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 李白杜甫图片

时间:2020-06-02 00:00:00 100字

篇一:《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

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李杜二人对于中国人而言,也是如此。李白、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双子星座。 李白是精神上的伟人,在于他以一个寂寞的超人的姿态,为我们展示了生命与生活的全部美好!李白是一个一生追求自由的人,他的家庭观念极其淡薄,甚至人情方面也很淡漠,他一生的理想就是要做神仙。他的思想中更多的是流露出道家的无为、安逸、潇洒。李白的那些诗,大体上也不过是玉楼、金殿、鸳鸯、翡翠等语,与社稷民生毫不相干。翻遍李白全集,鲜有杜甫那样爱国忧民的作品以及那种儒家“仁”的思想。如果论其诗文的豪迈飘逸,李白称得上是一代伟人。但如果说他的心术事业于国计民生,以李白与杜甫并称,则有些勉强了。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李白才高,杜甫辞工。诗仙则浪漫飘逸,诗圣则近乎完美。都得到过批评,也都得到过赞誉。但我个人更喜欢杜甫。

首先,人品决定诗品,从这一点上分析,二人的优劣尤其明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许多人都喜欢李白的这句诗,对其敢于傲视王侯的人格魅力大加赞赏。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众多的唐代诗人中,千首诗轻万户侯的不是没有,但不是李白。从李白全部900多首诗看,他决不是一个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人。所以别说 是万户侯的荣华富贵,就是皇上的一个笑脸一点赏识,也足以令他兴高采烈地去效犬马之劳了。最典型的

是他那三首应旨而作讨好杨贵妃的马屁诗《清平调词》。妃子欢喜,自然皇帝高兴,李白的红包也就拿定了。只遗憾他一不小心让高力士钻了空子,说诗中故意用历史上的祸水女人赵飞燕来影射杨贵妃。由此,李白立即被削职赶出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才乐不可支地高兴几天,就结束了。这种打击之下,他才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恨恨之语。

杜甫却没有这样,他所关注的,自始至终都是他赖以侪身的草根阶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最生动的写照;当个芝麻绿豆大的官,却也几乎要把心操碎: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写起诗来,落笔沉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别说那乱离之人,就连我这生在太平盛世的,看得也是心里凄凄惨惨戚戚,大有悲郁之气。儒家文化的一项十分了不起之处,便也体现在这里, 象杜甫,自经丧乱之后,自身难保,放在唐朝那个大环境里,实在是个微不足道的的草民而已,可他总摆出杞人忧天状,担忧着他的朝庭和人民,好像这个朝庭就是他自家的,跟他有莫大的关系。

翻开《李太白集》安史之乱当中,李白错投永王李璘旗下,十一首《永王东巡歌》一首比一首更肉麻。后来李璘拥兵图谋与新任皇帝争夺天下,兵败后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到夜郎—— 尽管这期间李白有献给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的几首《上皇西巡南京歌》,但权力在新任皇帝手里,他并没有原谅李白。看李白的献诗:“莫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剑阁重

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如果不了解安史之乱这段历史,读者肯定会误以为当时形势一片大好,又是一派歌舞升平呢,哪里想得到杜甫诗歌中战乱之后遍地白骨,百业俱废,百姓流离失所的情景!

苏轼这样评价:“李太白,狂士也。又尝失节于永王璘;此岂济世之人哉”?苏轼的弟弟苏辙持类似的看法:“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

回到现实,对国家对社会来说,也是更加需要杜甫这样忧国忧民,将小我与国家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个人是不可能脱离集体而存在的。现今社会风气剧下,集体意识淡薄,而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就尤为重要了。杜甫的人生是坎坷的,但他却可以在坎坷中坚守,他一生都没有向现实投降,更没有回避。真正的浪漫,是永远不向现实低头,直面现实就是杜甫最大的浪漫,于是,他成为了杜甫!

篇二:《李白与杜甫比较》

我眼中的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诗仙与诗圣,一个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一个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哀。他二人的作品都是唐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孰优孰劣一直都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在我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才情上,总觉得李白略胜一筹。他的作品中,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数不胜数。他的诗歌风格与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豪迈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渴望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追求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时他也是孤寂忧愁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和理想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气势磅礴,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之时应该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的才能一定能找到用武之地,千两黄金散尽了还会回来。以这几句诗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诗歌中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和豪迈奔放的情怀。

在作品的思想上,个人更喜欢杜甫。文学作品无论写得多华丽,如果脱离了生活,不能表现社会内容便只是虚有其表。与李白相比,杜甫的作品以叙事为主,描写的多是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困难生活的同情,这也与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在自己屋顶上的茅草被吹走,屋中不断漏雨的情形下,杜甫还想着希望有宽敞的房子为贫寒的人遮挡风雨,即使自己被冻死也满足了。字里行间传达出的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也一直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后人。

杜甫经典的叙事诗“三吏”、“三别”描写的都是战乱之中百姓的痛苦生活,深刻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活着的人吶,{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

没有音讯,死去的人啊,已经化为了尘土。短短十个字,将战争的残酷描写地淋漓尽致,让读者怎能不痛心疾首,产生共鸣。“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子孙们都在战场上阵亡,我苟活于世又有何用?此去征战不能再返回家乡,仿佛还能听到她劝我多吃饭。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国家危难之际还主动投军,为国效命。与妻子难舍难分的场面,让读者无不动容。

杜甫的诗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现象在今天仍然普遍存在。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所以,对待挑衅者,我们需要具备像“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位老人身上的深明大义和为国效力的精神。

一位作家只有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他的作品才能具有人性。国家和人民需要这样的文学作品。与之相似的鲁迅,他的作品并没有华丽的语言,而是因揭露了社会的封建和黑暗而变得崇高。他们都是用手中的笔杆作为武器,声讨那个充满苦难的时代。

李白可以说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杜甫对李白有至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杜甫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给予严厉的揭露和批评,他的作品多以百姓作为主角。可以说,杜甫是一位为百姓写诗的诗人。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诗仙”与“诗圣”也只有他二人才能当之无愧。唐代另一位诗人韩愈用这样的文字评价他们二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所以,我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孰优孰劣来评判他们,他们的文学成就都是永远值得后人景仰的。

篇三:《我眼中的杜甫》{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

我眼中的杜甫

谢冰倩

当孤舟漂泊大海,你忧国忧民之心不断;当秋风吹落黄叶,你低吟忧乐释怀;当寒冬布衾似铁,你依旧想着“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路走来,你一直在流泪,为百姓的颠沛流离,贫苦不堪,为百姓的烽烟四起,兵火不断,为自己的壮志未酬,报国无门,你曾一贫如洗,哀哀无助,当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后,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唱,你曾流亡羁旅,远离家乡,却在登岳阳楼后,做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丽篇章,在烽火连三月之际,你依旧想着黎民百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你爱人民,想百姓,细细的一支毛笔,凝结毕生心血与智慧,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眼中滚烫的泪水,心中火热的一滴血,你致死拖着一身疲惫,投身官场,心中是实现报国救民的愿望,离开官场,也是因为不愿剥削百姓的善良与大爱,正是因为你那心忧苍生,匡扶社稷的心在驱使着你,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

我眼中的杜甫

常福旺

穿越千年历史的重重尘埃,诗圣的光芒依然在闪耀,诗史记载的这位落魄是人曾经的足迹依然清晰。而我们站在千年后的今天,感受着这个贫瘠躯壳中丰富的灵魂。我们可以分明的看到,杜甫走在了一条坎坷的路上,而最后的终点却是垂老独病孤舟,一路坎坷成为了他人格升华的阶梯,艺术宣泄的载体。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官场上,杜甫从未辉煌过,在诗歌上,杜甫从未黯淡过。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好像一切不幸命运都降临在杜甫身上,本可像李白一样退出官场,潇洒度日,但他没有,因为他看到了水深火热中的人民,于是他主动扛起了挽救人民的责任,当仕途不顺,梦想无成时,他便用如椽巨笔写下诗篇。痛苦好像从未离开过杜甫,而他也从未屈服过,杜甫在痛苦中不断锤炼,终成一代诗圣。

我眼中的杜甫

张兰影

我无法想象,你的身躯如何扛起苦难;我无法想象,疼痛是如何让将你摧残;我无法想象,你的意志如何撑住自己;我无法想象,你的文字如何绽放瑰丽;我无法想象,你的生命如何找寻载体。。。。我的无法想象,是因为你的存在,是一个悲美的奇迹。

也曾苦于奔波,也曾疲于失落,迫于生计,你还是选择坚持,哪怕不择手段,哪怕受尽委屈,哪怕尽失尊严,尝遍苦楚,朋友做你的支柱,痛也无悔!于是,痛苦也要在你一代诗圣身上寻找深度。 上天赋予你不起眼的躯壳,你却满载山川,风物,丧乱和爱,孤独寂寞的一个人活出了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是苦涩的,是心酸的,是让每个有良知的人不忍垂泪的。可是,仿佛听到了你在耳边的呢喃:这个时代最苦涩的是百姓,最心酸的是百姓,泪水,不要流给我,而是那被鞭策被残害的百姓啊!

这,就是你,即使在生命的悬崖也要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伟大的杜甫!历史,辉煌也好,沧桑也罢,与你相比,也只是一段插曲,不是你的心里容纳不了太白的豪情,不是你的心里不渴望独立于世的飘然,

只是因为在人生的高峰中,你的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羊肠小道迂回,看到的是深沟阴暗幽深,看到的是民不聊生,如何潇洒一笑?如何飘飘于世?是因为你的良心!如果说,生命的安排无可逆转,而你,却用了最好的态度回应。

时代的冷酷,却挑中了这样的你,受尽折磨,然后用干枯的双手去蘸起这世界上无比的悲哀,混进自己的泪水,混成一渠永不断绝的生命的汹汹大波。千百年后的我们,也被你渲染,映出内心的自己,寻找真正的自我的意义。

读杜甫传

王婷

读他一遍遍,我懂得了为什么沧桑的岁月与冷酷的历史会选择他,让他来雕刻历史,传递真情。我常常会想,要怎样的铁肩膀才能扛得起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才扛得起夹缝中众生的叹息。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的蘸着浓于黑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它的使命注定他不会过得轻松,他进仕无门,困顿十年方的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孤独的死去,体老多病的他也一定不会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多少人曾用“穷则独善其身”来安慰自己,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无论多么艰苦,也要用文字来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就有了茅屋中的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妻儿饥寒潦倒,他依然为皇帝担忧,为国家担忧,他成就了一个不朽的王朝。

湘江那一片孤舟,承载着一具不朽的尸骨,诉说着一段凄苦的唐朝,传递着一种永恒不变的责任。

篇四:《我眼中的李白》

我眼中的李白

我眼中的李白

李白我们的老祖辈,我多想千年与你共饮一回!李白盛唐文化的丰碑。走进你我读懂了星汉灿烂的奔放;长风万里送秋雁的疏狂;对此可以酣高楼是性格的毫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个性的张扬。走进你人生的友情地久天长,桃花潭水深千尺是友谊的深度;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友情的广度。这深广的影响,造就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诗人人生!

李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代表,是一张古老的文化名片。他人生的豪放,诗歌的热情奔放,一代诗仙创作了无数篇快乐而又绚丽的诗词华章。 李白的《忆秦娥》就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他一生中唯一创作的一首词,《忆秦娥》被誉为百代词典之祖。“箫声咽,秦楼梦断秦楼月。”词中的少妇被李白刻画的栩栩如生。一名少妇独在秦楼之上,窗外月色朦胧,残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少妇手里拿着箫,泪眼交加是那么伤感,心情是那么低落,箫声那么带有情感,一个“咽”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少妇对戍边亲人的思念。“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首花间派的词只有李白摆脱了简简单单缠缠绵绵的儿女私情,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真乃大家风范! 我眼中的李白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是后世子孙的骄傲,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符号!壮哉,我眼中的李白!

篇五:《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 学校名称:宋体一号加粗)

本科毕业论文(宋体二号加粗)

题 目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系 别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付 勤 飞

指导教师{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

完成日期

目 录

中 英 文 摘 要………………………………………3 关 键 词 ……………………………………3 引 言 ………………………………………4 相 遇 ………………………………………4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情谊探秘……………………………5 李白对杜甫诗的评价 …………………………………6 李、杜诗歌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 ……………………7 注 释 ……………………………………8 参 考 文 献 ……………………………………8

摘要:李白与杜甫同为盛唐诗坛上的双子星座,高峰鼎立无人能及。他们于天宝三年或四年(公元744或755)间在洛阳会面并同游梁宋,很快成为朋友,当时李白名气很大,但杜甫对李白仍有微词。这从他们诗歌的取材与发展方向上看,即是最好的证明。李白专意于乐府、古风,而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老去诗篇浑漫与”;李白为天授奇才,而杜甫则达到了人之能致。自古文人相轻,笔者认为,除了杜甫对李白及李白诗在当时的地位表示认可外,不敢苟同杜甫对李白诗有的羡慕与崇拜之说。

Astract:

关键词:杜甫; 李白; 赠答诗;

评价

杜甫与李白的交往和评价之我见

引 言

李白与杜甫代表着唐代诗歌发展的不同方向,“一生傲岸苦不谐”的

李白对当时的律诗并不感兴趣,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怀有远大抱负的杜甫却“晚节渐于诗律细”。一个冷落律诗,一个专力律诗。令人不免猜想,在各方面差距都挺大的李杜二人,怎么能仅评一次交往活动,就被很多人认为是好比钟子期与俞伯牙的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交呢?或者说又怎么能成为彼此倾慕的朋友呢?这就是本文思考的出发点。

相 遇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与怀才不遇、漂泊京城

的杜甫相遇于洛阳。时年李白44岁,已是当代诗坛上的一颗大彗星,而33岁的杜甫被李白的风采与才华所吸引,于是相与遨游,极一时之乐。尔后,又遇到高适,三人便同去汴州怀古,饮酒赋诗,度过了一个秋天。大约在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杜甫来到兖州,与当时名重一时的文章书法家北海太守李邕相识,抵掌论文,过从甚密。后来李白也在秋天回兖州寓居,旧友重逢,情谊益笃。于是,有人认为这时的杜甫思想“也受到李白的影响而在创作上带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两人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会合了”①

以上讲述的是李白与杜甫相遇的基本史实,暂且不论李、杜二人是否

真的曾再次相遇于兖州,仅就有人说“杜甫受李白的影响而在创作上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一事,就值得商搉。无可否认,尽管杜甫比李白年轻10岁,但不可否认的是,二人当时已都是诗坛大家,而诗坛大家的显著标志就是众体兼备。可以肯定,杜甫一生也确实创作过有浪漫色彩的诗篇,但是这其中基本上没有出名的诗篇。换句话说,我们在杜甫诗集中几乎找不到浪漫主义的名篇,如果说有模仿那也是不成功的模仿,比如《丽人行》就是这样的乐府名篇,但也仍具有极强的现实讽刺意味。

闻一多先生曾将李白与杜甫的相见比作“两曜(明星)相遇”,说:“我们该当品(吹)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杜甫》)孔子与老子的相见是于史无证的传说,而李、杜相遇却史有明书。《新唐书·杜甫传》载:“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这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但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两个胸怀大志的沦落诗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免不了开怀畅饮,高谈阔论。不过,二人相见恨晚的交往,是那么的短暂,作别又是那么匆忙,“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甫》)汴州一别,两人就再也没有见面。

闻一多对李、杜二人相遇的评价曾遭到很多人批评,认为他明显地将

李、杜二人交往的意义大大拔高了。两个当时都是仕途失意的诗人同游以遣兴,游到秋天就散了,未必有那么大的深意。那么,李、杜二人的关系究竟如何呢?让我们从李、杜间相互怀恋的诗入手探究一番吧!

李白与杜甫的交往情谊探秘

据统计,在传世杜甫诗集中,诗题中有李白之名并以咏李白为主的诗{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

共有10首,内容兼及李白的1首,诗题中没有李白之名而在诗中提到他的有4首,正符合宋人洪迈统计的十四五篇之说。相反,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就比较少了,仅有4篇,其中有一篇还不确定。 因此,仅就数量的多寡而论就引起很多人猜测议论,认为杜甫与李白之间友谊是不平等的,杜甫似乎对李白有偶像情结,故热情有余,而李白却有天才生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那份狂傲,故其诗中很少提到杜甫,因而也不易推出李白对杜甫的态度到底如何。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以几个方面做一些合理的推测。 首先,我们从二人当时的经济状况来看,李白当时被皇帝“赐金放还”,

肯定相当富有,而杜甫当时却是一个“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落魄儒生,并且,李白还一贯瞧不起“白发死章句”的儒生。由此,我们不妨如设想,不仅李杜当年秋游的费用很大可能是由李白出的,而且李白对杜甫当时的创作水平一定相当看重,决非等闲视之,不然,心性高傲的李白岂能与他“携手日同游”,“醉眠秋共被”?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对等,却能抵掌而谈、秉烛夜游的情形起码也能说明了李杜二人不仅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且还相互赏识对方的学识造诣和创作水平。杜甫就曾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自诩道:“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笔,诗看子建亲。”所以,我们认为学识的对等应是当年李、杜二人交往同游的前提条件。{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

其次,从李、杜间的相互怀恋诗看二人间的情谊、态度。(1) 从杜

甫对李白的诗可以看出,杜甫十分欣赏李白的醉酒与狂士形象。在李、杜二人相会两年后,杜甫曾写了一篇《赠李白》诗来怀恋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后来,又写了诸如《春日忆李白》:“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遣怀》:“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炉。”《饮中八仙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一切似乎都说明,杜甫一提到李白,首先涌现在他脑海中的就是李白的醉酒形象。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杜甫不是在欣赏李白本身是如何俊爽潇洒,而是在欣赏他的狂士性格。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对狂士的欣赏,自古有之,历代皆然,因此,杜甫对李白的欣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杜甫只不过是在人云亦云的评价李白,而不是在真正颂扬。

(2)杜甫对李白的同情与关注,建立在自己的身世之感上。在李白晚年被贬谪流放夜郎后,杜甫曾写下了传世名篇《梦李白二首》,诗中贯注了杜甫的真情实感:“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其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

篇六:《我眼中的李白500zi》

我眼中的李白500zi

我眼中的李白

李白,乃是一代文学大师。李白年轻时期,为人放荡不羁,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又遭到免职。正因为他怦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鄙夷世俗,蔑视权贵,所以才使你的性格不受拘束,为人热情奔放,才造就了你的诗歌飘飘欲仙,无与伦比!

你是盛唐文化的丰碑。走近你,我读懂了星河灿烂的奔放! 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沦海”,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都体现出你的壮志凌云;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你对朋友的重情重义。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到“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豪放与才气。从“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借酒浇愁的苦闷之情,道出了你渴望天下能有一知己的绵绵愁绪。你为“嫦娥孤栖与谁邻”而犯愁,希望“月光长照金樽里”---永远与明月为伴, “友月”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从儿时我们就会背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大一些时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无一不体现你的“友月”。读懂你的诗词,就是走进你的内心世界;只有走进你的内心世界,也才能读懂你的诗词!

李白,无论你的豪情,你的才气,还是你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都使我敬佩你,崇拜你!你永远都是我眼中书写天地扬扬洒洒的“诗仙”,有着真实如我义薄云天的“酒仙”!

篇七:《我眼中的李白》

我眼中的李白(一)

相传贺知章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他极端欣赏李白之才,这“谪仙”的称号就是这位先生送给李白的。他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举荐到了朝廷,才使这个年轻人有机会写了几首轻薄的诗为世人所知,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类,并有了传说中的对高力士的戏弄,也有了高才吓退渤海国使者的潇洒,他喝多了酒,皇帝亲自给他喂凉水„„想一想,这几段故事应该是诗坛高才生李白一生中最为辉煌的几笔。但自此之后,贺知章和李白本人都陷入了一种痛苦的漩涡,贺大人实在不明白这个诗才如仙的年轻人为什么就不能容于朝廷?李白从此如丧家之犬一样地奔走各地,写得诗看似自由奔放,而其实,如果没有了酒精的麻醉,李白的人和文都是一样地沮丧着„„{我眼中的李白和杜甫}.

李白是中国文人,尤其是运气不佳的文人的一个很好的参照。我从来不否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陡峭的山峰,再难有人企及。但我真的有些不明白这个一生忙碌却一事无成的男人一辈子在想什么。他无意中给中国人留下一大堆光辉灿烂的锦绣诗文,但他终其一生也没把自己活着的事经营明白。

李白清高狂傲了一辈子,却是一份假清高。25岁时出蜀而游,人们记忆他的历史大抵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但这25岁之前李白的一些做法基本奠定了他一生的格调。自青少年时代,当他自觉有了一定的诗才之后,李白就遍访四川地方要员,拿着当时的“名片”投刺京城来蜀的官僚,而且,还真的得到过以礼部尚书衔出任益州长史的苏廷页的赏识。这次拜访成功让李白尤其高兴。为了十年寒窗脱青衿,一朝能为帝王师,他隐居岷山待价而沽,广汉太守慕名前去看望他,使他的名声渐大。这些公关活动的成功开始让李白觉得这可能是他一生的一笔大生意,从此在写诗之外专注此道,或者说,他一定要把诗写好,因为唐朝是一个格外重视文才的朝代,写好诗是做好生意的最重要的本钱。

出川后便在东南游历,写了不少寄情山水的诗,诗写得漂亮,目的却没变,就是为了能等一个更赏识他的人出现。其中他干了一件自以为漂亮无比的事,那就是他娶了一个好老婆,这老婆不得了,是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李白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结识更多的朝廷官员。

35岁,李白终于有机会来到了京城长安,他依然如故地用老手段结交了一批京城大腕儿,就是想让人家帮他,这些大腕儿其中就有那个贺知章。李白初入长安大概三年时间,一直想混个一官半职,成就个人梦想什么的,却也没个什么结果。

于是,李白灰溜溜地跑到了终南山上开始隐居了。结果是有些狼狈,但李白钻营的技术却是超一流的。话说,玄宗有一个亲妹儿,叫玉真的公主,正好在终南山有个别墅,李白自然有办法让自己变成了公主的座上客,在这儿,他拜见了宰相的儿子,驸马爷一类的达官贵人,但结果却一直不理想。看看《蜀道难》、《行路难》这些诗吧,都写于此时,这爷们儿的心情当时实在有些糟,看来,这“终南捷径”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好在李白的文学底子还是不错,再说了,他在这玉真公主身上也是下足了功夫,当时,还有一个比较愿意帮他的道士叫吴筠的,都替他说了不少好话儿,终于,李白有了一个被朝廷招入进京的机会。奋斗了四十年,眼看,要有结果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切,就这轻狂劲儿,能有什么好果儿吃吗?

二度入京,也就过了那么一年多一点的好日子,就是开头说的那一幕,牛B到了极点!但就这轻狂傲慢的态度,连皇帝都烦了——滚蛋吧!那一年,李白44岁了。

我眼中的李白(二)

我曾经用心想过中国分子的命运为什么总是这样的多舛。最重要的原因也许在于中国知识分子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社会对他的评定之间有太大的落差。就象我们十分地肯定李白的诗才,但就李白这样一个人,能当得一个好官吗?中国的官员是政治体制的组成分子,是行政事务、刑事诉讼、农田税赋的具体处理者。一个经常酗酒,待人接物傲慢无比,常沾沾自喜于巴结逢营的一个人会做成一个老百姓会喜欢的好官?我一点儿也不相信!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李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和平常人相比,他的诗才太高了,想让他自己谦虚点都很难,如果只以诗才而论,整个大唐时代,有几个人是李白的对手?这么高的才情,自然应该得一个很高的官职!这是一般人的逻辑,连李白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可在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眼里,这样的人做官能称职吗?于是,以李白为代表人物的中国文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可李白终其一生也没想明白这个道理。在唐代,政府选拔官吏的一般办法就是科举,再就是举荐。李白自恃才高,不想走一般书生的科举之路,只想走“终南捷径”,这个思路影响了他一生,他一生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44岁的李白含泪离开了长安,没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狼狈地离开了他一直向往的那个大都市,而且这么快。李白很快就从长安来到了洛阳。那一年,对于中国的文学史应该是很不起的一年,星光异彩——因为,中国的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相见了!文人们对这次相见都给予了无穷的遐想,现代学士闻一多先生曾著文对这次两大诗人的相见做了极为精彩的描写。但想一想,真实的情景呢,也就是两个同样落魄,同样怀才不遇的男人在一个蹩脚的小酒馆里的几次攀谈而已,可能喝多了酒,可能聊得比较投机。谁请客呢?可能是李白请得多一点吧,他刚从长安出来,过去一年里皇帝的赏银估计还有不老少,杜甫看着比较穷酸些,人也老实,自然是李白掏喝酒的银子了。两人交换了不少的诗作,都惺惺相惜,但于仕途一道,两人都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多说一句,杜甫为了当官也做了不少没面子的事儿,他在长安呆了7年,献媚于他人,也参加了科举,但运气却没有李白好些。

接下来,李白的行程真的没什么创意了。无论走到哪里,要拜访的依然是当地的达官贵人,人家请他喝酒,他就以诗作相赠,目的很简单,跟以前一样,无非是想求得他人的赏识,有时那态度都近于乞求了,唉!不过,对这个连皇帝也曾赏识,被贺知章称为“谪仙”的人,大家还是比较给他面子,所到之处,喝酒之外,估计大家还礼貌地送他了不少盘缠,所以,这段日子苦闷是有点,但到底也随了李白的走遍天下的心性,一路地走下去也没有多少生活之忧,到哪个地方都能混个肚儿圆。列数李白这几年的所做所为,和25岁之前的行事没有任何区别,做的事还是一样地让我们这些后来人看着恶心,有一次,他竟然替宣城太守写了一封谄媚于权臣杨国忠的信,虽是替他人代笔,口辞却是极端地奴颜婢膝,这时,哪里还看得出一个伟大诗人的风骨来?

我眼中的李白(三)

我也只是刚刚说了李白的半生而已,大家就有点受不了了!有什么啊?李白确实是个好诗人,至少是前无古人,可这写诗是一回事,做人又是一回事。如果唐朝没有了李白和杜甫,那整个唐代文学就会失去了多少光彩啊!

在说李白之前,加评一点白居易,白是中唐时期的一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老百姓写了很多诗,按理说,这老白应该是根正苗红的诗人了,可真正的白居易可是个喝花酒宿花巷的花花才子。但这样的历史面目也不至于淹没了他的诗人的成就。李白就更是如此了,无论他做人如何不成功,但他的诗歌的成就是任何人也无法企及的,按个人的喜欢程度,李

白在我心里是第二的位置,第一是苏东坡。因为苏东坡不但才高,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方式也内敛多了,做文人,可以学苏东坡,但不能学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因为这一句诗,李白在世人眼里增分不少,认为他是个极端清高之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可这样的表白和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又有那么大差距。从我前面的评述中,大家也一定会有这样的认识。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半辈子壮志难酬的李白终于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756年12月,他应邀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军队参与到平叛的队伍中,能为国出力,的确是个很好的机会。看看此时的李白,他不屑于参加一般的队伍,他加入的是永王的队伍,永王是谁?玄宗的儿子啊!李白参军的目的其实是昭然若揭的。可偏偏李白很倒霉,永王和肃宗最后又闹翻了,自己也成了叛乱分子,自然也在被震压之列,最后,倒霉蛋儿李白被充军发配到了夜郎(今贵州)。在流放途中李白遇赦,可此时他已经59岁了。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李白的一生在我眼里实是有些狼狈。

在李白的900多首诗歌里,政治抒情诗占了相当的篇幅,就是说,李白一生都陷入了一种狂热的政治热情中,这种热情是可以肯定的,因为一个男人活一生建功立业的志向是要有的。可惜他的这种热情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切入口,他应该有很多机会,至少比杜甫的机会是多多了,可这些机会他一直没有能抓住。

没有抓住这些机会,李白一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他的性格有问题,生活方式有问题,做人有问题,与人相处有问题,他的问题大了,可他看不到,他总是发牢骚,认为是一些权贵奸人挡了他的道。也许真的是这样,喜欢李白之才的人真是不少,可喜欢李白这个人的估计不是太多。所以,李白的一生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一直想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一直碰钉子,一直不放弃。

按我们现在的观点说,李白这个人在政治上极端不成熟,所以,一辈子难有大的成就也就在所难免了。如果李白能换种活法,结局肯定是另一种样子的。毕竟文学的大才和政治的大才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象王安石、司马光就是这样的人士,就是苏东坡也比他强了不少,苏学士的才情不在李白之下,而且人家还算是个相当不错的好官。

篇八:《我心中的李白》

李白,一个存在于我们学生时代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他的作品,无处不在。我相信,每一个学过唐诗的人,对李白的作品从来不会陌生。小至幼儿园,大至白发苍苍的学者,说起李白,也许都能随口说出一两句他的雅作。似乎在每一个时期,我们都会接触到李白的作品,并从中习得人生的另一番感受。对李白最原始的印象,是从《静夜思》开始,这短短的四句唐诗,开启了我对李白诗作的认识之路,也开启了我对唐诗的学习之路。

然而,毕竟年少无知,对于李白的认识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对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