)捉老鼠时,不小心,让老鼠逃跑了。于是,它就说:“我是看它太瘦了,才放它的,等它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劈脸打了一下。它装出笑脸说:“我本来就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脸。”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沾满了污泥。看到伙伴们惊异的目光,它解释道:“身上跳蚤多,用这种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

后来,它掉进河里。伙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以为我遇到了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还没说完,就沉没(mò méi)了。“走吧!”伙伴们说,“现在,它大概在表演潜水了。”

1、划去短文中加点字的错误读音。(1分)

2、写近义词。(3分)

吹嘘( ) 过失( ) 惊异( )

3、对本文写作顺序概括正确的一项是(1分)

A.先总后分 B.先总后分再总 C.先分后总

4、文中的猫为什么要掩盖自己的过失?(2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6、给短文加个题目。(1分)

第二篇:《瘦猫如何变成老虎》

瘦猫如何变成老虎

--发生在二十局集团四公司的故事

□ 本报通讯员 李世科 本报记者 朱海燕 王昌尧

(一个大工作通讯分为十四个小故事娓娓讲来,个人觉得写法不错)

青岛,大海之滨,有一块造型颇像人的石头,人称"石老人",由于它生于大海、长于大海,慢慢便有了灵性。多少年来,许多人走近它,游览参观、唏嘘感叹,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它为青岛创造一笔难以估量的财富。

这一自然现象,引发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石头在蔚蓝色的大海面前能够成为"神人",点沙为金,一群立志创业的人们若是走向大海,一定会翻天揭地,创造财富,展示出他们无穷的神力! ---本文题记

故事之一:买不起面条吃的年轻"老九"跑了

二十局集团四公司机关过去设在陕西兴平,那个地方经济比较落后,观念也比较落后。在落后的环境里,四公司自然也很落后了,一线职工发不起工资是常事,机关干部收入少是常事,职工出差报销不了是常事。当时,四公司机关有个叫蒋碧辉的人,他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由于工资少,他只能买面食吃,一般情况下不吃荤菜。好在他是西安郊区的杨陵人,生来爱吃拉面,虽没有鸡鱼肉蛋、美味佳肴享受,只要有面条供一日三餐也就足矣。但是,小伙子饭量太大,一顿要吃下一斤拉面,一天要吃下三斤。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微薄的工资竟然满足不了一张嘴的需求。嘴的需求都满足不了,何谈成家立业?何谈报效企业?心灰意冷的蒋碧辉对企业失去了信心,他调走了,调到西安伟志集团,而且成为一个部门的主管。 那时的蒋碧辉虽算不上四公司的栋梁,但毕竟是企业的一滴血液,因企业的贫困,血液在一滴滴流失……

故事之二:新处长上任被围攻十三个小时

2001年6月8日,二十局任命一位叫郭祥君的人出任四处处长(那时四公司叫四处),此前,他是二十局青岛办事处的主任,是位懂得如何把财富与思想相结合的人,他很会用脑子赚钱,你就是把他变成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他可能很快还是会变为富人,因为他会用脑,他的脑子里没有穷观念。可能因为这一点他才主政四处,并且由他将四处领向青岛,走向海洋。 陪同郭祥君走马上任的是二十局党委书记周玉成。穷红了眼的职工把他们团团包围,唧唧喳喳地吵,义愤填膺地吼:主题只有一个:企业欠职工的债太多,欠职工的情太多。这个摆困难,那个要待遇,这个要欠发的工资,那个讲住房上的困难。其实那种环境,谁也讲不透问题,谁也听不明白,只是喧泄一腔悲愁愤怒而已。

从早晨到中午,办公室乱成了一锅粥。

郭祥君向职工提出要求:"先放周书记回局机关,有什么问题一条一条向他摆,一个人一个人地摆。这样吵吵闹闹的,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周玉成走后,郭祥君接待职工,倾听职工的意见,一直到夜间一点,其间只吃了一碗方便面。 那一夜他失眠了。他深感责任之大,使命之重。几千人的衣食住行问题如何解决?他怎样才能将一个处领上小康的致富之路?

故事之三:青岛环保工人用手机,吓坏四处职工

四公司后来的发展与一个人的思路和二十局班子的集体决策有关。这个人就是二十局局长余文忠。余文忠2000年底出任二十局局长,向班子全体成员提出"迁都找市场"的地缘经济思路,一处由渭南搬到苏州,二处由渭南搬到昆明,四处由兴平和洛阳搬到青岛。他的这一思路得到了班子全体领导同志的支持。

思路决定出路。余文忠的思路撬开了二十局的希望之门。

郭祥君由青岛而来,局领导的意图非常明了:让他出任四处处长,就是让他把迷路的"羔羊"带到蔚蓝色的大海之畔,以启动远航的巨轮。

2001年6月11日,四处的几个先遣人员到达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的一个生活细节把他们吓了一跳:他们发现青岛的环卫工人,休息时都是躺在草地上打手机。

手机,对于这些贫困的职工来说,已属于奢侈品,当时在四处只有拥有权力的处领导和项目长才使用。青岛的环卫工人都拥有了手机,那么穷得叮当响的四处职工到了青岛该如何活呀!由兴平搬迁青岛,那不是跳出了"狼窝"又入"虎口"吗?

郭祥君向他们解释:环境是富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比尔·盖茨如果出生在非洲,连电脑都没有见过,就算他有230的智商,也不可能成为电脑王国的领袖,不可能成为世界首富。我们虽穷,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就是要饭,饭里都有红烧肉。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故事之四:1800元一平方米的房价却不敢购买

郭祥君任青岛办事处主任时,曾建了一些房子。四处五处合并搬至青岛后,更名为四公司。郭祥君要求职工抓紧购买这批房子,动员了几天,却无人问津。他们质问郭祥君:"我们每月才拿到七八百块钱,那房价每平方米达到1800元,100多平方米就是二十多万,我们不吃不喝,就是干到退休也不够买一套住房的呀?这不是坑人吗?"

郭祥君向他们做工作:"我们不能安于现状,现在的收入不等于将来的收入;现在的房价不等于将来的房价。谁敢投下20万元购买一套房子,5年之后,谁就是百万富翁。穷人走大路,富人过木桥。虽然目前我们不富,但也要有'过木桥'的目光和胆量,买房要比存钱的利息高几十倍。你们买房就是一本万利的投资。"

经过一番动员说服,胆子大的人总算买了。现在那一带的房价高扬到一万多元一平方米,一平方米挣了8000多元。当时没买房子的人埋怨郭祥君:"当时,我不买房子,你为什么不揍我两拳呢?揍我一顿,我不就成了百万富翁了吗?"

故事之五:青岛没有工程,他们富在观念{太瘦的猫不会发情}.

2007年1月,总公司领导干部会议期间,记者认识了郭祥君。郭祥君向我们披露一组惊人的数字:2006年实现综合效益4000万元,实现利润同比增长73%,货币存量更是喜人。综合收益、实现利润连续五年平均增长超过了60%。2006年,在无房户职工中评出100个先进个人;鼓励他们买房,每人公司补助10万元。这一笔资金就是1000万元;另外,在兴平、洛阳基地,又为职工集资兴建、扩建和补贴购房面积达37775平方米,6年间解决职工住房面积占改工后16年职工住房面积的61.4%,让职工享受到了企业发展的成果。

郭祥君邀请记者务必到青岛采访。

春节过后的正月十二,四公司党委书记王树文打电话给记者,说他们正开"三会",当晚举行"百瓶茅台宴"庆功,请记者务必光临。

正月十三日,记者飞赴青岛。在飞机上记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四公司搬到青岛,但青岛并没有工程,他们干的仍然是"山沟里"的活,和在兴平时没有不同之处,他们为什么能由"穷人"变为"富人"?"瘦猫"如何变成了"老虎"?这是我此行必须解开的死结。

四公司党委副书记黄小军到机场接我。当我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微微一笑:"是观念的力量。"他说,四公司所承揽的最近的工程,距青岛也有几百里路。四公司的发展,不是真的在大海里扬帆,而是在市场的海洋里扬帆。

黄小军说,拥有财富的人,不单纯地拥有金钱,而且拥有精神、气质、胸怀、体魄以及人际关系等财富,"经济充裕"是最后一项,而不是头一项。

故事之六:请客不用公款

我和王树文面对面坐着,我问他:"四公司由观念致富,到底什么是四公司的新观念?" 王树文略一思考说:"观念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说自己观念解放的人,不一定是观念解放。我认为观念解放,就是小平同志所言,敢于去'摸石头过河',摸石头就是探索,过河就是胆子大,观念解放的人办事情往往让外人'哎呀'一声。"{太瘦的猫不会发情}.

他举例说:四公司请客一般情况下不用公款。尽管公司领导还没有职务消费这一费用。但公司发展了,大家有钱了,花个三两千都不在乎。前几天,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文珍来检查工作,轮到一位副总经理请客。请完客当众把发票撕了。陈文珍吓了一跳,说:"你们怎么这样?"

郭祥君说:"我们怎么不可以这样?动不动就用公款请客,人世间哪还有真情所在?农民请客吃饭谁给他报销?我们有了工作,有了工资,花公家钱胆大的不得了,花自己的钱心疼得不得了,思想意识深处比农民还狭隘。这种观念难道不应破一破吗?"

王树文说:"你是我邀请来的,今晚请客是我的。我同样当众撕掉发票不报销。" 故事之七:青岛大街上没有自行车,他们怎么办?

青岛过去给记者的印象不佳,与大连、与厦门、与深圳等计划单列城市相比,似乎慢了几步。几年前,记者去青岛,朋友请吃饭,由于堵车,宴会散了,记者才赶到。

记者将这个故事讲给王树文听,王树文说,我开车让你再领略一下青岛的变化。在市区汽车始终以60公里的速度行进。城市崭新,亮丽环境优美不说,我没看见一个骑自行车的。 王树文说,青岛没有自行车这一现象,给我们提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企业发展了,职工必须买私家车。靠自行车上班,一是破坏了城市的环境,二是赶不上这个城市的节拍。青岛走上了汽车时代,四公司总不能还停留在自行车时代吧。

四公司目前有不少职工买了汽车。和我同车的一位同志说两年之后买一台"波罗"。王树文说:"你小子真没志气,一年十多万,就买那样的熊车。"

当晚,王树文请客,所有班子成员都到了,皆是亲自驾驶自己的私家车前往。席间工会主席张路勤讲了一个故事:春节我开自己的奥迪A6回安徽怀远老家去过年,村里的父老乡亲、左邻右舍问我是多大的官,怎么能配备奥迪A6,他们说,就是蚌埠市的市委书记也只能坐这么高档的车。我说,我啥官也不是,我自己花钱买车,买啥车不行?我这破车在单位,不算是好车。乡亲们问我:是不是从修铁路的工作,改行去开银行了。他们根本不信,施工企业能够富起来。

故事之八:一顿喝下100瓶茅台酒{太瘦的猫不会发情}.

正月十二,四公司开"三会",来自基层100多人,在讨论的时候,没有一个发牢骚的,没有一个摆困难的,没有一个叫苦不迭的。四公司的职工很会解释"危机"这个词。他们说,危机不光是困难,不光是风险,而是在"危"中找到"机遇",找到机会,这才叫危机。把困难看成山,把风险看成海,没有翻山过海的勇气和智慧,这不叫"危机"。在困境中找到发展的机遇,是我们始终紧盯的目标。我们不是把危机看成困难,而是一种机遇。

王树文这样解释:四公司会遇到种种困难,但决没有四公司克服不了的困难。

那一天,半天的讨论不过瘾,职工们要求会议再延长半天讨论,让职工给公司出更多的发财致富的点子。

那一晚,职工代表共喝下100瓶茅台酒,喝出了四公司的豪情和尊严。

故事之九:"基因工程"和"生态环境"

在座谈中,一位部长对我们说:"四公司的发展,到了可以总结的时候。四公司没有这方面的人才,新闻界的朋友应该帮助我们总结。"

其实,这位部长说得不够全面,真正能体味和总结四公司经验的,是四公司人,他们知道怎么从昨天走来,知道怎么向明天走去。

一位职工写了一篇《巨轮发青岛》的文章,称四公司发展有两个因素,一是局领导调整了四

公司的领导班子,对四公司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二是将四公司搬迁青岛,对四公司的"生态环境"进行改造。

除此以外,那就是在每个人的观念上注进了市场海洋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就是敢于进行自我尝试;把困难视为意外的财富;喜欢挑战强者成为更强者;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比别人快半拍;敢于寻找新观念;为了发展,改革敢于从自身着手。

因为新的领导班子到位,"基因"发生变化,改革成为四公司的"启动基因";因为公司搬到了青岛,身边的海尔、双星在腾飞发展,四公司如果不发展就会变成青岛港湾的一条"死鱼"。职工们走向海尔、双星,得到的最大感受是:"四公司什么时候像他们这样改革?"

过去由领导要改革,变成职工要改革;由过去改革是整人的观念,变为了改革是发展的观念。 于是,在职工呼唤改革的时候,四公司改革了,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建立了绩效评价机制体系,突破了"我靠企业生存"的思维瓶颈,走进了"我要企业生存"的广天阔地。收入凭贡献,上岗靠技能,"企业靠我发展"成为员工的共识。

从2002年开始,公司便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始进行三项制度的改革,先后进行了项目经理竞聘,实行了机关末位淘汰,竞争上岗;取消了部门虚职、副职,推出了内部退养办法;在优化人力资源和岗位配置上,达到一专多能、减员增效的目的。

公司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划分了企业内部管理岗位,制定岗位管理责任目标,实行竞争上岗,量化考核,不适者淘汰,解决能上能下问题。

以用工制度改革为难点,实行岗位聘约制,明确岗位责、权、利,实行竞争上岗,解决能进能出问题。

以分配制度即薪酬改革为激励和最终体现,解决收入能高能低问题。

郭祥君和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各省省委为什么将副书记减少,就是有利于工作。我们有些企业为什么将副职增加又增加,就是为了安置人员。企业究竟是为了创利,还是为了安置?显然是为了创利。我们决不能为了安置人,而设置一些不适宜的岗位。企业要发展,必须扁平化管理,缩短管理链条。政府都知道精兵简政,做企业更应该明白"精兵简政"的道理。做不到这一点,企业就不能轻装前进。

王树文和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时说:四公司没有工会副主席,没有副总工程师,没有副总经济师等等副职。他们的职责不明确,都在其正职的责任范围之内,所以我们没设这个岗位,但工作丝毫没有减弱。什么是扯皮?扯皮就是人和人的扯皮!什么是推诿?推诿就是人和人的推诿。我们都知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我们就必须选择"一个和尚挑水吃"的岗位设置,决不能为了安排三个和尚,而出现没有效益的现象。 和四公司领导讨论企业发展问题,记者感到,他们是在给我们上课。早在十几年前,提出的改革思路,在许多企业中并没有付诸实践,而四公司把这一思路导入了实践。

他们的做法,从理论上没有任何问题;从实践上可能与众不同。但它符合这样一个真理:发展是硬道理。这样做,他们发展了;不这样做,可能就破产了。

与一个旧的体制决裂,需要改革的勇气。由此,记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才是这个公司获得新生的根本所在。

故事之十:遵义,起死回生的转折

中央红军在遵义获得了新生;我党在遵义获得新生。

谁能想到,四公司起死回生的起点也在遵义呢?

在遵义那里建了一条崇遵高速公路,四公司在此拿到了1.7亿元的工程。此前,这个公司没有铁路资质,没有公路资质,也没有房建资质。一个没有入场券的企业还能干什么?他们只能拥有贫困!

在二十局集团领导的帮助下,他们总算拿到这一工程。郭祥君说,要利用这一工程获取市场

的通行证;要利用这一工程,建造一座四公司的黄埔军校;要利用这一工程,学会做优项目、做强公司的真正本领。

崇遵公路,是我国山区高速公路技术难题集大成者:韩家店一号大桥墩高98米,连续刚构大跨210米,拱桥120米,高填方90多米。

这是一个"天上修路,空中架桥"的云中工程。

思想深刻的建设者来到这里,非常豪迈地写下这样一幅对联:

七十二道弯,弯出历史;

四千余米洞,洞穿未来。

郭祥君非常欣赏这一对联,他说:"四公司要从遵义走出曲折贫困的历史,走向辉煌的未来。四公司再穷、再苦,没有当年长征的红军穷,没有他们苦。他们能在遵义起死回生,我们为什么不能起死回生?

这条公路,业主在工程预算成本上降低造价27.46%;设计院在确定方案时又降造了12%。一个降低造价近40%的项目,其风险是何其之大。中标之初,四公司算来算去要亏2900万元。

为了避免亏损风险,董事长郭祥君和党委书记王树文决定由樊立跃副总经理出任项目经理。 樊立跃是个"神算盘"。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实施精细化管理,将成本降到了最低点。如浆砌片石,业主将一方的单价定到了73元,而樊立跃65元则保质保量地干了不来。 想富的人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一个包工队要承包韩家店一号大桥,算来算去要亏1700万元。樊立跃说:"包给你们干,那才叫傻瓜蛋呢?我们自己组织架子队,由自己的员工起主导作用,结果止住了亏损的巨轮。

四公司有个叫蒋永才的人,是个残疾工人,常年拿80%的工资,许多人认为他是"熊蛋包",但樊立跃认为在新的体制下他可以变成人才。他就是再"熊",也比刚上场的农民工强啊。 以蒋永才为核心组成了一个架子队,不仅活干得漂亮,而蒋永才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一年收入可达4万多元。

樊立跃总结说:"旧体制扼杀人,新体制成新人。以新体制的角度,选人用人,人人都有可塑性,都可能成为人才;以老体制看人,就把职工看死了,把他们当成了工具,积极性和能动性就发挥不出来。"

他以农村土地承包制为例说:"土地承包之前,中国有一半农民饿肚子,实施土地承包之后,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能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城打工。这种思路,我们国有企业必须借鉴。"

在崇遵项目,四公司开始重视自我教育,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所有员工都进行"转型"的自身教育。根据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来确定转型后的能力取向和人生取向;在崇遵项目,他们培养了一种特殊工种的技术能手,使原有的原始技能得到提升;他们培养了一批特种机械操作手,可以驾驭各种先进设备。

郭祥君说:"四公司的员工十年以后多么富有,并不取决于未来十年做些什么,而是取决于今天他们做了些什么,投资了什么。要得到利润,要想在将来得到高于'正常'人收入的额外收入,就必须对职工进行投资,学会嫌钱的本领和思维。这一点才是对将来进行最保险的投资。"

崇遵之战打得很苦。关键之时,党委书记王树文没日没夜地在那里苦战了三个月。公路胜利通车之际,一个叫唐成学的队长累得竟整整睡了三天三夜。

2005年12月26日,崇遵高速公路胜利建成,四公司不仅没有亏损,而且获得了利润,培养了人才。现在四公司在全国各地承揽任务近18亿元,大大小小项目的骨干力量,基本上来自崇遵项目。一个项目不仅是财富的裂变,同时也产生了能力和人才的裂变效应。{太瘦的猫不会发情}.

通车的那天晚上,郭祥君登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