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社会现实,人心利益的作文 批判现实的作文

时间:2020-06-01 00:00:00 800字

篇一:《社会太现实》

篇二:《2016年全国卷三张作文题分析》

2016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分析

适用地区:适用地区: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 湖南 湖北 广东 安徽 福建

18.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命题意图

高考前,“一点四面”这一新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试题中如何落实“一点四面”的问题,成了我们今年备考的突破性思考方向。本作文题确实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落实了这一重要指导思想,非常鲜明地彰显了“立德树人”的这一核心指导思想。从命题者来说,这样的作文题设计,可以说非常漂亮地完成了一项“政治任务”;从备考者来说,面对这样的题目内涵,也完全在意料之中。这就实现了今年高考题“保持稳定”的整体目标。

(二)材料解读

2016年新课标Ⅰ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幅漫画。漫画类材料作文,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说简单,是因为只要把握了漫画的正确的、核心的寓意,作文的观点也就迎刃而“立”了。说难,是因为漫画的寓意并不容易把握,特别是漫画的各种符号所代表的精神寓意。《汉典》解释“漫画”为:“抓住人物特点,用夸张或歪曲的手法呈现,以产生滑稽讽刺的绘画。笔法简单,不拘形式,題材自由变换,或出于想象,或掇拾时事,或描绘片段人生,而以趣味为主。”根据漫画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读懂漫画的几个方法:

首先,由于漫画“笔法简单”,线条单一,往往只是事物或人物轮廓的勾画,那就更需要读者还原线条背后丰富的意蕴。

其次,由于漫画是运用夸张或歪曲的手法呈现的艺术,某些符号必定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与人物不符,那就需要在漫画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某种必要的联系,从而读懂漫画。 再次,由于漫画往往与人物(或拟人化的人物)有关,那就需要读者把握人物的外在的行为、动作、表情、语言等,并且透过现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甚至内心世界。

最后,漫画往往是对现实的“疏离性观照”,对现实往往充满了讽刺或批判。那就需要读者善于把握漫画所讽刺、批判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于高考Ⅰ卷中的这幅漫画,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第一,该漫画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是由两个人物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成绩单,眉开眼笑,脸上有爸爸妈妈亲吻过的痕迹;另一个孩子拿着55分的成绩单,愁眉苦脸,脸上有印迹清楚的巴掌印。第二部分正好相反,第一个孩子拿着98分的成绩单,愁眉苦脸,脸上有印迹清楚的巴掌印,第二个孩子拿着61分的成绩单,眉开眼笑,脸上有爸爸妈妈亲吻的痕迹。其中,四个分数、两个唇印、两个巴掌印所代表的意义,需要考生首先把握。

第二,该漫画的两个部分是一个整体,而且两部分之间构成了对比关系,这就需要考生综合两个部分的信息,切不可人为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第一个孩子的100分与98分之间,第二个孩子的55分与61分之间,形成了某种纵向的对比。

第三,该漫画的每一个部分的两个孩子之间,其实也形成了某种对比。即第一个孩子的100分与第二个孩子的55分,第一个孩子的98分与第二个孩子的61分之间,也存在某种内在的对比关系。这四个分数并非漫画的作者随意设置的,而是有着某种含义,需要考生去把握。

(三)立意分析

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的内容与寓意”进行写作。所谓材料的内容,就是漫画本身的外在表现,即画面本身的内容,而材料的寓意,则是漫画所反映出来的某种精神理念或现实观念。题目要求“明确文体”,其隐含的意思是文体不限,但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应

该按照该文体的形式规范进行写作。在这些要求的前提下,本材料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四个显眼的分数对比,巴掌印与唇印的对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唯分数至上”。这是大部分考生都能想到的一个观点。漫画中的人物显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很多家长眼里只有考试成绩与分数,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身心健康、实际能力等,采取忽视的态度。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漫画的首要意义就在于用夸张的形式批判这种现实。考生可以从这些符号入手,解读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总结出观点,并且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第二,如果再仔细分析这四个分数的话,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标准化的分数”不仅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心理扭曲。在0—100的分数区间,有几个分数的标志,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的等级,例如优秀的等级、良好的等级、合格的等级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标志,一是100分,这是满分,不仅意味着优秀,而且意味着完美无缺,是家长心目中最完美的综合实力的体现。第二个就是60分,这是合格能力的最低标准,60分及格,这是所有学生都知道的常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一个孩子之所以愁眉苦脸,挨了家长的巴掌,正是因为偏离了“最高标准”,第二个孩子之所以喜笑颜开,得到家长的赞赏,正是因为达到了“最低标准”。从这个现象出发,我们也可以反思分数标准与实际的等级含义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因果关系。 第三,如果我们着眼于同一个孩子的分数的对比的话,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着一种“唯进步主义”的倾向。对于这种倾向,需要我们辩证看待。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试得了55分,第二次考试得了61分,两次相比,成绩存在着明显的进步,面对这种进步,家长和孩子都开心,这无可厚非;对于第一个孩子,第一次考试得了100分,第二次考试得了98分,或许家长和孩子都不开心的一个原因是成绩退步了。或者说,家长真正恼火的并不是孩子没有拿到满分,而是与上一次考试相比,孩子的成绩退步了。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当一个孩子的成绩已经处于高位时,不论是进步还是保持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辩证看待孩子成绩的进退,特别是在一个不能改变的大环境的前提下,用平常心和理智来看待成绩的进退,无疑是正确的做法。

第四,如果我们着眼于分数与巴掌印、唇印的对比分析,是不是还可以这样分析:当一个孩子取得了满分或者不及格的分数,家长的做法就是简单的表扬或批评,甚至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批评;当一个孩子取得进步或者成绩退步时,家长的管理手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目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只会使用简单的表扬或粗暴的批评等教育手段,或者说,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手段。这幅漫画其实也是在批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使用真正的教育方法,不能真正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而总是运用这些感性的手段。也就是说,这幅漫画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五,当我们着眼于孩子的表情与分数之间的对比时,我们也可以进行如下分析:悲观主义者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当自己退步时,看不到自己的真正实力;乐观主义者往往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当自己进步时,即使这种进步依然没有达到很高的层次,却依然坦然面对。这也启示我们,要善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但如果考生经过比较,得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不同的人看待不同的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等观点,则视为偏离题意。

(四)下水作文

分数,挥之不去的“雾霾”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刘卫平

面对一张“优秀之星”的奖状,兴奋袭上心头;面对一张“进步之星”的红榜,微笑温暖心

田。然而,面对这幅漫画,心里却增添一份沉重与刺痛。分数由100分不幸滑到98分,由55分逆袭跃至61分,每个跃动的分数都拉紧我们的神经。分数,成为我们心头无法挥去的“雾霾”。

不可否认,在“胜为王败为寇”的王朝理念下,分数有其存在的土壤,它是一把客观的标尺,标度着角逐的实力。想想,人生任何一场考试都不是以分数来论英雄吗?比如科举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没错,分数成为定夺上下的一把利器。

可是,细想一下,分数有那么神奇吗?我们为何对分数如此敏感啊?

人们总喜欢用分数来为学生贴上标签,将分数与“好生”、“差生”对号入座。分数高,则把“好生”的荣光慷慨地放大;若是分数低,则把“差生”的帽子冰冷地扣上。就这样,我们把分数的功效妖魔化,人为地拔高分数的价值,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于是,学生苦苦拼搏,追求分数,可忘记了健康的体魄和美丽的灵魂;老师呕心沥血,汲汲于分数业绩,却忽略了学生灵魂的塑造和创新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唯分数论”的价值观在作祟。

人们总认为分数提高一点就是进步,降低一点就是退步。分数面前,我们变得如此小气、敏锐。从“亲吻”到“手掌”,从奖到罚,我们眼中只有学习的分数,却漠视孩子背后的努力,无视孩子的学习能力。那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正演绎着喧嚣的功利主义。看看,今天虎妈狼爸不就是功利主义的罪魁祸首吗?棍棒教育不就是教育走上“快车道”的加速器吗?这幅漫画中,惩罚变得如此简单,奖励变得如此廉价。穷其原因,教育的功利主义肆意泛滥。 在“分数”被神化的今天,功利化教育雕饰出来的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心愈加浮躁,事事只求政绩。以利润多少考核企业,以GDP高低选拔官员。可教育从来就不是政绩的附属品。若我们的教育演变成“政绩利益争夺战”,那所谓的人才早晚会成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黑心人。

说实在,分数已成教育的心头大患,以分数论奖罚,绝非教育改革的出路,更不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做法是粗糙的,甚至是粗暴的,换来的绝不是教育的春天,而是教育的寒冬。还记得龙应台恳切地对儿子说:“孩子,我要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只有当盘绕在教育头顶上那一片分数“雾霾”净化之后,我们才能回归真正的教育。各位真正关心教育的人,请还孩子一片宁静的天空,别让分数成为孩子挥之不去的“雾霾”。

(五)备考启示

1.今年的命题趋势,其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高考作文命题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是一个在变与不变中进行抉择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是什么样的作文,命题作文也好,新材料作文也好,其基本得审题立意的方法是固定的。“文无定法”,其真正的意思是:文有法,无定法。只要我们把握了那个“法”,然后结合不同的题目类型与材料类型进行立意,我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走出猜题与押题的魔圈。就拿新材料来说吧,材料的类型主要包括:时评类、叙事类、寓言类、讨论类、议论类、关键词类、名言类、说明类、诗歌类、漫画类、多则材料类、驱动类等等。这个分类并不那么科学,彼此之间或许有交叉,但可以提炼总结出不同类型的立意诀窍。

2.引导考生总结不同的写作模式。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就事论事类的,笔者称之为“现实评论范式”;一种是概括出一个普遍的观点的,笔者称之为“寓意启发范式”。现实评论范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新闻类材料。材料的内容是近期的社会事件,这样的材料最好就是“就事论事”,对新闻中的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表明看法并展开分析。寓意启发类的作文,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概括出一个普遍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观点,然后运用现实例子去证明这个观点,在提炼观点时,很多考生由于思维方法的问题,往往会偏离题意。这种寓意启发类的作文,主要包括:寓言类、事件类、名言类、说明类、诗歌类、漫画类等。这几类材料,写作的流程也大体一致,也就是先引材料,分析材料,提炼出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事例、道理、名言、比喻、正反等论证方法去证明这个道理,最后是

总结,照应题目。这样的材料,是不能写成“就事论事”型的。{批判社会现实,人心利益的作文}.

二、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吉林宁夏内蒙古黑龙江新疆重庆陕西海南辽宁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一)命题意图

2016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刊登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梳理了高考命题“一点四面”的改革主题,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可谓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改革。Ⅱ卷的作文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考查,但语文素养即是人文素养、民族素养。语文素养的考查,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考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问题,国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逐渐形成了过分的“经济意识”,传统文化在流失,在青少年中式微,具体表现为对阅读的漠视,对母语的麻木。Ⅱ卷作文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正是结合当下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材料解读

题目延续2015年全国Ⅰ卷的设计理念,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

本作文题的材料主要内容为:

1.语文学习与语文素养。

材料主要围绕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展开,谈到了个人发展、整个社会、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问题。个人的语文学习可以促进个人发展和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每个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语文素养的提升,进而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材料中提到的国家软实力即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它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具体包括文化、教育、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文化产品等,更甚至语言也可看作是一种文化实力。中国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度依赖经济利益的逻辑来解决问题,导致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人民日报》英文版2006年的一期中写道: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中国如果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那么中国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事实上,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软实力”,它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中国有着以和为本的价值观和依靠德行赢得尊重的传统,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材料将语文学习、语文素养放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

2. 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

(1)课堂有效教学

这一途径强调的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堂是关键。考生要明白,课堂不仅教授学生掌握基础

知识、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语言的综合运用等,更能让学生接受优秀的文化熏陶。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有限性,课堂教学是我们提升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2)课外大量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首选。书籍作为一种间接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更快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以及生活的丰富性。但考生依然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大量的课外阅读固然能够很好地提升语言素养,但过多、太杂的书籍也会降下我们的语文素养,在这样一个自媒体的时代,我们更是要注意。

(3)社会生活实践

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生活,社会生活实践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和永不枯竭的素材。如果考生从这一途径入手,同样需要明白,社会生活实践虽然是语文知识不枯竭的源泉,但是很多时候它无规则、无技巧,单靠自我的觉悟是远远不够的。

本作文题的材料要求为:

1.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

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时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就事论事。也要求考生不要泛泛而谈或一味地拔高,而是要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体会,从己入手,由小到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比较”二字就告诉考生,这三种途径都可行,哪一个更有效呢?这就需要考生在写作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作文,在对比中阐述自己看法和理由。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出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中在更有效的那个途径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

(三)立意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确考生在作文时必须在三种途径中进行权衡和选择,考生可以从肯定课堂有效教学,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来立意,也可以从肯定课外大量阅读,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堂有效教学和社会生活实践来立意,亦或可以从肯定社会生活实践,并在某种程度上否定课堂有效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来立意。

(四)下水作文

语文素养之提升途径需兼而用之

中山市龙山中学梁天钧

语文素养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灵魂格局。而中学阶段乃一个人语文素养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社会语文素养之基础,以何种途径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不深思之大事。语文素养的提升,并非无迹可寻,它来自于课堂的有效教学,来自于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也来自于社会生活实践。三者于提升语文素养,作用不同,但需兼而有之,殊途同归之谓也。

由于中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特点,语文课堂是提升语文素养之主要形式。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与形式直接影响语文素养的基础。从辞藻优美的《春江花月夜》到意境典雅的《赤壁赋》,从上古瑰丽的神话到欧亨利令人回味的小说,从小学的看图写话到中学的千字文章,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奠定语文素养的基础。正如有人在地铁上看到一中学生在背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心中顿生感动与共鸣。这些课堂语文记忆形成的语文素养可以构筑起一个社会情感连通的基因。

有效的课堂教学确保了语文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经典性、连续性与落实的有效性,是语文素养由师到生的传递。由听、说、读、写的训练到个人内化素质的感悟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三:《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全面解读及下水作文》

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全面解读及下水作文

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全面解读及下水作文

一、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Ⅰ作文题

适用地区:适用地区: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 湖南 湖北 广东 安徽 福建

18.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命题意图

高考前,“一点四面”这一新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试题中如何落实“一点四面”的问题,成了我们今年备考的突破性思考方向。本作文题确实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落实了这一重要指导思想,非常鲜明地彰显了“立德树人”的这一核心指导思想。从命题者来说,这样的作文题设计,可以说非常漂亮地完成了一项“政治任务”;从备考者来说,面对这样的题目内涵,也完全在意料之中。这就实现了今年高考题“保持稳定”的整体目标。

(二)材料解读

2016年新课标Ⅰ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幅漫画。漫画类材料作文,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也不难。说简单,是因为只要把握了漫画的正确的、核心的寓意,作文的观点也就迎刃而“立”了。说难,是因为漫画的寓意并不容易把握,特别是漫画的各种符号所代表的精神寓意。《汉典》解释“漫画”为:“抓住人物特点,用夸张或歪曲的手法呈现,以产生滑稽讽刺的绘画。笔法简单,不拘形式,題材自由变换,或出于想象,或掇拾时事,或描绘片段人生,而以趣味为主。”根据漫画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总结出读懂漫画的几个方法:{批判社会现实,人心利益的作文}.

首先,由于漫画“笔法简单”,线条单一,往往只是事物或人物轮廓的勾画,那就更需要读者还原线条背后丰富的意蕴。

其次,由于漫画是运用夸张或歪曲的手法呈现的艺术,某些符号必定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与人物不符,那就需要在漫画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某种必要的联系,从而读懂漫画。

再次,由于漫画往往与人物(或拟人化的人物)有关,那就需要读者把握人物的外在的行为、动作、表情、语言等,并且透过现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甚至内心世界。

最后,漫画往往是对现实的“疏离性观照”,对现实往往充满了讽刺或批判。那就需要读者善于把握漫画所讽刺、批判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于高考Ⅰ卷中的这幅漫画,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细节:

第一,该漫画其实是由两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是由两个人物组成。第一部分是,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成绩单,眉开眼笑,脸上有爸爸妈妈亲吻过的痕迹;另一个孩子拿着55分的成绩单,愁眉苦脸,脸上有印迹清楚的巴掌印。第二部分正好相反,第一个孩子拿着98分的成绩单,愁眉苦脸,脸上有印迹清楚的巴掌印,第二个孩子拿着61分的成绩单,眉开眼笑,脸上有爸爸妈妈亲吻的痕迹。其中,四个分数、两个唇印、两个巴掌印所代表的意义,需要考生首先把握。

第二,该漫画的两个部分是一个整体,而且两部分之间构成了对比关系,这就需要考生综合两个部分的信息,切不可人为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第一个孩子的100分与98分之间,第二个孩子的55分与61分之间,形成了某种纵向的对比。

第三,该漫画的每一个部分的两个孩子之间,其实也形成了某种对比。即第一个孩子的100分与第二个孩子的55分,第一个孩子的98分与第二个孩子的61分之间,也存在某种内在的对比关系。这四个分数并非漫画的作者随意设置的,而是有着某种含义,需要

考生去把握。

(三)立意分析

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的内容与寓意”进行写作。所谓材料的内容,就是漫画本身的外在表现,即画面本身的内容,而材料的寓意,则是漫画所反映出来的某种精神理念或现实观念。题目要求“明确文体”,其隐含的意思是文体不限,但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应该按照该文体的形式规范进行写作。在这些要求的前提下,本材料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四个显眼的分数对比,巴掌印与唇印的对比,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孩子的教育,切不可“唯分数至上”。这是大部分考生都能想到的一个观点。漫画中的人物显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很多家长眼里只有考试成绩与分数,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表现例如身心健康、实际能力等,采取忽视的态度。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漫画的首要意义就在于用夸张的形式批判这种现实。考生可以从这些符号入手,解读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总结出观点,并且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第二,如果再仔细分析这四个分数的话,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标准化的分数”不仅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心理扭曲。在0—100的分数区间,有几个分数的标志,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的等级,例如优秀的等级、良好的等级、合格的等级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标志,一是100分,这是满分,不仅意味着优秀,而且意味着完美无缺,是家长心目中最完美的综合实力的体现。第二个就是60分,这是合格能力的最低标准,60分及格,这是所有学生都知道的常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一个孩子之所以愁眉苦脸,挨了家长的巴掌,正是因为偏离了“最高标准”,第二个孩子之所以喜笑颜开,得到家长的赞赏,正是因为达到了“最低标准”。从这个现象出发,我们也可以反思分数标准与实际的等级含义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因果关系。

第三,如果我们着眼于同一个孩子的分数的对比的话,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着一种“唯进步主义”的倾向。对于这种倾向,需要我们辩证看待。第二个孩子第一次考试得了55分,第二次考试得了61分,两次相比,成绩存在着明显的进步,面对这种进步,家长和孩子都开心,这无可厚非;对于第

一个孩子,第一次考试得了100分,第二次考试得了98分,或许家长和孩子都不开心的一个原因是成绩退步了。或者说,家长真正恼火的并不是孩子没有拿到满分,而是与上一次考试相比,孩子的成绩退步了。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当一个孩子的成绩已经处于高位时,不论是进步还是保持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辩证看待孩子成绩的进退,特别是在一个不能改变的大环境的前提下,用平常心和理智来看待成绩的进退,无疑是正确的做法。

第四,如果我们着眼于分数与巴掌印、唇印的对比分析,是不是还可以这样分析:当一个孩子取得了满分或者不及格的分数,家长的做法就是简单的表扬或批评,甚至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批评;当一个孩子取得进步或者成绩退步时,家长的管理手段也是如此。也就是说,目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只会使用简单的表扬或粗暴的批评等教育手段,或者说,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手段。这幅漫画其实也是在批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使用真正的教育方法,不能真正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而总是运用这些感性的手段。也就是说,这幅漫画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五,当我们着眼于孩子的表情与分数之间的对比时,我们也可以进行如下分析:悲观主义者往往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当自己退步时,看不到自己的真正实力;乐观主义者往往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当自己进步时,即使这种进步依然没有达到很高的层次,却依然坦然面对。这也启示我们,要善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但如果考生经过比较,得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一样”“不同的人看待不同的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等观点,则视为偏离题意。

(四)下水作文

分数,挥之不去的“雾霾”

面对一张“优秀之星”的奖状,兴奋袭上心头;面对一张“进步之星”的红榜,微笑温暖心田。然而,面对这幅漫画,心里却增添一份沉重与刺痛。分数由100分不幸滑到98分,由55分逆袭跃至61分,每个跃动的分数都拉紧我们的神经。分数,成为我们心头无法挥去的“雾霾”。

不可否认,在“胜为王败为寇”的王朝理念下,分数有其存在的土壤,它是一把客观的标尺,标度着角逐的实力。想想,人生任何一场考试都不是以分数来论英雄吗?比如科举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没错,分数成为定夺上下的一把利器。

可是,细想一下,分数有那么神奇吗?我们为何对分数如此敏感啊?

人们总喜欢用分数来为学生贴上标签,将分数与“好生”、“差生”对号入座。分数高,则把“好生”的荣光慷慨地放大;若是分数低,则把“差生”的帽子冰冷地扣上。就这样,我们把分数的功效妖魔化,人为地拔高分数的价值,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于是,学生苦苦拼搏,追求分数,可忘记了健康的体魄和美丽的灵魂;老师呕心沥血,汲汲于分数业绩,却忽略了学生灵魂的塑造和创新的培养。归根结底,是“唯分数论”的价值观在作祟。

人们总认为分数提高一点就是进步,降低一点就是退步。分数面前,我们变得如此小气、敏锐。从“亲吻”到“手掌”,从奖到罚,我们眼中只有学习的分数,却漠视孩子背后的努力,无视孩子的学习能力。那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正演绎着喧嚣的功利主义。看看,今天虎妈狼爸不就是功利主义的罪魁祸首吗?棍棒教育不就是教育走上“快车道”的加速器吗?这幅漫画中,惩罚变得如此简单,奖励变得如此廉价。穷其原因,教育的功利主义肆意泛滥。

在“分数”被神化的今天,功利化教育雕饰出来的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心愈加浮躁,事事只求政绩。以利润多少考核企业,以GDP高低选拔官员。可教育从来就不是政绩的附属品。若我们的教育演变成“政绩利益争夺战”,那所谓的人才早晚会成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黑心人。

说实在,分数已成教育的心头大患,以分数论奖罚,绝非教育改革的出路,更不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做法是粗糙的,甚至是粗暴的,换来的绝不是教育的春天,而是教育的寒冬。还记得龙应台恳切地对儿子说:“孩子,我要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

只有当盘绕在教育头顶上那一片分数“雾霾”净化之后,我们才能回归真正的教育。各位真正关心教育的人,请还孩子一片宁静的天空,别让分数成为孩子挥之不去的“雾霾”。

(五)备考启示

1.今年的命题趋势,其实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高考作文命题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是一个在变与不变中进行抉择的过程。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是什么样的作文,命题作文也好,新材料作文也好,其基本得审题立意的方法是固定的。“文无定法”,其真正

篇四:《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全面解读与备考启示》

2016年语文高考全国Ⅰ卷、Ⅱ卷、

Ⅲ卷作文题

全面解读与备考启示

作者:中山市教研室张华等

目录

一、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Ⅰ作文题

(一)命题意图

(二)材料解读{批判社会现实,人心利益的作文}.

(三)立意分析

(四)下水作文

(五)备考启示

二、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

(一)命题意图

(二)材料解读

(三)立意分析

(四)下水作文

(五)备考启示

三、高考真题:2016年全国卷Ⅲ作文题

(一)命题意图

(二)材料解读

(三)立意分析

(四)下水作文

(五)备考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