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鉴赏再别康桥500字

时间:2020-06-01 00:00:00 500字

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3、通过《再别康桥》一诗的学习,让学生逐步做到爱读诗,会诵诗能品诗。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鉴赏。.教学难点: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展示康桥优美风光图片,由此引出诗歌《再别康桥》及作者徐志摩。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再别康桥》,首先我想听听大家对本诗作者徐志摩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出示课件)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8年秋,作者重到英国,再一次来到康桥,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光融合成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徐志摩特别喜欢康河,为康河的优雅,宁静,和谐所陶醉.正如徐志摩所说:”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河.一、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师:老师在准备课件时,在网络上搜索了很多这首诗的配乐朗读,但我不想急着在课堂上播放,因为我想先听听你们读,我也想让你们听我读,最关键的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完成这项任务,好不好,(学生齐答:行).师:首先请同学们将诗歌齐读一遍。学生齐读.师评:(老师认真听,对学生的朗读适当的做出点评。)对于诗歌的朗读,我们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离别诗.自然而然要带有一点伤感和不舍.师:对于本诗应该怎样去读呢.老师首先来示范读第一节.老师示范开头第一节:(板书)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朗读提示: 这是诗歌的首节,奏响了全诗的主旋律. 停顿的地方老师已标记出来.“轻轻地”三字须重读,但声音不要太大,节奏整体上呈轻微跳跃之感.师:老师在“作别”二字处停顿稍久一点,为什么?生: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板书)师:这便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师:根据朗读提示,大家一起将第一节朗读一遍.学生齐读第一节.师:我觉得比刚才好了一些.接下来,我们每个同学自己读一读,按你的理解去读。读了再读,多读几遍,每个同学都要准备,等会我再请同学朗读.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随意指导.师:每位同学都读得很认真, 请大家再小声地读一遍.这一次,老师给大家来点背景音乐,配上音乐去读,注意哪儿要停顿,请做上记号。同学又自由读。师:好了,下面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的时候尽量按你的理解,我听你读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谁愿意起来读?(学生举手)一生朗读.老师做记录.若有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读完后,大家鼓掌。师:读得很好。掌声就能说明问题。师:再请一个同学起来读。读完后大家鼓掌.师:大家鼓掌,说明读得不错。但是我还要问一下,你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可以举例说明.学生说明理由.师:我现在点一个同学:请袁梦岑同学读一读。袁同学不一定有他们读得好,但我还是很希望让大家听听我的朗读.若读得好,请大家来点掌声。袁老师读。读完后大家鼓掌。师:请大家暂时先忘记我是老师的身份,客观地说一说.我们三个人谁读得最好?(大家齐声),下面我们一节一节地来读。师:第一节我们刚刚读了, 下面请一位同学读第二节,读完后我要请同学们做点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先让学生做点评,老师再做补充:第二节诗,在主旋律的基础上拓展开去,呈现出明亮、优美旋律,表达诗人对康桥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逐步解开诗人的留恋别情,诗人此时沉浸喜悦之中。所以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喜悦”之情。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老师示范。“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荡漾”要读得轻柔舒缓。咱们试读一下。学生齐读第二节。第三节请一位同学先来读一读。(板书)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学生自己点评。教师指点: 这一节继续在明亮、优美而亲切的旋律中展开,“油油的”在这里应读得缓慢些.“招摇”读得轻快一点.“甘心”二字,表达出诗人深深地留恋之情,应稍读重音,且放慢节奏.(师示范朗读)师: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师:读得太好了,就要像她这样读。我们一起来读这一节.下面一节怎么读,请一位同学来指导指导吧。(板书)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生指导教师指点:康桥的一草一木很美,它就像一个美梦一样,这个美梦深深触动了诗人的心,此时诗人融情入景,将对康桥的留恋全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在读时,应注意两个地方.“天上的虹”要读得欢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感情要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示范一下)。师:好,开始读。齐读这一节。下面两节,老师先示范朗读,然后同学们摹仿,看谁摹仿得最好。首先我们来看第五节. (板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教师指点:此节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 “ 彩虹似的梦 ”,在朗读时应更加投入,突出个别动词(寻,撑,载,放),节奏加快。师:再来看第六节(板书)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教师指点: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抒情格调陡转,此节读前应有较长停顿,语气突转后一气呵成,节奏放慢,转为舒缓沉默。诗人悄悄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学生将两节连起来读。师:再来看最后一节(板书)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朗读提示: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云彩”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以显示结局的意味深长。学生齐读最后一节.下面我再请两位同学,配上我们的背景音乐,将全诗朗读一遍。二、通过朗读,领会诗歌“三美”师:显然比刚上课时进步大多了。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从内心里读了这首诗,真的觉得这首诗特别美的同学举一下手。(一部分)能不能请一个同学说一说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说明美的理由.我也认为《再别康桥》这首诗很美,根据闻一多的“三美”理论,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板书)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字数相近、 。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一节一韵、 每节换韵、回环复沓。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多选用色彩明丽的意象,如 “金柳”, “艳影”, “青荇”, “彩虹”等,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三、探异求新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老师适当提示,师生一起举例,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板书)     1、 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 如: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 营造的气氛轻松。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所完成的主要任务是朗读诗歌,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领会诗歌的三美。那么,在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大家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通过反复的朗读带动对诗歌的赏析,体会诗人的感情。五、课后作业1每人写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2每人背一首徐志摩的其他诗作。 

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二首 (《也许》《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现代诗歌二首(一)教学目标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二、诗人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抗战开始,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于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葬歌的语调。三、品读诗歌。1.题目下面的括号里告诉我们这是一首葬歌,这是闻一多写给女儿的。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为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死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女儿,以最隆重的方式——诗歌来祭奠女儿的亡灵。这就是《也许》的创作背景。2.诗人以“也许”为题而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也许”,结合具体诗句思考“也许”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1)“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揣摩,不敢相信,内心痛苦的表现。(2)“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更加明确了诗人的不确定性,他的猜测正是内心痛苦的体现,他无法接受女儿逝世的现实,以女儿睡了来安慰自己。(3)“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儿歌式的语言,童话般的世界,诗人宁愿相信女儿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是美好的,能聆听自然的声音,会快乐的生活。(4)“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活着,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哪怕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只要活着就好,但闻一多不这样想,现实社会是如此的污浊不堪,就像他在《死水》里写的:“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污浊的社会不要也罢,离开这样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幸福的,侧面也反映出诗人对这种社会的深恶痛绝。3.除了“也许”之外,诗人还用了“不许”一词,这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语气强烈,不可以,禁止。体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庇护。4.“夜鹰”“蛙”“蝙蝠”这些事物是不美好的,诗人“不要”它们去打扰女儿,但对于“阳光”“清风”这样美好的事物为何也不许出现呢?“阳光”“清风”这些温柔的事物,“拨”和“刷”这样轻柔的动作也有可能打扰到女儿的“睡眠”,作为父亲是绝不允许的,父亲对女儿的爱达到了极点。5.“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从“松荫”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像伞一样地全面保护着女儿。6.女儿其实并不是“睡着了”,而是永远离开了父亲,诗中哪几句诗是写实?“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7.你读这几句诗的感受是什么?悲痛到了极点的父亲,轻轻,缓缓,有无限的悲痛,也有深沉的父爱。四、小结。让人心碎的字字句句,让人动容的父女深情。我们用朗读去体会这位一团火一样的诗人为人父的柔情一面。五、朗读与背诵。当堂背诵。六、课外扩展《死水》《一句话》。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2.积累扩展诗歌。板书设计:课前教师将诗歌全文默写在黑板上作为板书。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再别康桥》,走进他的内心。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附照片和图片[幻灯展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三、解题。《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再别:指的是又一次,别而又别,体现的自然是无限眷恋。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四、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教师首先配乐背诵。)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1.提示: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还记得哪些比较熟悉的诗词?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杨柳依依”“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以“柳”作意象,它与“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诗经》中常出现这样的意象,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4.“夕阳中的新娘”,为何不是朝阳中的呢?夕阳照射下的金柳像披着金纱,是羞涩、美丽的,柳枝弯坠,随风摆动,有种独特的美。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5.可为什么“我不能放歌”呢?从梦境回归现实,不忍心惊扰康桥的宁静。回忆的感受是幸福温馨的,现实的感受是伤感惆怅的。六、小结。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     美     自由  爱(二)教学目标1.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美。2.通过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习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1.知人论世法:如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2.品读入境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诗的意境及诗中蕴涵着的诗人情感。3.对比鉴赏法:在对比鉴赏中领会诗的独特艺术魅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这是1925年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的首“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他的诗注意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因为那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既然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乐得清静,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虽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宽慰,但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5.全诗以虚写实,以睡眠表现死亡,全文只有最后两句才给予直接的描写。在复杂的情感,深沉凝重的爱女之情中,作者的情感如奔涌欲出的火山,平静之中蓄积巨大的内涵。你能体会诗歌主副标题之间暗含的关系吗?主标题“也许”是虚写。诗歌开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的诗歌中往往体现了这一主张。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押韵、节奏等,都是音乐美的表现。(1)从押韵上看:全诗一韵。韵脚为:累、睡、飞、眉、睡、水、美、睡、飞。(2)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3)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节奏相同,韵脚一致。2.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1)从字数上看:《也许》共四节,每节两句,每句都是9个字。(2)从排列上看:全诗排列整齐划一,单行排列停顿有序。所以,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是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3.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1)全诗中选用了“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词语,表现自然景物;通过鹰唳、蛙鸣、蝙蝠飞翔、蚯蚓翻土给读者听觉视觉上的动态想象。(2)诗歌的画面不是静止的,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特定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如“拨”“刷”等。(3)全诗共四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六、体验反思。阅读下面的诗,谈谈自己的感受。死 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闻氏的《死水》象征了他那个时代的中国。死水里也有所谓美,便是人家乱扔的破铜烂铁,破铜上能锈出翡翠,铁罐上能锈出桃花,臭水酵成一池绿茵茵的酒,泡沫便成了珍珠,还有青蛙唱歌,好像替这池臭水谱赞美曲。生在那时代的旧式文人诗人,并不知置身这种环境之可悲可厌,反而陶陶然满足,自得其乐。只有像闻一多那类诗人,看出这池臭水是绝望的,带着无比憎恶与愤怒的心情,写出这首好歌、奇歌。板书设计:也 许闻一多音乐美:押韵、节奏、回环复沓    建筑美:字数上、句式上       绘画美:动态画面、静态画面、多重画面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徐志摩。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他一生的风格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徐志摩遇难后,他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2.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课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他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3.徐志摩的诗歌作品:播放歌曲《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片段,出示《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再让学生说说读过的志摩的诗。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情境营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请自由朗读本诗。读后,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三、再次研读,鉴赏诗歌。1.朗读指导: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注音:荇(x€靚g) 斓(l€醤) 畔(p€鄋) 溯(s€「荩╣ o)语气: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回环复沓。押韵:每节押韵、节节换韵。2.内容研讨——读懂诗人。新诗的内容有很多值得探讨之处,诸如语言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变化、结构的安排等,现在,请大家任选一个学习主题,认真研读课文。研读过程中,在笔记本上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读后,学生交流。可以将问题细化为:(1)你觉得哪些词语或句子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匠心?“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首尾分别用了“轻轻”和“悄悄”,“轻轻”“悄悄”“沉默”营造了寂然无声、依依惜别的氛围。“轻轻”侧重客观状态,而“悄悄”着重主观意向,写出诗人不愿扰乱康河原有的恬静与美丽,更显出对康桥的一往情深。两个比喻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拟人手法:夏虫也为我沉默。(2)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意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为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夏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诗人的心声,为他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笔下,虫声会报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花鸟会哭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3)在古典诗歌中,彩云、金柳、青荇、天上虹等意象具有怎样的文化传统?“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是形容美丽而倔强的晴雯的;“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是描写纯洁善良的迎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柔顺飘拂的荇菜用来比喻窈窕贤淑的女子。《再别康桥》在传情达意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色彩缤纷,静谧柔美的意象来表达浓郁的女性情思,这或许是与诗人对母校康桥情人般的痴恋,慈母般的挚爱的情感有关,或许也与他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关。(4)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了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象,“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3.移情入境,读出自己。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阅读诗歌时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这首《再别康桥》里,你读到的是怎样的自己?请说说本诗最打动你的地方。举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夕阳里再见金柳的羞涩和喜悦;理想破灭的伤感等等。四、对比赏析与结构重组。1.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离别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感伤,也充满了依恋,更让许多东西变得美好。离别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回顾我们学过的经典诗词,你记忆中最难忘的离别诗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这首诗里,(1)告别对象由人间转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2)诗人为别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3)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见机器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2.这首诗中,引用最多的诗句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们学过的唐诗中,有没有见过“挥手”?请把有“挥手”的唐诗背诵出来。送友人          李 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现在请仿照《送友人》,把《再别康桥》改写成一首五言律诗。示例:再别康桥康桥夕阳中,晚云红似火。金柳荡艳影,青荇摇柔波。清泉彩虹梦,星辉长篙歌。挥手悄离别,夏虫也沉默。板书设计:(说明:板书设计力求简洁而含蓄。“爱”和“美”既是徐志摩的人生追求,也是《再别康桥》一诗给人的最主要印象,徐志摩对康桥的爱体现在再聚康桥之时的喜悦与再别时的依恋,而本诗的意象、语言均给人极美的享受。而萦绕在诗人心头和诗句行间的是挥不去的离愁和别不了的旧梦。)资料卡片:1.关于徐志摩。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2.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3.其他名诗。偶 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王云

  

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再别康桥(网友来稿)李士建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新诗特点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把“五四”以后的诗歌视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就其主流而言,新诗的特征主要为:(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和一个纵队,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它是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的,集中表现了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并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加强。(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经历了真正的“诗界革命”,而与旧传统决裂,有意识地摆脱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终于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从很接近旧诗的诗变到很自由的新诗” 从而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三)新诗既以旧诗为革命对象,则自必以引进外来形式为诗体模式,我们的新诗在‘五四’时代基本上是从外国诗(主要是英国诗)借来音律形式的”(朱光潜《新诗从旧诗学习得些什么》,因而它乃是‘累积了几百年世界进步文学传统的一个新拓的支流”,在中国诗歌流变史上,是“截然异质的突起的飞跃”。这样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自己民族风格中,以致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它的世界性色彩。(四)新诗诚然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打破或者叫决裂,并不意味着割断,而只能是扬弃与吸收、批判与继承,也就是推陈出新。不推陈便不能出新,而没有可推之陈也便没有可出之新。每一时代的新诗歌,总是在民歌和前代诗歌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的新因素而生发创造出来,但它的根须却必然深深扎在社会现实生活的土壤中。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从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移桔的方向冲击:“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他主张:诗要“合乎语言的自然”,“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他曾说:“诗歌革命自何始,要须作诗如作文”,他把这种“诗探索”叫作诗的“尝试”,并概括为“诗体的大解水’(《谈新诗))。鸽    子      胡适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村青天,十分鲜丽!(《新青年》1918年)从艺术上来看,这首中国早期新诗的代表作也有很多特色,尤其是它较好地体现了作者本人提出的一套开风气的新诗理论。如胡适曾指出:关于新诗的音节,靠的是“语气的自然节奏”和“每句内部所用的字的自然和谐”,平民并不重要;而用韵方面,可以有多种自由,或“用现代的韵”,或“平厌互押”,“有韵固然好,没有韵也不妨”;至于艺术表现方法,则需要用“具体的做法”,换言之,“凡是好诗,都是具体的;越偏向具体的,越有诗意诗味。凡是好诗,都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多种——明显的逼人的影像”((谈新诗》)。对照《鸽子》一诗,正是如此。首先,该诗的音节确实大体上做到了自然和谐,全诗基本上用自然的语气一气贯注下来,相当流畅;其次,该诗注意押的,且全诗又押同一韵(i),然而诗中用的又是现代韵,也不受平区限制,这样,全诗既自由地表达了思想,但又具有诗歌的音乐感;还有,该诗的主旨(表达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自豪感)虽是抽象的,但作品的确采用了“具体的写法“,即把笔墨集中在描绘洁白的鸽子在蓝天中“回环往来,夷犹如意”和“研身映四’这幅鲜丽的画面上,这就避免了“抽象的题目用抽象的写法”的弊病,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分付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1917年10月,北京)新诗运动虽从形式革新入手,但是革新形式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能容纳新的内容。如果说胡适对于新诗运动的贡献主要在于提倡白话人诗与诗体解放,那么刘半农对新诗运动的贡献则在于他能更鲜明地或者说更直接地强调诗的精神的革新。旧持发展到清末,由于对传统的因循沿袭,诗体的束缚与文言的陈腐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解放诗体、复苏语言的功能便成为迫切的任务。然而,旧诗之所以旧,不仅仅在于形式的保守封闭性,还在于内容的陈腐老朽,这就是说,新诗运动必须对形式与内容进行同步变革。刘半农是最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关注新诗内容革新的诗人之一。这首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就在于它运用正在尝试着的新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新的、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内容。刘半农认为,诗贵在一个“真”;“只须将思想中最真的一点,用自然音响节奏写将出来便算了事,便算极好”。新诗要汲取自《国风》以来的优秀传统,“为野老征夫游女怨妇写照”,善于在“社会现象中见到真处”。显然,这首诗明显地借鉴了传统诗歌,尤其是在意念与表现方法上得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的暗示与启迪,通过两个反差极大的场景的对比描写,鲜明、具体地揭示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和贫富的悬殊对立,具有较强的批判性。这首诗还显示了刘半农运用语言的工力。叙事与描写简洁概括,人物的语言鲜明有个性,诸如老爷的语言漫不经心,显示其富贵而傲慢;而叫化子的语言强烈,节奏突兀,令人感受到他的愤怒之情。术语:意象意象既是诗歌形象化的基本要素,那它就广泛存在于诗歌作品之中,因此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就意象的分类而言,大体可分为六类1、实体意象(简称物象或实象)。即由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诗人胸中、笔下的艺术反映。2、虚幻意象(简称虚象)。系由诗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作哈哈镜式的变态反映、从而幻化虚构出的非现实中存在的幻象,诸如梦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种种意象,还包含一着神仙大显神通与鬼蜮兴妖作怪的虚构事象。3、事态意象(简称事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反映出的种种事态的各自进程及其前因后果,诸如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成因等。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现象中那些可见可闻可感可触的现象在诗人脑中和笔下的反映,如朝晖夕阴、寒来暑往、雷鸣电闪、雨雪阴晴、风云变幻对诗人情绪的具体影响等等。5、时间意象。乃是反映在诗人头脑中和行于笔下的晨昏昼夜、春夏秋冬、古往今来的诸多意象。6、空间意象。反映在诗人脑中、笔下的意象的空间位置与距离之类,诸如上下四方、远近高低、长短宽窄、大小粗细等等。须注意的是:后面这两种时空意象,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总是与前面四种意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现力。在具体诗作的选题、构思、立意、表达的创作过程中,诗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特定的创作意图,在自己头脑的“万花筒”里对一连串的意象进行定向筛选、拼接与组合,从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诗的形象、诗的意境来,并隐含或包孕着诗人的情思意趣。由于对诸意象的筛选、拼接、组合的方式各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表现手法,便具有各自不同的妙趣。就意象之间联系方式而言,大体就有:意象叠加、意象脱节、意象组合、意象并列、意象切割、意象密聚。意象示现、意象隐现和全意象等;乃至意象造型等也非与此不无关系。《再别康桥》背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  作者邮箱: sjlqf@vip.sina.com

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再别康桥原文与赏析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

1922年徐志摩回国。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

“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尽管一切都被揉碎了,诗人依然撑着长篙在寻梦。在青草的深处,他宁愿满载一船星辉,放歌而归。但在现实中,诗人却不愿惊醒他心中的梦,千万缕惜别之情,只化作心底里缠绵的笙箫、夜空中沉默的夏虫,在“悄悄”之中告别,在“悄悄”中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精华鉴赏

《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在金柳之间,在青荇之上,“我”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与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别,那份深情和静谧,似乎唯恐惊破心中之梦。它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的诗单纯、轻盈、柔婉而又深含忧郁之情。他善于将气氛、情感和景象融为一体,写梦幻般的景象的同时也充溢着一种梦幻般的情调。而且情绪回环反复,自由舒展,毫不扭捏做作。《再别康桥)读起来特别舒缓、悦耳,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

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王川)

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赏析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灵的,淡淡的句子,开启了中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诗歌。透过近百年历史的重重尘埃,我们仿佛看到徐志摩正站在即将启航的轮船上,轻轻挥手,向那个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告别。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但在诗人短暂的一生中,却是最后一次。

徐志摩死后,他的生前好友胡适曾经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写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胡适对徐志摩一生历史的概括非常精辟。但是并没有指出徐志摩"单纯的信仰"是如何养成的。除了天性以外,纵观徐志摩的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便是康桥。康桥,是诗人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自由信仰飞

扬的地方,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康桥,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

康桥,也即现在的剑桥大学,1922年,诗人第一次来到康桥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想到康桥将对他的人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那时的徐志摩还只是一个年仅23岁的留学生,受父命,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银行学,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他之所以宁愿摆脱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渡重洋,来到康桥,只是徒慕罗素先生的大名,只是想跟这位先生多读点书而已。

然而这一行并不顺利,罗素先生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和政府唱反调,主张和平,并且和妻子离婚,早已被剑桥大学开除教籍。徐志摩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英国着名作家狄更生先生,狄更生先生是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的评议员,帮助徐志摩在剑桥大学谋取了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可以随意听课。从此,徐志摩就开始了在康桥求学的一年生涯。

多年以后(1926年),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这样评价他这一年的求学生涯:"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自然,源于康桥的秀丽的天然景色;愉快,源于康桥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痛苦,则源于诗人在康桥的一段感情经历。

在康桥,徐志摩遇到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女子--林徽因。林徽因是北洋军阀政府民政部长林长民的女儿,当时随父在英国旅行。徐志摩在拜访林长民的时候与林徽因结识。林徽因当时虽然只有十五六岁,却是一个见识广博、谈吐不俗的小才女。她经常随父出入英国上流社会,结识了一大批文艺界的人士,自己的文学修养也很高。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深深地爱上了她。

可是徐志摩在出国留学之前,就已经奉父母之命,在海宁老家和宝山首富张家的女儿张幼仪结婚,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张幼仪赴英陪读,林徽因了解了真相以后,决定和徐志摩分手,很快随父回国。张幼仪在得知丈夫离情别恋以后,提出离婚的要求。徐志摩不顾家人和好友的反对,在德国和妻子离婚。之后回到康桥继续求学,过着"单独"的生活。所以,康桥既是徐志摩爱之信仰萌发的地方,又是他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

徐志摩在美国留学期间,显然就已经播下了自由的火种,否则断然不会违抗父命,放弃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赴英国追随罗素。罗素虽然没有追到,但是徐志摩并没有白来,一年的剑桥生涯,让徐志摩广泛阅读了英国文学,尤其深受当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通过林氏父女的关系,徐志摩还广泛接触到英国上层社会,尤其是文艺界人士。徐志摩更加深入地领会了自由的真谛。所以,康桥是徐志摩自由信仰飞扬的地方。他勇于追求真爱的执着精神,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徐志摩才会大声地喊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他对康桥的无比热爱之情,我想主要是源于此。

康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起初徐志摩并没有"发见"。当他有机会真正接触到康桥生活的时候,他才发现,康桥给他的人生简直就是注入了一汪清泉。诗中作者对"金柳"、"青荇"和"清泉"的描写,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对徐志摩最大的莫过于康河。用徐志摩自己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话描述就是,"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诗人丝毫也不掩饰他对康桥的喜爱。他曾经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写道:"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可以说,康桥是诗人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寻梦,也就是寻找人生的美好理想,也就是胡适所说的"单纯信仰",诗人在康桥没有找到的,还可以在人生道路上继续追寻。但是康桥对诗人而言,永远是开启性灵的精神家园,永远是孕育他的胚胎。

1928年,再婚两年的徐志摩发现自己的生活陷入"围城"之中,他的妻子陆小曼再现交际花本色,花销很大。徐志摩三地兼课,四处奔波,十分狼狈。徐志摩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为此,他选择了逃避,1928年5月,徐志摩做了一次为期半年的环球旅行。在归来的南中国海上,最令他难忘的就是母校康桥。11月6日,徐志摩站在船头上,很自然地吟诵出,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再别康桥》课后三首诗歌赏析

代赠(两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 》,代拟的赠人之作。此题诗二首,这是第一首。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绪。 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 ,衬托出她的内心感情。

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 :‚楼上黄昏 ‛。接下‚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凄然而止。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 。‚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作‚停止‛、‚罢休‛之意。‚欲望‛,是想去望她的情人;但为何又欲望还休呢?

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隔,无法相会。此连上句,是说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因此想去眺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欲望还休,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巧妙逼真 。‚月如钩‛一本作‚月中钩 ‛,意同。它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三四句仍然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的内心感情 。第二句缺月如钩是女子抬头所见远处天上之景;这两句则是女子低头所见近处地上景色。高下远近,错落有致。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稍晚于诗人的钱珝《未展芭蕉》诗中的‚芳心犹卷怯春寒 ‛,写的就是这种景象;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展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物之愁,兴起、加深了人之愁,是‚兴‛;物之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 ‛。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显得格外自然。

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 ,‚比‛与‚兴‛融为一体,精心结构而又毫无造作,是此诗的极为成功之处。特别是最后两句,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诗话类编》就把它特别标举出来,深受赞赏。

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发布时间:2014-08-15 17:29:06 编辑:童鞋会

作者:李璟

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注释:

1、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2、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或为帘之美称。<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玉钩:帘钩之美称。

3、依前:依然,依旧。春恨:犹春愁,春怨。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

4、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5、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注:‚三足鸟,青鸟也。主西王母取食。‛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6、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7、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翻译: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

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

愁绪依然深锁。

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

谁是它的主人呢?

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

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

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开头头先来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

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上片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满‚春恨‛的人事内容究竟具体何指。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这样看来,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落木萧萧,

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

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

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

结愁千绪,

似忆江南主。

——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

作者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浙江乐清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中进士第一,官至龙图阁学士。他学识渊博,诗文自有风格。现收入《梅溪先生文集》前后集中,计有诗1700多首,赋7篇,奏议46篇,其他如记、序、书、启、论文、策问、行状、墓志铭、祭文、铭、赞等散文、杂文140多篇。此外还有《春秋》、《论语》讲义8篇等。朱熹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人,无不敛衽心服。‛

王十朋以《点绛唇》词调分咏丁香、竹、茉莉、兰、梨、海棠、牡丹、荼蘼、莲、水仙、菊、桂、含笑、腊梅、芍药、梅、瑞香、檐葡,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各具特色,共十八首。并且各冠以‚香‛字雅称,如‚素香‛丁香、‚细香‛竹、‚梵香‛茉莉、‚国香‛兰等等,被称为‚十八香‛。《点绛唇·素香丁香》即为其中之一。

其词大意为:落叶萧萧,凄凉时节。丁香叶下,花儿吐露芬芳。那香气素淡,那枝叶柔蔓。她的志趣高雅,堪与高士相投。她无意与你争宠,梅花勿要嫉妒。她在春雨中愁绪万端,好像是想起了满怀愁情的江南旧主。

这首词结合丁香素香特性,上半阕先用‚落木萧萧‛烘托悲凉气氛,接着以‚琉璃叶下琼葩吐‛,令人眼睛一亮。然后语锋一转,‚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表明高雅淡泊的志趣。下半阕则进一步阐述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最后吐露心声:我不是‚争先‛,也‚无意争先‛,面对绵绵春雨,我‚结愁千绪‛,想起了当年的江南国主。从而抒发了作者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无主、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

全词多处用典,内涵深远。‚落木萧萧‛出自唐杜甫七律《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脱胎于杜甫五古《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与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含春雨,结愁千绪,忆似江南主‛疑即指‚丁香空结雨中愁‛的作者南唐中主李璟或善写愁词的婉约词人南唐后主李煜。

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赏析1: 《再别康桥》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我轻轻的招手, 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作别西天的云彩。 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舍难分的离

情,给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那河畔的金柳, 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是夕阳中的新娘; 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波光里的艳影, 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在我的心头荡漾。 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

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软泥上的青荇, 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寻梦”,“满在康河的柔波里, 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

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那榆荫下的一潭, 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

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揉碎在浮藻间, 既然在康桥涅磐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胡适

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寻梦?撑一支长蒿, 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

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满载一船星辉, 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

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但我不能放歌, 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

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彻底的‘音乐化’(那就是夏虫也为我沉默, 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

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悄悄的我走了, 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正如我悄悄的来; 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

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我挥一挥衣袖, 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不带走一片云彩。 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赏析2: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既称为有意境。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还有,还加上一句,作别西天的云彩,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再次,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句是化客为主,第三句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既然谈到梦,那么这次再来康桥,再回母校,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诗是第三句诗。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

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能引起我们很多的遐想,又如利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能让我们产生联想的诗就是好诗,这些都告诉我们欣赏诗要调动我们知识的积累,像形、相似的诗能在头脑中产生,用此来理解新诗。写得好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提炼和升华,换句话,我们通过生活的桥梁可以达到诗人的心灵。例如,刚离开父母的学子读《再别康桥》是不是更有感觉?为什么"沉默时感情最深"呢?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认为“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以上才是深入理解了这首诗。 再粗略讲一下,《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所以我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

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赏析3: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国。本来是准备去那里拜剑桥大学的罗素为师。但他到了英国才知道罗素已不在英国,而到中国讲学去了。而且,罗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剑桥大学除名。后来,徐志摩经英国作家狄更生介绍,才得以进入剑桥大学读书。此间,徐志摩认识了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他开始苦苦追求这位美貌年轻的才女。为此,徐志摩解除了与前妻张幼仪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后来的林徽因还是与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结成了婚姻。

于是,一首《再别康桥》,把徐志摩热烈、真挚、轻柔、细腻又略带飘逸的浪漫主义个性,作了充分显示,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就是这样用含羞草般的触觉和婴儿般的情感去感知爱情的,是他的单纯的爱情观给他的诗作注入了浪漫的气息。虽然这种浪漫不能成为现实,但是徐志摩那炽热与细腻的情感,在诗行中随着康河静静地流淌。

作为徐志摩诗歌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和有些带有刻意性质的追求。他实在擅长于在生活中捕捉形象,而且善于在生活中发掘诗趣,并使生活的形象与诗歌的意趣融会到他的作品里,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作为诗中的意象,如《再别康桥》出现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虹”、“梦”、 “长蒿”、“星辉”、“笙箫”、“夏虫”、“康桥”、“衣袖”等意象,这些都是诗人珍藏在心灵深处的一份情感,这些意象的虚与诗人心中情的实,相映成趣,一张一合,无不流露出意象的张力。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象以感情色彩,使这些意象由平入奇,因而全诗更显得飘逸而具有灵气。因此,《再别康桥》成为徐志摩发自性灵深处诗作的名篇。

再看看诗中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他“心头荡漾”,更有一种梦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飞扬,异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系列意象的构成,这一点上说明了当时的徐志摩已接受了英国浪漫派诗的影响,吸取了欧洲象征派、印象派诗的特点。另外,《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韵式上都严格遵守二、四押韵,且每行两顿或三顿,整首诗章句匀整,韵脚铿锵,但为了更贴切地表达情感,不拘泥于“句的均齐”。“寻梦?撑一只长篙”一句,如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澜漪,使全诗生气盎然。整首诗的节律与诗人情感的起落相契合,全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罢余音缭绕,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这也体现出徐志摩一方面汲取了英国浪漫派诗人的神韵和音律的同时又根据汉语白话的特点逐渐把他笔下的诗发展成为一种新诗的雏形。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在性灵、意象、音律三方面,也可以说,他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这三大特色。而且,这三者在他诗中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性灵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意象来体现,意象,也需要通过音乐美这个重要的方面去完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整体,使他的诗不仅在艺术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而且给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某些有普遍艺术的经验,作出了其他一些诗人未能作出的贡献!

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再别康桥》原文阅读与赏析

《再别康桥》助读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

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

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我不知道徐志摩是还有“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成为一种美好的凝结迪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有散文中屡见不鲜它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不仅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多少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陆小曼(1903—1965),名眉,江苏常州人。自幼聪慧,父亲陆定为日本帝国大学伊藤博文得意门生。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党参事、赋税司长等职。陆小曼从小跟随父亲在京学习,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并擅长中国画,造诣较深。如果单凭她的才艺和悟性,陆小曼如果专心致志做学问或专事绘画、文学,那么他必定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界中的著名大家。可惜她沉湎于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荒了学问,疏了文字,淡了丹青,把个好端端的事业葬送于大烟白面的吞云吐雾之中。即便如此,陆小曼的才气亦是难以掩没的,就在徐志摩临终前还大为赞赏她的山水画长卷是难得的灵秀之作,徐志摩说:“小曼若能奋进,谁不低头。”从文章来看,寥寥数篇纪念文章和一本《小曼日记》,就足以看出她在文字上的功夫和才气。那声情并茂的语言,那飞动灵逸的辞章,非一般仕女闺秀所能,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没有灵动的才情和敏悟,是不可为之的。如果我们仅仅把陆小曼的沉沦说成是外因的诱惑则是不客观的,她与徐志摩的结合并没有能激发其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足可见人的惰性是难改变的,我们只能

在这支离破碎的篇什中,兴叹一轮美丽的新月徐徐地沉落,无可挽回地沉落。

作品简析: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接下去

二、三、四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具体感受和留恋,“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河,指流过剑桥大学的康河。徐志摩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水。”)“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几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之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回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自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回到离别的现实中,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

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来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其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再别康桥诗歌鉴赏

再读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

再读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 诗原文: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曾留学英国。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赏析一: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灵的,淡淡的句子,开启了中国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诗歌。透过近百年历史的重重尘埃,我们仿佛看到徐志摩正站在即将启航的轮船上,轻轻挥手,向那个曾经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康桥--告别。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但在诗人短暂的一生中,却是最后一次。

徐志摩死后,他的生前好友胡适曾经在《追悼志摩》一文中写道:"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把这三个理想的条件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现实的历史。"

胡适对徐志摩一生历史的概括非常精辟。但是并没有指出徐志摩"单纯的信仰"是如何养成的。除了天性以外,纵观徐志摩的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便是康桥。康桥,是诗人爱之信仰破碎的地方,自由信仰飞扬的地方,美之信仰蕴积的地方。康桥,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

康桥,也即现在的剑桥大学,1922年,诗人第一次来到康桥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想到康桥将对他的人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那时的徐志摩还只是一个年仅23岁的留学生,受父命,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银行学,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他之所以宁愿摆脱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渡重洋,来到康桥,只是徒慕罗素先生的大名,只是想跟这位先生多读点书而已。

然而这一行并不顺利,罗素先生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和政府唱反调,主张和平,并且和妻子离婚,早已被剑桥大学开除教籍。徐志摩

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英国着名作家狄更生先生,狄更生先生是剑桥大学王家学院的评议员,帮助徐志摩在剑桥大学谋取了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可以随意听课。从此,徐志摩就开始了在康桥求学的一年生涯。

多年以后(1926年),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这样评价他这一年的求学生涯:"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自然,源于康桥的秀丽的天然景色;愉快,源于康桥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痛苦,则源于诗人在康桥的一段感情经历。

在康桥,徐志摩遇到了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女子--林徽因。林徽因是北洋军阀政府民政部长林长民的女儿,当时随父在英国旅行。徐志摩在拜访林长民的时候与林徽因结识。林徽因当时虽然只有十五六岁,却是一个见识广博、谈吐不俗的小才女。她经常随父出入英国上流社会,结识了一大批文艺界的人士,自己的文学修养也很高。徐志摩对她一见倾心,深深地爱上了她。

可是徐志摩在出国留学之前,就已经奉父母之命,在海宁老家和宝山首富张家的女儿张幼仪结婚,并且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张幼仪赴英陪读,林徽因了解了真相以后,决定和徐志摩分手,很快随父回国。张幼仪在得知丈夫离情别恋以后,提出离婚的要求。徐志摩不顾家人和好友的反对,在德国和妻子离婚。之后回到康桥继续求学,过着"单独"的生活。所以,康桥既是徐志摩爱之信仰萌发的地方,又是他爱之信仰破

碎的地方。

徐志摩在美国留学期间,显然就已经播下了自由的火种,否则断然不会违抗父命,放弃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诱惑,远赴英国追随罗素。罗素虽然没有追到,但是徐志摩并没有白来,一年的剑桥生涯,让徐志摩广泛阅读了英国文学,尤其深受当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通过林氏父女的关系,徐志摩还广泛接触到英国上层社会,尤其是文艺界人士。徐志摩更加深入地领会了自由的真谛。所以,康桥是徐志摩自由信仰飞扬的地方。他勇于追求真爱的执着精神,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徐志摩才会大声地喊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他对康桥的无比热爱之情,我想主要是源于此。

康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起初徐志摩并没有"发见"。当他有机会真正接触到康桥生活的时候,他才发现,康桥给他的人生简直就是注入了一汪清泉。诗中作者对"金柳"、"青荇"和"清泉"的描写,只不过是九牛一毛。对徐志摩最大的莫过于康河。用徐志摩自己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的话描述就是,"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诗人丝毫也不掩饰他对康桥的喜爱。他曾经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写道:"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所以可以说,康桥是诗人美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