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乱论篇

时间:2021-11-10 20:11:01 意向书

篇一:《2015年尔雅中国文化概论期末答案 (恢复)》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敬道日出,便程东作。东作的含义是()。A、战事B、农耕C、占筮D、祭祀我的答案:B2乡射礼的步骤不包括()。A、预备阶段B、各自结藕C、在音乐伴奏下射箭D、

颁奖仪式我的答案:C3佛教的最高宗旨是()。A、仁义礼智信B、文行忠信C、四大皆空D、无欲无求我的答案:B4先秦时期,一个王朝最终走向的是()。A、物质层面的富足B、精神层面的饱满C、军事力量的充实

D、道德层面的大同我的答案:D5汉代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九卿中的太常掌()。A、外交国策B、内宫膳食C、宗庙礼仪D、监狱刑法我的答案:C6大蒐礼是什么礼?()A、宾礼B、祭礼C、{新乱论篇}.

家礼D、军礼我的答案:D7精神上的文化建构和族群凝聚靠什么实现?()A、某种文化基础B、某种生活习性C、某种媒介、某种精神表现方式D、以上都不对我的答案:C8老子思想产生的基础,以下不正确的是?A、史官哲学B、宗教祭祀

C、宗教神灵D、礼乐文明我的答案:D9大蒐礼考验的军事才略不包括()。A、驾驶战车B、射箭C、剑术D、射杀猎物我的答案:C10二重证据法指的是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考证古史的方法,由()提出。A、鲁迅B、

篇二:《论忙而不乱的方法》

论忙而不乱的方法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今天似乎很忙,忙碌了一天,但下班铃响了,又觉得今天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完成。但是我已经是很忙了,可是效率却很低,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忽然想起了读书时学过的一篇文章《统筹方法》,它讲了是一个故事:有三个人,想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有,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叶也有了。怎么办?三个人开始各自行动了。

甲: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乙:先做好一些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切就绪,灌水烧水;坐待水开了泡茶喝。

丙:洗好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

那么结果是谁用的时间最短、效率最高呢?毫无疑问是第三个人丙,因为相比急急忙忙的去做事,还不如先好好的想一想,所以方法更加重要。

我们一定要做像丙一样的人。

个人认为,事情分为以下几种:

一、事情有大有小。一定要抓重点,把80%的精力放在重要的20%的事情上,不可大小一起抓,结果搞得主次不分。

二、事情有急有缓。我们要先做急的,即刻或今天要完成的,必须马上安排,可以缓的先等等,切不可本末倒置。

三、事情有粗有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做一件事有很多细节,不是每个细节都能决定成败,只有找到那个关系到关键点的那个细节,才是细节,甚至我认为,那不是细节,而是大节。

而最重要的一点,个人认为,做事必须一鼓作气、乘热打铁,不可做做放放,半途而废,今天既然决定要做这件事,必须全力以赴的做好,哪怕今天只完成了一件事,也比这里搞搞,那里弄弄,结果几天下来,看似很忙,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完成要好的多!

忙固然重要,因为一个不勤劳,做事拖拖拉拉的人肯定是不行的,但不注重方法,光急急忙忙的做事,反而会把事情搞的乱糟糟,忙是好事,可绝对不能乱,所以说做事一定要注重方法。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浅显的想法。

王全江 2014-8-28

篇三:《《信息论与编码》课后习题解答》

《信息论与编码》课后习题解答

2.2 假设一副充分洗乱了的扑克牌(含52张牌),试问

(1) 任一特定排列所给出的信息量是多少?

(2) 若从中抽取13张牌,所给出的点数都不相同能得到多少信息量?

解:

(1) 52张牌共有52!种排列方式,任一特定的排序方式是等概率出现的,则所给出的信息量是: p(xi)1 52!

I(xi)logp(xi)log52!225.581 bit

(2) 52张牌共有4种花色、13种点数,从中抽取13张点数不同的牌的概率如下:

413

p(xi)13C52

I(xi)logp(xi)log413.208 bit13C5213

2.3 居住某地区的女孩子有25%是大学生,在女大学生中有75%是身高160厘米以上的,而女孩子中身高160厘米以上的占总数的一半。假如我们得知“身高160厘米以上的某女孩是大学生”的消息,问获得多少信息量?

解:设随机变量X代表女孩子学历,则是大学生的概率为P(x)1 =0.25,不是大学生的概率为P(x)2 =0.75。 设随机变量Y代表女孩子身高,则身高大于160cm和小于160cm的概率分别为P(y1)=0.5、P(y2)=0.5 又有已知:在女大学生中有75%是身高160厘米以上的,

即:p(y1/x1)0.75 bit

所以身高160厘米以上的某女孩是大学生的信息量 即:I(x1/y1)logp(x1/y1)logp(x1)p(y1/x1)0.250.75log1.415 bit p(y1)0.5

2.4 设离散无记忆信源Xx10x21x32x43,其发出的信息为1/41/41/8P(X)3/8

(202120130213001203210110321010021032011223210),求

(1) 此消息的自信息量是多少?

(2) 此消息中平均每符号携带的信息量是多少?

解:

(1) 此消息总共有14个0、13个1、12个2、6个3,因此此消息发出的概率是:

311p 848

bit 此消息的信息量是:Ilogp87.811

(2) 此消息中平均每符号携带的信息量是:I/n87.811/451.951 bit

2.5 从大量统计资料知道,男性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7%,女性发病率为0.5%,如果你问一位男士:“你是否是色盲?”他的回答可能是“是”,可能是“否”,问这两个回答中各含多少信息量,平均每个回答中含有多少信息量?如果问一位女士,则答案中含有的平均自信息量是多少?

解:

1

14256

男士:

p(xY)7%

I(xY)logp(xY)log0.073.837 bit

p(xN)93%

I(xN)logp(xN)log0.930.105 bit

H(X)p(xi)logp(xi)(0.07log0.070.93log0.93)0.366 bit/symbol

i2

女士:

H(X)p(xi)logp(xi)(0.005log0.0050.995log0.995)0.045 bit/symbol

i2

2.7 同时掷出两个正常的骰子,也就是各面呈现的概率都为1/6,求:

(1) “3和5同时出现”这事件的自信息;

(2) “两个1同时出现”这事件的自信息;

(3) 两个点数的各种组合(无序)对的熵和平均信息量;

解: (1)

11111p(xi)666618

I(xi)logp(xi)log

(2) 14.170 bit18 111p(xi)6636

1I(xi)logp(xi)log5.170 bit36

(3)

两个点数的排列如下:{新乱论篇}.

11 12 13 14

21 22 23 24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51 52 53 54

61 62 63 64

共有21种组合: 15 25 35 45 55 65 16 26 36 46 56 66

其中11,22,33,44,55,66的概率是

其他15个组合的概率是2111 6636111 6618

1111H(X)p(xi)logp(xi)6log15log4.337 bit/symbol 36181836i

2

篇四:《全球混乱理论》

杨雪冬:全球混乱理论简评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断曾经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引起强烈反响。在诸多批评者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组理论:全球混乱理论

(Globalchaostheories)。按照美国学者萨多斯基的归纳,“冷战”结束后在美国出现的各种对未来表示悲观的观点,例如“文明的冲突”,“无政府状态的来临”,“杰哈德对麦当劳”等,统统可以称为“全球混乱理论”。[1]在90年代“和风”竞吹的国际背景下,这些论断颇不和谐,并且由于对非西方社会的片面判断而受到了相关国家学者的激烈批评。现在看来,这些一度被看作危言耸听的论断似乎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全球状态,并在某种程度摆脱新自由主义的虚妄。{新乱论篇}.

全球混乱理论的成员主要有三类:新闻记者,例如卡普兰、威廉·普法夫、罗宾·赖特等;学者,例如亨廷顿,巴伯、沃克·康诺尔;电视工作者,例如迈克·依格纳蒂夫、马丁·马逖、R.斯克特·阿波比。此外,还有一些政治家,例如美国参议员莫尼依汉、布热津斯基。而且这些人并不都是美国人。例如马修·郝斯曼、安德鲁·马歇尔来自英国,奥布莱恩来自爱尔兰,恩岑伯格来自德国。

他们的政治信仰也不同。有的是左派,例如巴伯,有的是右派,例如托夫勒夫妇,更多的则是中派。虽然这些人坚持各自的观点,不愿意与其他人并列在一起,但是依然可以根据他们的主要主张分为三派:第一派强调的是东西方的冲突,或者说文化世界观的冲突;第二派强调的是生态压力引发了混乱,认为这种压力是全球性的;第三派认为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来自激进民族主义、原教旨主义以及排外的种族主义运动的复兴。有时这些现象统统被称为“种族民族主义”或者“宗教民族主义”。{新乱论篇}.

使全球混乱的悲观看法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真正流行起来要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卡普兰,另一个是赛缪尔·亨廷顿。前者根据自己在罗马尼亚和前南斯拉夫的采访经历,在1992年出版了《巴尔干幽灵》(Balkan Ghosts)一书。该书的基本出发点是价值是人类行为的首要动力。他认为,在西方,价值的源泉是“世俗的人文主义”,而其他社会的价值来源于宗教。这在巴尔干地区最为突出,那里的塞族和克族在外形、语言等诸多方面没有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宗教的不同。前者信的是基督教,后者信的是东正教。由于两种宗教追求的价值的不同,导致了这两个民族无法融合在一起,难以沟通和理解,必然产生相互的怀疑和误解。

借助通俗明快的新闻语言以及不断紧张的波黑局势,卡普兰的观点在美国很快流行起来,甚至前总统克林顿也在为自己否决军事干预波黑的决定辩护时都引用了卡普兰这本书。后来,卡普兰把自己的观点从巴尔干扩大到全球范围,完成了《行将到来的无政府状态》(the coming anarchy)一书,继续用东西方价值的不同来解释世界的格局的变化,并以此论证北约东扩问题。他认为,对于那些非北约国家,如果属于西方价值体系的成员,就要不遗余力地纳入北约。

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认为全球化带来的是更大的冲突,因为不同文明之间互动的增加,强化了各种文明的自我意识,并且使文明之间以及文明内部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这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亨廷顿的文章首先是在朋友之间传读的,1993年8月,全文在《外交事务》上发表。这篇文章引起了全美国,

乃至全球性的争论,并且使该杂志的销量达到了194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当时乔治·凯南以“X”的名字发表了被认为是美国冷战政策奠基石的文章《苏联行为的根源》)。

福山的观点一直是全球混乱理论主张者批评的焦点。他认为全球化通过三种方式来终结传统冲突。1、民主的全球扩展使政府更不会发动战争;2、消费文化的全球扩散,缩小了文化之间的价值差距;3、世界统一为一个单一的全球市场使国家更加相互依赖,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它们更少攻击性。

就民主和平论来说,最突出的批评来自格拉汉姆·福勒。他认为福山夸大了民主化的作用,忽视了民主本身的某些主要缺陷。他警告说,美国人正滑向“民主的陷井”。他说:“民主不单单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性,而且可能包含着自我堕落的种子,引发我们社会中威权主义的反应。”而且在文明程度低的社会会造成更险恶的趋势。

福勒的观点实际上延续了美国80年代保守主义的观点,认为民主带来的更多自由实际上破坏了美国社会,使整个社会失去了正确/错误的原则标准。价值的破坏还导致了全国性的认同危机。这种危机有两个危险后果:一是鼓励了种族认同以及种族分离主义的兴起,共同体意识被削弱了;二是增加了失范性暴力发生的可能性。福勒认为,现在美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际上预示了世界其他地区未来必然会发生的问题。

福勒的分析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带有明显的情绪化。客观地讲,民主制度的建立只是这些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诱发因素。而政治秩序重建的滞后才是更直接的原因。这些国家或地区建立的只是文本意义或形式上的民主制度,虽然为社会的不同力量提供了比以往更大的活动空间,但没有有效地规范它们的行为。如果没有稳定的政治秩序,那么任何社会力量都有可能摆脱规范,而寻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应该说,许多西方学者对消费文化多持批评态度,认为消费文化的兴起造成了社会的过分世俗化,销蚀了有意义的传统价值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混乱理论中,来自鲁杰大学的本杰明·巴伯的批评最为锐利。1992年3月他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颇具挑战性的文章“Jihadvs.McWorld”(1994年又出版了同名著作)。[2]他用杰哈德指代原教旨主义,用麦当劳代表美国的流行文化。他认为,国际通信的革命不会导致普遍的和平以及理解,相反会引发两种趋势:第一种是被战争和流血困扰的重新部落化。民族国家受到了黎巴嫩化的威胁,文化对抗着文化,部落对抗着部落,民族反对着民族。第二种趋势是要求整合和统一的经济、生态力量推动的,突出表现为快餐音乐、快餐、计算机等。巴伯认为福山的看法过于天真。因为这两种趋势都是灰暗的,也不是民主的。“不论是麦当劳世界还是杰哈德在动机上都远远不是民主的。二者都不需要民主,也不推动民主。”[3] 巴伯认为,杰哈德把批判的目标指向西方和美国,反对各种流行文化,并因此引发了“小规模”的战争,但是这些战争并不是政策工具,而是本土文化寻求自我认同的表现,是共同体的自我表现。

巴伯对杰哈德的批评似乎带有某种文化同情。他没有看到,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情感往往会被某种政治势力利用起来,成为牟取利益的“合法”借口。无论是伊朗的霍梅尼还是阿富汗的塔利班都曾经给当地的人民带来过暂时的安定和归属感,但也悄悄地把一种不宽容精神和莫名的仇恨的种子播在善良人们的心间。

此外,围绕“市场和平论”更是争论颇多。这是一个斯密时代就确立的命题,

已经争论了200多年。贸易战曾经是过去几十年有力的反驳论据。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新的贫富分化格局(不仅是原来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还有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展国家之间的分化)已经成为新的依据。

学界的热点反映的是社会的关注,而全球混乱理论实际上体现了冷战结束后西方社会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全球混乱理论是美国国内问题国际镜象化的结果。

当然,我们不应该忽视全球混乱理论背后隐藏的学术惯性,即冷战期间形成的“两分法”。这种两分法有两种体现方式,一种是西方-其他地区;另一种是文明-野蛮。前者的突出代表是亨廷顿,后者则是普法夫。

亨廷顿希望为冷战后的美国提供一个大战略。而文明冲突论似乎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他用东西方这个坐标能够很容易简单地分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粗看起来,亨廷顿的理论似乎是一种多极理论,实际上根本不是,因为他用西方这个标准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西方文明,另一个就是非西方文明。因此,欧洲可以与美国达成联盟。此外,土耳其、墨西哥以及俄罗斯是潜在的西方文明的成员,因此要尽量吸引这些国家,使它们西方化,至少不能堕落为到西方的阵营。

与亨廷顿相比,普法夫的方法更为直接,他采用的实际上文明-野蛮的两分法,他认为非西方社会还没有达到西方社会的文明程度,它们正处在向成熟的民族国家过渡的阶段。因此,这些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实际上为围绕这寻求稳定的民族性(nationhood)而进行的。他说,一个成熟民族的首要特征是她是一个知足的民族,一个达到目的的民族。非西方国家,只有少数达到了成熟,例如南美洲国家,那里的民族主义从19世纪处就开始出现,并且形成了稳定的边界。中国和日本则有古老的民族认同。而在中美洲、非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阿拉伯世界中,社会“在今天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实现西欧和北美的民族存在形式。”他认为民族性的形成是一个时间问题和环境问题,如果用军事力量来加以干预,只能损害美国的利益和形象。

普法夫在使用文明这个词时,与亨廷顿有巨大的不同。亨廷顿的文明实际上一个水平的分类范畴,包括各种文化。而普法夫的文明则是垂直的,指的是一定的层次,与其对应的是“野蛮”。因此,在亨廷顿那里,美国与欧洲的联系之处是“西方”,而在普法夫这里是“文明”。从这种分类法出发,普法夫看待现实的冲突,似乎更强调政治经济原因,而不是文明这个过于抽象的因素。他认为,世界上的许多冲突不应该归因于宗教而应从政治秩序的不同层次来看。塞族和克族之所以发生冲突,不是因为不同的宗教,而是因为它们都没有达成稳定的民族形态。

卡普兰的“行将来临的无政府状态”一文中就采取了这种分法。他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两分的世界。全球的一部分居住的是黑格尔和福山的最后的人,它们健康、衣食充裕并且得到了技术支持。另一个是更大的部分,居住的是霍布斯的第一个人,它们的生活注定‘贫穷、肮脏、粗野以及短寿’。尽管两个部分都受到了环境压力的威胁,但是最后的人将有能力掌握它,而第一个人将不能。” 在媒体时代,某些理论,尤其是那些让人感觉到恐怖和不安全的理论很容易流行起来。幸运的是,全球混乱理论的某些观点和说法虽然在华盛顿流行起来,但是当时并没有被美国政府系统地接受。这取决于三个因素。首先,“冷战”结束后,虽然一些问题,例如种族屠杀,暴露出来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但是多存在于西方国家之外,并没有对其国内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胜利”的喜悦

以及“和平红利”掩盖了这些问题,缓解了广大民众心中长期存在的“冷战”紧张感。其次,前克林顿政府对外政策的理性化和务实性,推动了美国的国际关系状况改善,并且较为妥当地处理了一些棘手的地区关系。最后,全球混乱理论虽然体现了现实主义,但是把这些问题极端化了,并且彼此之间在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上存在着冲突,无法形成一种更强大的理论合力,以获得更广泛的认同。

客观地讲,全球混乱理论虽然在分析上采取了一种令人不悦的方式,但是对于“冷战”后全球格局及前景的某些判断确实显示出惊人的洞察力。“9·11”事件的发生,似乎为该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无论是本拉登,还是塔利班政权,都把自己打扮成依据伊斯兰教义,抵制西方文明污染,维护伊斯兰正宗价值的英雄。从而形成了两种文明,或者不同民族、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对抗的状态。

“9·11”事件的发生不应该成为全球混乱理论重新崛起的借口,更不应该成为受伤害国家,尤其是美国日后行为的圭皋,判断的尺度。如果那样,实际上是用新的扭曲视觉替代了老的成见,正中了恐怖主义者的下怀,以暴易暴,以牙还牙只能造成灾难范围的扩大和仇恨的不断加深,无法从制度上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文明并不控制国家,国家控制着文明。任何一个种族或者民族都不希望生活在战争和不安定的状态下。无论美国人民还是阿富汗人民都是如此。在对和平和幸福的追求上不存在种族差别或者民族等级,所有人或者任何人种都是平等的。只有承认这个前提,人类才有可能建立起以平等的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合作机制,实现真正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并且有可能从根本上控制暴力行为的发生。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类的整合和分化,组织的扩展和个人的自由是同步增强的。因此相互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已经从量提升到质,时空的感觉和理念产生了根本性变革。“蝴蝶效应”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换句话说,世界的任何地点,或者某个组织和个人都有可能因为单个事件成为世界的中心。这也恰恰是恐怖主义能够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

传统的、依靠某个中心或者单一政治力量维持的国际安全模式和国内安全模式也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民族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在不断加强对公民的监督和控制,另一方面,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又为个人和小规模组织提供了活动更加自由的手段和途径。所以,虽然民族国家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几乎无所不包的安全网络,但是上面的网格似乎过于稀疏,在一个流动性不断增强的时代,无法彻底有效地控制个人行动以及越来越小规模的组织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每个人的理性程度和道德水平虽然是根本出路,但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尤其需要合理的制度支持。因此,对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有效改造,为那些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保障,构建包括个人、种族、民族、各种组织以及国家在内的多层次行为主体良性互动机制,才是具有现实性的选择。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冷战之父”凯南在1999年接受《纽约书评》杂志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那些(主张美国应该成为全球霸主)看法使我感到,我们应该在这个时刻努力收缩我们谋求世界领导者的万丈雄心。我们真的没有那么伟大。这些年来我们的社会内部存在着严重问题。有时候,我甚至认为我们给他人的最好帮助就是,让他们看到我们正在比以往更富有想象力、充满勇气地解决这些问题。我要毫不犹豫地说,任何一个政治中心,无论其军事力量多么强大,在未来都无法统治这个星球。

篇五:《Oracle理论篇练习题答案(新版)》

理论篇练习题答案

第一章 关系型数据库

1.C 2.D 3.C 4.D 5. D 6.B 7.D 8.B 9.B 10.C 11.A 12.A 13.C 14.A 15.B 16.B 17.A

第四章 SQL应用基础

1.C 2.A 3.D 4.D 5.C 6.C 7.B 8.A 9.BCD 10.B 11.B 12.D 13.C

第五章 数据表对象

1.B 2.B 3.D 4.D 5.D

第六章 视图与序列

1.D 2.D 3.A 4.ABCD 5.A{新乱论篇}.

第七章 PL/SQL基础

1.A 2.C 3.B 4.C 5.C 6.C 7.D

第八章 PL/SQL进阶

1.AD 2.D 3.C 4.A 5.D 6.D 7.D 8.B 9.D 10.C 11.A 12.BCD 13.D 14.C 15.D 16.D

第九章 事务管理与并发控制

1.B 2.B 3.A 4.D 5.C 6.A 7.B 8.C

第十章 用户管理与安全

1.B 2.D

篇六:《论唐诗在安史之乱前后的风格的变化》

论唐诗在安史之乱前后风格的变化

唐诗对当时社会的各个侧面无不加以反映,它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唐代诗人积极地干预当时的社会生活,许多诗歌触及了统治阶段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严重对立和重大社会矛盾,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特别是唐前期,主导面是积极向上的。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一些在后代人那里羞于自我暴露的话,他们能够坦率而勇敢地写进诗里。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一支奇葩。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诗题裁突破宫廷诗而趋向多样,内容从艳情诗拓展而更加广泛,上自天子重臣,下到布衣百姓,能吟诗者比比皆是。据统计,唐朝共有诗人三千六百多人,全部诗作五万五千余首,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后世历朝历代都无法企及。唐诗的非凡成就不但使得唐诗成为中国诗坛的里程碑!同时,唐诗独特的魅力不仅历久不衰,而且使其越过语言障碍走出汉语世界,走向东亚,走向西欧、北美,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宏观的看唐诗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各具特点的两个阶段。

初唐和盛唐可以看作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诗歌是积极向上的,与唐朝经济、国力的飞速前进、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相对清明以及人们生活的稳定、读书人仕途的光明相对应,诗歌中表达的情绪也是充满希望、大气磅礴的,边塞诗中充满着将军战士们杀敌立功的豪情,山水诗中随处可见对美好自然的歌颂和寄情山水的闲适自在,送别诗中则是千古永恒的离愁别怨。晚唐则气象一变,边塞诗中充满了对异族军队入侵的忧患。山水诗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送别诗则在人情之外增添了挥之不去的国事之忧,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性情”的放纵懒散的惺忪醉意也是以前少有的,像杜牧这样的转变被宗白华先生认为是极其消极的,但这是与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时局,士人前途的暗淡或不稳定相呼应的。

纵观唐诗的演化过程,这两个阶段不是完全不同的,具备第一阶段特点的诗歌在第二阶段中也找的到,反之亦然,但这并不能抹杀整体的特点。

唐代诗歌的演化过程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可以细化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1、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

①,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

②对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

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

③等。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

3、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

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4、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唐朝结束之时,而唐诗的影响却刚刚开始。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于盛唐的律诗,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了现成的模子,才使我们写起诗来能这么方便。宋、元、明、清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曾受到过唐诗的影响。且不说个人,就说较大的诗派和较有影响的诗歌运动吧。北宋初的西昆派,专学李商隐,只求把诗写的朦胧,甚至晦涩,而不管有没有诗味。北宋后期兴起的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派,则把杜甫奉为祖师爷,讲究用典,以无一字无来处相标榜。明代中叶兴起的复古运动,甚至断然以“诗必盛唐”相号召,只求把诗写的语气雄阔,锣敲得山响就行,管他是不是音乐!直到清末维新运动起来后,传统的诗歌美学开始受到挑战,康有为才大声喊出了“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才终于敢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俯视唐诗。话虽如此说,但中国诗歌终于从唐诗的磁场中跳出来.{新乱论篇}.

唐诗所表现的精神美,在不同流派诗人身上,各有其特别突出的一些方面。 以李白为代表的一些诗人,所表现的一方面是对王侯、权贵、等级、礼法的笑傲;一方面是对浪漫生活的追求,显出对旧势力、旧传统的对抗和开拓新鲜自由的世俗生活的努力。

以杜甫为代表的一些诗人,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出身教养等多种因素影响,他们更多地吸取了儒家思想中某些积极成分,发展为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极度关怀。

只有了解唐人在观念上所具有的新的时代特点,才能充分认识唐诗中所体现的精神美。

篇七:《篆体金石文字-芦鹿路录露鹭銮鸾乱论》

篆體金石文字【蘆、鹿、路、錄、露、鷺、鑾、鸞、亂、論】寫法彙編

摘錄父親是三行先生金石文書法作品

【蘆】简体字:芦

【錄】简体字:录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