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唯一的报纸摊

时间:2021-09-15 00:00:00 高三作文

张化傑/文

我直到前几年才有手机,在之前都是靠电视和报纸获取一些社会上的信息。一直以来我对于报纸都是有兴趣的,记得当时在安康念书的那几年,每次路过行政楼旁边的橱窗都会把里面的文章看一遍。这些习惯的养成来源于中学六年阅览报纸的经历。

我是13岁开始去县城念初中的,当时一家人租房住,面积很狭小,家里有些旧书但是我当时并没有看书的兴趣。我们住的地方有个报纸摊,那个报纸摊是一个八十多岁的退休小学老师免费办的,他在自家门前专门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下面摆着一排桌子和板凳,桌子上的报纸比较齐全,完全可以满足周围的人过去重要信息和增加文化素养。路过的人看到那里有报纸可看就会坐在那里看一会儿,有些闲人一坐就是半天。我那几年是个中学生,每天上学和放学后都会坐在报纸摊把新来的报纸翻一翻。我最早知道錢穆就是从报纸上,没想到几年后我竟然读了钱先生的书。

那个老师姓王,因为时代的原因他和他老婆的学历只有小学二三年级,但是他本人刻苦钻研文化知识,爱岗敬业,竟然成了名师,一个外县人来我们那里教书,他的事迹也被写进了《镇安县志》。二中开大会的时候也请他去作报告,王老也因此有了“关教爷爷”的称呼。有些单位也曾经组织过干部去那里参观学习。

周围的人有些看不惯王老师,有一次他把自己的所有荣誉证书都展览了出来,对面那个给煤气公司开车的小伙子说了一句皮里阳秋的话把老头气到了。那个展览持续了好几天,老汉的几个儿子下班回来也是远远地就避开了。王老师和老伴儿的退休金都挺高,可能他们很早就有置办家产的打算,他们家的房子修得很气派,他当时开报纸摊的地方也是他们家的地基,在他去世前的几年那个地方又盖了一座七层高楼。

我念中学的六年每天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觉得很辛苦,但是和王老师比自己就太懒惰了。王老师大概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床了,他每天早上起来都是拿着搪瓷杠去对面的早餐店打一杯豆浆喝了,之后就开始了一天的伏案抄写,他除了吃饭回家一会儿,伏案抄写要持续到晚上七八点钟。我曾经路过他家后面,看到有一间房子里面书柜里装满了他抄写的本子。

王老师身体壮实,八十多岁了只是头发有些花白,而他的大儿子已经白发苍苍了,他大儿子有时会去他父亲那里看看,父子两人站在一起仿佛兄弟一样,没见过大概分不清楚。王老师每天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工作也枯燥,寂寞,她的老伴儿偶尔也会去那里转转,不说什么话看一下就离开了。

每到假期我经常没事儿的时候就坐在他的报纸摊那里看报纸,当时看过的报纸上的内容都没有什么印象了,不过后来还是很怀念以前的时光。

我高中毕业后离开了镇安,在学校里看报纸的时候很少,图书馆里有个报刊阅览室,里面的同学都在奋笔疾书紧张学习,报纸放在那里也没有几个看。只有百无聊赖的人才会随便翻翻,不过,那时候因为有了更多的阅览选择,报纸再也无法发给我中学时代那种阅读的欲望,以至于我经常忘了那些东西。

我大二那年暑假回家还去王老师的报纸摊看过几次报纸,有天下午我看报纸的时候他过来和我聊天问我上大学的事情,估算了一下上大学的费用。我没有考上大学,那时候对于上学这些事情我也不太好意思提及。那天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那也成了我见他的最后一次。又过了两年,回家听母亲说王老师病了大半年已经去世了,活了约九十岁。老伴还在,身体也不如从前了。

不知道王老师有没有读过《论语》,我倒觉得我们国家的有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身上都有孔夫子的影子,他们积极向上追求知识,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忘我精神。一个人最需要的就是兴趣,有个好的兴趣人生就有动力便不会乏味。

前几年我回家路过王老师家那里,墙上黑板上抄写的新闻还依稀可见,上一次回去那里已经由澡堂子变成了一个小餐馆,黑板上的文字早已不见了。至今难忘的就是那个开澡堂子的河南人有天下午在门前大庭广众之下剥了一条狗。

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