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动物的行为习惯”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1-09-15 00:00:00 初三作文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

1.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骼: 骨 —— 相当于动力学上的杠杆作用

运动系统 关节 —— 支点作用

肌肉 —— 动力作用

(1)骨骼是由骨和“骨连接”构成的整体,如颅骨、上肢骨是骨骼,而肱骨、股骨是单独的骨。

关节使骨的运动牢固而灵活,而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里脱出来叫脱臼。保护措施包括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强度应当适当,需要时佩带护腕、护膝等。

(2)骨骼肌

2.运动过程中的协调配合

运动过程中的协调配合表现在三个层面:

(1)骨、关节、骨骼肌之间的协作:当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牵拉骨绕关节活动,就产生动作。

(2)骨骼肌之间:由于骨骼肌只能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一组屈伸动作是由两组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

人在自然状态,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相反。手臂自然下垂时都舒张,手提重物时都收缩。

(3)各系统之间: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的,它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行为从获得途径来看,分为两大类:

先天性行为

概念: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意义:虽然简单,却是保证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必不可少的行为;有一定的局限性。

实例: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母兽哺乳、鸟的育雏、婴儿吮奶、动物的趋光性、雄鸡报晓、蜻蜓点水、孔雀开屏、鸠占鹊巢等。

概念: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学习行为

意义:是动物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动物生存的环境越复杂多变,需要学习的行为也就越多。动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不断地获得新的行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的一种行为。实例: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偷喝牛奶、幼猩猩模仿成年猩猩取食、海豚表演、鹦鹉学舌、蜘蛛结网、猴子行礼、狗钻火圈、小鼠走迷宫等。

(三)动物的社会行为及信息传递

1.社会行为

(1)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即不同职能);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2)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动物的社会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许多弱小和性情温和的动物靠群体的力量往往能战胜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方式:气味、声音、动作、颜色。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社会行为中的信息交流在保证动物个体生存和整个种群生存繁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讯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御敌以及交配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