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国景德镇外销瓷器图片

时间:2021-11-10 11:37:27 意向书

篇一:《新中国景德镇瓷款识举要》

新中国景德镇瓷款识举要

一、 建国初期(1949—1954)

瓷器底款为新旧并存。部分瓷器沿用民国时期底款如“江西徐生记出品”、“江西吉昌社出品”等等。还有部分瓷器使用公司(瓷厂)款。如1948年8月,景德镇第一家公营瓷厂——建国瓷业公司成立,初期使用“江西建国瓷业公司”底款,1950年改为建国瓷厂,随后使用“景市建国瓷厂出品”底款。1956年以后使用“建国瓷厂江西出品”底款。建国后不久,有些瓷器底款出现“景德镇制”篆书方款。至于由谁设计,由谁最先使用,目前尚无法确定。

一般而言,“景德镇制”篆书方款的使用应该不早于1954年,不晚于1955年底。而且应该不是个体或者私营企业所设计。资料显示,青花海棠纹瓷器是建国后首次设计、生产的国家专用瓷之一,其中既有无款的也有“景德镇制”篆书方款的。其后,这个篆书方款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常有使用。仔细观察前后的篆书方款大体一致,但是也有细微差别。总的看应该是前者精细沉稳些,后者略欠匀称。这些变化需要结合瓷器的其他特征如:胎、釉、彩以及带有时代特点的纹饰来鉴别,单看款识确实是很难说清的。

二、 合作化时期(1955—1957)

合作化时期的瓷器底款特点为圆印章式,有的加有瓷厂数字序号。此时“江西景德镇名瓷”底款较为流行,文字排列可以分为自左至右式和自右至左式;

1,“合作社”款。因为当年瓷业合作社众多,瓷器底款较为复杂。然而,合作社底款是陶瓷行业合作化进程的见证,成为这个时期瓷器断代的依据。

如表明合作经营性质的”江西鹰潭混合生产合作社出品“;

如表明合作地域层级的“景市一区二手工业社出品”;

如表明合作生产环节的“江西景德镇市陶瓷加工第一生产合作社”; 2,序号瓷厂款。1956年1月,景德镇完成了制瓷业的公私合营,随即对全行业进行了相应调整:将13个老合营瓷厂与6个新合营瓷厂合并,组建成裕民瓷厂、国光瓷厂、华光瓷厂、民光瓷厂、新和瓷厂、华电瓷厂等10个公私合营瓷厂。1956年2月,又将上述10家瓷厂更名为第一至第九瓷厂和美术瓷厂。此时瓷器底款一般为第几瓷厂出品。

3,外销瓷器款。根据外销产品的需要,瓷器底款一般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两行印章款,楷书篆书皆有,还有部分为“乾隆年制”四字两行楷书印章款。此类款式多用于外销高档陈设瓷器中,内销的这类瓷器较为罕见。

4,其他类款式。青花瓷继续使用“景德镇制”篆书方款。偶尔也出现个性化底款,如篆书加金彩方框。此类款式多在定烧瓷器中出现。

三、大跃进时期(1958—1959)

大跃进时期的底款基本沿用合作化后期流行的款式。因为1956年文字改革已经完成,故此时期“江西景德镇名瓷”款、“合作社”款以及序号瓷厂款的文字基本上是自左至右,自右至左的极少见到。

四、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

1959年2月景德镇第一瓷厂改名为国营东风瓷厂。至此,景德镇瓷器底款全部停用序号厂款,而开始使用各厂厂名款。如“景兴瓷厂”、“红旗瓷厂”、东风瓷厂“等等。

为区别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厂名“款,此时的厂名款可视为”老厂名“款。老厂名款从50年代出现,一直使用到1964年10月止。

各厂启用老厂名款的时间如下:

1,建国瓷厂:1952年10月;

2,工艺美术瓷厂(雕塑瓷厂前身):1956年;

3,新平瓷厂(人民瓷厂前身):1957年;

4,宇宙瓷厂:1958年;{50年代中国景德镇外销瓷器图片}.

5,红旗瓷厂:1958年;

6,市工艺美术瓷厂(艺术瓷厂前身):1958年;

7,红星瓷厂:1958年;

8, 东风瓷厂:1959年2月;

9,光明瓷厂:1961年8月;

10,市陶瓷彩绘合作工厂(新光瓷厂前身):1962年1月;

11,市陶瓷合作工厂(红光瓷厂前身):1962年;

12,曙光合作工厂(曙光瓷厂前身):1962年;

13,景兴瓷厂:1962年8月;

14,新华瓷厂:1964年;

15,为民瓷厂1965年 投产时称高级美术瓷厂,1966年6月改名为民瓷厂。

五、恢复时期(1962—1965)

为适应陶瓷出口换汇的需要,1963年3月30日国务院公布《商标管理条例》,对出口陶瓷商标进行统一规范。此时的”中国景德镇“底款至少有6类14种。除部分”中国景德镇“底款在文革前期发生变化,大多数此类商标底款一直沿用到文革之后,其中”印花龙珠阁“款使用到了21世纪初(1986年后增加了注册商标@标志)。

1,印花龙珠阁款。底款为红色龙珠阁图案,背景为淡石绿色。中为黑色英文”MADE IN CHINA",下为一排褐色”中国景德镇“字样。此款多在印花出口瓷器中使用,且有大小不同多种规格。

2,印花灯笼款。底款图案外形似灯笼,灯笼上沿为英文”CHINA“,中部为竖排”景德镇“。以淡石绿色小点作底色。下为两短横线夹一英文字母(瓷厂代号)。左右为宋体褐色”中国“。此款也有大小不同多种规格。

3,印线六边形款。底款外形呈不规则六边形,上为”中国“两字,中为”景德镇“,下为英文”CHAIN"和两短线夹瓷厂代号字母。底款文字与字母间用线条相隔连。此款主要有红彩、绿彩、篮彩三种颜色,也有极少用金彩的。此款多使用于手绘或者半手绘的内销瓷器上。

4,印线草帽款。此底款最上部曲线似草帽。“中国景德镇制”六字隶书分两行三列排列。上为草帽曲线,下为两短横线夹瓷厂代号字母。此款有红、篮彩2种,多用于内销粉彩瓷器。

5,篆书款。底款均为“中国景德镇制”六字篆书款分2行3列自右至左排列成正方形。分青花、红、绿彩3种,其中青花款多在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釉下五彩瓷和颜色釉瓷器中使用,红、绿彩则多在釉上彩瓷上使用。

6,印线三角圈款。底款上为行书“中国”,下为英文“MADE IN CHINA",上下部分的连接为不规则三角圆圈,圆圈中间为楷书”景德镇“此种底款有红、绿、蓝三种色彩,多在出口瓷器使用。

7,其他款。

恢复时期还有少数瓷厂和陶瓷研究机构使用”景德镇制“四字篆书方款,以釉上红、篮彩居多,字体十分工整。

1964年10月各瓷厂统一启用”中国景德镇“底款时,景德镇10大国营瓷厂底款标记代号如下:

红星瓷厂(A);宇宙瓷厂(B);为民瓷厂(C);艺术瓷厂(D);建国瓷厂(E);人民瓷厂(F);红旗瓷厂(G);光明瓷厂(H);东风瓷厂(I);景兴瓷厂(J)。

1964年新华瓷厂从新平瓷厂划出,其使用底款代号为:K。红光瓷厂、雕塑瓷厂、曙光瓷厂从国营转为大集体后,红光瓷厂使用L标记代号,雕塑瓷厂使用M标记代号,曙光瓷厂使用P标记代号。

上述14个瓷厂在当时景德镇是作为”十大瓷厂“看待的。

另外,新光瓷厂当时为市陶瓷彩绘工厂,使用标记代号为N,陶瓷加工部使用标记代号为O。

还有使用X作为标记代号的,尚不清楚为何单位使用。

六、文革时期(1966—1976)

文革时期的瓷器生产以生活日用瓷为主,其底款基本上沿用1964年10月开始使用的“中国景德镇”系列。因为此类底款没有意识形态的痕迹,而且印线、印花、图案、篆书、隶书等具备。文革后期除继续沿用“中国景德镇”系列外,

部分瓷厂新设计出“景德镇制”篆书方款。与老“景德镇制”篆书方款相比略有差别,主要是笔画不够工整匀称,不同于老底款的稳重。

七、过渡时期(1977—1979)

此期除继续沿用文革时期底款样式外,也出现了一些变化。1976年1月,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向各陶瓷生产企业重新颁发了商标代号。

1,保留使用1964年“中国景德镇”印花龙珠阁款、印线三角圈款,弃用印花灯笼款、印线草帽款和“中国景德镇”篆书方款。其间,由于使用新的商标代号有一个过程,过渡时期“中国景德镇”篆书方款仍在使用,直至80年代各瓷厂才普遍启用新式底款。

2,启用1964年以前的“景德镇制”篆书方款。{50年代中国景德镇外销瓷器图片}.

3,启用新式“中国景德镇"四行款,此前曾经短暂使用过"中国景德镇"三行款,后绝大多数瓷厂采用了四行款,即:自上而下第一行等线体"中国景德镇"五个字,第二行英文"MADE IN",第三行英文“CHINA",第四行为左右各两道短横线,中间夹企业代号(字母或数字)。此种四行款一直使用到90年代上半叶。

4,启用新式"中国景德镇制"、"景德镇制"篆书双框方款。器形小的产品则使用单框方款。

5,启用新式"中国"中英文款。文革后期随着外贸形势的变化和各厂生产状况的差异,部分瓷厂开始启用新式青花底款:自上而下第一行等线体"中国"两字,第二行英文"MADE IN",第三行英文“CHINA"。此种青花款以70年代后期人民瓷厂的青花产品居多。到1985年前后,此款又被新式“人民瓷厂 景德镇”和“光明瓷厂 景德镇”款所代替。

八、80年代前期(1980—1984)

景德镇陶瓷工业公司在1976年重新颁发企业底款标记代号的基础上,增加景德镇市属华风瓷厂使用Q底款标记代号,卫华瓷厂使用R底款标记代号。“龙珠阁”老底款仍在部分瓷器上使用,并且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从90年代开始,部分“龙珠阁”底款加有注册商标@标志)。

1980年11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恢复全国商标集中注册。景德镇随即制定了陶瓷商标和底款的管理办法,陶瓷生产企业开始使用统一规范的“中国景德镇”四行底款。

1981年3月,除市属国营大厂继续使用字母底款标记代号外,景德镇对市属各区、局、社、街道所办瓷厂瓷器底款的标记代号进行了整理和增补,一律阿拉伯数字底款标记代号:

景德镇陶瓷厂(01)、浮南矿瓷厂(02)、文艺瓷厂(03)、民政局社会福利瓷厂(04)、陶瓷加工厂(05)、跃进瓷厂(06)、立新瓷厂(07)、红卫瓷厂(08)、胜利瓷厂(09)、东方红瓷厂(10)、向阳瓷厂(11)、共大瓷厂(12)、昌虹瓷厂(13)、昌江瓷厂(14)、昌明瓷厂(15)、珠山瓷厂(16)、国华瓷

厂(17)、西郊瓷厂(18)、新村大队彩绘瓷厂(19)、永红瓷厂(20)、昌新瓷厂(21)、文光瓷厂(22)、新兴瓷厂(23)、新村瓷厂(24)、鱼建瓷厂(25)、石狮埠福利瓷厂(26)、太白园雕塑瓷厂(27)、竟成雕塑瓷厂(28)、先锋瓷厂(29)、瓷石矿五七瓷厂(30)、瓷石矿勤俭瓷厂(31)、竟成公社彩绘瓷厂

(32)、古城瓷厂(33)、昌盛瓷厂(34)、群英瓷厂(35)、西郊垦殖场彩绘瓷厂(36)、南河瓷厂(37)、陶瓷工艺瓷厂(38)、竟成前街大队瓷厂(39)。

与此同时,“景德镇制”青花篆书方款仍在使用,部分底款与早期“景德镇制”篆书方款较为相似,但为数较少。

九、80年代后期(1985—1989)

1986年后瓷器底款有新的变化:出现了底款加带“@”注册商标标志和“新厂名”款。新厂名款是相对1964年以前的“老厂名”款而言的。新厂名款主要有:“人民瓷厂 景德镇”、“景德镇东风瓷厂”、“红旗瓷厂”等等。

与此同时,“中国景德镇”印花龙珠阁款、印线六边形款、“景德镇制”篆书方款以及“中国景德镇”四行款、“景德镇制”篆书双框款、“中国景德镇制”篆书双框款等,也在继续使用。其中“中国景德镇”印花龙珠阁款一直使用到本世纪初(后期增加“@”标志)。

十、90年代以降

1、80年代后期的瓷器底款继续使用,只是在底款上加注册商标“@”标记更为普遍。

2、大量新出现的民营陶瓷企业开始使用自行设计的企业商标底款。

后记:此辑款识举要是朋友书籍的摘抄,主要想方便网友们查阅核对。几十年来,景德镇陶瓷业变迁很大,其陶瓷款识的变化亦同步进行,这里的遗漏和错误恐怕在所难免,望网友们海涵。若有补充、纠正则更为广大网友的幸事! 另外,这次从书籍上翻拍的图片不甚清晰,请各位网友见谅!

篇二:《瓷器外销 见证历史》

中国的外销瓷器,总会让人想到远洋帆船上满载的青白瓷瓶、碟、罐,它们与茶叶、丝绸、漆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一起,穿越重洋,散落在亚、美、欧各洲。

景德镇瓷器外销始于宋代,至元、明、清延续,但各朝外销的品种和地点却不尽相同。宋代主要是青白瓷,多销往东南亚地区。随着南宋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地区逐渐开始设窑仿烧青白瓷,直接销往国外,使景德镇青白瓷外销受到一定的冲击。但这种竞争的局面使宋代青白瓷颇为发展,以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青白瓷窑系。

元代外销瓷主要是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地均出土有这两类瓷器,但品质却无法与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元青花瓷相比。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青花瓷器不是外销瓷,而是为元朝皇帝特制的赏赐瓷,故其做工精致,画工精细。

明清两朝景德镇瓷器外销量很大,并出现两个高潮:一是明嘉靖、万历时期,二是清康、雍、乾阶段。

明初郑和下西洋,曾带去了不少景德镇瓷器,分赠沿途各地,它们至今仍藏于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黄信、巩珍3人归国后,各著《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蕃国志》,记述沿途所见所闻,以及中国瓷器外销的状况。如《瀛涯胜览》提到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星槎胜览》中则提到瓷器贸易的地方有20几个国家和地区;《西洋蕃国志》也提到占城、爪哇、锡兰等地人们对中国青花瓷的喜爱。而当时中国只有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故当时在海外颇受欢迎的瓷器,理当是景德镇民窑产品。

但景德镇瓷器大量外销应该在明晚期。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海峡后,随即开拓东南亚市场及与中国的贸易,加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海上走私贸易的频繁,刺激了景德镇瓷器的大量外销。中国瓷器最早进入欧洲是于16世纪率先到达葡萄牙,而第一艘葡萄牙的商船经好望角到达中国的广州是在1513年。

之后,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争夺海上霸权,肆意抢掠贸易商船,其中有不少即是开往欧洲的装满中国瓷器的商船。1623-1636年,荷兰海盗抢掠西班牙、葡萄牙商船达55艘之多。1625年,荷兰占领台湾,取代葡萄牙人在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海上贸易战争对景德镇瓷器的外销应该有一定影响,但荷兰人随即成为景德镇瓷器的最大买主。在明崇祯九年、十年、十二年(1636、1637、1639年),曾分别购买景德镇优质外销瓷数十万件之多。欧洲现今传世的部分有纪年的1650-1660年景德镇外销瓷,即是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通过走私集团向景德镇定制的。据粗略统计,仅17世纪上半叶,就大约有300万件中国瓷器到达欧洲。 在海外市场的刺激下,中国瓷器上的纹饰较前更为丰富,除缠枝花、庭树湖石、婴戏、虎纹、织锦、海螺、仙怪人物外,至嘉靖时,鸟树、折枝花果、云鹤、人物及象征寓意吉祥的纹样大量出现。为适应海外市场更高的需求,当时官窑中优等青花料被工匠以各种方式从御厂偷偷带出,以至于王宗沭在《江西大志?陶书》中感叹说“:青色狼藉„„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这些纹饰活泼、料色幽菁、制作考究的嘉靖细瓷,品质直追官窑瓷器。

在重本抑末的封建社会里,景德镇制瓷业的繁荣和发展确实来之不易。在空前广阔的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中国古老的制瓷手工业获得了新的活力。在没有新的动力和机器的时代,除扩大生产规模外,就只有靠分工、再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共计一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即是景德镇制瓷业精细分工的生动记述。精密的分工,较先进的制瓷技艺和优质的原料,以及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这些都促使景德镇制瓷业终于发展到工场手工业时期所能达到的极限顶峰。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康熙初期的三藩之乱使景德镇的陶瓷内销受到冲击,而郑成功领导的东南沿海抗清斗争及清廷的镇压,则使景德镇瓷外销陷入困境,以致当时欧洲市场上的中国瓷非常稀有。欧洲传世瓷器中能确认为l66l-1682年的景德镇瓷器寥寥可数,可见其时海禁之严,走私之不易。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收复台湾,重开通商口岸,景德镇陶瓷生产迅速恢复。康、雍、乾太平盛世,社会殷富,内外销市场空前繁荣,景德镇瓷器外销的第二次高峰迎面走来。此时英、法、荷兰、丹麦、瑞典诸国先后在广州设贸易机构与华商直接签订瓷器贸易合同,广州商人还设立公行作为进出口贸易代理,收取瓷器售价的30%作为代理费。

景德镇外销瓷的造型及艺术风格均不同于内销的产品,其中比较多的是一种被称为“克拉克”的青花瓷,也有人称其为“加橹瓷”或“芙蓉手”的,是为明晚期产品。造型以盘、碗、瓶、军持等类为常见,图案既有中国传统模式的开光或锦地开光的花鸟、人物等样式,也有充满异国情调的繁密纹饰及新颖的郁金香纹样。由于这些瓷器颇受欧洲贵族厚爱,销路好,利润也相当可观,故仿制品很快就出现了。国内福建地区的仿品较粗劣,国外日本伊万里有田窑仿品则十分精细,几可乱真,并曾盛销欧洲达百年之久。

欧洲人的审美观不同于东方人,他们喜欢大件瓷器,在色彩上也追求火爆热烈。他们对瓷器的喜好,也是浓情四溢。18世纪初,奥古斯都二世为搜集他喜爱的精美中国瓷器而不惜一切代价。当他得知邻国普鲁士威廉国王的妃子手中有不少中国瓷器精品时,便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他打听到威廉国王好武,喜欢身体强壮的大个子士兵,于是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与威廉国王达成协议,用自己的4队近卫军换取威廉妃子的12个青花大瓶。此事发生在1717年4月19日。如今,这12个花瓶连同奥古斯都二世珍藏的其他瓷器,一起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的博物馆中。还有像法国凡尔赛宫中,也陈列着高达1米的康熙五彩花觚。如此大件的瓷器,在当时的官窑中很少生产,应当是为适应欧洲人的审美情趣而专门烧造的。

不仅外销瓷的规格与国内用瓷不同,其内容也充满西洋情趣。各种绘有族徽的瓷器被称为“徽章瓷”,是当时欧洲贵族专门到中国定制的产品。这种瓷器传世很多,所绘族徽均很精美。现存里斯本的绘有葡王曼努埃尔一世(1495-1521年)纹章的青花执壶是迄今已发现的中国为西欧特殊烧制的最早的外销瓷器。17世纪后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派人到广州定制了许多瓷器,现存于法国国家博物馆的康熙五彩瓷罐,罐身绘有双鹰国徽,便是那时烧造的瓷器。 除纹章瓷外,还有人物画瓷,多取自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宗教故事题材。船舶图案也较为常见,因为欧美许多贵族都是因经营海运或海军出身起家的,所以对船舶情有独钟。在其定制的整套瓷器上画上船舶,船上还绘有国旗,有的还题上船名、船长姓名及年月等,也偶有码头风景和水手离别图,近似于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各种花卉也多取材于欧洲名画家的作品。欧洲人曾将名画家的画印成画册,带到中国,供彩绘工匠摹绘。景德镇的制瓷工匠也曾将各种彩料绘成“样盘”,供外国人选择参考。这种样盘在欧洲的博物馆中也有收藏。

由于欧洲人喜爱色彩瑰丽的瓷器,康熙、乾隆时,欧洲市场上的珐琅彩、墨彩瓷的价格要比同类青花器高出4倍。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与官窑的影响下,景德镇引进欧洲的珐琅彩,并将其改造为更适合工匠彩绘的“粉彩”,同时还引进了西洋画法。由于丹麦、瑞典、荷兰、英国、法国人都抢购彩瓷,为满足外商的急迫需求,许多景德镇白瓷运到广东后再加彩绘出售。这样既避免了瓷器在成品运输中因破损而造成的成本浪费,又加快了外销瓷输出的周期。这些彩瓷一般被称为“广彩”,画工多师承景德镇工匠,多数较景德镇略显粗糙,但也有不少画得精细者与景德镇高手难分高下。

继德国迈森瓷厂开始仿造“克拉克”瓷,荷兰、西班牙、英国也争相仿制。在1755年以前,英国所用之高岭土,均由中国及日本输入。由于欧洲瓷器系用三元配方,烧成温度较景德镇要高,许多仿品较景德镇克拉克瓷更优。但其釉薄而匀,缺乏景德镇瓷石灰碱釉的润泽和白里泛青的玉质感。青料的呈色亦不如景德镇瓷优雅沉静、色调富于变化,其画风与景瓷相去甚远,有明显的异国情调。

然而在乾隆朝末年(1794年),由于认为有伤地脉,高岭山高岭土被控制严禁开采。由于优质制瓷原料来源被切断,景德镇难以像过去一样大量提供优质瓷器参与国际竞争。巧合的是,欧洲诸东印度公司大量的瓷器订货也到乾隆末为止。也正是在此时,原先受景德镇抑制的欧洲

生产硬质瓷的工厂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嘉庆、道光年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继续增长,但景德镇的外销瓷所占比例却日渐缩小,这预示着景德镇制瓷业的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篇三:《一百年前外国人眼中的景德镇原来长这样》

一百年前外国人眼中的景德镇原来长这样!

2016年02月16日 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50年代中国景德镇外销瓷器图片}.{50年代中国景德镇外销瓷器图片}.

导语:唐代开始,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至明清时更是数以亿计。西方惊艳于瓷器的精美,一直尝试摸索制作,但始终无法媲美中国瓷器的底蕴。一百年前,外国人来到景德镇,记录下这座神秘的瓷都。

撰文、摄影:弗兰克•B.伦兹FrankB.Lenz翻译:王晓波

景德镇

著名的“玲珑瓷”上半透明的米粒纹样是先用尖刀在坯胎上刻出小洞,再通过反复浸入釉料将洞填平而成,是需要精细技巧和大量时间的工艺。 世界瓷器工业之乡中国最了不起的工业城市并非某个开放口岸,而是江西省一个喧闹的内地城市——景德镇。它是中国著名的瓷器中心,全世界瓷器业的发源地就在这里。在美国或欧洲,很少有哪个城市像景德镇这样举全城之力从事同一制造业。尽管生产手段原始,这个城市仍必须被归为工业中心一类。

瓷器(Chinaware)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呢?是一件用泥土制成的器皿,因最早制造它的国度而得名。不论是庙宇屋顶的一块碧瓦,一个盘子,一只花瓶,抑或达官贵人家里的一件彩饰,都与景德镇有着不解之缘。对中国人来说,景德镇与瓷器是同义词。{50年代中国景德镇外销瓷器图片}.

景德镇

从景德镇附近的高地俯瞰,镇上林立的烟囱喷吐着浓烟。据说瓷都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曾设有数千座窑炉。 初至景德镇出发前,感觉从南昌到景德镇的200公里路似乎没什么难走,但真走起来,花费的时间比从旧金山去纽约还要长。旅者必须渡过鄱阳湖的东端,再溯往北江上游,直至山区深处距安徽省界不远的地方。

我们的船家体验从饶州开始,夜空现出星辰的时候,我们迎着急流出发。三名船夫划桨、撑篙、拉纤并用,驱船向上游水域驶去。第二天下午,景德镇终于遥遥在望。初次看见从数十座窑炉升起的烟柱时,那股兴奋让我永世难忘。在西方任何一座工业城市,这都是寻常景象,然而此时身处一个保守的中国内地省份,在远离所有交通要道的地方,这景象是动人心魄的。

从中国视角来看,景德镇的地理位置是完美的。它坐落在两大河口之间,天然的淡水供应非常丰足,而且水质清澈。城镇四周群山环抱,河岸上点缀着松树、樟树和竹林,美得难以言说。据记载,中国人在此烧制瓷器是始于公元220年的汉朝,而陶土器皿的制造可能还要早若干个世纪。

瓷器 瓷器商业街沿线随处可见高高堆起的廉价瓷器景德镇是一座拥有

30万人口的繁忙工业城市。大约5公里长的两条大街依河道走势而建,构成这里的主干道。城区宽约1.5公里,窑炉、仓库、店铺、住宅乱七八糟地挤在一起。河畔,残次瓷器、泥片、碎碗碟堆成一座座小山。其实我们最早发现碎瓷是在河下游几公里外的河床上,应是涨水时冲到那里去的。千百年来这里的瓷窑累积出产了多少器物,从这些碎瓷可见一斑。我登上西边一处高地数烟囱,数到第78座,约有总数的一半。据说景德镇在巅峰时期曾设有数千座窑炉。

在一个西方人眼里,这个熙熙攘攘的工业城市最让人印象深刻之处是其工作方式的原始。没有一家店铺或工厂摆放着现代机械,每件瓷器都是工人们以老旧方法和简陋工具完成的产品,然而其质和量都令人惊叹。

有些种类的泥块易碎,有的则坚硬,因此有“瓷骨”“瓷肉”之分。此时景德镇

所有的工厂都用这种方法混合瓷泥。

瓷都见闻景德镇的地理位置并不是偶然的,因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出产大量优质的瓷土,且有十几种之多。中国人对于瓷的成分有两个很形象的词汇——“瓷骨”和“瓷肉”。前者使瓷器硬而脆,后者则增添弹性和韧度。若不能把两者以正确的比例混合,做出来的坯胎放进炉内后,不是扁塌就是开裂。从技术上讲,瓷骨是不可烧熔的高岭土,来自分解的长石或花岗岩。瓷肉是一种可烧熔的白土,由长石和石英构成。

这些瓷土被做成柔软的白色泥砖,用平底小船运到景德镇。瓷土经过充分的淘洗、过筛和精制后,以不同比例揉在一起,直到可以上轮车拉坯,揉制的工作通常由一个少年赤脚踩踏完成。

制陶的轮车是中国人发明的,主体是一个大转轮,直径逾1米,用沉重木材制成以增强其动量。匠人工作时俯身于转轮之上,两腿围住转轮,利用一根短杆使轮面快速转动起来,然后以机器般的精密手法制成盘、碗或瓶的坯胎,之后由下一位匠人继续加工。习练多年后,他们对器型尺寸的把握可以分毫不差,把一些用模具制成的装饰性构件加上以后,将坯胎整体刮磨光滑,静置晾干,再进行下一步骤——釉下彩的绘制。

蓝、红等几种基本色彩可以绘制在釉料以下。接下去是施釉,有几种不同方式可用,如浸釉、用一根竹管吹釉、浇釉等。待加上落款以后,这件器物就可以入炉烧制了。

篇四:《明代以前的我国瓷器外销》

明代以前的我国瓷器外销

中北学院 刘世发 18071809

摘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赞誉,为各国所称道,在欧洲等地,瓷器甚至比黄金还要珍贵,国王,宫廷显贵,贵族士绅等上层社会人员都极力追求之,中国瓷器的外销情况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古代中国瓷器外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开拓瓷器研究的新领域,有利于探究中国古代中国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探求中华文明的广泛辐射。

关键词:外销瓷,昌南,中华文明,古代对外贸易,交流。 我国历来以盛产瓷器著称,在世界上享有“瓷国”之誉,英语中的China即为“昌南”的音译,昌南源自东汉,因其地位于昌江之南而名。昌南镇因瓷业兴旺,在南朝,隋唐时期已经很负盛名,自南宋以来,景德镇一直都是皇家瓷器的御窑所在地,所以,南宋以后的官窑瓷又称作是“昌南瓷”。外国人很喜欢中国的瓷器,久而久之,就把昌南本意忘了,只记得它是“瓷器”了。即是中国了。由此可以看出,瓷器很早就被输运到西方了。

汉朝时期,就已经打通了陆路丝绸之路,瓷器在东汉末期三国年代烧制成功,但是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频繁,北边被魏国控制了,所以商路阻隔。而吴国积极开拓南下的道路,从海洋和陆路都开通了与东南亚的道路,便利了商品贸易。虽然未找到史籍记载,但是瓷器作为当时新烧成的新品种,必然会通过贸易的方式,流传到东南亚各国。

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瓷器对外贸易的记载了。依宾库达特拔的《省道记》中云:由桑普至中国第一港口阿尔瓦京,或航海,或行程,

皆一百法尔桑。阿尔瓦京有中国锻炼之精铁,磁器及米,此为大埠”桑普为越南占城。《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拔都他游历中国记》中描述道:“中国人将磁转运出口至印度诸国,以达吾故摩洛哥。此种陶器,真世界最佳者也”,可见,,唐朝时期的陆路和海路丝绸之路都比较发达,便利了瓷器的贸易,此外,在日本和朝鲜半岛也经常出土中国的瓷器,中国的瓷器那个时候已经遍布在全世界各地了。

宋代是我国瓷器输出到更多的国家,销量急剧增长。宋福建路市舶提举赵汝适作《诸番志》,成书于南宋,是一部记载宋代中外交通与贸易的重要文献,卷上列举了亚非地区56个国家,其中,用瓷器进行交易的占1/4以上。这些国家现在分别是: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坦桑尼亚,菲律宾等。 1, 宋朝立国初期设立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设立了广州市舶司,随后又在杭州,宁波,泉州设立市舶司,大量瓷器从这些港口运送到亚非各地,再由他们继而贸易到了欧洲等地。

2, 朝廷派遣使臣开拓了海外贸易

宋代《宋会要辑稿》记载:太宗雍熙四年“遣内侍八人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番国勾召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珍珠,龙脑;。。。。。。于所至处赐之。”其中,瓷器作为国之特色,肯定是少不了的。

3, 为了增加税收以助国用,奖励海外贸易。

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朝代,特别是海外贸易方面。

4造船业发达。

北宋时,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地区的造船业比较发达,船体庞大。穿、船上有驾驶,抛泊等设备,特别是罗盘针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航海的技术。

5制瓷业蓬勃发展,瓷业发达。

宋代是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巅峰,各地新兴的窑如雨后春笋。宋代有我国古代最负盛名。代名窑。还有众多的窑口,如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吉州窑,建州窑等等。

元初沿袭旧制,依旧设立市舶司,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瓷器外销有更大发展。《元典章》:”至元三十年八月二十五日,福建行省准中书省咨,至元二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奏过事内一件:南人燕参政说,有市舶司的勾当,很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咱每这田里无用的伞,摩合罗,磁器家事,帘子,这般与了,博换他每种用的物件来。此文中说,市舶司的贸易使国家经济大受其益。可见市舶司的贸易量是多么的大啊,而瓷器是其中贸易的一个大项。

《岛夷志略》是研究元代瓷器输出不可或缺的史料。与《诸番志》具有同等价值。作者汪大渊于至正年间出海,归国后将所见诸国风土人情和交易用货汇记成书。书中涉及瓷器的有44处。增加了日本,沙特阿拉伯,伊朗,孟加拉等国。瓷器以江西,浙江两省瓷窑产品为主,也有少量福建瓷窑产品在内。{50年代中国景德镇外销瓷器图片}.

半个世纪以来,在亚洲地区一些国家的古城废墟和沿海地带,陆续发现了很多我国唐代以来的陶瓷器及破碎标本,这些发现开拓了

人们的眼界,同时也证明了我国瓷器对外贸易的实情,弥补了史料的不足,也为我国研究瓷器外销专题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国内几十年以来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古陶瓷遗址,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浙江,以及江西等省的窑址,出土的瓷器与标本与国外出土的相比较,风格相似,有的完全相同。亚洲出土的我国明代以前的瓷器很多,出土的地点几乎遍及全亚洲各地,主要是在日本,朝鲜和韩国,菲律宾,文莱,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伊朗,伊拉克,埃及,土耳其等国。在各国的博物馆中,都经常能够看到我国古代的瓷器,可见,瓷器贸易是多么的发达,传播是多么的广啊。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YHRHYNSBURG时,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在深埋在23 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认为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满载瓷器,从船上打捞上大量我国宋代的瓷器,青白瓷,德化白瓷,枢府瓷等等。说明在南宋的时候,海上丝绸之路上瓷器贸易极其发达。

瓷器是我国的精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受到世界的人们喜欢,明代以前的对外瓷器贸易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高古瓷的理解和了解,同时,也证实了我国古代便积极的发展对外贸易关系,把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到了广大的世界范围里,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古代的辉煌,了解中国的古文化,这对于彰显中国的中华古文明有极

大的促进作用,它同时也启示着我们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关系,融入世界,创造一个大同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冯先民谈宋元瓷器》

2《中国陶瓷古籍集成》

3 汪大渊《岛夷志略》

4《宋会要辑稿》

5《元典章》

6赵汝适《诸番志》

7《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拔都他游历中国记》

篇五:《明清外销瓷的装饰》

2012年6月22日,《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精选瓷器148件套,内容分两大板块:明清外销瓷器和英国收藏的中国精品瓷器。

明清外销瓷器是该展览的主要部分,我们通过104件套展品,分别讲述明代早期外销瓷、西方在中国的订制瓷器,清代中期欧洲本地仿制的瓷器、欧洲再装饰的瓷器以及欧洲瓷器上的“中国风”等内容,意在涵盖中国外销瓷和西方制瓷业的发展过程和互动情况,使观众认识到:中国外销瓷输往西方的过程,也是西方世界接受中国文化的过程。

外销瓷,是中国瓷器的“异域之花”,产自国内,留名海外,遍藏西方各大博物馆,颇具时代色彩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特征。18世纪,外销瓷风靡欧洲,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西进的重要媒介。中国瓷器细润雅致的质地、充满意蕴的造型和纤细入微的装饰,给“巴洛克”统治下的欧洲艺术界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对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里展示的外销瓷大部分是欧洲订制瓷器,订制瓷器虽然只占瓷器贸易的5%左右,但是其