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清明节活动总结

时间:2022-02-21 10:34:17 活动总结

  清明节活动形式多样,下面是范文112网小编整理提供的学院清明节活动总结范文,欢迎阅读与参考。

  学院清明节活动总结(一)

  一、活动主题:20XX年清明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活动

  二、活动活动参与人员:青政&历史协会成员

  三、活动时间:20XX年4月3日7:00~16:00

  四、活动地点: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五、活动预期目标:

  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抗美援朝的革命历史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大家进一步明确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勤奋学习,善于创新,甘于奉献,自觉地为祖国服务,为社会奉献的意识,也为了加强团队凝聚力。

  六、活动过程:

  清明节,是纪念逝去先人的日子。在这一天社团联合会青年政治研究会和历史协会相约一起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缅怀这些为了共和国和平而献身的烈士,追思他们的精神。在这一行中我们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馆,瞻仰了英雄们留下的各种遗物。这之中,有我们打小就熟悉的黄继光英勇堵枪眼的图片,有邱少云那片被大火烧后仅存的那片棉衣,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场景再现。离开纪念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大片的烈士陵墓,正是以这些英雄为代表的烈士们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在抗美援朝纪念碑下,大家集体默哀,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先烈的崇敬和哀思。在纪念碑的东侧我们瞻仰了抗美援朝苏军纪念碑,望着那成片的陵墓,大家深切感受到苏联红军对我国和平事业的伟大贡献,不由自主地表达了对这些国际友人的崇高敬意。绕行一圈后,我们怀着崇高的敬意和高昂的斗志离开了烈士陵园,在以后的学习中,这次清明祭扫活动必将会给大家带来深深的影响。

  七、实际成效:

  通过本次烈士陵园祭扫活动参与会员都进一步了解了抗美援朝这一段历史,深深为革命先烈无私为国,敢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深切地感受到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精神上经受了一次彻底的洗礼。活动后大家都强烈意识到肩负的重任,明确了自己的神圣使命,勤奋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为人民服务做准备。

  八、活动最有特色的部分:

  1.这次活动是协会本学年来举行的第一次户外活动,让大家切身感受到沈阳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2.清明祭扫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活动显得意义非凡,让中华民族的儿女们重温那一段艰苦卓越的峥嵘岁月,强化了对当今大学生使命感的意识。

  3.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苏军纪念区我们了解到苏联红军对中国的和平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4.本次活动参与人员较多,组织者事前做了十分细化的工作,使这次活动成功的举办得到了保障,为以后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九、活动感想:

  1.本次活动举办的成功得益组织者之前细致的计划,活动前一周即派专人前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熟悉路线和环境,保障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2.参与人员整体素质较高,尽管人员很多,但在组织者的引导和大家的努力配合下,队伍整齐划一,有组织地完成了整个活动。

  3.参与者都参与其中,通过这次活动获得了很深的体验,更加明白了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日后的学习添加了新的动力。

  4.总体上这次活动办得很成功,但在一些细节上还需做进一步的完善,活动中某些所需物品部分未准备到位,在以后的活动中需进一步改善。

  学院清明节活动总结(二)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把我国传统节日蕴含的传统美德融入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我少先大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了“珍爱今天幸福生活,缅怀革命英烈”的主题教育活动。

  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国旗下讲话以“珍爱今天幸福生活,缅怀革命英烈”为主题。fanwen112.com通过演讲使少先队员了解了清明节的来历、回顾了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号召各中队开展 “清明节为主题”的手抄报宣传活动,有力地在队员中营造了弘扬先进传统文化、继承优秀革命传统的良好氛围。

  4月2日,我少先大队的队员们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到郭家店镇西山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向英雄送去问侯,向英雄送去芬芳。向烈士庄严宣誓: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存。

  同时利用清明节放假期间引导队员开展清明节调查活动,调查清明节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更好、更多地了解清明节的传统风俗和丰富内涵,使他们懂得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先人的创造奋斗,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

  这次的活动,我们通过一系列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孩子们了解了革命历史,接受了传统教育,在我校广大队员中形成了追忆先人、缅怀先烈、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的风尚。

  学院清明节活动总结(三)

  我好久没有参加社团的实践活动了,作为社团里的比较老的成员吧,说来也惭愧,这次清明节终于参加了一回。因为是清明节,所以这次活动的主题自然就是为烈士扫墓。参加活动的共有18位同学,人也不算少,所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虽算不上热热闹闹,但也算不上冷冷清清。

  这次的目的地有两个,一个是尧山附近的“三烈士”墓,另一个就是位于七星公园的“将军墓”和“八百壮士墓”。“三烈士”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他们在解放前为了党的事业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将军墓”和“八百壮士墓”埋葬的是在桂林保卫战中英勇献身的国民党将士。一个是为了自由,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一个是为了民族独立,捍卫国家利益洒热血。虽然他们从属于不同的政党,但他们都为这片土地的人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有着铮铮傲骨,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指引民族未来方向的英雄!

  虽然这次活动挺不错的,但也暴露出了问题。

  1、是活动的计划安排不是很周密,没有探明“三烈士墓”的具体位置,导致大家都迷路了,兜兜转转的找了好久,也浪费了很多时间,看来以后做实践活动之前对目的地进行踩点是很有必要的。

  2、是大家的体能不是很好,以后最好都加强锻炼。由于不清楚“三烈士墓”的具体位置而走了挺多冤枉路,看得出来大家都有点累了,最后都在“三烈士墓”陵下休息了一会。

  3、是同学之间的交流及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看起来不是很理想。因为活动的最后是在七星公园和楚老师、文老师交流。主要是两位老师讲,同学们洗耳恭听,这挺好,但由于时间比较紧,而且大家又累了。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知识是要靠同学们在课外自学的,通过活动把大家集合在一起交流学习对于自我的提高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自我的完善还是要靠自身的“多学、多思、多求证”。由于平时大家都忙,社团里的同学难得聚到一起,通过这次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密切了社团成员间的关系,同时,因为有新同学的参与,也算是认识了更多的同学,总的来说,这次清明活动挺好的。

  学院清明节活动总结(四)

  4月4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清明节。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寄予了后人对先人缅怀悼念之情。清明扫墓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礼俗活动。今年清明节我们真维斯爱心社及天津工业大学的其它兄弟社团组织在学生资助中心金学东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天津市北辰区烈士陵园悼念白芳礼老人。

  虽然白芳礼老人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但他的先进事迹及高尚品质,鼓舞着我们每一位青年学生。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简单生活;三百学子,35万捐款,他就这样感动中国。在当今中国的大城市,一有稳定退休金的老人,不在家安享晚年也就罢了,看谁可怜帮上一把也就罢了,何必要过捡别人鞋子穿的生活,反过来却把自己蹬三轮挣来的苦力钱,全部捐出去呢?可白方礼从来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说,他就要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或许正是他极其清贫朴素的生活,与他捐出的35万善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才使人们麻木的神经受到触动;或许正是他老迈的九旬之躯,与三百学子灿烂的笑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使人们漠然的心湖荡起了波澜!在人们心中,白方礼的35万元,远胜过比尔•盖茨捐出的多少亿巨款。由白方礼的事迹,社会知道了什么叫‘拳拳之心’,什么叫‘积小善成大善’,什么叫‘大爱无言’。

  白方礼老人不仅让这个社会明白了一个道理,更让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你从事的职业多么卑微,只要你竭尽全力去爱,去奉献,你都会变得高贵,受人爱戴!”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正是像白方礼老人这样无私奉献的人,这个社会需要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

  已经有人提前来到这里看过白方礼老人,那些或许是他的亲人,或许是像我们一样感激他、尊敬他的人。但是不管是谁,我们知道这个社会还有很多人,在努力、在传承白方礼老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这些贫困学生,能得到社会的资助是不幸中的万幸。我们更应该像白方礼老人学习,学习他的舍己为人、善良与无私。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得是耄髭之年还坚持二十载无怨无悔。

  通过这次为白方礼老人扫墓的活动,不仅让我们明白了我们的学习的不易,更让我们明白了在社会中为我们能够在学校顺利上学的父母的辛苦劳作,让我们明白了社会的艰辛,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白方礼老人的高尚情怀与对祖国下一代的深切期待。

  学院清明节活动总结(五)

  ——3月24日至4月2日,我校团委全体成员及学生干部、14个学院的师生分别赴东湖公园英雄山开展清明节扫墓活动。——本次活动旨在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继承先烈遗志,发扬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据统计,本次活动共计6500人次参与其中,在校内反响热烈。——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鞠躬默哀,寄托无尽哀思;举起右拳,再次温习那熟悉而又响亮的入团誓词;带着对烈士们无限的敬仰,绕烈士墓巡祭一圈。这一系列动作在不同的时刻,在同一个地点一次又一次地上演。敬畏之情在邑大学子中薪火传递,对英烈的瞻仰铭记于心。——本次活动提醒当代青年学子要居安思危,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及承担的历史使命,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