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说有感谈论对人才的看法500字

时间:2021-11-10 14:19:15 意向书

第一篇:《读《马说》有感》

读《马说》有感

彭 见 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中,韩愈想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揭露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原因。

今天,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韩愈的这篇《马说》,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里的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我们可以看作是师生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决定着一个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潜能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开发。

当然,教师的这种作用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教师本身具有“伯乐”般的素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首先要具有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遵循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满腔的热诚投身于工作中,用激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教师还要具备相当的业务和学术水平。社会的发展,使得各种知识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为“千里马”提供足够的“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注意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学生在接受同一内容时,在时间和深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现行的班级授课,给我们贯彻这一原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为了适应一些学生的“千里”之能,我们从教法到辅导都要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在实践中,要大力开展“培优帮扶”工程,通过抓“两头”来“促中间”,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要求我们教师要采用多种观察方法,多角度的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潜能,从而制定教学方法和辅导形式,充分利用“小课堂”的形式来弥补大课堂的不足。这样一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就能在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下,实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其能“日行千里”的特殊要求。

总之,韩愈的《马说》一文,从我们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研究它,其教育思想很是值得我们思考: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要善于发现学生长短,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教无定法”的原则,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才能更好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2004年8月22日

第二篇:《再读《马说》有感》

再读《马说》有感

秋枫

从小就特别喜欢读韩愈先生的文章,那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寓意,在我朦胧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中学的时候读过韩愈先生的一篇传世佳作《马说》,读后掩卷沉思,心里总是感到莫名的压抑,世上千里马何其多也,而伯乐却少之又少,心中深为那些生不逢时的千里马感到痛心,难道世上就不能多些伯乐,让那些千里马少些遗憾吗?

参加工作以后很多年,为了生计四处漂泊,由于时间的原因,就很少再读韩愈先生的文章了。前几天闲暇无事,偶尔又拜读了韩愈先生的那篇千古名作《马说》,读后掩卷沉思,同样亦是感触颇深。

文中韩愈先生叹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纵观古今,人才并不缺乏,关键缺的是伯乐。古往今来,有多少怀才不遇的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身后留下的只是无尽的遗憾和感叹,悠悠华夏那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又埋葬了多少千里马用血泪交织而成的心酸。

每到端午佳节,炎黄子孙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想起一个美丽而又心酸的传说。君不见那因郁郁不得志而投江自尽的大学士屈原,身后留下的只是那伴随着滔滔江水而去的千古遗憾,那“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感叹,令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扼腕伤感。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悲剧?是哪个封建的时代、是哪个特殊的环境、是因为没有遇到伯乐。屈原空有满腹经纶而无处施展,悠悠报国志、拳拳爱国心,却处处遭人打击,当时的他已经对生活的那个社会、那个环境失去了信心,满眼看到的只有绝望,才导致了后来投江的悲剧。那滔滔而去的汨罗江水诉不完

一代才子的哀怨缠绵,后人凭吊时,端午佳节多的只是几分伤感。 千里马能遇到伯乐,那是一种机遇和缘分。三国时期,因为有了那段“三顾茅庐”的佳话,才有了后来“三足鼎立”的传奇演绎。刘备当然就是那个时代的伯乐,而诸葛亮就是那个时代的千里马。试想当时刘备如果不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而请诸葛亮出山,又那里有后来的三分天下、雄霸一方的宏伟基业,可见千里马遇到伯乐所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正是为了感谢刘备那“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才有了后来诸葛亮“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那如哭如诉的千古绝唱。倾尽毕生的精力去辅佐刘备父子一统天下,明知不可为,却始终不离不弃,其忠义之心,感天地、泣鬼神,为的只是要报答那段“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古人作古,今人垂范,无数次掩卷沉思,无数次心生感叹。一个企业、一个社会要发展,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千里马,更需要很多很多的伯乐。任人唯亲,只能让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停滞不前,从而造成大量的人才外流,给企业、给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我们的决策者要具有伯乐的眼光和胸怀,要善于发现千里马、培养千里马,真正做到任人唯贤,那样,我们的企业、我们的社会才会健康稳步的发展。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愿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能有更多的伯乐,但愿世上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伯乐,让那些怀才不遇的千里马少一些遗憾,多一些贡献,则社会之幸、企业之幸也!

第三篇:《期中考试马说比较阅读》

马说

《马说》《论马》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

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

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1.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②比行百余里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马说》《宋史·岳飞传》对比阅读答案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

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

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

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

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

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3)比行百里始奋迅 ( )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

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 。(4分)

《马 说》《卞和泣玉》比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4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③

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

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厉王使玉人相之( )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3.《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

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

不同?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甲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

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

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

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

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介:披上战甲。②褫(chǐ):解除。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②日啖刍豆数斗 ( )

③ 不以千里称也( ) ④比行百余里( )

2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其真无马邪?

②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24.甲文表明观点的句子是;乙文表明观点的句子

是“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乙文中直接描写马“才美” “外见”的句子是 。(4分)

25.请根据下面两个句子,比较甲乙文所写人物对马的不同态度。(1分)

①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

②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答:

2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际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的。这两段文字表达了怎样的人

才观?(1分)

27、甲乙两文都有人说“无马”,你是怎么看的?(4分)

28.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阅读《马说》和《罴说》,完成1-4题。(共10分)

【甲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

鹿畏貙(1),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2)发人立(3),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

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4)持弓、矢、罂、火而即之(5)山。为鹿鸣以感

其类(6),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7)而至。其人恐,因(8)为虎而骇

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9)

而食之。

今夫不善(10)内而恃(11)外,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柳宗元 《罴说》

【字词释义】

(1)[貙(chū)]兽名。 (2)[被]同“披”。(3)[人立]像人一样站立。(4)[寂寂]悄悄地。(5)[之]

往,到。(6)[为鹿鸣以感其类](猎者吹竹)模仿鹿的叫声来感召它的同类。(7)[趋]快

跑。(8)[因]于是。这里的“因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9)[捽

(zuó)搏挽裂]揪住扑搏撕咬,撕得四分五裂。(10)[善]使……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1)

[恃(shì)]依赖,仗着。

1.解释下列词语。(2分)

(1)等:(2(3)尽其材:

(4)伺其至:5)亡: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分) (2)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2分)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 】

A.甲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道出了封建社会中人

才被埋没的原因。

B.甲文开篇即点明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识马的重要性,概

括了全文的主旨。

C.乙文告诉我们猎者要学会比罴更厉害的动物的声音才能摆脱被食的命运。

D.“食之不能尽其材”,“因为虎而骇之”,“捽搏挽裂而食之”三句中的“之”都为代词。

4.根据“千里马”和“猎者”的遭遇,请你为当今找工作的人提点建议。

(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