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时间:2021-10-01 00:00:00 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供大家参考。

  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先生对祖国、对儿子深沉的爱。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些家书的目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中,有傅雷先生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这就如细雨款款相待;还有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这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

  在书中收录的第一封家信中,傅雷对孩子要求极严,他为人极为严肃,甚至刻板,不近人情。妻子梅女士是傅雷青梅竹马的恋人,两人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就连她也说有时和傅雷在一起是“精神上备受折磨”。傅雷性格倔强,一生追求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而傅聪年少气盛,更是一个“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人,所以导致后来的父子反目,傅聪离家出走。其实还是性格使然。这件事对傅雷的打击很大,在这封家信里,傅雷表达了一个父亲真诚的愧疚之情。

  在整本书中,傅雷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经验、艺术的体会、文化的感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出来。他以亲身经历教导儿子做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读后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得意,更有失落。因此要以一种达观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的诸多痛苦。这或许就是傅雷想告诉大家的,生活再苦,也要笑对。

  把自己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自己理想的人物的家庭教育相当危险,可傅雷成功了。

  跟楼适夷说的一样:“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我们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与艺术修养。

  读傅雷家书有感

  陪同孩子们读完《傅雷家书》已一月有余,现在才坐下来写写内心的感受,发现翻阅之前做的批注,内心已无多少波澜,“迟到”的终究是不好的。当时的感慨已随时间的风儿飘逝,只能心生遗憾地在此补记一篇,以此警醒自己,很多事还是要趁早、合时宜。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傅雷家书》之前我也买过一本,可就是没有耐心读完,总觉得枯燥乏味,那时我还没有成为妈妈。现在,再次翻开书本,却发现每一个字都犹如跳跃的音符将我的内心撩拨得痒痒的,仿佛傅雷先生就坐在我的面前,在橘红色的灯火掩映之下,在茶雾缭绕之中,他向我娓娓道来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及诚恳深厚的人生智慧。话语之间,我分明触摸到了傅雷先生那一颗高贵的赤子之心。

  为人父母,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最深刻的感触。几十年如一日,不管生活平坦还是坎坷,傅雷坚持给儿子写信,通过书信的方式给予儿子各个方面的教育,关于艺术、关于为人处世、关于冷暖起居等等。这需要拥有多大的责任感啊。尤其是在他自己工作繁忙劳累的情况下还是一如既往地写信给儿子,以至于到后面阶段他已积劳成疾还是没有间断,如此父亲,让人心生敬意。同样为人父母的我们,相比傅雷先生的情况,不知道要轻松多少倍,可是我们还是以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忙为自己不能好好陪伴小孩为借口,现在想来我为自己汗颜不已。我明白了,傅雷是用一颗坚定的恒心铸就了孩子的辉煌。

  为人父母,其实也是一件需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事情。傅雷是儿子的音乐启蒙老师,在给儿子的无数信件中,都是在和他探讨艺术方面的知识,或是建议、或是批评、或是鼓励,字里行间,浓浓父爱自不必说,我更体会到的是傅雷自己对艺术的一颗赤子之心,与其说是在教育傅聪,不如说是他把儿子当做了知音一起来分享探讨。这样的父子关系实在是让人心生羡慕。我们可能会说,如此博才的傅雷毕竟只有一个,我们做不来,只能羡慕了。其实不然,就像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一样,我们为何不好好培养自己的兴趣呢,不然我们又该和子女聊什么,日复一日地聊人生大道理吗?中国大多数失败的亲子关系就败在了这上面。我明白了,傅雷是在用自身的生活方式与才华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同呼吸、共命运。

  在傅雷和傅聪探讨的内容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其中的一点感触特别深,那就是他们经常交流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内容,其实不难看出,傅聪日后的成就与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着很深的关系,中国文化是中国人从事各行各业的一个根基,根基越雄浑牢固,发展越有高度。追根溯源,是傅雷先生有一颗不忘本的心,时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并时时提醒儿子,即使身处国外,也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只有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中国人。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而我,给予孩子这方面的影响太少太少,用心不足,实在惭愧。

  千言万语,也诉说不尽这本书给予我的启示,为人母、为人师,都需要用一颗赤子之心,才能教育出优秀的下一代。

  读傅雷家书有感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有时候我还会想,要是我能与父亲通上几封这样的家书,那该是什么有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