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年轻人要去四个地方看看王小波

时间:2021-11-10 18:39:03 意向书

篇一:《我所看过的最酷的小说开头》

我所看过的最酷的小说开头

在我所看过的最酷的小说开头里,排第三的是《百年孤独》。马尔科斯是这样开始他的不朽著作的:

“很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象史前的巨蛋。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每年三月,衣衫褴楼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民介绍科学家的最新发明„„”

这第一句尤其妙不可言,“很多年以后”,简简单单五个字,“百年”和“孤独”的感觉就全出来了。时间的大幅跨度,让读者仿佛坐上了巨型的过山车,在时空的漫长路程里飞速穿梭,目不暇给地体验着那些神机莫测的故事。

随后马尔科斯又接连点出了两件事:倒叙是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开始的,对读者在坐上过山车时宿命般地宣布了这一切的终结;过去则开始于“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而随着“父亲”和“冰块”这两大有着明显象征意义的概念的出现,马尔科斯那设于遥远的蒙昧时代的盛筵便在一个哥伦比亚小村锣鼓喧嚣地开始了。我们这时所唯一能做的,就是完全沉溺于在他那带着南美魔幻色彩的讲述了。

排第二的则是杜拉斯的《情人》: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篇小说时,“我已经老了”甫一入眼,便如雷电般地击中了我。王小波称这个开头“无限沧桑尽在其中”,诚如其言。我的脑子空白了大概有半

分钟,那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夹杂着惊叹、凄凉、绝望、联想,和油然而生的自怜甚至自恋。

随后,那个男人的话又是一次强烈的冲击。他的表达方式本身对我来说就很新颖,他只是要说一句“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却把这句话里的“年轻”和“现在”反复强调,而最后“备受摧残”四个字出来时,简直就是惊心动魄。他这句话的意思更令人产生无限感想,从前面“我已经老了”下来,语义既一脉相承,又是截然相反。赞赏、伤感、骄傲、沧桑,每咀嚼一遍,都会有新的会意。 这两个开头都是我极钟爱的。我自己也试着写过小说,几乎每一次都有模仿其中之一来开头的冲动,而且是连句式都要模仿。但是最后我都还是放弃了,改用了自己的开头。不消说,平庸得多。

然而,最酷的开头,还是在后来的一个下午,我站在图书馆的中文书架前,随手翻开一本《许三观卖血记》时看到的。那本书是繁体竖排的,跳过了序言,正文劈头而来:

“你家屋顶上有一个人,他是谁?”

许三观的叔叔说:“是我三哥的儿子。”

下面三个人都抬着头看许三观,许三观嘿嘿笑着去看那个名叫桂花的年轻女人,看得桂花低下了头,年长的女人说:

“和他爹长得一个样子。”

许三观的四叔说:“桂花下个月就要出嫁了吧?”

年长的女人摇着头,“桂花下个月不出嫁,我们退婚了。”

“退婚了?”许三观的四叔放下了手里的粪勺。

年长的女人压低声音说:“那男的身体败掉了,吃饭只能吃这么一碗,我们桂花都能吃两碗„„”

许三观的叔叔也压低了声音问:“他身体怎么败的?”

“不知道是怎么败的„„”年长的女人说,“我先是听人说,说他快有一年没去城里医院卖血了,我心里就打起了锣鼓,想着他的身体是不是不行了,就托人把他请到家里来吃饭,看他能吃多少,他要是吃两大碗,我就会放心些,他要是吃了三碗,桂花就是他的人了„„他吃完了一碗,我要去给他添饭,他说吃饱了,吃不下去了„„一个粗粗壮壮的男人,吃不下饭,身体肯定是败掉了„„”

许三观的四叔听完以后点起了头,对年长的女人说:

“你这做妈的心细。”

年长的女人说:“做妈的心都细。”

我看到这里时,完全惊呆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世上竟有这样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借别人之口来问:“你家屋顶上有一个人,他是谁?”马上把读者的目光从地面转到了高高的屋顶上,而有一个人竟然站在屋顶上。难道这个人是疯子?别人从低处对这个陌生人产生的仰望式的猜测疑问,不禁让我想起了耶稣曾经问他的门徒:“人们说我是谁?”这里余华无疑是以许三观代指自己,胆大妄为地以耶稣的口吻问读者:“你说,那个站在屋顶上的人,他是谁?”又仿佛是自比尼采炫耀似地居高临下地宣称:“看哪,这个人!”

随后,余华不慌不忙地展开了地面上的人们之间的对话,揭示了村人对卖血已司空见惯,甚至把是否还能卖血做为衡量一个男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他的叙述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无限沉痛。所谓“哀莫大于心死”,正给人一种心死后的悲哀、绝望后的麻木的冲击。同时,在我们的眼睛余光之内,又有一个站在屋顶上的人,正在冷冷地看着这一切。

最令我佩服的则是,余华不是象马尔科斯或者杜拉斯那样用很紧凑的文字来达到这个效果的。他使用的工具只是中国传统的白描,却在寥寥数笔中,就带来了丝毫不逊于南美魔幻派和法国新小说的强烈冲击。这就象世界各国举办音乐大赛,先上来一位吉普赛流浪艺人,抱着一把西班牙吉它,六弦响处,如行云流水,忽而热情奔放,大开大阖,忽而转入云霄,神龙见首不见尾,只有余音还在绕梁而鸣,令人回味无穷。然后表演的是一位法国丽人,她冷傲地在钢琴前坐下,眼角都没扫全场一下,就开始自顾自地弹奏起来,琴声如泣如诉,柔情万种,在历经沧桑的潜流之上,曲极旖旎,无尽风流。最后上场的却是一位中国老农,衣衫褴褛,佝偻着身材,抱着一把九齿钉耙,颤巍巍地上了场。大家都以为他大概要来一段地方戏曲,顶多是信天游吧,结果他把钉耙的齿一竖,十指敲动,叮叮铛铛地就奏出一段小桥流水来,婉约前行,渐至大江东去,十面埋伏,慷慨激烈,怆然涕下,然后空谷幽音,清心见性,一曲终了,唯余二泉上一轮明月。这不更令人绝倒吗?

我就是怀着这样无比崇敬的心情继续往下读《许三观卖血记》的。后面是在接着讲村子里的人谈论卖血的事情,最后许三观自己也去卖了一次血。可我越看心里犯的嘀咕就越大了,因为这些内容、描写都太普通,好象和前面那骇世惊俗的开头不大配。最糟糕的是,后文里仍然在反复强调村人对卖血的司空见惯,而这其实是在开头的几句话里就完全交代清楚的。我不能相信余华居然会犯这样的错误。开头那紧张的气氛、拉紧的悬念,没几段下来,就被破坏殆尽了。总之,跟后文结合起来看时,那绝妙的开头简直就象是误打误撞碰上的,而丝毫不象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中国的年轻人要去四个地方看看王小波}.

我带着疑惑往下看。不知道大概是看到哪里的时候,我忽然福至心灵,翻到正文开始的那一页,和前面的页码一对:果然,前面少掉了一页!

在恍然大悟之后,我对小说艺术的理解立刻就又上了一层台阶。在前面我说过,我曾经想在自己的小说里模仿《百年孤独》和《情人》的开头,但最后都没能下

得了手。现在我终于独立地发现了一种绝佳的小说开头方法,请大家稍等片刻,世界文学史上最酷的开头马上就要真正出现了。

篇二:《我的精神家园 读后感 读书笔记 众人见解》

闲读《我的精神家园》

我前阵子犯矫情。明明是在看电影、玩博客、逛网站、挂QQ,可非要在QQ的离开信息里面写上:“我在看书呢,有话说话”,以提醒自己别忘了看书,并且以示清高,获得一点自欺欺人的快感。于是终于有人问我,你在读什么?我赶紧回复道,王小波。继而她劈头盖脸地给我一句:你丫牛逼!——但我很敏感地意识到,她绝对不是在完全的夸我。但我又很快感觉到,她也并不是在完全的骂我,这种揶揄正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怪味儿东西,而我从中得出的结论便是:王小波已经差不多成了一个被神化的文化符号了。

现在的情况便是,不管你读没读过,读过多少王小波,他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水平,并且很独特的文人代表。再加上李银河老师的那句话: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简直把王小波搞成一个完美的、光辉的时代偶像。以至于让我十分地想撞墙。我想王小波活着的话,可能会比较理性的,并同时带有几分自谦的惭愧,去接受最后一个称谓。至于前两个,我估计他会因为老婆的这句无比热辣的赞美而羞愤致死!如果王小波真是那前两种人的话,那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幸好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以一个朴实的知识分子身份出现,而形同中人。这挺好。

我这两天读王小波的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趁热乎劲儿还没消,想在这里谈谈我对这本书和这个人的看法。这本书主要收录了王小波在96年写就的杂文,有一部分是95年和97年初写的,多数文章在杂志上得到发表,诸如《三联生活周刊》、《演艺圈》、《辽宁青年》等等,有几分专栏的感觉。依照编者的意思(他改动了很多文题),这些文章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对文学、文体的看法,对文艺的看法,以及对社会文化的看法。在这里,我引用其中一篇文章,作为代表,说说我的看法。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有关贫穷》,这个题目很简洁,而且只涉及到话题。王

小波的杂文题目大多是这个样子。而且你还可以看出,这个题目是关于思考的。我最喜欢王小波的地方,也是他的脑子,他的想法。至于他的文笔,只是简洁、通俗,且多用短句,毫无华丽动人之处,甚至谈不上优美清新。而这正是我其次喜欢他的地方,尽管他受过很高的教育,但始终保留着说人话的好习惯。而且我喜欢他所思考的主题,大多是社会性的,这让我觉得他是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且有水平。{中国的年轻人要去四个地方看看王小波}.

再看这篇文章说了什么。他用了这样的引题:“国外有位研究发展的学者说:贫穷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话很有点意思”。这个写法非常王小波,很随意,但是提出想法来了,继而展开他的陈述和批判。王小波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而且他的乐趣始终来源于平凡的生活,然后他开始讲故事了。他说了这样两个关于贫穷的故事。一个是他家以前有个老邻居,喜欢喜欢捡破烂、堆垃圾——他在这里面用了这么个俗语:拨拉拨拉东,拨拉拨拉西——多么生活化,我很喜欢;而且这位老邻居还积攒全家人的尿液,来浇韭菜,于是便说到这种骚味有多么浓烈,多么恐怖,以至于给他落下了什么样的病根。这段显然很有意思。

继而他开始发唠叨。说了一些这个老邻居的生活细节,引人发笑,然后又夹杂地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在这里,他使用了唯一的一次引论:罗素先生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样的讽刺生动有趣,谁都能听得懂,而且你可以设想,这句话肯定还没有说完,有后文——此外,你如果熟悉王小波的话,你会知道,他很是欣赏罗素,他最经常使用的引论大多都是罗素先生说的。除了议论,王小波还不忘出出“鬼点子”。他说这个老邻居把别人堆在楼道里的纸箱子捡回来,去卖废纸的时候还要往里面加水;他看不惯这种欺骗行为,建议用金属探针测测电阻,掺了水的,电阻肯定变小——这是王小波的一个特色,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是个理科生,很多文章都会利用这一点来生出点幽默。中文作家里面,少有理科生的(他用来写作的计算机软件是自己编的),少有过人的理性和逻辑的,更没有哪个人能在文章里搞出点科普门道的,除了王小波。这很难得。

这算是把一个故事讲完,开始第二个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王小波下乡插队

时的遇见的事儿——在这里我一定要停下来多一句嘴,可以说,正是知青下乡、文革时的那些苦难经历造就了现在的王小波,它是王小波所有写作的营养来源,也使他始终没有脱离了群众生活和底层社会,如果非要说王小波身上有什么时代烙印的话,那就是文革,就是知青下乡的经历——这个事儿是,他插队时有位外号“波美”的同学的父亲负责管理大粪场,这位大叔从各处收马桶,再把粪便卖给菜农;但大叔发现这些收马桶的人总往粪里兑水,于是想出个办法,用“波美比重计”测大粪的比重——更不用说了,这段显然特有意思,“波美”的简称也就这样成了他同学的外号。{中国的年轻人要去四个地方看看王小波}.

你看看,这上面写了这么多贫穷生活的趣闻、细节,很闲散凌乱、漫不经心,但到了这里突然戛然而止。开始了结尾段,这段写得极为精彩,让我叹为观止!你可以发现他所有的铺叙都是有意义的,到这时候他才展开凌厉的议论,气势磅礴,下定义般的沉着有力,一句废话都没有!——而且你还会深深赞叹这个文人到底读过多少书,他竟然可以做到这么睿智,这么深刻,这么犀利,而又这么幽默,这么平和,这么冷峻!全段如下:

如果说贫穷是种生活方式,拣垃圾和挑大粪只是这种方式的契机。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些细节加在一起,就叫做“文化”。有人说,任何文化都是好的,都必须尊重。就我们谈的这个例子来说,我觉得这解释不对。在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地,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要是一辈子都这么兴冲冲地弄一堆垃圾、一桶屎,最后自己也会变成一堆垃圾,一桶屎。所以,我觉得总要想出些办法,别和垃圾、大粪直接打交道才对。

以上,就是王小波的这篇文章,以及我对他的文章(主要是杂文),他这个人的看法。显然还有不全的地方,那是因为他的书我还没有读全;所以,也不敢

再兀自的枉加评论。在王小波为什么倍受推崇这个问题上,我想引用一下《三联生活周刊》王小峰的观点说明,“一来是在那个年代背景,像他这样的人确实没有;二来是现今中国也没有出现过像他这样的人,作品魅力与人格魅力合二为

一。”

但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把自己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我觉得这件事有点过了。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还没有哪个大文人能把小文字写得这么通俗,又这么好,有这么多人爱读,而且能读懂,王小波首先是大众的,其次才是精英的;二是,在王小波刚刚展现了他过人才华的时候,哪怕这种才华仅仅是露出了一点苗头,他就及时地死去了,他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让人深感遗憾,继而使他在世时的所有作品得到放大,得以不朽。如果硬要说王小波这个人作为文人本身有多么多么的伟大,我只能说,他在精神气质上、个人操守上,有些鲁迅当年的遗风。至于水平,还到不了那个层次。这是实话。

PS:在我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我知道了鲁迅;在我还是个有愤怒没办法的青春期少年的时候,我遇见了余杰;在我还是个忧伤的、骚闷的文学小青年的时候,我被许知远打中了;在我沦落成一个好吃懒做的大学生的时候,我拥抱了沈宏非;在我突然想做个清贫乐道的知识分子的时候,我喜欢上了王小波。就是这样。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国的年轻人要去四个地方看看王小波}.

有人说王小波的杂文不能在地铁和公交上看,因为会暴笑,容易让同车当成病态看待。偶然翻开王小波那篇著名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尽管看过不少次,还是忍不住大笑。笑过之后觉得,文章立意浅显,文字也没有什么炫奇灿烂之处,惟语言诙谐,故事生动,痛快淋漓。

王小波的杂文说来说去,不过是些自由主义的思想,名人名言老是拉罗素凑数,一说小说就是卡尔维诺、杜拉斯,一谈历史就是知青生活,有忆苦思甜的味道,既没有什么崇高悲壮的人物事迹感染人心,也缺乏深邃奥妙的哲学思辨,读过之后,最大的感觉是辛辣快意,如酷暑天喝一杯冰可乐,周身的畅意舒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说王小波的风格乃至文字有什么新鲜出众,震慑古今的威力,我不能苟同。把一个自由知识分子当成偶像顶礼膜拜,王小波如果还活着,自己都会觉得可笑,虽然也许会掩饰不住得意。但以王小波的性格,能否在这样的世界里获得生前的荣耀,实在值得怀疑。

王小波强调“有趣”,有人认为这样的要求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未免格调过低,一定要载道,要有教益。文采飞扬,想像奇特,是一种风格;晦涩冷峭,幽深隐曲也是风格。可板着面孔,大义凛然,一副圣人教化四方的样子,我觉得那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一部严肃的有意义的文学作品,即便是风格也算不上。一个女人如果看上去像一具干尸,即便有人告诉我她是一个多么有智慧的女人,恐怕我也难以产生和她亲近的愿望。“有趣”不代表“低级趣味,但读者不能从中读出乐趣的文学作品,无论如何也算不上高级作品。

所以我们不用讨论家猪是不是会长獠牙,或者猪有没有口技的能力,说王小波没有带来哲学的思索。当你在种种画地为牢的规则里,忘记了做人的本能,被苦涩和压抑搞得郁郁寡欢,那我建议你有空看看《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重读一本好看的书》

“人就像一本书,你要挑一本好看的书来看。”

这是王小波在一篇小说里的话。李银河称他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和自由思想家。曾是一家人,又同是有学识有见地的知识分子,此评价肯定不会错

篇三:《王小波经典语录1》

王小波经典语录

对于现代科技来说,资金设备等等固然重要,但天才的思想依然是最主要的动力。一种发现或发明可以赚到很多钱,但有了钱也未必能造出所要的发明。思索是一道大门,通向现世上没有的东西,通到现在人类想不到的地方。 ——王小波 《思维的乐趣》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王小波

不愿清醒,宁愿一直沉迷放纵。 不知归路,宁愿一世无悔追逐。 ——王小波

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 《黄金时代》

你可以说我贱,但你不能说我的爱贱。 ——王小波 《东宫西宫》 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 ?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 。你要是喜欢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

当作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王小波 《三十而立》

什么样的灵魂就要什么样的养料,越悲怆的时候我越想嬉皮。 ——王小波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说吧, 和我好吗 ?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