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下半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时间:2022-03-08 10:46:32 工作计划

  学校工作计划是在一定的观念和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学校工作的任务和目标而对学校工作的内容、规则、步骤、资源分配以及方式方法的通盘预先安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下半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学校下半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本学期是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的关键学期。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层次”的发展要求,坚定“文化引领、品质提升、特色强校”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升内涵;打造品牌,扩大影响;强化管理,夯实基础。具体工作计划为:明确一个目标,实施三大创新,突出五个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一个目标”,加快学校品牌内涵建设

  紧紧抓住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按照既定的发展规划,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内涵发展,积极为申报“国重”和“高技”创造条件,全面提升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打造有特色、有内涵、有实力的独具“江南”特色的品牌技工学校。

  二、实施“三大创新”,激发和释放学校发展活力

  1.实施管理模式创新,激发制度活力。在制定学校《制度汇编》和《教职工手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抓实抓细制度落实,推进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逐步优化和丰富学生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招生宣传模式、后勤服务模式和队伍建设模式的内容,全方位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

  2.实施队伍建设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创新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切实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招聘、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中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加强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培训和培养,强化“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班级考核制度,一周一公示,一月一总结,对优秀班主任定期表彰。实施“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组织教职工开展文体活动,改善精神面貌。

  3.实施评价方式创新,激发内生活力。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学监控,探索推进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创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质量与管理等方面实施全面评价,坚持发展为本,明确“教”与“学”质量指标与改革方向,把评价的重点落实到教育过程评价之中。突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做到综合考核、量化评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突出“五个重点”,推动学校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1.突出教学改革重点,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继续推进系部改革,坚持放管结合、责权利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对应,不断完善系部管理构架、健全系部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校系两级教学管理职责,理顺校系两级在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各类教学管理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做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建立轻松,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2.突出专业建设重点,打造示范特色品牌专业。优化专业布局。坚持紧贴市场、紧贴产业、需求结合,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管理,论证并考虑增设国际货代专业和航空服务专业,使专业设置更合理、特色更凸现。打造特色专业。选择基础条件好、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紧密、校企合作优势强、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确定建设目标和阶段性重点任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水平,倾力打造,形成品牌,做强、做大、做特、做成示范,扩大社会影响力。完善专业建设长效机制。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切实发挥指导、参谋作用,定期研究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3.突出人才培养重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标准优化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同步,促进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教学过程对接生产实际过程,实训过程对接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加强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突出产教融合重点,促进校企合作全面升级。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推动与企业深度合作。深化与现有合作企业广电银通、金坤磁铁、广州恒企、西江电梯、伊丽莎白等企业的合作办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拓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力求实现每个专业都有实习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交流活动,推进教师深入企业跟岗实践,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5.突出文化引领重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育人环境。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基础,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持续开展江南理工校徽、校旗、校歌、校训等系列核心文化学习宣传活动,凝聚全校师生的文化共识,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丰富学校内涵文化架构内容,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开展“读”“诵”“唱”“讲”“画”“演”等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系列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搭建社团展示平台,引领学生个性成长。

  四、抓好“十项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1.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强化以“防范为主,重在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完善各种安全制度,落实好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责任和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坚持学生入学签订《安全责任书》,实行每日安全检查制度、行政值日和夜间巡查制度等;每月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除,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继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生安全教育活动。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风险。推进“安全教育进课堂”,把安全教育主题贯穿全年教学工作,切实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强化学校安全常规管理,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2.抓好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深化“江南模式”学生管理的各项内容,打造“江南模式”的学生管理品牌。加强德育课程教学工作,抓好新生入学教育,找准德育抓手,丰富活动载体,抓实抓细德育工作,全面提升德育实效。以“工匠精神”、“三自”、“三生”、“国学”教育为载体,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培育校园文明风尚。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开放学校“心理辅导室”,完善心理教育硬件设施,提高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好晨跑和晨会,增强学生体质,振奋学生精神,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3.抓好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力度,推进常规教学规范化、流程化。优化教师常规工作量化考核,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重视常规工作的落实。提高教师备课工作的质量,推行集体备课活动。加强学生课堂管理,改变学生学习习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挖掘学生特长,展示专业特色。组织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和学生技能节,开展校内精品课程、微课程建设。

  4.抓好招生就业工作。认真总结招生经验,创新招生宣传手段和形式,借助微信、官网、贴吧、网络推广等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招生视频、招生简章等宣传手段,提升招生工作质量。强化资助政策宣传力度,细化贫困生资助管理,确保学生资助工作零失误。做好贫困生心理辅导,拓展资助工作新内涵,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加强对学生实习就业的指导,做好毕业生实习巡查和就业回访工作,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进一步推进校友会建设,收集整理优秀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典型事迹。

  5.抓好协同育人工作。做好与XX理工大学、XX大学等院校联合办学工作,让学生有机会学到操作技能,又拿到大专学历文凭,实现技能与文凭相融通的教育模式。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利用合作企业和对口帮扶学校的优质资源,努力实现“校际联合”“校企合作”“校研结合”“校协联手”。探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网络,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密切联系。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

  6.抓好技能考证工作。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并举,以做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为重点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为学生就业和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完成保育员中级,电工中级,汽车维修工中级等培训和考证任务,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保证双证率达到90%以上。

  7.抓好信息化建设工作。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和校园网的基础建设工作,优化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维护,启用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系统。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服务系统的运用与管理,探索筹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以信息化助推学校教育现代化。

  8.抓好基建后勤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相关专业实训中心项目,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切实加强对饭堂、超市的日常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加强用电用水设施的日常检修和管理,保证维修质量和效率。

  9.抓好督导检查工作。充分发挥综合办和督导室的督政、督教、督学的职能,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开展各项专项督导,抓好考勤纪律、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常规管理督导,以钉钉子精神来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狠抓工作落实,促进作风转变,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效能。

  10.抓好宣传报道工作。积极主动加强与人社、教育等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对接,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办学,凝聚发展合力。围绕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持续增加媒体发布的宣传文章和图片数量,综合运用各种传媒工具,大力弘扬XX“主旋律”,积极传播XX“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