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记

时间:2021-11-10 17:03:11 意向书

篇一:《湖心亭,一百五十岁的老者》

湖心亭,一百五十岁的老者

2005年,接近冬至的一个高爽日子,我又来到九曲桥边,看到亭子窗户下拉出一条大红横幅,庆祝这座茶楼刚刚度过150岁生日。我一时有点激动,情不自禁地从熙攘往来的人群中挤过去,进入它的内部,似乎是向一位耄耋老人的默默问候。虽然当时只有我一个人,而不像以前那样总会约邀三五知己前去品茗小坐。

我重温了一遍在镶嵌在墙壁内的那块《新建上海城隍庙西园湖心亭记》碑文,“府州县准令皆立城隍神庙,长吏岁时祠,以宣报昭泽,而江以南严奉尤谨„„”撰稿人陆锡熊似乎是有意炫耀才情,兜了好大一个圈子后才说到正题上:“八窗洞辞,循忧俯临,然后鱼鸟之出没,烟云竹树之奄霭,而茜丽之园,一泓之池,视钱塘之西湖,曾不足比拟百一。然斯亭也,宏敞而清旷,实能罗园之景而致几席,又得祝君等经始之勤,将以敬迓神庥,而长为都人士游观之美,是不可以无记,故为之书。时乾隆四十九年八月也。”

湖心亭于乾隆四十九年才建成,那么荷花池上过去是否已经有一座亭子了呢?此话还是要从明代嘉靖年间说起。事实上,潘允端在建造豫园时,就已经在此建了一座亭子,只是我至今还没有查到图像资料,可以一窥当年亭子的形状。只知道潘允端在《豫园记》中这样写道:“池心有岛横峙,有亭曰凫佚。”荷花池在那个时候应该很大,否则放不下一个小岛。亭子也不是今天“湖心亭”那种俗称。明末清初潘家败落后,豫园池榭倾圯,园林荒芜,荷花池也跟着成了垃圾堆场,亭子则同时坍塌,这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情景在封建时代都是随时发生的事。

到了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上海地方绅士出面修缮,这个史实我已在前文有过记叙,不再赘言。应该交代的是,湖心亭是由经营青蓝布的商人祝韫辉、张辅臣等二十多人集资重建的,竣工后也并不是用来开茶馆,而是作为布商公所,就像今天的企业家俱乐部。据老人们说,当时湖心亭建成后,还有一对门联描述了当时的风景:“叠烟千层石在水,野笛一声人过桥。”“石在水”指亭子的石质立柱竖插在水中央,今天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如此,整个形象有点像云南傣族的吊脚楼。“野笛”是虚拟,但“人过桥”却是实指。“叠烟千层”当然是一

种意境了,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很有镜头感”。当时还有条例规定:“一切医卜星相,茶坊酒肆,概勿情面召租,以昭清洁。”看来当时的民营企业家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还有点清高。

但随着外国资本和工业革命成果对中国农耕社会的猛烈冲击,中国的蓝布业日薄西山了,熬到道咸年间,青蓝布业再也撑不下去了,生意人在一声叹息中散伙。咸丰五年(1885年),这座风景独好的亭子就被人买下,开起了茶楼,起名“也是轩”,有上下两层,每层又分内堂和外堂。

即使开作茶楼,前面的规定就成了一纸空文,各色人等开始麇集于此,算命先生、包打听、吃讲茶的白相人、做房屋租赁买卖的“白蚂蚁”——即今天的房屋中介公司,贩卖古董的掮客,卖唱的或卖笑的女人等,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般茶客则提笼架鸟登得楼来,挑一个临窗的座位,边喝茶边赏鸟鸣。这个情景跟老舍的《茶馆》里演的一模一样。所谓的茶文化,在当时就不可避免地烙上没落帝国的深深印记。

到清末宣统年间,茶楼主人因赌博输钱,就将茶楼盘给了商人刘慎康。刘深谙生意之道,并很领时风,将茶楼改作“宛在轩”——大约取义《诗经》中的“宛在水中央”吧。并将茶楼布置得焕然一新,临窗一排花梨木茶几和靠椅,墙上挂一些名人字画,还定下规矩,冲茶、递毛巾要勤,不得收小费。由于风气正,环境好,一时近悦远来,生意兴隆。“宛在轩”三字虽然文雅,用吴方言读来却颇为拗口,一般民众仍然称它为湖心亭。

1924年,城隍庙照例举行三巡会,人们将城隍老爷抬出去招摇时,城隍庙内却遭祝融光顾,一座大殿烧得精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原本木质的九曲桥也在这场大火中被毁,所幸湖心亭无大碍,但进出大受影响。后来城隍庙大殿重修,刘慎康也重建了钢筋水泥的九曲桥,又紧贴着湖心亭新建了一座二层楼阁式建筑,增加了营业面积120平方米。应该说,这个构思非常巧妙,设计上也尊重历史原貌,现在看上去就像是孪生兄弟一般。

抗战时,城隍庙一度成为难民所,湖心亭只得停业。直到抗战胜利,城隍庙恢复庙市,湖心亭也跟着响起了往日的喧哗。可以说,喝茶与吃饭一样,都能敏感反映时局的变化和民众的生活质量。

那么建国后的湖心亭又如何呢?据豫园商城的老人说,湖心亭茶楼在上世纪

五十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合营了,仍然以茶楼为经营特色。湖心亭现任经理荣雅予女士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城隍庙饮食企业工作,她对十年动乱中的湖心亭印象并不佳:“摇摇晃晃的亭子,风一吹就会倒的样子,外观也是破破烂烂的,有些地方还用芦席围着。更离谱的是,这么一座古董级的木结构建筑里面,居然有一只熊熊燃烧的锅炉,到了晚上还有职工住宿。当时湖心亭就叫工农茶楼,卖一些所谓的大众茶,一角几分、两角几分一杯。没什么生意,那时谁还有心思坐在这里喝茶啊?”

荣雅予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从事财务工作的自己居然被领导安排到亭子里当垆卖茶。

篇二:《【八上29】《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及笔记》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白话文翻译

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③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④,独⑤往湖心亭看雪。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乘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 (湖面)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的一片。湖上的影子,

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⑩。 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11?” 拉余同饮。 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12三大白而别。13金陵人,14。余强饮○ 问其姓氏, 是○ 客此○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15下船, 舟子喃喃○16曰: “莫说相公○17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及○” 等到回来时下了舟, 船夫嘟哝道: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字词句翻译

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②俱:都。绝:消失。

②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③拏:撑(船)。

④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⑤独:独自。

⑥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⑦一白,全白。一,全或都。

⑧惟:只有。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痕迹。 ⑨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⑩而已:罢了。

11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

1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告别。强,尽力白:酒杯。而:表承接,然后。 ○

13是:表判断。 ○

14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做客,名词作动词。 ○

15及:等到。 ○

16舟子:船夫。喃喃:嘟哝 ○

17莫:不要。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

问题

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字有何效果?

答: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问:“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展示了哪些信息?

答: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湖心亭记}.

问:“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好在哪里?(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便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使清新淡雅的笔墨透露出悠远脱俗的精神。

问:对“痴”的理解?

答:痴的意思是痴迷,着迷,作者醉心于自然美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他有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脱俗的情怀,这个“痴”字对于舟子来说体现了俗人之见,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赞赏。

问: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何含义?

答:衬托作者深夜遇知音的惊喜之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较深。

问:本文表达的情感?

答:作者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不随流俗的孤傲,透露出作者悠远脱俗的精神和淡淡的愁绪。

问:文章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答:从三个方面。

①未游西湖时,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游西湖时,先总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游西湖时,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前者)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后者)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的“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的“痴”,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①描写手法:《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②表达感情:《湖心亭看雪》表达作者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不随流俗的孤傲,透露出作者悠远脱俗的精神和淡淡的愁绪。

《江雪》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描写西湖的名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咏雪的名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篇三:《语文课文 湖心亭看雪 笔记+习题(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

1.出处:《陶庵梦忆》

2.体裁:小品文,主要指随笔杂感等短小的文章, 形式比较活泼,体裁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湖心亭记}.

3.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生活经历的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格的出色讲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4.翻译:崇祯五年的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水汽凝成的冰花到处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

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囔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5.注释: 余:我。 俱:全都。 绝:消失。 是: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拏:今做“拿”,牵引。 拥:穿着。

毳衣:一种毛制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水汽或雾滴受冷在树枝等物体表面凝结成不透明松散冰晶。沆砀:严寒天气,空中白茫茫的空气。 一:全。惟:只有。而已:罢了。对:对面,相对。沸:沸腾。大:非常。焉:怎么、哪里。强:竭力。白:指酒杯。别:告别。客:客居。及:等到。 喃喃:小声地说。莫:不要。更:还。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不要求掌握) 痴:痴迷。

六.分析: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故国之思。(当时已是清朝,作者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她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

2.本文的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开篇部分的那句话与标题相照应?

答:交代了本文的中心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

3如果把文章分为三个层次,你怎样划分,并且概括层意。

答:第一层(开头-看雪):交待游湖心亭的时间、地点、环境条件。

第二层(雾凇-而已):描绘湖中雪景。

第三层(到亭上-结尾):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

4.“湖中人鸟声俱绝”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了游湖心亭的环境。

描绘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突出大雪的寒威,为后文遇到金陵客的意外与惊奇做铺垫。

5.由“湖中人鸟声俱绝”你能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的哪两句诗?两者在意境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答:(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相同点:二者都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肃

杀景象,境界阔太深远。二者都借助人、鸟的销声匿迹,侧面渲染、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不同点:《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幽深的故国之思,而《江雪》表达的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另外,两者一个是从听觉角度来写,一个是从视觉角度来写。

6.本文记叙了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看到的雪景,其目的是为了什么?

答: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和清高孤傲的个性,也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

7.请你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一下“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所描绘的景象。

答:湖上水汽凝成的冰花到处弥漫,如同让人置身于人间仙境,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如同一块无瑕的水晶。

8.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话中红色的词语属于哪种词性?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答: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不仅表现了不见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动的意

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的痕迹,是练字的典范,而且写景的同时也含有渺然人生如同沧海一粟的感慨,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气质,遗世独立,特立独行的个性。

9.作者写景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其好处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稍作分析。

答:(1)白描形象地描写了西湖的雪景,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清新自然。

(2)从“雾凇沆砀~上下一白。”到“湖上影子”是从整体到局部,“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

10.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强调湖中遇到的是金陵人,客此呢?写这两个人的用意是什么?

答:说明他们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正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另外,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此乃明朝开国的都城,作者这样写是表达他的故国之思。

11.舟子评价作者用了哪个字词?这个词表面的意思和其深意各是什么?

答:(1)“痴”。(2)表面意思是:痴迷于自然美景的闲情雅致。深意是:“痴”字似贬实褒,是对作者超凡多

篇四:《《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对比阅读答案(2014年徐州市中考语文)》

(2014·徐州)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

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

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

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

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

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

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

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上下一白( ) (2)从

武林门而西( ) (3)即棹小舟入湖( ) (4)取道„„石径塘

而归( )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湖中

人鸟声俱绝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

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 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

句子。(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

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

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

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

“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

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

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

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

而来的西湖美景。 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

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6.(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湖心亭记}.

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

即给分) (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高耸在层层山崖中,

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 山的颜色,

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

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

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

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

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 (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

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 附译文: 从杭州城

北面偏西的门向西走,望见保叔塔美女,是河洛之神,于是用大量华丽的文字形容洛神的美以及自己爱慕的心情的时候。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篑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篇五:《《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在语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我们有目的地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对照,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今天,语文网小编推荐的是《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湖心亭记}.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才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1.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篇六:《满井游记 湖心亭看雪 中考题》

中考题《满井游记》、《湖心亭看雪》专练

一、2008年常德市满井游记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8-22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湖心亭记}.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2)是日,更定矣 .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

(4)而此地适与余近 .

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记}.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2分)

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答案 :18.(1)客居 (2)这(3)起,兴起 (4)刚好,恰巧 19.A 20.(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21.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22.答案 要点:甲文 (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

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二、(2009湖北仙桃、天门)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①【乙】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

②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

③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

④⑤⑥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竟以歌喉相

⑦⑧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

⑨⑩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

【注释】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③〔交衢间〕指路边。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⑤〔布席〕安设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对。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