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文800字

时间:2021-11-11 01:24:03 意向书

篇一:《我心中的孔子形象》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漠漠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说是老人,那是从我这个两千年后的人类眼里追溯回去的结果,不管从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领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根。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在观看《孔子》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们都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孔子面见君上,他都要在殿外行一个大礼,这时一旁的太监就会告诉他那是周礼,现在不需要了,但孔子照做不误„„就是这样一位极力推行周礼的“固执”的老师教育出了一批批懂礼知礼守礼的学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处于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面对,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银丝,不会在意何时离去,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看开人生,绝非悲观,而是积极乐观。世人只发现物质的落寞,习惯性的忽视夫子背后的伟大,所以他们是“世人”。正如奥运会上奋斗的健儿 ,难道只有得奖牌的运动员努力了吗?不!那些追逐不到成功的人们,也在不停的追逐梦想,靠着乐观闯出只属于自己的未来!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人无完人,只能说夫子在某一个角度,是一个完人。辉煌的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教育后人,这个过程是艰辛而具有意义的,它的价值体现在: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知识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尽相同,却无一是不受益的。夫子的智慧不仅绚烂,并且源远流长。“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夫子明白仁由心生,是握在自己的手中,夫子并非匹夫,而是智勇兼备者。

在这位慈祥的老人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光辉,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自己的思想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当社会抛弃他的时候,他没有选择自弃,也没有选择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大智,更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当他站在黄河岸边的时候,有感而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知道历史的滚滚洪流留下的永远不是那些凶残的统治者,不是那些只知道冲锋陷阵的武夫,而是那些智者,那些真正的胸怀天下,那些关怀黎民苍生的先哲。事实也是如此,孔子做到了,他没有做到的后人也帮他做到了,虽然他没有看到。但是历史铭记了他。一个坚定的儒学圣人,一个关怀天下的人!他记挂着人们,世代的人们也纪念着他。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

篇二:《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孔子

——读《论语》

湘潭市一中 楚红辉

《论语》最后一章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了解孔子,最好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知其言”。在《论语》一书中,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言论——虽说这仅是孔子言论的万分之一,透过这些言论,我们走近了孔子。

孔子是一个对生活讲究的人。他不讲究穿,不讲究住,却很讲究吃和用。他的得意弟子颜回品质优秀,“在陋巷”而不忧,就是优秀品质之一。赞扬颜回,他就是在倡导一种价值观。“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老人家“食不厌精,脍不厌肥”,尤爱吃肉。这不,极优美的《韶》乐听过之后,他也可用生活中最美的享受来比况,是“三月不知肉味”。颜回死了,弟子们请求把他的车子卖掉来替颜回置办外椁。他不干了,“吾不徒行以为之椁”,因为我也曾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这固然有他提倡俭丧的思想,但也表明他对自己的生活也不马虎,即使生活拮据也要穷讲究。他“食不语,寝不言”,他“席不正不尘”,他“寝不尸,居不客”。你不要以为他一天到晚总是正襟危坐,一板正经的样子。不是的,没有客人闲居在家,他也很随意,“居不客”。从生活方面看,孔子就像我们家中的老爷爷,可亲,可爱,有个性。

孔子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他的渊博学识,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活的经历,二是好学的品性。太宰问子贡,孔老夫子是个圣人吧,他怎么那么多才多艺呢。孔子一语道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三岁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的官员)和乘田(管理牲畜的官员),做过祭祀司仪甚至丧葬吹鼓手。艰难的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也使他见多识广,尤能识人。贫贱不能成为无知的理由。孔子一生,好学不辍。“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见贤思齐”,他学无常师,他“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对知识的孜孜以求,一方面来源于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方面来源于强烈的历史担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文明的传承,他当作了上天赋与义不容辞的责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作为老师,他在弟子眼中,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他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不问年龄大小,官民身份,一样向他们论道,宣德,讲仁,明礼;既教授雅言之《诗》、《书》,又指导技能之射、御。作为老师,他深谙教学之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随时鼓励赏识弟子,“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他“已所不欲”,不施于人,他“已欲达而达人”。他以周公为偶像,以“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深为遗憾,而“逝者如斯”,时光荏苒,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他爱唱歌,与别人一道唱,如果唱得好,一定请那个人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与他唱和。他爱肉食,不过{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文800字}.

那天“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心里耿耿的;他聚徒授学,《诗》《书》射御,却从不谈论怪、力、乱、神;重视今生,不妄议来世,“未知生,焉知死”,还是忧近不虑远吧。他关爱学生,是非爱憎溢于言表。他盛赞颜渊乐以好学,谦恭待师。颜回早逝,他锥心伤痛,“天丧予!天丧予!”子路率性,他会晒之;宰予昼寝,他怒斥为“朽木不可雕也”;樊迟想要学农艺,他不掩怒气,“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还指着樊迟的背影说“小人哉,樊须也”——我这里教授的都是礼、仁、乐,都是高大上的东西,拿些农艺之事来问我干什么啊。

孔子很自信,有时也自傲。他很享受子贡评价他的是“美玉如斯”,他急切地想“沽之哉!沽之哉”。一个“仁以为己任”的人,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人,他常常“疾没世而名不称”。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终究有陈蔡之厄,有累累若丧家之犬之时。忘却如烟往事,他也能洒脱而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或与弟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当不当官没有什么大了不起的,“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他这种鲜明的个性有时又近乎执着或猾狡。有人对他说确实伟大,又有学问,就是可惜没有树立名望的专长。孔子听了气鼓鼓的:我干什么呢?我去赶马车吧,我去做射击手吧,我只能干这些事吗?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大约有些姿色,又能作事,不知怎的与孔子有过会面。子路不高兴了:老师,您的名声要紧啊!孔子赌咒发誓说他没有越过礼节,真有什么的话,“天厌之!天厌之!”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狡辩味道。

当然,《论语》一书中更多的是展现了孔子坦荡的君子人格。

君子是有道德的人,是人格品性的标本。《论语》一书论及“君子”的有107章。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孔子人格的具体写照。从理想追求上说,君子“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从学习态度上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从心态上说,“君子坦荡荡”;从责任担当上说,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从行为方式上说,君子“和而不同”,“成人之美”,“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内在与外在上说,君子“文质彬彬”;从修养内省上说,君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从仁义上说,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就是君子人格,也可以说,是孔子人格。

读《论语》,想念孔子其人。他有理想,有学识,有爱好,有个性;他有血有肉,真诚真实,不虚伪,不矫情。

他是一个可亲近的人。

他是一个可敬佩的人。

他是一个可学习的人。

篇三:《我心目中的孔子》{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文800字}.

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不仅仅是人们眼中的圣人,一代文化巨匠,在我心目中中,不似人们眼中圣人的清高孤傲、与世无争,孔子更像是一个可亲可敬、至情至性,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真正的人。相比较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逍遥洒脱,孔子的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气,勇于入世的态度以及在黑暗的现实中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精神,敢于不阿权贵发出时代的呼声,都表明孔子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大写的人。孔子对于文化学术的追求使我明白了什么是学而不厌;孔子对于弟子谆谆的教导使我了解了什么是诲人不倦;孔子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鞠躬尽瘁。而孔子的人格精神与人文主义情怀更是在为孔子的政治学说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也许有人会说孔子的学说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捍卫者,而经过通读《论语》,我对孔子的政治学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孔子并非统治阶级的卫道者,而是一个叛逆者,他是一个温和的叛逆者。他为将自己的政治见解诉诸于实践真正造福于天下苍生,也只能把这个社会的不满和自己对于黑暗时代的愤懑化作珠圆玉润的语句向统治者娓娓诉说,只为求得统治者的认同,让黎民百姓减轻负担,免于战争与苛政之苦。

作为一个文人,孔子既然不能用武力去对抗无道统治,用自己的言语身体力行来警醒各个诸侯,试图用“曲线”的方式最终达到自己政治理想。{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文800字}.

一、从孔子的出身来说,孔子出身贫寒,孔子父母的结合也不被世人所认可,孔子母子也不为其父的正妻所容,年幼时就过上了艰辛的生活,从孔子的身世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孔子会成为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社会是不公的,而孔子并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打破这个不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的出身和幼年的经历为孔子日后的“温和的叛逆”提供了可能。

二、孔子心系百姓,胸怀天下。孔子讲求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理服人,要求统治者要体察民情,体恤百姓,真正考虑百姓的利益进行自己的统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学说中不乏对政治的论述,孔子本人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国理念,很难想象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里,普通人逃命唯恐不及,自身难保,而孔子却挺身而出,为百姓求取更公正的待遇,无法否认的是在那样的战乱年代提出关心百姓,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思想的孔子,不管站在哪个阶级都是一个真正的胸怀天下的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三、孔子具有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与子路在路途中迷路,向两位种田人打听,种田人得知眼前是孔子后,便问道:天下的坏东西滔滔不绝,你管得过来吗,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士的生活吧。孔子决绝的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着隐士一样的生活。我们看到是孔子敢为人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真正为民请命的动力驱使他去思考,去奔波,而不是一个拿着统治者俸禄来思考如何对付百姓,使他们可以更加听话一点,

四、孔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大同社会是孔子的毕生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讲信修睦,选贤举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的大同社会没有远近亲属之分,也无等级门第之别,人们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可见在孔子的理想世界里,人是没有等级的

五、孔子不随波逐流,追求最高境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

周.”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独到见解,更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乱世中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能设身处地为百姓谋求更大的幸福{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文800字}.

六、孔子敢爱敢恨,至情至性。无论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还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不畏权贵,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用愤怒对抗世界的不公与黑暗,正如他自己所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因为只有付出爱的人才会有所厌恶,因为心中有爱,心有光明,更不惧怕向黑暗的一面公开宣战。或许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并非完人,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点才是的孔子更加真实,也显得越发的可爱,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孔子的叛逆及不问强权的精神。

在我眼里,孔子并不是一个统治者的捍卫者,他的学说或许有为统治着服务的成分,甚至在日后一些封建的统治者别有用心的用来愚民,但是这并非孔子的本心,孔子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发出的这些声音,他用了一种相对温和的,更易于让统治者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而他是一位叛逆的真正的文化英雄。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眼中也有一千个孔子。通过阅读《论语》使得我们拉近了与孔子之间的距离,名著散发的光辉不单单在于其中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更在于我们与书中形象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书中引起的共鸣让我们可以试着想象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是孔子这一圣贤的形象在我们眼中更加的立体化和多面化,我仿佛看见一个穿过历史的迷雾微笑而仁爱的老人——孔子渐渐向我们走来。

篇四:《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离开我们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我们当中也许有人不识字,也许有人一生都没有阅读过孔子的书,但他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处世方法,或多或少的烙上孔子思想的印记。孔子实在是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他是我们全中国人的老师。选了《中国的智慧》一课,我对孔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关于孔子为什么名丘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生而圩顶,故因名曰丘云”,意思是说孔子诞生时样貌独特,额头很高,脑袋长得像月球上的环形山,这样的山叫“宛丘”,故得名孔丘。另有一说是孔子的妈妈到尼丘山求神得子,就叫了孔丘。多有意思的故事啊!但孔子的童年却是有些悲惨的,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糊口年少的孔子干过许多苦差:下地种田,放牧牛羊,给人看守粮草,替人做办丧事的吹鼓手„„但这些困苦的生活并没有把他塑造成普通劳力。因为它生长在一个并不普通的国度——鲁国。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环境造就人才吧!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是唯一一个能用礼乐祭祀祖先天地的诸侯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沦为二等诸侯国,但在文化上仍保持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晚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幼年的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对礼仪制度非常感兴趣。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时,常把玩具当祭祀品摆设起来,模仿大人们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从十五岁起,孔子发奋读书,此后刻苦好学,熟练掌握了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写字、算数六艺,精通六经。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是远近闻名、学优品高的大师了。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 但这些中的一些观点显然触犯了那些掌握诸侯国大权的大夫们的权利,且有一些不切实际,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之矢。直到他五十一岁那年,他凭借他的才识与胆魄,在夹谷之会中,使齐国企图借会盟的机会羞辱和绑架鲁定公的阴谋破产。孔子初露锋芒,但它并未让孔子在政治上平步青云。鲁定公的没主见、贪图享乐,阳虎的叛乱掌权,终于让孔子明白,时不待己,若不趁年轻,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因而在他五十五岁那年,他领着他的一批学生踏上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首先带领学生离开鲁国来到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很有意思的是,性格鲁莽直率的子路对孔子见南子之事极有意见,就此事对孔子提出了自己的不满。也或许是南子的原因吧,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放孔子俸禄,但并没有给他官职,也没让他参与政事。但后来,因为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卫灵公公开对孔子的监视行动,因而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十四年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东奔西颠,奔波劳碌,在陈国、蔡国断绝了粮草,差点就饿死,有时又被形容为到处流窜的丧家犬,最终却一无所获。然而孔子却活得自在,他所到之国,必能听取那国的政事,并且根据实际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

在孔子时代,国民政治观念在诸子中普遍存在。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主张用人应该更器重“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他的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角度不同于别人。他培养和鼓励下层弟子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而不像法、墨两家那样指责人主不慧、环境不公,把升迁的希望多寄托在他人身上。在孔子的鼓励下,子路敢称治“千乘之

国”;冉求称能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公西赤虽自谦,不敢称为一国之宰,但也给自己安了个为祭祖礼仪做赞礼的重要角色。子贡凭“货殖”本事游走列国,声望不下诸侯。孔子以这种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不惧权贵、敢斗恶势力,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说,孔子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等级开放,更要求知识分子们主动承担起改造世界的责任。但他侧重于人的精神的开放、人格的开放,把精神、人格与身份、财富分开,只以个人的修养论高下,其内涵、角度、层次及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应当说大大超越他人。对周礼等级制,孔子也有实质性的削弱。周礼虽为道德而设,但道德寓于特权之中,贵族们以彼此尊重特权为守道德。孔子凸现周礼中的道德层次,用人格平等的道德代替人格不平等的道德。他强调等级中的高低上下只是角色不同,无人格上的贵贱,并且主张君主在道德关系中履行义务更应该主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废除特权,但其强调的人格平等精神,为从根本上消除特权打开方便之门。孟子后来能说“途之人可以为尧舜”,并以一介儒生,不顾人主之尊,敢对诸侯王“色勃然”、辞锋激烈,无疑是受到孔子精神的感染。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等一系列对现代教学有着深远影响的观点,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总的来说,孔子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篇五:《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孔子

听了太多关于孔子的故事,记了太多关于孔子的话语,如今在人们心目中孔子已然成为圣人,万世师表的名号也被喊得响亮而不可动摇。以前总觉得《论语》似乎是过时的东西,直到现在略读之后我才对孔子有了点点了解。孔子的话值得细细品味,需要读懂意思,有所感受,刻入脑海,并受用一生。

孔子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伟人,是指导我前进的动力。最值得我铭记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对学生一视同仁,向求教人敞开大门,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最令我感动的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孔子对弟子谆谆教诲,弟子对老师尊敬推崇;最令我惊讶的是,孔子这一圣人角色也有喜怒哀乐,知人间悲情冷暖;最让我难过的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走遍了无数个地方,访遍了若干个君主,终究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采用他的思想;最激励我进步的是,孔子永不知疲倦,勤奋好学,终成一代伟人;最启发我深思的是,孔子关于君子的独特认识人不知而不愠,对别人多一份宽容,对自己多一份约束;最让我思考的是孔子关于朋友的看法,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流,与朋友交要适度。还有,还有„„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孔子的教学,孔子推崇的是有教无类,短短的四个字,就讲明了不论求教者贫穷还是富有,老师都应该一视同仁。正如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知识至上,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因材施教也是一大特点,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回答“有父亲兄弟在,怎么能想干就干呢?”同一个问题冉有问,孔子说“闻斯行之”。为什么呢,子路办事鲁莽,行动过于草率,常常不考虑后果,孔子教导他办事前三思,要考虑家人。冉有过于迟疑,遇事犹豫不决,孔子鼓励他想到就做,不要瞻前顾后。所以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对不同性格的人就给出不同的答案。充分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再次,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孚复也”,即只有学生极尽办法想知道某件事情才告诉他,那才会有效果。而且要注重举一反三,讲一个事例,不会推及其他方面那就不能再教导了。这与我们现在的教学也非常相似,会一个题进而一类题就都懂了,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否则只是无尽的沉迷于题海,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孔子与弟子的深厚感情也是值得世人称颂的。当谦卑好学,德行高尚的颜渊短命去世时,孔子悲伤心痛,那情形如同老天爷要了他的命,且说以后世上比颜渊好学的人没有了。当孔子行将就木之时,等来子贡后说,你来得太晚了,看得出孔子在最后的日子里,多希望弟子守在身旁,对弟子的喜爱与深厚情谊溢于言表。而其弟子对孔子也是爱戴有加,推崇至极,从不许别人诋毁与责难。颜渊说老师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自己是想尽了办法,竭尽了才能,可还是望尘莫及,足以见他对老师学识等各个方面的高度赞扬。子贡亦是,当孔子去世后,有人开始批判孔子,他将老师的错误形象的比作日蚀月蚀,虽然缺陷错误大家都看得见,可一旦改了,大家还是仰望他。是啊,太阳月亮都是大家仰望的事物,无论圆缺,没人诋毁,那人无完人,既然这样,谁还有资格说孔子的坏话呢?!

孔子不是神,正因为他是一个鲜活的人,有真性情,才更贴近现实,让后人记得更清楚。孔子的真性情在《论语》中也表现的一览无余。当子贡为本已有好多财富的季氏敛财时,孔子一反平时的温文尔雅,说子贡不是自己的学生,鼓励弟子大张旗鼓的攻击子贡。当宰予大白天睡午觉,孔子大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如同废土筑的墙不可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批评他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呢。并从此看人准则由听其言信其行改为听其言而观其行当孔子被子路责备去见男子{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文800字}.

时,孔子急着辩白说要是为了去见男子就让老天把他收去。此时被人误解,希望急切化解问题的孔子形象也跃然纸上。有一次子贡问问题,孔子不想说话,子贡觉得老师不说,那他们该遵循什么呢,孔子解释为天不曾说什么,但四时运行,万物化生,不都正常吗?足以看出孔子的回答巧妙。其实话中也暗喻了孔子老年偶尔抑郁,无话可说无可奈何的感受。

孔子在现在的人看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人,可是会有谁能体会孔子生在乱世,四处寻找伯乐,想宣扬自己的思想,却无处展示的辛酸。在那个时代,没有一方乐土是他展示的舞台。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乱世,孔子以仁治世的观念根本就行不通,但孔子凭借自己的执着,怀揣着梦想,走遍天下。偶尔有君主想用他,也不过想借孔子的思想管理人民,并且即使这样,也没人真正贯彻他的主张。在乱世,孔子的思想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今天我们来看孔子,除去对孔子的深深惋惜,更多的是为他的为政之道惊叹,因为我们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就是孔子当初一辈子坚持的。孔子强调,要用道行治天下,强调在位的人自身站的直,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是自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民也不听。更形象的将君主比作北斗星,只要他有道,只需静静地在他所在的地方,满天星斗都绕着它运行,即指出了只要统治者有仁义之心,人民便安居乐业。孔子又是封建礼数的代言人,回齐景公为政的问话时回答是要有高低贵贱之分,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例如季氏在家用天子八佾的乐舞,僭越了礼教,就是犯上。虽然孔子满腹治世之道,然而一直到了老年,孔子依旧是怀才不遇,他的统治既可以维持统治者的地位又可以给人民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遗憾的是,几十年的颠簸劳顿,却一直没有人重视他。生不逢时,也许就是孔子最大的悲哀吧。

虽然大家如此崇拜孔子,孔子却是极其好学谦逊,从不趾高气扬。他坦白承认自己并不是天生聪慧,生来就知道,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而且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足以说明求知比天生聪慧更重要,就像现在我们一样,先天条件大家无法决定,但后天的努力确是决定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孔子不仅自己有这样的认识,也常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勤奋并善于巩固知识,并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强调向别人学习的重要性。当然,这要求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焉”。所有这些更足以说明我们要勤奋,不能消极懒惰。

君子在古代现在一直是大家所追求的,如果有时候难过不被人理解,那读读孔子的君子之说吧,孔子的君子观是君子用道义来约束自己,与之对应的小人以利益约束自己。而且君子有一说一,从来不夸夸其谈,不像小人,以创始人的口吻宣说陈言滥调,以发明家的身份宣布道听途说。再者君子对別人宽容,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对別人的看法不是那么在乎,在乎的是自己不够突出不够优秀。所有这些,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极重要的。首先是做学问应该要真实,不能只信课本。而且在踏入社会后,肯定有好多机会等着我们,与此同时肯定有更多人去争取机会,孔子教导我们,如果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只能说明自己不达标,努力不够的结果。所以套用冒用毛主席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将士仍需努力”鼓励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孔子教导说要找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自己,即只有提供好的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才会对人有好的影响。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极为显著。哪类人值得交往呢?正直宽容博闻的人值得交,相反,表里不一,巧言令色的人不能交。在朋友交往的尺度方面,孔子也有独到{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文800字}.

的见解,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要适可而止,如果朋友有出错的地方,要尽力规劝并好好的开导他,如果他不听,就不要自取其辱。

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无尽的道理和人生准则。之所以对孔子感兴趣,对论语着迷,不是因为世俗的追捧,而是其中蕴含的哲理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好好学习。读了论语才知道,有时候生气不是因为别人不对而是自己修养不高;有时候孤独不是因为真的寂寞而是别缺乏理想;有时候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可能只是时机未到;有时候有太多不如人意的事情,只要看开,其实也没什么。正如看淡了世界万事万物后,有一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的心态。

纵观人生长河,不难发现人始终是社会中的个体,几乎没人能逃脱社会的束缚,所以面对社会的名利竞争,给自己一点减压剂,“富贵与我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哪有一生过得快乐充实好呢!这就是孔子倡导的,与此同时也是他一生也没摆脱的吧!

篇六:《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夏历庚戌年八月二十七日,西元前551年9月28日。 夫子极为好学,在艰难困苦中,夫子发愤好学,他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先后师事老子、郯子、苌弘、师襄等人。并且,夫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为今后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很大的贡献,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夫子用礼严格要求自己,从每个细节可以看出,礼在夫子的思想中占有很大的部分。 夫子回到鲁国,进入宫殿门口前,还要求自己行跪礼,这其实不是鲁国的礼节,但是夫子一直奉行着周礼,后来夫子在齐鲁两国结盟仪式上,处处奉行着礼节,齐公本来是不迎接鲁公的,但是夫子让弟子颜回劝说齐公,齐公是盟主,应该下来迎接齐公,不然又失礼节,齐公被说服,下来迎接鲁公,这不仅让齐公以礼相待,还让鲁国得到了尊重。 夫子不仅是文人,还是武将。-

齐国大夫说:孔子知文而不武,知礼而无勇,我觉得这是错误的,而事实恰恰相反,孔子知文且知武,知礼且有勇。在齐鲁两国的盟会上,他不仅用自己的知识为鲁国挣回面子,还为鲁国挣回了丢失几十年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孔子不仅看重礼乐,而且注重文武并重、礼法并重

此后,孔子曾经和鲁定公谈论治国方略。孔子说:“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并任命仲由(子路)为季氏宰,对三桓采取了实质性的措施,即“堕三都”,攻下了叔孙氏的封邑郈和季孙氏的封邑费,欲攻孟孙氏的封邑成,未成功。可以看到,孔子不仅善于用礼乐,而且善于用兵。不仅是文人,还是武将.

夫子是一个治国能人。

五十六岁时,孔子被授予大司寇之职并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以至使“齐人闻而惧”, 认为“孔子为政必霸,并想利用会盟的机会,乘机杀了孔子与鲁公,从此可见孔子的治国才能决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非常实用的。

夫子也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

孔子在鲁国将自己的才能施展开,不仅让鲁国收复失地,还让国家仅仅有条,但是,孔子为了铲除三都势力,和鲁公策划了“堕三都”,的计划, “堕三都”招致了三桓的极力怨忿因而也招致了他们对孔子的极力排斥。再说,孔子的政绩引起了齐国的忌妒和担忧,于是,齐景公一面离间鲁国的内部关系,一面又送了八十名美女,“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季孙氏和鲁定公欣然接受了,季孙氏嫉妒孔子,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想将孔子赶走,他让人送玉珏给孔子,孔子知道是‘决”的意思,他知道治国大计无法实施,于是怀着沉重的心情,率领众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十四年的生涯。 夫子也是一个不幸的人。

年少时,夫子就离开鲁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夫子中年时,好不容易回到鲁国,得到鲁公重用,但是奸人的迫害,失去鲁公的认可,迫使他离家远行,与妻儿分离对孔子来说是不愿的,但是,留在鲁国只能碌碌无为,于是他选择离开,这十四年中,他没有过上安乐的日子,没有享受到家的温暖,过得很落魄。夫子的晚年生活也是不幸的。回到鲁国的第二年,他唯一的儿子年仅五十岁的孔鲤去世,又过了两年,最喜爱的弟子之一颜回也死了,这

对孔子打击很大。就在颜回死的那年,齐国国君被大夫所杀,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但是鲁哀公因为顾忌“三桓”而未答应,孔子在政治上又受到一次挫折。接着,弟子子路又死于非命。到了鲁哀公十二年四月十一日,孔子与世长辞,时年七十三岁。 夫子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他的言行举止,已经跨越千年历史,还将继续跨越时代,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让后人效法、学习。 总之,夫子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一个雍容大度的君子,一个通情达理的老师,一个可亲可敬的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